一、振动法挤密砂石桩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新煜[2](2019)在《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稳定性问题是岩土力学的经典问题之一。为保证路堤稳定性,减小工后沉降,加快施工速度,刚性桩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技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分析方法大都假定滑动面通过范围内的桩体同时发生剪切破坏,然而基于该方法设计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工程中出现了一些滑坡事故,表明了现有的稳定分析方法仍存在不足。本文采用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及公式拟合等方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控制措施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采用离心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刚性桩连续破坏及路堤失稳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以反映刚性桩破坏后性状的试验模拟方法及有限差分本构模型,揭示了无筋刚性桩复合地基首先在局部位置处发生桩体脆性弯曲破坏,引发相邻桩体的弯矩大幅度增加并发生弯曲破坏,进而产生由局部桩体的弯曲破坏传递至不同位置桩体的连续破坏,最终导致复合地基发生稳定破坏。以往不考虑不同位置桩体的连续破坏,假定桩体同时发生破坏的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分析方法将显着高估路堤稳定性,为更准确计算分析路堤下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应考虑局部位置桩体首先破坏并引发其它位置桩体连续破坏的路堤失稳机理。进一步分析了桩体类型、桩帽以及水平加筋体对桩体连续破坏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不同类型桩体由于刚度不同,其受力情况及破坏模式存在显着差异,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水泥土搅拌桩易在路堤中心处首先发生弯剪破坏,并逐渐向坡脚处发展;刚性桩易在坡脚下部首先发生弯曲破坏,并向路堤中心处发展形成连续破坏。设置桩帽及水平加筋体可以显着降低路堤下桩体承受的拉应力及弯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桩体发生弯曲破坏,提高路堤稳定性,但局部桩体弯曲破坏引发连续破坏的路堤失稳模式并未改变。增大桩帽面积,在单层水平加筋体的基础上设置双层水平加筋体,以及联合使用桩帽及水平加筋体等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路堤稳定性。为预测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弯曲破坏并进行路堤稳定性评估,本文分析了复合地基中软土厚度、软土强度、弹性模量等土体参数,桩间距、桩体强度、刚度等桩体参数以及路堤荷载等对桩体拉应力的影响,上述参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耦合作用及非线性特征。基于大量的变参数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可以预测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弯曲破坏的MARS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各变量与桩体弯曲破坏之间的耦合非线性关系,进而对路堤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与离心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证明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数值模型的结果,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稳定控制的性能化设计研究。首先,分析了素混凝土桩配筋后的破坏后性状及其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配筋可以大幅度提高刚性桩弯曲破坏延性并提高路堤稳定性。基于复合地基中桩体连续破坏控制的思想,提出了路堤下复合地基关键桩的概念和分区非等强设计的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提高关键桩桩体的抗弯强度及破坏延性即可有效提高路堤稳定性。其次,分析了含有下卧硬土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倾覆破坏,结果表明,桩体嵌固深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较大,基于桩体破坏模式的改变提出了临界桩长的概念,并根据不同位置处桩体受力特性及破坏模式,提出了分区非等长的性能化设计方法。
王云飞[3](2018)在《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在涵闸地基加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涵闸结构为混凝土,自重大,对闸基承载力要求高。对于粉细砂、细砂等松散、液化地层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才可修建大型水利设施,其中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就是一项常用技术。以辽宁龙王庙防洪区后河涵闸地基处理为实例,以试验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振冲法的优越性,以及试验区具体布置、施工、观测,最后得出项目区沉管施工时不会引起土体隆起或侧移问题,单桩承载力比理论计算值低50%左右,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了100%,达到200k Pa左右,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王安国[4](2018)在《安康机场高填方膨胀土地基动力加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膨胀土是一种吸水容易膨胀,失水容易收缩的高塑性粘土。由于膨胀土土体裂隙分布不规律,加上膨胀土的破坏具有浅层性、渐进性、长期潜伏性,它常常会导致各种工程灾害,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次,安康迁建机场高填方工程填筑高度和填方范围在全国也是较大工程之一,而高填方的地基加固是保证整个填方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通过现场踏勘、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在场区选出3块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选择普通强夯、强夯置换、振动沉管砂石挤密桩三种工艺分别对安康迁建机场膨胀土试验区进行地基加固,开展三种工艺加固前后膨胀土地基土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试验、压缩试验、直剪试验等室内试验,为筛选出最佳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从室内试验结果得到,三种工艺加固后和天然膨胀土地基相比,压缩模量和抗剪强度等指标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强夯置换的强度指标提高幅度最大。其次,开展浅层平板载荷、重型动力触探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加固前后地基的地基承载力和土层密实度的变化情况。然后分别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和分层总和法计算了三种工艺的沉降变形量,分析了地基土的沉降变形规律。最后,选取压缩模量、内摩擦角、地基沉降变形量等参数为评价指标,通过熵权法筛选出强夯置换为安康机场膨胀土地基的最佳工艺,为后期高填方工程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和参考价值。
赵记领[5](2018)在《气压挤压法处理地基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气压挤压法处理地基为出发点,选取海南省某处红黏土为试验材料,主要研究了气压挤压法挤密非饱和红黏土和气压挤压联合堆载预压处理饱和土与堆载预压处理饱和土的对比试验研究。此次研究利用空压机、硅胶板、压力表等制作了气压挤压装置。将试验用土经过筛分、填注、洒水、薄膜养护,通过水温传感器观测试验用土含水率,当土样含水状态在最优含水率左右的情况下开始试验。填土过程中预留一个挤压孔洞,在预定位置埋设土压力计、塑料圆珠、水温传感器用以测量气压挤压稳定后孔洞周围压力、位移、含水率。挤压卸载后逐一挖出塑料彩珠以测量孔洞周围土体位移,挤压卸载后通过用环刀取土的方法测量孔洞周围土体干密度的变化,利用火钳测量了不同气压压力下不同土体深度处的挤压直径,用灌注混凝土成形的方法测量孔洞扩张体积及观察成形混凝土形态。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简单模拟了气压挤压土体,利用圆孔扩张理论推导了气压挤压法的挤密系数。将试验土箱分成大小相同的两部分,试验土体同样过筛、填注,充分洒水养护达到饱和,在填注过程中一土箱在预定位置埋设硅胶充气袋、水温传感器、土压力计用作气压挤压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另一土箱填注过程中在预定位置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水温传感器用作堆载预压模型试验。通过注砂法量测气压挤压过后的孔洞体积,利用光圆钢筋量测处理后土体厚度,主要对比两者的孔隙水压力、含水率、总体积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压挤压孔洞周围干密度、土体位移、压力值随着中心距的增大逐渐减小,孔洞中心附近其值最大;土体扩张直径和气压压力成正比,随着深度的增加挤压效果下降明显;在50kPa压力下挤密影响范围内平均挤密系数提高6.02%,平均孔隙比减少12.05%,有效提高了土体的性能,试验结果得出气压挤压法挤密地基的可行性。利用气压挤压土体下压力为已知值结合圆柱孔扩张理论反算推导出平均体积应变,引入圆孔扩张理论压缩系数的概念推导出挤密系数。建立有限元模型简单模拟了气压挤压土体模型,发现气压挤压下的土体模型应力应变和试验所得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堆载预压对比气压联合堆载预压其孔隙水压力增长和消散变化值都相对较小,气压挤压结合堆载预压产生更高孔隙水压并迅速消散;堆载预压下土体含水率变化相对均匀减小,堆载预压下土体含水率下降值约为气压联合堆载预压下土体含水率下降值的31.47%;堆载预压和气压联合堆载预压下土体平均沉降相差不大,气压挤压下孔洞扩张进一步挤密土体且孔洞周围土体由于含水率下降且达到液限以下,形成较稳定的孔洞,对孔洞进行填注砂或石等又进一步提高土体性能。
曲健,王晓波[6](2017)在《挤密沉管砂石桩复合技术加固软土地基应用》文中提出重庆两江新区绿城配套道路工程采用挤密沉管砂石桩复合技术处理挡墙的软弱地基,文章介绍了具体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通过处理后地基的载荷试验结果表明,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处治能够有效处理软土基础。
刘汉龙,赵明华[7](2016)在《地基处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近年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得到了持续、长足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方法不断涌现。该文系统简要地回顾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理论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近五年逐渐发展的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地基处理新技术;结合地基处理相关规范的编制情况,探讨了标准化建设历程及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王志铎,王智轶[8](2013)在《砂石桩法处理软土地基研究》文中指出砂石桩一开始是用来处理松散砂土和人工填土地基的,现在,在软弱黏性土地基上的应用上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对砂石桩法处理软土地基进行研究,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白彦均,刘宏义[9](2011)在《浅析饱和砂土地震液化挤密砂石桩地基处理的试验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道长,沿线地质情况变化复杂,需要根据渠道不同的地质情况,分别设计不同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本文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潮河第五标段渠道工程简要介绍了渠堤饱和砂土地震液化挤密砂石桩地基处理的试验工艺和安全文明施工等。
彭远[10](2011)在《浅谈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文中指出针对高填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统计分析软黄土地基特征及其病害,通过原位测试、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有限元仿真与理论推导,系统研究了强夯法、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土工格室垫层、水泥粉喷桩与桩-筏式复合地基等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特点及适用性。
二、振动法挤密砂石桩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动法挤密砂石桩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
1.1 软土地基处理 |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
1.2 粉土地基 |
1.3 黄土地基 |
1.4 饱和粉砂地基 |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
1.5 其他地基 |
1.5.1 冻土地基 |
1.5.2 珊瑚礁地基 |
1.6 发展展望 |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
2.1 特殊土 |
2.1.1 膨胀土 |
2.1.2 黄 土 |
2.1.3 盐渍土 |
2.2 黏土岩 |
2.2.1 黏 土 |
2.2.2 泥 岩 |
(1)粉砂质泥岩 |
(2) 炭质泥岩 |
(3)红层泥岩 |
(4)黏土泥岩 |
2.2.3 炭质页岩 |
2.3 粗粒土 |
2.4 发展展望 |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
3.1 路堤材料性能 |
3.2 路堤结构性能 |
3.3 发展展望 |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
4.1 试验研究 |
4.1.1 室内试验研究 |
4.1.2 模型试验研究 |
4.1.3 现场试验研究 |
4.2 理论研究 |
4.2.1 定性分析法 |
4.2.2 定量分析法 |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4.3.1 有限元法 |
4.3.2 离散单元法 |
4.3.3 有限差分法 |
4.4 发展展望 |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5.1 坡面防护 |
5.2 挡土墙 |
5.2.1 传统挡土墙 |
5.2.2 加筋挡土墙 |
5.2.3 土工袋挡土墙 |
5.3 边坡锚固 |
5.3.1 锚杆支护 |
5.3.2 锚索支护 |
5.4 土钉支护 |
5.5 抗滑桩 |
5.6 发展展望 |
策划与实施 |
(2)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基处理方法 |
1.1.2 复合地基定义及分类 |
1.1.3 复合地基的作用 |
1.1.4 复合地基的破坏类型 |
1.2 复合地基连续破坏 |
1.2.1 连续破坏问题与研究现状 |
1.2.2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连续破坏现象 |
1.3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1 散体类桩体 |
1.3.2 半刚性桩加固体 |
1.3.3 刚性桩加固体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的离心机试验 |
2.1 引言 |
2.2 离心机试验设计 |
2.2.1 土工离心机 |
2.2.2 试验方案与布置 |
2.2.3 土体的制备 |
2.2.4 模型桩的制备 |
2.3 离心机试验流程 |
2.3.1 插桩及路堤填筑 |
2.3.2 施加路堤顶面超载 |
2.4 离心机试验结果 |
2.4.1 桩体破坏顺序 |
2.4.2 路堤顶面超载 |
2.4.3 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
2.4.4 土压力变化情况 |
2.4.5 坡脚位置土体隆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的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刚性桩破坏后性状及复合地基的模拟 |
3.2.1 本构模型 |
3.2.2 本构模型验证 |
3.2.3 复合地基模型验证 |
3.3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 |
3.3.1 数值模型 |
3.3.2 材料参数 |
3.3.3 路堤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极限超载 |
3.4 刚性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机理分析 |
3.4.1 路堤填筑完成后桩体受力情况 |
3.4.2 桩体首次弯曲破坏 |
3.4.3 稳定极限超载下的桩体连续破坏 |
3.4.4 桩体破坏顺序及破坏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桩体类型对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桩体的不同破坏后性状 |
4.2.1 桩体破坏后性状的单元分析 |
4.2.2 桩体破坏后性状的整体分析 |
4.3 数值模型 |
4.4 不同桩型稳定性及破坏模式 |
4.4.1 不同桩型及破坏后性状下稳定极限超载 |
4.4.2 不同桩型桩体受力特性 |
4.4.3 不同桩型桩体受力随荷载变化情况 |
4.5 桩体弹性模量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
4.5.1 桩体弹性模量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
4.5.2 桩体临界弹性模量及复合地基临界荷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桩帽及水平加筋体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工程案例及模型验证 |
5.2.1 工程案例 |
5.2.2 数值模型验证 |
5.3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及破坏模式 |
5.3.1 桩帽与桩体间接触对桩体受力影响 |
5.3.2 带帽刚性桩的破坏模式 |
5.3.3 带帽刚性桩的连续破坏 |
5.4 桩帽尺寸对复合地基影响的参数分析 |
5.4.1 桩帽尺寸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
5.4.2 桩帽尺寸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
5.5 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
5.5.1 单层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
5.5.2 单层水平加筋体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
5.5.3 双层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
5.5.4 桩帽联合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预测方法 |
6.1 引言 |
6.2 各设计参数对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
6.2.1 数值模型 |
6.2.2 数值计算结果 |
6.3 预测桩体受力的MARS模型 |
6.3.1 MARS简介 |
6.3.2 MARS拟合结果 |
6.3.3 MARS模型准确性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弯曲破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分区非等强稳定控制方法 |
7.1 引言 |
7.2 钢筋混凝土桩弯曲特性的模拟 |
7.2.1 本构模型 |
7.2.2 模型验证 |
7.3 数值模拟与对比 |
7.3.1 模型几何与边界情况 |
7.3.2 材料参数及模拟过程 |
7.3.3 计算结果对比 |
7.4 分区非等强设计方法 |
7.4.1 桩体区域划分 |
7.4.2 单桩配筋加强 |
7.4.3 两根桩配筋加强 |
7.4.4 最优配筋加强顺序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倾覆破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分区非等长稳定控制方法 |
8.1 引言 |
8.2 失稳工程介绍 |
8.3 数值模拟 |
8.4 数值模拟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8.4.1 桩体弯矩 |
8.4.2 桩土变形 |
8.5 嵌固深度对复合地基性能的影响及分区非等长设计方法 |
8.5.1 嵌固深度对路堤极限超载的影响 |
8.5.2 嵌固深度对桩体破坏模式的影响 |
8.5.3 嵌固深度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
8.5.4 分区非等长设计 |
8.6 关于倾斜嵌固层对于桩体破坏模式影响的讨论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在涵闸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3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设计分析 |
3.1 闸基加固方案比选分析 |
3.2 现场试验设计 |
3.2.1 桩体布置设计 |
3.2.2 测压孔布置设计 |
3.3 桩体施工及静载设计 |
3.3.1 振动沉管桩施工 |
3.3.2 静载试验方法设计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超孔隙水压力分析 |
3.4.2 单桩静载试验分析 |
3.4.3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分析 |
4 结语 |
(4)安康机场高填方膨胀土地基动力加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膨胀土研究现状 |
1.2.2 普通强夯研究现状 |
1.2.3 强夯置换研究现状 |
1.2.4 振动沉管砂石挤密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分析 |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2 区域气候、气象 |
2.3 地形地貌 |
2.4 区域地质构造 |
2.5 地层岩性 |
第三章 强夯法及挤密桩加固机理及设计参数选择 |
3.1 普通强夯法 |
3.1.1 普通强夯作用机理 |
3.1.2 普通强夯法设计 |
3.1.3 普通强夯法技术参数 |
3.2 强夯置换法 |
3.2.1 强夯置换作用机理 |
3.2.2 强夯置换法与普通强夯法的不同 |
3.2.3 强夯置换法设计 |
3.3 振动沉管砂石挤密桩 |
3.3.1 振动沉管砂石挤密桩作用机理 |
3.3.2 振动沉管砂石挤密桩设计 |
3.3.3 振动沉管砂石挤密桩质量控制 |
第四章 强夯法和挤密桩加固前后膨胀土特性研究 |
4.1 室内试验 |
4.1.1 液塑限试验 |
4.1.2 击实试验 |
4.1.3 压缩试验 |
4.1.4 直剪试验 |
4.2 现场试验研究 |
4.2.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
4.2.2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
4.3 小结 |
第五章 机场膨胀土地基沉降计算 |
5.1 FLAC~(3D)概述 |
5.2 FLAC~(3D)地基沉降计算 |
5.2.1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选取 |
5.2.2 膨胀土地基计算结果和分析 |
5.3 分层总和法地基沉降计算 |
5.3.1 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方法 |
5.3.2 机场膨胀土地基沉降变形计算 |
5.4 地基沉降变形量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膨胀土地基加固效果评价研究 |
6.1 熵权法与计算原理分析 |
6.1.1 熵权法概述 |
6.1.2 信息熵的重要计算原理 |
6.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
6.3 地基效果计算评价 |
6.3.1 评价指标选取 |
6.3.2 膨胀土地基评价计算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气压挤压法处理地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1.3 创新点 |
1.2 挤密法处理地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气压挤压法处理饱和土地基的试验模型研究 |
1.4.2 气压挤压法处理非饱和土地基的研究 |
2 试验土样基本指标测定 |
2.1 界限含水率试验 |
2.2 击实试验 |
2.3 比重试验 |
2.4 土体干密度实验 |
2.5 土体筛分实验 |
3 气压挤压法挤密素填土的研究 |
3.1 气压挤压法挤密素填土地基的模型试验研究 |
3.1.1 试验装置的准备及制作 |
3.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3 挤密影响区干密度的变化 |
3.1.4 土压力的变化 |
3.1.5 土体位移变化 |
3.1.6 挤密影响范围内土体平均孔隙比和干密度的变化 |
3.1.7 试验挤压孔洞总体积的变化分析 |
3.1.8 不同压力下的圆柱孔扩张半径和挤压效果 |
3.1.9 不同压力下土体扩张半径随深度变化及挤压效果的研究 |
3.1.10 小结 |
3.2 运用圆柱孔扩张理论分析气压挤密法的挤土效应 |
3.2.1 圆柱孔扩张理论的运用 |
3.2.2 平均体积应变的计算 |
3.2.3 半径处挤密系数的计算 |
3.2.4 小结 |
3.3 气压挤压法挤压非饱和土的有限元分析 |
3.3.1 有限元及Abaqus软件简介(Abaqus模块构成) |
3.3.2 材料的本构模型 |
3.3.3 有限元模型遵循条件 |
3.3.4 模型的建立 |
3.3.5 模型网格划分 |
3.3.6 土体参数 |
3.3.7 设置分析步 |
3.3.8 边界条件的限定和土体初始应力场的设置 |
3.3.9 生死单元模拟挖孔和施加泥浆护壁 |
3.3.10 施加荷载 |
3.3.11 应力应变云图分析 |
3.3.12 小结 |
4 堆载联合气压预压法与堆载预压法处理饱和土的对比试验研究 |
4.1 试验装置模型的制作和准备 |
4.2 底部土体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
4.3 土体总沉降及总体积变化分析 |
4.4 水平向土压力计变化分析 |
4.5 土体含水率变化分析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挤密沉管砂石桩复合技术加固软土地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
二、工作机理: |
三、砂石挤密桩的施工方案: |
一) 准备工作: |
二) 施工流程: |
1. 试桩: |
2. 成桩流程: |
三) 控制要点 |
四、质量检测 |
五、结语 |
(7)地基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基处理研究回顾 |
1. 1 地基处理概念与发展历程 |
1. 2 排水固结法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2. 1 堆载预压 |
1. 2. 2 真空预压法 |
1. 2. 3 电渗法 |
1. 2. 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真空联合电渗法、真空-堆载-电渗联合法等 |
1. 3 桩基复合地基 |
1. 3. 1 桩-网复合地基 |
1. 3. 2 桩-板复合地基 |
1. 3. 3 桩-筏复合地基 |
1. 4 振密、挤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4. 1 强夯法 |
1. 4. 2 振冲密实法 |
1. 4. 3 夯实水泥土桩 |
1. 4. 4 孔内夯扩法 |
1. 5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6 灌入固化物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6. 1 深层搅拌法 |
1. 6. 2 高压喷射注浆法 |
1. 6. 3 水泥加固地下连续墙法( TRD) |
1. 6. 4 灌浆法 |
1. 7 托换、纠倾与迁移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7. 1 托换技术 |
1. 7. 2 纠倾技术 |
1. 7. 3 迁移技术 |
2 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2. 1 排水固结法 |
2. 1. 1 新近吹填土处理技术 |
2. 1. 2 化学电渗法 |
2. 2 灌入固化物法 |
2. 2. 1 高聚物注浆 |
2. 2. 2 微生物注浆 |
2. 3 刚性桩复合地基法 |
2. 3. 1 刚性桩复合地基 |
(1)横截面异形桩 |
( 2) 纵截面异形桩 |
( 3) 组合桩 |
( 4) 浆固碎石桩 |
2. 3. 2 柔性桩复合地基 |
( 1) 加筋碎石桩 |
( 2) 布袋加筋注浆桩 |
( 3) 双向水泥土搅拌桩 |
3 地基处理标准化建设 |
3. 1 较为综合性的地基基础规范的修订与编制 |
3. 1. 1 GB / T 50783—2012《复合地基技术规范》 |
3. 1. 2 JGJ 123—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
3. 1. 3 GB / T 50290—2014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64] |
3. 1. 4 其他地基处理规程 |
3. 2以特殊土质为对象的地基处理规范的编制与修订 |
3.2.1 GB/T 51064—2015《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
3. 2. 2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相关规范 |
3. 2. 3 GB / T 50942—2014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
3. 2. 4 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
( 1) 增加了术语、基本规定、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与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等。 |
( 2) 增加了“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计算表达式。 |
( 3) 增加了坡地上基础埋深的计算公式。 |
3. 3 依据工程条件编制和修订的相关地基处理规范 |
3. 3. 1 公路软基处理相关规范 |
3. 3. 2 铁路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
3. 3. 3 钢制储罐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
3. 3. 4 煤矿采空区建( 构) 筑物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
3. 3. 5 高填方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
3. 3. 6 港口工程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
4 结论与展望 |
(8)砂石桩法处理软土地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砂石桩在松散砂土和粉土地基中的作用 |
1.1 挤密作用 |
1.2 抗液化作用 |
2 砂石桩在黏性土地基处理中的作用 |
2.1 置换作用 |
2.2 排水作用 |
3 结语 |
(10)浅谈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基处理方法 |
1.1 强夯法 |
1.2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法 |
1.3 土工格室垫层法 |
1.4 水泥粉喷桩法 |
2 软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3 强夯法处理软黄土地基适应性分析 |
3.1 强夯法加固机理 |
3.2 设计与施工 |
3.3 强夯法施工工艺 |
4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软黄土复合地基 |
4.1 加固机理 |
4.2 质量控制 |
四、振动法挤密砂石桩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2]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D]. 杨新煜. 天津大学, 2019(06)
- [3]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在涵闸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 王云飞. 水利技术监督, 2018(04)
- [4]安康机场高填方膨胀土地基动力加固试验研究[D]. 王安国. 西北大学, 2018(01)
- [5]气压挤压法处理地基的研究[D]. 赵记领. 海南大学, 2018(08)
- [6]挤密沉管砂石桩复合技术加固软土地基应用[J]. 曲健,王晓波.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30)
- [7]地基处理研究进展[J]. 刘汉龙,赵明华. 土木工程学报, 2016(01)
- [8]砂石桩法处理软土地基研究[J]. 王志铎,王智轶. 四川建材, 2013(06)
- [9]浅析饱和砂土地震液化挤密砂石桩地基处理的试验工艺[J]. 白彦均,刘宏义. 陕西水利, 2011(06)
- [10]浅谈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J]. 彭远. 民营科技,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