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的本土化意识

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的本土化意识

一、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墁岳[2](2020)在《核心素养下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项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国际语言,应当发挥其文化传播与交际的功能。我国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发展高中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包括其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文化意识代表着学生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关系着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汉中市某中学的高中学生和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当前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做了调查,旨在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为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提出建议,帮助高中生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主要试图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如何?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哪些?三是如何提高当前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水平一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而影响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从内因上看,是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没有完全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自身英语水平不高,且跨文化知识匮乏等;而外因主要分为三类,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中国的学生独特的英语学习方式,即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加之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这都对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影响作用。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笔者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对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学校方面,要提升跨文化教育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培养教师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增强社会文化互动,努力促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自信的融合,发展具有家国情怀的外语交际人才;教师方面,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观,紧密结合新课标要求,理解跨文化教学内涵,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开发多种教学活动,丰富跨文化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郑梦萍[3](2020)在《基于主题单元教学的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强烈呼唤具有国际理解素养的人才,培育国际理解素养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向。单元作为课程的基本单位,主题单元的教学是培育国际理解素养的可靠路径。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主题单元教学培育国际理解素养,具体回应四个子问题:国际理解素养是什么?单元教学是什么?主题单元教学何以培育国际理解素养?主题单元教学怎样培育国际理解素养?经过文献研究,本文发现,国际理解教育大致经历了从关注和平与人权,到强调公民身份,再到追求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公正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澳、美、日、韩等国关于国际理解素养课程目标的国际比较,结合我国普通高中6门外语课程标准,本文建构了国际理解素养的概念框架,将国际理解素养划分为四个维度:多元视角、尊重差异、跨文化交流与行动参与;本文阐明了主题单元教学的本质,说明了主题单元培育国际理解素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建构了培育国际理解素养的单元教学操作流程。基于国际理解素养的内涵与主题单元教学的特定程序,研究者与高中西班牙语教师合作开展案例研究,围绕中拉文化中的生死观,设计并实施了五个课时的单元教学,综合运用访谈、课堂视频实录、研讨以及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全面记录和分析了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及4名研究参与者的国际理解素养。结果发现,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能够一致性地指向国际理解素养的目标。学生学习结果部分地体现了国际理解素养的一些表征。

李桐[4](2020)在《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断适应着各个时代的社会需求而发展。在当代,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化现象,世界各国需要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去扩大该现象产生的积极影响力,去应对该现象带来的挑战与问题。新加坡作为全球贸易中心,全球化、人才竞争力、基础教育等排名均居于国际前列,同时其国内华人种族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拥有中西方思想良好交融的背景,该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学社会科是新加坡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优秀途径,是中学高年级的必修课,“根植本国”、“立足全球”是其课程的两大核心理念。本文期望以分析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背景与历程为基础,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其中学社会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教学、评估等作以探究分析,总结其特点与局限,与我国相对应阶段与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进行对比,最终能够给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研究提供启示。论文首先以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其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社会科”的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其次主要以历史分析法,将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民族共生、国家主义、面向21世纪的开启阶段、面向21世纪的成熟阶段;在对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与内容,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编排进行解读研究后,以案例分析法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评估进行探究,将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划分为: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建设特色校园环境,每种实施途径都是以新加坡公办中学的具体案例来展开深入分析。最后在总结新加坡经验基础上,以比较分析法对中新两国相关课程进行对比,最终得到对我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启示,即:推动国内地区均衡发展、加强多方力量的参与、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内容设置注重问题探究、课程评价应重校外、重合作、重过程。

吴悠[5](2019)在《国际理解教育(EIU)视角下的IBPYP课程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意味着各个主权国家、个体友好共处,发展意味着共同进步;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更是将大家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共置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国际理解教育包含理解、包容多元文化,共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两大基本要素;IBPYP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其课程体系中的诸多要素都深刻地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思想。本研究从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出发,分析IBPYP课程体系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素,最终为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带来启示,响应了时代的呼唤、解决了现实的需要。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案例法三种方法。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蕴解读及本土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IB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在逻辑分析,采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对IBPYP课程体系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素进行分析,进而对一所实施IBPYP课程的学校特征、不足进行分析,最终对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构建提出建议。首先,本文立足于21世纪的时代背景,探讨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变化和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困境。在当代,国际理解教育更加凸显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强调教育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际理解教育呼唤优良传统道德的回归,利用道德约束行为,走向和谐;国际理解教育承认差异的价值,加强不同文化的互动;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应对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挑战。然而,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也面临较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课程理念方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课程目标方面,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存在片面性;课程结构方面,以学科渗透为主、对外交流活动为辅的结构缺乏系统性;课程实施方面,单一僵化且参差不齐;课程评价方面,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紧接着,本文探讨了IBPYP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主要体现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后,人们更加珍视和平,这是二者的共同历史渊源;全球化将每一个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二者的共同时代背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这是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相互依存,共享资源,应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下一代,这是二者共同的核心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二者共同的终极愿景。二者的内在逻辑联系,是解读IBPYP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素的前提、基础。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下,采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对IBPYP课程体系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发现其课程理念包含国际理解和世界公民两大要素,制定了包含十大特质的学习者简况;课程目标为促进人在知识、核心概念、技能、态度、行动五大方面的全面发展;课程结构呈从内向外五个层次的同心圆状,核心为构建基于全球背景的学习情境;课程实施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并为六大跨学科主题设计了探究路线和探究计划表;课程评价包含系统且多元,包含评估、记录、反馈三个要素。可见,IBPYP课程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思想。本文还以美国密歇根州兰辛地区一所实施IBPYP课程的学校为例,更真实地探讨IBPYP课程体系。Post Oak学校IBPYP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现出以下三点特征,育人目标阶段化、层次化,探究方案与本州实际相结合,课程评价尊重差异;但也存在些许问题,参照本州标准的传统学科教学较难体现IBPYP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思想,六大跨学科主题与六大传统学科的融合力度不足,自评易流于形式。最后,本文认为,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构建应将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贯穿课程建构的始终、以真实的全球背景引领课程结构的整合、借鉴IBPYP跨学科探究式课程实施方案指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进阶、以国际理解的习得性表征为标准评价课程学习结果。

吴恙[6](2018)在《高校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省3所高校的调研》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及义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然而英美文化教学在高校非专业英语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英语教学理念导向偏误、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严重缺失等原因导致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低下,这不仅影响有效地跨文化交际,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本文以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问题作为切入点,调查高校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在跨文化交际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文化输入与输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这四个理论基础上,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第二部分,对“文化”、“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中国英语”进行了核心概念的界定,并介绍本研究的四个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非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的调查,针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再结合外语专家、高校英语教师以及海外留学人士的访谈,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问题的深层次原由,得出结论:非英语专业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低下。第四部分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理念不明确,缺失权威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语言资料,英语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基于高校非专业英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第五部分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即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等方面来改进高校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通过对高校非专业英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帮助非专业英语生增强中国文化意识,提高中国文化素养,培养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使其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以及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李菁菁[7](2017)在《应对跨文化语用转向的语言教育路径——以项目学习为视角》文中指出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语言文字作为信息传播、交互的主要媒介突显出文化互融、多元共存的新的通用语特征。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标准随之转向。这种语言教育外部环境的转向一方面为语言学习者带来了文化包容、语用民主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向语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项目学习具备应对这一转向的理念优势和实践优势,为我国的语言教育者提供了本土化、生态化的语言教育路径。

曾健坤[8](2016)在《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研究 ——基于几所大学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其办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课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因而,讨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对其课程的强烈关照。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案例法,运用知识价值论、跨文化理论、教育目的论和课程论,首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然后根据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要求对其课程进行建构性设计;最后提出切实有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文献综述及本研究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理论基础”,对本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一一阐释,着重论述了知识价值论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课程知识的选择问题;跨文化理论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课程的文化多元问题;教育目的论与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其规格问题;课程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第三部分为第三、四两章,通过案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把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的现状。然后结合案例,首先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存在如下问题:课程目标的依附和悬空;课程设置的移植和拼盘;课程实施的守旧和单一;课程师资的不适应。然后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机制、办学环境和课程的文化的深入分析,得出:课程理念的偏离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课程机制的不健全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办学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文化的多元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第四部分分为五、六两章,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进行设计。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坚持“开放性”、“协调性”、“共享性”、“创新性”、“跨文化性”的原则,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民族心”、“国际性”和“整全人”。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国际化”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取向,确立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在课程实施设计上,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海外锻炼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实施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课程设计,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系列策略。一是确立创新、开放、人本、整合的课程理念。二是创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文化。三是拓宽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途径,围绕“三个课堂”,即:“学生的课堂”、“活力的课堂”、“双语的课堂”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建构;同时充分利用中外双方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模式,将国内实习与海外锻炼同时并举,从而实现课程实施的多样化。四是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指出:具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之心和对家国民族的赤子之心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的基本道德素养要求。另外,具有较强的双语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根据以上基本要求,提出加强优秀海归的“外引”和中方师资的“内培”力度,以及规范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重视教学质量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的主要举措。五是从垂直行政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师生共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四个层面着手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语,是对本研究的简要总结:首先,准确把握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以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主要依据,围绕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最后,通过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理念,创生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文化,拓宽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实施途径,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机制来建构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实施策略。最后指出,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设计的方案还不够完善,课程实施策略的建构还要进一步丰富等。本研究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今后将继续加大实践探索,并力争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去。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中外合作办学所要培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最终落脚点是课程,因而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便是课程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利用,也正是本论文所关照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研究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陈艳君[9](2015)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指出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三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三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三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钟尚润,朱晓东[10](2014)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导向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材对实现这一目标有重要作用。人教版高中《英语》就体现了科学的语言观和文化观。本文在对该版教材文化导向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回顾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英语教学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出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中英语教学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以及外语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核心素养下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课标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二、文化自信对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
        三、文化意识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跨文化交际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二、国内跨文化交际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二章 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和访问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二、测试卷的编制
        三、访谈问题的编制
        四、调查研究的对象与基本情况
        五、调查问卷的回收及数据统计
    第二节 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开放度
        二、移情度
        三、交际信心
        四、差异尊重
    第三节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一、英语国家知识
        二、社会价值观
        三、时间观念
        四、社交规约
        五、会话原则
        六、语言行为
        七、非语言交际行为
        八、英语文化意蕴浓厚的词
        九、教材知识
    第四节 访谈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
        二、教师访谈
第三章 影响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第一节 社会文化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对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一、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意识不足
        二、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有所欠缺
        三、学校跨文化教育软实力有待提升
    第三节 家庭环境因素
        一、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第四节 个人因素
        一、情感态度因素
        二、学习兴趣因素
        三、学习能力因素
第四章 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策略
    第一节 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的发展
        一、树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观
        二、激发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潜能
    第二节 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社会文化互动
        二、提升学校跨文化交际教育软实力,服务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三、鼓励和宣传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家庭教育观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学习观
    第三节 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一、学校教育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二、教师文化自信促进跨文化交际教学
        三、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自信的融合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发现与启示
        一、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其成因
        二、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策略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主题单元教学的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国际理解素养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关注和平与人权
    第二节 强调公民身份
    第三节 追求文化多样性及社会公正
第二章 作为课程目标的国际理解素养
    第一节 国际理解素养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课程中的国际理解素养目标
    第三节 国际理解素养课程目标的概念框架
第三章 基于主题单元教学的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理论
    第一节 主题单元教学的内涵
        一、主题单元教学的特征
        二、主题单元教学的要素
    第二节 主题单元教学与国际理解素养的关系
        一、素养的整体性要求主题单元教学
        二、素养的情境性呼唤主题单元教学
        三、素养的具身性亟需主题单元教学
        四、素养的累积性需要主题单元教学
    第三节 主题单元教学培育国际理解素养的策略
        一、单元设计思路
        二、单元组织方式
        三、单元学习设计
第四章 案例研究:中拉文化中的生死观
    第一节 案例背景
        一、研究情境
        二、研究主题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四、研究信效度与研究伦理
    第二节 案例呈现
        一、方案编制
        二、方案实施
        三、数据处理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教学设计一致地关注国际理解素养
        二、学习结果部分体现了国际理解素养表征
        三、研究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单元设计教案
    附录三 :编码框架
后记

(4)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国际理解教育契合时代要求
        (二)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新加坡教育发展的可借鉴性
    二 概念界定
        (一)社会科
        (二)国际理解教育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生存导向阶段(1965-1978)
        (二)效率导向阶段(1979-1996)
        (三)能力导向阶段(1997-2011)
        (四)学生为本,价值观导向阶段(2012-至今)
    二 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被殖民历史
        (二)多元社会背景
        (三)全球化的城市国家
        (四)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
    三 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民族共生阶段(1965-1990)
        (二)国家主义阶段(1991-1996)
        (三)面向21 世纪的开启阶段(1997-2009)
        (四)面向21 世纪的成熟阶段(2010-至今)
第三章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一)新加坡中学社会科的课程理念
        (二)新加坡中学社会科课程标准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二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
        (一)新加坡中学社会科的课程内容制定原则
        (二)新加坡中学社会科的课程内容框架分析
        (三)新加坡中学社会科课程内容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分析
        (四)新加坡中学社会科课程标准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特点
    三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
        (一)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编排
        (二)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编排特点
第四章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
    一 以学科课程实施
        (一)课程标准推荐的教学方法
        (二)中学社会科教学案例分析
    二 以跨学科课程实施
    三 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一)未来问题解决计划
        (二)模拟联合国会议
    四 创建特色校园文化
    五 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总结
第五章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
    一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类型与模式
    二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方式
        (一)问题探究
        (二)期末考试
        (三)剑桥“O”水平考试
    三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特点
        (一)评估重视灵活标准的设定
        (二)评估关注校外、重视合作探究能力
        (三)评估重视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与思维过程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一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特点
        (一)根植于国家公民教育体系
        (二)社会各界给予课程与教学支持
        (三)目标与内容系统化、结构化
        (四)教学途径与方法多元化、注重高阶思维的发展
        (五)课程评估标准化、过程化、综合化
    二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局限
        (一)剑桥“O”水平考试对课程的影响
        (二)种族多样性对课程的影响
        (三)全球公民教育占比低对课程的影响
    三 中国中学社会科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一)社会科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新加坡、中国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比较
    四 对我国启示
        (一)推动国内地区均衡发展
        (二)加强多方力量的参与
        (三)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内容设置注重问题探究
        (五)课程评价应重校外、重合作、重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际理解教育(EIU)视角下的IBPYP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1.发展国际理解教育(EIU)的政策支持
        2.发展国际理解教育(EIU)的现实之需
        3.我国国际理解教育(EIU)的双重困境
    (二)概念界定
        1.国际理解教育
        2.IBPYP课程
    (三)文献综述
        1.有关国际理解教育(EIU)的研究
        2.有关IB课程的研究
        3.有关国际理解教育(EIU)与IB课程的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方法
        3.研究思路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蕴及本土化发展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当代内涵
        1.凸显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
        2.呼唤优良道德传统的回归
        3.承认差异的价值
        4.注重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
    (二)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困境
        1.课程理念: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
        2.课程目标: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存在片面性
        3.课程结构:以学科渗透为主、对外交流活动为辅的结构缺乏系统性
        4.课程实施:单一僵化且参差不齐
        5.课程评价: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
二、IB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关联逻辑
    (一)IB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历史渊源:世界大战
    (二)IB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时代背景:全球化
    (三)IB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科学与人文主义
    (四)IB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核心理念:国际情怀
    (五)IB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终极愿景:可持续发展
三、IBPYP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分析框架
    (一)课程理念:国际意识与世界公民
    (二)课程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全球背景的学习情境
    (四)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五)课程评价: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
四、美国POST OAK学校IBPYP课程的实践解析
    (一)美国POST OAK学校简介
    (二)美国POST OAK学校IBPYP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分析
        1.层次化、阶段化的育人目标
        2.与本州相结合的探究方案
        3.尊重差异的评价方式
    (三)美国POST OAK学校IBPYP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不足之处
        1.参照本州标准的传统学科教学较难体现IBPYP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思想
        2.六大跨学科主题与六大传统学科的融合力度不足
        3.自评易流于形式
五、IBPYP课程对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构建的启示
    (一)将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贯穿课程建构的始终
    (二)以真实的全球背景引领课程结构的整合
    (三)借鉴IBPYP跨学科探究式课程实施方案指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进阶
    (四)以国际理解的习得性表征为标准评价课程学习结果
六、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着作类
        2.学位论文类
        3.期刊论文类
        4.电子文献类
    (二)外文部分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校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省3所高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法
        1.3.3 访谈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
        2.1.1 文化
        2.1.2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
        2.1.3 中国英语
        2.1.4 英语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跨文化交际理论
        2.2.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2.3 文化输入与输出理论
        2.2.4 社会文化理论
第3章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设计
    3.3 问卷调查数据
    3.4 调查结论
        3.4.1 国外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关注度高
        3.4.2 中国文化常用词汇的英语表达准确率高
        3.4.3 非英语专业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整体水平较低
        3.4.4 教材内容缺失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知识
        3.4.5 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认识不足
        3.4.6 非专业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讲授仍占主导地位
第4章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问题与分析
    4.1 英语教学理念导向偏误
    4.2 缺乏权威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相关语言资料
    4.3 英语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陈旧
    4.4 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
第5章 提升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的对策
    5.1 加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
    5.2 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
    5.3 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5.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5.4.1 积极转变英语教学理念
        5.4.2 提高教师中国文化素养水平
        5.4.3 改进英语教师教学方法
    5.5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题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留学人士访谈提纲
附录4 高校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单元教学内容设计
附录6 案例呈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应对跨文化语用转向的语言教育路径——以项目学习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语用转向
二、应对跨文化语用转向的语言教育路径
三、项目学习应对跨文化语用转向的优势
    (一) 项目学习的核心概念。
    (二) 项目学习的理念优势。
    (三) 项目学习的实践优势。
四、结语

(8)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研究 ——基于几所大学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研究
        二、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研究
        三、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五节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知识价值论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源起与发展
        二、知识的价值判断引领课程知识选择
        三、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知识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第二节 跨文化理论
        一、多元文化交互下的文化冲突与对话、理解与融合
        二、跨文化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文化建构
    第三节 教育目的论
        一、教育目的引领人才培养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
    第四节 课程论
        一、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发展的“融合性”
        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结构的“协调性”
        三、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国际性”
        四、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目标的“整全性”
第三章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的现状——基于案例的分析
    第一节 人才培养目标的案例分析
        一、目标的比较与特色分析
        二、目标的共性问题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案例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共性与个性
        二、课程设置的主要不足
    第三节 课程实施状况案例分析
        一、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二、课程实施的共性与个性
第四章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依附和悬空
        二、课程设置的“移植”和“拼盘”
        三、课程实施的守旧和单一
        四、课程师资的不适应
    第二节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课程理念的偏离是课程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课程机制不健全是课程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办学环境的复杂多变是课程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
        四、文化多元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
第五章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设计
    第一节 课程目标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依据及原则
        二、课程目标设计及规格分析
    第二节 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第三节 课程实施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
        二、实践教学设计
第六章 大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策略
    第一节 理念创新策略
        一、创新理念
        二、开放理念
        三、人本理念
        四、整合理念
    第二节 文化创生策略
        一、各美其美
        二、美美与共
        三、多元融合
    第三节 途径拓宽策略
        一、课堂教学策略建构
        二、课程实施多样化策略建构
    第四节 师资优化策略
        一、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
        二、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第五节 健全机制策略
        一、完善垂直管理机制,明确导向和服务职能
        二、强化日常运行管理机制,细化并落实联合管理委员会职能
        三、建立课程实施的师生共建机制
        四、积极推行第三方评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9)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
        二、关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
        三、关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四、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于本土视角的英语教学法学理分析
    第一节 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本土理论
        二、语言学理论
        三、心理学理论
        四、教育学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学理辨析
        一、教学法与教学方法
        二、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学法探究历程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探究历程
        一、传教士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二、教学法理论与实验研究中英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改造
        三、本国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具体探索
    第二节 实践基础
        一、历次课程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
第三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与体系分析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分析
        一、反思批判
        二、理性思考
        三、实验探索
        四、理论总结
        五、实践检验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分析
        一、外语学得:英语教学本质观
        二、以人为本:英语教学主体观
        三、工具与素养合一:英语教学目的观
        四、语文并行、精泛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观
        五、知行结合:英语教学过程观
    第三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一、实施原则
        二、教学步骤
        三、教学技巧
第四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
        一、本土原创
        二、体系完备
        三、理论支撑
        四、方法多元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评价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价值
        二、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影响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加强实验研究
        一、英语教学法研究中实验开展不够
        二、加强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重视理论提升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中理论探索匮乏
        二、重视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健全队伍建设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后继乏人
        二、健全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队伍建设
    第四节 营造文化环境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原生土壤缺失
        二、营造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10)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导向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跨文化视野下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1.1 概念界定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判断标准
    1.3 跨文化视野下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4 跨文化视野下英语教学发展趋势
2. 国内跨文化教学主要研究成果
    2.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论介绍
    2.2 与语言教学有关的内容研究
    2.3 与理论探索有关的内容研究
    2.4 与理论联系实践有关的内容研究
3. 跨文化视野下英语教学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
    3.1 关于文化背景下分析外语教学的理论体系
    3.2 关于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3.3 关于外语教学与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关系
    3.4 关于外语教学与文化相结合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问题
4. 跨文化视野下的外语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四、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核心素养下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D]. 张墁岳.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3]基于主题单元教学的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研究[D]. 郑梦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D]. 李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国际理解教育(EIU)视角下的IBPYP课程研究[D]. 吴悠. 西南大学, 2019(05)
  • [6]高校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省3所高校的调研[D]. 吴恙.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7]应对跨文化语用转向的语言教育路径——以项目学习为视角[J]. 李菁菁. 台州学院学报, 2017(05)
  • [8]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研究 ——基于几所大学的案例分析[D]. 曾健坤.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9]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10)
  • [10]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导向分析研究[J]. 钟尚润,朱晓东.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