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圭-巴雷综合征25例临床电生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孙广宏,余敏,张亚琴,李娜,姚娜[1](2021)在《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创伤后患者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为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骨科、胸外科、ICU及神经内科创伤后发生四肢无力和(或)呼吸困难,符合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的患者12例,对其进行神经传导检测、F波、H反射检测及针极肌电图。结果 12例患者均表现为多发周围神经损害(运动神经受累为主,轴索损害显着)。其中运动神经异常率为66.07%,感觉神经异常率为24.37%,F波异常率为74.63%,H反射异常率为100%。针极肌电图仅1例可见自发电位,12例均表现为主动募集反应减弱或无力。结论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主要为运动神经轴索损害为主,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并能鉴别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相似的危重症性肌病及多发性神经病。
薛莹洁[2](2021)在《儿童Miller-Fisher综合征和Guillain-Barré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对比分析》文中指出背景2014年多国专家组成的分类组制定了新的Guillain-Barré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谱系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GBS与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由于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一同被纳入GBS疾病谱,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亚型。GBS谱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脑脊液检测,其中神经电生理是GBS分类和诊断的重要依据,但目前MFS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尚未明确,辅助检查手段相对单一,临床确诊较为困难。目的分析MFS与GBS各项神经电生理指标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探究MFS神经电生理的特征,以期对MFS和GB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参照2014年多国专家分类组制定的GBS-MFS诊断标准,回顾性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自2013年01月至2020年06月住院确诊为MFS的病例33例和确诊为GBS的病例105例。收集整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资料,神经电生理各项指标均与河南省儿童医院肌电图室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参考值(x±s)进行判断,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1.MFS组神经电生理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异常14例(42.4%)、H反射异常19例(57.6%)和正常神经电生理9例(27.3%),运动神经传导、F波及针电极肌电图均未见异常病例。GBS组神经电生理表现为运动神经传导异常98例(93.3%)、感觉神经传导异常62例(59.0%)、F波异常96例(93.2%)、H反射异常92例(87.6%)、针电极肌电图异常44例(41.9%)及正常神经电生理2例(1.9%)。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355,P>0.05);H反射异常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1,P<0.05),GBS组异常率高于MFS组;正常神经电生理发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8.705,P<0.05),MFS组正常率明显高于GBS组。2.感觉神经传导异常指标中,MFS组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3例(9.1%)、SNAP波幅降低11例(33.3%)、SCV减慢5例(15.2%)、感觉分离6例(18.2%),该组没有出现SNAP未引出病例。GBS组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12例(8.8%)、SNAP波幅降低11例(10.5%)、SCV减慢12例(8.8%)、未引出SNAP 38例(36.2%)、感觉分离5例(4.8%)。MFS组SNAP波幅降低异常率最高,GBS组未引出SNAP发生率最高。两组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SCV减慢异常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NAP波幅降低、未引出SNAP和感觉分离异常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波幅降低、感觉分离异常率MFS组高于GBS组,未引出SNAP异常率GBS组高于MFS组。3.MFS组与GBS组正中、尺及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对比,两组在正中SNAP波幅、正中SCV、尺SNAP波幅、尺SCV、腓肠SNAP波幅及腓肠SCV对比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组均较MFS组SNAP波幅降低、SCV减慢。4.H反射检查MFS组H反射潜伏期延长19例(57.6%),该组未出现H反射缺失的患者;GBS组H反射潜伏期延长15例(14.3%),H反射缺失77例(73.3%)。两组H反射潜伏期延长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5.342,P<0.05)。结论1.MFS的神经电生理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异常,部分MFS患者神经电生理可无异常表现;GBS的神经电生理表现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均明显异常,且以运动神经异常更显着。2.MFS的异常神经电生理特征是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和H反射潜伏期延长。
孙小兰,陈辉,黄志新,易招师,钟建民[3](2021)在《儿童抗sulfatide抗体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谱系疾病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抗sulfatide抗体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谱系疾病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间8例抗sulfatide抗体阳性患儿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特点。结果 8例患儿中,男5例(62.50%),女3例(37.50%);年龄1.92岁~12.25岁。6例有(75.00%)前驱感染史,2例(25.00%)无诱因。上行性GBS 2例(25.00%),不完全型MFS(急性共济失调型)6例(75.00%)。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1例(12.50%)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例(25.0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5例(62.50%)正常。随访显示,7例(87.50%)患儿完全恢复,1例(12.50%)患儿遗留四肢轻微震颤。结论抗sulfatide抗体阳性的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谱系疾病,临床表现异质性,急性共济失调型更为常见,电生理提示髓鞘脱失为主,感觉、运动神经均可受累,免疫治疗有效,大部分预后良好。
王佳琦[4](202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的Wakerley分型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多发性神经病,是全球范围内急性弛缓性瘫痪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GBS和其变异型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具有许多亚型,共同构成了一个含有独立或重叠综合征的连续疾病谱。2014年由Wakerley等多国专家组成的GBS分类组制定了一种简单全面的新诊断和分类标准,有助于早期临床诊断和开展适当的免疫治疗。国内外初步的应用研究表明,“Wakerley分型诊断法(Wakerley’s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可以对包括各独立亚型及重叠综合征在内的大多数GBS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和分类。此外,地域因素对GBS的临床表型、电生理亚型、疾病严重程度和转归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曾于我院诊断为GBS及其相关疾病的患者应用Wakerley分型诊断法重新进行分型诊断,以评估GBS各种临床亚型的频率及其特征,进一步探讨Wakerley分型诊断法的临床适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1例诊断为GBS及其相关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Wakerley分型诊断法重新进行分型诊断,比较GBS各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分析了实验室数据(电生理学研究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谱)。GBS电生理分型诊断采用Ho标准。结果:在121例既往诊断为GBS及其相关疾病的患者中,有54例(45%)满足Asbury诊断标准;有69例(57%)满足1~3级Brighton诊断标准;有120例(99%)可采用Wakerley分型诊断法进行重新分类。经典型GBS最多,为72例(60%);16例(13%)患者被诊断为GBS的局限亚型,其中截瘫型GBS 8例(7%),双侧面瘫伴感觉异常8例(7%),未发现咽-颈-臂无力型和急性颈臂无力型GBS病例。经典型MFS为5例(4%),MFS亚型15例(13%),其中急性眼外肌麻痹6例(5%),急性共济失调性神经病7例(6%),Bickerstaff脑干脑炎(Bickerstaff brainstem encephalitis,BBE)2例(2%);无急性上睑下垂、急性瞳孔散大或急性共济失调嗜睡综合征病例。12例(10%)被诊断为重叠型,其中,GBS/MFS重叠型5例(4%),GBS/BBE重叠型3例(3%),GBS/急性共济失调性神经病重叠型1例(1%),急性口咽麻痹/急性眼外肌麻痹重叠2例(2%),双侧面瘫伴感觉异常/急性眼外肌麻痹重叠1例(1%)。104例(87%)患者接受了电生理学检查,按照Ho分型标准,分为脱髓鞘型9例(9%),轴索型40例(38%)和无法分类55例(53%)。77例(64%)行腰穿检查,其中46例(60%)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44例(37%)行神经节苷脂抗体谱检查,14例(32%)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经典型GBS组与经典型MFS及局限型组比较,入院时、达峰时、出院时Hughes评分>3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P均<0.05),提示经典型GBS病情相对更重,且短期预后相对较差。结论:Wakerley分型诊断法以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辅以电生理学研究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GBS谱系疾病的亚型和评估预后。为了更便于临床应用,建议在今后的修订版中将“脑神经型GBS”作为独立的亚型。
叶蓬艳[5](2020)在《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亚型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病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抗体亚型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帮助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01月-2020年01月在青岛地区各医院收治的33例确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且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为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与该病相关的因素,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预后探讨。结果:33例患者中,肢体无力63.6%(21例),占大多数。延髓麻痹9例,眼肌麻痹12例,面肌麻痹7例,共济失调8例,呼吸肌受累9例。发病年龄高峰大约在40-51岁,其中男性61%(20例),占大多数;儿童27%(9例),发病率较成人低。男女预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Hughes达峰评分较成人低(P<0.0001);△Hughes评分较成人低(P<0.05)。GM1抗体阳性中,肢体无力100%(20例);GM1抗体阴性中,肢体无力7.7%(1例);GM1抗体与肢体无力采用卡方检验,P<0.00001;抗GM1抗体与肢体无力密切相关。GQ1b抗体阳性中,眼肌麻痹87.5%(7例);GQ1b抗体阴性中,眼肌麻痹20%(5例);GQ1b与眼肌麻痹采用卡方检验,P=0.001;抗GQ1b抗体与眼肌麻痹密切相关。GT1a抗体阳性中,眼肌麻痹56.3%(9例);GT1a抗体阴性中,眼肌麻痹17.6%(3例);GT1a抗体与眼肌麻痹采用卡方检验,P=0.032;GT1a抗体与眼肌麻痹密切相关。GD1a抗体阳性中,面肌麻痹85.7%(6例);GD1a抗体阴性中,面肌麻痹3.8%(1例);GD1a抗体与面肌麻痹采用卡方检验,P=0.000043;GD1a抗体与面肌麻痹密切相关。GT1a抗体阳性中,延髓麻痹50%(8例);GT1a抗体阴性中,延髓麻痹5.9%(1例);GT1a抗体与延髓麻痹采用卡方检验,p=0.007;GT1a抗体与延髓麻痹密切相关。GQ1b抗体阳性中,共济失调87.5%(7例);GQ1b阴性中,共济失调4%(1例);GQ1b抗体与共济失调采用卡方检验,P<0.05;GQ1b抗体与共济失调密切相关。GD1a抗体阳性中,机械通气28.6%(2例);GD1a抗体阴性中,机械通气26.9%(7例);经卡方检验p=1.0,GD1a抗体与机械通气不存在相关性。GM1b抗体阳性△Hughes评分较阴性高(P=0.0025),提示GM1b抗体阳性预后较阴性差。GD1a抗体阳性△Hughes评分较阴性高(p<0.0001),提示GD1a阳性预后较阴性差。结论:1.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诊断需要综合判断,不仅表现肢体无力,还可仅表现为吞咽困难。少见的临床表现如急性延髓麻痹并不能除外GBS的诊断。2.儿童与成人相比,发病率低,且症状相对较轻,预后相对较好。3.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亚型与临床表现及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指导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
陈从艳[6](2020)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呼吸衰竭是GBS致命的并发症,与住院时间延长和不良预后有关。既往研究表明,约20%30%的GBS患者都会发生呼吸衰竭。既往硏究分析了多种GBS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包括快速进展的肌无力、较短的症状达峰时间、自主神经受累等。但这些指标对呼吸衰竭的预测价值存在争议且研究结果不一致,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住院期间发生呼吸衰竭患者与未发生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査,确定岀GBS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出可能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及时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避免紧急气管插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方法:本研究收集120例GBS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住院期间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纳入呼吸衰竭组,住院期间未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纳入非呼吸衰竭组。比较两组发病季节、性别、年龄、前驱事件、首发症状、病程中脑神经受累、入院修斯功能分级量表(Hughes Functional Grading Scale,HFGS)评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清白蛋白、脑脊液检查结果有无差异。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确定GBS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GBS患者中,男性76例(63.33%),女性44例(36.67%)。小于30岁14例(11.67%),30岁至60岁58例(48.33%),大于60岁48例(40%),平均年龄(53.60±17.92)岁。前驱感染52例(43.33%),其中呼吸道感染41例(34.17%),手术或外伤3例(2.5%),其他前驱事件3例(2.5%)。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者58例(48.33%),脑神经受累为首发症状者13例(10.83%),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者49例(40.84%)。呼吸衰竭组患者26例(21.67%),非呼吸衰竭组患者94例(78.33%)。两组脑神经受累(P=0.011)、入院HFGS评分(P<0.000)、NLR(P<0.000)、血清白蛋白(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出2个GBS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球麻痹(P=0.004,OR=13.094,95%CI=2.244-76.395),入院HFGS评分(P=0.000,OR=23.540,95%CI=4.624-119.836)。结论:本研究共纳入120例GB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为26例(21.67%)。球麻痹、入院HFGS评分较高可能是GBS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
陈百铿[7](2020)在《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身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攻击神经系统为主要致病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免疫反应中,作用于神经系统自身抗原的致病抗体统称为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新型自身抗体的不断发现,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断地发展和再认识,包括自身免疫性脑炎、吉兰-巴雷综合症、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免疫修饰药物、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免疫吸附是相对较新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是将患者血浆分离后流经一种器械,通过该器械的活性配基的特异性结合,去除免疫球蛋白的血液净化疗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为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浓度在血液内的快速降低、脉冲诱导抗体的重新分布以及随后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应用在多种免疫性疾病,包括器官移植(主要为肾移植)、肾脏疾病(肾炎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为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目前,我国国内对免疫吸附疗法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观察研究较少。针对目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快、致残率较高的特点,早期快速地清除致病性自身免疫抗体可避免神经细胞的广泛损害、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尽早的免疫治疗与良好的预后相关。相对于传统的免疫疗法,免疫吸附显得更具优势,但免疫吸附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对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免疫吸附前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神经功能状态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评价免疫吸附的疗效,为临床上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地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免疫吸附治疗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16例。其中4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0例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重症肌无力。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脑脊液或血清检测中全部检测出相应自身免疫抗体。2、治疗方法2.1免疫吸附患者均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使用广州康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康碧尔?蛋白A吸附柱进行免疫吸附,均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2.2免疫治疗16例患者中有15例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3例使用甲泼尼龙0.5g/d静脉滴注冲击治疗,连续应用5d,其余2例分别为80mg/d和120mg/d。10例患者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均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口服。4例患者在应用血浆置换术无效后再进行免疫吸附治疗。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免疫吸附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住院时间长短、达到临床改善所需时间、前后辅助检查表现变化、吸附治疗再生血浆量、吸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吸附前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及血肌酐的变化。使用统一的改良Rankin量表来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记录吸附前、吸附后的m RS评分,临床有效定义为m RS评分治疗后降低至少1分。4、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经过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两样本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采用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记录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癫痫发作改善明显,免疫吸附治疗后神志转清,无癫痫再发。其中7例患者吸附后复查的检查结果有改善,其中1例患者头颅磁共振广泛多发病灶较前减少明显,1例患者的脑电图较前明显改善。免疫吸附治疗前的免疫球蛋白G定量为(17.87±9.08)g/L,免疫吸附后的免疫球蛋白G定量为(4.96±3.56)g/L。且免疫吸附治疗前后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均有所下降,大部分补体C3、C4在治疗后有细微下降,部分患者有所升高,免疫吸附治疗前后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6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的免疫吸附前后的m RS评分至少改善1分(范围在14分),其余3名患者m RS评分在5分,与吸附前相同,没有患者出现评分增加。免疫吸附前后的m RS评分之间的时间中位数为30天(IQR=16)。所有患者的m RS评分中位数从免疫吸附前的5.0改善至免疫吸附后的2.0(P<0.001)。结论免疫吸附在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观察中,安全性较高,效果是显着有效的,体现在临床症状的快速缓解上有较好的表现,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显着下降,在神经功能的恢复上有明显的改善。
毛宁[8](2020)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早期神经电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早期神经电生理学的特征,寻找除常规检测以外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指标(F波时间离散度),以期提高神经电生理对GBS早期诊断的阳性率。方法:收集2015.6至2019.12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诊断为GBS的患者55例,以上患者均符合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中GBS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原因的周围神经损害:如酗酒、毒物接触史、相关神经药物服用史、副肿瘤综合征、腰椎病史、颈椎病史、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自身相关免疫性疾病、相关肾病及肝病等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存在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变家族史的患者。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Viking Ques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以上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F波及H反射检测。神经传导检测各指标正常值参照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室的正常参考值。以潘华等人发表的中国人F波正常值作为F波各参数正常标准值,各指标超过其F波相应身高组上限或未引出为异常。H反射正常值参考Lachman T关于H反射正常值的公式,H反射潜伏期预测值公式为2.74+0.05×年龄(岁)+0.14×身高(厘米)+1.4,若H反射潜伏期实测值大于预测值或未引出则判定为异常。选取2017.9至2019.12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及既往史无异常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行F波相关指标的测定,并计算出各自F波时间离散度(F chronodispersion,Fchd),即Fchd=F波最大潜伏期-F波最小潜伏期,以对照组各神经Fchd的((?)+2s)值作为Fchd正常上限值。结果:1.55例GBS患者中,9例患者诊断为Miller Fisher综合征。17例患者电生理检测指标未达到电生理分型诊断标准,其中有6人电生理指标无任何异常,11人存在电生理指标异常。29例患者电生理检测指标达到电生理分型诊断标准,12人诊断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4人诊断为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1人诊断为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12人无法确定GBS分型。2.病例组运动神经传导检测的总异常率为70.91%,其中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CB)、波形离散、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ve velocity,MCV)、远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的异常率分别为3.64%、25.45%、36.36%、41.82%、65.45%;其中CMAP波幅异常率最高,与CB、MCV及波形离散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5),与DML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5);DML异常率分别高于CB、MCV及波形离散异常率,其异常率与CB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5)。DML异常率与波形离散及MCV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5);MCV异常率分别高于CB及波形离散异常率,MCV异常率与CB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5)。MCV异常率与波形离散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5);波形离散异常率高于CB异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05)。综上所述,GBS早期运动传导电生理检测中CMAP波幅异常率高于MCV、波形离散及CB异常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5);CMAP波幅异常率虽高于DML异常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5);DML、MCV及波形离散三者间异常率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5);CB异常检出率最低。3.病例组感觉传导检测的总异常率为32.73%,其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ve velocity,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的异常率分别为32.73%和25.45%。SCV异常率高于SNAP波幅异常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4.病例组中共有16例GBS患者完善H反射检查,H反射异常率为68.75%。5.病例组F波总异常率为78.18%,F波最小潜伏期、F波最大潜伏期、F波出现率及F波平均潜伏期的异常率分别为60%、65.45%、65.45%、69.09%,四者间异常率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83)。6.病例组运动传导、感觉传导、H反射及F波的异常率分别为68.75%、32.73%、70.91%及78.18%,四者间异常率进行比较,得出运动传导、H反射及F波三者之间异常检出率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0.0083);运动传导及F波的总异常率均高于感觉传导的总异常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83);H反射的异常率虽高于感觉传导异常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83)。7.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身高、性别及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0.05)。以对照组各神经Fchd的((?)+2s)值作为正常值上限,病例组Fchd异常率为89.09%。Fchd异常率分别高于F波最小潜伏期、F波最大潜伏期、F波出现率、MCV、CMAP波幅、DML、CB、波形离散、SCV及SNAP波幅异常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42);Fchd异常率高于F波平均潜伏期及H反射异常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42)。55例GBS患者中有9例患者F波无异常但出现Fchd异常。有3例患者F波潜伏期异常但出现Fchd正常。8.Hughes评分是GBS早期神经电生理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OR=2.367,95%置信区间1.142-4.909,P=0.021)。结论:1.GBS患者早期可出现神经电生理异常,运动传导检测、H反射及F波是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Fchd指标可作为GBS早期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有益补充,可提高早期GBS电生理诊断的阳性率。2.Hughes评分是GBS早期神经电生理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
张雨晴[9](2020)在《以面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9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提高对以双侧面肌无力(Facial diplegia,FD)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的全面认识,对该疾病的特点进行系统性分析,我们回顾了本院曾收治的9例面肌无力的GBS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辅以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9例确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面肌麻痹患者的病例资料,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进一步了解FD型GBS的特点。结果:FD大多有前驱感染史;以双侧面肌麻痹为主,常伴远端肢体感觉异常,也可为单侧面肌麻痹首发;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少数患者腱反射正常;脑脊液提示蛋白-细胞分离;神经电生理检查常表现为脱髓鞘改变,可伴有轴索损伤或仅表现为轴索损伤;静注免疫球蛋白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FD型GBS以双侧面肌麻痹为主,大多具有典型GBS主要特征,但少数存在变异,早期易被误诊,需临床医生加以重视。
刘代强[10](2019)在《鲁西南地区空肠弯曲菌感染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鲁西南地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者和非GBS的人群血液中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相关的抗体,了解CJ在GBS患者和非GBS人群中的感染情况,从中分析鲁西南地区CJ感染后GBS患者的特异表现,并与国内外已经报道的CJ感染相关性GBS患者的临床特征作比较,总结出鲁西南地区CJ感染相关性GBS患者的特异性,为临床上CJ感染相关性GBS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试剂盒通过ELISA的试验方法来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标本。数据结果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用GraphPad Prism6.0进行作图。并用卡方检验比较鲁西南地区和国内外(1995年中国北方的GBS研究、2001年荷兰的GBS研究、2015年孟加拉国的GBS研究)已经报道的CJ感染相关性GBS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本实验共收集了鲁西南地区的GBS患者组、非GBS神经疾病对照组(Non-GBS neurological disease control group,OND组)和健康人对照组(Healthy control group,HC组)各150例。通过统计分析可知,GBS组和OND组、HC组在入组人群的例数、性别、年龄方面(P>0.05)没有差异;提示三组人群具有可比性。ELISA的检测结果:GBS组、OND组和HC组患者血清中CJ感染的阳性例数分别为40人、12人、18人。卡方检验的结果提示:GBS组与OND组(P<0.05)、GBS组与HC组(P<0.05)、OND组与HC组(P>0.05),表明CJ的感染有且只与GBS的发病相关。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可知,CJ感染阳性与CJ感染阴性的GBS患者在性别比例、临床分类、前驱感染症状和颅神经受损方面结果有差异(P<0.05),在呼吸肌受累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出现蛋白-细胞分离方面结果没有差异(P>0.05);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可知,CJ感染阳性与阴性的GBS患者在年龄方面有差异(P<0.05)。具体结果为:CJ感染阳性的GBS患者男女比例大致相当,患者年龄多在43岁左右;临床表现以AMAN多见,AIDP次之,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的发生率较低;患者发病前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呼吸道感染率;较少累及颅神经和呼吸肌;神经电生理的检查提示这类患者表现为周围神经受损,且以轴索损害明显;患者多会出现CSF中蛋白-细胞分离的情况;患者血清神经节苷脂抗体的检测结果以抗-GM1、抗-GD1a抗体阳性为着。而CJ感染阴性的GBS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年龄多在54岁左右,较CJ感染阳性的GBS患者发病年龄为晚;临床表现以AIDP类型多见,AMAN次之,MFS的发生率高于前者;患者发病前呼吸道的感染率高于腹泻的发生率;颅神经受累及的情况多于CJ感染阳性的GBS患者;也较少累及呼吸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周围神经受损,且多提示脱髓鞘改变;患者多会出现CSF中蛋白-细胞分离的情况;患者血清神经节苷脂抗体的检测结果以抗-GD1b、抗-GalNAc-GD1a、抗-GQ1b抗体阳性为着。结论:CJ与GBS的发生密切相关。鲁西南地区CJ感染相关性GBS患者多表现为纯运动功能受损,即多为AMAN形式,患者会出现四肢肌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者消失;患者发病前大多有腹泻的病史;CSF多提示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提示周围神经受损,且以轴索损害明显;患者血清神经节苷脂抗体的检测结果以抗-GM1、抗-GD1a抗体阳性为着。本实验中150例GBS患者与1995年中国北方的研究中129例GBS相比较:CJ感染的阳性率前者为26.49%、后者为36.56%(P>0.05),AMAN形式在CJ阳性组中占比前者为42%、后者为42.5%(P>0.05);说明了此次实验结果与国内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二、吉圭-巴雷综合征25例临床电生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圭-巴雷综合征25例临床电生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仪器及方法 |
1.3 结果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儿童Miller-Fisher综合征和Guillain-Barré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Guillain-Barré综合征谱系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儿童抗sulfatide抗体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谱系疾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收集病例资料 |
1.2.2 抗体检查方法 |
1.2.3 神经电生理检查 |
1.2.4 |
2 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1.1 临床表现 |
2.1.2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
2.1.3 血清学检查 |
2.1.4 脑脊液检查 |
2.1.5 磁共振检查 |
2.1.6 |
2.2 治疗及预后 |
3 讨论 |
(4)吉兰-巴雷综合征的Wakerley分型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GBS谱系疾病各亚型临床特征 |
三、GBS各亚型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分型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亚型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采集 |
2 GBS诊断 |
3 休斯功能分级量表 |
4 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定 |
5 一般临床资料 |
6 实验室结果 |
7 预后评估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1.1 性别构成、年龄及不同性别的预后比较 |
1.2 成人与儿童发病率比较 |
1.3 成人与儿童症状轻重比较 |
1.4 成人与儿童预后比较 |
2 抗神经节苷脂抗体 |
2.1 抗神经节苷脂类型与临床特点分析 |
2.2 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类型与预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词汇及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吉兰-巴雷综合征早期神经电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组 |
1.2 病例组样本量估算 |
1.3 对照组 |
2.方法 |
2.1 Hughes评分 |
2.2 神经电生理检查 |
3.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1.1 性别组成 |
1.2 年龄组成 |
1.3 前驱事件 |
1.4 发病季节 |
1.5 脑脊液检查 |
1.6 GBS分型及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
1.7 GBS早期神经电生理异常独立影响因素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以面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9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临床特点 |
2.3 辅助检查 |
结果 |
1 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
2 临床资料分析 |
3 辅助检查 |
4 治疗及预后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病因学及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个人经历 |
三、 发表论文 |
四、 获奖情况 |
(10)鲁西南地区空肠弯曲菌感染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吉圭-巴雷综合征25例临床电生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J]. 李婷,孙广宏,余敏,张亚琴,李娜,姚娜.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09)
- [2]儿童Miller-Fisher综合征和Guillain-Barré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对比分析[D]. 薛莹洁.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儿童抗sulfatide抗体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谱系疾病临床分析[J]. 孙小兰,陈辉,黄志新,易招师,钟建民. 江西医药, 2021(02)
- [4]吉兰-巴雷综合征的Wakerley分型诊断研究[D]. 王佳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亚型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D]. 叶蓬艳. 青岛大学, 2020(01)
- [6]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从艳.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D]. 陈百铿.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8]吉兰-巴雷综合征早期神经电生理研究[D]. 毛宁.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以面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9例病例分析[D]. 张雨晴.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鲁西南地区空肠弯曲菌感染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代强. 济宁医学院, 2019(01)
标签:吉兰-巴雷综合征论文; 神经传导论文; 抗原抗体论文; gbs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