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沙棘与俄罗斯大果沙棘叶总黄酮含量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阿勒合斯·加尔得木拉提[1](2020)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棘品种引种适应性及嫩枝扦插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干旱发生频率高。沙棘(Hippophne rhamnoides)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瘠薄、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具有改良土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能力强等特性。沙棘可以适生在多种立地条件下,沙棘叶片、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以深秋红、状园黄、无刺丰、拟向阳、茶叶沙棘、果三角形、黑龙江2号、向阳04-01、巨人、实优、奇台优、油雌、QH-02-01、俄罗斯1号、俄罗斯2号、俄罗斯3号、俄罗斯6号、俄罗斯7号、俄罗斯11号、俄罗斯12号、俄罗斯13号、俄罗斯14号等22个沙棘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沙棘品种间对比实验,从沙棘植株性状、果实性状和生理抗旱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沙棘品种的生长特性;采用隶属函数构建沙棘品种生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同沙棘品种在本区的引种适应性,从而初步筛选在吉木萨尔县适生的沙棘优良品种,并配套适宜推广的嫩枝扦插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植株性状角度考虑,适应性最强的是壮圆黄,其次为俄罗斯3号和俄罗斯1号,这三个品种可以作为推广首选参考品种。俄罗斯1号和3号沙棘品种根瘤特性表现最好,具有良好的固氮能力,对环境适应性也很强;而俄罗斯12号、13号和QH-02-01隶属值最低且根瘤特性表现不佳,适应性较差,不建议作为良种推广参考品种。(2)从果实性状角度考虑,果实百粒鲜重在14.00±1.62–63.27±7.31g,百粒鲜重最高为黑龙江2号,其平均鲜果百粒重量为63.27±7.31g;百果烘干重在1.37±0.03–9.28±1.86g。俄罗斯1、2、3、6号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大,果形系数大,都属于卵圆形;俄罗斯7、11、12、13号、奇台优、向阳04-01、黑龙江2号、无刺丰、拟向阳果实纵径比横径大,果形系数较大,属于圆柱形。QH-02-01、油雌、壮圆黄、俄罗斯14号果实属于圆形。沙棘果实单株产量在732.57±34.69–4013.30±56.34g,果枝数在16.46±3.12–64.00±5.34个/棵,果实密度在31.20±5.52–483.10±20.98个/枝,类黄酮含量在17.03±1.96–27.81±3.21mg/g。黑龙江2号保持了大果沙棘果实大,果柄长等优良特性,其果枝数为37.67±2.37,果实密度为80.57±12.77,单株产量为1915.23±21.15g。俄罗斯7号、黑龙江2号、俄罗斯1号、俄罗斯11号、俄罗斯6号、俄罗斯12号、茶叶沙棘果实性状隶属值高,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壮圆黄、奇台优、深秋红、俄罗斯2号、向阳04-01、QH-02-01、果三角形、无刺丰果实性状隶属值较高,经济优势较强;而俄罗斯3号、实优、拟向阳、俄罗斯13号、俄罗斯14号果实性状较差,不宜以经济经营为目的的引进。(3)从沙棘生理抗旱性角度考虑,俄罗斯6号、向阳04-01、俄罗斯13号、俄罗斯3号、QH-02-01隶属值高,抗旱性强,适合生长在像新疆气候干旱、刮风较多等贫瘠环境下;而茶叶沙棘、俄罗斯2号、俄罗斯7号、深秋红、俄罗斯11号、巨人、无刺丰、实优、拟向阳、奇台优、俄罗斯12号、俄罗斯1号、油雌、壮圆黄隶属值较高,抗旱性较强,在干旱环境下能生长,但生长表现不太好;而果三角形、黑龙江2号、俄罗斯14号隶属值最低,抗寒能力较弱,不宜生长在干旱环境下。(4)从综合评价角度考虑,壮圆黄、俄罗斯1号、俄罗斯5号、俄罗斯3号、俄罗斯7号、深秋红、俄罗斯2号、无刺丰隶属值较高,这些品种适应性强、果实特性较好、抗旱能力较强,将作为优良品种推广首选参考品种;而拟向阳、俄罗斯13号、实优、俄罗斯14号隶属值较低、环境适应能力与抗旱性较弱,将不推荐为优良品种推广参考品种。(5)从不同处理嫩枝扦插技术角度考虑,不同嫩枝扦插基质黄沙、蛭石、复合基质中黄沙适合沙棘嫩枝扦插;不同插穗长度35cm、25cm、15cm中35cm的插穗成活率高;不同生根剂根宝、ABT6、吲哚丁酸中,使用根宝的沙棘苗木苗高、地径均高于其他生根剂;根宝原浆、根宝稀释30%、根宝稀释50%、根宝稀释80%、根宝稀释一倍中使用根宝原浆的沙棘苗木有较高的生根率;不同时期沙棘嫩枝扦插,沙棘苗成活率最高在7月1日,7月15日次之,7月30日最低。
王欣欣[2](2020)在《基于Th1/Th2平衡研究沙棘果油及其有效成分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沙棘果油及沙棘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TFH)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为从天然产物中寻找AD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健康雌性SPF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低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每组6只。实验第1天,给所有小鼠背部皮肤做除毛处理,除毛面积约2×2 cm2。于实验第1、4、7天,使用浓度为1%的DNCB溶液200μL对AD模型组、低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背部皮肤进行致敏,每天一次,共致敏3次。于实验第14、17、19、22、24、27、29天,使用浓度为0.5%的DNCB溶液20μL涂抹于AD模型组、低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左耳背部皮肤处进行激发,在上述时间点每天激发一次。正常对照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涂抹等体积的DNCB基质溶液。自实验第15天起,分别对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按照不同浓度灌胃沙棘果油,低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按照5ml/kg浓度灌胃,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按照10ml/kg浓度灌胃,BALB/c小鼠体质量20±2g,最终的给药剂量为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灌胃沙棘果油0.2ml,低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灌胃沙棘果油0.1ml,橄榄油0.1ml,正常对照组和AD模型组小鼠均灌胃橄榄油0.2ml。每天灌胃一次,至实验第29天结束。从实验第15天开始,每天观察各组小鼠左耳皮损严重程度,每间隔3天应用数字厚度测量仪测量所有小鼠左耳相同部位皮肤厚度并记录数值。实验第30天,眼眶取血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分离左耳组织及颌下淋巴结,称量淋巴结重量并记录,左耳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淋巴结一部分制成单细胞悬液用于流式检测,另一部分-80oC冻存。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左耳皮肤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采用甲苯胺蓝(TB)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左耳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g E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左耳部组织中IL-4、IFN-γ、TNF-α和TSLP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组织中IL-4、IFN-γ和TNF-αm 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单细胞悬液中CD207/CD326、CD86、OX40和MHCⅡ阳性表达细胞所占百分比。第二部分:健康雌性SPF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基质组和TFH干预组,每组6只。从实验第1天起,AD模型组、基质组和TFH干预组小鼠均涂抹2 nmo L MC903(20μL,溶剂为无水乙醇),每日下午于小鼠左耳背部皮肤涂抹一次,共涂抹14天。正常对照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相同部位涂抹20μL无水乙醇,亦共涂抹14天。自实验第7天起,基质组、TFH干预组小鼠分别涂抹TFH基质和1%TFH乳剂(各20μg),每日清晨于小鼠左耳背部皮肤涂抹一次,共涂抹8天。对照组和AD模型组小鼠不做处理。从实验第7天起,每天观察各组小鼠左耳皮损严重程度,于实验第7、10、12、15天,每天应用数字厚度测量仪测量所有小鼠左耳相同部位的皮肤厚度并记录数值。实验第15天,眼眶取血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分离左耳组织及颌下淋巴结。左耳一部分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另一部分置于-80oC冻存。淋巴结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左耳皮肤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采用TB染色计数各组小鼠左耳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左耳皮肤组织中FLG和LOR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左耳皮肤组织中IL-4、IFN-γ、TNF-α和TSLP m RNA表达水平。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 Ca T细胞),以含10%FBS,双抗(青霉素,100U/m L;链霉素,100μg/m L)的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培养条件:温度37℃,CO2浓度5%,隔日1:2传代。细胞培养至所需瓶数,根据研究目的将细胞进行分组。共分为四个检测部分进行相关指标检测。(1)不同浓度TFH对Ha Ca T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2)TFH对Ha Ca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筛查,采用细胞因子芯片技术,对各组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进行筛查;(3)采用ELISA验证细胞因子芯片结果;(4)TFH对TNF-α/IFN-γ刺激Ha Ca T细胞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38、p-p38、ERK、p-ERK、NF-κB、p-NF-κB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肉眼观察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左耳部皮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炎症损害表现。AD模型组小鼠左耳部皮肤于实验第7天开始出现红肿、粗糙、变硬,第14天开始出现表皮干燥和脱屑,随着激发次数增多,皮肤炎症症状逐渐加重,部分小鼠出现皮肤溃烂及出血。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皮肤炎症症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皮肤炎症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皮肤炎症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结构规则,细胞形态正常,上皮层次清晰完整。AD模型组小鼠左耳部皮损处皮肤表皮角化过度伴随有部分区域角化不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左耳上皮层厚度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表皮仍可见轻度角化过度现象。与AD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左耳上皮层厚度显着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TB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均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肥大细胞数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各组小鼠血清Ig E水平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血清Ig E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AD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血清Ig E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质量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质量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AD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质量均出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各组小鼠左耳组织中IL-4、IFN-γ、TNF-α和TSL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平均光密度(AOD)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左耳组织中IL-4、IFN-γ、TNF-α和TSL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左耳组织中IL-4、IFN-γ、TNF-α和TSL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中IL-4、IFN-γ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的IL-4、IFN-γ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都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AD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的IL-4、IFN-γ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呈现出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AD模型组比较,低剂量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的IFN-γ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单细胞悬液中CD207/CD326、CD86、OX40和MHCⅡ阳性表达的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颌下淋巴结单细胞悬液中CD207/CD326、CD86、OX40和MHCⅡ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比较,沙棘果油干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单细胞悬液中CD207/CD326、CD86、OX40和MHCⅡ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各组阳性细胞下降的趋势与沙棘果油剂量呈相关性。第二部分1肉眼观察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左耳部皮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炎症损害改变表现。AD模型组小鼠左耳部皮肤于实验第7天开始出现红肿、粗糙、变硬,随着涂抹MC903次数的增加,小鼠逐渐出现表皮干燥和脱屑,皮肤炎症症状日渐加重,个别小鼠左耳部皮肤出现溃烂和出血。基质组和AD模型组小鼠左耳部皮损表现无明显差别。TFH干预组小鼠皮肤炎症症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溃烂和出血表现减轻至消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基质组及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炎症评分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比较,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炎症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质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炎症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小鼠左耳厚度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第7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基质组和TFH干预组小鼠左耳厚度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第10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基质组和TFH干预组小鼠左耳厚度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比较,TFH干预组小鼠左耳厚度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2天和第15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基质组和TFH干预组小鼠左耳厚度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比较,TFH干预组小鼠耳厚度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第7、10、12、15天,与AD模型组比较,基质组小鼠左耳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结构规则,细胞形态正常,上皮层次清晰完整。AD模型组小鼠左耳部皮损处皮肤表皮角化过度伴随有部分区域角化不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左耳部皮损处上皮层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相比,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皮损处上皮层厚度显着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质组小鼠上皮层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 TB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基质组和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均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相比,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质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质量统计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基质组、TFH干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质量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比较,TFH干预组小鼠颌下淋巴结质量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质组小鼠颌下淋巴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6各组小鼠左耳部皮损处皮肤组织中FLG、LOR表达水平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基质组小鼠左耳部皮损处皮肤组织中FLG、LOR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皮损处皮肤组织中FLG、LOR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D模型组比较,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组织中FLG、LOR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模型组和基质组比较,FLG、LOR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7各组小鼠左耳部组织中IL-4、IFN-γ、TNF-α和TSLP m RNA表达水平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基质组、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组织中IL-4、IFN-γ、TNF-α和TSLP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模型组比较,TFH干预组小鼠左耳部组织中IL-4、IFN-γ、TNF-α和及TSLP m RNA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基质组IL-4、IFN-γ、TNF-α和TSLP m 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不同浓度的TFH对Ha Ca T细胞增殖活性影响检测显示:与0mg·L-1 TFH组比较,仅2.5 mg·L-1 TFH组OD值呈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细胞因子抗体阵列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NF-α/IFN-γ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α、IL-1β、IL-6、MCP-1、MCP-3、MDC、PDGF-BB和TARC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NF-α/IFN-γ组比较,TNF-α+IFN-γ+TFH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α、IL-1β、IL-6、MCP-1、MCP-3、MDC、PDGF-BB和TARC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MDC和TARC含量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四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MDC、TARC的含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NF-α/IFN-γ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TFH干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MDC、TARC的含量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浓度的TFH干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MDC、TARC的含量随TFH浓度增加而降低,呈量效关系。11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38、ERK、NF-κB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显示:各组细胞中p38、ER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NF-α/IFN-γ模型组中p-P38、p-ERK和p-NF-κB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NF-α/IFN-γ模型组比较,三个浓度TFH干预组细胞中p-p38、p-ERK和p-NF-κB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呈量效关系。结论:1沙棘果油能够减轻AD小鼠皮肤局部炎症反应,降低AD小鼠由Ig E介导的超敏反应强度,抑制AD小鼠局部引流淋巴结的免疫应答强度。2沙棘果油通过抑制AD小鼠皮损部位皮肤组织中TSLP表达,进而抑制皮肤LCs的迁移和成熟,调节Th1/Th2平衡。3 TFH能够减轻AD小鼠皮肤局部炎症反应,抑制AD小鼠局部引流淋巴结的免疫应答强度。4 TFH上调AD小鼠皮损组织中FLG、LOR的表达水平,修复AD小鼠皮肤屏障。5 TFH通过抑制AD小鼠皮损部位皮肤组织中TSLP的表达,改善AD小鼠Th1/Th2失衡状态。6浓度为2.5 mg·L-1的TFH对Ha Ca T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7 TFH通过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TNF-α/IFN-γ诱导的Ha Ca T炎症反应。
刘艳丰[3](2019)在《沙棘叶及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脂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沙棘叶超声波法提取黄酮的优化参数,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血清免疫指标和脂代谢的影响,并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和代谢组水平等揭示其对脂肪代谢调控机理。方法:采取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以沙棘叶为研究对象,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为试验因子,以黄酮提取率为指标,确定沙棘叶提取黄酮的参数的最优条件。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105只健康、年龄和体重(28kg)相近阿勒泰羊公羔羊随机分成对照组(Con组)、3个沙棘叶试验组(SJY-1组、SJY-2组和SJY-3组)和3个沙棘叶黄酮试验组(SLF-1组、SLF-2组和SLF-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SJY-1组、SJY-2组和SJY-3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5.0%、7.5%沙棘叶,替换等量的小麦秸;SLF-1组、SLF-2组和SLF-3组添加0.10%、0.25%和0.50%沙棘叶黄酮。试验期共63d,其中预试期7d,试验期56d。饲养标准参照中国绵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配制成全混合饲料。试验前对羊舍进行消毒。试验羊按重复群饲,日喂2次,分别为每天8:00和19:00,每次以吃饱略剩为准,自由饮水,预试期内,试验羊注射疫苗,进行驱虫和健胃等准备工作。于正试期第56d晨饲前,每组随机选取6只试验羊,采血5ml,现场离心,制备成血清,分装成3份用液氮带回实验室,在-80℃冰箱保存。1份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指标;1份用于免疫试剂盒测定免疫细胞因子;1份用于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代谢组学测定。用NIST和KEGG等数据库进行代谢组差异代谢物的鉴定和相关代谢途径分析。在正试期第56d晨饲前,从各组随机选取6只,利用自制活体瘤胃液取样器抽取瘤胃食糜约50ml。采集的瘤胃食糜迅速测定pH值,样品经处理后用液氮带回实验室,置于-70℃冷冻保存,用来测定NH3-N和VFA。在正试期结束后第二天,每组屠宰3只羊。屠宰后,用灭菌活体取样钳迅速取尾脂、腹脂、皮下脂肪、股二头肌肌肉和肌间脂肪,每只羊每个部位取3份重复样,每个样品取约2g,装入Eppendorf管,立即投放到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70℃冰箱保存,用于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脂肪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1)沙棘叶提取黄酮的单因素结果为:乙醇体积分数75%时,提取率显着提高(P<0.05);当料液比为1︰35时,提取率达到最高(P<0.05);提取时间45 min,提取率显着增加;超声波功率90%时,提取率达到最大(P<0.05)。正交试验的结果为:4个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2B2C3D3,即75%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1:35、超声时间48 min和超声功率95%。极差分析影响沙棘叶提取黄酮的因素为:超声时间(A)>超声功率(D)>乙醇体积分数(C)>固液比(B)。2)与Con组相比,添加沙棘叶试验组显着增加FBW、ADG(P<0.05),SLF-2组、SLF-3组显着增加ADG,SJY-2组、SJY-3组和SLF-2组的ADFI显着增加(P<0.05);试验组的饲料转化率均增加。添加中高比例的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显着增加净肉率(P<0.05);SJY-3组合SLF-3组降低脂肪率、腹脂率(P<0.05)。3)与Con组相比,随着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的添加,试验组瘤胃食糜中乙酸、丙酸、丁酸、VFA含量显着增加(P<0.05);SJY-3组显着降低pH值(P<0.05);乙酸/丙酸和乙酸/VFA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中高比例的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显着降低NH3-N浓度(P<0.05)。4)与Con组相比,腹部脂肪中,SJY-1组、SJY-2组、SJY-3组FAS mRNA极显着降低(P<0.01),SLF-1组、SLF-2组、SLF-3组显着下降(P<0.05);SJY-3组HSL mRNA极显着增加(P<0.01),SJY-1组、SLF-2组、SLF-3组HSL mRNA显着增加(P<0.05);SLF-2组、SLF-3组Leptin mRNA显着降低(P<0.05)。尾部脂肪中,SJY-2组、SJY-3组FAS mRNA极显着降低(P<0.01),SJY-1组显着降低(P<0.05);SJY-2组、SJY-3组HSL mRNA极显着增加(P<0.01),SLF-2组、SLF-3组HSL mRNA、Leptin mRNA显着增加(P<0.05)。皮下脂肪中,SJY-3组、SLF-1组、SLF-2组、SLF-3组FAS mRNA显着降低(P<0.05)。肌内脂肪中,SJY-3组、SLF-3组FAS mRNA显着增加(P<0.05);SJY-3组HSL mRNA极显着降低(P<0.01),SJY-2组、SLF-2组、SLF-3组HSL mRNA显着降低(P<0.05)。肌肉中,SJY-3组FAS mRNA均极显着增加(P<0.01);SLF-2组、SLF-3组FAS mRNA显着增加(P<0.05);SLF-2组、SLF-3组HSL mRNA显着下降(P<0.05)。其它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5)SLF-1组血清总蛋白极显着增加(P<0.01),SJY-2组、SLF-2组总蛋白显着增加(P<0.05)。SLF-1组、SLF-2组白蛋白显着增加(P<0.05)。SLF-1组球蛋白极显着增加(P<0.01),SJY-2组、SLF-2组球蛋白显着增加(P<0.05)。SJY-3组、SLF-3组血清尿素氮极显着降低(P<0.01),SJY-2组血清尿素氮显着降低(P<0.05)。SJY-2组、SLF-2组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着增加(P<0.05)。SJY-2组、SLF-1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显着增加(P<0.01),SJY-1组、SJY-3组、SLF-2组显着增加(P<0.05);SJY-2组与SJY-3组、SLF-3组碱性磷酸酶显着降低(P<0.05);其它指标各组间均不显着(P>0.05)。SJY-3组、SLF-3组血清CD4浓度显着增加(P<0.05)。SJY-2组、SLF-2组、SLF-3血清IL-1浓度显着增加(P<0.05);SJY-1组血清、SLF-2组γ-干扰素浓度显着增加(P<0.05)。6)沙棘叶对阿勒泰羊血清中小分子代谢产物中3种氨基酸和甘油、葡萄糖、半乳糖、延胡索酸、亚油酸、十八酸含量显着提高(P<0.05);显着降低β-羟基丁酸、棕榈酸、油酸、油酸酰胺、硬脂酰胺和胆固醇(P<0.05)。沙棘叶参与了12个代谢途径。沙棘叶黄酮使阿勒泰羊血清中小分子代谢产物中5种氨基酸、4种有机酸、3种碳水化合物显着提高(P<0.05);显着降低β-羟基丁酸、棕榈酸、油酸酰胺和胆固醇(P<0.05)。沙棘叶黄酮参与了20个代谢途径。结论:(1)建立和优化沙棘叶超声波法提取黄酮的技术,其最佳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75%,料液比1︰35,超声波功率95%,提取时间48 min。(2)通过饲喂试验发现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在未改变发酵模式下,可显着提高阿勒泰羊瘤胃食糜中VFA和各组分含量,降低NH3-N浓度,促进瘤胃代谢和微生物蛋白合成,从而提高阿勒泰羊的日增重、采食量和净肉率,降低胴体脂肪率和腹脂率。(3)通过分析阿勒泰羊血清生化指标,发现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可以增加总蛋白,降低血清尿素氮,促进阿勒泰羊的生长;增加HDL-C含量,促进胆固醇的调运和代谢,降低脂肪;降低碱性磷酸酶含量,保护肝、肾正常生理功能。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提高阿勒泰羊血清单一免疫因子含量,可能调节和提高其免疫性能。(4)经代谢组学分析,沙棘叶、沙棘叶黄酮通过调控阿勒泰羊血清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棕榈酸、油酸酰胺,胆固醇等代谢;影响氨基酸和脂肪代谢相关途径;调节脂类合成和分解;并证实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可改变脂类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
周璇[4](2019)在《增强UV-B辐射对两种沙棘幼苗抗氧化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40年来,臭氧层一直受到人为的化学扰动(Portmann et al.,2012)。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的臭氧浓度在过去的20年内已减少2%-3%,南极地区的减少量已达50%,且臭氧层空洞仍在继续扩大(方荧等,2018),而臭氧层变薄会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UV-B(280-320 nm)辐射增强。高山、高原等全球高UV-B辐射量地区受到的紫外辐射要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强很多。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第三极,同时也是臭氧递减的强中心之一(薛志航等,2018;刘煜和李维亮,2001),因此UV-B辐射及其增强问题尤为突出。以生存分布于此的生物为材料,开展UV-B增强辐射与生物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于理解植物抵抗UV-B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本文以青藏高原特有木本植物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及其近缘种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sp.sinensis)为材料,在62μW·cm-2的UV-B增强辐射强度下,对不同处理时间的两种沙棘幼苗进行叶片形态观察以及氧化损伤、抗氧化生理和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两种沙棘幼苗产生的氧化损伤及其抗氧化生理和光合特性等方面的相应的反应变化,旨在初步揭示沙棘等生长于青藏高原的植物对UV-B辐射的生理响应及适应机制,这也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木本植物对UV-B辐射的适应对策,同时为沙棘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总结如下:(1)增强的UV-B辐射使两种沙棘幼苗叶片均在辐射4 d后开始出现叶面卷曲,其中肋果沙棘随辐射时间延长,还表现出了叶缘褪绿和轻度萎蔫的现象,但中国沙棘未观察到其他明显变化。(2)UV-B辐射的增强显着提高了肋果沙棘叶片中H2O2含量,使中国沙棘幼苗H2O2含量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关的MDA含量,在两种沙棘中均表现出随辐射时间显着增加的一致趋势。(3)在抗氧化酶系统中,随UV-B辐射时间延长,肋果沙棘的CAT活性明显提高,其POD、APX活性却均受到明显抑制;而中国沙棘CAT、APX及POD活性在UV-B辐射1-4 d内均有所增加,在辐射后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POD降幅最大;两种沙棘的SOD活性均无显着变化。(4)增强的UV-B辐射有利于肋果沙棘和中国沙棘幼苗叶片中总黄酮的积累,且在辐射过程中,肋果沙棘的总黄酮含量普遍高于中国沙棘;对两种沙棘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除对照外中国沙棘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高于肋果沙棘。(5)随UV-B辐射时间的延长,肋果沙棘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降低,叶绿素a/b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中国沙棘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在UV-B辐射下表现出促进或无显着差异的变化,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随辐射时间的延长升高。(6)随UV-B辐射时间的延长,肋果沙棘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升高;中国沙棘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但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及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表现为促进或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沙棘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方式存在显着差异,肋果沙棘受UV-B辐射的损伤或抑制程度较中国沙棘更明显。
苏海兰[5](2018)在《三种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和抗HepG2细胞增殖活性》文中研究表明沙棘浆果和叶片富含多酚,但目前对沙棘多酚的研究开发明显不足。本文以青藏高原生长的中国沙棘、西藏沙棘和肋果沙棘的浆果及叶片为试材,在优化浆果和叶片多酚提取工艺的基础上,分析多酚的组成和含量,评价三种沙棘浆果和叶片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抗增殖能力。结果表明:1.筛选了中国沙棘浆果和叶片的多酚提取最优工艺,分别为乙醇浓度51%、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30 min,以及乙醇浓度63%、料液比1:58、超声时间36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浆果和叶片的多酚得率可达3.04 mg/g和30.01 mg/g。2.中国沙棘浆果和叶片的总酚含量可达6.1 mg/g和32.45 mg/g,分别是西藏沙棘以及肋果沙棘的1.5倍和2倍。供试的三种沙棘浆果和叶片中共检出没食子酸、咖啡酸、原儿茶酸、对香豆酸、香草酸、阿魏酸、芦丁、槲皮素、杨梅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11种酚类物质,三种沙棘浆果和叶片间的单酚含量差异显着,其中,叶片中的酚类物质种类较多,中国沙棘含量最为丰富。3.三种沙棘浆果和叶片多酚提取物均可有效清除ABTS、DPPH、O2-自由基,且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中国沙棘的清除效果整体最佳,当浆果和叶片的浓度分别为4和0.4mg/mL时,清除率可达92%和70%。此外,浆果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显着优于对照VE,叶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浆果,与对照BHT相当。4.三种沙棘叶片多酚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细胞抗氧化活性,肋果沙棘的活性最强,中国沙棘次之,其CAA值分别为661.8、603.3(μmol QE/100g),在不经PBS清洗处理中,肋果沙棘的CAA活性与Vc相当。而对浆果而言,肋果沙棘和中国沙棘的CAA值分别约是西藏沙棘的2倍和1.5倍,且浆果的CAA活性明显强于对照VE。沙棘叶片的细胞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浆果。5.三种沙棘叶片和浆果多酚提取物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以中国沙棘为最佳,当叶片和浆果提取物浓度分别为1.2和12(mg/mL)时,细胞增殖率均为39%。叶片提取物的抗增殖效果显着优于浆果。综上所述,三种沙棘浆果和叶片中均含有丰富的多酚物质,且叶片中的酚类物质含量显着高于浆果。此外,三种沙棘浆果及叶片的多酚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及细胞抗氧化活性,对HepG2细胞的增殖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叶片的抗氧化和抗细胞增殖活性显着优于浆果。
李磊磊,游芳宁,刘彬彬,徐邢燕,姚知灵,孙云[6](2018)在《原料及杀青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比较采摘期(6—10月)鄂尔多斯地区俄罗斯大果沙棘和中国沙棘雌雄株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表明,7月俄罗斯大果沙棘雄株鲜叶总黄酮含量为1.72%、粗多糖含量为3.62%、咖啡碱含量为0.68%、总多酚含量15.7%,为最佳沙棘叶茶原料。以7月中旬俄罗斯大果沙棘雄株鲜叶为原料,进一步比较了热风杀青、微波杀青和烘青3种杀青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的影响,并优化最佳工艺。主要生化成分分析与感官审评表明,热风杀青为沙棘叶茶最佳杀青工艺,工艺参数为:杀青时长120 s、杀青温度180℃、投叶量1.5 kg。
李磊磊[7](2018)在《沙棘叶茶及其不同茶风味速溶粉工艺与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具有丰富沙棘资源,沙棘叶中富含总黄酮、粗多糖、多酚、蛋白质及脂肪等多种具有良好保健效用的功能性成分,以及具有独特风味品质,是良好的适宜开发的代用茶原料。本研究通过对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地区不同品种、株型和采摘期的沙棘植株叶片生化成分测定,选择该地区沙棘叶制茶及深加工原料;探析沙棘叶茶制备工艺参数,开展生化成分在制茶过程中动态变化研究,阐明杀青工艺中总黄酮、粗多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探讨速溶沙棘叶茶粉加工工艺,优化浸提工艺参数,分析反渗透浓缩与减压浓缩对浓缩液品质影响;研究以不同花色品种的绿茶、白茶拼配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工艺与原料拼配工艺,探讨不同工艺参数对不同茶风味沙棘速溶粉品质影响,为沙棘叶纵深化开发利用提供开发思路与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沙棘叶采摘期确定选择鄂尔多斯地区6-10月中旬的采摘期不同品种与株型的沙棘叶片,经过生化成分测定,俄罗斯大果沙棘雄性植株叶片总黄酮含量7月份最高达到1.72±0.04%,中国沙棘雄性植株叶片粗多糖含量7月份最高为3.74±0.08%,中国沙棘雄性植株叶片咖啡碱含量8月份最高为0.82±0.02%,俄罗斯大果沙棘雄性植株叶片总黄酮含量8月份最高达到15.37±0.69%。综合各功效成分含量考量,确定以7月份俄罗斯大果雄株沙棘叶作为沙棘叶茶原料,主要功效成分中总黄酮含量为1.72±0.11%,粗多糖含量为3.62±0.27%,咖啡碱含量为0.68±0.02%,总多酚含量15.7±1.23%。2沙棘叶茶加工工艺优化及主要营养成分动态变化选用7月中旬俄罗斯大果雄性沙棘植株鲜叶,通过对热风杀青、微波杀青和烘青三种杀青工艺品质探究,经过主要生化成分测定与感官审评,优化工艺参数,确立以热风杀青为沙棘叶茶最佳杀青工艺。沙棘叶茶品质最佳,具有橙黄明亮,滋味浓醇,带有令人愉悦的馥郁果香的较优品质。同时优化沙棘叶茶初制加工,确立以杀青时长120s、杀青温度180℃、投叶量为1.5kg的热风杀青工艺参数,揉捻20min,干燥工艺中采用干燥量2kg、干燥时间120min、干燥温度80℃的工艺参数。在沙棘叶茶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各过程样进行生化成分测定,其结果表明杀青工艺中总黄酮与粗多糖含量损失较多,分别下降5.81%和13.3%。通过对两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构建,表明杀青过程中总黄酮与粗多糖更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且总黄酮活化能低于粗多糖活化能,表明总黄酮更易在外界胁迫作用下发生代谢反应。揉捻工艺中咖啡碱、粗蛋白、粗脂肪损失较多,依次为 0.18±0.02%、1.65±0.11%、0.39±0.04%。3建立速溶沙棘叶茶粉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化法构建了速溶沙棘叶茶粉生产工艺,工艺流程为:沙棘叶茶→浸提(两次)→过滤、冷却(0.45μm,20℃)→碟式离心→反渗透浓缩(常温)→冷冻干燥(-5℃冷冻4h,105℃干燥8h)→磨粉(60目筛)→包装→成品。制得速溶沙棘叶茶粉总黄酮含量为4.29±0.03%,粗多糖含量为7.71 ±0.03%,咖啡碱含量为 0.42±0.01%,总多酚含量 22.18±0.04%。沙棘叶茶浸提工艺中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优化,经过验证感官品质最佳生产参数为浸提温度为81 ℃,浸提时间为29.50 min,液料比为19.50 mL/g。通过反渗透浓缩与减压浓缩的生化成分与感官评价的对比,反渗透浓缩总黄酮利用率显着高于减压浓缩。反渗透浓缩醇度与鲜度高于减压浓缩,甜、涩和焖度低于减压浓缩。4构建及优化绿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工艺通过选用不同绿茶粉与沙棘叶茶粉以不同比例拼配,经过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茶粉拼配工艺中炒青绿茶粉滋味更加鲜醇,刺激性更强,因此选用炒青绿茶作为原料拼配提取工艺中绿茶原料,通过响应面化法优化得到原料拼配提取最佳生产参数,原料拼配工艺拟合方程为:Y=92.78+0.15A-0.16B+0.049C+0.91D-2.53AB-0.60AC+0.075AD+0.82BC+0.72BD-1.24CD-7.78A2-.01B2-1.31 C2-1.93D2经过检验其感官得分高于茶粉拼配工艺。选用原料拼配提取工艺作为绿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生产工艺,即沙棘叶茶与绿茶配料比为1.50,水茶比为19.50mL/g,提取温度为74.50℃,提取时间为26.00min。茶粉具有茶汤黄透亮,清爽果香,滋味有较好刺激性,具有回甘品质特征。5构建及优化白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工艺通过不同花色白茶与沙棘叶茶分别进行茶粉拼配与原料拼配提取,以响应面法分析,经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测定对比,确定以白牡丹与沙棘叶茶为原料时选用茶粉拼配工艺,以寿眉与沙棘叶茶为原料时选用原料拼配工艺。即白牡丹粉与沙棘叶茶粉拼配比为1.5,品质表现为清鲜醇爽,果香明显。寿眉与沙棘叶茶原料拼配最佳工艺参数为配料比为1.5,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0min,茶粉表现为浓醇甘爽,带有果香的品质特征。响应面法得到拟合方程为:Yss=94.79-0.15A-0.42B+1.2C-2.12AB+1.04AC-0.18BC-4.21 A2-2.81 B2-3.7C2。
王富强,师占军,张天柱[8](2017)在《晋西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综述与建议》文中提出概述了沙棘的生态、生理学特性,对沙棘产业现状和前景做出了分析,讨论了在晋西北发展沙棘产业的可行性,提出了几点关于晋西北沙棘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肯定了晋西北沙棘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赵志永,王东健,陈奇凌,张献辉,李冀新[9](2015)在《“新垦沙棘1号”与俄罗斯大果沙棘的品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新垦沙棘1号"和俄罗斯大果沙棘的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新垦沙棘1号"中脂肪、VC,VE,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的含量远高于俄罗斯大果沙棘。
金争平,温秀凤,张吉科[10](2014)在《果叶两用沙棘选优研究》文中提出从中国沙棘优良类型无性系和杂交沙棘优良单株无性系中,以果产量、叶产量、新梢刺、果营养成分、叶营养成分指标综合评价,初步选出了6个果叶两用型优良沙棘:"杂优1号"、"杂优12号"、"杂优10号"、"杂优54号"、"建平橘红"、"蛮汗山红"。
二、中国沙棘与俄罗斯大果沙棘叶总黄酮含量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沙棘与俄罗斯大果沙棘叶总黄酮含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棘品种引种适应性及嫩枝扦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沙棘研究现状 |
1.2.1 沙棘生物生态学习性 |
1.2.2 沙棘在我国西北地区引种适应性 |
1.2.3 沙棘在新疆地区研究现状 |
1.2.4 沙棘嫩枝扦插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棘品种引种适应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沙棘生长量指标 |
2.1.3.2 沙棘生物量指标 |
2.1.3.3 沙棘根瘤指标 |
2.1.3.4 沙棘果实生物量指标 |
2.1.3.5 沙棘果实形态指标 |
2.1.3.6 沙棘果实产量与类黄酮含量 |
2.1.3.7 沙棘叶片抗旱性生理指标调查 |
2.1.3.8 隶属函数评价品种特性 |
2.1.3.9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沙棘品种特性分析 |
2.2.1.1 沙棘植株性状分析 |
2.2.1.2 沙棘果实性状分析 |
2.2.1.3 沙棘品种生理抗旱性分析 |
2.2.2 沙棘品种特性评价 |
2.2.2.1 沙棘植株性状评价 |
2.2.2.2 沙棘果实性状评价 |
2.2.2.3 沙棘品种生理抗旱性评价 |
2.2.2.4 沙棘综品种综合特性评价 |
2.3 讨论 |
第三章 沙棘不同条件嫩枝扦插技术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准备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深秋红不同条件嫩枝扦插指标分析 |
3.2.2 壮圆黄不同条件嫩枝扦插指标分析 |
3.2.3 无刺丰不同条件嫩枝扦插指标分析 |
3.2.4 三个沙棘品种不同处理嫩枝扦插效果比较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沙棘植株性状 |
4.1.2 沙棘果实性状 |
4.1.3 沙棘生理抗旱性 |
4.1.4 沙棘综合特性评价 |
4.1.5 沙棘嫩枝扦插技术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附件 |
(2)基于Th1/Th2平衡研究沙棘果油及其有效成分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沙棘果油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干预作用 |
论文一 沙棘果油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沙棘果油对特应性皮炎小鼠Th1/Th2平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沙棘总黄酮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干预作用 |
论文三 沙棘总黄酮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屏障的保护作用及Th1/Th2平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沙棘总黄酮对IFN-γ/TNF-α诱导的Ha Ca T细胞抗炎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沙棘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沙棘叶及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脂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沙棘和沙棘叶黄酮提取的研究进展 |
2.2 沙棘叶黄酮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2.3 几种脂肪代谢相关的酶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沙棘叶超声波法提取黄酮的参数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原料 |
1.2 提取工艺 |
1.3 试验设计 |
1.4 仪器和试剂 |
1.5 测定沙棘叶提取黄酮的提取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绘制标准曲线 |
2.2 乙醇体积分数对沙棘叶提取黄酮的提取率影响 |
2.3 料液比对沙棘叶提取黄酮的提取率影响 |
2.4 超声时间对沙棘叶提取黄酮的提取率影响 |
2.5 超声功率对沙棘叶提取黄酮的提取率影响 |
2.6 超声优化正交实验 |
3 讨论 |
3.1 纤维素酶对沙棘叶提取黄酮的影响 |
3.2 不同因素对超声波法提取黄酮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沙棘叶及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指标检测和方法 |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沙棘叶对阿勒泰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沙棘叶对阿勒泰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4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沙棘叶及其黄酮对阿勒泰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本采集和制备 |
1.5 指标检测和方法 |
1.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挥发性脂肪酸气相色谱分布 |
2.2 沙棘叶对阿勒泰羊瘤胃食糜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浓度的影响 |
2.3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瘤胃食糜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浓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瘤胃液p H值的影响 |
3.2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瘤胃食糜VFA和NH3-N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四 沙棘叶及其黄酮对阿勒泰羊脂代谢的相关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和设备 |
1.2 样本的采集 |
1.3 基因表达分析方法 |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荧光定量PCR结果 |
2.2 沙棘叶对阿勒泰羊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2.3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FAS 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3.2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HSL 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3.3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Leptin 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五 沙棘叶及其黄酮对阿勒泰羊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本采集和制备 |
1.5 指标检测和方法 |
1.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沙棘叶对阿勒泰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
2.2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
2.3 沙棘叶对绵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4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血液免疫因子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羊血清蛋白指标的影响 |
3.2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血清脂类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3.3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血清中其它指标的影响 |
3.4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免疫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六 沙棘叶及其黄酮对阿勒泰羊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样本采集和制备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指标检测和方法 |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阿勒泰羊血清GC-MS色谱图分析 |
2.2 阿勒泰羊血清代谢组分的聚类分析 |
2.3 沙棘叶对阿勒泰羊血清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
2.4 沙棘叶对阿勒泰羊血清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途径的影响 |
2.5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血清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
2.6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血清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途径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与阿勒泰羊的氨基酸代谢 |
3.2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与阿勒泰羊碳水化合物代谢 |
3.3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与阿勒泰羊脂肪代谢 |
3.4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其他物质和代谢的影响 |
3.5 沙棘叶和沙棘叶黄酮对血清差异代谢物代谢途径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论文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4.1 创新点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增强UV-B辐射对两种沙棘幼苗抗氧化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1.1.1 UV-B辐射简介 |
1.1.2 UV-B辐射对植物叶片形态的影响 |
1.1.3 UV-B辐射对植物氧化损伤的影响 |
1.1.4 UV-B辐射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1.1.5 UV-B辐射对植物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1.1.6 UV-B辐射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1.2 青藏高原概况 |
1.2.1 青藏高原及其UV-B辐射概况 |
1.2.2 青藏高原地区植物对UV-B辐射的响应 |
1.3 沙棘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1.3.1 沙棘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分类 |
1.3.2 沙棘属植物的抗逆性研究 |
1.3.3 沙棘属植物的天然化学产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分布 |
1.3.4 沙棘属植物的生态及应用价值 |
1.4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增强UV-B辐射对两种沙棘幼苗叶片形态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及培养 |
2.1.2 UV-B辐射增强处理 |
2.1.3 H_2O_2 含量的测定 |
2.1.4 MDA含量的测定 |
2.1.5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1.6 总黄酮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 |
2.1.7 总黄酮对DPPH清除率的测定 |
2.1.8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叶片形态的影响 |
2.2.2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H_2O_2 含量的影响 |
2.2.3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2.4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5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2.6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叶片形态、H_2O_2及MDA含量的影响 |
2.3.2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3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三章 增强UV-B辐射对两种沙棘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及培养 |
3.1.2 UV-B辐射增强处理 |
3.1.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3.1.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沙棘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时长的UV-B辐射对棘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三种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和抗HepG2细胞增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沙棘的活性成分 |
1.1 浆果 |
1.2 果籽 |
1.3 叶片 |
2 沙棘主要的生物功能 |
3 植物多酚的提取方法 |
3.1 溶剂萃取法 |
3.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3.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3.4 酶辅助提取法 |
4 浆果多酚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 |
4.1 抗氧化活性 |
4.2 抗肿瘤活性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方法 |
2.2.1 沙棘浆果和叶片多酚提取工艺优化 |
2.2.1.1 沙棘浆果和叶片多酚提取工艺流程 |
2.2.1.2 多酚含量的测定 |
2.2.1.3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单因素筛选 |
2.2.1.4 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2.2.2 沙棘浆果和叶片的酚类物质成分分析 |
2.2.2.1 粗多酚的富集纯化 |
2.2.2.2 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2.3 酚类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 |
2.2.3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2.2.3.1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2.2.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2.2.3.3 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2.2.3.4 总还原能力测定 |
2.2.3.5 细胞内抗氧化活性测定 |
2.2.4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
2.2.4.1 对HepG2细胞毒性的测定 |
2.2.4.2 抗HepG2细胞增殖活性的测定 |
2.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棘浆果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 |
3.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1.2 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温度和时间对浆果多酚得率的影响 |
3.1.3 浆果多酚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3.2 沙棘叶片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 |
3.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2.2 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温度和时间对叶片多酚得率的影响 |
3.2.3 叶片多酚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3.3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的酚类物质含量 |
3.3.1 三种沙棘的浆果及叶片总酚和总黄酮含量 |
3.3.2 三种沙棘的浆果及叶片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量的比较 |
3.4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
3.4.1 对ABTS、DPPH、O_2~-自由基的清除率及总还原能力的影响 |
3.4.2 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的细胞抗氧化能力 |
3.5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的抗增殖能力 |
3.5.1 浆果多酚提取物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增殖抑制作用 |
3.5.2 叶片多酚提取物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增殖抑制作用 |
3.6 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抗细胞增殖能力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的提取 |
4.2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主成分的分析鉴定 |
4.3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
4.4 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提取物抗细胞增殖活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6)原料及杀青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原料 |
1.1.2 杀青材料 |
1.2 药品及仪器 |
1.2.1 药品与试剂 |
1.2.2 仪器 |
1.3 供试方法 |
1.3.1 原料试验 |
1.3.2 杀青工艺优化试验 |
1.3.3 主要生化成分测定方法 |
1.3.4 沙棘叶茶感官审评方法 |
1.4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沙棘叶原料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分析 |
2.1.1 品种 |
2.1.2 采摘期 |
2.2 杀青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的影响 |
2.2.1 热风杀青 |
2.2.2 微波杀青 |
2.2.3 烘青工艺 |
2.2.4 杀青工艺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7)沙棘叶茶及其不同茶风味速溶粉工艺与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沙棘叶概述 |
1.1.1 沙棘叶生物学特征 |
1.1.2 沙棘叶营养成分 |
1.2 沙棘叶茶研究进展 |
1.3 速溶茶粉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本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项目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沙棘叶茶初制工艺及杀青中主成分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1.1 试供材料 |
2.1.2 药品及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总黄酮测定方法 |
2.3.2 粗多糖测定方法 |
2.3.3 咖啡碱测定方法 |
2.3.4 总多酚测定方法 |
2.3.5 其它生化成分测定方法 |
2.3.6 杀青工艺反应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
2.3.7 感官审评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品种沙棘叶不同采摘期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分析 |
2.4.2 不同品种沙棘叶不同采摘期其它生化成分分析 |
2.4.3 不同杀青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研究 |
2.4.4 杀青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2.4.5 沙棘叶茶揉捻工艺优化 |
2.4.6 干燥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影响 |
2.4.7 沙棘叶茶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动态变化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沙棘叶茶鲜叶原料品种及采摘期筛选 |
2.5.2 不同杀青方式对沙棘叶茶品质影响 |
2.5.3 杀青过程总黄酮与粗多糖变化规律反应动力学 |
2.5.4 揉捻、干燥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影响 |
2.5.5 沙棘叶茶初制工艺最佳参数确定及生化成分动态分析 |
第三章 速溶沙棘叶茶粉工艺与品质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方法 |
3.3.1 浸提工艺优化方法 |
3.3.2 浓缩工艺优化方法 |
3.3.3 生化成分测定方法 |
3.3.4 感官审评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浸提工艺对浸提液品质的影响 |
3.4.2 响应面化法优化沙棘叶茶浸提工艺 |
3.4.3 不同浓缩工艺对浓缩液对生化成分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沙棘叶茶浸提工艺优化结果 |
3.5.2 浓缩工艺对沙棘叶茶浸提液影响 |
3.5.3 速溶沙棘叶茶粉最佳生产工艺 |
第四章 绿茶风味速溶沙棘叶粉工艺与品质的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设计 |
4.3 试验方法 |
4.3.1 绿茶粉及沙棘叶茶粉拼配方法 |
4.3.2 绿茶、沙棘叶茶原料拼配工艺设计 |
4.3.3 响应面法优化绿茶、沙棘叶茶原料拼配提取工艺 |
4.3.4 速溶茶粉生化成分测定方法 |
4.3.5 茶粉审评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茶粉拼配对绿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品质影响 |
4.4.2 原料拼配绿茶速溶沙棘叶茶粉品质影响 |
4.4.3 响应面化法优化绿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原料拼配工艺 |
4.5 小结与讨论 |
4.5.1 绿茶粉与沙棘叶茶粉拼配对茶粉品质影响 |
4.5.2 绿茶与沙棘叶茶原料拼配对茶粉品质影响 |
4.5.3 不同拼配工艺对绿茶沙棘叶茶粉品质影响 |
第五章 白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工艺与品质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2 试验设计 |
5.3 试验方法 |
5.3.1 白茶、沙棘叶茶粉拼配方法 |
5.3.2 单因素对不同花色白茶与沙棘叶茶原料拼配工艺品质影响 |
5.3.3 响应面法优化不同花色白茶和沙棘叶茶原料拼配工艺 |
5.3.4 速溶茶粉生化成分测定方法 |
5.3.5 茶粉审评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茶粉拼配对不同花色白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品质影响 |
5.4.2 单因素对不同花色白茶与沙棘叶茶原料拼配品质影响 |
5.4.3 响应面化法优化白牡丹与沙棘叶茶原料拼配工艺 |
5.4.4 响应面化法优化寿眉与沙棘叶茶原料拼配工艺 |
5.5 小结与讨论 |
5.5.1 不同花色白茶粉与沙棘叶茶粉拼配对品质影响 |
5.5.2 不同花色白茶与沙棘叶茶原料拼配工艺对品质影响 |
5.5.3 白茶风味沙棘叶速溶粉工艺确定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6.1.1 沙棘叶原料采摘期确定 |
6.1.2 沙棘叶茶最优工艺参数确立 |
6.1.3 速溶沙棘叶茶粉最优工艺参数建立 |
6.1.4 绿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最佳工艺参数确定 |
6.1.5 白茶风味速溶沙棘叶茶粉最佳工艺参数确定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晋西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综述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现状与前景 |
2.1 生产链现状 |
2.2 加工链现状 |
2.3 前景 |
3 几点建议 |
4 结语 |
(9)“新垦沙棘1号”与俄罗斯大果沙棘的品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分析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1.4.1 总糖的测定 |
1.4.2 总酸的测定 |
1.4.3 脂肪的测定 |
1.4.4 蛋白质的测定 |
1.4.5 VC的测定 |
1.4.6 VE的测定 |
1.4.7 β-胡萝卜素的测定 |
1.4.8 总黄酮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10)果叶两用沙棘选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果叶两用沙棘选优群体的表型 |
3.1.1 果实表型 |
3.1.2 新梢叶和刺的表型 |
3.2 果叶两用沙棘选优的指标和方法 |
3.2.1 选优的表型指标 |
3.2.2 表型指标选优方法和初选优株 |
3.2.3 以果和叶的营养品质评选优株 |
3.3 果叶两用沙棘初选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四、中国沙棘与俄罗斯大果沙棘叶总黄酮含量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棘品种引种适应性及嫩枝扦插技术研究[D]. 阿勒合斯·加尔得木拉提.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2]基于Th1/Th2平衡研究沙棘果油及其有效成分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干预作用[D]. 王欣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沙棘叶及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脂代谢影响的研究[D]. 刘艳丰.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4]增强UV-B辐射对两种沙棘幼苗抗氧化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周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8)
- [5]三种沙棘浆果及叶片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和抗HepG2细胞增殖活性[D]. 苏海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6]原料及杀青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的影响[J]. 李磊磊,游芳宁,刘彬彬,徐邢燕,姚知灵,孙云.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8(02)
- [7]沙棘叶茶及其不同茶风味速溶粉工艺与品质研究[D]. 李磊磊.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8]晋西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综述与建议[J]. 王富强,师占军,张天柱. 林业科技通讯, 2017(08)
- [9]“新垦沙棘1号”与俄罗斯大果沙棘的品质比较研究[J]. 赵志永,王东健,陈奇凌,张献辉,李冀新. 农产品加工, 2015(07)
- [10]果叶两用沙棘选优研究[J]. 金争平,温秀凤,张吉科.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