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安盟实行水稻节水栽培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琪[1](2021)在《内蒙古兴安盟科技创新环境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曾思燕[2](2020)在《中国休耕的主控因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三十年中国经济“重速度、轻均衡”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仅大量的优质耕地资源被城市或工矿占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还进一步污染了水土资源,严重威胁着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持续性。201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告》显示中国有19.4%的土壤点位数据超过国家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全国9个主要稻米产区大米中镉超标占10.3%,这说明正视食品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为践行“青山绿水即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逐步解决耕地污染问题,国家倡导实施休耕战略。先前学者已对休耕的内涵及其自然-经济-社会效益、农民休耕的意愿与补偿标准、耕地休耕具体的实施模式与对策等政策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休哪里?”、“休多少?”、“怎么休?”这三个最根本的问题未作明确回答,这不仅涉及到我国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和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问题,还涉及到耕地质量、生态脆弱性、土壤污染程度等自然条件。此外,休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如何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从土壤污染状况、耕地质量等级、地下水超采区空间分布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影响休耕的主控因素入手,采用空间统计与分析方法,依据不同农区休耕的主控因素的差异对中国休耕区域进行划分,定量化评估不同的休耕情景(食品安全优先、耕地质量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对粮食安全潜在的影响,最终探索在粮食安全约束下,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基于粮食安全优先的中国最优休耕方案。本文通过识别休耕主控因素、确定休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为实现“藏粮于地”、农业发展可持续转型和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可为国家层面上的休耕规划提供依据,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平衡新时代耕地利用矛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中国休耕的四个主控因素在空间上呈不同的等级分布。中国耕地土壤总体复合污染占比为22.10%,以轻度污染为主,其中重度污染占比1.23%;中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以中等地为主,低等地和劣等地共占总面积的17.69%;中国地下超采区主要集中于华北、东北地区,轻度、中度和重度区分别为3.66%、3.83%、0.68%;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内尚有耕地1961.6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4.52%,其中,一级生态保护红线内占3.57%。(2)不同情景概念模型评估了中国休耕的优先组合。基于食品安全优先的低、中、高三种休耕目标组合的休耕面积比例分别为4.94%、9.64%和15.30%;基于耕地质量优先的低、中、高三种休耕目标组合的休耕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65%、9.83%和19.52%;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的低、中、高三种休耕目标组合的休耕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70%、10.01%和20.58%。(3)在不考虑国家粮食安全与财政压力的情况下,中国休耕总面积为4434.6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87%。依据不同区域休耕的主控因素差异,制定清洁去污型、地力提升型、节水保水型和生态保护型等休耕类别,并建议对不同等级、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采取差异化的休耕治理措施。(4)不同休耕目标组合对粮食产能损失有着显着的差异。基于生态安全优先情景下高休耕目标组合造成我国粮食减产量为[17165.35,25386.62]万吨,远高于食品安全优先组合和耕地质量优先组合对粮食产能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高度自给,中国最大可休耕规模为1818.27万hm2,并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下综合制定了考虑粮食安全低、中、高三种休耕方案,分别休耕992.98、1732.32和2964.10万hm2。为切实保障农民生计,确保休耕补贴金额处于国家和地方财政可接受范围内,且不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建议将低、中、高三种休耕方案分别按1.7:5.1:3.2、3.9:2.4:3.7和2.3:3.6:4.5确定近期(2021-2025年)、中期(2026-2030年)、远期(2031-2035年)的休耕规模。在中国不同地区实施休耕应因地制宜,科学分类、分时期实施推进休耕方案,以期实现国家农业转型发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论文有图40幅,表25个,参考文献231篇。
李雪敏[3](2020)在《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的资产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调查、统计、监测提供信息基础,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反映核算周期内各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评估当期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为评价经济责任主体在任期间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行为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扭转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唯GDP论的倾向,消除自然资源开发只重视经济价值而不计环境代价的错误意识,弥补国民经济核算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现状的信息“短板”。因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强调资源的有价性,无论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有形服务(供给服务)还是无形服务(调节和文化服务),都应对其价值进行计量,将自然资源价值尽可能编列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上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2015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的通知》,推动全国包括试点在内的许多地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实践工作,对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其增减变化进行核算,提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编制构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面临学术理论准备不足、实物量到价值量核算转换的困难性等问题。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尚无国际先例,至今在理论界仍缺乏统一的估价规范。以国家标准为例,SNA(国民账户体系)是以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依据效用价值论构建的核算体系,SEEA(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投入来核算,其理论基础有待完善,学术界在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层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就价值量核算具体问题而言,对于未进入市场交易活动的自然资源,由于其缺乏市场提供的有效信息及价值标准而难以客观计量其价值,现行可供选择的定价方法是否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提供价值量信息的准确及客观与否会直接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真实性。无论从任何层面来讲,突破该难点已经成为推动自然资源核算,实现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工作的关键所在,这就亟需一套综合的、标准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的实践工作提供服务。本文着眼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价值量账户的编制问题,以资产评估学科理论为视角,探讨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框架与方法体系,相对于仅从生态学或经济学角度进行价值计量是一种创新。以资产评估理论中的评估基本要素,进行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下的资产评估研究,将编制目标进行细化,界定评估对象及范围,确定价值类型、评估途径,并依据自然资源自身特征探究自然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进而构建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并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其他地区逐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量账户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广泛运用文献分析、多学科综合分析、试点实践经验总结、野外调查与实地踏勘等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Google earth、RS、ARCGIS、CAD矢量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定量评估。是一次以社会科学的视角,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有益尝试。论文的基本结构安排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案及研究内容。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政策背景、试点地区实践工作进展等为切入点,阐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编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及遇到的难题,将理论研究现状及实践问题进行综合梳理,确立论文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即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关于资产价值量化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研究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思路、运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对文章的创新之处进行详细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本章在厘清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相关理论及评估方法,并对当前有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概念界定上,梳理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及自然资源资产内涵的相关研究,界定了本研究的概念范围;收集整理有关自然资源价值的内涵及价值构成的研究,在自然资源价值划分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对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中,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梳理,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文献述评。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结合我国自然资源的特有属性而进行编制的,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范式与国际标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功能来看,却又存在差异。目前主要问题之一在于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缺乏,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过程中,要考虑资源消耗、环境退化、资源稀缺性等各方面要素,国内外在自然资源估价方法的选取上仍未达成一致,从而制约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进程。第三章是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以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中分析并解释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产价值评估所应遵循的理论基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环境会计理论等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属于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范畴,对相关理论的剖析可为下文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第四章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框架研究。本章通过对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地区关于核算内容、核算周期以及核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明晰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资产评估理论中的评估基本要素,对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目的、特点、评估对象及范围、价值类型、评估途径、资源信息系统等要素加以阐释,进而构建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框架。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为出发点,将其目标(“一实二延”的政策期望)进行细化:“一实”为摸清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提供基础数据,“二延”分别是为国民经济核算中关于资源环境价值核算提供可量化的信息、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数据支撑。界定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应属于资产评估的特定领域,其具有不以市场交易为目的、社会生态价值评估困难性、评估方法和模型的较强扩展性等特点。通过对资产评估理论中关于价值类型的内涵剖析,界定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价值类型,宏观层面引入公允价值,微观层面针对不同的特定目的分别确定并命名其价值类型为总量价值、生产价值和损益价值。立足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目的,以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为依据,围绕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理念,站位于自然资源所有权权益,对自然资源资产评估范围进行界定。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及价值类型确定评估的途径,在评估框架中引入与自然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阐述其建立的原则、思路以及具体的应用。第五章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体系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已有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内涵和自然资源类型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梳理、总结并分析各方法应用的适用性。其次,针对评估框架界定的评估对象及范围,以公允价值应用原则作为评估途径选择的前提条件,根据自然资源类型及价值构成的差异性,提供评估方法的具体计算公式以及参数选取的说明和原则。在遵循客观性、针对性、适用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评估方法体系。由于不同目的对应于不同的价值内涵,在选择方法或参数选取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依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一实二延”目的的差异,对评估方法及参数选择时应考虑的内容和需注意的事项予以阐述。第六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本章基于上文研究提供的评估框架及方法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案例研究地区,对其地域内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探索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体系的运用,并利用RS、GIS等技术对不同时点下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进行时空动态变化的分析。第七章是应用研究。基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进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评价研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目的之一,而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处于何种地位则是本章研究的核心目的。首先分析自然资源价值计量在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应用的意义,进而以实证研究的评估结果为依据,对研究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在对全文研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回答论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明确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目标、评估体系的应用途径以及对评估结果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将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同实际现状相比较,提出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实现的路径:一是以制度建设合力参与编制工作;二是以试点探索稳步推进编制进程;三是以自然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提高核算效率;四是以实物量统计的一致性开展价值量核算。最后基于论文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鹏[4](2019)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设施农业是指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其显着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收效。本文在对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现状及现有资源条件等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设施农业园区运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SWOT分析,对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1.调查结果: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产销衔接不好的问题。2.针对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产业现状,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结合国内外及内蒙古发达地区经验,提出以下对策。(1)发展布局:利用现有发达的物流服务体系,合理分配资源并建立复合型产业园区,鼓励企业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进行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善覆盖生产、农资、销售等各环节的保险体系;(2)软件升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引进条件,加强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3)市场拓展:努力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等。3.通过调研找出制约当地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配套集成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技术体系,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提供依据,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秀荣[5](2016)在《兴安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途径》文中认为因盲目过度开发导致的黑土退化,黑土资源呈现质退量减的趋势。如何保护好黑土地,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升黑土地资源利用率、产出率和生产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能落地"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势在必行,为更大范围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钱晓影[6](2015)在《兴安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的选择。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的经验来看,各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农业资源禀赋、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客观实际条件进行产业化模式的选择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主体的确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已经摸索出了多种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公司”等,逐渐呈现出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化的特点。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并不完善,同时,我国各地区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都各有不同。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以兴安盟为例,对其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兴安盟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工业经济有所发展的盟市,但是目前兴安盟的经济发展在全区中仍处于末位,要想在发展速度与质量上能够有所突破,就必须推进农业发展,找准拉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擎——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本文在总结国内生产经营模式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兴安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运用经济学和农业产业化选择的相关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全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指出兴安盟应该稳步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包括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组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兴安盟地区农业发展。
王有利[7](2012)在《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以来,受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向海湿地连年干旱,湿地面积减幅达90%,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理论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补给的稳定性,生态补水是保证已经干枯和正在承受缺水威胁的湿地得以恢复的重要手段,由此,启动向海湿地生态补水工程、解决向海湿地用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实践中,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相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公平分配,破坏了地区之间及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发展,由此引发的生态补偿问题成为制约向海湿地生态补水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为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相关各方利益的公平分配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为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洮儿河流域和霍林河流域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奠定基础。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是由向海湿地补水引发的一种生态补偿行为,在形式上表现为向海湿地补水的受益人,在有关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下,向受损者以及提供补水服务的地区、机构和个人进行补偿的一种行为,其生态补偿范围的大小与湿地补水路线和补水水量紧密相关,生态补偿标准的高低也由湿地补水水量以及影响范围与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所以,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应该在充分论证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的可行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向海湿地补水的影响范围及损益关系,从而确定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以及补偿模式,完善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由此,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探讨向海湿地补水的可行方案,二是,研究构建向海湿地补水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其中,向海湿地补水方案设计中补水水量的逐月分配和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是本文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前者是分析湿地补水影响范围、损益关系、影响程度的基础,后者是决定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长效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本文重点解决的技术难点。本论文首先在充分调查分析向海湿地概况及周边水系的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向海湿地生态系统水量平衡为基础,特别考虑向海湿地相对稳定的水面面积,测算湿地生态需水量,确定湿地生态补水目标;分析不同降水保证率年份向海湿地的天然来水量,并确定补水水量和补水情景;结合洮儿河流域和霍林河流域水资源特征,确定补水水源、补水路线和补水时间。计算结果显示,向海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为1.91亿m3,75%降水保证率年份为满足适宜生态需水量需要引水0.87亿m3,95%降水保证率年份只考虑保障向海湿地核心区的最小生态用水,需要引水0.25亿m3;本文在考虑渠道防渗与否的基础上,设计了近期补水方案(不做防渗)和远期补水方案(做防渗,水量损失率为40%);考虑向海湿地应在枯水年份汛期(6-8月份)启动引洮入向或引察济向补水工程从洮儿河流域调水经龙华吐分水口入引洮干渠为向海湿地进行持续补水。其次,为尽量减少湿地补水对其它用水群体的影响,对向海湿地补水采用逐月补水方式,本文从“水量约束”和“成本约束”两个视角研究湿地补水水量分配的一般原则,确定湿地汛期(6-8月份)逐月水量分配。研究显示,近期引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38%;95%频率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56%;远期补水方案中(考虑防渗)75%频率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68%;95%降水保证率年份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100%。再次,分析湿地补水方案的影响范围及损益关系,确定湿地补水的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方式,其中在补偿范围和补偿对象的确定上,本文引入“缺水率”这一判断因子,对那些在湿地引水前后缺水率没有发生变化的用水单位,不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中。研究显示,引洮入向补水方案的影响区域主要为洮儿河龙华吐断面的下游地区,引察济向补水方案的影响区域主要察尔森水库及下游地区;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湿地内的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群体;补偿对象为受影响范围内缺水率发生变化的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兴安盟灌区管理局及灌区农民、洮儿河灌区管理局及灌区农民。本着全面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运用收入损失法、费用分析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相关资料显示,受影响地区的工业用水和分散式灌溉农业用水均取自地下水,所以,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中主要考虑集中式灌溉农业损失。经研究,引洮入向方案:近期补水方案,7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4567万元,9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1111万元;远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1687万元,仅占近期补水方案补偿额度的36%。引察济向(95%%降水保证率年份)方案,向海湿地共需要支付生态补偿金2996万元。综合补偿主体的收益程度、支付意愿、支付能力,以及补偿对象的缺水率变化、受损害程度等建立多个主体间的分担模型和多个客体间的分配模型。结果显示,向海湿地生态补偿资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保护区内的受益群体共同分担。引逃入向补水方案中,近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138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4429万元,9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28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1083万元;远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133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1554万元。引察济向补水方案,补偿洮儿河灌区1830万元,兴安盟灌区670万元,察尔森水库496万元。最后,建立湿地补水生态补偿实施机制,做到明确职责、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监督评估和绩效考核五部分,以确保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
杨艳玲[8](2011)在《兴安盟大豆生产情况调查及发展思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大兴安岭山脉中段。全盟无霜期为95145天,大部地区在110130天,年降水量平均400500毫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大豆等作物生长。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使全盟大豆产品品质不高,大豆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了解兴安盟大豆生产情况、生产特点、发展潜力及认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认清发展思路及前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种植效益对兴安盟大豆生产来讲,势在必行。
田淑华[9](2008)在《浅析兴安盟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稻米是全国人民喜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兴安盟具有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全盟已开发水田面积2.67余万hm2,使兴安盟成为自治区水田面积和发展潜力最大地区之一,水稻生产也成为兴安盟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和支柱产业。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优质水稻的产业化发展已面临挑战和机遇,为促进兴安盟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谈一点浅见。
武向良[10](2008)在《基于知识模型的春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我国大豆总产徘徊不前,进口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大豆生产仍采取传统耕作方式,科技含量低,导致单产低、品质差,影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大豆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成为振兴大豆产业的主攻方向。本研究利用专家系统和知识模型的构建原理与技术,以多年大豆科研数据和现有科研成果为依托,建立了基于知识模型的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大豆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专家水平的决策支持服务,使传统生产方式向半精量方向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系统中运用知识模型,使得知识模型在应用到小麦、棉花、水稻、油菜、玉米后,应用到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构建了包括轮作模式确定、品种选择、产量目标、种植密度确定、水肥运筹等方面为主的播前方案设计知识模型。合理轮作模型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三年作为一个时间范畴,考虑当地主栽作物产量水平、成本投入、市场价格、前茬作物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等因素,利用线性规划原理,使Y=sum from i=1 to 3 Aij(j=1,2,...,m)达到最大,即单位面积3年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确定轮作作物及种植面积,构建合理的轮作模式,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品种选择模型为ZXD=(?),并当置信度ZXD=1-multiply fromf i=1 to N ((|Xiy-Xix|)/Xix)大于80%时,系统将品种选出,同时系统建立了抗旱品种数据库,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抗旱品种选择。大豆种植密度模型,通过多年的实验数据及模型分析,确定高产大豆的基础密度为34.14万株·hm-2,然后根据大豆品种株型、地力和肥料水平、栽培方式、是否灌溉等影响因子对密度进行修正,见方程MD=JCMD×ZX×NSL×ZP×GS。另外还构建了大豆适应性判断、目标产量确定、播期确定及水肥运筹等知识模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确定。2.建立了大豆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和地上部分氮磷钾的吸收等动态及相互关系模型,根据目标产量确定各生育时期的目标生理指标,使其成为生产调控管理的依据。当TK=((Xy-Xs)/Xy))≥10%或TK=((Xy-Xs)/Xy)≤-10%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使生产向目标化发展。3.建立了包括大豆形态知识、大豆生理知识、合理轮作、播前准备、播种和苗期管理、分枝期管理、开花期管理、鼓粒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以及加工储藏等整个过程专家咨询系统,采取正向推理、逆向推理等推理方式为用户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可一个跨时空的农业科技平台。4.系统以Windows2003 Sever+ⅡS6.0为开发平台,以微软的大型数据库SqlServer2000为依托,采用asp.net模式开发了基于WEB的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以便利的互联网为纽带,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现有科研成果,为用户提供大豆生产的科技信息服务。
二、兴安盟实行水稻节水栽培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安盟实行水稻节水栽培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休耕的主控因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与逻辑框架 |
2.1 基本概念 |
2.2 逻辑框架 |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 中国休耕的主控因素研究 |
3.1 中国耕地土壤污染状况 |
3.2 中国耕地质量特征 |
3.3 中国地下水超采对休耕的影响 |
3.4 生态保护红线对休耕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差别化休耕区的评判与区划研究 |
4.1 休耕空间综合评判 |
4.2 不同休耕区的划分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休耕多情景模拟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
5.1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空间特征分析 |
5.2 不同休耕情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
5.3 粮食安全约束下的最优休耕方案探索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的资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结构: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念及资产界定 |
第二节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评估 |
第三节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框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地区概况 |
第二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目的及特点 |
第三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对象 |
第四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价值类型及评估途径 |
第五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源信息系统建立 |
第六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框架构建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
第一节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体系建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二节 研究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范围及评估时点 |
第三节 土地资源资产评估 |
第四节 林木资源资产评估 |
第五节 水资源资产评估 |
第六节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评估结果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内蒙古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及评价研究 |
第一节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用的意义 |
第二节 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与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 |
第三节 研究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推进编制实现的路径 |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4)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综述 |
1.2.1 国内产业现状 |
1.2.2 国外产业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调研 |
2.1 气候特征 |
2.1.1 2017年1~12月份日照时数 |
2.1.2 2009年~2018年乌兰浩特市各年日照时数 |
2.1.3 乌兰浩特市2017年各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 |
2.1.4 1989~2017年近20年内平均气温 |
2.1.5 月平均降雨量 |
2.2 设施农业发展阶段及面积布局的演变 |
2.3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
2.4 乌兰浩特市日光温室构型 |
2.5 日光温室作物种类及种植比例 |
2.6 温室蔬菜周年生产技术模式及生产效益 |
2.7 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三新”技术应用情况 |
2.8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8.1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
3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1 乌兰浩特市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 |
3.1.1 区位优势 |
3.1.2 资源优势 |
3.1.3 劳动力资源丰富 |
3.1.4 自产蔬菜供不应求,市场销售优势明显 |
3.2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的劣势 |
3.2.1 基础设施薄弱 |
3.2.2 从业人员年龄老化 |
3.2.3 持续资金投入不足 |
3.2.4 市场信息掌握不好,收益不稳 |
3.2.5 市场建设落后 |
3.3 乌兰浩特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机遇 |
3.3.1 优质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加大 |
3.3.2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 |
3.3.3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
3.4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遇到的威胁 |
3.4.1 周边地区知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冲击 |
3.4.2 来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压力 |
3.4.3 服务体系不完善 |
3.4.4 信贷规模小、融资渠道窄、融资环境较差 |
4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
4.1 砖混结构日光温室性能优化及冬春茬果菜促早栽培 |
4.1.1 试验区概况 |
4.1.2 试验温室 |
4.1.3 供试品种 |
4.1.4 试验方法 |
4.1.5 升温7d后连续7d内日光温室气温、地温变化情况 |
4.1.6 升温17 d后24 h内日光温室气温变化情况 |
4.1.7 温室整改后对黄瓜产量、效益的影响 |
4.1.8 试验结论与讨论 |
4.2 新型日光温室设计(太阳能水循环蓄热温室) |
4.3 乌市温室蔬菜周年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探索 |
4.3.1 模式制定原则 |
4.3.2 制定依据 |
4.3.3 生产茬口的确定 |
4.3.4 温室配套设备 |
4.3.5 品种应用 |
4.3.6 适时定植 |
4.3.7 高垄栽培 |
4.3.8 整枝落蔓 |
4.3.9 “四控”措施 |
4.3.10 增温补光 |
4.3.11 增施CO_2气肥 |
4.3.12 病虫害绿色防控 |
4.3.13 采收期 |
4.3.14 产量目标及经济效益 |
5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5.1 发展战略与矩阵分析 |
5.2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
5.2.1 坚持六个基本原则,搞好建设与管理 |
5.2.2 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贡献率 |
5.2.3 建立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具有兴安盟特色的设施农业 |
5.2.4 突出品牌,开拓市场,进一步抓好产品销售服务工作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兴安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兴安盟黑土地现状 |
2 兴安盟黑土地退化表现 |
2.1 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肥力下降 |
2.2 耕作层变浅变硬, 土壤水肥气热协调能力下降 |
2.3 土壤养分失衡, 酸化问题凸显 |
2.4 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 黑土资源损失 |
3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途径 |
3.1 以黑土地养育为主的平原区综合配套技术模式 |
3.2 以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 |
3.3 以旱改水为主的综合治理黑土地技术模式 |
4 以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机制为主的监测网络建设 |
5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技术研发与反思 |
(6)兴安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传统农业 |
2.1.2 现代农业 |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 |
2.1.4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产业链理论 |
3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变 |
3.1 土地改革改以前 |
3.1.1 个体分散经营方式 |
3.1.2 互助合作经营方式 |
3.2 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化 |
3.3 家庭联产承包制 |
3.4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特点 |
4 兴安盟地区基本情况介绍 |
4.1 自然条件 |
4.2 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 |
4.3 农业发展情况 |
5 兴安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分析 |
5.1 兴安盟农户不同经营耕地规模分布情况 |
5.2 兴安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
5.2.1 发展现状 |
5.2.2 发展带动成效 |
5.2.3 发展问题 |
5.2.4 发展建议 |
5.3 兴安盟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
6 多元经营主体合作的新型经营模式的探索发展 |
6.1 探索背景 |
6.2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
6.2.1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内部组合角度分析 |
6.2.2 个案研究——扎赉特旗绰尔蒙珠三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路 |
7 对策建议 |
7.1 结合地区实际,发挥政府的作用 |
7.2 继续加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
7.3 积极培育高质量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 |
7.4 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助力兴安盟农业现代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1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内涵 |
2.2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资本理论 |
2.2.2 资源稀缺性理论 |
2.2.3 外部效应理论 |
2.2.4 公共产品和公共财政理论 |
第3章 向海湿地概况及水资源现状 |
3.1 向海自然保护区概况 |
3.1.1 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水文条件 |
3.1.2 向海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
3.2 向海湿地水资源分析 |
3.2.1 地表水资源量分析 |
3.2.2 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
3.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3 向海湿地的缺水现状及危害 |
3.3.1 向海湿地的缺水现状 |
3.3.2 水资源量短缺带来的危害 |
3.4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3.4.1 向海湿地的重要性及补水的紧迫性 |
3.4.2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第4章 向海湿地补水方案及损益关系分析 |
4.1 向海湿地需水预测 |
4.1.1 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目标 |
4.1.2 向海湿地生态需水预测 |
4.2 向海湿地补水情景分析 |
4.2.1 向海湿地补水量 |
4.2.2 向海湿地补水情景分析 |
4.3 向海湿地补水方案 |
4.3.1 补水水源及补水路线 |
4.3.2 补水水源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
4.3.3 补水水量及补水方式 |
4.3.4 补水水量的逐月分配原则及分配情况 |
4.4 向海湿地补水损益关系分析 |
4.4.1 湿地补水的影响范围 |
4.4.2 补水的生态效益分析 |
4.4.3 补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5章 向海湿地补水的补偿关系及生态补偿模式 |
5.1 湿地生态补偿的依据和原则 |
5.1.1 湿地生态补偿的依据 |
5.1.2 湿地生态补偿的原则 |
5.2 湿地补水的补偿关系分析 |
5.2.1 补偿主体 |
5.2.2 补偿对象 |
5.3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方式 |
5.3.1 政策补偿 |
5.3.2 资金补偿 |
5.3.3 实物补偿 |
5.4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模式 |
5.4.1 政府主导 |
5.4.2 市场手段 |
第6章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及分担分配 |
6.1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的建立 |
6.1.1 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概述 |
6.1.2 向海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的构建 |
6.2 引洮入向生态补偿标准分析 |
6.2.1 生态补偿额度的计算范围 |
6.2.2 引洮入向近期补水方案的补偿标准 |
6.2.3 引洮入向远期补水方案的补偿标准 |
6.2.4 小结 |
6.3 引察济向生态补偿标准分析 |
6.3.1 生态补偿额度的计算范围 |
6.3.2 生态补偿标准 |
6.4 生态补偿金的分担与分配 |
6.4.1 生态补偿金的分担与分配模型 |
6.4.2 资金的分担 |
6.4.3 资金的分配 |
第7章 向海湿地补水的生态补偿实施机制与对策建议 |
7.1 向海湿地补水的生态补偿实施机制 |
7.1.1 明确职责 |
7.1.2 制定方案 |
7.1.3 组织实施 |
7.1.4 监督评估 |
7.1.5 绩效考核 |
7.2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可行性 |
7.2.1 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
7.2.2 补偿主体和对象较为明确 |
7.2.3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较为准确 |
7.2.4 生态补偿方式的较为单一 |
7.3 向海湿地补水的具体制度与建议 |
7.3.1 生态补偿经济制度建设 |
7.3.2 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
7.3.3 生态补偿管理制度建设 |
7.3.4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与展望 |
8.2.1 创新之处 |
8.2.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兴安盟大豆生产情况调查及发展思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
(一) 大豆生产情况 |
(二) 大豆生产效益分析 |
二、兴安盟大豆生产的特点 |
三、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 |
(二) 种植品种繁多, 优质品种应用较少。 |
(三) 耕作粗放, 栽培水平低。 |
(四) 产业化程度低,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
四、大豆生产的发展潜力 |
(一) 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
(二) 生产潜力大。 |
(三) 技术队伍不断扩大。 |
五、大豆生产发展思路及前景 |
(一) 基地项目建设, 带动全盟大豆生产发展。 |
(二) 改善品质, 推广优质新品种, 推广新技术。 |
(三) 开发生产绿色大豆。 |
(四) 由粗放栽培向集约栽培转变, 提高产出率。 |
(五)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提高种子纯度。 |
(六) 扶持地方龙头企业, 发展订单农业。 |
(9)浅析兴安盟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兴安盟水稻产业化现状 |
1.1 自然优势 |
1.2 水稻种植面积 |
1.3 加工能力和市场前景 |
2 兴安盟水稻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自育品种单一 |
2.2 机械化程度低 |
2.3 产业化水平低 |
3 兴安盟水稻产业化解决对策及前景分析 |
(10)基于知识模型的春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方向 |
1.3.1 以“3S”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作专家系统 |
1.3.2 虚拟作物专家系统 |
1.3.3 数据挖掘农业专家系统 |
1.3.4 基于知识模型专家系统 |
1.4 本研究选题依据及意义 |
1.4.1 大豆生产现状 |
1.4.2 大豆专家系统研究现状 |
1.4.3 选题依据 |
1.4.4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2 资料来源 |
1.2.1 田间试验 |
1.2.2 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 |
1.3 研究方法 |
1.3.1 数据存储 |
1.3.2 知识模型建立 |
1.3.3 知识库建立 |
1.3.4 决策支持过程 |
1.3.5 系统开发流程 |
1.3.6 系统测试与检验 |
第二章 春大豆栽培技术方案知识模型 |
2.1 种植制度与品种选择 |
2.1.1 适应性确定 |
2.1.2 品种选择 |
2.1.3 轮作模式的确定 |
2.1.4 模型检验 |
2.2 决策目标与群体结构 |
2.2.1 产量目标 |
2.2.2 品质目标 |
2.2.3 播种密度 |
2.2.4 播种量确定 |
2.2.5 模型验证 |
2.3 肥料和水分运筹 |
2.3.1 氮肥运筹 |
2.3.2 磷肥运筹 |
2.3.3 钾肥运筹 |
2.3.4 水分运筹 |
2.3.5 模型验证 |
2.4 小结 |
第三章 春大豆生理动态指标知识模型 |
3.1 叶面积指数动态 |
3.2 群体光合速率动态 |
3.3 干物质积累动态 |
3.3.1 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
3.3.2 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 |
3.4 N、P、K肥的吸收、分配与转移动态 |
3.4.1 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磷、钾积累量的关系 |
3.4.2 大豆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间的相互关系 |
3.5 小结 |
第四章 春大豆栽培管理专家咨询系统 |
4.1 专家咨询系统结构与构建 |
4.1.1 知识获取 |
4.1.2 知识获取的过程 |
4.1.3 知识表示 |
4.1.4 推理机设计 |
4.2 咨询系统功能模块 |
4.2.1 大豆形态知识咨询 |
4.2.2 大豆生理知识咨询 |
4.2.3 种植制度确定 |
4.2.4 播前准备 |
4.2.5 播种和苗期管理 |
4.2.6 花荚期管理 |
4.2.7 鼓粒期管理 |
4.2.8 病虫害防治 |
4.2.9 适时收获 |
4.2.10 加工储藏 |
4.3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构架与设计实现 |
5.1 系统结构 |
5.1.1 数据库 |
5.1.2 知识模型 |
5.1.3 知识库 |
5.1.4 推理机 |
5.1.5 人机接口 |
5.2 系统功能 |
5.2.1 播前技术方案决策 |
5.2.2 动态生理指标确定 |
5.2.3 专家知识咨询 |
5.2.4 系统维护 |
5.3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3.1 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
5.3.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5.3.3 程序设计与功能实现 |
5.3.4 系统测试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农业专家系统 |
6.1.2 作物管理知识模型 |
6.2 结论 |
6.2.1 在专家系统的构建中运用了知识模型 |
6.2.2 建立了大豆合理轮作知识模型 |
6.2.3 建立了品种选择模型 |
6.2.4 建立了大豆种植密度模型 |
6.2.5 建立大豆指标调控体系 |
6.2.6 建立大豆专家咨询系统 |
6.2.7 建立了基于WEB的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 |
6.3 今后研究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兴安盟实行水稻节水栽培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兴安盟科技创新环境优化问题研究[D]. 张美琪.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2]中国休耕的主控因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 曾思燕.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的资产评估研究[D]. 李雪敏.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4]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D]. 张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兴安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途径[J]. 王秀荣. 吉林农业, 2016(24)
- [6]兴安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调查研究[D]. 钱晓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7]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王有利. 吉林大学, 2012(09)
- [8]兴安盟大豆生产情况调查及发展思路分析[J]. 杨艳玲. 现代农业, 2011(11)
- [9]浅析兴安盟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 田淑华.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06)
- [10]基于知识模型的春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研究[D]. 武向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2)
标签:生态补偿论文;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论文; 耕地红线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