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网斑研究进展

花生网斑研究进展

一、花生网斑病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许曼琳,张霞,吴菊香,于静,郭志青,李莹,谢宏峰,谭德云,周如军,迟玉成[1](2021)在《花生抗网斑病品种筛选及抗病性与产量损失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在生产上普遍流行、危害严重,2018-2019年通过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对国内65份花生种质资源网斑病抗性进行测评。以采自山东莱西的病原菌菌株Wb2制备105/mL的孢子悬浮液喷洒于花生叶片表面进行接种,对照区喷施50%咯菌腈WP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结果表明,65份种质中,抗病(resistant,R)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2.3%;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9份,占比13.8%;感病(susceptible,S)资源37份,占比56.9%;高度感病(high susceptible,HS)资源11份,占比16.9%。测定抗病性不同资源产量损失差异,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菌对花生产量影响显着,产量损失率随抗病性的降低而升高。本研究为花生抗网斑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并为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谢瑾卉,林英,臧超群,裴雪,于舒怡,梁春浩[2](2021)在《不同花生品种(系)对花生网斑病的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花生品种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离体喷雾接种法和田间抗鉴圃自然感染诱发法,分别对37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花生网斑病抗性评价。[结果]室内离体接种法和田间抗鉴圃自然感染诱发法结果基本一致,不同花生品种(系)间对花生网斑病的抗性存在显着差异。[结论]供试37个花生品种中,抗病品种4个,中抗品种22个,感病品种7个,高感品种4个,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

谢瑾卉,林英,臧超群,裴雪,梁春浩[3](2021)在《花生网斑病化学防治药剂及复配增效配方的筛选》文中认为为了筛选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原药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活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选取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复配,并对花生网斑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95%咯菌腈、98.6%嘧菌酯、97%咪鲜胺、95%苯醚甲环唑、95%己唑醇、95%甲基硫菌灵、97%戊唑醇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87%代森联与97%咪鲜胺按1:9复配时,具有增效作用,EC50值为0.673μg/mL。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试验选取的单剂和复配药剂均对花生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效果,该结果为花生网斑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田间防效试验奠定基础。

宁洽,吕永超,陈小姝,赵跃,张语桐,孙晓苹,刘海龙,张志民,高华援[4](2020)在《不同播期花生品种网斑病抗性田间鉴定》文中提出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要因素是花生品种自身特性,播种温度对花生网斑病抗病性的影响不大。

谢瑾卉,林英,臧超群,裴雪,梁春浩[5](2020)在《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确定辽宁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网斑病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从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及凹载玻片萌发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为Peyronellaea arachidicol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适pH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4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光照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刘欣宇[6](2019)在《长期连作对花生生长发育影响及不同品种花生对网斑病与褐斑病的抗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由于长期的追求种植效益,我国花生主产区的连作现象愈发严重,因连作障碍而导致的花生网斑病及褐斑病更是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及品质。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调查了正茬、连作2,3,4,5,10年对花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并选用了我国多家花生育种单位选育出34个花生品种开展抗网斑病及褐斑病评价,获得不同抗性的品种。从感染花生网斑病菌及褐斑病菌的植株分离获得病菌,经过培养接种至不同抗性的健康花生植株上,测定感染病菌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及超氧阴离子(O2-)的活性或含量,探索花生抗网斑病及褐斑病的抗性生理机制,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通过乙酸乙酯对花生网斑病菌培养滤液进行粗提取,获得的粗毒素以离体针刺法接种至健康花生叶片上,分析粗毒素对不同抗性花生品种的MDA、O2-含量及SOD活性影响,为该毒素的进一步研究打下相应的实验基础。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连作年限对花生的植株性状、产量及病害发生具有显着的影响,对花生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连作年限越长,抑制作用越严重,为了提升辽宁省风沙土地区的花生产量,应该在连作的第3年或第4年实行倒茬轮作。2.花生品种对网斑病及褐斑病抗性存在显着差异。供试品种中没有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及褐斑病完全免疫的品种,针对网斑病,筛选出高抗品种5个,抗病品种12个,中抗品种10个,感病品种4个,高感品种3个。针对褐斑病,筛选出高抗品种3个,中抗品种9个,抗病品种11个,感病品种8个,高感品种3个,其中中花2号等5个品种对网斑病抗性较强,翼9801等6个品种对褐斑病抗性较强,可以进一步在品种杂交选育及生产中加以利用。3.供试花生品种在接种网斑病菌0-144h,O2-和MDA的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含量峰值及爆发时间与品种抗性呈负相关。各品种未接种网斑病菌时(0h),其CAT、POD、SOD和PAL的活性差异显着。不同抗性品种花生对网斑病菌的应答有显着差异,POD、PAL的活性与MDA、O2-的含量可以作为衡量花生对网斑病抗性大小的指标。4.供试花生品种接种褐斑病菌0-144h,O2-的含量变化趋势与接种网斑病大致相近,0~24h区间内,抗病品种MDA含量下降,感病品种上升。各个品种在144h的MDA含量均高于0h时,且抗病品种的MDA最终增量低于相对感病品种。各品种未接种褐斑病菌时(0h),CAT、POD、SOD和PAL的活性差异显着。不同抗性品种花生对褐斑病菌的应答有显着差异,POD、CAT的活性与MDA、O2-的含量可以作为衡量花生对褐斑病抗性大小的指标。5.用无菌水、甲醇、无水乙醇、乙酸乙酯四种溶剂溶解1g毒素,甲醇消耗的体积最少,因此选用甲醇作为毒素溶剂,当甲醇溶剂的浓度为20%时,溶剂不会损害花生叶片,溶于20%甲醇的粗毒素具有致病性,20%甲醇无致病性,因此20%的甲醇为最佳浓度溶剂。将粗毒素接种至花生叶片,其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与接种病菌相近,O2-含量试验结果与接种病菌相反,由此可以推测O2-含量的变化受菌丝生长的影响较大。

张利娜[7](2019)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网斑病抗性的生理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网斑病是一种花生叶部病害,造成我国花生种植区减产率达10%20%,严重时达40%以上,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己经成为制约我国花生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网斑病品种是降低网斑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对花生网斑病抗性机理的研究尚不明确,制约了网斑病抗性育种的进程。首先,本研究建立了快速获得大量花生网斑病分生孢子器的培养方法,完善了分生孢子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6个花生品种的抗性水平。其次,研究了网斑病病原菌与不同抗性花生品种互作后,病原菌在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寄主过敏反应的差异,以及与抗病相关的防御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滨基地试验田采集的花生病叶组织分离出病原菌,通过观察病原菌在PDA和O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同时分析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Peyronellaea arachidicola序列的同源性达100%,由此确定该病原菌为花生网斑病病原菌(P.arachidicola)。比较了光暗交替(12 h/12 h和16 h/8 h)和暗培养下菌丝和分生孢子的产孢量,发现菌丝接种和分生孢子接种在光暗交替(16 h/8 h)条件下产孢量均最多,而分生孢子接种能快速、大量获得分生孢子器,其数量是其他培养条件下的6倍以上。2.利用菌丝悬浮液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不同抗性花生品种,12 d后通过叶面积分析系统和花生网斑病室内9级标准对不同花生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对不同花生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一致,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WBR1/WBR2、WBR3、WBS1、WBS2和WBS3,但菌丝悬浮液接种法浓度不易定量,其重复间变异系数远高于孢子悬浮液接种法。2)分析不同浓度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的6个品种的病斑面积和病情指数,发现在不同接种浓度下各品种病斑面积和病情指数(除WBR1和WBR2外)均差异显着,而重复之间差异不显着。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大,病斑面积增大,病情指数也升高,而其抗性与上述结果一致。这些结果均表明孢子悬浮液接种均一度和稳定性较高,能准确地对不同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3.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网斑病病原菌侵染进程,发现分生孢子在不同抗性花生叶片上均产生初级吸器(或附着孢),但是产生过敏反应的情况不同,抗病品种产生过敏反应的范围较大且程度较强,出现的时间也早于感病品种。各个品种叶片组织中不同侵染结构数量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过敏反应的产生和数量与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侧枝菌丝和初级吸器(或附着孢)的数量与花生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关系。4.利用生理生化技术研究了与抗网斑病相关的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和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孢子悬浮液接种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中SOD、CAT和POD的活性均升高,但是抗病品种三个酶的活性增加量均显着高于感病品种,其中抗病品种CAT活性到达峰值的时间(48 h)早于感病品种(72 h)。

黄玉茜,刘欣宇,林英,梁春浩,马京莹,韩晓日[8](2018)在《辽宁风沙土区连作年限对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及主要病害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连作年限对辽宁西北部风沙土区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及主要叶部病害发生规律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调查了正茬、连作2,3,4,5,10年对花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年限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影响较大,连作10年后,主茎高、第一侧枝长和单株分枝数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25.4%,26.3%和30.8%。连作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显,单株荚果数、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和产量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正茬相比,连作10年后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42.3%,43.4%,8.9%,17.3%和36.1%。连作后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病情指数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连作10年后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1.60和39.87。其中,连作3年和连作4年,花生褐斑病病情指数差异不显着;连作5年和连作10年,花生网斑病的病情指数也无显着性差异。花生连作对植株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叶部病害病情指数的影响较大,连作对花生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作年限越长抑制作用越大。实践中,为提高辽宁风沙土区花生产量应适当实行轮作倒茬。

孟丹娜,何晶晶,周如军,赵杰锋,傅俊范[9](2018)在《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文中认为为明确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文进行了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不同施药次数、不同施药浓度以及与生长调节剂混用配施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倍施药35次田间防效无显着差异,均可达到67%以上;采用稀释浓度1 500倍和3 000倍从发病初期开始连续施用3次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1.19%和67.90%;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试验结果表明,3 000倍液于花生网斑病发生初期配施0.136%赤·吲乙·芸苔8 000倍液1次,随后每隔10d喷施300g/L苯甲·丙环唑EC 1次,连续施药2次,其防治效果高于其他处理,为78.28%;同时具有显着增产作用,较对照增产47.45%。

孟丹娜[10](2018)在《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诱导抗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花生叶部病害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生产上主要利用化学农药防治花生叶斑病,但是化学防治会带来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大、病原菌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植物诱导抗性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在花生叶部斑病害的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通过田间试验从6种不同诱导剂中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诱抗效果较好的诱导剂(氯化钙),并利用盆栽试验对其诱导花生抗网斑病的组织结构抗性机制及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硅酸钠、抗坏血酸、磷酸二氢钾、0.136%赤·吲乙·芸苔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花生褐斑病的田间诱抗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均有一定的诱抗效果,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53.01%)最好,硅酸钠对花生褐斑病的诱抗效果(42.28%)最好;两者均能延缓花生叶斑病的发生,病程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显着低于其他处理,氯化钙处理较对照处理网斑病的AUDPC值低28.87%,硅酸钠处理褐斑病的AUDPC值较对照低31.77%。此外,氯化钙处理能显着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较对照增产17.81%。2.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氯化钙诱导对花生抗网斑病过程中叶片细胞膜透率及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aCl2诱导处理均可提高花生对网斑病菌的抗性。其中叶面喷施30 mmol·L-1 CaCl2处理的诱抗效果最佳,可达53.77%;CaCl2诱导处理的花生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着低于单独接种网斑病菌处理组;在接种网斑病菌条件下,CaCl2诱导处理的花生叶片中能够快速积累更多的ROS;30 mmol·L-1 CaCl2诱导并接种处理的SOD、CAT和APX活性较其他处理显着升高,并于24 h达到酶活高峰。这说明适宜浓度的CaCl2处理能诱导花生植株叶片中ROS积累,但过量ROS可通过激活抗氧化酶来消除,从而降低了植物细胞膜损伤水平并诱导花生植株产生对网斑病菌侵染的防御响应。3.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花生幼苗受氯化钙诱导并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次生代谢产物木质素、酚类物质的变化以及次生代谢相关酶POD、PPO和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aCl2诱导处理的花生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单独接种网斑病菌处理组;在接种网斑病菌条件下,CaCl2诱导处理的花生叶片中能够积累更多的木质素和总酚含量;CaCl2诱导并接种处理的花生叶片中PAL、PPO以及POD活性均显着升高。这些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与花生植株组织结构抗性及生理生化抗病机制密切相关,提高了花生植株抵御病原菌侵染的能力。

二、花生网斑病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网斑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花生抗网斑病品种筛选及抗病性与产量损失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花生品种
        1.1.2 菌种
        1.1.3 杀菌剂
    1.2 方法
        1.2.1 田间抗性鉴定试验设计
        1.2.2 网斑病菌培养和接种
        1.2.3 调查方法
        1.2.4 品种抗性评价标准
        1.2.5 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
        1.2.6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不同品种田间抗性鉴定
    2.2 花生网斑病病害级别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2.2.1 产量损失的测定
        2.2.2 产量损失与抗病性的关系
3 讨论

(2)不同花生品种(系)对花生网斑病的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3 试验地概况。
    1.2 方法
        1.2.1 田间小区设置。
        1.2.2 室内人工接种步骤。
        1.2.3 室内发病情况调查。
        1.2.4 田间自然抗病性评价。
        1.2.5 病害分级标准。
        1.2.6 品种抗病性评价标准。
        1.2.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抗性分析
    2.2 不同花生品种田间网斑病发病情况调查
    2.3 不同花生品种(系)对花生网斑病抗性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花生网斑病化学防治药剂及复配增效配方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
    1.3 单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1.4 代森联与咪鲜胺复配毒力
    1.5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2.2 复配药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4)不同播期花生品种网斑病抗性田间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处理
        1.2.2 田间管理
        1.2.3 调查方法
        1.2.4 病情指数及相对抗病指数、品种抗病性评价标准[9]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对网斑病的抗性
    2.2 正常播期条件下不同品种对网斑病的抗性
    2.3 播期对花生品种网斑病抗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离
    1.2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1.3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1.4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1.4.1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1.4.2不同碳、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1.4.3 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1.4.4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1.4.5菌丝致死温度测定
        1.4.6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4.7 pH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4.8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病症与致病性
    2.2花生网斑病病原菌鉴定
    2.3温度对花生网斑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4不同碳、氮源对花生网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5 p H对花生网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6光照对花生网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7花生网斑病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
    2.8温度对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9 pH对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10光照对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小结与讨论

(6)长期连作对花生生长发育影响及不同品种花生对网斑病与褐斑病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花生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及连作对花生生长特性、产量的影响
        1.2.2 不同花生品种对网斑病及褐斑病的抗性研究
        1.2.3 花生网斑病及褐斑病研究进展
        1.2.4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连作年限对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及主要病害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及调查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连作对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连作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3 连作对花生褐斑病和花生网斑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及褐斑病的抗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花生品种(系)
        3.1.2 田间小区设置
        3.1.3 病害分级标准
        3.1.4 品种抗病性评价标准
        3.1.5 数据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及褐斑病菌的抗性分析
        3.2.2 34个花生品种(系)对花生网斑病及褐斑病抗性聚类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花生网斑病与褐斑病菌对寄主防御酶活性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种
        4.1.2 供试品种
        4.1.3 植株培养
        4.1.4 植株接菌
        4.1.5 取样
        4.1.6 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接种病菌对花生植株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4.2.2 接种病菌对花生植株内MDA含量的影响
        4.2.3 接种病菌对花生植株内CAT活性的影响
        4.2.4 接种病菌对花生植株内POD活性影响
        4.2.5 接种病菌对花生植株PAL活性影响
        4.2.6 接种病菌对花生植株SOD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花生网斑病菌粗毒素对寄主SOD活性、MDA及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种
        5.1.2 供试品种
        5.1.3 产毒菌株培养
        5.1.4 粗毒素制备
        5.1.5 最佳溶剂浓度确定
        5.1.6 接种毒素
        5.1.7 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最佳浓度溶剂
        5.2.2 接种毒素对寄主SOD活性的影响
        5.2.3 接种毒素对寄主MDA含量的影响
        5.2.4 接种毒素对寄主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网斑病抗性的生理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花生网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花生网斑病的研究概况
        1.2.1 花生网斑病的分类地位及病原生物学
        1.2.2 花生网斑病的流行规律
        1.2.3 网斑病诱导抗性
        1.2.4 花生抗网斑病的生化机制
        1.2.5 花生网斑病菌的药剂防治
        1.2.6 花生种质资源抗病性及抗性遗传研究
    1.3 植物抗病机理
        1.3.1 寄主与病原菌的识别
        1.3.2 组织病理学研究
        1.3.3 防御酶活性与抗性的关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病原菌的鉴定及分生孢子的培养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材料
        2.2.2 供试培养基
    2.3 试验方法
        2.3.1 病原菌的分离
        2.3.2 病原菌的纯化
        2.3.3 病原菌的显微形态分析
        2.3.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5 网斑病病原菌的保存
        2.3.6 分生孢子快速、大量的培养
        2.3.7 数据统计及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形态学鉴定
        2.4.2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3 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器产生的比较
        2.4.4 不同光照条件下,分生孢子器的产生的比较
    2.5 讨论
        2.5.1 病原菌的鉴定
        2.5.2 光照对产孢的影响
3 不同花生品种抗网斑病表型分析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2.1 供试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花生的培养
        3.3.2 菌丝悬浮液的配置
        3.3.3 菌丝悬浮液接种处理
        3.3.4 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3.3.5 孢子悬浮液接种处理
        3.3.6 病害调查及抗病性评价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丝和孢子悬浮液接种不同花生品种的病情差异
        3.4.2 菌丝和孢子悬浮液接种不同花生品种的表型鉴定结果
        3.4.3 不同花生品种在不同浓度下的抗病性鉴定
    3.5 讨论
        3.5.1 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的优势
        3.5.2 不同处理的数量抗病性差异
4 花生对网斑病的防御反应:主要和过敏反应有关的抗性反应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
        4.2.1 供试材料
        4.2.2 真菌材料与接种
    4.3 试验方法
        4.3.1 Trypan blue染色
        4.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病原菌侵染过程及寄主过敏性反应的发生
        4.4.2 不同品种下病原菌侵染结构产生的差异
        4.4.3 品种抗性与病原菌侵染结构及寄主过敏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5.1 过敏性反应的发生与品种抗性
        4.5.2 品种抗性与侵染结构的关系
5 不同花生品种抗网斑病相关酶变化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
    5.3 试验方法
        5.3.1 酶活性的测定
        5.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接种后SOD活性变化动态
        5.4.2 接种后POD活性变化动态
        5.4.3 接种后CAT活性变化动态
    5.5 讨论
6 全文总结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
    6.2 主要结论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辽宁风沙土区连作年限对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及主要病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调查方法
        1.4.1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1.4.2 花生农艺性状调查
        1.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作对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连作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连作对花生褐斑病和花生网斑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9)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300g/L苯甲·丙环唑EC不同施药次数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试验
        1.2.2 300g/L苯甲·丙环唑EC不同浓度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试验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300g/L苯甲·丙环唑
    1.3 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00g/L苯甲·丙环唑EC不同施药次数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
    2.2 300g/L苯甲·丙环唑EC不同施药次数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3 300g/L苯甲·丙环唑EC不同浓度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
    2.4 300g/L苯甲·丙环唑EC不同浓度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300g/L苯甲·丙环唑EC混用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300g/L苯甲·丙环唑EC混用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诱导抗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植物化学诱导抗病剂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植物化学诱导抗病剂种类
        1.1 无机化合物
        1.2 天然有机化合物
        1.3 人工合成化合物
    2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制
        2.1 组织结构抗病机制
        2.2 生理生化抗病机制
        2.3 抗病信号传导及分子机制
    3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质诱导花生抗叶斑病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花生品种
        1.1.2 供试外源化学物质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区设置
        1.2.2 试验处理
        1.2.3 分级标准和病害调查
        1.2.4 农艺性状及产量测定
        1.2.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的田间诱抗效果
        2.2 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AUDPC的影响
        2.3 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4 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氯化钙诱导对花生细胞膜透率及ROS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病情指数调查
        1.3.2 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测定
        1.3.3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_2~-)测定
        1.3.4 过氧化氢(H_2O_2)原位检测
        1.3.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3.5.1 粗酶液提取
        1.3.5.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1.3.5.3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测定
        1.3.5.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
        2.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
        2.2.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2.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2.3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H_2O_2含量和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2.3.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H_2O_2含量的影响
        2.3.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2.4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中H_2O_2原位检测的影响
        2.5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2.5.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APX活性的影响
        2.5.3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氯化钙诱导对花生体内次生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叶绿素含量测定
        1.3.2 木质素含量测定
        1.3.3 木质素组织化学染色
        1.3.4 总酚含量测定
        1.3.5 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1.3.5.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1.3.5.2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1.3.5.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3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木质素组织化学染色的影响
        2.4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总酚含量的影响
        2.5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5.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PAL活性的影响
        2.5.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PPO活性的影响
        2.5.3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花生网斑病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抗网斑病品种筛选及抗病性与产量损失的关系[J]. 许曼琳,张霞,吴菊香,于静,郭志青,李莹,谢宏峰,谭德云,周如军,迟玉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04)
  • [2]不同花生品种(系)对花生网斑病的抗性评价[J]. 谢瑾卉,林英,臧超群,裴雪,于舒怡,梁春浩. 园艺与种苗, 2021(08)
  • [3]花生网斑病化学防治药剂及复配增效配方的筛选[J]. 谢瑾卉,林英,臧超群,裴雪,梁春浩.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4]不同播期花生品种网斑病抗性田间鉴定[J]. 宁洽,吕永超,陈小姝,赵跃,张语桐,孙晓苹,刘海龙,张志民,高华援. 花生学报, 2020(03)
  • [5]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谢瑾卉,林英,臧超群,裴雪,梁春浩.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2)
  • [6]长期连作对花生生长发育影响及不同品种花生对网斑病与褐斑病的抗性研究[D]. 刘欣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
  • [7]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网斑病抗性的生理生化研究[D]. 张利娜. 郑州大学, 2019(08)
  • [8]辽宁风沙土区连作年限对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及主要病害的影响[J]. 黄玉茜,刘欣宇,林英,梁春浩,马京莹,韩晓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 [9]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J]. 孟丹娜,何晶晶,周如军,赵杰锋,傅俊范. 植物保护, 2018(03)
  • [10]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诱导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 孟丹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