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内镜引导下黑斑息肉病综合征切除一例报告

术中内镜引导下黑斑息肉病综合征切除一例报告

一、术中内镜引导下黑斑息肉综合征切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齐,陈柯豫,张玲利[1](2022)在《Gardner综合征1例报道》文中认为背景Gardner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胃肠道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它比较罕见,相关报道较少,但其恶变率高,因此对该病有全面认识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病例简介我们报告1例被确诊为Gardner综合征的39岁男性患者,因贫血、黑便4月余,伴恶心呕吐20天来院诊治.胃肠镜检查发现胃肠道多发息肉,息肉活检病理证实该疾病诊断,我院医生即对其行内镜下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黑便症状缓解,贫血症状也有所改善.结论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因此要求医生能更加敏锐地将患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结合,尽早诊断和治疗,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改善疾病预后.

刘婷婷,董刚,靳水玲,吴洁,孙璐璐,张姗姗,孙嘉敏[2](2021)在《超声引导经皮胆囊息肉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初探》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胆囊息肉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行超声引导下胆囊息肉活检术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5例, 共29枚息肉, 病灶最大径11.00(10.00, 12.50)mm, 全麻下超声引导下胆囊壁浆膜层下注水至胆囊壁水肿增厚≥10 mm, 行经皮胆囊息肉活检术及射频消融术, 消融息肉及息肉附着处胆囊黏膜层。术中超声造影评估是否需要补充消融。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情况, 评估胆囊息肉完全消融率、消融后病灶体积缩小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对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率的影响。结果 25例患者成功完成胆囊息肉活检术及射频消融术。活检病理胆固醇息肉14例, 腺瘤5例, 炎性息肉5例, 胆囊腺肌症1例。29枚胆囊息肉呈消融后改变, 病灶体积不同程度缩小。第1, 3, 6个月消融灶体积缩小率分别为70.74%(58.55%, 77.56%)、89.47%(85.04%, 96.87%)、100%(95.68%, 1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率术前与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14~39(23.32±6.68)min。术中3例(12.0%)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下降, 术后2例(8.0%)患者出现轻微腹痛, 1例(4.0%)患者出现明显腹痛, 均处理后缓解。无出血、胆囊穿孔、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1~22[6(3, 7)]个月, 无患者失访, 无息肉复发及新生息肉, 未见继发性胆囊结石出现。结论超声引导下胆囊息肉的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在保留胆囊功能的前提下明确息肉性质并局部灭活息肉, 并发症发生率低, 有可操作性, 是胆囊息肉保胆治疗的一个可行选择。

刘勇峰,李亚军,孟步军[3](2021)在《多镜联合治疗P-J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文中认为P-J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家族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我们回顾分析1例P-J综合征并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施结肠镜、腹腔镜、胃镜联合,多学科合作微创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为P-J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1病历资料患者,女,27岁,于2020年1月5日以"腹痛2d,加重伴腹胀4h"入院。患者2d前吃鸡脆骨后出现右下腹疼痛,间断性疼痛,未呕吐,

赵凯越[4](2021)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十二指肠-胆囊吻合及经内镜保胆取石术预后多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十二指肠-胆囊吻合及经内镜保胆取石术,通过对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术前的患者特点,术中观察各项临床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患者预后,分析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十二指肠-胆囊吻合及经内镜保胆取石术产生术后并发症与结石复发的的影响因素。实现全面、准确的评价分析该术式,为胆囊结石等多种胆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十二指肠-胆囊吻合及经内镜保胆取石术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病例特点包括:性别,年龄,BMI,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是否合并胆管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为多发或单发,是否有胆道系统疾病家族史;术中观察指标包括:手术穿刺途径(经胃或十二指肠),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出血、腹腔感染、支架移位、气腹);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不良饮食习惯是否改变,是否规律使用药物及用药时长,胆囊结石是否复发。结果:该术式的技术成功率为93.2%,临床成功率为100%,其中3例患者失访。卡方检验的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与是否有胆道疾病家族史是产生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服药是否超过三个月与术后是否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显示:合并胆道疾病家族史是并发症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不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胆囊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十二指肠-胆囊吻合及经内镜保胆取石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胆囊结石治疗方式,其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避免手术操作难度过大导致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以及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术前应重视对患者条件的评估,术后患者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赵丹[5](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卞德建[6](2014)在《黑斑息肉综合征双气囊小肠镜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其STK11/LKB1基因突变筛查》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为特征性表现。PJS患者息肉肿瘤性改变(上皮内瘤变、癌变等)发生率可达3%-6%,同时伴发胃肠道内外肿瘤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4倍,包括大肠、乳腺、小肠、胃及胰腺肿瘤,PJS患者一生中癌的发生率可达37%-93%。PJS患者消化道多发息肉常会引起肠套叠、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其癌变倾向和并发症导致患者反复住院,危害极大。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DBE)作为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不明原因小肠出血、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小肠息肉以及小肠肿瘤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DBE在小肠疾病的治疗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内镜下小肠息肉摘除。PJS的主要致病基因是STK11/LKB1,研究报道大约有30%67%的PJS患者存在STK11/LKB1基因的胚系突变,小部分存在体细胞突变。STK11/LKB1基因突变导致的STK11/LKB1蛋白激酶失活可引起包括PJS的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在PJS和散发肿瘤中已经检测出200多种STK11/LKB1基因突变。然而STK11/LKB1确切的致病机制错综复杂,至今未能完全阐明,不同的STK11/LKB1基因突变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活动的不同环节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研究PJS在DBE下息肉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进一步丰富STK11/LKB1基因新的突变位点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探讨DBE对PJ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Peutz-Jeghers综合征中STK11/LKB1基因突变研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长海医院接受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治疗的38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例和电话随访获得以下内容: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外科手术史)、治疗结果(每次住院切除小肠息肉的数量、每次住院切除大于2cm小肠息肉的数量、每次住院切除小肠息肉的最大尺寸、全小肠检查数)、并发症以及内镜治疗后外科手术发生数。量化值概括为平均值(标准差),不同住院次数之间变量间的差异性采用Friedman检验。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联合应用Sanger测序和MLPA检测技术对17个PJS家系(遗传性家系1个,散发性家系16个)共计18例PJS患者、17例家系正常人,进行STK11/LKB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第一部分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男性14例,平均年龄30.5±11.1岁),平均住院次数为1.4±0.6次,共行双气囊小肠镜102次。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每次住院切除大于20mm的小肠息肉平均数量明显降低(第一次3.4;第二次0.4;第三次0.1;P<0.001)。同样,切除小肠息肉的最大尺寸也明显降低(第一次36.5mm;第二次5.47mm;第三次1.32mm;P<0.001)。1例患者发生术后延迟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夹止血后缓解,3例患者发生小肠穿孔,其中1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转至外科手术治疗。只有2例患者研究期间因为肠套叠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小肠息肉癌变死亡。第二部分结果: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应用Sanger测序对17个PJS家系进行STK11/LKB1基因的突变筛查。结果显示,8例(47.1%,8/17)先证者中检测出6种不同的STK11/LKB1基因突变,包括2个错义突变和4个截短突变,突变均与家系表型共分离,且在8例正常对照中未发现相同突变;其中两种突变与PJS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有关,分别为结肠癌和肺癌。所测6种基因突变均符合国际报道,包括2个错义突变(c.521A>G,c.526G>A)和4个缺失突变(c.179180insA, IVS1+1G>A, IVS5+2T>C, IVS5+1G>A)。MLPA技术检测STK11/LKB1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应用MLPA技术检测9例Sanger测序未发现STK11/LKB1基因突变的PJS先证者,结果显示,3例(33.3%,3/9)先证者存在STK11/LKB1基因大片段缺失,其中2例为1号外显子缺失(c.-1114-?290+?del),1例为3号外显子缺失(c.375-?464+?del)。MLPA检测家系其他PJS患者和正常成员,提示STK11/LKB1基因大片段缺失与家系表型共分离。结论1.双气囊小肠镜对PJS患者小肠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能够避免急诊外科手术。2.应用Sanger测序和MLPA检测技术测得PJS患者STK11/LKB1基因的突变率达64.7%,筛选得到基因突变位点符合国际报道。

尹文艳,韩军,朱莉[7](2010)在《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黑斑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极少见,我院接诊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皮肤黏膜黑斑11+年,反复大便带血4+年,再发3个月入院。11+年前患儿口唇出现黑色斑点,针尖至米粒大小,边界清楚,不突出皮肤,随年龄增长斑点逐

占春玲,吴保平[8](2008)在《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临床病理特征、更完善的临床诊治及随访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 ̄2007年10月我院确诊的71例PJS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有明确家族史者26例,占36.6%,病理以错构瘤为主,可与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多种类型息肉并存,合并恶性肿瘤者5例,占7.0%,家族直系亲属中发生恶性肿瘤者9例,占12.7%。结论除错构瘤性息肉外,PJS病人还可合并存在有多种类型息肉,PJS是一种癌易感综合症,不仅患者有一定癌变倾向,其家族肿瘤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应加强随访。

戴益琛[9](2006)在《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诊治及相关病理基因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 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PJS),以胃肠道息肉、口唇粘膜与四肢末梢色素沉着为特征,是一种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息肉病理特征属于错构瘤。胃肠道息肉可引起腹痛、肠道出血、肠梗阻症状,反复的腹部手术及及术后短肠综合症仍然是PJS临床治疗的瓶颈,而且近年来还观测到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Hemminki和Jenne等报道LKB1/STK11胚系突变是PJS的主要致病原因,LKB1/STK11是一种抑癌基因,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几乎人体的所有组织均可表达;但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仅有部分PJS患者出现LKB1/STK11突变,提示PJS发病可能还与其他未知基因有关。随着对PJS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全面寻找PJS患者的相关致病基因已显得十分必要。 过去受生物学技术的限制,只能对单基因或少许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也不能进行实时检测,难于全面反映各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寻找一种系统、快速、方便、准确且高产出的基因分析途径是解决这问题的关键。基因芯片技术以其高通量、集约化、易操作等优点,为高通量筛选致病基因提供了技术上

吴宗英,王一平[10](2005)在《黑斑息肉综合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二、术中内镜引导下黑斑息肉综合征切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中内镜引导下黑斑息肉综合征切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Gardner综合征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病例简介
2 最终诊断
3 治疗
4 结果和随访治疗效果和术后随访
5 讨论
6 结论

(3)多镜联合治疗P-J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2 讨论

(4)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十二指肠-胆囊吻合及经内镜保胆取石术预后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手术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手术观察指标
        2.4.2 术后随访内容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3.2 术后结石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囊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黑斑息肉综合征双气囊小肠镜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其STK11/LKB1基因突变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双气囊小肠镜在黑斑息肉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黑斑息肉综合征中 STK11/LKB1 基因突变筛查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一、前言
    二、小肠镜治疗的应用范围
    三、小肠镜治疗的安全性
    四、小肠镜治疗的术前准备
    五、小肠镜治疗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文章
致谢

(7)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8)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2.1 临床症状
        1.2.2 皮肤黑斑
        1.2.3 胃肠道息肉
        1.2.4 病理检查
    1.3 治疗情况
    1.4 家族史
2 讨论

(9)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诊治及相关病理基因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黑斑息肉综合症的临床诊疗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讨论
    1.3 结论
第二章: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PJS息肉的相关病理基因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应用文献轮廓挖掘技术分析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10)黑斑息肉综合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JS有关历史回顾
2 PJS的有关基因学
    (1) LKB1基因
    (2) STK11基因
3 PJS的临床学特点
    (1) 色素斑沉着:
    (2) 多发胃肠息肉:
    (3) 遗传性与家庭性:
4 PJS的并发症与合并症
5 PJS的诊断
6 PJS的治疗
7 PJS的预后

四、术中内镜引导下黑斑息肉综合征切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Gardner综合征1例报道[J]. 黄艳齐,陈柯豫,张玲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2(02)
  • [2]超声引导经皮胆囊息肉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初探[J]. 刘婷婷,董刚,靳水玲,吴洁,孙璐璐,张姗姗,孙嘉敏.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1(09)
  • [3]多镜联合治疗P-J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J]. 刘勇峰,李亚军,孟步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7)
  • [4]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十二指肠-胆囊吻合及经内镜保胆取石术预后多因素分析[D]. 赵凯越.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黑斑息肉综合征双气囊小肠镜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其STK11/LKB1基因突变筛查[D]. 卞德建.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7]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报告[J]. 尹文艳,韩军,朱莉. 临床儿科杂志, 2010(11)
  • [8]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病理分析[J]. 占春玲,吴保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03)
  • [9]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诊治及相关病理基因筛选研究[D]. 戴益琛.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 [10]黑斑息肉综合征研究进展[J]. 吴宗英,王一平. 华西医学, 2005(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