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畜产品市场供需现状与预测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秀蔚[1](2021)在《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是我国畜牧大省,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畜牧生产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畜牧经济发展虽短暂波动但整体趋势向好,实现了生产水平与效益的同步提高。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市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畜牧生产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势必会引起畜牧生产发展的不均衡。优化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有助于加速黑龙江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的进程,有利于推动黑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本文基于国内外产业布局和畜牧发展的研究成果,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通过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及布局现状分析可知,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出现暂短波动后,仍呈稳步上升态势,黑龙江省畜牧生产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主要以奶牛、黄牛及肉牛、生猪和家禽的生产为主,但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导优势尚未形成。其中,绥化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的畜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在奶牛养殖规模及牛奶产量方面优势明显;绥化市和齐齐哈尔市的肉牛养殖规模最大,而牛肉产量是哈尔滨市和绥化市最为突出;绥化市和哈尔滨市在生猪和家禽生产方面均具有优势,但哈尔滨市和鹤岗市的禽肉产量最具优势。二、基于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地市在畜牧经济发展水平、畜禽生产支撑能力和畜产品生产情况方面均呈现一定的集聚性。其中,绥化市和大庆市在畜牧业产值上集聚特征显着,而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上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绥化市在牛、猪和禽饲养规模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在牛饲养规模及牛奶产量方面集聚特征显着。三、基于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采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优势地区,畜牧生产资源优势明显;黑河市、鸡西市和伊春市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中等优势地区,具有一定的畜牧生产资源优势;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一般优势地区,畜牧生产资源优势相对薄弱。四、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政策仿真模拟,分析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结果表明,饲料供应量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基础因素,畜产品需求、价格和产量以及环境承载力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促进因素。通过以上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根据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和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的优化建议:将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作为优先发展区域,依据该区域畜牧生产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重视畜产品质量的提高;将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黑河市、鸡西市和伊春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发挥该区域畜牧生产资源优势,挖掘畜牧生产发展潜力,适宜提高畜牧生产规模化水平;将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作为特色发展区域,根据该区域比较资源优势,寻求新型养殖方式,发展特色畜牧业。其次,根据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1)健全饲料供应体系;(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3)强化畜产品市场调控;(4)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张俊峰[2](2019)在《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文中认为2008-2015年中国政府在东北地区施行玉米临储政策,该政策对玉米市场起到了托底的作用,抬高了玉米的市场价格。但是,玉米临储政策的影响是否仅此而已?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其下游产业众多,玉米产业的变动对下游产业的影响较大。以玉米-生猪产业链为例,从成本构成角度来看,单项玉米成本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25.00%左右,因此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的联系较为紧密。玉米临储政策的施行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地,玉米价格的上涨是否会顺着玉米-生猪产业链从上游传导到下游,从而对生猪产业形成冲击?本文从玉米-产业链角度,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上游玉米临储政策对下游生猪产业的影响。时间维度的研究包括,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时间效应和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其中时间机制的研究分为价格传导的路径和价格传导的幅度。第一,识别玉米临储政策沿产业链对生猪价格在时间维度的影响。与以往使用线性模型进行分析不同,本文使用具有非线性特征的MSVAR模型,识别玉米临储政策对生猪价格造成结构性冲击的时点,避免了对政策时点主观划分的随意和偏误,从而更加客观和准确。具体来说,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前,生猪产业处于“平稳状态”;2008年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生猪产业显着地脱离了“平稳状态”,进入到“低迷状态”和“高涨状态”。第二,价格传导的路径。玉米-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路径从上游的玉米价格,到中游的生猪价格,再到下游的猪肉价格,最后至一般价格水平CPI。玉米-生猪产业链以原材料以及指标构成等产生联系,定量的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均支持传导路径的成立。从协整检验来说,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存在阈值协整,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猪肉价格和CPI均存在线性协整。阈值协整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线性协整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玉米价格、生猪价格、猪肉价格以及CPI中上一个环节均是下一个环节的Granger原因。第三,价格传导的幅度。不同政策时期,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受到的冲击幅度有显着差异。相比于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前,在政策施行期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显着增大,近期效应由0.37%增大至0.78%,累积效应由55.00%增大至190.00%。同时,生猪价格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中,玉米价格的贡献也由2.87%增大至6.04%。并且,生猪价格受生猪市场自身影响同样较大。从生猪价格的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来看,无论是政策施行前还是政策施行期,生猪价格的贡献均在35.00%左右。空间维度的研究包括,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空间效应和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其中空间机制的研究分为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区域性。第一,分析玉米临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的影响。由于玉米临储政策的施行地在东北地区,因此相比于其他省份,该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的影响更为突出。结果显示,玉米临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临储政策的施行,造成了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了4.24%,政策的贡献率占8.39%。如果考虑生猪养殖到出栏的滞后因素,玉米临储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了6.76%,临储政策的贡献率提高至27.35%。并且,玉米临储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的生猪价格波动性加大了21.37%,政策贡献率为49.26%。此外,生猪价格和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受到解释变量滞后5个月左右的显着影响。第二,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侧重生猪市场在空间上的流通和贸易,从而形成空间联系。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在全国层面分析玉米临储政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空间计量模型较基础面板模型估计更为准确,且生猪总出栏量空间权重矩阵估计结果更加有效。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玉米-生猪价格弹性显着提高40.88%。价格弹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生猪产业市场势力下降玉米产业市场势力上涨,从而生猪产业的议价能力降低玉米产业的议价能力增大,造成了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加大。第三,价格传导的空间区域性。空间区域性的分析侧重相邻各省玉米价格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研究玉米临储政策对不同区域内玉米-生猪价格弹性的影响。从区域划分上来看,根据玉米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距离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地的距离由近至远。同时,临储政策施行前,每个区域玉米价格优势距离政策施行地由近至远逐渐减小。具体来说,在面板模型中加入玉米价格和区域虚拟变量的交乘项,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玉米价格优势越大的地区,玉米-生猪价格弹性受玉米临储政策的冲击越大。因此,无论是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上游玉米临储政策都对下游生猪价格造成了显着冲击,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1)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应多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不能忽视上游政策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尤其是上游产品在下游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的产业链。(2)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应有阶段性思维,相关农业政策需要适时调整,使其符合新阶段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3)应从全国角度规划农业部门各产业的发展,发挥各地在生猪养殖的比较优势,在全国范围优化生猪产能布局。本文的可能创新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视角。从玉米-生猪全产业链角度,分析上游玉米临储政策对下游生猪产业的影响,弥补现有价格传导研究仅关注局部环节的不足。以往研究大多局限在单个产业的层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思维,而是就生猪产业政策谈生猪产业的发展。玉米-生猪产业链联系紧密又存在矛盾,为了维持上游玉米产量和价格的稳定,玉米临储政策却对下游生猪产业形成了冲击。因此,这就需要从玉米-产业链角度进行分析,抓住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次,多维度分析框架。从时间和空间对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多维度的剖析。现有文献对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研究大多仅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本文根据玉米临储政策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三个基本要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即时间机制和空间机制。时间机制的分析包括价格传导的路径和价格传导的幅度;空间机制的分析包括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区域性。最后,生猪市场空间权重矩阵。由于生猪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生猪产业在空间上的联系,构建了生猪总出栏量空间权重矩阵(W2),摒弃传统空间权重矩阵仅包含空间距离的不足。使用W2时空间相关系数具有较好的显着性,2001-2007年在5%水平显着,2008-2015年在1%水平显着。W2的构建为生猪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分析提供了支撑。
刘利[3](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李紫嫣[4](2019)在《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化,羊肉因其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营养特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需求量持续上涨,羊肉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河北省羊肉价格经历了三次快速上涨阶段,2014~2015年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下跌。羊肉是否有效供给,城乡居民能否稳定消费,河北省羊肉市场能否平稳运行,都通过价格可以直观反映出来。因此研究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掌握其变动特征,预测价格走势,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对平抑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稳定羊肉市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均衡价格理论、蛛网理论和价格波动周期理论,以2000年1月2018年9月河北省羊肉价格为研究对象,将价格波动作为分析切入点,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羊肉价格波动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并预测价格走势,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河北省羊肉价格呈阶段性波动上升的趋势;(2)运用Census X12季节调整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羊肉价格的短期波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不规则性特征;(3)羊肉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运用H-P滤波法将样本期内的羊肉价格划分为八个波动周期,其中最长的周期为39个月,最短的周期为15个月,平均周期长度25.25个月;(4)羊肉价格存在缓慢波动、轻微上升的长期趋势;(5)通过建立ARIMA模型对2018年10月~2019年6月的河北省羊肉价格走势进行短期预测,结果显示羊肉价格存在轻微波动上升的态势;(6)脉冲响应结果进一步证明,河北省羊肉价格对短期内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反应敏感,波动频繁,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调节;长期走势较平稳,价格对宏观经济反应相对迟钝,市场存在自我调节功能。(7)为稳定河北省羊肉价格,提出制定补贴政策、完善市场监管、建立应急储备肉体系、推广适度规模化养殖、完善产业链、提高生产技术等对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已有研究文献中针对河北省进行羊肉价格波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运用Census 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分析法对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运用ARIMA模型预测未来短期羊肉价格走势,因此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第二,引入LM断点检验方法,分析羊肉价格波动的结构性变化,在价格短期预测过程中运用了脉冲响应,分析了外部信息的冲击对羊肉价格变化和预测结果的影响,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创新。
尹佳文[5](2019)在《旅游人口流动视角下中国区域农田畜禽承载力及潜力分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畜禽规模化的大力发展,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废弃物随意排放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土地污染环境问题,阻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自身安全,对其研究具有必要性。以往的土地畜禽承载力研究多集中在“种养平衡”的消纳角度进行分析,农业部2018年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文件中也旨在核算在土地消纳的前提下区域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在区域人口畜产品需求的影响下区域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大小,在测算区域人口畜产品消费量时将旅游人口扰动的影响加入研究范围,旨在形成“种-养-消”的研究体系,初步探究旅游人口产生的旅游需求在区域土地畜禽粪污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判是否需要结合旅游人口的影响对区域畜禽生产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并结合环境要素禀赋对区域畜禽养殖数量进行总量控制,据此为我国畜禽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区域畜禽养殖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本文主要通过种植消纳量、养殖产出量及市场需求量等基础数据,结合《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中的核算指标对中国区域农田畜禽承载力及潜力进行分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畜禽粪污土地承载潜力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最初的相对均衡逐渐发展到东北——西南倾斜的显着分布格局,土地承载潜力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的趋势;施肥供给养分占比分别为35%、45%和55%三种情景下,土地畜禽承载潜力变化显着,在施肥供给养分占比控制在最低水平时,全国近22个省份土地畜禽超负荷承载,潜力极度缺乏,畜禽粪污土地承载潜力系数均在0.3以下。第二,旅游人口扰动下的中国畜产品供给与需求市场均呈显着增长趋势,近年来增速均明显放缓,传统农业大省在畜产品供给与需求中始终均占据优势;目前旅游人口的消耗在区域畜产品需求总体中占据比重相对较小,但呈现显着持续上升趋势,预测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第三,综合农田消纳与市场需求视角发现中国区域畜禽养殖潜力呈现均衡发展态势,目前还在存在11个省(市、区)出现畜禽供给潜力不足问题,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畜禽养殖潜力较大地区主要有黑龙江、河南、安徽、新疆等传统农业养殖地区,畜产品市场供需潜力整体呈现东高西底的分布格局,大致与畜牧业与种植业分界线吻合。并将区域畜禽养殖潜力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政策上导向上分别为限制调配区、限制调整区、引导控制区及引导鼓励区,以此对农业空间进一步调整优化。
石自忠[6](2017)在《中国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肉牛产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牛肉是城乡居民重要的肉类消费品。新世纪以来,我国肉牛产业及牛肉市场面临诸多压力,牛肉能否有效供给,关乎农牧民稳定增收,关系到城乡居民牛肉稳定消费,还影响着经济社会平稳发展。2007年之后,我国牛肉市场价格出现两次快速上涨,目前价格高位运行态势一直未得到改变;2007年男男女女成为牛肉市场及价格运行的重要转折点。科学探索牛肉市场价格波动规律,探讨产业链主要环节不同市场价格波动及非线性传递特征,发掘不同地区牛肉市场波动特征及其关联效应;探究替代品市场、要素市场、贸易市场及外部冲击对牛肉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把握牛肉市场价格未来走势,模拟关键因素对牛肉市场价格冲击影响;提出对策建议,对推进肉牛产业及牛肉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全国及主产区、主销区牛肉市场价格数据,通过构建两状态马尔科夫转换自回归(MS-AR)及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测定牛肉市场价格波动的状态转换特征。同时,采用产业链主要环节市场价格及主产区、主销区市场价格数据,通过构建马尔科夫转换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和贝叶斯DCC-GARCH模型,从产业链和地域视角,探索牛肉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及产业链和地域源头。再者,在定性分析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基础上,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测定关联市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牛肉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后,通过构建牛肉市场局部均衡模型,对牛肉市场价格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并就通货膨胀适当增强或减缓、人民币持续升值或贬值、中澳自贸区建立等情景进行冲击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牛肉市场价格在平缓波动和剧烈波动两种状态下运行,具有明显的状态转换特征,其在平缓波动状态运行概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可将2000年以来牛肉市场价格运行大致划分为七个阶段;供需因素、制度性因素及随机因素是重要形成原因。(2)肉牛产业链主要环节市场价格传递作用明显,架子牛和肉牛出栏市场在牛肉市场价格波动中起主导作用,是牛肉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产业链源头。(3)主产区和主销区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具有非对称性;其波动衰减速度缓慢,且衰减速度随着波动幅度加大而减缓;区域牛肉市场价格关联具有差异性和时变性,京津和西北地区牛肉市场是价格波动的地域源头。(4)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受替代品、要素、贸易等关联市场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其影响存在时变特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最大,且可能是其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5)未来牛肉市场价格和肉牛出栏价格将进一步上涨,至2020年分别达到66.37元/公斤和28.19元/公斤;通货膨胀适当增强能抑制牛肉市场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减缓作用相反;人民币持续升值有助于推升牛肉市场价格,人民币贬值作用则截然相反;中澳自贸区的建立在冲击国内肉牛产业和牛肉市场的同时,推动牛肉市场价格上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健全牛肉市场预警机制,做好进口市场监测预警;完善牛肉市场流通机制,把控产业链重点环节;分区域调控牛肉市场,重点稳定主销区和主产区牛肉市场;注重关联市场调控,降低可控因素对牛肉市场价格的冲击影响;继续加大肉牛产业扶持力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姚文捷[7](2016)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绿色补贴政策研究 ——以浙江生猪养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畜禽养殖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中国畜禽养殖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养殖污染已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然而,中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能力还相当薄弱,不仅整个环境管理体制是有缺陷的,而且相应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存在着定位偏差、执行效力不高等问题,特别是缺乏对养殖户行为的关注。虽然环境保护经济补偿制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探索解决经济发展中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许多学者也强调了采取经济手段治理污染的必要性,但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中国的理论研究者和政策设计者不仅未能准确把握产业规模变化与环境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意愿的程度和由此引起采纳行为的变化也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为此,较为系统地探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绿色补贴政策,旨在从总体上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个科学的环境经济政策设计思路。这对丰富农业补贴政策内容、调整农业补贴政策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也有利于政府合理引导畜禽养殖户在生产中的环境保护行为,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查新文献资料和收集年鉴数据之后,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宁波市奉化市尚田镇和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分别作为平原地型、平原兼丘陵地型与丘陵地型生猪养殖产业的分析样本,设计调查问卷并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数据采集,进而考察畜禽养殖户在保持既定的养殖模式下自觉采纳环境保护措施相应的绿色补贴意愿及其决定条件,以及实施绿色补贴政策情形下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行为改变意愿及其决定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绿色补贴政策。主要研究内容为:(1)明晰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技术模式的外部性涵义,阐释畜禽养殖的社会边际成本,解析畜禽养殖的环境经济特征,并结合对国内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轨迹的归纳总结,分析技术规范类政策、行政管制类政策和环境经济类政策(限制性措施和激励性措施)各自的使用效果和适用范围,进而探讨不同治理政策介入下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的变化。(2)结合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利用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浙江畜禽养殖业环境负荷综合指数,对畜禽养殖污染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GM(1,1)模型预测“零方案”状态下的畜禽养殖污染环境承载力,并借鉴系统科学的理论,建立畜禽养殖业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模型,分析“零方案”状态下的畜禽养殖业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动态耦合趋势。(3)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探求畜禽养殖户在保持既定的养殖模式下自觉采纳环境保护措施相应的绿色补贴意愿,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二元Logit模型揭示其响应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政策的显着影响因素,进而采用多元定量回归模型揭示决定其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意愿的显着影响因素,从理论上界定禁限养政策实施的标准并明确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政策实施的前提。(4)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中分别就现有情形和实施绿色补贴政策情形设置了畜禽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的选择问题,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t模型揭示现有情形下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的显着影响因素,进而采用Probit模型揭示实施绿色补贴政策情形下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行为改变意愿的显着影响因素,从理论上厘清绿色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对畜禽养殖户改变既有废弃物处理行为意愿的作用机理。(5)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理论依据,基于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实地调查情况,从整体框架说明、价格稳定机制、补贴实施细则、政策执行程序和配套措施安排5个方面设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绿色补贴政策。研究结果形成的主要观点为:(1)畜禽养殖业的长期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缓。与技术规范类政策、行政管制类政策以及环境经济类政策中的限制性措施相比,庇古手段的环境补贴可以较好地避开政策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充分引导畜禽养殖户自觉进行污染处置,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2)实施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政策是有利于合理满足畜禽养殖户的生产扩张需求的,但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是导致这一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由于环境保护激励是以生产效益激励为前提的,实施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政策,必须首先维护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以保障养殖户的合理收益。(3)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受到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而变动社会最优养殖规模,最终对畜禽养殖户改变既有废弃物处理行为意愿产生一定的作用。在以生猪养殖为例的考察中,家庭年均收入、废弃物减量方法认知、废弃物处理培训意愿、猪舍最近农田距离、废弃物处理技术服务站个数在影响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政策的过程中受到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作用较强;而废弃物处理净收益评价、禁限养政策认知、猪舍最近河流距离在影响畜禽养殖户改变既有废弃物处理行为意愿的过程中受到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作用较弱。因此,在猪肉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实施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政策,要使畜禽养殖户改变既有废弃物处理行为意愿得到增强,理应致力于提高废弃物处理净收益、宣传禁限养政策实施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拆除河流附近猪舍等。(4)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的确定是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能否对畜禽养殖户自觉采纳环境保护措施产生激励作用的关键。对政府而言,长期的持续补贴并非可取,要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长效治理,真正依靠的恰恰是价格稳定机制,这不仅仅是因为通过提高畜产品的最低保证价格可以节省补贴的财政支出,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能够使畜禽养殖户在产生获得合理收益的预期后更加关注废弃物处理行为的环境效应。由于和农药、化肥与农用地膜等引起的其他农业面源污染相比,畜禽废弃物有着“资源化利用”的不同特点,这就决定了对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是存在一定经济效益的。那么,补贴就只应是一种引导性的激励手段,它的作用是在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中启发畜禽养殖户找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够带来的潜在边际收益率。显然,使补贴能够产生激励作用的必要条件是自行处理废弃物的净收益至少大于0,充分条件是补贴额加上自行处理废弃物的净收益至少等于亏损额。在畜产品稳定价格带制度中确定最低保证价格应有3种可供斟酌的方案,即纯粹补贴、价格支持下分担补贴、纯粹价格支持,可根据畜禽养殖户补贴意愿的大小结合罚款制度或禁限养政策适当选择采用。与同类研究相比,在3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1)明晰了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技术模式的外部性涵义,阐释了畜禽养殖的社会边际成本,解析了畜禽养殖的环境经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绿色补贴政策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2)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定量评估畜禽养殖户在保持既定的养殖模式下自觉采纳环境保护措施相应的绿色补贴意愿(WTA),从微观经济主体需求的角度论证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政策的可行性;(3)将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因素引入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绿色补贴政策设计中,构建畜产品稳定价格带制度并通过对调节最低保证价格的分析,提出了3种可供斟酌的方案,即纯粹补贴、价格支持下分担补贴、纯粹价格支持。
苏念思[8](2016)在《我国畜产品供需预警研究 ——以生猪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畜产品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消费品。畜产品供需波动关乎养殖者收入和居民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近年来,由供需失衡引发的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时常发生,不仅使养殖户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也使得中低收入消费群体面临较大的消费困扰。此外,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加剧了供需失衡的负面效应。如何对畜产品供需形势开展预警,逐渐成为畜牧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此,本文以供需均衡理论、预警机制理论、风险理论、系统理论为指导,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开展了以下研究:一是系统回顾了畜产品供需形势。供给方面,畜产品产量总体持续增长,供给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畜产品进口额和进口量呈上升趋势;需求方面,人均畜产品消费量逐年增加,消费结构明显改善,但城乡仍有显着差异,畜产品出口较为弱势。从市场反应——价格角度看,畜产品年度间供需形势多为紧平衡状态,月度间具有周期性波动特点,猪肉和禽蛋供需波动剧烈。二是分析了畜产品供需影响因素。供给影响因素主要有生产成本、价格、疫病、科技、产业支持政策等;需求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收入、价格、质量安全、国际关系等。三是分别构建了畜产品供需预警理想指标体系和月度实用指标体系。理想指标体系以“供需失调度指数”为警情指标,以“主要生产投入品价格变动率”等17个指标为警兆指标。后根据月度预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构建了以“畜产品价格与饲料价格比值”为替代警情指标,以其变动率为辅助警情指标,以“主要生产投入品价格变动率”等10个指标为警兆指标的实用指标体系。四是以生猪为例,开展了月度预警的实证分析。分析中以“猪粮比”为警情指标,以其变动率为辅助警情指标,以经过时差相关分析进一步筛选出的“玉米价格变动率”等6个指标为先导警兆指标,根据所划分的警度及对应警限开展预警。具体预警方法有:景气预警指数法(以上述6个指标与辅助警情指标的相关系数为权重依据构建景气预警指数,并根据其数值判断供需形势)和支持向量机(以上述6个指标为输入变量,以辅助警情指标为输出变量,利用辅助警情指标计算出的警情指标来判断供需形势)。结果表明,所研建的先导警兆指标可填补现有“猪粮比”缺乏先导警兆指标的空白;景气预警指数法和支持向量机在生猪月度供需预警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其它畜产品的月度供需预警提供借鉴。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畜牧业数据统计和发布工作、提高畜产品供需预警水平、合理利用调控手段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
鞠光伟[9](2016)在《中国畜牧业保险的微观效果与政策优化研究 ——以生猪为例》文中提出畜牧业保险是保障养殖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我国于2007年开始对畜牧业保险进行政策性保费补贴。政策性畜牧业保险为降低养殖户风险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仍然存在着保障水平单一、养殖户参保率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等问题,并且现行的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承保的是牲畜因死亡而造成的损失,在保障市场波动风险方面有局限性。我国部分地区已陆续开展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但试点地区及规模还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广大养殖户投保的需求,加之生猪市场波动的周期性,导致养殖户在投保时有严重的逆向选择行为。基于当前政策性畜牧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系统回顾与总结国内外农业保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试点地区影响养殖户参保意愿的决策因素、存在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我国部分已试点价格指数保险地区的调研分析,提出我国推行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可行性及实施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对我国现行政策性畜牧业保险进行补充和政策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我国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在保险政策、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以及养殖户的有效需求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由此提出我国应健全农业保险法规和组织机构、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以及多样化政策性保险产品等建议。第二,分析养殖户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和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参保意愿、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论文以428位养殖户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地方政府、保险机构的调研座谈,运用Logit模型分析表明,养殖户对现行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的参保意愿显着高于参保目标价格保险的意愿;养殖户养殖收入占比、风险认知程度、养殖规模以及市场波动等因素显着影响养殖户的投保意愿。第三,实证分析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通过对养殖户和保险公司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以及交叉分析法分析表明,养殖户存在能繁母猪保险的不足额投保现象,但不存在不对患病投保标的医治、不存在故意不提高卫生防疫条件等道德风险问题,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以未投保病死标的骗保行为,分析结果还表明,养殖户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以及养殖规模对是否注意改善卫生防疫条件产生显着影响。第四,我国实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制度分析。通过对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地区的调研,提出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在目标价格确定、保险期限设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政府财政补贴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提出应科学完善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相关条款、健全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建立巨灾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费补贴手段等建议。最后,结合全文研究结果,提出包括鼓励养殖户进行适度规模化养殖、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差异化开展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试点先行推动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工作等政策建议。
刘刚[10](2016)在《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食品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全民性消费、全国性消费、全年性消费特征较为突出,肉类消费在逐年增加,畜牧业的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畜产品价格的变动关系百姓民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到经济运行的稳定。保持主要畜产品价格稳定,是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重要风向标。从生态、健康和经济视角都可看出,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合理有序运行,是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本文从改革和创新角度,对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现有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优化方向是基于目标价格视角开展研究,重点从定性、定量等角度探寻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建立具体的目标价格基础模型,提出合理的价格风险预警区域。在充分评估基础上,对畜产品生产、市场、流通、储备以及进口等多方面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一、分析归纳我国主要畜产品价格的波动、运行、风险因素特征首先,本文应用波动特征分析法、周期分析法、概率密度分析法,对主要畜产品进行了价格波动分析。其次,归纳总结了经济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生猪和猪肉、牛肉、羊肉等主要畜产品的价格运行现状、变动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重点总结出畜产品价格的运行特点。如主要畜产品价格呈现长期上涨的趋势,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畜牧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畜产品上下游价格易出现波动,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集簇性特点,猪牛比价、猪羊比价总体呈前升后降走势,近些年畜产品价格的波动周期长度有减小趋势,畜产品主销区价格通常高于主产区价格,近年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价格差呈减小趋势。也总结出畜产品价格的变化规律。如养殖成本、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是主要畜产品价格持续走强的重要影响因素,规模化养殖比例的增加是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趋稳的重要影响因素,畜禽疫病是主要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直接原因,市场政策、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生活习惯的变化是主要畜产品价格发生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等。最后,详细归纳了市场、环境、政策等方面的价格风险因素。认为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市场变动风险主要有畜牧业市场供应不够稳定,主要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发展受制约,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服务意识不强,畜产品养殖品种的科学性不够,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慢,畜牧业龙头企业少,深加工能力低等;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有草场等生态环境变化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疫情风险等;主要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风险主要有相关政策制定不够合理、执行不到位,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普惠性,且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调控时机不够清晰,研究的深度不够,预警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等。二、提出独创的基于目标价格视角的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案从历史情况看,我国针对畜产品价格所采取的价格风险预警措施很少、也很有限。由于形势需要,国家在2012年对生猪市场出台《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以猪粮比价为预警基本指标,并参考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情况,根据生猪生产方式、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预警指标。这种调控政策简单实用,但也存在事后预警、措施滞后、考虑因素少等问题。而且,对于牛羊市场,国家还未建立起全国性的价格风险预警机制。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在逐年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对高品质牛羊肉的需求会增加,短期内牛羊市场产量增加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风险在上升。从历史经验、市场变化规律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看,未来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重要优化方向和必然选择是采用基于目标价格视角的风险预警方法,要往更加尊重市场运行变化规律的、有制度、有规则的调控方向发展。本文从目标价格视角入手,提出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思路,制定了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影响因素选择、目标价格测算方法确定、目标价格风险预警区域确定、监测预警机制设定、相关政策措施配合实施等环节。方案主要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人口总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等宏观经济指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等收入支出指标,农林牧渔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劳动力指标,猪肉、牛肉、羊肉的产量和生猪、肉牛、肉羊的出栏量等生产指标,玉米价格等养殖成本指标,生猪、猪肉、牛肉、羊肉等价格指标引入预警体系,以便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和价格风险。全新的、独创的基于目标价格视角的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案,将实现由过去政府主导型的调控思路逐步转向更能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用市场内在变化规律来调控的思路,由过去依靠历史经验方法来调控转为利用经济计量方法结合外部因素判断方法综合来调控,由过去价格比值调控转为价格区间调控,由过去被动应对的调控方式转为主动预测、主动应对的调控方式,由过去单一的价格补贴调控方式逐步转向价格补贴与价格保险并行调控方式。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次的畜产品目标价格基础模型,定量测算出目标价格预警值,确定了相应价格风险预警区域本文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中国畜牧业协会等多渠道,收集整理了1978年以来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主要畜产品价格数据,收集到20个经济指标的时序数据,为模型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利用历史数据,本文使用var、arma模型方法,分别构建了生猪价格、猪肉价格、牛肉价格、羊肉价格以及畜产品目标价格基础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模型方法的拟合情况,确定出最终的目标价格基础模型。在模型构建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历史经验、成本、市场等情况,确定出生猪和猪肉、牛肉、羊肉的绿色区域、蓝色区域、黄色区域、红色区域四个价格风险预警区域。本文注重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在不同畜产品的目标价格预警值确立的基础上,考虑消费权重,确定出主要畜产品总体的目标价格预警值,进而确定主要畜产品总体的绿色区域、蓝色区域、黄色区域、红色区域四个价格风险预警区域。四、提出合理有效的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评估方案,并分层次提出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政策体系为了对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择机对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本文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案。定性评估方案重点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角度明确评估内容。社会效应评估重点关注养殖者的生活水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疫情防控、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就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问题。经济效应评估重点关注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养殖者和经营者的收入、畜牧业综合养殖能力、经济效率、金融环境、市场监管等问题。生态环境效应评估重点关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定量评估方案重点评估价格风险预警模型测算出的目标价格预警值和实际运行情况的吻合程度,目标价格预警值和实际运行情况之间的误差情况,设定的价格风险预警区域是否能反映出实际价格变化情况。在预警方法评估基础上,分层次提出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政策体系,以保持主要畜产品价格合理运行、预防价格风险。本文强调要注重单品种价格风险预警方法与多品种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结合应用,区分好价格上涨风险预警与价格下跌风险预警的关注重点及政策方向,密切跟踪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的价格变化演进及品种风险传导,研判准主要畜产品价格变动的拐点和价格风险高低变化的转折点,重点关注疫情等突发性、灾害性事件造成的畜产品价格风险警情,并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调整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在价格风险预警方法和政策措施结合过程中,注重畜产品的差异性,重视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和可持续性等多角度以及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重点从养殖、流通、消费以及安全环保、保险、信息等重要环节,提出保障生猪养殖、发展牛羊养殖、鼓励高品质养殖的养殖思路,提出流通和消费的思路是依托国内、完善储备、畅通物流、强化监管、引入期货的流通消费思路,提出畜产品重“量”更重“质”、重点加强疫情防控、加强环保工作、逐步恢复良好生态的安全环保建议,提出实行目标价格保险机制这一前瞻性政策思路,提出建立主要畜产品上下游信息的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并详细阐述全国性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设想和总体规划方案。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既有方向性,又有灵活性,还有针对性,力求有效实现主要畜产品价格合理有序运行。
二、贵州畜产品市场供需现状与预测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畜产品市场供需现状与预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及布局现状 |
2.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现状 |
2.1.1 黑龙江省畜牧经济发展水平 |
2.1.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情况 |
2.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 |
2.2.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总体布局 |
2.2.2 奶牛生产布局 |
2.2.3 黄牛及肉牛生产布局 |
2.2.4 生猪生产布局 |
2.2.5 家禽生产布局 |
2.3 小结 |
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3.1 方法的选择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 |
3.3.1 畜牧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 |
3.3.2 畜禽生产支撑能力的空间集聚特征 |
3.3.3 畜产品生产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 |
3.4 小结 |
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 |
4.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4.1.1 自然因素 |
4.1.2 社会因素 |
4.1.3 经济因素 |
4.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3 方法的选择 |
4.3.1 层次分析法 |
4.3.2 熵值法 |
4.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模型 |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4.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 |
4.4.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熵值分析 |
4.4.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AHP-熵值分析 |
4.5 小结 |
5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
5.1 方法的选择 |
5.1.1 系统动力学模型 |
5.1.2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
5.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
5.2.1 建模目的 |
5.2.2 确定系统边界 |
5.2.3 系统结构分析 |
5.2.4 构建系统模型流图 |
5.2.5 构建系统方程 |
5.2.6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3 模型应用 |
5.3.1 仿真模拟分析 |
5.3.2 政策模拟分析 |
5.3.3 政策模拟分析对比结果 |
5.4 小结 |
6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的优化建议 |
6.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健全饲料供应体系 |
6.2.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
6.2.3 强化畜产品市场调控 |
6.2.4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2.5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1: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表 |
附件 2: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指标数据 |
附件 3: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分析指标数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1.1.2 玉米-生猪产业链 |
1.1.3 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的矛盾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农业支持政策及其影响 |
2.1.1 中国的农业支持政策 |
2.1.2 国外的农业支持政策 |
2.1.3 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 |
2.2 临储政策对产业链的影响 |
2.2.1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 |
2.2.2 产业链影响的空间维度 |
2.3 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 |
2.3.1 价格传导路径 |
2.3.2 价格传导幅度 |
2.4 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 |
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
3.1 玉米临储政策的基本情况 |
3.2 玉米量价齐升 |
3.3 生猪量价齐涨 |
3.4 生猪利润波动加大 |
3.5 生猪价格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的影响 |
4.1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 |
4.1.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4.1.2 实证结果 |
4.1.3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总结 |
4.1.4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时间效应 |
4.2 产业链影响的空间维度 |
4.2.1 基础分析 |
4.2.2 双重差分法适用性检验 |
4.2.3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4.2.4 实证结果 |
4.2.5 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传导机制 |
4.2.6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空间效应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 |
5.1 价格传导路径 |
5.1.1 基础分析 |
5.1.2 协整检验 |
5.1.3 Granger检验 |
5.2 价格传导幅度 |
5.2.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5.2.2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 |
6.1 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 |
6.1.1 基础分析 |
6.1.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6.1.3 实证结果 |
6.1.4 空间权重矩阵有效性 |
6.2 价格传导的空间区域性 |
6.2.1 基础分析 |
6.2.2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6.2.3 实证结果 |
6.3 生猪产业市场势力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时间维度 |
7.1.2 空间维度 |
7.2 政策启示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3)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 |
1.2.2 关于羊肉价格波动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 |
2.1 均衡价格理论 |
2.2 蛛网理论 |
2.3 价格波动周期理论 |
3 河北省羊肉市场现状与价格变动分析 |
3.1 河北省羊肉市场现状分析 |
3.1.1 河北省羊肉市场供给现状 |
3.1.2 河北省羊肉市场消费现状 |
3.2 河北省羊肉价格变动分析 |
3.2.1 河北省羊肉价格总体趋势及全国优势肉羊产区比较分析 |
3.2.2 河北省羊肉价格变化周期 |
3.2.3 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现状 |
4 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Census X12 季节调整法 |
4.1.2 H-P滤波法 |
4.2 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特征分析结果 |
4.2.1 基于Census X12季节调整法的羊肉价格波动特征 |
4.2.2 基于H-P滤波法的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4.3 波动特征分析结果 |
5 河北省羊肉价格短期预测与脉冲响应分析 |
5.1 ARIMA模型 |
5.1.1 模型结构 |
5.1.2 模型构建流程 |
5.2 序列平稳性检验 |
5.2.1 ADF单位根检验 |
5.2.2 LM断点检验 |
5.3 ARIMA模型估计及稳定性检验 |
5.3.1 模型估计结果 |
5.3.2 模型稳定性检验 |
5.4 脉冲响应分析 |
5.5 价格预测结果分析 |
5.5.1 历史预测 |
5.5.2 样本外预测 |
6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大肉羊养殖补贴力度,提升肉羊生产能力 |
6.2.2 完善羊肉市场价格监管,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
6.2.3 建立应急储备肉体系,平抑过高羊肉价格 |
6.2.4 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保障羊肉有效供给 |
6.2.5 完善肉羊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 |
6.2.6 提高养殖生产技术,控制饲养成本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旅游人口流动视角下中国区域农田畜禽承载力及潜力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目的 |
1.3.2 意义 |
1.4 新意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畜禽粪污测算相关研究 |
2.2 畜禽粪污承载力相关研究 |
2.3 畜禽粪污空间分布相关研究 |
2.4 居民肉类消费相关研究 |
2.5 旅游人口影响相关研究 |
2.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理论基础 |
3.2 研究方法 |
3.3 数据来源及相关指标说明 |
3.3.1 指标选取及来源说明 |
3.3.2 测算方法说明 |
3.4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中国区域农田畜禽粪污土地承载现状及潜力分区 |
4.1 中国区域畜禽粪肥氮养分供给量特征分析 |
4.2 中国区域植物氮养分需求量特征分析 |
4.3 中国区域畜禽粪污土地承载现状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人口影响下的区域畜产品供需现状 |
5.1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
5.2 畜产品市场现状 |
5.3 旅游市场影响下畜产品供需形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生态可持续与市场均衡的中国畜禽养殖潜力分区 |
6.1 生态可持续视角下区域农田畜禽承载潜力分析 |
6.2 市场供需均衡视角下畜产品需求潜力分析 |
6.3 中国区域畜禽养殖潜力分析 |
6.4 农业空间格局优化建议 |
6.4.1 优化原则 |
6.4.2 政策建议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国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肉牛产业历史回顾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牛肉市场价格波动状态转换特征分析 |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3.2 数据检验与模型设定 |
3.3 牛肉市场价格波动状态转换特征实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肉牛产业链主要市场价格波动及传递特征分析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4.2 数据检验与模型设定 |
4.3 肉牛产业链主要市场价格波动及传递特征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牛肉区域市场价格波动与关联效应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2 数据平稳性与ARCH效应检验 |
5.3 牛肉区域市场价格波动与关联效应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6.1 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因素 |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6.3 数据检验与模型设定 |
6.4 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牛肉市场价格预测及影响因素冲击模拟 |
7.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7.2 牛肉市场局部均衡模型估计结果与预测 |
7.3 牛肉市场局部均衡模型情景模拟结果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绿色补贴政策研究 ——以浙江生猪养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重要概念界定 |
一、畜禽养殖户 |
二、畜禽废弃物 |
三、绿色补贴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内容 |
二、数据来源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安排 |
第五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废弃物生产 |
二、畜禽养殖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效应及其纠正办法 |
三、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的理论架构 |
四、纳入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的畜禽废弃物处理 |
五、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的激励方式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畜禽养殖污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
二、农户经济行为的理论与实证 |
三、外部环境成本的估算与控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的微观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技术模式的外部性涵义 |
第二节 畜禽养殖的社会边际成本阐释 |
第三节 畜禽养殖的环境经济解析 |
第四节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轨迹分析 |
一、国外政策轨迹分析 |
二、国内政策轨迹分析 |
第五节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效果分析 |
一、技术规范类政策效果分析 |
二、行政管制类政策效果分析 |
三、环境经济类政策效果分析 |
第六节 不同治理政策介入下的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分析 |
一、畜禽废弃物直接排放采纳行为分析 |
二、非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分析 |
三、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分析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畜禽养殖污染状况分析 |
第一节 畜禽养殖污染环境承载力评价 |
一、畜禽养殖猪粪当量产生总量与各类污染物产生总量测算 |
二、畜禽养殖猪粪当量环境负荷量与各类污染物环境负荷量计算 |
三、畜禽养殖污染环境承载力状况估计 |
第二节 畜禽养殖污染环境承载力预测 |
第三节 畜禽养殖业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动态耦合趋势分析 |
一、模型构建 |
二、计算结果 |
三、实证评价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意愿研究 |
第一节 评估方法、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一、评估方法 |
二、样本选择 |
三、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模型预设与变量定义 |
一、模型预设 |
二、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废弃物处理绿色补贴意愿分析 |
二、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扩展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研究 |
第一节 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及其特征 |
第二节 现有情形下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一、变量确定与模型预设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实施绿色补贴政策情形下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行为改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一、变量确定与模型预设 |
二、被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实施绿色补贴政策对畜禽养殖户改变既有废弃物处理行为意愿的作用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绿色补贴政策设计 |
第一节 实践经验 |
一、国外实践 |
二、国内实践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环境资源的产权特征 |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政策适用性 |
第三节 整体框架说明 |
第四节 价格稳定机制 |
一、畜产品稳定价格带制度 |
二、调节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 |
第五节 补贴实施细则 |
第六节 政策执行程序 |
第七节 配套措施安排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观点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观点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畜产品供需预警研究 ——以生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畜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2 畜产品供需预警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数据来源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畜产品供需预警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畜产品 |
2.1.2 预警 |
2.1.3 畜产品供需预警 |
2.2 畜产品供需预警的理论支持 |
2.2.1 供需均衡理论 |
2.2.2 预警机制理论 |
2.2.3 风险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 |
3.1 我国畜产品供给形势分析 |
3.1.1 畜产品生产形势分析 |
3.1.2 畜产品进口形势分析 |
3.2 我国畜产品需求形势分析 |
3.2.1 畜产品消费形势分析 |
3.2.2 畜产品出口形势分析 |
3.3 我国畜产品供需形势的市场反应分析 |
3.3.1 畜产品年度供需形势分析 |
3.3.2 畜产品月度供需形势分析 |
3.4 我国畜产品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3.4.2 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我国畜产品供需预警的指标研究 |
4.1 预警指标体系的功能分析 |
4.1.1 评价功能 |
4.1.2 预判功能 |
4.2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系统性原则 |
4.2.3 代表性原则 |
4.2.4 稳定先兆性原则 |
4.2.5 实用性原则 |
4.3 理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理想警情指标 |
4.3.2 理想警兆指标 |
4.4 月度实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1 月度实用警情指标 |
4.4.2 月度实用警兆指标 |
第五章 畜产品供需预警实证分析——以生猪月度供需预警为例 |
5.1 生猪的代表性说明 |
5.2 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1 警情指标的确定 |
5.2.2 警兆指标的确定 |
5.3 警度及对应警限的确定 |
5.4 基于景气预警指数的预警分析 |
5.4.1 先导指标警限的确定 |
5.4.2 景气预警信号灯的设计 |
5.4.3 景气预警指数的构建 |
5.4.4 预警效果的分析 |
5.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警分析 |
5.5.1 支持向量机的构建 |
5.5.2 支持向量机的预测 |
5.5.3 预警效果的分析 |
5.6 两种预警方法的比较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得出了畜产品供需主要影响因素 |
6.1.2 构建了畜产品供需预警指标体系 |
6.1.3 景气预警指数法和支持向量机适用于生猪月度供需预警 |
6.2 畜产品供需预警工作的建议 |
6.2.1 加强畜牧业数据统计和发布工作 |
6.2.2 提高畜产品供需预警水平 |
6.2.3 合理利用调控手段 |
6.3 不足及展望 |
6.3.1 数据规模小 |
6.3.2 预警指标和方法存在进一步探索空间 |
6.3.3 缺乏区域性预警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国畜牧业保险的微观效果与政策优化研究 ——以生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论文框架 |
1.2.4 数据来源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难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 |
2.1.2 政策性畜牧业保险 |
2.1.3 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 |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风险分散理论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2.2.4 公共财政理论 |
2.3 国内畜牧业保险研究综述 |
2.3.1 我国畜牧业保险的发展研究 |
2.3.2 对运行效果的评价研究 |
2.3.3 对保险的需求及参保意愿研究 |
2.3.4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研究 |
2.4 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综述 |
2.4.1 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
2.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及参保意愿研究 |
2.4.3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研究 |
2.5 国内外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研究综述 |
2.5.1 国外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研究现状 |
2.5.2 我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研究现状 |
2.6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生猪保险的发展演化及国际比较分析 |
3.1 我国生猪保险的发展演化 |
3.1.1 实施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必要性 |
3.1.2 我国生猪保险的发展演化 |
3.2 国外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的发展情况 |
3.2.1 德国 |
3.2.2 美国 |
3.2.3 加拿大 |
3.2.4 日本 |
3.3 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1 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国际比较分析 |
3.3.2 国外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殖户生猪保险参保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调研地区生猪保险实施概况 |
4.1.1 河南省生猪保险实施概况 |
4.1.2 江苏省生猪保险实施概况 |
4.2 样本特征与模型变量选择 |
4.2.1 样本分布 |
4.2.2 样本的基本特征 |
4.2.3 模型变量选择 |
4.3 养殖户的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4.3.1 养殖户的参保意愿 |
4.3.2 养殖户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 |
4.4 养殖户的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4.4.1 养殖户的参保行为 |
4.4.2 养殖户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 |
4.5 研究结果 |
4.5.1 影响养殖户参保意愿的因素 |
4.5.2 影响养殖户参保行为的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猪保险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实证分析 |
5.1 不足额投保问题实证分析 |
5.2 不救治患病育肥猪问题实证分析 |
5.3 不注意改善卫生防疫条件问题实证分析 |
5.3.1 模型设定 |
5.3.2 变量设置与描述 |
5.3.3 影响养殖户改善卫生防疫条件的因素 |
5.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4.1 是否存在道德风险的研究结果 |
5.4.2 对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的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猪养殖风险、价格波动与畜牧业保险政策优化 |
6.1 我国生猪养殖业现状情况 |
6.1.1 我国畜牧养殖产业总体现状 |
6.1.2 我国生猪养殖业现状 |
6.2 生猪养殖规模化背景下的风险转移 |
6.2.1 生猪养殖的传统风险 |
6.2.2 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 |
6.2.3 规模化养殖形势下的主要风险 |
6.2.4 生猪规模化养殖对市场波动的平抑作用 |
6.3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分析 |
6.3.1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情况 |
6.3.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
6.3.3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 |
6.3.4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 |
6.4 畜牧业保险的政策优化 |
6.4.1 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在保障市场风险上的局限性 |
6.4.2 畜牧业保险的政策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实证分析 |
7.1 我国价格保险的做法和经验 |
7.1.1 上海市绿叶菜价格保险 |
7.1.2 山东省牛奶价格保险 |
7.1.3 我国开展价格保险的经验分析 |
7.2 我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制度设计及其效果分析 |
7.2.1 北京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实践 |
7.2.2 四川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实践 |
7.2.3 山东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实践 |
7.2.4 实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效果 |
7.3 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的可行性分析 |
7.4 扩大实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难点 |
7.5 推进实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生猪保险调研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畜产品价格体系及风险研究 |
第二节 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研究 |
第三节 我国现有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政策 |
第四节 国内外基于目标价格视角的方法和制度 |
第三章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波动特征、运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分析 |
第二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的概率密度分布 |
第三节 生猪与猪肉价格的运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牛肉价格的运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节 羊肉价格的运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变动特点及变化规律分析 |
第四章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市场变动风险分析 |
第二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
第三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风险分析 |
第五章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内容及方案 |
第一节 我国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调控机制的优化 |
第二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的作用与内容 |
第三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案 |
第六章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 |
第一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生猪和猪肉价格风险预警方法 |
第二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牛肉价格风险预警方法 |
第三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羊肉价格风险预警方法 |
第四节 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总体风险预警方法 |
第七章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评估及应用 |
第一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定量评估 |
第二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社会效应评估 |
第三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经济效应评估 |
第四节 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 |
第五节 不同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方法的应用与融合 |
第八章 预防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畜产品养殖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
第二节 主要畜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三节 主要畜产品安全环保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
第四节 主要畜产品保险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
第五节 主要畜产品信息领域相关政策建议 |
第九章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贵州畜产品市场供需现状与预测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D]. 林秀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D]. 张俊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河北省羊肉价格波动研究[D]. 李紫嫣.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旅游人口流动视角下中国区域农田畜禽承载力及潜力分区研究[D]. 尹佳文.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中国牛肉市场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 石自忠.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7]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绿色补贴政策研究 ——以浙江生猪养殖为例[D]. 姚文捷. 浙江工商大学, 2016(12)
- [8]我国畜产品供需预警研究 ——以生猪为例[D]. 苏念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9]中国畜牧业保险的微观效果与政策优化研究 ——以生猪为例[D]. 鞠光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10]目标价格视角下主要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研究[D]. 刘刚.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