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对大鼠脑星状神经元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

丙泊酚对大鼠脑星状神经元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

一、异丙酚对大鼠脑星状神经细胞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忠富[1](2011)在《异丙酚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伤后(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使用异丙酚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S100B)的变化及未用药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S100B)的变化,评价异丙酚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急性颅脑外伤患者24例,且GCS评分≤12分和伤后12小时内入ICU,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n=12)和对照组(B组,n=12),A组患者使用异丙酚,以1mg/kg/h速度泵入(连续使用24h),患者分别于伤后12小时,伤后24小时,伤后48小时,伤后72小时测定血清NSE和S100B的含量,同时记录A组用药前后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压,测定其用药前后血氧饱和度、白细胞含量及中性粒细胞含量。B组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患者于伤后12小时,伤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测定血清NSE和S100B的含量。结果:异丙酚组的NSE和S100B在伤后24小时,伤后48小时,伤后72小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用药前后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压,血氧饱和度、白细胞含量及中性粒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持续泵注异丙酚可降低患者血清NSE和S100B水平,可能减轻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继发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未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

田伟千[2](2011)在《异丙酚麻醉下电针抗脑缺血损伤及代谢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此外,临床常见心肺脑复苏和低血压休克等往往可因供血不足而造成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抢救成功后继发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成为研究的热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探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到既尽早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流,又减轻或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是缺血性脑损伤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电针技术将电子科技与传统手工针灸结合起来,使针灸更加易于实施。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疗法在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的康复。目前的研究认为,电针治疗脑缺血疗效确切。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多水平、多通道、多靶点的保护和干预作用。督脉是奇经八脉主体之一,是人体诸阳之总汇,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说,“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首选。临床上采用针刺治疗疾病时,往往会产生疼痛,从而不利于康复。进针和电流刺激时,患者的疼痛主要来自皮肤,因为在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神经末梢受到超强刺激时,就可以引起机体反应,从而感到疼痛。疼痛程度和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以及刺激的频率有关。针刺疼痛使患者恐慌,并引起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作用,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再灌注损伤引起氧化应激、钙超载和炎性因子大量生成。钙超载与炎性因子生成同时又都与氧化应激互相促进。钙超载和氧化应激直接攻击神经细胞,造成了脑组织损伤。异丙酚因其起效快与苏醒迅速、完全的特性,而成为目前门诊手术中应用最多的静脉麻醉药。在异丙酚镇静的状态下实施电针治疗,不仅解除了患者对电针治疗不适感,减轻了应激,同时在异丙酚镇静麻醉下,使得更高强度电针的应用成为可能。不同的刺激量作用于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脑缺血性损伤发生后脑血流的降低可减少氧和葡萄糖的输送,引起组织能量代谢的紊乱,如无氧酵解的活化、有氧氧化的抑制等,最终导致组织内乳酸的堆积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生成的降低,从而引起组织酸中毒和能量衰竭。乳酸是无氧代谢的特异性产物,其水平的变化可反映组织氧化代谢状态和组织酸中毒的程度。脑组织线粒体一直被认为是神经细胞内能量转化的中心,最新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在神经细胞死亡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再灌注后导致的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ATP耗竭为ATP酶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若能预防或减轻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的降低,则有可能防止神经质膜功能的衰竭和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前期的实验通过复制大鼠四血管夹闭法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在水合氯醛或异丙酚的麻醉下给予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命门穴及足三里穴,观察在不同的麻醉药物作用下,从脑糖代谢和能量代谢、抗炎及抗氧化应激三个方面评估电针对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以及麻醉对电针治疗作用的影响。后期的实验通过复制大鼠四血管夹闭法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异丙酚麻醉下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命门穴及足三里穴,观察在异丙酚镇静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抗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探讨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超微结构、脑糖代谢和能量代谢、胰岛功能以及脑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实验研究第一章异丙酚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活性氧自由基损害是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寻找有效的脑氧化损伤保护剂对于防治IR具有重要的意义。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各种因素所致的氧化应激有抑制作用,在减轻大鼠脑IR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部分研究通过观察异丙酚麻醉下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MDA和SOD含量和PPAR-ymRNA表达的变化,以及异丙酚麻醉下电针“百会”“命门”和“足三里”穴对MDA、SOD及PPAR-y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氧化应激作用。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五组,即:水合氯醛+脑缺血-再灌注组(CL+CI/R组)、水合氯醛+脑缺血-再灌注+电针组(CL+CI/R+EA组)、丙泊酚+脑缺血-再灌注组(P+CI/R组)、丙泊酚+脑缺血-再灌注+电针组(P+CI/R+EA组)、假手术组(SH组),每组8只。采用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再灌流开始后,CL+CI/R+EA组和P+CI/R+EA组电针“百会”“命门”和“足三里”穴,电针参数:频率30-50 Hz,间断疏密波,电流强度1 mA,以局部肌肉轻微震颤为度,时间20 min。在缺血后24h,测定脑组织中的MDA和SOD含量和PPAR-y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24h后,与SH组比较,CL+CI/R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CL+CI/R组比较,CL+CI/R+EA组和P+CI/R+EA组大鼠脑组织中的SOD含量明显增加(P<0.05), P+CI/R组和P+CI/R+EA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P+CI/R组比较,P+CI/R+EA组大鼠脑组织中的SOD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CL+CI/R+EA组比较,P+CI/R组和P+CI/R+EA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各组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及PPARγmRNA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64,P<0.01)。结果表明,电针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的SOD含量明显增加,而异丙酚可以显着降低MDA含量及PPAR-γmRNA表达,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MPO活性及PPARγmRNA表达的变化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第二章异丙酚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炎作用的研究缺血后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量炎症因子的产生和白细胞的浸润,产生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有研究发现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此部分研究通过观察异丙酚麻醉下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TNF含量、MPO及PPAR-γmRNA表达的变化,以及异丙酚麻醉下电针对大鼠脑TNF、MPO及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炎作用。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24h后,与SH组比较,CL+CI/R组和CL+CI/R+EA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的TNF含量、MPO活性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和P<0.01), P+CI/R组MPO活性和PPARγmRNA显着降低(P<0.05和P<0.01);与CL+CI/R组比较,P+CI/R组TNF含量、MPO活性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和P<0.05), P+CI/R+EA组大鼠脑组织中的MPO活性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P<0.01);与CL+CI/R+EA组比较,P+CI/R+EA组TNF含量、MPO活性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和P<0.05);与P+CI/R组比较, P+CI/R+EA组MPO活性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和P<0.05)。各组大鼠脑组织MPO活性及PPARγmRNA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564,P<0.01)。研究表明,异丙酚可显着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升高的TNF-α含量、MPO的活性及PPAR-γmRNA表达,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电针没有表现出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炎症反应作用。第三章异丙酚下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糖代谢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氧供需失衡和糖代谢紊乱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加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针灸能有效地降低高血糖,增加脑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此部分研究通过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颈静脉血糖、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不同麻醉下电针对大鼠颈静脉血糖、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探讨异丙酚下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糖代谢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L+CI/R组大鼠的颈静脉血糖和血氧饱和度显着高于SH组(P<0.01),乳酸值则低于SH组(P<0.01), P+CI/R组大鼠的颈静脉血糖和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SH组(P<0.05),乳酸值则显着低于SH组(P<0.01);与CL+CI/R组相比,CL+CI/R+EA组和P+CI/R+EA组的颈静脉血糖和血氧饱和度显着降低(P<0.01),而乳酸值则显着升高(P<0.01);与P+CI/R组相比,实施电针治疗的P+CI/R+EA组的颈静脉血糖显着降低(P<0.01),而乳酸值则明显升高(P<0.05);P+CI/R组的颈静脉血糖明显低于CL+CI/R组的血糖(P<0.05)。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糖代谢,增加脑细胞对葡萄糖和氧的摄取和利用,不同的静脉麻醉药物对电针治疗效果的影响无显着差异性。第四章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糖代谢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在异丙酚的麻醉状态下,电针对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糖代谢及氧供需平衡方面,更是表现出了显着的疗效。鉴于电针刺激参数和刺激量是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在麻醉状态下电针强度的选择又有了更大的空间,因此,研究采用在一定镇静麻醉的条件下,选择适宜针刺强度参数对改善治疗效果、规范治疗方法十分重要。此部分研究通过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颈静脉血糖、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强度电针对大鼠颈静脉血糖、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探讨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糖代谢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SH)、脑缺血再灌注组(CI/R)、脑缺血再灌注+5mA电针组(CI/R+5mA EA)、脑缺血再灌注组+3mA电针组(CI/R +3mA EA)、脑缺血再灌注+1mA电针组(CI/R+1mA EA),每组8只。采用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再灌流开始后,CI/R+5mA EA、CI/R+3mA EA、CI/R+1mA EA组分别以5mA、3mA、1mA强度电针“百会”“命门”和“足三里”穴,电针频率均为30-50 Hz,间断疏密波,时间20 min,间隔12h后,再行电针一次。在缺血后24h,从右颈静脉向头侧方向抽取0.5mL血样,进行血糖、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测定。结果显示,CI/R组大鼠的颈静脉血糖显着高于SH组(P<0.01),乳酸值则低于SH组(P<0.05);与CI/R组相比,CI/R+5mA EA组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 CI/R+3mA EA组的颈静脉血糖和血氧饱和度显着降低(P<0.01),乳酸值则明显升高(P<0.05); CI/R+1mA EA组的颈静脉血糖和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结果表明,异丙酚麻醉下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糖代谢,增加脑细胞对葡萄糖和氧的摄取和利用,3mA强度组的电针治疗效果优于1mA组和5mA组。第五章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脑缺血性疾病时,植物神经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紊乱,胰岛分泌功能异常,最终使体内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水平发生了不平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干扰了外周的糖代谢。此部分研究通过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颈静脉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强度电针对大鼠颈静脉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探讨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24h后,CI/R组大鼠的颈静脉血糖显着高于SH组(P<0.01),胰岛素和C肽值则显着低于SH组(P<0.01);与CI/R组相比,CI/R+5mA EA组的胰岛素和HOMA-IR值显着降低(P<0.01),而血糖和C肽值无统计学差异;CI/R+3mA EA组的血糖值显着降低(P<0.01),C肽值则明显升高(P<0.05);CI/R+1mA EA组的血糖值显着降低(P<0.01),而C肽值显着升高化(P<0.01)。C肽和血糖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396,P<0.05)结果表明,异丙酚麻醉下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中,具有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平抑血糖的作用,且不同强度的电针均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5mA电针出现了较强的应激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第六章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的脑细胞糖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导致了ATP耗竭,这成为ATP酶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若能通过改善脑细胞的糖代谢和能量代谢,预防或减轻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的降低,则有可能防止神经质膜功能的衰竭和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此部分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LDH、SDH和Na+-K+-ATP酶活力的影响,探讨在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LDH活力明显升高,而Na+-K+-ATP酶活力则显降低(P<0.05), SDH活力变化无统计学上差异;5mA强度电针使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LDH活力明显降低,SDH和Na+-K+-ATP酶活力明显升高。结果表明,异丙酚麻醉下高强度电针可以更好地通过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细胞SDH的活力,增强有氧代谢,降低LDH活力,抑制无氧代谢,同时增强Na+-K+-ATP酶活力,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减轻脑细胞水肿。第七章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不同的电针刺激参数和刺激量是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电针强度也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脑保护作用。而细胞的超微结构是反映细胞损伤和修复最为直观的指标,此部分研究通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脑灰质内受损的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有髓神经纤维等超微结构,探讨不同强度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层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SH组大鼠大脑皮层超微结构未见病理改变;而CUR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严重破坏,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毛细血管内皮肿胀,管腔挛缩,甚至闭塞,胶质细胞足突肿胀;CI/R+5mA EA、CI/R+3mA EA、CI/R+1mA EA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变小或基本正常,受损神经元病理结构得到改善。结果表明,异丙酚麻醉下电针通过影响缺血再灌注局灶的神经元超微结构从而改善了受损神经细胞的能量供应及代谢功能,发挥了对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总结本研究将麻醉药物异丙酚引入到电针治疗中,辅助电针治疗,增强电针的治疗效果。通过异丙酚麻醉下的电针脑保护作用研究,探讨麻醉与电针结合是否能抑制氧化应激、抗炎作用和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电针的脑保护作用。本研究前期的实验通过复制大鼠四血管夹闭法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在水合氯醛或异丙酚的麻醉下给予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命门穴及足三里穴,从脑氧糖代谢、抗炎及抗氧化应激三个方面,比较分别在异丙酚和水合氯醛镇静麻醉下,电针对大鼠的抗脑缺血性损伤作用,以及探讨麻醉对电针治疗作用可能的影响。后期的实验通过复制大鼠四血管夹闭法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在异丙酚镇静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命门穴及足三里穴,探讨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超微结构、脑糖代谢和能量代谢、胰岛功能以及脑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麻醉下电针同样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尤其表现在调节脑糖代谢和能量代谢方面,异丙酚也表现出了在抗炎和抗氧化应激方面的脑保护作用,异丙酚和电针联合应用于脑保护时,可能产生协同的作用。后期的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在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强度的电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细胞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不同,电针强度太小,治疗作用弱,效果差,但电针强度过大,刺激太强,增加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3mA强度的电针具有较佳的调节脑细胞糖氧代谢、能量代谢和受损胰岛功能的作用,而5mA强度的电针通过调节脑细胞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酶,增强了葡萄糖的有氧代谢水平,抑制了无氧酵解,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状态,但同时也增加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了治疗效果。电针强度的选择应在避免或减轻不良应激作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高的治疗强度,以期获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异丙酚结合3mA电针运用于特定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患群体,不但异丙酚将不会影响电针的治疗作用,而且二者之间将会表现出较好的协同作用,共同发挥出更加优越的脑保护作用。

蔡劲松[3](2009)在《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脑血管疾病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另外在神经外科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老年病人以及危重病人手术中,如何减少围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异丙酚(2,6-diisopropylphenol)是一种在临床应用广泛的静脉麻醉药,许多研究证明异丙酚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但也有一些相反的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以往这些研究中,动物模型以及异丙酚的给药剂量、给药方式都各不相同,也许这是这些研究结论各异的原因,因此探讨异丙酚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的最有效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及给药方式对异丙酚的临床应用是很重要的。在探究异丙酚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时,其对脑缺血时谷氨酸的兴奋毒性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谷氨酸是脑内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中枢神经创伤或缺血可引起谷氨酸的大量地释放和胶质细胞对谷氨酸再摄取能力的降低,造成谷氨酸在细胞外的堆积。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特异的受体,可以造成钙通道开放,钙内流增加和钙超载,是脑缺血、缺氧、癫病发作、脑外伤和其他许多神经疾病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共同原因和神经元死亡的“最后通路”。异丙酚作为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对以上病理生理各个环节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很多研究表明异丙酚可以通过降低谷氨酸的释放,增加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最终降低细胞外谷氨酸的浓度。但是异丙酚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细胞谷氨酸受体数量和亲和力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另外,在以往的谷氨酸摄取方面的研究中,多采用离体实验的方法,即在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将异丙酚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观察在各种条件下(如氧糖剥夺以模拟活体动物的脑缺血)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对培养液内放射性标记的谷氨酸的摄取情况。这类实验得出的数据可靠性强,却很难模拟动物在活体状态下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细胞谷氨酸摄取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首先观察了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及不同给药方式的异丙酚对大鼠全脑缺血造成的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应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观察了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谷氨酸受体数量和受体亲和力、以及谷氨酸摄取的影响,为阐明异丙酚的神经保护机制提供依据1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的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及不同给药方式的异丙酚对大鼠全脑缺血造成的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每组5只动物):①sham组:大鼠仅仅接受假手术,不凝闭椎动脉也不遭受全脑缺血打击。②脑缺血组:永久凝闭双侧椎动脉,48h后闭塞双侧颈总动脉8min致全脑缺血。③异丙酚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前给予异丙酚。按照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点和给药方式的不同,进一步分为预处理-1至预处理-8八个亚组(详见表1)④异丙酚治疗组:在脑缺血后给予异丙酚。按照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点和给药方式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治疗-1至治疗-6六个亚组(详见表1)全脑缺血后第七天,将大鼠断头处死,常规脑组织切片(6μm),硫堇染色。在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DND情况,确定组织学分级(histological grade, HG:0级:无神经元死亡;Ⅰ级:散在的神经元死亡;Ⅱ级:成片的神经元死亡;Ⅲ级:几乎全部的神经元死亡)和神经元密度(neuronal density, ND:计数海马CA1区每1mm区段内细胞膜完整、胞核饱满、核仁清晰的锥体细胞数目,每张切片双侧海马各计数6个区段,取平均数为神经元密度)。结果:在假手术组中,海马CA1区的锥体细胞为2-3层,排列整齐,细胞膜完整,细胞核及核仁完整清晰。所有动物的HG均为0级,ND为184.5±11.1。而在全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的锥体细胞几乎全部死亡,与假手术组相比HG显着增高,而ND则显着降低。在异丙酚预处理2至4组(药物剂量逐步增大),海马CA1区大部分锥体细胞存活。与全脑缺血组相比,HG显着降低,ND显着增高,而且这种变化呈剂量依赖性。在异丙酚预处理-1组(药物剂量最小, 40mg.kg-1),大部分锥体细胞死亡,与全脑缺血组相比HG和ND无显着差异。在预处理-5组(给药时间提前到脑缺血前24h),多数锥体细胞存活,与缺血组相比HG显着降低,而ND显着增高。但对锥体细胞的保护作用不及预处理-4组。在预处理-6组(间断静脉推注)和预处理-7组(单次腹腔注射),异丙酚对锥体细胞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都不及预处理-4组。在预处理-8组(每天静脉推注20mg.kg-1,连续5天),海马CA1区的锥体细胞几乎全部死亡,与脑缺血组相比HG和ND均没有显着差异。在异丙酚治疗各组,除了治疗-1组外,其它各组的大部分锥体细胞在缺血打击后存活,与缺血组相比HG显着降低,ND显着增高。治疗-2组至治疗-4组的HG和ND变化呈剂量依赖性。在异丙酚治疗-1组(药物剂量最小, 40mg.kg-1),大部分锥体细胞死亡,与全脑缺血组相比HG和ND无显着差异。在治疗-4组、治疗-5组和治疗-6组(三组的给药时间点不同),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保护效果是相同的。以上表明,在全脑缺血之前或之后,尽量靠近缺血时间点,采用首次剂量静脉推注、剩余剂量由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的给药方式,给予麻醉剂量(>40mg.kg-1)的异丙酚可发挥较好的神经元保护作用。2异丙酚降低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谷氨酸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观察异丙酚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谷氨酸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神经元保护的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以下4组:①sham组(n=6):大鼠仅仅接受假手术,不凝闭椎动脉也不遭受全脑缺血打击。②脑缺血组(n=18):永久凝闭双侧椎动脉,48h后闭塞双侧颈总动脉8min致全脑缺血。③异丙酚对照组(n=18):大鼠仅仅接受假手术,而不遭受全脑缺血打击,在取材前持续静脉输注90mg.kg-1异丙酚1h。④异丙酚+脑缺血组(n=18):大鼠在遭受8min全脑缺血打击前3h,持续静脉输注90mg.kg-1异丙酚1h。脑缺血组、和异丙酚+脑缺血组大鼠于脑缺血再灌注后0h、1h和3h取材,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为与上述时间点相对应,sham组于sham手术后48h、异丙酚对照组于sham手术后48h、49h和51h取材。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测定谷氨酸受体数量(Bmax值)和亲和力(Kd值)。Bmax值越大,谷氨酸受体的数量越多;Kd值越小,受体的亲和力越高。结果:脑缺血组大鼠海马CA1区谷氨酸受体的Bmax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高。在脑缺血后即刻(0h)为1933.94±336.30fmol/mg protein,与sham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在脑缺血再灌注后1h,Bmax值上升至2543.64±374.12fmol/mg protein,3h时则上升至3260.61±590.85 fmol/ mg protein,与sham组相比均显着增高。与sham组和同时间点的脑缺血组相比,异丙酚+脑缺血组、和异丙酚对照组的Bmax值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即刻(0h)及1h及相对应的时间点(异丙酚对照组)均显着降低。至脑缺血再灌注后3h及相对应的时间点(异丙酚对照组),Bmax值逐渐升高接近sham组水平,但仍低于脑缺血组。与sham组相比,脑缺血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的Kd值均无显着性变化。异丙酚处理后,无论是异丙酚对照组,还是异丙酚+脑缺血组,其1h时间点的Kd值均显着增高,其他时间点无显着性变化。以上研果表明,异丙酚可降低全脑缺血打击引起的大鼠海马谷氨酸受体数量的增加,并降低大鼠海马谷氨酸受体的亲和力。3异丙酚增强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对谷氨酸的摄取观察异丙酚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对[3H]-谷氨酸摄取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神经元保护的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以下4组:①sham组(n=5):大鼠仅仅接受假手术,不凝闭椎动脉也不遭受全脑缺血打击。②脑缺血组(n=15):永久凝闭双侧椎动脉,48h后闭塞双侧颈总动脉8min致全脑缺血。③异丙酚对照组(n=15):大鼠仅仅接受假手术,而不遭受全脑缺血打击,并在取材前持续输注90mg.kg-1异丙酚1h。④异丙酚+脑缺血组(n=15):大鼠在遭受8min全脑缺血打击前3h,持续输注90mg.kg-1异丙酚1h。脑缺血组和异丙酚+脑缺血组大鼠于脑缺血再灌注后0h、1h和3h取材,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为与上述时间点相对应,sham组于sham手术后48h、异丙酚对照组于sham手术后48h、49h和51h取材。用[3H]-谷氨酸测定海马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谷氨酸摄取量=总摄取-非特异摄取。结果:sham组海马CA1区对[3H]-谷氨酸的摄取为345.00±70.16cpm /50μg。与sham组相比,全脑缺血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谷氨酸摄取无显着变化,表明全脑缺血对海马CA1区谷氨酸的摄取无影响。异丙酚处理后,无论是异丙酚对照组、还是异丙酚+脑缺血组的谷氨酸摄取均显着增加,特别是在缺血再灌注后0h和1h及相对应的时间点(异丙酚对照组);至缺血再灌注后3h及相对应的时间点(异丙酚对照组),两组的谷氨酸摄取基本恢复至sham水平。以上表明,异丙酚可显着增加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4结论:①在全脑缺血之前或之后,尽量靠近缺血时间点,采用首次剂量静脉推注、剩余剂量由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的给药方式,给予麻醉剂量(>40 mg.kg-1)的异丙酚可发挥较好的神经元保护作用。②异丙酚可通过降低全脑缺血打击引起的大鼠海马CA1谷氨酸受体数量的增加、降低脑缺血大鼠谷氨酸受体的亲和力、以及增加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对谷氨酸的摄取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吕强[4](2009)在《异丙酚对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HO-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氧糖剥夺(OGD)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异丙酚对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中HO-1 mRNA时程变化的影响,为探索异丙酚的神经保护机制提供前期的理论依据。方法:1.处理方法:将原代培养海马神经细胞8天,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C组(单纯OGD)、D组(OGD+DMSO)、P10组(OGD+10μM异丙酚)、P50组(OGD+50μM异丙酚)、P100组(OGD+100μM异丙酚),然后OGD60分钟。在OGD后1h、6h、12h、24h、48h、72h和168h时,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2.HO-1mRNA水平检测方法:RT-PCR后,比较目的基因和β-actin电泳条带的光密度值以进行半定量。3.其他的检测方法:苔盼蓝染色鉴定细胞存活率;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纯度。结果:1.确定海马神经元培养方案及海马神经元鉴定:0.25%胰蛋白酶消化海马组织8分钟;用含血清培养液培养6小时后,换为无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48小时加入5μmol/L的阿糖胞苷作用24小时,继续培养,每3天半量换液;NSE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纯度90%以上。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OGD30分、45分与OGD60分钟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时间越长,细胞存活率越低。3.优化后的PCR体系及条件分别为:模板量2μl、10×反应缓冲液(含MgCl21.5mmol/L)2.5μl、dNTP(10mM)0.5μl、Taq酶0.5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总量为25μl;94℃预变性5分钟,94℃30秒、52℃30秒、72℃40秒,共26个循环,72℃延伸5分钟。4.经SPSS13.0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在OGD后不同时间点上,海马神经元中HO-1 mRNA水平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时间趋势(P<0.05);b.有或无以及10μM到100μM的异丙酚对OGD后海马神经元中HO-1 mRNA水平的变化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未能改变OGD后海马神经元中HO-1 mRNA水平:为能确切弄清异丙酚对HO-1表达情况的影响,还需对蛋白水平展开深入的研究。

金沐[5](2007)在《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缺血缺氧性多巴胺分泌的影响:在体电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多巴胺在维持脑的基本功能(精神、情绪、意识等),控制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运动、知觉、呼吸)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来研究证实多巴胺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应用电化学微碳纤电极安培测量法对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高敏感性和即时性,验证缺血缺氧诱导的儿茶酚胺分泌信号(hypoxia-ischemia induced catecholamine signal,HICS)作为评价脑损伤实时性和稳定性的指标,进一步根据HICS来评价异丙酚的脑保护效应。方法:应用微碳纤电极安培测量法在体定量测量大鼠脑内海马CA1区单胺类物质释放的实时记录系统,首先建立大鼠缺血缺氧模型和HICS模型。然后在HICS模型上静脉注射异丙酚和/或Nomifensine,观察药物对HICS的影响。结果: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可诱导HICS,间隔20-30分钟后,可重复观察到这种信号。大鼠缺氧前静脉注射麻醉剂异丙酚1mg可以显着的降低海马脑区缺氧诱导的多巴胺信号(HISC)升高的幅度(34±19.86 vs 22.19±13.13,n=10,p=0.014)和上升的速率(0.45±0.27 vs 0.33±0.23,n=10,p=0.045);大鼠缺氧前静脉注射可卡因类似物(多巴胺转运体阻断剂)nomifensine 1mg可以显着增加HICS升高的幅度(36.39±21.19 vs 52.96±32.74,n=8,p=0.023)和上升的速率(0.48±0.28 vs 0.78±0.47,n=8,p=0.010);大鼠缺氧前给予nomifensine,然后再静脉注射异丙酚,缺氧前后HICS升高的幅度(51.15±36.11 vs 50.43±35.12,n=4,p=0.490),上升的速率(0.92±0.62 vs 0.88±0.51,n=4,p=0.722)和达峰时间(57.75±13.75 vs 60±23.79,n=4,p=0.789)均没有差异。结论:我们首次实现了在体记录大鼠海马脑区中缺血缺氧诱导的儿茶酚胺分泌信号HICS。这种崭新麻醉状态下的记录缺血缺氧诱发多巴胺信号的方法,信号稳定可靠,在同一动物上可以多次重复,可用于在体研究和评价麻醉条件下脑损伤效果;异丙酚能显着抑制HICS,提示异丙酚除了麻醉功能外,还具有显着的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脑缺血缺氧性损伤长期缺少有效的在体实时研究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在体电化学方法。

陈卓[6](2007)在《麻醉药物对束缚应激大鼠脑组织EAAT和mGluR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异丙酚、咪唑安定及氯胺酮等麻醉药物通过调控神经和精神功能,减轻各种病因引起的损伤。本研究对复制的应激动物模型给予异丙酚及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观察应激后大鼠胃粘膜表面的变化,研究该三种药物对大鼠脑EAAT2,3mRNA和mGluR4,6mRNA及AKTmRNA表达的影响。在复制的动物模型中发现,应激后大鼠胃粘膜表面有点条状出血或糜烂,而给予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及氯胺酮后,应激所引起的胃粘膜变化明显减轻,提示这三种麻醉药物在应激过程中对机体均有保护作用。从应激大鼠脑提取RNA观察EAAT/mGluR/AKT等基因mRNA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脑皮质和间脑EAAT2,3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应激组大鼠给予异丙酚后脑皮质和间脑的EAAT2,3mRNA表达降低,以50mg异丙酚应激组尤为明显,与应激盐水组比较差异显着。在非应激组中,给予异丙酚后大鼠脑皮质和间脑EAAT2,3mRNA的表达也降低,两组均提示异丙酚有降低皮质和间脑EAAT2,3mRNA表达的作用。异丙酚组皮质和间脑EAAT2,3mRNA的表达趋势不同与咪唑安定组,而与氯胺酮组相同;而给予三种药物的应激组大鼠间脑mGluR4,6mRNA表达趋势相同。大鼠间脑中可以看出,虽然咪唑安定应激组与应激组相比,AKTmRNA的表达略有增加,但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AKTmRNA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别。提示咪唑安定应激组AKTmRNA的表达增加可能与其药理作用有关。综合上述因素结论如下:在应激过程中异丙酚和氯胺酮及咪唑安定对机体均有保护作用;异丙酚与氯胺酮可能通过某个相同的途径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另外从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及氯胺酮组mGluRmRNA的表达变化具有相同趋势的结果,推测异丙酚的脑护机制尚不能排除与其麻醉镇静效果有关。

蔡丰[7](2007)在《乳腺癌手术中异丙酚对过氧化—抗氧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吸氧浓度下异丙酚对乳腺癌手术中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物(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的影响,以探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过氧化-抗氧化失衡的影响,以便为临床麻醉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吸氧浓度提供科学的研究数据。方法:选择择期性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32例,根据麻醉维持药物和吸氧浓度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n=8)。A组、B组为异丙酚静脉维持麻醉组,分别吸入100%和30%的O2;C组、D组为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组,分别吸入100%O2和30%O2+70%N2O的混合气体。记录这4组患者入室后(T1)、插管前(T2)、插管后(T3)、切皮后(T4)及麻醉维持1h后(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值,同时比较4组患者麻醉前(T6)、诱导导管插入后(T7)和拔管前(T8)血浆MDA、SOD、T-AOC含量的变化;随机抽取8例健康女性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作为对照组E组。结果:1.与健康对照E组比,乳腺癌患者体内MDA含量明显增加,抗氧化防御酶系SOD、T-AOC活力明显降低。2.所有患者术中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3.B组能显着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MDA的生成,提高SOD及T-AOC活力。4.C组、D组不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MDA生成逐渐增加并持续整个手术过程,尤以C组为甚。结论:(1)乳腺癌患者体内过氧化、抗氧化呈失衡状态。静脉麻醉药物两泊酚能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抗氧化防御酶系SOD、T-AOC活力,使MDA含量下降,对乳腺癌患者抗氧化—过氧化失衡状态有纠正作用。(2)异丙酚是一种优选的麻醉药物。吸入100%O2超过2h后体内MDA含量改变,提示机体内已经发生自由基水平的变化。

李侠[8](2007)在《异丙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肝脏缺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发生机制较复杂的。目前认为氧自由基引起肝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膜以及溶酶体膜发生脂质过氧化,产生脂质过氧化产物及其降解产物-MDA及烃类,可进一步加重生物膜的损伤,破坏生物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肝细胞的坏死。而且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产物可改变和灭活多种巯基酶类的活性,如Na十-K十ATP酶、SOD等。另一方面,肝缺血时ATP减少,膜泵功能障碍,黄嘌呤脱氢酶大量转变为XOD。故本文以以ALT、AST及肝细胞形态学改变反映肝细胞的受损程度,MDA反应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SOD、XOD、GSH-PX活性的水平反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异丙酚已被报道在一些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保作用,例如心脏、大脑以及下肢。据报道,这种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或是激活自由基或是抑制了钙通道。另外,据报道称,异丙酚能诱导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的产生,这些都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益。2.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Ⅱ~Ⅴ组均在第一肝门阻断前20min用药。Ⅰ组:假手术组;Ⅱ组: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持续输注0.9%NS 1ml/kg﹒h;Ⅲ组:异丙酚5mg/kg﹒h组;Ⅳ组:异丙酚10mg/kg﹒h组;Ⅴ组:异丙酚20mg/kg﹒h。肝门阻断30min、再灌注60min分别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取血后立即处死大鼠,切除肝组织,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Ⅱ、Ⅲ、Ⅳ、Ⅴ组血清ALT、AST活性均高于Ⅰ组(P﹤0.01),Ⅲ、Ⅳ、Ⅴ组血清ALT、AST活性均低于Ⅱ组(P﹤0.05, 0.01),Ⅲ、Ⅳ、Ⅴ组间血清ALT、AST活性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0.01)。与Ⅰ组比较,Ⅱ、Ⅲ、Ⅳ、Ⅴ组肝组织MDA含量升高、XOD活性升高(P﹤0.05,0.01),Ⅱ组肝组织SOD活性降低,Ⅲ、Ⅳ、Ⅴ组肝组织SOD活性升高;与Ⅱ组比较,Ⅲ、Ⅳ、Ⅴ组肝组织MDA含量降低、XOD活性降低、SOD和GSH-PX活性升高(P﹤0.05,0.01)。Ⅲ、Ⅳ、Ⅴ组间肝组织MDA含量、XOD活性、SOD、GSH-PX活性差异亦具有显着性(P﹤0.05,0.01)。Ⅲ、Ⅳ、Ⅴ组肝细胞病理学改变轻于Ⅱ组,且Ⅲ、Ⅳ、Ⅴ组间肝细胞病理学改变有差异。结论异丙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3.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肝脏手术中肝门阻断前后及应用异丙酚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以及术后肝功能变化,探讨异丙酚预防肝门阻断肝癌切除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ASAⅠ-Ⅱ级拟行肝叶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20例(全部行肝门阻断)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异丙酚组(B组),每组10例。异丙酚组于麻醉插管后全程用微泵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3 mg / kg·h。记录术前(T1)、麻醉后20min(T2)、阻断肝门后5min(T3)、10min(T4)、停阻断后10min(T5)、40min(T6)时点的MAP、HR、CVP、SPO2,各组阻断肝门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后24h、72h肝功能ALT、AST变化。结果两组各时点MAP、HR、CVP、SPO2无显着差异。两组麻醉恢复时间无差异。两组术前ALT、AST水平无差异。术后24h、72h两组肝功能ALT、AST两组比较差异显着,与术前肝功能ALT、AST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ALT、AST水平明显低对照组(p<0.05,0.01)。结论异丙酚可以减轻肝癌术中阻断肝门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影响麻醉恢复时间,临床上应用于肝癌手术是安全的。

陈野[9](2006)在《异丙酚对应激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及iNOS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过于强烈和持久应激原刺激,常常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脑组织发生水肿等。本研究在复制应激动物模型基础上,同时给予异丙酚,研究AQP4表达及分析iNOS活性及NO水平的变化,以期解释应激引起脑细胞损伤及异丙酚对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本实验发现应激大鼠脑含水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具明显差异;给予异丙酚后脑含水量降低,与应激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应激可诱导大鼠脑皮质内iNOS活性增强及NO生成增多,而异丙酚组iNOS活性和NO水平降低。与应激组相比,异丙酚100g/kg组大鼠大脑皮质和小脑内AQP4 mRNA表达明显增高。综合上述因素结论如下:应激可以诱导脑内自由基生成增多,从而破坏血脑屏障并损伤脑细胞,导致脑水肿。异丙酚可抑制自由基生成并上调AQP4表达,减轻脑水肿,具有脑保护作用。

尚宇,顾佩菲[10](2006)在《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谷氨酸、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细胞外谷氨酸(Glu)和抗坏血酸(AA)的影响,探讨异丙酚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模型,应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大鼠海马细胞外GIu、A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各对应时点相比较,异丙酚处理组大鼠海马细胞外CIu、AA含量明显降低,统计结果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0.01)。结论:缺血/再灌注早期应用异丙酚不仅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还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产生脑保护作用。

二、异丙酚对大鼠脑星状神经细胞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对大鼠脑星状神经细胞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异丙酚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本资料收集
    1 一般资料
    2 患者资料收集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入选标准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材料及检测方法
    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的对比
    2 两组在不同时期NSE/S100B测定值的对比
    3 治疗组用药前后的检测指标的对比
第四章 讨论
    1 研究对象及检测指标的选择
    2 用药时机的选择
    3 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
    4 异丙酚的不良反应
    5 研究不足
    6 展望
    7 结语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异丙酚麻醉下电针抗脑缺血损伤及代谢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机制
    2. 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3. 电针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穴位与强度选择
    4. 电针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5. 异丙酚在电针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异丙酚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
    第二章 异丙酚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炎作用的研究
    第三章 异丙酚麻醉下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糖代谢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 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糖代谢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第五章 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第六章 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第七章 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强度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引言
    第一部分 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 区锥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 区谷氨酸受体数量和亲和力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 区谷氨酸摄取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个人简历

(4)异丙酚对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HO-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条件的探讨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氧糖剥夺模型的建立及RT-PCR条件的探索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半定量RT-PCR检测异丙酚对OGD海马细胞中HO-1 mRNA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5)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缺血缺氧性多巴胺分泌的影响:在体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麻醉药物对束缚应激大鼠脑组织EAAT和mGlu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7)乳腺癌手术中异丙酚对过氧化—抗氧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综述

(8)异丙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9)异丙酚对应激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及iNOS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10)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谷氨酸、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脑内微透析模型的建立
    1.3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1.4 谷氨酸测定
    1.5 维生素C测定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异丙酚对大鼠脑星状神经细胞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异丙酚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刘忠富. 中南大学, 2011(01)
  • [2]异丙酚麻醉下电针抗脑缺血损伤及代谢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 田伟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 [3]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 蔡劲松.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4]异丙酚对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HO-1的影响[D]. 吕强.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5]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缺血缺氧性多巴胺分泌的影响:在体电化学研究[D]. 金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7)
  • [6]麻醉药物对束缚应激大鼠脑组织EAAT和mGluR表达的影响[D]. 陈卓. 吉林大学, 2007(03)
  • [7]乳腺癌手术中异丙酚对过氧化—抗氧化的影响[D]. 蔡丰. 延边大学, 2007(06)
  • [8]异丙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侠.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3)
  • [9]异丙酚对应激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及iNOS活性的影响[D]. 陈野. 吉林大学, 2006(05)
  • [10]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谷氨酸、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J]. 尚宇,顾佩菲.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6(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