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肝胆经腧穴对偏头痛模型鼠血浆神经降压素和心钠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绍磊[1](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同时借助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耳穴综合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一步完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4例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耳穴综合疗法组(观察组)与普通针刺组(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的偏头痛积分、VAS、SAS、SDS、WHOQOL-BREF评分的变化,综合分析和评价其临床疗效。并应用RNA测序技术和TMT技术对耳穴综合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疗效量表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患者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伴随症状、VAS评分、SA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5),在改善头痛程度、VAS评分、WHOQOL-BREF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P<0.05),在改善头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伴随症状、SAS评分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SDS评分方面,观察组近期效果不明显(P>0.05)而远期效果明显(P<0.05),对照组近、远期效果均不明显(P>0.05)。(2)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远期总有效率90%,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90%,远期总有效率82.5%,两组近、远期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和依从性方面,两组不良反应和依从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转录组学研究发现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相对健康人的差异基因主要有IL1R1、TNFAIP2、LRP1、NRP1、VEGFA、NOTCH1、PELI1等,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后相对治疗前的差异基因主要有IL1R1、TNFAIP2、NOTCH1、PELI1等。差异基因富集通路主要有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3.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后相对治疗前的差异蛋白主要有PF4、PBP、TIMP1、ALDOC、LDHA、YWHAE、THBS1、APOC3、APOA2等蛋白,差异蛋白富集通路主要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结论:耳穴综合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具有良好的近、远期疗效并且安全性、依从性良好,在缓解头痛程度、调节情绪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较普通针刺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L1R1、TNFAIP2、NOTCH1、PELI1等基因及PF4、PBP、TIMP1、YWHAE等蛋白有关,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耳穴综合疗法通过调节以上基因、蛋白及相应的信号通路,调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核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减轻神经血管性炎症反应,保护脑血管及神经,进而缓解偏头痛。为后续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其他类型偏头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王月华[2](2021)在《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治疗偏头痛可能的机制,为今后实验研究提供实践基础。方法将6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针刺运用安神止痛针法,每日1次,1周5次,共针刺2周;中药采用头痛圣愈方加减,日1剂,早晚分服,1周5剂,共服用2周。对照组:西药治疗,服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胶囊(国药准字H20060352,生产单位:四川梓橦宫药业有限公司),1次/天,10mg/次,连续治疗10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的差异,以判定其临床疗效,并同时观察患者的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量表(migrain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MSQ)、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1.头痛指数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经秩和检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血清5-HT含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5-HT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SQ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SQ评分均有所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升高患者血清5-HT的含量,为探讨该疗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室指标的支持。3.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杨玉萍[3](2021)在《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腹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腹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治疗原发性头痛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予腹针疗法治疗,选穴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双滑肉门中刺、双商曲中刺、阴都患侧浅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天。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治疗5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表及头痛疗效评分表,在治疗结束后第1、2、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VAS疼痛评分及头痛疗效评分,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结果:1.治疗前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均较前降低,且两组组内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有治疗效果。3.治疗5天后,两组VAS疼痛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疗效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组即时止痛效果相当,但治疗组改善头痛程度方面稍好于对照组。4.治疗后随访第1、2、4周,两组VAS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疗效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近期疗效较好。5.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21人,有效5人,无效2人,临床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13人,有效8人,无效9人,临床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本实验研究过程中腹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组有2例出现恶心、轻度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结论:1.腹针疗法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缓解原发性头痛的症状;2.腹针疗法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即时止痛效果相当,近期疗效腹针组较好;3.腹针疗法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管素梅[4](2020)在《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Wo A)的临床疗效,同时借助血栓弹力图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耳综疗法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并从功能影像学角度为耳综疗法取效的中枢机制提供证据,也为完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诊疗与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耳综治疗组(观察组)与耳针治疗组(对照组),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VAS、SDS、SAS、WHOQOL-BREF评分和偏头痛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2.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参数变化。3.对耳综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患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改变,寻找异常脑区。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显着升高;两组在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方面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WHOQOL-BREF评分方面差异显着(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远期总有效率(92.5%)也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着(P<0.05)。2.在TEG方面,观察组治疗后K值、Angle值、MA值、CI值、A值和G值等各项指标皆有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改变指标(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K值、Angle值、MA值、A值、G值和CI值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变(P<0.05),而R值、LY30值、EPL值和PM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的Re Ho值增高;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小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楔叶、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的Re Ho值降低;左侧的小脑、颞中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角回、中央后回等脑区ALFF值增高。结论:1.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推测,耳综疗法可通过干预患者凝血机制抑制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继而阻断偏头痛的发生与发展。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提示耳综疗法通过对脑区内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及活动强度的影响以改善相关脑区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进而干预疼痛信息的感受、传递、处理以及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等过程。
徐鑫[5](2020)在《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研究,验证其降压效果是否具有1+1>2的效果,探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果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10只,每日对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进行相对应的治疗,4周后取其腹主动脉血的血清及肾组织,用RT-q PCR扩增大鼠肾组织NPY m RNA并用2-△△ct法计算NPY基因表达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cr、BUN、NPY、ET-1、CGRP和NT的浓度,通过对大鼠肾组织的HE染色来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实验数据用SPSS 24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中药组和太冲组血压均有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和太冲组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S-cr和BUN的表达,在联合组、中药组和太冲组均有明显下调,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太冲组和中药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联合组有差异(P<0.05);NPY在联合组、中药组和太冲组大鼠的血清及肾组织中较模型组均有下调,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血清中的NPY较中药组和太冲组的浓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的血清CGRP和NT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上调(P<0.05),但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的CGRP表达水平三组之间无差异(P>0.05),NT的水平太冲组和中药组与联合组相比有差异(P<0.05),太冲组与中药组之间无差异(P>0.05);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的血清ET-1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调(P<0.05),太冲组、中药组与联合组相比有差异(P<0.05),太冲组与中药组之间无差异(P>0.05)联合组、中药组和太冲组大鼠肾组织均较对照组结构更为完整,血管球萎缩、充血情况改善。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高血压有治疗作用,且效果比单独用药或针刺更好,对高血压病引起的肾损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NPY、ET-1水平,提升CGRP和NT水平有关。
王佳[6](2019)在《三叉神经通路中CGRP介导针刺缓解大鼠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偏头痛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具有患病率高的特点,在国内、外人群中分别占15.0%和9.3%。长期的偏头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患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造成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巨大负担。然而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无统一定论,目前以三叉神经血管学说为主导,此学说认为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三叉神经通路中神经肽类物质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其不仅会直接引起偏头痛,而且还可通过介导其他多种化学物质的变化影响偏头痛的发生发展。由此可见三叉神经通路中CGRP介导的内环境变化对于偏头痛具有直接作用。临床中,中西医已有较多的方法用于治疗偏头痛,其中西药CGRP及其受体拮抗剂、五轻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受体激动剂是两类治疗偏头痛的主要药物,其镇痛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定副作用。中医也常用于治疗偏头痛,尤其是针灸,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副作用轻、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等优势,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临床研究显示针灸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延缓其慢性化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关于针刺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多在动物身上开展,目前针灸在这方面已做了较多工作,包括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显示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血液中CGRP等化学物质的浓度,从而缓解偏头痛,但目前为止鲜有研究从神经科学角度研究相关机制,因此,针灸作用与三叉神经通路中CGRP等变化的相关性仍未知。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说:针刺通过调节三叉神经通路中CGRP介导的相关化学物质变化可能是其缓解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目的及意义探讨针刺干预偏头痛常用头面部腧穴的神经支配及相关神经环路,揭示腧穴从外周至中枢的神经通路/环路与三叉神经通路的相关性,提供选穴依据;观察脑膜的神经环路及神经化学特征,揭示其与外周头面腧穴的神经环路在三叉神经系统中的共同特点及CGRP等阳性神经纤维在脑膜的分布特点;以腧穴及脑膜的共同神经通路/环路为切入点,通过行为学以及脑膜上神经纤维和免疫细胞的组织化学变化,综合探讨针刺干预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针刺缓解偏头痛提供相应的神经解剖学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研究:首先将神经示踪剂霍乱毒素亚单位B(cholera toxin subunit B,CTB)注入头面部腧穴“阳白”(GB14)、“四白”(ST2)及“颊车”(ST6)穴区的皮肤和肌肉,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与每个腧穴相关的神经成分的分布,其中包括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RG),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脊髓和脑干,揭示GB14、ST2 及 ST6 相关感觉及运动环路的差异;其次,将CTB和荧光金(fluorogold,FG)分别注入GB14和丘脑腹后内侧核(ventral posteromedial nucleus of thalamus,VPM),3 天后取出脑组织,通过免疫荧光组化的方法揭示腧穴和丘脑相关神经成分在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Sp5)的分布特点;同时将CTB注入VPM,观察CTB标记的与VPM相关的顺行神经纤维终末在大脑第一躯体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的分布特点。第二部分研究:首先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硬脑膜中神经纤维及免疫细胞的分布及相互关系,检测的生物化学指标包括CGRP、P物质(substance P,SP)、酩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神经肽 Y(neuropeptide Y,NPY)、降钙素样受体(calcitonin-like receptors,CRLR)、类胰蛋白酶(tryptase)、溶酶体相关膜蛋白 1(lysosomal-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1,LAMP-1)、5-HT等,这些化学物质分别显示CGRP、SP、TH及NPY阳性神经纤维、CRLR阳性CGRP受体、tryptase 阳性肥大细胞(mast cell,MC)等在血管壁等组织和细胞上的分布特点及相互空间关系,揭示脑膜的神经化学特征;其次,将FG示踪于硬脑膜表面,观察脑膜相关的神经成分在TRG、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a,SCG)、迷走神经节(vagus ganglion,VAG)、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GG)、翼腭神经节(pterygopalatine ganglion,PG)、Sp5及DRG的分布特点,并同时结合免疫荧光组化的方法,观察阳性标记的神经成分与CGRP、TH阳性神经元的共表达情况,揭示硬脑膜的神经支配及相关神经环路的同时研究脑膜CGRP、TH阳性神经纤维的来源;再次,分别用CTB和FG示踪于GB14与脑膜,7d后取出脑、脊髓、TRG、SCG、VAG等相关组织,主要观察分析与腧穴及脑膜相关神经成分在TRG的共标记情况,揭示腧穴及脑膜在神经环路方面的共同特征及其与三叉神经通路的相关性。第三部分研究:首先,对在呼吸麻醉下的大鼠制造偏头痛模型,正常组注入生理盐水,模型组、针刺组及药物组注入硝酸甘油注射液(nitroglycerin injection,NTG),同时;针刺组予以GB14及ST2电针干预30 min,药物组予以CGRP受体拮抗剂olcegepant尾静脉注射,造模及干预前后所有动物检测头面部机械痛阈,并观察行为学的变化,包括耳红、挠头、抓耳、爬笼、抖身等的次数变化;其次,在动物干预及行为学检测后予以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流、固定及取材,取出大鼠硬脑膜,结合免疫荧光组化及共聚焦立体成像的方法对脑膜的神经化学物质的分布及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及检测,检测指标包括CGRP、CRLR、tryptase、LAMP-1、5-HT 等,总结 CGRP 阳性神经纤维、CRLR 阳性CGRP受体、tryptase阳性激活型MC、tryptase/LAMP-1阳性共表达的脱颗粒MC、5-HT阳性细胞在脑膜中的动态变化及交互作用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实验:首先,通过将头面部腧穴示踪后可见CTB标记的神经成分包括感觉神经元、跨神经节投射的神经纤维轴突终末以及运动神经元。与GB14、ST2 ST6腧穴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分布在TRG和上颈段C2-C4的DRG中,并且它们中枢投射的轴突终末则以有序的方式分布于Sp5和颈部脊髓背角,其中在TRG的分布分属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第二支(上颌支)和第三支(下颌支)对应的特定区域;在Sp5的分布分别为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internal part,Sp5I)、尾侧亚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caudal part,Sp5C)及三叉神经脊束核背内侧核(dorsomedial 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DMSp5)。同时,GB14、ST2及ST6相关的运动神经元也以有序的方式分布于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颈部脊髓前角中,其中面神经核中的标记与三个腧穴的均相关,三叉神经运动核中的与ST2和ST6相关,而脊髓前角的仅与ST6相关。此外,GB14、ST2及ST6三个腧穴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中存在丰富的CGRP阳性神经纤维,且与GB14、ST2和ST6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在TRG中有部分同样显示CGRP及SP阳性表达,部分分布于面神经核的运动神经元表现为CGRP阳性,分布于三叉神经运动核的与ST2及ST6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同样显示CGRP阳性。其次,通过GB14和上游VPM同时示踪显示CTB标记的神经纤维终末及FG标记的阳性神经元均分布于Sp5的相同区域,揭示在Sp5区具有感觉传导的接续性。此外,CTB在VPM注射后,其投射的神经纤维终末分布于大脑S1的第3-4层,神经元分布于S1的第5-6层。由此可见,针刺干预偏头痛常用GB14、ST2及ST6分别通过三叉神经感觉通路与Sp5建立特定的区域性联系,即为腧穴相关的一级神经通路/环路,从Sp5至S1为其二、三级相关神经通路/环路,均与三叉神经通路密切相关。第二部分实验:首先可见脑膜中存在密集的血管网及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网络,其中CGRP、SP 阳性神经纤维均为感觉神经纤维,TH、NPY表达在交感神经纤维上,其广泛分布于脑膜的各级血管及结缔组织中,尤其是脑膜中动脉周围。神经纤维多沿着血管外壁走行,或缠绕血管壁,或分布于结缔组织中。其中同性质的神经纤维存在广泛共表达(CGRP与SP,TH与NPY阳性神经纤维),而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相互独立、相互平行及相互缠绕的关系(CGRP及TH阳性神经纤维);通过同时结合脑膜神经示踪显示脑膜中CGRP阳性神经纤维来源于TRG、DRG、VAG等,而以三叉神经系统的TRG为最多;TH阳性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SCG。CGRP受体在脑膜中亦有分布,部分穿行于CGRP阳性神经纤维上,部分与tryptase阳性MC共表达或表达于其膜上。此外,脑膜中还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如tryptase阳性的MC、其中部分同时呈现5-HT阳性表达。其次,通过脑膜神经CTB示踪可见CTB标记的阳性神经纤维终末分布于Sp5及脊髓背角,阳性感觉神经元分布于TRG的各个分支所在区,其中以第一二支所在区为多。可见脑膜受三叉神经支配,尤其是其中的第一、二支,脑膜同样通过三叉神经感觉通路与Sp5建立区域性联系。再次,通过GB14及脑膜同时示踪可见与两者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均分布于TRG第一支所在区域,且部分具有共表达的特点,由此可见。GB14及脑膜在神经环路上具有共同点,为针刺干预及确定检测部位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实验:首先行为学表现方面,硝酸甘油注射液注射造模后,较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耳朵明显发红,抓耳、挠头、爬笼、抖身次数明显增多(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及药物CGRP受体拮抗剂注射干预后大鼠抓耳、挠头、爬笼、抖身等次数明显减少(尸<0.05)。在头面部机械痛阈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头面部机械痛阈的阈值显着降低(尸<0.05),针刺及CGRP受体拮抗剂干预组较模型组的痛阂阈值又有显着升高(尸<0.05)。在相应的生物化学物质变化中,单位面积内(630 μm x 630 μm)的MC数量,较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膜中tryptase阳性激活型MC、tryptase/LAMP-1阳性共表达的脱颗粒MC的数量均较空白组明显增多(尸<0.05),而较模型组相比,针刺及CGRP受体拮抗剂组大鼠脑膜中tryptase阳性激活型MC及tryptase/LAMP-1阳性共表达的脱颗粒MC的数量均明显减少(尸<0.05),其中针刺与药物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尸>0.05);单位面积(630 μm x 630 μm)中CGRP阳性神经纤维的长度,较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GRP神经纤维的分布长度有所增加,针刺及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又有所减少,其有变化趋势,但是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尸>0.05);CGRP受体的分布,模型组大鼠单位面积的脑膜中(630 μmx 630 μm)CRLR 阳性CGRP受体及其表达在tryptase阳性激活型MC上的数量有所增加(P<0.05),针刺干预后CRLR阳性CGRP受体表达在tryptase阳性激活型MC上的数量明显下降(尸<0.05),CGRP受体拮抗剂干预后CRLR阳性CGRP受体及其表达在tryptase阳性激活型MC上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针刺与药物组相比CRLR阳性CGRP受体表达在tryptase阳性激活型MC上的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尸>0.05);此外,5-HT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的单位面积内(630 μmx 630 μm)5-HT分布数量有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tryptase/5-HT共同标记的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药物组5-HT阳性细胞及tryptase/5-HT共同标记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尸<0.05),针刺与药物组相比tryptase/5-HT共同标记的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尸>0.05)。结论通过CTB及FG神经示踪技术从外周到中枢揭示GB14、ST2及ST6三个腧穴通过三叉神经感觉神经通路与Sp5建立区域性联系,三个腧穴穴区局部组织中存在丰富的CGRP阳性神经纤维,且部分分布于TRG的与其相关的神经元同样呈现为CGRP阳性表达,提示针刺头面部腧穴可能通过CGRP起作用:偏头痛发病部位脑膜同样通过三叉神经感觉神经通路与Sp5建立联系,且脑膜中CGRP阳性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TRG;脑膜主要受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支配,与头面部腧穴具有共同的神经通路/环路;针刺可缓解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及降低痛阈,显示针刺在改善偏头痛症状上具有较好的效应,起源于TRG的CGRP阳性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脑膜可能通过参与多种化学物质的合成及释放对维持脑膜内稳态及缓解偏头痛起到关键的作用,即针刺镇痛可能与三叉神经通路CGRP介导的化学物质变化具有密切相关性。
刘璐,裴培,王麟鹏[7](2016)在《针刺治疗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大鼠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笔者以针刺和偏头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对筛选出的针刺治疗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大鼠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刺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调控偏头痛发病相关的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方面,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等,并进一步对研究涉及的神经递质/神经调质进行分类综述。
胡焕荣,董振,易良,何小燕,张艳丽,刘亚玲,崔红娟[8](2015)在《神经降压素及其受体1(NTS/NTSR1)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S)作为一种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神经肽,主要通过神经降压素受体1(neurotensin receptor1,NTSR1)的介导来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作者通过回顾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发现NTS/NTSR1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NTS/NTSR1主要通过诱导以IP3,Ca2+和PKC为中心的MAPKs级联活化通路,诱导以MMPs和EGFR为中心的MAPKs活化及PI3K/Akt通路的激活,或者调节Rho-GTPsaes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从而调节肿瘤的发生、增殖、凋亡、转移及分化。除此之外,NTS/NTSR1还受到其他一些信号通路以及中药和中医疗法的调节。该文对NTS/NTSR1在多种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并对其在临床诊断和药物靶向治疗上的应用进行展望。
董习林,王渝蓉[9](2015)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偏头痛多为一侧或双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常伴呕吐。目前本病致病机理尚不明确,但人们多认为其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以及脑干中三叉神经核中的神经元痛感控制异常所致。偏头痛发作启动是由于三叉神经节中枢被激活,引起三叉神经纤维相应脑膜支配区膜血管、静脉窦、硬脑膜和软脑膜感觉纤维等部位血管活性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
何薇,周奇志,余曙光,蔡定均,王强,张潇丹,黄文琴[10](2015)在《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A型利钠肽受体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因有"宁心安神"功效而对焦虑障碍的治疗独具优势,但有关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心、脑存在两个独立的利钠肽系统。A型利钠肽及其受体功能失调与焦虑障碍的产生密切相关,A型利钠肽具有抗焦虑活性。基于此,拟从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效应、A型利钠肽抗焦虑作用、针刺对利钠肽的良性调节作用三方面入手,探讨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效应的利钠肽及其受体调节机制,提出"针刺抗焦虑可能是通过调节A型利钠肽及其受体而发挥‘宁心安神’作用"的观点,以期为开展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针刺肝胆经腧穴对偏头痛模型鼠血浆神经降压素和心钠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肝胆经腧穴对偏头痛模型鼠血浆神经降压素和心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配 |
2.3 盲法 |
2.4 干预方案 |
2.5 疗效观察 |
2.6 疗效评定 |
2.7 安全性评价 |
2.8 依从性评价 |
2.9 头痛日记 |
2.10 统计学分析 |
2.11 研究质量控制 |
2.12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观察 |
3.3 安全性 |
3.4 依从性 |
4 讨论 |
4.1 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4.2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基础 |
4.3 选题依据 |
4.4 评价量表的选取 |
4.5 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转录组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样本采集和分组 |
1.4 RNA抽提 |
1.5 RNA质检 |
1.6 文库建立和测序 |
1.7 PCR法验证差异基因表达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2 表达量分析 |
2.3 表达量差异分析 |
2.4 PCR验证结果 |
2.5 基因集分析 |
2.6 GO分析 |
2.7 KEGG分析 |
3 讨论 |
3.1 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3.2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蛋白质组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样本采集和分组 |
1.4 蛋白提取 |
1.5 酶解及标记 |
1.6 RPLC一维分离 |
1.7 液相串联质谱 |
1.8 蛋白搜库 |
1.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10 蛋白验证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2 蛋白验证结果 |
2.3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2.4 GO分析 |
2.5 KEGG分析 |
3 讨论 |
3.1 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3.2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2)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综述 偏头痛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C:中医诊断标准 |
附录D:疗效判定标准 |
附录E:MSQ评分 |
附录F:SAS评分 |
附录G:SDS评分 |
附录H: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
1.1 病名及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原发性头痛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影响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针刺意外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随访时间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疗效评定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对比 |
3.3 治疗前后头痛疗效评分对比 |
3.4 随访1 月的VAS疼痛评分对比 |
3.5 随访1 月的头痛疗效评分对比 |
3.6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
4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腹针疗法治疗本病的依据 |
1.1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
1.2 选穴依据 |
1.3 进针深度的研究 |
1.4 腹针疗法的特色 |
2 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本病的依据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2 临床总有效率分析 |
3.3 疼痛积分分析 |
3.4 近期疗效分析 |
4 问题及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针刺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病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疗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配 |
2.3 质量控制 |
2.4 针刺干预方案 |
2.5 疗效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针刺方法的选取 |
4.3 评价量表的选取 |
4.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部分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仪器和试剂 |
2.2 参数意义 |
2.3 样本采集 |
2.4 样本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治疗前血栓弹力图比较 |
3.2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
3.3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
4 讨论 |
4.1 针刺调节气血 |
4.2 偏头痛与凝血功能异常 |
4.3 血栓弹力图 |
4.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四部分 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说明 |
2.2 针刺干预方案 |
2.3 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 |
2.4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 |
3.1 治疗后Re Ho分析结果 |
3.2 治疗后ALFF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偏头痛脑功能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 |
4.2 局部一致性分析法与低频振荡振幅分析法在偏头痛研究领域的应用 |
4.3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5)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
1.1.3 主要实验器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分组 |
1.2.2 药物制备 |
1.2.3 针刺方法 |
1.2.4 分组治疗 |
1.2.5 实验取材 |
1.3 指标检测 |
1.3.1 血压 |
1.3.2 易激惹程度 |
1.3.3 ELISA法检测血清中Scr、BUN、NPY、ET-1、CGRP和 NT. |
1.3.4 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NPY-m RNA的相对表达量 |
1.3.5 肾组织HE染色 |
1.4 数据统计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血压值的比较 |
2.2 各组大鼠易激惹程度的比较 |
2.3 治疗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cr及 BUN表达的影响 |
2.4 治疗对各组大鼠NPY、ET-1、CGRP和 NT表达的影响 |
2.5 治疗对各组大鼠NPY-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6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结果 |
3 讨论 |
3.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3.2 天麻钩藤饮与高血压病 |
3.3 太冲穴与高血压病 |
3.4 取左侧太冲穴的意义 |
3.5 天麻钩藤饮联合针刺太冲穴的意义 |
3.6 中医证型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
3.7 中医证型与实验指标 |
3.8 实验结果的讨论 |
3.8.1 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血压的影响 |
3.8.2 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高血压的肾脏保护 |
3.8.3 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神经肽类物质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启示与展望 |
综述 近五年天麻钩藤饮治病机制的研究荟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三叉神经通路中CGRP介导针刺缓解大鼠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研究进展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偏头痛现代研究进展 |
1 偏头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 临床防治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实验一 针刺干预偏头痛常用头面部腧穴神经支配特征及神经通路/环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偏头痛发病部位脑膜的神经化学特征、神经支配及神经通路/环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针刺干预大鼠偏头痛模型的镇痛效应及其与三叉神经通路中CGRP介导化学物质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针刺治疗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大鼠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数据库及主题词 |
1.2文献筛选 |
2 结果分析 |
2.1 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选择 |
2.2 针刺穴位和方法的选择 |
2.3 针刺机制 |
3针刺调控的偏头痛相关神经递质/神经调质 |
3.1 CGRP与偏头痛 |
3.2 5-羟色胺(5-HT)与偏头痛 |
3.3 NO与偏头痛 |
4 展望 |
4.1 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选择 |
4.2 非穴位对照组的取穴 |
4.3 针刺方法的具体参数设定 |
4.4 取材问题 |
4.5 针刺机制研究的新靶点 |
(8)神经降压素及其受体1(NTS/NTSR1)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NTS和NTSR1的结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
2NTS/NTSR1在多种肿瘤中的作用 |
3肿瘤细胞中NTS/NTSR1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 |
4调节NTS/NTSR1的信号通路及中药制剂 |
5小结及展望 |
(9)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微循环 |
2 改善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及血液流变学 |
3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
4 对神经递质等的影响 |
4.1 神经肽Y(NPY)和内皮素(ET) |
4.2 CGRP |
4.3 β-内啡肽 |
4.4血浆神经降压素(NT)和心钠素(ANP) |
4.5 一氧化氮(NO) |
4.6 5-羟色胺 |
4.6 血小板和血小板凝集因子 |
4.7 血清镁 |
4.8 G蛋白(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 |
5 中枢调节机制 |
6 小结 |
(10)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A型利钠肽受体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效应 |
2 A型利钠肽的抗焦虑作用 |
3 针刺对利钠肽的调节作用 |
4 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利钠肽受体机制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四、针刺肝胆经腧穴对偏头痛模型鼠血浆神经降压素和心钠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D]. 黄绍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王月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杨玉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D]. 管素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D]. 徐鑫.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三叉神经通路中CGRP介导针刺缓解大鼠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7]针刺治疗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大鼠机制的研究进展[J]. 刘璐,裴培,王麟鹏. 中国针灸, 2016(03)
- [8]神经降压素及其受体1(NTS/NTSR1)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 胡焕荣,董振,易良,何小燕,张艳丽,刘亚玲,崔红娟.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3)
- [9]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董习林,王渝蓉. 中国中医急症, 2015(06)
- [10]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A型利钠肽受体机制探讨[J]. 何薇,周奇志,余曙光,蔡定均,王强,张潇丹,黄文琴. 中国针灸,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