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建立金融安全区之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辰,马晓霖[1](2020)在《土耳其叙北安全区政策的动因与走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3月,土耳其军队与叙利亚和俄罗斯联合武装在叙北伊德利卜省等地爆发新一轮冲突,尽管之后俄土达成停火协议,并开展联合巡逻,但武装冲突仍持续不断,使叙利亚安全形势呈现恶化态势,导致围绕该地区的域内外各方博弈进一步升级。在土耳其的中东战略中,叙利亚北部地区一直是其南下谋求地缘政治利益的战略要地,长期以来是其实现扩张领土、遏制阿拉伯民族主义力量、联合美国对抗苏联、打击库尔德分离主义势力、构建地区霸权等目标的主要依托。叙利亚危机爆发后,土耳其的叙北战略进一步深化,推动叙北安全区建立,力图使之成为土耳其遏制库尔德力量、维护自身安全并同域内外各方进行利益博弈和权力竞争的依托。而安全区缺乏长效安全机制、无法有效解决难民问题、定位与性质模糊等问题及其服务于土耳其构建地区霸权的本质,则为叙利亚危机的和平解决增添了不确定性。
穆春唤[2](2020)在《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是美国建立和维持全球统治地位必然要涉足的重点区域。美国自冷战时起,就试图通过和中东地区各种类型政治行为体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这个地区的事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之间的关系。多年来,美国始终关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的库尔德武装组织,并根据自己与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所在国家的关系或局势,来制定针对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不同政策。本文主要是从威胁认知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美国在规避威胁、遏制威胁以及消灭威胁等动机的驱使下,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美国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多元的。既有正向关系的支持、合作以及接触,也有反向关系的打压与制裁。在此基础上,政策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差异。而这些政策的形成与差异的产生,都和美国的威胁认知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首先,威胁认知是导致美国对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开展合作、支持和接触,或是打压、打击和制裁等基本政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合作政策,主要源于美国对冷战时期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对伊拉克的影响,还有伊拉克极权主义政权在海湾地区的扩张以及穆斯林什叶派势力在伊拉克的增长等一系列威胁认知。同样,美国积极支持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感受到了叙利亚内战中“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崛起在中东地区对美国构成的巨大威胁。小布什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的主要安全威胁,而与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进行了接触。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伊朗的威胁评估显着下降,同时对库尔德武装组织自由生活党的威胁认知相对上升,因此,将该组织列入了恐怖主义组织名单进行制裁。对于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美国主要是考虑到与土耳其的同盟关系,因而支持土耳其政府镇压库尔德工人党,并将该组织列入恐怖主义名单予以制裁。其次,威胁认知对美国的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具有限制作用。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追求的违反国家主权原则的民族分离主义目标,影响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因此,美国在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采取支持与合作政策时,谨慎把握对这些组织的支持限度,尽量降低库尔德民族主义对地区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威胁。最后,威胁认知也影响到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就美国与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而言,考虑到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和伊拉克什叶派威胁的长期存在,因而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政策更具有战略性;而由于“伊斯兰国”组织威胁的短期性和非关键性,因此美国基于反恐战争与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形成的合作关系则侧重于战术性。本文通过威胁认知理论对美国针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所做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美国作为国家行为体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制定政策时的威胁认知考量。并从中认识到美国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对待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并非是为了支持库尔德民族的自治与独立,而是从威胁认知出发来更加有效地维护美国自身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从论文研究的创新来说,这种研究的视角和研究结果,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探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万勇[3](2020)在《公安县中心城区空间演进的特征与趋势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增长催生了对城市空间的巨大需求。城市空间的增长,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规模上,都已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一方面,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日新月异,城市建设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产生了“冒进城市化”、“过度建设”等问题,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敏感和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面对中国城市空间增长问题,局限于城乡规划或其他单一学科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城市空间增长的管控、提升城市空间配置效率等方面往往有心无力。因此,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更大的挑战在于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客观规律及其根源性的制度、机制的反思和认识,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在相关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公安县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演进为研究方向,通过文献查阅、野外调查和市民问卷调查,对其自然山水格局、生态资源、人文内涵及空间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评价,梳理出公安县中心城区这一滨江平原型中小县城的城市增长边界、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功能板块的变迁规律及趋势。以历次总规编制(修编)作为关键节点进行研判,同时分析区位条件、政策背景、经济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及外界环境因素等对城市规模、性质、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的影响,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展望未来公安县中心城区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同时对公安县空间增长管理策略提出建议。
李虹[4](2019)在《紧凑视角下的山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提出紧凑城市是一种以环境宜居、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能够利用较少的城市土地提供更多的城市空间,以承载更多更高质量生活内容,并以城市空间的高效运行为衡量标准的城市类型[1]。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山阳城市由之该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环境,呈现出典型的河谷带状城市形态。在城市周围生态环境约束较多,建设用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发展背景下,山阳城市近年来呈现出快速的跳跃式扩张形态,进而衍生出山水格局消弭、生态环境破坏、结构发展松散、路网组织无序、服务体系低效、人居环境品质趋差等诸多问题。未来如何选择合理的发展规模、控制城市发展边界,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组织高效运行的交通网络体系,有机协调城市用地布局要素、构建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对于实现山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必要。紧凑城市所强调的集约、高效、高质对于山阳这样现状资源短缺、急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城市来说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本文基于“紧凑城市”理念对于山阳城市所展开的研究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其一是研究基础梳理,其中包含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体系与研究技术路线等内容;其二为山阳城市现状特征解读,主要是在梳理山阳城市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对于山阳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情况与现状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于建设边界形态、空间结构形态以及用地布局形态三个方面所显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与关键问题;其三是针对山阳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化研究。具体包含“建设边界形态的生态划定”、“空间结构形态的高效组织”以及“用地布局要素的有机混合”三部分主要内容。每一子部分均以城市发展紧凑化为导向,形成“现状问题梳理——组织策略研究——实施路径探索——空间形态模拟——紧凑量化比较”的完整研究路径。从研究结果而言,文章通过将山阳城市空间形态解构为建设边界形态、空间结构形态与用地布局形态三大体系,并在现状演变特征解读的基础上相应提出“保障生态基底,发展边界控制”、“交通体系优化,空间效率提升”以及“用地适度混合,服务均衡提升”三大手段,以期助力山阳城市紧凑化发展。其中在“保障生态基底,发展边界控制”研究部分,主要是从生态刚性空间限制、城市发展规模需求与空间增长内生动力三个方面综合考量,综合确定最有助于山阳城区空间形态紧凑化与土地集约化发展的阶段性空间增长边界;在“交通体系优化,空间效率提升”研究部分,主要是针对山阳城市现状发展问题与瓶颈,提出“增强轴向联系”、“实现趋圆增长”“通达内部交通”等促进城市紧凑发展的结构组织策略,进而以其为指导,提出“两核定点,一轴联动”、“中心成带,多核聚力”、“多心孕育,组团生长”三种不同方向的多心结构引导路径,并建构相应的路网交通体系以形成城市结构在空间层面的落实;在“用地适度混合,服务均衡提升”研究部分,文章首先从空间布局类型出发,将用地布局要素划分为“基础性布局要素”、“集聚性布局要素”与“均等性布局要素”三大类,分别对其布局模式进行引导;其次在拟合三种模拟空间结构形态的基础上,从布局要素的使用功能出发,提出“居住空间依山就势,住区重构回归生活”、“集群布局工业用地,形成链式生产空间”、“蓝绿空间体系搭构,孕育人文怡养城市”、“服务空间聚散有度,城市功能有机耦合”四大布局策略,以对城市主体功能要素的整体布局、尺度控制、规模供给以及位置分配提出综合指导;再次以上述布局模式引导与组织策略研究为指导,以各模拟路网形态为基础进行系统组织、叠加调整与耦合优化,最终形成完整的城市用地布局形态。本文以紧凑城市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城市增长边界、空间发展结构以及用地要素布局三个空间体系的形态模拟与叠加综合,试图探寻山阳城市更趋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以期资鉴陕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同类型的河谷型城市的发展。
黎凯铭[5](2019)在《基于案例的设计预防犯罪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新技术的来临,犯罪手段将会不断升级,犯罪预防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早先犯罪预防措施多以法律、规范为主。随着设计预防犯罪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特殊领域,通过设计预防并降低犯罪率,逐渐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于设计预防犯罪的研究,多集中于城规、建筑等领域,面向工业产品领域的设计方法较少。论文首先针对上述问题,对数百项预防犯罪的设计案例与发明专利进行归纳和分析。其次,从创新方法学与犯罪预防学中提取出多个专业词汇,作为案例归纳与定性的关键词,并进一步参考了犯罪案例库的建立模式与TRIZ理论中发明原理的形成模式,对数百项预防犯罪的设计案例与发明专利进行了定义和归类,总结其创新的规律性,得出预防犯罪的思路及设计方法。第三,基于犯罪生命周期模型和犯罪三角,深入分析了时间与资源两项因素对于犯罪的影响,提出了犯罪时间轴和犯罪场景资源模型。在以上基础上,建立了犯罪类型、预防时机、场景资源三者与犯罪预防设计方法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实现对犯罪场景的识别分析,以及随后对于犯罪预防方案的推导,并将分析和推导过程总结成犯罪预防设计策略。最后,将本研究提出的犯罪预防设计策略应用到一项设计预防犯罪的案例中,对研究提出的设计策略进行实例验证。通过研究,在总结设计预防犯罪案例分析方法的同时,也为设计预防犯罪提供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方法。
王强[6](2006)在《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危机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多发期,种种因素表明,我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各种内部外部条件正在逐步成熟。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建立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对于防范上海市金融危机、维护上海市的城市安全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极端迫切性。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十五节。 第一章金融危机与危机管理理论。首先介绍了金融危机的概念、类型和特点,随后对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做了阐述。最后对金融危机管理的程序和策略做了分析。 第二章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外部支持系统。首先论证了上海市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体系和法律框架。 第三章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内部构造。首先介绍了国际上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随后结合我国实际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造出一个实用性强的数学模型并对上海市当前金融形势进行实证分析。 第四章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软件设计,运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设计一套计算机软件,可用于分析当前及今后金融形势预测,将模型实用化。 第五章创建上海市金融安全区的实践和思考。首先提出要创建上海市金融安全区,然后对金融安全区的组织职责与工作制度进行了构想,提出要以金融安全区的建设促进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缪曼聪[7](2005)在《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切入点 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文中研究说明
陶正芳,韩杰[8](2003)在《关于创建金融安全区的现实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创建金融安全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齐齐哈尔市致力于金融安全区建设 ,必须深刻理解创建金融安全区的目的、实质 ,高度重视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和推进措施 ,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深入开展此项工作 ,实现地方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为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朱其龙,戴俊,罗加强[9](2003)在《实现区域金融安全 助推苏皖经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辉[10](2002)在《探金融安全之路 创社会信用之途》文中指出
二、关于建立金融安全区之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金融安全区之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土耳其叙北安全区政策的动因与走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土耳其叙北战略的历史溯源 |
(一) 领土诉求: 土耳其叙北战略的初步实践 |
(二) 地缘对抗: 土耳其叙北战略的升级 |
(三) 库尔德问题与《阿达纳安全协议》: 土耳其叙北战略的深化 |
二、 土耳其叙北安全区政策的内容与动因 |
(一) 土耳其叙北安全区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 土耳其建立叙北安全区的战略考量 |
三、 叙北安全区面临的问题及其前景 |
(一) 安全区缺乏有效安全机制,区内安全形势严峻复杂 |
(二) 安全区无力为难民提供保护,地区人道主义局势将不断恶化 |
(三) 安全区性质与定位模糊,“土耳其化”政策引人担忧 |
(四) 安全区服务于土耳其构建地区霸权战略,为未来新一轮地区危机埋下伏笔 |
四、 余论 |
(2)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创新 |
六、结构内容 |
第一章 研究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威胁认知理论与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
一、对外政策研究的认知方法 |
二、威胁、威胁认知的内涵 |
三、影响威胁认知的一般因素 |
四、影响威胁认知变化的因素 |
五、应对威胁的三种策略:规避威胁、制衡威胁和消灭威胁 |
六、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
第二节、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非国家行为体性质 |
一、非国家行为体的内涵 |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组织性 |
三、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意识形态 |
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治目标 |
五、库尔德武装组织的跨国影响 |
第三节、影响美国威胁认知的因素 |
一、宗教价值观 |
二、民主思想 |
三、人权价值观 |
四、主流意识形态 |
五、国际法观念 |
六、盟友因素 |
七、历史因素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政策 |
第一节、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
一、美国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暴力革命在伊拉克的兴起 |
三、遏制威胁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
第二节、海湾战争后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
一、美国对萨达姆政权的威胁认知 |
二、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在海湾战争前的发展 |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三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性合作关系的确立 |
一、“9·11事件”与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前的发展 |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合作 |
四、伊拉克战后格局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 |
第四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关系的限度 |
一、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 |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七十年代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有限支持政策 |
三、美国反对库尔德自治区独立公投 |
第五节、威胁特点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 |
一、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 |
二、伊拉克战后形势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建立战略性合作的必要性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术性合作政策 |
第一节、叙利亚内战前库尔德运动组织的发展 |
一、内战前叙利亚库尔德人的生存状况 |
二、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建立与演变 |
三、新世纪以来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发展 |
四、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库尔德政党格局的变化 |
第二节、反恐战争与美国和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军事合作 |
一、美国对“伊斯兰国”组织威胁认知的形成 |
二、美国在叙利亚反恐战争中的盟友困境 |
三、内战前美国与叙利亚库尔德人的关系 |
四、美国与库民联党在反恐战争中的军事合作 |
第三节、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
一、美国对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威胁认知 |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
第四节、“伊斯兰国”威胁特点与美国和库民联党的战术性合作 |
一、“伊斯兰国”威胁的短期性与美国对库民联党的战术性支持 |
二、美国的叙北撤军计划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接触与制裁政策 |
第一节、影响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因素 |
一、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历史因素 |
二、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文化因素 |
三、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政治因素 |
第二节、伊朗对美国威胁的构成 |
一、伊朗的地缘地位 |
二、伊朗支持政治伊斯兰运动 |
三、构建和扩张什叶派势力范围 |
四、发展核技术 |
第三节、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变化 |
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威胁认知的构成 |
二、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双重政策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打压政策 |
第一节、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 |
一、土耳其的地缘重要性 |
二、冷战时期美土同盟关系的建立 |
三、冷战后美土关系的曲折发展 |
四、中东剧变以来美国与土耳其的紧张关系趋势及其根源 |
第二节、库尔德工人党运动对土耳其的影响 |
一、土耳其早期的库尔德问题与政策 |
二、库尔德工人党在土耳其的崛起及其运动发展 |
三、库工党问题对土耳其内政外交的影响 |
第三节、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基本政策 |
一、美国对库工党的威胁认知 |
二、美国支持土耳其打击库工党 |
三、美国协助土耳其抓捕奥贾兰 |
四、美国制裁打压库工党 |
本章小节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美国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作用与影响 |
三、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对库尔德运动发展的影响 |
四、库尔德运动对中东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3)公安县中心城区空间演进的特征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3.1 空间的概念 |
1.3.2 城市空间的概念 |
1.3.3 城市形态的概念 |
1.4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公安县中心城区相关规划 |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2 公安县概况及城区现状空间形态 |
2.1 公安县概况 |
2.1.1 区位条件 |
2.1.2 中心城区历史沿革 |
2.2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2.2.1 空间格局 |
2.2.2 城市组团 |
2.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公安县中心城区空间演进的过程 |
3.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拓展起步期 |
3.1.1 公安县县城位置的确定 |
3.1.2 空间雏形的确立 |
3.1.3 路网格局的建立 |
3.1.4 城市边界有机生长 |
3.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低速扩展期 |
3.2.1 市场经济及影响 |
3.2.2 1995版总体规划概述 |
3.2.3 1995版规划对公安城市外部形态影响评析 |
3.2.4 1995版总规对城市内部形态引导历程分析 |
3.2.5 1995版总体规划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引导实效 |
3.3 21世纪初期中速扩展期 |
3.3.1 转型期公安县城市发展迎来新机遇 |
3.3.2 转型期公安县城市建设概况 |
3.3.3 2003版总体规划概述 |
3.3.4 2003版总规对公安城市外部形态影响评析 |
3.3.5 2003版总规对公安城市内部形态影响评析 |
3.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快速扩展期 |
3.4.1 新型城镇化助推公安县中心城区跨越式发展 |
3.4.2 后三峡时代城市空间瓶颈的突破 |
3.4.3 2015版总体规划概述 |
3.4.4 2015版总规对公安城市外部形态影响评析 |
3.4.5 2015版总规对公安城市内部形态影响评析 |
3.5 本章小节 |
4 影响公安县中心城区空间演进的主要因素 |
4.1 从影响公安城市形态变化动力因素分析 |
4.2 从公安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因素分析 |
4.3 从交通影响城市空间因素分析 |
4.4 从荆江分洪工程影响城市空间因素分析 |
4.5 “长江大保护”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未来公安县城区城市空间演进构想 |
5.1 滨江城市不同阶段城市空间演进规律 |
5.1.1 临江单边点状发展阶段 |
5.1.2 沿江带状发展并向陆域纵深延伸阶段 |
5.1.3 跨江两岸发展格局阶段 |
5.2 公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时代要求 |
5.2.1 区域新机遇 |
5.2.2 大交通格局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
5.3 未来公安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构想 |
5.3.1 现状空间格局分析 |
5.3.2 城市空间演进过程分析 |
5.3.3 区域衔接分析 |
5.3.4 发展策略分析 |
5.3.5 空间结构构想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紧凑视角下的山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紧凑城市研究背景 |
1.1.2 中小城市发展诉求 |
1.1.3 山阳城市现状困境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紧凑城市 |
1.2.2 空间形态 |
1.2.3 紧凑空间形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紧凑城市”引导方法 |
1.3.2 “紧凑城市”布局方法 |
1.3.3 “紧凑城市”量化方法 |
1.3.4 “紧凑城市”应用解读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2 山阳空间形态现状解读 |
2.1 山阳基本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环境 |
2.1.3 资源条件 |
2.1.4 社会经济 |
2.1.5 人口发展 |
2.2 城市建设现状 |
2.3 发展演变特征 |
2.3.1 建设边界形态的轴向扩张特征 |
2.3.2 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发展特征 |
2.3.3 用地布局形态的低效组织特征 |
2.4 现状存在问题 |
2.5 小结 |
3 建设边界形态的生态划定 |
3.1 生态划定框架 |
3.2 边界形态测算 |
3.2.1 生态刚性限制解读 |
3.2.2 弹性扩展边界计算 |
3.3 边界形态模拟 |
3.4 城市发展建议 |
3.5 小结 |
4 空间结构形态的高效组织 |
4.1 结构组织策略 |
4.1.1 发展因素梳理 |
4.1.2 组织策略研究 |
4.3 结构引导路径 |
4.3.1 “两核定点,一轴联动”的引导路径 |
4.3.2 “中心成带,多核聚力”的引导路径 |
4.3.3 “多心孕育,组团生长”的引导路径 |
4.4 结构体系优化 |
4.4.1 “两核定点,一轴联动”的结构优化 |
4.4.2 “中心成带,多核聚力”的结构优化 |
4.4.3 “多心孕育,组团生长”的结构优化 |
4.5 结构形态验证 |
4.5.1 拓扑结构拟合度 |
4.5.2 路网空间可达性 |
4.5.3 交通流量合理度 |
4.6 小结 |
5 用地布局要素的有机混合 |
5.1 布局体系引导 |
5.1.1 集聚性布局要素 |
5.1.2 均等性布局要素 |
5.2 要素有序组织 |
5.2.1 居住空间依山就势,住区重构回归生活 |
5.2.2 集群布局工业用地,形成链式生产空间 |
5.2.3 蓝绿空间体系搭构,孕育人文怡养城市 |
5.2.4 服务空间聚散有度,城市功能有机耦合 |
5.3 用地有机协调 |
5.3.1 居住空间布局形态模拟 |
5.3.2 产业空间布局形态模拟 |
5.3.3 服务空间布局形态模拟 |
5.3.4 蓝绿空间体系形态模拟 |
5.4 布局形态验证 |
5.4.1 功能斑块形态测度 |
5.4.2 用地耦合程度测度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案例的设计预防犯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2.1 我国封建时期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2.2 我国现代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3 国外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3.1 国外封建时期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3.2 国外近代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3.3 国外现代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架构 |
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设计预防犯罪的相关概念 |
2.1.1 设计预防犯罪的定义 |
2.1.2 犯罪成因的理论概述 |
2.1.3 犯罪预防框架的概述 |
2.1.4 犯罪预防实施方法的概述 |
2.2 犯罪预防设计策略的相关概念 |
2.2.1 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原理的形成过程 |
2.2.2 犯罪预防案例的分析与归纳 |
2.2.3 案例分析用于设计预防犯罪的必要性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案例的犯罪预防研究 |
3.1 进行案例研究的原则 |
3.1.1 案例收集的原则 |
3.1.2 案例的描述原则 |
3.1.3 案例的共同性归纳原则 |
3.2 犯罪预防案例的描述与分析 |
3.2.1 犯罪预防案例的描述和分类 |
3.2.2 建立犯罪预防思路与犯罪预防设计方法间的映射 |
3.3 犯罪预防思路与犯罪预防设计方法的定义 |
3.4 犯罪预防思路与犯罪预防设计方法的详细描述 |
3.4.1 预防思路S1:移除目标 |
3.4.2 预防思路S2:降低吸引 |
3.4.3 预防思路S3:财物标识 |
3.4.4 预防思路S4:破坏利益 |
3.4.5 预防思路S5:增加犯罪阻碍 |
3.4.6 预防思路S6:消除弱点 |
3.4.7 预防思路S7:犯罪显现 |
3.4.8 预防思路S8:扩充监视 |
3.4.9 预防思路S9:引入救援 |
3.4.10 预防思路S10:出入口控制 |
3.4.11 预防思路S11:罪犯隔离 |
3.4.12 预防思路S12:减少匿名 |
3.4.13 预防思路S13:物品管制 |
3.4.14 预防思路S14:降低犯罪冲动 |
3.5 本章小结 |
4 犯罪预防的设计策略 |
4.1 犯罪预防的设计流程 |
4.2 犯罪预防的时间分析 |
4.2.1 时间视角下犯罪预防案例的分类原则 |
4.2.2 时间视角下犯罪预防案例的分类 |
4.2.3 时间视角下犯罪预防的方法 |
4.3 犯罪预防功能承载对象的分析 |
4.3.1 犯罪场景下资源的描述 |
4.3.2 犯罪场景下资源模型的构建 |
4.3.3 犯罪预防设计方法的功能承载对象 |
4.4 犯罪预防设计方案的生成 |
4.5 犯罪预防的方案评价阶段 |
4.6 本章小结 |
5 犯罪预防设计策略的验证 |
5.1 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盗窃的案例描述 |
5.2 图书馆防盗中的预防时间分析 |
5.3 图书馆防盗中预防方法的功能承载对象分析 |
5.3.1 犯罪场景资源模型的构建 |
5.3.2 犯罪预防思路及设计方法的选取 |
5.4 图书馆防盗的设计方案生成 |
5.4.1 关联设计方法与场景中的资源 |
5.4.2 所用预防思路与设计方法的表述 |
5.4.3 设计构想的生成 |
5.4.4 设计策略结论与案例实际方案的对比 |
5.4.5 设计方案的生成 |
5.5 图书馆防盗的方案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设计案例类型及来源 |
附录Ⅱ 图表索引 |
(6)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金融危机与危机管理理论 |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
第二节 危机管理理论 |
第三节 金融危机管理的程序和策略 |
第二章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外部支持系统 |
第一节 建立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二节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组织体系建设 |
第三节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法律法规政策保障 |
第三章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内部构造 |
第一节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国际国内研究成果简介 |
第二节 AHP层次分析法 |
第三节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
第四节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模型 |
第四章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 |
第一节 预警软件数据库设计 |
第二节 预警软件程序设计 |
第五章 创建上海市金融安全区的实践和思考 |
第一节 金融安全区的特点与分析 |
第二节 上海市金融安全相关组织职责与工作制度 |
第三节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切入点 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以金融安全区创建为基础,搭建金融生态建设平台 |
以整治信用环境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找准金融生态建设的突破口 |
以发挥政府、银行、企业三个层面的作用为着力点,形成金融生态建设的合力 |
以“良性互动”、“双活双赢”为目标,初步形成了银行、银企、银政、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
(10)探金融安全之路 创社会信用之途(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五个到位”, 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
(一) 明确创建宗旨, 做到认识到位 |
(二) 建立创建机制, 做到组织到位 |
(三) 落实创建责任, 做到分工到位 |
(四) 完善创建制度, 做到措施到位 |
(五) 强化创建基础, 做到监管到位 |
二、坚持“五个结合”, 使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
(一) 创建金融安全区与观念转变相结合 |
(二) 创建金融安全区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
(三) 创建金融安全区与维护金融债权相结合 |
(四) 创建金融安全区与完善制约机制相结合 |
(五) 创建金融安全区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 |
四、关于建立金融安全区之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土耳其叙北安全区政策的动因与走向分析[J]. 刘辰,马晓霖.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0(06)
- [2]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D]. 穆春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3]公安县中心城区空间演进的特征与趋势研究[D]. 万勇. 长江大学, 2020(02)
- [4]紧凑视角下的山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李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基于案例的设计预防犯罪方法研究[D]. 黎凯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设计[D]. 王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7]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切入点 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J]. 缪曼聪. 中国金融, 2005(15)
- [8]关于创建金融安全区的现实思考[J]. 陶正芳,韩杰. 理论观察, 2003(06)
- [9]实现区域金融安全 助推苏皖经济发展[J]. 朱其龙,戴俊,罗加强. 中国金融, 2003(03)
- [10]探金融安全之路 创社会信用之途[J]. 张辉. 西安金融,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