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谁有有关于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论文资料
- 答: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任何人都肯定会说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本曲作于1846—1847年,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州宽伍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 ,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册或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片段1 )
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 、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片段2)。但这不是肖巧和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问:肖邦圆舞曲的艺术特征
- 答:这个纳棚就洞做则是肖邦音乐的艺术特胡哪征
问:肖邦 b小调圆舞曲 写作背景
- 答:《b小调圆舞曲(Op.69-2)》创作背景
1829年,弗里德里克·肖邦19岁,刚到法国巴黎,但是对巴黎很陌生,处处不利,不禁想起家乡。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b小调圆舞曲(燃搜Op.69-2)》。全曲都弥漫着思乡的情绪。体现乱尺着伤感。并且有着明显玛祖卡(波兰的一种民间舞蹈)风格。
《b小调圆舞曲》是肖邦早期的作品,也是17首圆舞曲中最有马祖卡舞曲味道的一首,而却无法视为一首真正圆舞曲。依具有中间部分的一种回旋曲形式而做成。
中间转调的部份,是转为B大调,也短暂转为小调的形式,这是萧邦曲最大的特色,转调特别多。
扩展资料
肖邦其他圆舞曲介绍
1、《离别圆舞曲》
1835年,肖邦从巴黎前往德国的卡尔斯巴特,与当时从波兰来此地疗养的双亲相会。归途中,滞留于德累斯顿,皮陪历顺便拜访了旧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渥金斯基伯爵有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儿,意大利血统,黑发、大眼、厚唇,为人热情,当时只有十九岁,不论是钢琴、声乐或作曲,都有基础。
肖邦与这位童年时代的好友相逢,很快就表现出他的爱心,俩人也亲密起来。连续一个月的相爱生活,使俩人难分难舍。当肖邦即将离去时,曾为玛丽亚写了一首圆舞曲相赠,后来玛丽亚就把它取名为“离别”圆舞曲,即本曲。
肖邦十分留恋这段甜蜜的时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来以资纪念。
2、《升C小调第七号圆舞曲》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
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生活。
中段转为降D大调,明朗了一些,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 答: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滚早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大蠢雀,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档唯风格。
- 答:肖邦一生 创轮蠢察作了21首圆舞曲,《b小调圆舞曲》(Op.69-2)是第腊茄10首,属于1827-1830年出国前的早期作品。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档敏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的情绪,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