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冯海珊[2](2021)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评价条目,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2)探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临床经验分享,成立项目专家小组,制定《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初稿,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终稿。(2)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2019年12月两段时期就诊急诊抢救室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57例。对照组(181例)为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常规管理方法护理,实验组(176例)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分析、比较两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在抢救室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025(P<0.00),变异系数为0.000~0.128,满分比均>40%,专家对核查单条目的一致性和认同度相对较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协调性良好。(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财务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35.4%下降至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01);患者安全发生率由实施前55.8%下降至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01);医护人身安全的不良事件/异常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75.1%下降至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7.73%下降至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P<0.001);护理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4.42%下降至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3.3%下降至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P<0.001)。(3)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研究所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认同度和一致性较高,协调性好。可作为急诊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临床工具。(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张娟娟[3](2021)在《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分析人口学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护士执业环境对医护合作的影响,为管理者从护士个人和执业环境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医护合作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9月~11月,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济南市的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2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研究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医护合作量表、任务负荷指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医护人际交换问卷、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通过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急诊科护士的人口学资料本研究的326名调查对象,年龄范围在21~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74±5.41)岁;以女性护士居多(70.55%);急诊科工作年限1~33年;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88.04%);职务以临床护士为主(77.61%);职称以护师居多(51.84%);聘任方式主要是合同制(87.73%);婚姻状况以已婚居多(69.02%)。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总均分为(3.73±0.93),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三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患者信息的交流”(3.88±0.85)、“护士和医生的关系”(3.77±0.89)、“共同参与治疗或护理的决策过程”(3.61±0.98)分。3.人口学变量对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急诊科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务、聘任方式的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职称的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及执业环境得分情况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88±0.67),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任务负荷总均分为(16.59±3.55),位于较高水平,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是“努力程度”(17.07±3.44),得分最低的是“心智需求”(15.86±3.73)。医护人际交换总均分为(3.96±0.74),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4.08±0.70),得分最低的是“有效沟通”(3.89±0.74)。执业环境总均分为(71.08±25.77),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九个维度得分较高的三个是“质量管理”(80.21±20.42)、“人力配备”(77.51±20.81)、“临床护理专业性”(75.01±20.50);得分较低的三个维度是“社会地位”(66.55±24.01)、“薪酬待遇”(60.13±27.61)、“医院管理参与度”(47.50±29.69)。5.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执业环境与医护合作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医护合作总分及其各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r=0.291~0.329,P<0.001)、医护人际交换总分及各维度(r=0.486~0.692,P<0.001)、执业环境总分及其各维度(r=0.192~0.414,P<0.001)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医护合作总分及其两个维度与任务负荷总分、心智需求、努力程度(r=0.113~0.175,P<0.05)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信息的交流与时间需求((r=0.122,P<0.05))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6.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作意愿、有效沟通、内部支持进入医护合作得分的回归方程,它们共解释医护合作总变异的51.60%。结论1.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尚有可提升空间。患者信息的交流是医护合作的基础,此维度得分最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决策这一维度的得分最低,建议管理者在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医护合作水平。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受其职称的影响,护士对医护合作的评分最高,随着职称的晋升,医护合作评分降低。建议护理管理者在制定策略时,应考虑到职称这一因素,分层次制定,使职称低的护士有能力,职称高的护士有机会参与到决策中,从而提高医护合作的水平。3.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医护人际交换越好、执业环境越健康,医护合作水平就越高。4.合作意愿、有效沟通、内部支持是医护合作的显着影响因素,管理者可通过相关课程使医生和护士认识到医护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其合作意愿;开展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加强内部支持等措施提高医护合作水平。
王娅[4](2021)在《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文中认为[目 的]在文献回顾和胜任力理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中心护士的工作职责及其胜任卒中护理工作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结合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第一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云南省2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认证的卒中中心13名护士及5名护理专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提炼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要素。第二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初步拟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的评价指标条目池并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选取15名来自不同省份的三级综合医院和医学高等院校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领域的专家,经2轮专家咨询筛选和修订评价指标,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于2020年9~11月采取便利抽样法从云南省已有国家级/省级认证通过的卒中中心的13个地级行政区选取17家卒中中心的108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6份,筛选评价指标条目及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 果]第一部分: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卒中中心护士的胜任力要素归纳为4个主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共包括13个亚主题。第二部分:初步拟定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制定专家咨询问卷。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8%和100%,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6.7%和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3和0.927,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96和0.149(P<0.01),第2轮专家咨询的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25。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个人特质与动机)、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各指标条目的临界比值为10.470~20.893(P<0.001),且各条目与指标总体的相关性系数r均>0.40。对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个人特质与动机4个维度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1、6、2、1个公因子(即二级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均为60%以上;删除2个内容重复的三级指标条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88,总折半信度为0.925;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936,S-CVI/Ave为0.989,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000;一级指标与指标体系总体相关性系数为0.765~0.984(均P<0.001)。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科学可靠,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有助于指导护士自身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卒中专科护理综合能力;并且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在卒中中心护士的准入、评价及培训考核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持。
冯兰棱[5](2021)在《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以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参考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构建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又能体现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方案,旨在规范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高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急诊专科护士管理、培训、考核及认证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进急诊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并手工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提取相关内容,了解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初步拟定培训方案框架。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拟定访谈提纲,对5名急诊专科护士和10名急诊护理专家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理解,以及对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认识、建议与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培训方案。3.Delphi法:采用Delphi法对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采用Excel2019、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指标纳入标准(重要性评分>4.0分,变异系数<0.25)以及专家意见修改相应指标,最终确定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90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559篇后按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28篇文献,涉及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长、考核标准、培训学员和教师准入标准等内容。2.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整理分析访谈内容后提炼5个主题,分别为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设置、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及展望,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培训方案。3.Delphi结果:参与2轮咨询的专家均来自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包括急诊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领域。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0.322(P<0.05)。第一轮修改41项指标,合并6项指标,删除8项指标,新增5项指标;第二轮修改6项指标,合并4项指标,删除2项指标,最终确立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及考核评价4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102项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选择的咨询专家专业领域涉及广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协调性较好,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培训方案充分融合核心能力要求,突出急诊专科化培训的特色,能为我国完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张晓茹[6](2020)在《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与心理资本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为评价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较为科学的评估工具。2.了解山西省某市急诊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与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护理管理者改善护士心理资本水平,使其心理状态更加积极,进而提高护士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由于目前尚未发现较为合适的调查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故本课题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第二部分是调查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心理资本的现状并分析,为后期护理管理者培训提供参考。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小组讨论,结合急诊科8名护士的访谈结果,通过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确定初始问卷,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市228名急诊护士作为预调查对象,验证问卷信度和效度,确定最终条目,形成正式问卷。便利抽样选取山西省某市综合医院568名急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正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2)自制的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3)护士心理资本中文修订版问卷。采用excel建立相应数据库,所有数据由双人核对录入,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x±)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心理资本多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两问卷的相关关系应用Pearson分析方法;应用分层回归进一步分析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问卷的编制1.1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访谈、德尔菲法和预调查,经过信效度检验,确定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最终包含应急知识、抢救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7个维度,37个条目。1.2两轮咨询专家的有效回收率为100%和95%,专家权威系数为0.85和0.86,协调系数为0.337(P<0.01)和0.340(P<0.01);问卷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值)为0.7891.000,整个问卷内容效度指数(S-CVI值)为0.960。1.3问卷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79,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280.857,折半信度为0.818,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8030.831。1.4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公因子,根据条目内容将7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应急知识、评判性思维能力、抢救能力、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专业发展和组织与协调能力,累积贡献率为81.625%,每个条目在各公因子上的载荷均>0.4。2.现况调查2.1急诊护士心理资本得分为(4.51±0.69)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是否经历过灾害救援活动是护士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P<0.05)。2.2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分为(3.88±0.55)分。2.3心理资本与应急能力呈正相关关系(P<0.01)。2.4经分层回归分析,医院级别、是否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是否经历过灾害救援活动和心理资本4个影响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控制一般资料后,心理资本能独立解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变化的46.7%。2.5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97.5%的急诊护士认为医院有必要对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98.9%的急诊护士认为非常有必要定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明确自身需要具备的应急能力。结论:1.编制的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全面的反应了急诊护士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应具备的应急能力,为护理管理者了解急诊护士应急能力现状提供了工具支持,进而发现护士能力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急诊护士,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2.山西省某市急诊护士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资本对护士应急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建议护理管理者应合理组织急诊护士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护士心理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3.急诊护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和应急演练需求较大,积极性高。
尚丹丹[7](2020)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科胜任力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初步探讨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专科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本研究对国内外数据库、护理院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检索,获取并筛选社区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胜任力、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相关的文献及网站资料,以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初步拟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为工具,对研究领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以及全科医学的6名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与社区高级护理实践需求现状、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岗位胜任力情况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初步选取35名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结合指标纳排标准以及专家和课题组的参考意见,最终确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及SPSS 22.0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构成比对专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对专家的积极性进行描述;采用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学术水平、对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决定)对专家权威性进行描述;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对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以及权重值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本次研究中指标的权重通过比例分配法进行计算。结果1.文献回顾法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及网站信息,最终确定将社区护理高级实践护士的专科胜任力作为本研究中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初步确定了实践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以及培养环节质量控制。2.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3个主题(MNS专科化培养的认可度、社区护理MNS专科化培养的理论要点、社区护理MNS临床培养质量控制)以及6个亚主题(角色定位、实践培养目标、社区专科特色实践安排、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与带教师资质量、院校与实践基地间的交流)。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两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90.00%。本研究中的函询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17个省市,其研究方向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全科医学。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05)。第一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87(P<0.05),第二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95(P<0.05)。4.指标修改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指标13项,增加指标19项,修改指标36项。最终形成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培养环节质量控制),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171项。在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所占权重最高。在培养目标中,权重排名为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社区全科护理实践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教育指导能力”。结论本次函询的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地域代表性较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社区高级护理实践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思路,对提高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随着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及社区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角色范畴的改变,该临床实践体系的内容仍需不断调整与更新。
马梦迪[8](2020)在《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旨在初步确定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量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描述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现状,并深入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理管理者提高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确定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主题,筛选量性研究所需调查工具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1~3月选取14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访谈。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咨询,确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2.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量性研究: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为自行设计的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人文管理感知量表、绩效薪酬满意度量表、隐性缺勤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对山东省4座城市的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进行整群抽样,于2019年4~6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1.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将对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产生影响的因素进一步分为3个主题和10个亚主题,其中,3个主题分别为:个体因素、工作因素、医院管理。2.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总分为(74.08±25.20)分,总均分为(4.36±1.48)分,各维度条目总分分别为活力(24.50±9.26)分、奉献(22.62±7.70)分、专注(26.97±9.33)分,各维度均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活力(4.08±1.55)分、专注(4.49±1.55)分、奉献(4.52±1.54)分。按照工作投入程度等级划分,高度256人(67.90%),中度83人(22.00%),低度38人(10.1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在年龄、职称、平均每月夜班数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总分为(158.22±28.45)分,总均分为(3.68±0.66)分,其中,各维度均分分别为文化管理(3.66±0.72)分、情感管理(3.79±0.69)分、自主管理(3.96±0.59)分、民主管理(3.72±0.69)分、人才管理(3.45±0.77)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平均每月夜班数和健康状况的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诊科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总分为(60.55±17.22)分,总均分为(3.03±0.86)分,各维度均分分别为水平满意度(2.91±0.89)分、增长满意度(3.01±0.90)分、结构/管理满意度(3.09±0.91)分、政策满意度(3.26±0.92)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在健康状况、平均每月绩效薪酬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急诊科护士隐性缺勤总分为(16.24±4.78)分,总均分为(2.71±0.79)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隐性缺勤在年龄、平均每月夜班数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之间均两两相关,其中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与工作投入呈正相关(r=0.525,r=0.534,P<0.01),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呈负相关(r=-0.651,P<0.01)。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共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按照对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大小对各变量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隐性缺勤、健康状况、绩效薪酬满意度、人文管理感知,可共同解释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50.70%的变异。结论1.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工作因素、医院管理。2.健康状况、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和隐性缺勤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投入具有预测作用。
吴莹玉[9](2020)在《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提高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意识,为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和实施标准,进一步完善护士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的职业防护内容。方法1.以“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护士”/“nurse*”、“培训”/“train*”/“education”等为检索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参照检索所得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初步形成条目池。2.便利抽取青岛市某3个辖区内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调查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丰富条目池。3.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包含临床护士、患者及家属和医院行政人员在内的19名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地深度访谈,访谈资料应用Colaizzi法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取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4.运用德尔菲法对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初步形成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条目池。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31.31%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辱骂、威胁、性骚扰、躯体攻击。(2)暴力事件多于白班(67.63%)、有其他同事在场(76.98%)、护士办公室(39.57%)和急诊(61.06%)发生;为首施暴人员多为中年(77.70%)、男性(78.42%)和患者家属(73.38%);施暴主要原因为施暴者素质低(71.22%)、其不合理要求被拒绝(60.43%)和等候时间长(46.76%)等;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为耐心解释(79.14%)、忍让回避(53.96%)和求助保安(30.94%);遭遇工作场所暴力后,护士受到的即时影响主要为感到委屈(80.58%)、气愤(77.70%)和工作热情下降(52.52%),且常存在持续影响(62.59%)。(3)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认知水平总体较低,66.67%的护士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76.13%的护士认为“工作场所暴力”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6.76%的护士不认为“工作场所暴力”不值得大惊小怪,95%以上的护士对预防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持肯定态度。(4)49.77%的护士所在医院开展过与工作场所暴力预防有关的培训。3.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提取暴力识别、应对策略、自我保护、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心理支持和法律法规7个培训需求主题。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4.共20名专家参加体系构建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性分别为95.24%、95.00%。第二轮培训目标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28,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33(P<0.001);第二轮培训内容指标的权威系数为0.803,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63(P<0.001)。最终确立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树立防暴意识、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和熟知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和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及工作坊等。5.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显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目标中,“树立防暴意识”和“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两项指标所占权重最大(0.262),其次为“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和“保持健康心理状态”(0.146),最后为“熟知法律法规”(0.038)。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内容中,“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权重最大(0.547),其次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0.345),最后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0.109)。结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高;本研究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指导临床开展护士防暴能力培训工作。
梁好[10](2020)在《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各领域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的理解与建议,初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2.对初步构建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修订,删除与补充,并确定各层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研究现状,广泛收集相关条目形成条目池,并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召开专家会议确定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随后基于前期研究理论框架,于2019年6月~9月,对各领域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结合访谈结果对前期文献研究所得内容进行验证与补充,初步构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标准体系进行筛选与修改,确定体系内容,最终运用优序图法和重要性赋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结果:1.通过对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工作的12名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结合前期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包括3个层级,各层级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实践级30个,胜任实践级47个,高级实践级54个。2.共18名老年护理专家参与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判断系数,权威程度分别为0.867,0.961,0.914,两轮咨询各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介于0.00~0.31和0.00~0.27,两轮各层级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介于0.091~0.824和0.084~0.778(P<0.05),最终确定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包括3个层级,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实践级31个,胜任实践级39个,高级实践级49个。3.基础实践级,胜任实践级与高级实践级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专业素养(0.3611,0.3519,0.3148),专业实践(0.3889,0.3519,0.3519),专业发展(0.2500,0.2963,0.3333)。各层级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法律与伦理(0.1204,0.1155,0.1038),评判性思维(0.1162,0.1169,0.1061),专业知识(0.1246,0.1195,0.1049),临床实践(0.1321,0.1173,0.1191),安全管理(0.1306,0.1186,0.1177),沟通与咨询(0.1262,0.1160,0.1151),质量管理(0.0652,0.0769,0.0840),领导与教育(0.0585,0.0716,0.0850),专业学习(0.0702,0.0769,0.0831),科研创新(0.0560,0.0708,0.0812)。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质性访谈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共包括基础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1个)、胜任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9个)和高级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9个)。并根据优序图法和重要性赋值法确定了各层级指标的权重。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构建为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培训方案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能力分层规范化培训,考核及评价提供依据。
二、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理论框架 |
2.3 研究假设 |
2.4 科研质量控制 |
2.5 科研伦理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编制 |
1 文献分析 |
2 编制核查单初稿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Delphi法)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临床应用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3:核查单终稿 |
附录4:改进前记录单 |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医护合作的概念 |
2.2 医护合作的测量 |
2.3 医护合作的影响因素 |
2.4 群体动力学理论 |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实施流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考虑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
4.2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 |
4.3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及执业环境现状 |
4.4 人口学变量对医护合作的影响 |
4.5 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执业环境与医护合作的相关性 |
4.6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5.2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 |
5.3 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对医护合作的影响 |
5.4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
5.5 急诊科护士的任务负荷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
5.6 急诊科护士的医护人际交换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
5.7 急诊科护士的执业环境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
5.8 影响医护合作的多因素分析 |
5.9 对护理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及局限性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及护士胜任力的研宄现状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
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 文献研究 |
2.3 半结构式访谈 |
2.4 Delphi法的实施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研究结果 |
3.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初步构建结果 |
3.4 Delphi咨询结果 |
3.5 确立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4.2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
4.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内容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与心理资本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问卷的编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问卷编制的步骤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半结构访谈情况 |
2.2 专家咨询情况 |
2.3 预调查情况 |
2.4 问卷条目筛选情况 |
2.5 信度检验 |
2.6 效度检验 |
3 讨论 |
3.1 编制本问卷的意义 |
3.2 编制本问卷的科学性 |
3.3 问卷信度 |
3.4 问卷效度 |
第二部分 现状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工具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资料 |
2.2 急诊护士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
2.3 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分析 |
2.4 急诊护士心理资本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2.5 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分层回归分析 |
2.6 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意愿 |
3 讨论 |
3.1 急诊护士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
3.2 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
3.3 急诊护士心理资本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呈正相关 |
3.4 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5 护士培训意愿分析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3.1 胜任力(Competency) |
3.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
3.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
3.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 |
3.5 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与专科护士(Specialist Nurse,SN) |
3.6 临床实践模式(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2.2 文献回顾法 |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 |
3 统计学方法 |
3.1 专家一般资料 |
3.2 专家积极性 |
3.3 专家权威系数 |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
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6 指标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7 指标权重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5.1 问卷编制阶段 |
5.2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
5.3 数据统计阶段 |
结果 |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
2 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 |
2.1 访谈专家基本资料 |
2.2 专家访谈结果 |
3 预函询结果 |
3.1 专家基本资料 |
3.2 预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 |
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
4.2 专家积极性 |
4.3 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
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
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6 第一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
4.7 第二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
讨论 |
1 本研究中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
1.1 课题研究小组对MNS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丰富 |
1.2 实践模式目标明确,内容量化,可操作性强 |
1.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
2 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成 |
2.1 培养目标明确,指标全面,充分体现社区护理MNS的专业角色特点 |
2.2 培养内容详细,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
2.3 考核体系科学,可动态反馈培养效果 |
2.4 严抓培养环节,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
结论 |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8)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现状的质性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质量控制 |
6 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 |
结果 |
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2 访谈结果 |
讨论 |
1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感受 |
2 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较多 |
第二部分 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现状的量性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与分析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量表的信度检验及正态性检验 |
2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资料 |
3 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现状 |
4 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单因素分析 |
5 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分析 |
讨论 |
1 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 |
2 急诊科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 |
3 急诊科护士隐性缺勤 |
4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投入现状 |
5 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4.1 行为目标理论 |
4.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回顾研究对象 |
1.2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
1.3 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对象 |
1.4 专家遴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德尔菲法 |
3 统计学分析 |
3.1 问卷调查法 |
3.2 德尔菲法 |
4 质量控制 |
4.1 团队组建 |
4.2 问卷调查 |
4.3 半结构式访谈 |
4.4 专家咨询 |
结果 |
1 文献回顾结果 |
2 问卷调查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状 |
3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 培训需求主题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 |
5 咨询专家结果 |
5.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5.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5.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5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6 指标咨询结果 |
6.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6.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的必要性和需求性高 |
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科学性较好 |
3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可靠性较强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内容分析 |
4.1 培训目标 |
4.2 培训内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护理能力 |
二、老年护理能力 |
三、能级进阶模式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标准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理论框架 |
二、专家会议法 |
三、现象学研究法 |
四、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四节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构建 |
一、方法与步骤 |
二、研究结果 |
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确定 |
第五节 讨论 |
一、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评价与权重分析 |
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的意义 |
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娟娟. 山东大学, 2021(12)
- [4]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D]. 王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D]. 冯兰棱. 兰州大学, 2021(11)
- [6]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与心理资本调查研究[D]. 张晓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D]. 尚丹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8]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D]. 马梦迪. 青岛大学, 2020(01)
- [9]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D]. 吴莹玉.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D]. 梁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