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例胎生牙外科处理前后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江保,肖全坤[1](2018)在《诞生牙9例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诞生牙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发现的9例诞生牙患儿,采用在表面麻醉或消毒后非麻醉状态下拔除诞生牙,术后用棉签压迫止血未进行创面缝合,除1例早产低体重新生儿使用抗生素其余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5~7 d观察拔牙创面。结果 9例患儿,术后5~7 d拔牙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在表面麻醉或消毒后非麻醉状态下,拔除诞生牙是治疗诞生牙的良好办法,且简单易行。
朱绯[2](2017)在《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20世纪初,北洋马医学堂建立为肇始。从史学角度,探寻中国近代兽医发展历程,旨在分析兽医科技、兽医管理乃至兽医行业的变革。尤其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下,西兽医在教育、管理、科研、交流、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的创建与发展,同时中兽医在与西兽医相遇后的摩擦与融合,兽医科技在中西兽医交汇发展的创新路径及其规律以及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产生这些影响的动因。通过数据分析和内容分析,展现中国近代兽医发展实景。以时间为主线,探析了晚清时期中兽医的基本情况。晚清时期中兽医的诊疗对象从马向牛转变。从晚清时期中兽医着作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江西、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牛是主要诊治的对象。在四川、浙江等地整理的着作则包含多种动物,说明两地养殖品种的多样化。从诊疗手段来看,中兽医仍是以方药和针灸为主。对动物疫病也有隔离预防的概念。洋务运动的兴起,使西方科技进入中国,有极少量的西兽医着作被引入,但是对社会来说,并未造成影响。1904年,北洋陆军马医学堂创建,标志着西兽医正式被引入中国,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兽医教育体系的诞生。在课程和学制上,中国早期学习的是日德系,到20世纪30年代,转学欧美系。在学校的建立方面,1930年以前,只有8所学校开设了兽医相关学科,到1940年增加了 18所学校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到新中国成立前,又增加了 9所学校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是兽医学科迅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20-40年代,相继成立了多个官方兽医防疫和检疫机构,西北防疫处和蒙绥防疫处进行了大量的疾病调查和兽疫方控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西北地区牛羊疫病较多,除了对家畜疫病的控制外,官方管理机构还肩负着团结少数民族群众,一致抗战的任务。一些防疫站还设有家畜病院,对患病家畜进行诊治,部分免诊治费用,受到民众的欢迎。在检疫方面,上海商品检验局的成立,使中国在口岸检疫方面可以由国人控制,避免了烈性兽疫的进入,并颁布了检疫条例,对各种兽疫有明确规定。对牲畜市场贸易的管理,避免了兽疫的传播。家畜疾病的普查让政府全面了解我国兽疫发生情况,便于管理防控。兽医研究机构的创建方面,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流行的兽疫,研究相关生物制品,并在牛痕、牛肺疫、猪瘟等疫病的防控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很多科研成果。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也获得了国际组织的肯定与支持。在西兽医引入后大力发展的同时,中兽医发展渐缓。一方面是“废止中医案”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质疑阻滞了其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战时需求,西兽医的仪器与药物获取困难,所以政府将目光转向中兽医。在陆军兽医学校开设了兽医国药治疗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兽药方,以便供给战时需求。这开创了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的先河。这一时期兽医国药研究成果显着。中兽医在这一时期仍延续传统模式传承,并有一些着作流传下来。中西兽医的相遇,最终融合发展。它们之间哲学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发展的不同。但是在相遇的过程中,冲突和摩擦并不剧烈。一方面源于西兽医引入较晚,培养的兽医人才不足以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还需要中兽医进行疾病的诊疗;另一方面源于国人已不像晚清时期对西方科技一味抱着接受的态度,而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反思开始肯定国药的作用。所以,中西兽医通过各自可选择的部分,协调发展,并未产生对抗。中国兽医现代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农业产业等多方面带来了影响。在社会效益层面,推进了全民防疫意识的构建,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转变了人们对医学的固有思想。在经济层面,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畜产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收益。在农业产业方面,促进了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推进城市农业发展,并开辟了兽医事业发展新观点。当然兽医行业本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兽医现代化的过程,促进兽医科技体系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从家畜防疫和内科发展较多,向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了管理体系的完善,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官方防疫和检疫机构,并在兽疫防控和兽医工作开展方面逐步细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预警机制。在兽医教育方面则建立了各层次的学校,培养不同水平的兽医人才。中西兽医的交锋与融合,最终确立了现代兽医体系。这是中国在历史转型期经历的必然,从政治体制到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变化的浪潮中,兽医学发展能够接纳不同文化理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中国现代兽医体系。其中,既有近代西兽医专家们的积极进取,又有中兽医专家们的持重守城,将文化和科技互相渗透,形成了现有的兽医体系,为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铺平了道路。
施健巍[3](2014)在《上颌埋伏尖牙的正畸—外科联合治疗》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临床中正畸外科联合助萌埋伏尖牙,探讨埋伏尖牙的特征及矫治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1年7月收治的上颌埋伏尖牙患者一例,男性,14岁,恒牙牙合,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左侧尖牙先天缺失,右侧尖牙埋伏阻生。前牙覆牙合4.5mm,覆盖2mm,上下颌中线对正,Spee曲线正常。正面观,面部左右对称,比例协调。侧面观为直面型,面下1/3正常。根据头颅侧位、曲面断层X线片以及记存模型的测量分析,制定正畸联合外科助萌埋伏尖牙的治疗方案。采用非拔牙矫治,排齐整平牙列,调整上下颌牙轴倾斜度。集中间隙,保留滞留乳牙,待正畸治疗后行修复治疗。结果:正畸治疗共33个月。矫治前后的各项测量数据对比显示:(1)治疗前后骨性的改变:患者埋伏牙周围骨质良好,邻近牙齿牙槽骨正常,达到理想效果。本患者治疗前,骨骼发育基本正常,因此,矫治后骨性数值测量结果无较大改变。SNB角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2°,表明在外力刺激和生长潜力的作用下,下颌骨向前生长; ANB角减小了1.5°;FMA治疗前后无变化,面下1/3高度ANS-Me的距离治疗后略有增加,这与其生长发育有关。(2)治疗前后牙齿位置的变化:患者的埋伏牙已经纳入牙列,牙位,牙轴都已达到预期效果。治疗前,其他牙轴基本正常,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针对个别牙齿精细调整,治疗前后数值测量变化不大。上中切牙的唇倾得到了改善。L1-NB角、L1-NB距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FMIA治疗后增加了1°,IMPA°减少了1°,表明下中切牙长轴得到调整,与眶耳平面的交角更加合理。(3)治疗前后软组织的变化:埋伏牙及周围牙齿牙龈形态、颜色良好,软组织正常。本病例矫治前软组织侧貌尚可,只有轻微的下颌不足。完成后测量结果发现软组织颏前点Pos得到改善,达到理想的E审美线,上下唇突度正常,鼻唇角为83°,面凸角为7.5°,治疗后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通过正确诊断埋伏牙的位置及生长情况,合理设计治疗方案。联合外科开窗,采用正畸手段,合理选择支抗,施以合适大小的牵引力,可以有效地将埋伏阻生的尖牙纳入牙列。并且治疗后观察,牙髓活力正常,牙周情况良好,牙龈形态美观,未见牙齿变色和牙根吸收。牙列整齐,牙弓形态良好,咬合关系正常,治疗效果满意。
简洁,刘小嘉[4](2013)在《新生儿乳牙早萌的产科处理》文中提出乳牙早萌系指出生时或出生后2~3个月即过早萌出的乳牙,早萌牙也称胎生牙或诞生牙,常见于下颌中切牙。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考虑与乳牙胚过早形成和遗传有关。临床上较少见,多为个案报道[1~3]。我院2002年11月至2012年11月共分娩新生儿7325例,发现新生儿早萌牙11例,现对乳牙早萌的诊断及产科处理进行探讨。
许春莲[5](2010)在《新生儿胎生并六指畸形1例》文中提出患儿周梅兴仔,男,1天,因"全身皮肤青紫20分钟"于2009年11月21日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40+6周,于2009年11月21日15时35分在本院产科顺产娩出,产时羊水清,无脐带绕颈,胎盘正常,阿
马文盛[6](2009)在《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颅面发育、口腔功能、面部美观和心理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口腔三大疾病之一。据傅民魁等2000年统计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错牙合畸形在我国的发病率替牙期为71.21%,恒牙期为72.92%。随着生活水平及口腔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错牙合畸形患者选择口腔正畸治疗。但目前常规的正畸牙齿移动速度一般为1mm/月,正畸疗程常需2年左右,对须拔牙正畸治疗患者疗程甚至更长。牙齿移动速度慢,正畸疗程长一直是困扰正畸医师和患者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探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缩短正畸疗程是错牙合畸形矫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是指在牵张力的作用下,在截开骨皮质的骨断面之间会产生持续缓慢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或称张力)会促使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再生,从而在牵开的骨断面之间的间隙内形成新骨并导致骨周围软组织的同步生长。1992年McCarthy等将DO技术应用于颅颌面外科,治疗单侧颜面发育不全畸形并获得成功。近年来有学者将这一技术原理应用于正畸矫治以探索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可能性。1998年,Liou和Huang等提出了“牙周膜牵张成骨(periodontal ligament distraction, PDLD)”快速移动牙齿的概念,Liou等对牙周膜牵张快速移动牙齿进行了临床试验,在拔除第一前磨牙并进行简单的牙槽隔减阻手术后,使用牙固位式的牵张装置远中移动尖牙,在3周内尖牙平均向第一前磨牙拔牙窝移动了6.5mm,且支抗牙没有明显前移。2002年Ki?ni?ci等提出“牙槽骨牵张(dentoalveolar distraction, DAD)”快速移动尖牙的技术。该技术在牙槽手术后牵引尖牙连同其周围的牙槽骨组织一同快速移动,其报道尖牙移动速度可达0.8mm/天,而支抗牙仅有微小的前移和伸长;而Sukurica等在另一项关于牙槽骨牵张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尖牙到位后牙髓活力受损的问题。目前,牙周膜牵张和牙槽骨牵张这两种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的技术提出时间还很短,技术还不成熟,在手术方式、加力装置及速度、快速牙齿移动的成骨机理、牙周组织改建及对牙髓组织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建立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牙槽骨牵张及拔牙固定矫治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组织学观察方法、TRAP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方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对比研究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牙槽骨牵张与拔牙固定矫治后移动牙的移动速度、移动牙与支抗牙牙周组织及牙髓组织的变化、破骨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新骨形成和牙周组织改建的特点,以探讨不同矫治方法牙齿移动方式、牙周膜改建、牙髓组织变化、骨形成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选择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快速移动牙齿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对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用牙固位式牵张装置进行研制,通过模型测量、X线观察、牙髓活力测试观察,探讨牙槽隔减阻手术方式、牙齿加力方式、牙齿移动速度、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今后进行快速正畸牙齿移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一、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1动物及分组:12只成年雄性Beagle犬,随机分为4组:A组(加力1周组)、B组(加力2周组)、C组(加力2周,保持2周组)和D组(加力2周,保持4周组)。每组3只动物,采取自身对照实验,选择其下颌第一前磨牙为移动牙,每组共6颗,随机分配为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槽骨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和常规拔牙固定矫治各2颗移动牙。2动物模型建立过程:1)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动物模型的建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用釉凿沿拔牙窝近中牙槽间隔与舌侧骨板交界处、与颊侧骨板交界处凿沟减阻,沟的深度到达第一前磨牙固有牙槽骨,同时在拔牙窝底斜向第一前磨牙根尖方向凿沟减阻,使拔牙窝近中的牙槽间隔半游离。粘接自制牵张装置。术后3天开始以每天两次,每次旋转螺旋90°的频率,加力2周后固定保持。2)牙槽骨牵张动物模型的建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在第一前磨牙近中颊侧由牙槽嵴顶向下做黏骨膜瓣,暴露第一、第二前磨牙颊侧骨板。用骨凿去除第二前磨牙颊侧骨板及其拔牙窝但保留舌侧皮质骨;围绕第一前磨牙根尖下方及其近中做骨皮质切开,松解第一前磨牙舌侧松质骨与舌侧骨皮质的连接,形成一个有充分动度的包括第一前磨牙与周围骨组织的活动骨块,类似牵张成骨技术的输送盘。缝合伤口粘接自制牵张装置。术后3天开始以每天两次,每次旋转螺旋90°的频率,加力2周后固定保持。3)拔牙固定矫治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常规对照实验动物模型):仅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用0.25mm正畸结扎丝将150克力的镍钛螺旋弹簧固定在第一前磨牙近中和第三前磨牙远中,加力2周后固定保持。3检测指标:实验动物大体观察,移动牙移动距离测量、支抗牙移动距离测量,X线观察。二、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改建的组织学观察1标本制取:A组动物于加力1周后处死,B组动物于加力2周后处死, C组动物于加力2周、保持2周后处死,D组动物于加力2周、保持4周后处死。切取含移动牙、支抗牙及其相邻组织的组织块,固定、EDTA脱钙、常规石蜡包埋。2 HE染色观察:石蜡包埋组织切片5μm,HE染色,光镜下观察移动牙张力侧牙周组织、压力侧牙周组织、牙髓组织和支抗牙牙周组织的变化。3 TRAP染色观察:石蜡包埋组织切片5μm,TRAP染色,光镜下进行TRA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计数并对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中BMP-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及意义1 BMP-2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5μm,BMP-2抗体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并对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2 BMP-2 mRNA的原位杂交实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5μm,BMP-2 mRNA原位杂交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并对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的应用研究1病例选择:选择11例减数正畸治疗患者,共20颗尖牙(上颌16颗,下颌4颗)。2制作牙固位式牵张器:制取石膏模型,在被牵张尖牙和同侧第一磨牙上制作带环,用螺旋扩弓器修改成牵张器的加力装置,扩弓器两端用1.2mm直径的钢丝分别与尖牙和第一磨牙带环焊接在一起,螺旋位于钢丝的龈方以使力线接近尖牙的抗力中心。3拔牙及牙槽隔减阻:在拔除第一前磨牙的同时行尖牙远中牙槽间隔减阻术:用超声骨刀沿拔牙窝近中牙槽间隔与舌(腭)侧骨板交界处、与颊侧骨板交界处、与牙槽窝底交界处,做“U”形沟,沟的深度以达到尖牙固有牙槽骨(骨硬板)但不损伤尖牙牙周膜为准,使拔牙窝近中的牙槽间隔半游离。4牵张器的安装及加力:术后粘固自制牵张器。术后3天开始加力,每日3次,每次0.1mm快速远中移动尖牙。尖牙到位后行常规矫治。5检测指标:分别于矫治前、尖牙到位后、矫治结束时取模型、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尖牙根尖片,检测尖牙牙髓电活力。结果:一、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1移动牙移动距离: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第1周1.47mm,第2周2.73mm,共3.98mm。牙槽骨牵张:第1周2.88mm,第2周1.25mm,共3.87mm。拔牙固定矫治:第1周0.47mm,第2周0.21mm,共0.68mm。统计结果: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与牙槽骨牵张的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拔牙固定矫治(P<0.01);加力第2周,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移动距离大于牙槽骨牵张(P<0.05)。2支抗牙移动距离:加力2周,支抗牙的平均近中移动距离分别为: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0.52mm,牙槽骨牵张0.38mm,拔牙固定矫治0.65mm,三者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移动牙牙齿倾斜度变化:加力2周移动牙的倾斜度变化分别为: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13.75°,牙槽骨牵张3.97°,拔牙固定矫治8.3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X线观察: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牵张加力期间,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迅速增宽,压力侧牙周膜轻度变窄,其远中牙槽间隔可见向拔牙窝弯曲变形并与移动牙一起进入拔牙窝。固定保持期间,张力侧变宽的牙周膜X线阻射密度逐渐增高,在移动牙近中形成新的骨硬板,牙周膜宽度逐渐缩窄直至接近正常。牙槽骨牵张:牵张加力期间,移动牙连同骨盘向远中移入骨缺损区域,同时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增宽,压力侧牙周膜缩窄。固定保持期间牵张间隙内有新骨生成,X线阻射密度逐渐增高,移动牙张力侧与压力侧牙周膜宽度逐渐接近正常牙周膜。拔牙固定矫治:加力期间,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略增宽,压力侧牙周膜略变窄。保持期间,其近远中牙周膜宽度逐渐趋于正常。X线片显示三种移动方式移动牙未见明显牙根尖吸收。二、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改建的组织学观察1 HE染色观察结果:1)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随加力时间的延长,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迅速增宽,牙周膜内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大量增殖,由固有牙槽骨沿牵引方向迅速生成新生骨小梁;压力侧未见牙周膜受压坏死玻璃样变或明显牙骨质吸收,移动牙远中间隔骨被迅速压入牙槽窝,并逐渐改建。固定保持期间新骨逐渐成熟,牙周膜宽度恢复正常。2)牙槽骨牵张:牵张加力期间牵张区骨痂组织沿牵张方向形成新骨,同时移动牙牵张侧牙周膜增宽,细胞增殖,压力侧有牙周膜透明玻璃样变及牙骨质吸收现象。固定保持期间新骨逐渐成熟,牙周膜宽度恢复正常。3)拔牙固定矫治:随加力时间的延长,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增宽,牙周膜内成纤维细胞增殖,压力侧可见牙周膜透明玻璃样变及牙骨质吸收现象;其新生骨速度及程度均弱于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及牙槽骨牵张。在固定保持期间新骨逐渐成熟,牙周膜宽度恢复正常。4)三种牙齿移动方式加力期间牙髓组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血及轻度水肿,保持期间牙髓组织逐渐恢复正常。2 TRAP染色观察结果: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与拔牙固定矫治加力第2周牙周组织破骨细胞数达到峰值,而牙槽骨牵张加力第1周牙周组织破骨细胞数达到峰值,且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三、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中BMP-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1在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牙槽骨牵张及拔牙固定矫治牙周组织中, BMP-2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牙周膜内的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及新生骨组织的骨基质中,而其mRNA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部分破骨细胞的胞浆中。2加力期间,三种方法BMP-2蛋白及其mRNA的阳性表达均不同程度增高,且均在加力两周时达到各自的峰值,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及牙槽骨牵张的阳性表达均大大强于拔牙固定矫治,但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与牙槽骨牵张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牵张加力结束后的保持期,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与拔牙固定矫治BMP-2蛋白及其mRNA的阳性表达随时间延长明显回落,而牙槽骨牵张的阳性表达保持较强水平,高于同期的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和拔牙固定矫治,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与拔牙固定矫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尖牙快速远中移动的临床研究1尖牙与支抗牙的移动距离:20颗尖牙在平均25.6天内向远中移动5.56mm(最小3.53mm,最大8.29mm)。支抗磨牙在平均25.6天内平均前移0.76mm(最小0mm,最大2.27mm)。2尖牙与支抗牙的倾斜与旋转:牵张结束时,尖牙平均有12.2°的远中倾斜和18.53°的近中颊向旋转。牵张结束时,支抗磨牙平均有1.95°的近中倾斜和1.15°的近中舌向旋转。3尖牙牙根吸收:被牵张的20颗尖牙中,有6颗在牵张结束时有?o根吸收(根尖变圆钝),其余14颗尖牙无根尖吸收现象,在矫治结束时,根尖片与曲面断层片显示被牵张尖牙根吸收情况与邻牙无明显差别。4尖牙牙髓活力变化:20颗被牵张尖牙的牙髓电活力测试值在牵张前平均为37.5,在牵张结束时平均为28.6,与牵张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牵张结束后3个月时平均为38.5,与牵张前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功建立了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与牙槽骨牵张两种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动物模型。2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与牙槽骨牵张动物实验均实现了安全的快速正畸牙齿移动。3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主要是移动牙与压力侧牙周膜、牙槽隔的整体快速移动,张力侧牵张力增加,刺激新骨形成,牙周组织迅速改建所致。4牙槽骨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主要是由于牙槽骨骨盘截骨线两断端间在间歇性牵张力作用下牵张成骨,骨盘与移动牙整体移动所致。5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与牙槽骨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均同时存在常规固定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改建的方式。6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比牙槽骨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创伤小;采用牙固位式牵张装置,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比牙槽骨牵张对牙髓组织、牙周组织的不良影响更小,支抗控制更好。7建立了牙槽隔减阻的临床术式;研制了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用牙固位式牵张装置。8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槽隔颊舌(腭)侧及根尖下部有效的减阻是该技术的关键。9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齿创伤小;采用牙固位式牵张,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杨春颖,周尚敏[7](2001)在《一例胎生牙外科处理前后的护理》文中认为
二、一例胎生牙外科处理前后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例胎生牙外科处理前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诞生牙9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处理 |
结果 |
讨论 |
(2)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学术研究回顾 |
三、资料筛选与方法分析 |
四、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西兽医 |
第一节 晚清中兽医基本情况 |
一、疾病类型 |
二、诊疗手段 |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与西兽医萌芽 |
一、洋务运动 |
二、洋务运动对西兽医发展的影响 |
第二章 西兽医的引入与发展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兽医发展 |
一、甲午战争对科技传播的影响 |
二、西兽医的发展 |
第二节 兽医教育体系的发展 |
一、中国近代兽医学校(科系)的建立与发展 |
二、兽医现代教育体系的分科、课程设置与学制 |
三、校长(主任)对兽医现代教育的影响 |
四、兽医科技推广及人员培训 |
第三节 兽医管理体系的改进 |
一、兽医官方管理机构的变化 |
二、兽医管理法规的颁布及执行 |
三、现代兽医院兴起与执业兽医管理 |
四、家畜疾病的普查 |
第四节 兽医学术研究与交流 |
一、兽医研究机构的创建与发展 |
二、兽医学术研究成果探析 |
三、兽医学会的成立与学术交流 |
第三章 中兽医发展渐缓 |
第一节 “废止中医案”对中兽医的影响 |
一、“废止中医案”风波 |
二、“废止中医”与中兽医发展 |
第二节 战时中兽医的贡献 |
一、兽医国药治疗研究所的创建 |
二、兽医国药研究成果 |
第三节 与西兽医融合发展 |
一、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的推进 |
二、中兽医的培训与教育 |
第四节 中兽医的传承 |
一、中兽医专着的发掘与利用 |
二、不同地区中兽医传承的特点与差异 |
第四章 中国兽医现代化交锋与融合 |
第一节 中西兽医体系的特点比较 |
一、中西医哲学背景的再思考 |
二、中西兽医理论的构架差异 |
三、中西兽医分科与系统比较 |
四、中西兽医诊疗手段的差异 |
第二节 中西兽医的相遇与摩擦 |
一、中西兽医的思想碰撞 |
二、中西兽医体系的包容性与排他作用 |
三、和而不同——政治、社会、经济视野下的中西兽医 |
第三节 现代兽医学体系结构的变化 |
一、兽医学的分科发展与平衡 |
二、生物科学领域的认知推动预防兽医学发展 |
三、基础、临床兽医学研究的民族观与世界观 |
第四节 中西兽医的融合与发展 |
第五章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产生的社会效益 |
第二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
一、疫病防治与畜牧业发展 |
二、畜产品产值变化与国际贸易 |
第三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
第四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兽医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促进兽医科技体系结构调整 |
二、促进兽医管理体系的完善 |
三、促进兽医教育体系的革新 |
第五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历程中的可借鉴经验及教训 |
一、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学习现代兽医科技 |
二、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兽医技术 |
三、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条件转换思路 |
结语 对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的历史评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 |
(3)上颌埋伏尖牙的正畸—外科联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基本情况 |
2.2 临床检查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模型分析 |
3. 诊断结果 |
4. 埋伏牙的诊断 |
5. 问题列表 |
6. 治疗目标 |
7. 治疗计划 |
8. 正畸材料 |
9. 治疗过程 |
结果 |
1. 矫治结果 |
2. 治疗前后的 X 线头影测量分析 |
讨论 |
1. 病因分析 |
2. 埋伏牙的诊断 |
3. 矫治方法的选择 |
3.1 采用非拔牙矫治 |
3.2 正畸-外科治疗上颌埋伏牙 |
4.治疗结果分析 |
4.1 治疗前后骨性的改变 |
4.2 治疗前后牙齿位置的变化 |
4.3 治疗前后软组织的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况 |
致谢 |
(6)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与应用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改建的组织学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中BMP-2 蛋白及其mRNA 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牙槽隔减阻牙周膜牵张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牵张成骨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进展 |
综述二 正畸牙齿移动的力学-生物学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一例胎生牙外科处理前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患者的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胎生牙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
3.2 作好鉴别诊断 |
3.3 确立诊断, 尽早治疗 |
3.4 拔牙术前、术后的护理 |
1、术前护理 |
2、术后护理 |
四、一例胎生牙外科处理前后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诞生牙9例治疗体会[J]. 周江保,肖全坤.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8(05)
- [2]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D]. 朱绯.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上颌埋伏尖牙的正畸—外科联合治疗[D]. 施健巍.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 [4]新生儿乳牙早萌的产科处理[J]. 简洁,刘小嘉. 右江医学, 2013(03)
- [5]新生儿胎生并六指畸形1例[J]. 许春莲. 当代医学, 2010(14)
- [6]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与应用研究[D]. 马文盛.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7]一例胎生牙外科处理前后的护理[J]. 杨春颖,周尚敏.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