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宽带何时“消灭”移动存储(论文文献综述)
蔡友宏[1](2020)在《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现状及防护策略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性,普及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现状及其防护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高职院校网络易遭受黑客、病毒和漏洞攻击,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并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流量分布不均衡、防火墙功能有限三方面入手,阐述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现状与隐患,进而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应加强技术支持力度、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加强用户安全培训,维护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安全。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能够提高师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性,有助于高校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ALONG[2](2020)在《进入物联时代——家用智能路由器选购》文中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Wi-Fi网络无处不在。特别是在中国人的家庭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Wi-Fi网络。有了它,我们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游戏PC,甚至是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电饭锅等众多设备,都可以接入到Wi-Fi网络实现"物联"。但是在一个Wi-Fi网络上连接众多设备,这就对无线路
苗怡文[3](2018)在《当今中国消费社会的问题及克服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的西方社会逐渐告别以生产为社会前进动力的时代,开始进入以消费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时代。社会运行模式、时代发展观念,乃至个人的价值寄托方式都在消费社会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全面转型,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消费社会话语体系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与批判。中国拟定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历了 40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经济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迁,消费成了引领生产的主导动力。在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中,虽然人们仍将工作当作获得报酬、展示社会地位的出口,但消费主义思潮使工作伦理不再成为人们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消费实现人生价值、盲目追求消费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过分沉溺于商品符号价值所带来的虚荣感。奢侈性消费、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成为人们获得身份认同、社会尊重,甚至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生活危机、信息安全危机、精神世界危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异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结合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经典文本中文化批判理论与符号学理论,尝试解释当今中国消费社会形成的动力及其发展脉络,介绍消费社会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应对消费社会危机的处理对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合理有序的消费社会文化提供理论借鉴。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法与思路,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批判,发掘当前研究程度的不足,并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了在现代性反思中消费社会理论的构建,选取马尔库塞、鲍德里亚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梳理介绍了异化境况中的消费社会。再次,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市场的极度扩张及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今中国消费社会形成的原因,揭示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程中生产从“耐用型”转向“快消型”,消费由“节俭型”到“浪费型”的转化。随后对当今中国过早进入消费社会带来社会生活、信息安全、精神世界、生态环境危机进行批判。最后,提出当代中国需要确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精神解放,发展生产力进行物质解放,深化各项改革限制消费过度膨胀。
肖舒蔓[4](2017)在《HB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担保行业的发展与成长,担保公司信息化建设将抵御风险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保障。然而,只有建立了与企业自身性质、业务模式与管理机制相匹配的管理系统,才能将信息化建设发挥最大效用。在担保公司实施信息化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软件产品的功能性、适用性,更要考虑到其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与企业业务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因此,需要从全局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根据公司战略细化目标,科学的实施。本文以HB担保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战略一致性模型(SAM)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给出明确方向,同时,利用SWOT模型分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汇总并罗列公司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内部已有的优势,及存在的劣势。同时,使用各种分析工具,推出适合HB公司发展方向的规划战略,满足公司战略的核心竞争力需求,包括达成公司的战略目标、规范公司现有业务流程、优化公司各部门运行效率,拓展区域外的更多市场以及加速提升公司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等,根据公司发展目标推导出了适合公司现发展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系统框架。根据最终制定的公司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做出契合度较高的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初步设想了未来一个阶段公司对于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多种功能,提出了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原则,基于原则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细化了实施步骤;最终要完成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各种保障措施,因此,从成立保障小组、资金、技术、及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李维龙[5](2010)在《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然而,信息化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安全问题作为信息化与生俱来的另一面,其重要性正日益凸现。随着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维护武警信息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信息安全保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把握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一种技术管理与制度法规管理相匹配的新型信息管理模式,切实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武警部队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对信息安全保密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许多工作尚在摸索之中,一些经验也不成熟,统一、高效、健全的武警部队信息安全保密管理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尚未建立。为丰富和完善武警部队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理论研究,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本文以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公共管理学有关理论作依据,使用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重点分析了武警部队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新的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模型,逐步构建了武警部队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理论基础、制度体系。研究分析认为,官兵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武警部队信息安全保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大力加强官兵的思想建设,强化官兵的保密意识。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清武警部队军事信息安全保密的极端重要性,建立起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在制度层面尽量消灭产生问题的根源。技术的支撑与相应设备、设施、人才队伍的支持,是做好武警部队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的关键。
刘庆远[6](2010)在《我国数字家庭聚合平台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宽带接入业务、智能家电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用户对家庭电子产品的监控和资源共享需求的上升,数字家庭网络的概念和应用受到电信运营业、IT产业、家电产业的关注,并在国家信息化政策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数字化生活的概念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产品的多元化深入人心数字家庭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国数字家庭起步较晚,但在经历了多年的技术试验和运营探索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且在部分城市或地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以青岛、杭州、深圳最为突出。本文在充分了解数字家庭国内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研究商业模式的实质为起点,分别讲述了三种具体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模式论和体系论,并且深入讨论了商业模式与战略、商业计划之间的关系,为下文详细讨论我国数字家庭聚合平台的商业模式打下理论基础。研究平台的商业模式,必须从数字家庭价值链分析开始,并结合聚合平台的使命定位与价值主张进行探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影响到我国数字家庭聚合平台的健康发展。本文为优化我国数字家庭聚合平台,从内部对该平台进行剖析,探讨了我国数字家庭聚合平台的关键成功因素与设计要求,总结出数字家庭聚合平台发展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为找出解决方法提供条件。本文的核心是从构建要素、运行机制、定价机制和利润模式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可选数字家庭聚合平台商业模式。同时针对平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体制、利益分割、技术和应变各角度提出优化策略及合理的建议,完善该平台的发展模式。我国数字家庭聚合平台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平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数字家庭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商业模式不够合理、技术条件不足等,但是经过不断地改进,这些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数字家庭的成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未来人类的生活中也必将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杨志鹏[7](2010)在《加强大理州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和网络社会化,信息的资源性、战略性地位大幅提升,随之也带来了信息的安全与保密问题。党政机关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获取、处理、传输、存储着大量的国家秘密、军事秘密、商业秘密、科技秘密、工作秘密和内部信息,这些信息支撑着党政机关正常的工作运行,在为领导决策、社会化管理、公众服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党政机关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旦信息泄露或计算机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必将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种种资料显示,互联网已成为海外间谍情报机关和敌对势力对我党政机关进行窃密和破坏活动的重要舞台。为建设电子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党政机关在推行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办公,并实施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工作人员保密意识淡薄,信息保密技术防护薄弱,内部防范不严密导致的失泄密事件屡屡发生,国家安全和利益受到严重危害。为有效解决党政机关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本文通过尝试分析大理州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情况,在结合国内外管理研究经验,当前技术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基于首先是达到安全与保密的目标;其次是经济投入上在地方政府可以承受的范围;再次是解决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与业务工作的矛盾,兼顾效率进行了对策设计。认为党政机关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中应发挥管理职能和政策引导作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建立起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在制度层面尽量消灭产生问题的根源。要加强干部职工的信息安全保密教育,增强信息安全保密意识。涉密计算机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是做好党政机关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关键所在。要加大对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投入,大力自主开发研究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保密技术与设备,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和水平,同时搞好信息的交换,解决保密与业务工作的矛盾,进而为大理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服务保障。
匡导球[8](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刘孟全[9](2008)在《涉密网物理隔离后的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涉密网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物理隔离后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认为涉密网物理隔离后主要存在内部攻击、"摆渡"攻击、非法外联和非法接入4种安全隐患,并针对这4种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
刘孟全[10](2008)在《涉密网物理隔离后的安全威胁及防范》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涉密网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物理隔离后所面临的四种主要安全威胁,提出了相应的技术防范手段。
二、宽带何时“消灭”移动存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何时“消灭”移动存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现状及防护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院校网络目前最易遭受的攻击 |
1.1 黑客攻击 |
1.2 病毒攻击 |
1.3 漏洞攻击 |
2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现状与安全隐患 |
2.1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
2.2 流量分布不均衡 |
2.3 防火墙功能有限 |
3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
3.1 加强技术支持力度 |
3.2 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
3.3 加强用户安全培训 |
4 结语 |
(2)进入物联时代——家用智能路由器选购(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购须知 |
二、产品推荐 |
1.华为WS5200四核版 |
2.腾达AC23 |
3.荣耀路由Pro 2 |
4.TP-LINK TL-WDR7660千兆版 |
5.小米路由器Pro |
6.飞鱼星G7 |
7.华硕RT-AC88U |
(3)当今中国消费社会的问题及克服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三、相关概念释义 |
(一)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
(二) 消费 |
(三) 消费主义 |
(四) 消费社会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的方法及特色 |
(二)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三)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当今中国消费社会的研究缘起 |
一、当代中国消费社会研究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异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
(二) 文化批判理论 |
(三) 符号学理论 |
二、在现代性反思中形成的消费社会理论 |
(一) 大众文化批判 |
(二) “单向度”消费社会批判 |
(三) 日常生活视域的消费社会 |
(四) 符号世界中的消费社会 |
第三章 当今中国消费社会形成的原因、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
一、消费社会形成的原因 |
(一) 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
(二) 市场的极度扩张 |
(三) 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
二、当今中国消费社会的发展历程 |
(一) 社会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 |
(二) 生产由“耐久型”转向“快消型” |
(三) 消费由“节俭型”转向“浪费型” |
三、当今中国消费社会的主要特点 |
(一) 大众消费在量上的急剧扩张 |
(二) 追求身份认同的符号消费 |
(三) 大众传媒刺激下的超前消费 |
第四章 对当今中国进入消费社会的辩证分析 |
一、积极性 |
(一) 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二) 消费模式的升级 |
二、消极性 |
(一) 社会生活的危机 |
(二) 精神世界的危机 |
(三) 生态环境的危机 |
(四) 信息安全的危机 |
第五章 处理消费社会危机的对策建议 |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一) 回归马克思主义视域 |
(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不断发展生产力 |
(一) 遵循生产力发展基本规律 |
(二) 掌握核心科技守护信息安全 |
三、深化各项改革 |
(一)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二) 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势 |
(三) 发扬社会公平正义 |
(四) 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HB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 |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企业信息化战略概述 |
第二节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三章 HB公司信息化战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HB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二节 公司的信息化环境分析 |
第三节 HB公司信息化战略现状调查 |
第四节 HB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HB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案 |
第一节 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指导思想 |
第二节 SWOT分析及公司战略选择 |
第三节 公司信息化战略整体规划 |
第五章 HB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施 |
第一节 HB公司信息化战略管理体系实施方法与步骤 |
第二节 公司战略实施风险控制 |
第三节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依据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使用的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使用的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信息及信息安全的概念 |
2.1.1 信息的概念 |
2.1.2 信息安全的定义 |
2.1.3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 |
2.1.4 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 |
2.2 信息安全管理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
2.3 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
2.4 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
2.5 信息安全管理模型 |
第三章 当前形势下武警部队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
3.1 人为威胁 |
3.2 环境威胁 |
3.3 计算机网络中的威胁 |
3.3.1 软件隐患 |
3.3.2 计算机病毒 |
3.3.3 黑客入侵 |
第四章 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的特点、问题及原因 |
4.1 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的特点 |
4.2 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形势及主要问题 |
4.2.1 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形势 |
4.2.2 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层面 |
4.3.2 制度层面 |
4.3.3 技术层面 |
第五章 国外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及启示 |
5.1 国外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 |
5.2 国外信息安全管理的特点 |
5.2.1 制定战略,引导信息建设科学发展 |
5.2.2 加强立法,完善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
5.2.3 组建机构,协调与监控信息系统安全 |
5.2.4 重视投入,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
5.2.5 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共同维护信息安全 |
5.3 对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的启示 |
第六章 加强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思想建设对策 |
6.1.1 加强官兵的信息网络安全保密教育 |
6.1.2 依据与时俱进标准确立四种管理思维 |
6.2 制度建设对策 |
6.2.1 法规体系建设 |
6.2.2 管理机制创新 |
6.2.3 管理模式创新 |
6.3 技术建设对策 |
6.3.1 发展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
6.3.2 培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我国数字家庭聚合平台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6 缩写及术语解释 |
2 商业模式实质及其设计理念 |
2.1 概念研究 |
2.2 商业模式的要素和体系结构 |
2.3 商业模式形成过程与演进路线 |
2.4 商业模式的实质 |
2.5 商业模式选择与设计的原则 |
3 数字家庭价值链分析与平台定位 |
3.1 数字家庭价值链构成 |
3.1.1 供应商 |
3.1.2 数字家庭的服务体系 |
3.1.3 用户 |
3.2 数字家庭价值链整合方向 |
3.3 聚合平台的使命与价值主张 |
3.3.1 平台利益相关方要求与价值主张 |
3.3.2 平台的使命定位 |
3.3.3 平台的提供物及其特点 |
4 数字家庭聚合平台商业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与设计策略 |
4.1 数字家庭商业运营面临的问题 |
4.2 成功的内在因素 |
4.3 成功的外在因素 |
4.3.1 政策环境 |
4.3.2 经济环境 |
4.3.3 技术支持 |
4.4 设计策略 |
5 数字家庭聚合平台商业模式体系架构与典型范式 |
5.1 构建要素 |
5.2 运行机制 |
5.3 定价机制 |
5.4 利润模式 |
6 数字家庭聚合平台商业模式的优化策略 |
6.1 体制方面 |
6.2 利益分割方面 |
6.3 技术方面 |
6.4 应变方面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加强大理州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概述 |
1.3 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概念辨析 |
1.4 当前党政机关信息安全保密形势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1.5.1 信息及信息安全保密产品的公共性 |
1.5.2 国外关于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研究综述 |
1.5.3 国内关于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研究综述 |
1.6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2 大理州党政机关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及泄密风险分析 |
2.1 大理州党政机关信息安全保密管理 |
2.1.1 现状 |
2.1.2 存在问题 |
2.2 泄密风险分析 |
2.2.1 技术保障风险 |
2.2.2 安全管理风险 |
2.2.3 法律保障风险 |
3 国外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及其对大理州的启示 |
3.1 国外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特点 |
3.1.1 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 |
3.1.2 有职责比较清晰的政府管理机构来执行 |
3.1.3 有充分的信息安全保密经费开支作保证 |
3.2 对大理州党政机关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启示 |
3.2.1 以人为本 |
3.2.2 依法治密 |
3.2.3 加强管理 |
3.2.4 注重效能 |
4 加强大理州党政机关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原则与对策 |
4.1 党政机关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原则 |
4.1.1 突出重点 |
4.1.2 分级保护 |
4.1.3 技管并重 |
4.1.4 积极防范 |
4.2 对策设计 |
4.2.1 思想建设对策 |
4.2.2 制度建设对策 |
4.2.3 技术建设对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涉密网物理隔离后的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涉密网物理隔离后的安全隐患 |
1.1 内部攻击 |
1.2 “摆渡”攻击 |
1.3 非法外联 |
1.4 非法接入 |
2 涉密网物理隔离后的防范措施 |
2.1 防范内部攻击 |
2.2 防范“摆渡”攻击 |
2.3 防范非法外联 |
2.4 防范非法接入 |
3 结束语 |
四、宽带何时“消灭”移动存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现状及防护策略分析[J]. 蔡友宏. 黑龙江科学, 2020(23)
- [2]进入物联时代——家用智能路由器选购[J]. ALONG. 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20(06)
- [3]当今中国消费社会的问题及克服对策研究[D]. 苗怡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4]HB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研究[D]. 肖舒蔓. 宁夏大学, 2017(02)
- [5]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李维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3)
- [6]我国数字家庭聚合平台商业模式研究[D]. 刘庆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7]加强大理州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对策研究[D]. 杨志鹏. 云南大学, 2010(05)
- [8]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9]涉密网物理隔离后的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J]. 刘孟全.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8(04)
- [10]涉密网物理隔离后的安全威胁及防范[A]. 刘孟全. 广西计算机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2008
标签:信息安全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信息消费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