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CeO_2纳米粉体粒径的液相反应因素研究

影响CeO_2纳米粉体粒径的液相反应因素研究

一、影响CeO_2纳米粉体尺寸的液相反应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恒恒,汪金良,王厚庆[1](2021)在《液相法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由于稀土材料的优异性能和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多的稀土材料被应用到现代社会各个领域。虽然我国稀土资源的储量大、种类丰富,使我国在稀土领域的研究应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稀土开采技术低、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国家科技的发展。稀土氧化物的生产及应用已经成为当今稀土资源研究应用的一个热点。由于液相法制备稀土氧化物具有合成温度低、生产成本低以及可以精确控制产物组成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到稀土氧化物的制备。本文综述了液相法制备稀土氧化物的工艺方法,对液相法制备产物的形貌、粒度等特性和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分析,对稀土氧化物制备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唐红梅,李琴,黄振雄,邓同辉,詹聪,黎建刚[2](2021)在《二氧化铈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CeO2纳米结构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表现出独特的理化性质,并在精密陶瓷、磁记录、紫外线屏蔽、光电传感以及催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CeO2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不仅为开发新型结构CeO2提供科学指导,也进一步促进纳米CeO2在相关领域的高效利用。在此,论述了国内外CeO2纳米结构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燃烧法、喷雾热分解法、超临界水体系氧化法、微波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电化学法以及水/溶剂热法,并对其特点、原理以及局限性进行了说明。研究表明,CeO2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仍是现阶段面临的难题,此外,材料制备中所涉及的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等模型还有待完善。因此,需深入对其制备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明确其成核与生长机制,为CeO2新型纳米结构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冯涛[3](2021)在《CeO2改性石墨烯对PAO5w-40润滑油润滑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润滑油作为一种能够减少运动零件间摩擦磨损的最有效方式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尽管传统润滑油具有优异的润滑性能,但在重载条件下使用时,极易被“挤出”,造成摩擦副的直接接触,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型纳米添加剂来满足传统润滑油在重载条件下失效时,仍能对摩擦副起到润滑效果。石墨烯凭借着其自身优异的光学、热学、导电性、力学性能等特性成为当今研究的明星材料,但是当石墨烯纳米粉体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时,存在易团聚、均匀分散不可控等诸多问题制约着石墨烯改性润滑油的发展和应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石墨烯表面改性方法,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表面负载氧化铈(CeO2)纳米颗粒的石墨烯复合粉体,并且从摩擦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石墨烯作为PAO5w-40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性能,并对其减摩机理进行了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共混-水热-冷冻干燥的新工艺,在rGO纳米片上生长出了晶粒尺寸在6.64-11.84nm之间、分散均匀的CeO2纳米粒子,得到了负载有CeO2纳米颗粒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粉体(CeO2/rGO)。2.分析了 CeO2/rGO纳米粉体的活化指数、在PAO5w-40润滑油中的Zeta电位值以及 CeO2/rGO-1:3、CeO2/rGO-1:1、CeO2/rGO-3:1 纳米粉体作为润滑添加剂在 PAO5w-40润滑油中的分层沉淀现象。活化指数值(CeO2/rGO-1:3、CeO2/rGO-1:1、CeO2/rGO-3:1活化指数值分别为 36.8%、41.6%、64.1%),Zeta 电位值(rGO、CeO2/rGO-1:3、CeO2/rGO-1:1、CeO2/rGO-3:1 Zeta 电位值分别为-27.578mV、-28.099mV、-33.805mV、-33.827mV)。静置宏观照片(rGO、CeO2、CeO2/rGO-1:3、CeO2/rGO-1:1等纳米粉体在润滑油中静置一个月出现了明显分层和沉淀现象,而CeO2/rGO-3:1粉体在润滑油中静置一个月无明显分层和沉淀)。3.研究了在特定温度下纳米粉体对润滑油粘度和对金属腐蚀性的影响,rGO、CeO2、CeO2/rGO-1:3、CeO2/rGO-1:1等纳米粉体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 PAO5w-40润滑油的粘度,而添加CeO2/rGO-3:1纳米粉体降低了基础润滑油的粘度,提高了润滑油的流动性;对照铜片腐蚀卡片,添加几种石墨烯纳米粉体并不会增加润滑油的腐蚀性。4.通过POD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含纳米粉体添加剂润滑油的摩擦性能,粉体添加质量比为3%时,添加CeO2/rGO-3:1纳米粉体润滑油具有最佳的润滑性能,相比纯PAO5w-40基础润滑油,摩擦系数降低了 31.9%,磨痕深度减少了 23.1%,磨损体积减少了 83.3%。

曲艳东,高凌霞,章文姣,刘伟[4](2020)在《爆炸合成纳米粉体及其团聚控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爆炸法具有操作简单、高效、经济、节能和环保等特点。但是,合成过程的复杂性和纳米材料特殊的性能,导致爆炸合成的纳米粉体极易团聚,这不仅破坏纳米粉体的超细性和均匀性,还影响其发挥自身的优越性能。目前,爆炸合成纳米粉体及其团聚控制研究已经成为爆炸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内外爆炸合成纳米粉体的发展现状;然后从爆炸合成纳米粉体团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如纳米粉体的理化特性、制备工艺、提纯工艺和分散工艺)和粉体团聚机理等方面综述了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热点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陈志鸿[5](2020)在《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绿色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尤其是稀土氧化铈纳米粉体在军事、航空航天、高精度抛光、催化、电子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大比表面高性能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已有一些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产业化制备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多数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尺寸和形貌等物性很难调控,更重要的是多数制备过程使用大量酸碱和化学添加剂,且不可回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和环境污染。因此急需开发新型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绿色精准制备方法,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能够精准调控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粒度、形貌、比表面积和表面特性,满足各种高端应用需求。本论文开发了一种新型无污染、溶剂可循环利用的大比表面积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绿色制备方法,通过调控制备条件和反应参数,实现了对其结构、粒度、形貌、比表面积等物性的有效调控,所得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满足部分高端应用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该绿色制备方法环境友好、溶剂可循环利用、无三废排放,且适合规模化放大生产,为高端稀土功能纳米材料制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论文第一章对我国和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资源概况进行了综述,同时也概括了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制备和应用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本论文第二章详细研究了稀土CeO2纳米粉体的绿色制备方法。采用胺类+醇类混合溶剂吸附固化温室气体CO2,混合溶剂经吸收CO2转化为固态沉淀剂,通过添加稀土盐类或是富铈稀土料液使稀土离子与固态沉淀剂得到稀土碱式碳酸铈纳米粉体,经煅烧处理,获得大比表面积稀土CeO2纳纳米粉体,采用XRD、SEM、TEM、BET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粒度、形貌和比表面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研究混合溶剂回收循环利用制备对稀土氧化铈纳米粉体的结构、组成、粒径、形貌、比表面积等的影响,通过优化制备条件、混合溶剂配比、后处理工艺等,实现了混合溶剂的回收循环利用和大比表面积稀土氧化铈纳米粉体绿色制备。本论文第三章为进一步实现稀土CeO2纳米粉体的粒度、尺寸、形貌和比表面积的精准调控,基于上述制备方法,通过调控胺类+醇类混合溶剂的比例、煅烧温度、稀土原料等参数,获得了具有不同粒度和形貌的大比表面稀土CeO2纳米粉体。采用XRD、SEM、TEM、BET等表征手段对所得稀土CeO2纳米粉体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发现制备条件和参数对稀土CeO2纳米粉体的物性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实现了对稀土CeO2纳米粉体的粒径和形貌的精准调控,所得稀土CeO2纳米粉体形貌可为棒状、纤维状、纳米片状,其比表面积最高可达169 m2·g-1。本论文第四章基于前述两章的绿色制备方法,将该法拓展用于制备稀土RE2O3(RE=La,Y,Eu,Sm)纳米粉体。以最优化胺类+醇类混合溶液吸附固化CO2,将其转化为固态沉淀剂,经与稀土La,Y,Eu,Sm盐类反应,制备稀土碱式碳酸盐纳米粉体,经煅烧处理得到稀土RE2O3(RE=La,Y,Eu,Sm)纳米粉体。采用XRD、SEM、TEM、BET等表征手段对所得RE2O3(RE=La,Y,Eu,Sm)纳米粉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绿色制备方法可以成功用于制备结构、尺寸、形貌和比表面可调控的稀土RE2O3(RE=La,Y,Eu,Sm)纳米粉体,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包中华[6](2020)在《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纳米材料的特性、应用及发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二氧化铈的结构性质、资源状况和实际中的应用,总结了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并说明了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各个参数对二氧化铈粒径的影响,同时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进行了比较。超重力旋转床制备过程研究了物料浓度、pH、分散剂用量、超重力旋转床参数、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于二氧化铈粉体粒径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同时,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Zeta电位、润湿性能、TG-DSC、XRD、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检测,进一步分析了在纳米二氧化铈制备过程中二氧化铈粉体的团聚状态、形貌、微观结构和晶体生长情况;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研究了使用不同的硝酸铈浓度、pH、填装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制备纳米CeO2粉末,并应用XRD、FE-SEM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及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比表面积及Zeta电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硝酸铈溶液初始浓度为0.7mol/L,初始pH为4-5,硝酸铈和碳酸氢铵摩尔比为1:3,分散剂OP-10的质量分数为30%,物料通入旋转床的流量为300ml/min,旋转床转速为1200r/min,铈的前驱体粉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的二氧化铈粒径最小,结晶效果最好。纳米氧化铈前驱体在溶液中以胶体状态存在,通过氨水调控前驱体溶液的pH值为9时,Zeta电位的绝对值最大,铈的前驱体溶液存在状态更稳定,不易发生团聚。OP-10分散剂溶液缩短了前驱体的润湿时间,显示着优于水溶液的润湿性能。在分散剂溶液中用氨水调控pH=9可使亲水性达到最大,分散效果最佳。通过XRD进行定性分析,前驱体在50℃干燥得到的产物为Ce2(CO3)3·8H2O,在100℃烘干时,前驱体分解为Ce2O(CO3)2·H2O和Ce(CO3)2O·H2O,当温度大于350℃焙烧时得到了二氧化铈纳米粉体。但是在650℃焙烧得到的二氧化铈粉体结晶效果最好。通过电镜分析,前驱体小颗粒被分散剂包裹,形状为细小的条形颗粒,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纳米而氧化铈形,貌类似于球形,且颗粒分散效果较好,粒度约在200nm左右。通过TEM对所制备的氧化铈的晶格条纹和晶体衍射进行了分析。使用DigitalMicrograph软件测量晶格条纹规整区域的晶面间距,得到的晶面间距为0.19nm、0.27nm和0.32nm,正好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进行了衍射分析后,衍射斑点也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对应XRD测试结果,得到氧化铈的生长晶面为(220)、(200)和(111)。以Ce(NO3)3·6H2O为原料,通过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的粉末为单一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CeO2,结晶度良好。硝酸铈浓度低时制备的颗粒细小,形貌近似于球形;随着硝酸铈浓度增大和溶液pH降低,颗粒形貌从近球形变化为纤维棒状后又变为立方结构,但粒径明显增加;纤维棒状颗粒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83.4 m2/g。当浓度为0.1mol/L、pH=2时,CeO2溶胶的Zeta值最高,溶液稳定性良好,不易团聚。超重力技术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无论是设备成本、使用环境及操作要求还是在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铈结果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超重力技术是工业化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理想方法。

吴凤[7](2020)在《X-CT用Gd2O2S:Pr,Ce,F闪烁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硫氧化物(RE2O2S)自诞生以来就被作为一种优异的发光基质材料。硫氧化钆(Gd2O2S,GOS)因具有较宽的带隙结构(4.44.8 eV)和出色的X-射线阻止能力而被用作闪烁体基质材料。掺Pr3+的GOS半透明陶瓷闪烁体早已在国际知名电子器械公司西门子、飞利浦等的CT机中获得应用,西门子公司的科学家甚至将其价值比拟黄金,而国内GOS闪烁体一直依赖进口,材料制备及闪烁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GOS闪烁材料的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颗粒尺寸分布均匀、团聚弱、流动性好的粉体对高致密陶瓷的制备至关重要,粉体的性能直接影响最终陶瓷的光学性能。基于此,本研究从粉体制备方法的探究和优化入手,首先采用传统助熔剂法制备粉体,探究最佳的反应原料配比和粉体煅烧温度。由于助熔剂法制备的粉体颗粒尺寸较大,因此进一步采用还原热水浴前驱体的方法制备高烧结活性的纳米Gd2O2S:Pr(Ce)粉体,旨在通过提高粉体性能获得优质的陶瓷体。最后对陶瓷烧结工艺进行探究,采用纳米粉体制备的Gd2O2S:Pr(Ce,F)闪烁陶瓷发光性能优异。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传统助熔剂法,将一定比例Gd2O3、Pr6O11、CeO2、S、Na2CO3等原料混合后进行煅烧、洗涤,获得纯相Gd2O2S:Pr(Ce)粉体,研究了S用量对Gd2O2S:Pr粉体性能的影响。XRD图谱显示,原料中S含量的多少并不影响最终粉体的物相。XEL和PL光谱显示,Gd2O3与S摩尔比为1:4时制备的粉体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粉体SEM形貌照片显示,经1200℃×3 h煅烧的粉体颗粒发育完整,表面干净,分散性良好。2)将助熔剂法制备的粉体添加PVB粘结成型,采用真空烧结结合HIP后处理的两步烧结法制备Gd2O2S:Pr陶瓷,由于不同温度预烧的陶瓷体致密度都较低,HIP效果并不显着,最终陶瓷均未达到较高致密度。因此进一步采用直接热压烧结助熔剂法粉体,得到致密的Gd2O2S:Pr,Ce陶瓷体。在紫外激发下,陶瓷具有非常强的绿色发光。3)采用液相法制备高烧结活性纳米粉体,首先将商业Gd2O3、Pr6O11、CeO2、浓H2SO4,在90℃热水浴环境下合成前驱体——稀土羟基硫酸盐。采用XRD和TG-DTA表征分析了前驱体在空气和H2气氛中不同温度下的物相转变。空气中低温下煅烧时,在200400℃和4001100℃范围内分别失去结合水和氢氧根,1100℃时开始分解为Gd2O3。H2气氛中,400℃以下的物相转变与空气中相同,500℃即转变为GOS相,到1100℃一直保持GOS纯相。XRD计算结果表明,900℃以下还原制备的Gd2O2S:Pr粉体尺寸为纳米级。SEM显示前驱I体的层片状结构在最终粉体中得到保留。采用XEL分析了粉体发光性能随制备温度的变化。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粉体结晶性增强,在X射线激发下发光强度也逐渐增强。4)将还原热水浴前驱体制备的Gd2O2S:Pr纳米粉体成型后,采用真空预烧结合HIP后处理制备Gd2O2S:Pr闪烁陶瓷。紫外光激发和X射线激发下,Gd2O2S:Pr陶瓷呈现明亮的绿色发光,CIE色坐标分别为(0.232,0.610)和(0.253,0.596),主发射峰511 nm对应于Pr3+的3P0-3H4跃迁。337 nm激发下,Pr3+的3P0-3H4跃迁寿命为6.73μs。5)制备Gd2O2S:Pr(Ce,F)闪烁陶瓷,采用SEM分析了不同温度真空预烧陶瓷的致密化过程,以及HIP后处理对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X射线激发下,1350℃真空预烧结合HIP后处理的Gd2O2S:Pr陶瓷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XEL和脉冲高度谱显示,添加Ce和F的陶瓷发光性能更优。2μs测试门宽下,Gd2O2S:Pr,Ce,F闪烁陶瓷的光产额约13000 ph/MeV。

刘铃声,王荣,马升峰,关卫华[8](2020)在《超声波在制备稀土纳米材料中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了超声作用机理,主要就超声沉淀法、超声分解法、超声电解法、超声水热法、超声雾化法、超声固液研磨法、超声溶胶-凝胶法、超声还原法、超声分散法、超声微乳液法、超声模版法制备纳米材料,尤其在制备稀土纳米材料的研究上进行了重点阐述,利用超声波在交叉学科的融合的技术,为制备性能优越的稀土纳米材料实现产业化总结出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王兴明[9](2019)在《氧化锆陶瓷的着色及机械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氧化锆陶瓷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导电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现已成功应用于口腔义齿修复及电子装饰材料领域。但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和5G通信技术的到来,人们对口腔修复体和装饰材料的美观性要求的提高。氧化锆基底瓷为白垩色,颜色过于单一已限制了它的进一步使用和推广。因此,本文以纳米氧化锆粉体(3Y-TZP,3 mol%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为原料,采用机械混合和浸泡着色的方法制备彩色氧化锆陶瓷,并探究合成Fe-Cr-Mn系黑色色料用于黑色氧化锆陶瓷的制备,研究金属氧化物着色剂和尖晶石型黑色色料对彩色氧化锆陶瓷微观结构、着色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Fe2O3、Pr6O11、Er2O3、CeO2金属氧化物着色3Y-TZP陶瓷,烧结体呈不同色彩变化,表面色泽均匀且正反面色差小,平均晶粒尺寸在200500nm。CeO2着色对3Y-TZP陶瓷烧结体的机械性能影响较大,当CeO2掺杂2.00 wt%时,烧结体的三点抗弯度下降至842±28.59 MPa。当Fe2O3(0.030.05 wt%)和Er2O3(0.100.40 wt%)混合着色时,氧化锆陶瓷色度值a*、b*所示区域可以很好与Vita 3D区域进行匹配。(2)采用Fe3+和Er3+着色剂溶液浸泡的方法对3Y-TZP陶瓷进行着色,陶瓷烧结体表面色泽均匀、呈淡黄色变化,且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淡黄色色彩加深。Fe3+使烧结体的a*、b*值均增大;Er3+使烧结体的a*值增大,b*值减小。金属离子浸泡着色会略微降低3Y-TZP陶瓷烧结体的机械性能,烧结体的三点抗弯强度最低为1098.56±38.08 MPa,维氏硬度最低为12.47±0.41 GPa,断裂韧性最低为5.18±0.56 MPa·m1/2。(3)采用化学共沉淀合成的Fe-Cr-Mn系色料,经过1200°C煅烧后的平均晶粒大小约为152.9 nm;该煅烧温度下Fe-Cr-Mn系色料的光谱反射率最低,说明在可见光范围内对黑色的吸收强度最大,色料具有良好的黑色呈色效果。(4)掺杂Fe-Cr-Mn系黑色色料制备的黑色氧化锆陶瓷呈黝黑的亮黑色、色泽均匀。显微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黑色氧化锆陶瓷表面会出现少量气孔,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多。当Fe-Cr-Mn系色料的掺杂量为3.00 wt%时,黑色氧化锆陶瓷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其三点抗弯强度为624.39±31.36 MPa,维氏硬度为10.60±0.19 GPa,断裂韧性为7.02±0.43 MPa·m1/2。

陈芳[10](2018)在《氧化铈基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催化技术是降解有机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发新型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光催化技术的关键。纳米CeO2因具有良好的紫外光吸收、储氧、氧化还原等特性,在光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Ce02的禁带宽度大,对可见光吸收少,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并且在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空穴复合率高。这严重限制了其催化效率的提高。本文通过在CeO2晶格中掺杂Fe、N元素以调节其禁带宽度,提高其对太阳光的吸收率;并通过与石墨烯等复合以提高其比表面积和量子效率。采用水热或溶剂热法合成了纯CeO2颗粒(CeO2 nanoparticles,CeO2-NPs)、花型 CeO2 粉体(CeO2 hierarchical flower-like-nanostructures,CeO2-HFNs)、不同掺杂铁含量的 Fe-CeO2 纳米粉体、不同氮源掺杂的N-10%Fe-CeO2纳米粉体,并成功地将纯CeO2粉体和花型CeO2粉体分别与石墨烯一步复合。采用TEM、XRD、XPS、Raman和UV-Vis等技术对其微观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实验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Fe、N掺杂不会改变CeO2的晶体结构,但可以调节Ce02的晶格参数和禁带宽度。O~15%Fe掺杂CeO2粉体中,以10%Fe-CeO2催化速率最快,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从67%提高到95%。不同氮源掺杂10%Fe-CeO2粉体中,以浓氨水(25%)为氮源制备的N-10%Fe-CeO2的催化速率最快,降解率可进一步提高到97%。CeO2催化活性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掺杂Fe和N降低了 Ce02的禁带宽度,促进了电子-空穴对的产生与反应。(2)CeO2与石墨烯复合能显着提高其光催化性能,CeO2纳米颗粒(CeO2-NPs)可均匀分布在石墨烯片上,降解率从67%提高到88%,提高了 31.3%;花型氧化铺(CeO2-HFNs)被石墨烯片层覆盖并包裹,降解率从73%提高到96%,提高了31.5%。这主要是由于石墨烯能减少CeO2纳米颗粒和花型CeO2产生团聚,比表面积更高,并且产生的光生电子能更快地传输到反应活性点,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同等条件下,石墨烯复合花型CeO2的催化效率高于石墨烯复合CeO2纳米颗粒,这主要因为片层结构的花型CeO2比表面积大且不会被石墨烯遮盖,而CeO2纳米颗粒更容易团聚,比表面积小,因此前者催化反应活性更高。

二、影响CeO_2纳米粉体尺寸的液相反应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CeO_2纳米粉体尺寸的液相反应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液相法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沉淀法
    1.1 草酸盐沉淀法
    1.2 碳酸盐沉淀法
        1.2.1 碳酸钠沉淀法
        1.2.2 碳酸氢铵沉淀法
        1.2.3 碳酸氢镁沉淀法
    1.3 氨水沉淀法
    1.4 络合沉淀法
2 溶胶—凝胶法
3 水热法
4 微乳液法
5 喷雾热解法
6 燃烧合成法
7 醇盐水解法
8 超声化学法
9 结束语与展望

(2)二氧化铈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燃烧法
2 喷雾热分解法
3 超临界水体系氧化法
4 微波法
5 溶胶-凝胶法
6 微乳液法
7 电化学法
8 水/溶剂热法
9 结论

(3)CeO2改性石墨烯对PAO5w-40润滑油润滑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润滑简介
        1.1.1 润滑油的构成及作用
        1.1.2 润滑机制
        1.1.3 润滑添加剂
    1.2 石墨烯概述
        1.2.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1.2.2 石墨烯的制备
    1.3 石墨烯表面改性
    1.4 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案与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及设备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稀土改性石墨烯纳米复合粉体的制备
        2.4.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2.4.2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制备
        2.4.3 稀土改性石墨烯(CeO_2/rGO)的制备
    2.5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2.5.1 相结构分析
        2.5.2 微观形貌观察
        2.5.3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5 热稳定性分析
        2.5.6 粒径分析
    2.6 润滑油性能测试
        2.6.1 分散稳定性分析
        2.6.2 粘度分析
        2.6.3 铜片腐蚀测试分析
        2.6.4 摩擦学性能分析
3 稀土改性石墨烯的组织结构与特性分析
    3.1 XRD分析
    3.2 Raman分析
    3.3 SEM分析
    3.4 XPS分析
    3.5 TEM分析
    3.6 FT-IR红外光谱分析
    3.7 热稳定性分析
    3.8 粒径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添加稀土改性石墨烯润滑油性能分析
    4.1 润滑油理化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流动性分析
        4.1.2 铜片腐蚀实验
    4.2 分散稳定性分析
        4.2.1 活化指数
        4.2.2 Zeta电位分析
        4.2.3 添加粉体润滑油宏观照片
    4.3 不同比例CeO_2/rGO-3:1复合粉体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分析
        4.3.1 摩擦系数
        4.3.2 磨痕形貌分析
        4.3.3 磨痕三维形貌分析
    4.4 相同比例下不同类别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分析
        4.4.1 摩擦系数
        4.4.2 磨痕形貌分析
        4.4.3 磨痕三维形貌分析
    4.5 磨痕Raman分析
    4.6 改性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减摩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及奖励

(4)爆炸合成纳米粉体及其团聚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爆炸合成纳米粉体技术
    1.1 爆炸冲击合成纳米材料
        1.1.1 爆炸合成超硬材料
        1.1.2 爆炸合成纳米氧化物
        1.1.3 爆炸合成纳米复合物
    1.2 气相爆轰合成
        1.2.1 气相爆轰合成纳米碳材料
        1.2.2 气相爆轰合成纳米氧化物
        1.2.3 气相爆轰合成纳米复合材料
2 粉体团聚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粉体理化特性的影响
    2.2 制备工艺的影响
        2.2.1 爆炸反应参数的影响
        2.2.2 介质的影响
    2.3 提纯工艺的影响
        2.3.1 液相提纯处理
        2.3.2 高温煅烧处理
    2.4 分散工艺的影响
        2.4.1 分散介质的影响
        2.4.2 冲击波粉碎处理
3 团聚机理
4 结语与展望

(5)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绿色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我国稀土资源现状
        1.2.1 我国稀土资源储存状况
        1.2.2 我国的稀土资源利用情况
        1.2.3 内蒙古稀土资源特点与利用情况
    1.3 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概述
        1.3.1 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研究现状
        1.3.2 稀土CeO_2纳米粉体研究现状
    1.4 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1.4.1 稀土CeO_2纳米粉体实验室制备方法
        1.4.2 稀土CeO_2纳米粉体产业化制备技术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绿色制备方法开发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
        2.3.2 测试及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结构分析
        2.4.2 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粒度和形貌分析
        2.4.3 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比表面积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优化与物性调控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
        3.3.2 测试及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铈源对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影响
        3.4.3 反应溶剂对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影响
        3.4.4 混合溶剂中胺/醇比对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影响
        3.4.5 煅烧温度对稀土CeO_2纳米粉体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稀土RE_2O_3(RE= La,Y,Eu,Sm)纳米粉体的绿色制备方法初探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稀土La_2O_3、Y_2O_3纳米粉体的结构、粒度和形貌分析
        4.4.2 稀土Eu_2O_3纳米粉体的结构、粒度和形貌分析
        4.4.3 稀土Sm_2O_3纳米粉体的结构和粒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6)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特性
        1.1.2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1.2 二氧化铈简介
        1.2.1 二氧化铈的结构与性质
        1.2.2 二氧化铈的资源状况
    1.3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
        1.3.1 微乳液法
        1.3.2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喷雾热分解法
        1.3.5 金属盐水解法
        1.3.6 超重力法
    1.4 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所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3.1 物料浓度、pH和分散剂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3.1.1 物料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3.1.2 pH对粒度的影响
        3.1.3 分散剂对粒度的影响
    3.2 流量和转速对二氧化铈粒度的影响
        3.2.1 物料流量对粒度的影响
        3.2.2 超重力选转床转速对粒度的影响
    3.3 Zeta电位分析
    3.4 润湿性能分析
    3.5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径的影响
        3.5.1 原料TG-DSC分析
        3.5.2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度的影响
    3.6 XRD衍射分析
    3.7 二氧化铈形貌与微观结构分析
        3.7.1 二氧化铈形貌粉体
        3.7.2 二氧化铈微观结构分析
    3.8 小结
4 使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4.1 实验过程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XRD晶体结构分析
        4.2.2 FE-SEM形貌分析
        4.2.3 粒径与比表面分析
        4.2.4 Zeta电位分析
    4.3 小结
5 实验机理分析与两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5.1 实验机理分析
    5.2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X-CT用Gd2O2S:Pr,Ce,F闪烁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机闪烁体
        1.1.1 无机闪烁体材料发展历程
        1.1.2 闪烁过程物理机理
    1.2 医学CT用无机闪烁体
        1.2.1 X-CT成像原理
        1.2.2 医学CT用闪烁材料性能指标
        1.2.3 CT医用闪烁材料研究现状
    1.3 GOS陶瓷闪烁体的研究
        1.3.1 GOS闪烁体国内及国外研究现状
        1.3.2 GOS粉体制备方法及烧结工艺
    1.4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表征方法
第三章 助熔剂法合成Gd2O2S:Pr(Ce)粉体及陶瓷制备
    3.1 引言
    3.2 助熔剂法制备Gd2O2S:Pr(Ce)粉体
        3.2.1 实验流程
        3.2.2 助熔剂法中不同S用量的反应机理
        3.2.3 不同S用量对Gd2O2S:Pr粉体性能的影响
        3.2.4 不同煅烧温度对Gd2O2S:Pr粉体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3.3 真空烧结结合HIP后处理制备Gd2O2S:Pr闪烁陶瓷
    3.4 热压烧结Gd2O2S:Pr,Ce闪烁陶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相法合成Gd2O2S:Pr(Ce,F)纳米粉体及陶瓷制备
    4.1 引言
    4.2 液相法制备Gd2O2S:Pr(Ce)纳米粉体
        4.2.1 实验流程
        4.2.2 不同煅烧温度对Gd2O2S:Pr粉体物相、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4.2.3 真空烧结结合HIP后处理制备Gd2O2S:Pr闪烁陶瓷
    4.3 真空预烧及HIP后处理对陶瓷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预烧温度对Gd2O2S:Pr(Ce,F)陶瓷致密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4.3.2 HIP后处理对Gd2O2S:Pr(Ce,F)陶瓷微观结构及闪烁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8)超声波在制备稀土纳米材料中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作用机理
2 超声化学法
    2.1 超声沉淀法
    2.2 超声分解法
    2.3 超声电解法
    2.4 超声水热法
    2.5 超声雾化法
    2.6 超声波固液反应研磨法
    2.7 超声溶胶-凝胶法
    2.8 超声还原法
    2.9 超声水解法
    2.10 超声分散法
    2.11 超声微乳液法
    2.12 超声模板剂法
3 结语

(9)氧化锆陶瓷的着色及机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ZrO_2陶瓷材料概述
        1.2.1 ZrO_2的结构及相变增韧性能
        1.2.2 ZrO_2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1.2.3 ZrO_2陶瓷烧结工艺
    1.3 ZrO_2陶瓷材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3.1 ZrO_2陶瓷作结构元件的应用
        1.3.2 ZrO_2陶瓷作发光材料的应用
        1.3.3 ZrO_2陶瓷材料的特殊应用
    1.4 彩色氧化锆陶瓷的着色研究
        1.4.1 着色剂的选择
        1.4.2 呈色机理
        1.4.3 着色方法
    1.5 义齿修复相关色度理论与颜色测量
        1.5.1 经典色度理论
        1.5.2 颜色的测量
    1.6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实验内容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样品制备
        2.1.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2.1.2 混合着色3Y-TZP陶瓷的制备
        2.1.3 浸泡着色3Y-TZP陶瓷的制备
        2.1.4 黑色Fe-Cr-Mn系陶瓷色料的制备
        2.1.5 黑色3Y-TZP陶瓷的制备
    2.2 分析测试方法
        2.2.1 物相分析(XRD)
        2.2.2 微观形貌分析(SEM)
        2.2.3 抗弯强度测试
        2.2.4 维氏硬度及断裂韧性测试
        2.2.5 颜色测试(L*、a*、b*)
3 氧化物着色剂对3Y-TZP牙科陶瓷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单掺氧化物着色剂对3Y-TZP牙科陶瓷性能的影响
        3.2.1 实验思路
        3.2.2 着色3Y-TZP陶瓷物相分析
        3.2.3 着色3Y-TZP陶瓷形貌分析
        3.2.4 着色3Y-TZP陶瓷抗弯强度分析
        3.2.5 着色3Y-TZP陶瓷色度分析
    3.3 Fe_2O_3和Er_2O_3混合着色3Y-TZP陶瓷研究
        3.3.1 实验思路
        3.3.2 色度及颜色匹配分析
        3.3.3 XRD图谱表征
        3.3.4 SEM形貌表征
        3.3.5 3Y-TZP陶瓷机械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浸泡着色对3Y-TZP牙科陶瓷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Fe~(3+)浸泡对3Y-TZP陶瓷性能的影响
        4.2.1 着色XRD物相表征
        4.2.2 着色SEM形貌表征
        4.2.3 陶瓷色度分析
        4.2.4 陶瓷的机械性能
    4.3 Er~(3+)浸泡对3Y-TZP陶瓷性能的影响
        4.3.1 着色XRD物相表征
        4.3.2 着色SEM形貌表征
        4.3.3 陶瓷色度分析
        4.3.4 陶瓷的机械性能
    4.4 浸泡时间对3Y-TZP陶瓷性能的影响
        4.4.1 XRD图谱表征
        4.4.2 渗透深度分析
        4.4.3 陶瓷色度分析
        4.4.4 抗弯强度分析
    4.5 氧化锆全瓷牙的设计与制备
    4.6 本章小结
5 黑色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黑色颜料的探索研究
    5.3 实验思路
    5.4 黑色Fe-Cr-Mn系色料的性能表征
        5.4.1 色料物相分析
        5.4.2 光谱反射率曲线分析
    5.5 黑色3Y-TZP陶瓷性能表征
        5.5.1 XRD物相分析
        5.5.2 三点抗弯强度分析
        5.5.3 维氏硬度及断裂韧性分析
        5.5.4 SEM显微结构分析
        5.5.5 黑色氧化锆陶瓷颜色观察分析
    5.6 黑色氧化锆手机背板的设计与开发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氧化铈基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光催化技术及应用
        1.2.1 光催化技术原理
        1.2.2 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2.3 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1.3 CeO_2简介及制备方法
        1.3.1 CeO_2简介
        1.3.2 CeO_2的制备方法
    1.4 CeO_2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1.4.1 CeO_2光催化材料的掺杂改性
        1.4.2 CeO_2光催化材料的复合改性
        1.4.3 CeO_2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饰贵金属改性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材料的制备
        2.2.1 纯CeO_2材料的制备
        2.2.2 掺杂CeO_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2.3 氧化石墨烯及其Ce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分析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3.5 拉曼分析(Raman)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第3章 掺杂CeO_2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铁掺杂CeO_2材料的表征
        3.2.1 XRD分析
        3.2.2 TEM分析
        3.2.3 EDS分析
        3.2.4 UV-Vis DRS分析
        3.2.5 Raman分析
    3.3 铁掺杂CeO_2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3.4 氮铁共掺杂CeO_2材料的表征
        3.4.1 XRD分析
        3.4.2 TEM分析
        3.4.3 UV-Vis DRS分析
        3.4.4 Raman分析
        3.4.5 XPS分析
    3.5 氮铁共掺杂CeO_2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3.6 掺杂CeO_2光催化机理讨论
    3.7 光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墨烯/CeO_2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形貌分析
        4.2.1 纳米CeO_2材料的形貌调控
        4.2.2 GO形貌分析
        4.2.3 CeO_2-NPs及rGO-CeO_2-NPs形貌分析
        4.2.4 rGO-CeO_2-HFNs形貌分析
    4.3 材料的表征
        4.3.1 XRD分析
        4.3.2 Raman分析
        4.3.3 UV-Vis DRS分析
    4.4 光催化性能分析
    4.5 rGO-CeO_2-HFNs复合样品的光催化机理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影响CeO_2纳米粉体尺寸的液相反应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液相法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现状[J]. 宋恒恒,汪金良,王厚庆.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1(05)
  • [2]二氧化铈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 唐红梅,李琴,黄振雄,邓同辉,詹聪,黎建刚.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1(03)
  • [3]CeO2改性石墨烯对PAO5w-40润滑油润滑性能影响研究[D]. 冯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爆炸合成纳米粉体及其团聚控制研究进展[J]. 曲艳东,高凌霞,章文姣,刘伟. 化工进展, 2020(12)
  • [5]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绿色制备研究[D]. 陈志鸿.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D]. 包中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7]X-CT用Gd2O2S:Pr,Ce,F闪烁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吴凤. 江苏大学, 2020(02)
  • [8]超声波在制备稀土纳米材料中的研究现状[J]. 刘铃声,王荣,马升峰,关卫华. 稀土, 2020(01)
  • [9]氧化锆陶瓷的着色及机械性能研究[D]. 王兴明.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10]氧化铈基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陈芳. 湖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