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盐对临床分离株抑菌作用的测定

稀土盐对临床分离株抑菌作用的测定

一、稀土盐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效果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郝红侠[1](2021)在《原花青素协同头孢噻呋钠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菌耐药性持续扩散和不断增长已演变成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医院感染和兽医临床感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由于它多重抗药、传染性强且难以控制,感染引起的脓毒症、肺炎或奶牛乳房炎等疾病,给畜牧行业带来严重创伤以及给社会造成公共卫生问题。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具有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抗菌活性强等特点,作为耐药菌抑制剂被研究者探索。中草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效果特别突出和抗菌谱广,因此本研究拟从78种黄酮类的中药单体中筛选出可以增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对头孢噻呋钠敏感性的中药单体,考察其体内抗菌效果并初步研究其协同抗菌机制,为兽医临床上的金葡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新药物。本研究通过药敏实验的棋盘法从78种黄酮类的中药单体筛选出和头孢噻呋钠对耐药金葡菌具有协同作用的原花青素,即25μg/mL原花青素可以使头孢噻呋钠对MRSA菌株ATCC 3359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由32μg/mL降低到4μg/mL,联合抑菌指数(FICI)为0.375,呈现协同抗菌作用,即头孢噻呋钠和原花青素联合应用逆转了ATCC 33591对头孢噻呋钠的耐药性,两者联合对MRSA临床菌株也呈现协同抗菌作用(10株菌中有8株),FICI为0.3125~0.5。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表明12.5μg/mL原花青素可使头孢噻呋钠对ATCC 33591的MBC值由64μg/mL降至16μg/mL;生长曲线测定显示100μg/mL剂量的原花青素对ATCC 33591的增殖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原花青素可增强头孢噻呋钠的抗菌后效应(PAE),使其对ATCC 33591的PAE由1.3 h延长至3.5 h。通过CCK-8试验检测了原花青素对猪睾丸细胞(ST)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对细胞活力没有影响,无细胞毒性。进一步以ATCC 33591感染小鼠大腿肌肉建立模型,以存活率和细菌定植率为指标,观察到原花青素和头孢噻呋钠联用对小鼠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药治疗。本文中对原花青素和头孢噻呋钠联用的协同抗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测定原花青素对头孢菌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可通过抑制头孢菌素酶活性对头孢噻呋钠起到保护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可以看到原花青素可以破坏MRSA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显示出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综上所述,筛选得到的原花青素和头孢噻呋钠联合应用在体内、体外对耐药金葡菌均具有协同抗菌的效果,为耐药菌的抑制剂研发提供了的新的思路,也为中药和西药合制的抗菌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朱宁艺[2](2021)在《抗菌肽Mastoparan-C新型类似物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其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生素耐药性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为了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开发新型抗生素或新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抗菌肽由于其独特的膜溶解作用机制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而引起了广泛关注。Mastoparan-C(MP-C)是从欧洲大黄蜂(Vespa crabro)的毒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典型的阳离子α-螺旋抗菌肽,具有很强的广谱抗菌活性。然而,MP-C对正常哺乳动物细胞的高细胞毒性,严重限制了其直接作为抗菌药物的应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工作为了降低MP-C的细胞毒性并探究其构效关系,采用氨基酸替换和肽链截短策略合理设计、合成了24条MP-C类似物。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类似物都保留了MP-C的广谱抗菌活性,且毒性显着降低。研究发现,疏水性是控制类似物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疏水性降低,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性随之降低。随后,我们筛选出了3条最具潜力的类似物L1G、L7A和L1GA5K并进行了安全性、稳定性和作用机制等系统评估。结果显示,3条类似物都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低诱导耐药性,并在生理盐和蛋白酶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外,3条类似物与传统抗生素联合用药对抗革兰氏阴性菌均表现出协同或增效作用。杀菌动力学、内外膜渗透性、扫描电镜和PI摄取结果表明,3条类似物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破坏细胞膜,导致膜渗透性改变和细胞内容物泄露,在短时间内快速杀灭细菌。另外,治疗指数最高的类似物L1GA5K对利福平耐药大肠杆菌(RRE)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L1GA5K与利福平联用使用可抑制大肠杆菌对利福平耐药性的产生,并能通过增强细菌外膜通透性逆转RRE对利福平的耐药性。总之,MP-C类似物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而且还能作为抗生素佐剂抑制和逆转抗生素的耐药性。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工作进一步探索了L1GA5K作为抗生素佐剂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L1GA5K可以抑制利福平在革兰阴性菌中耐药性的产生,也可抑制庆大霉素在革兰阴性菌中(除铜绿假单胞菌之外)耐药性的产生。另外,L1GA5K对一系列利福平和庆大霉素耐药菌株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并且能够在亚抑制浓度下逆转耐药菌对利福平或庆大霉素的耐药性,使细菌对已耐药抗生素重新敏感。初步作用机制研究显示,L1GA5K主要通过增强细菌外膜渗透性,使细胞内抗生素浓度增加,从而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而与外排泵抑制作用无关。除了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之外,L1GA5K与不同抗生素联合使用还具有协同或增效作用,能显着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杀菌动力学实验表明,L1GA5K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杀死抗生素耐药菌,且杀菌速度明显优于传统抗生素,与传统抗生素联合使用后还可加快抗生素的杀菌速度。除此之外,L1GA5K还能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这将有利于L1GA5K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总之,L1GA5K与抗生素联合用药能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提升抗生素的杀菌速度,还能通过增强细菌外膜渗透性抑制和逆转抗生素在革兰阴性菌中的耐药性,是较理想的抗生素佐剂候选化合物。本研究的第三部分工作采用不同电荷排列模式和不同带电氨基酸种类的修饰策略设计、合成了11条L1GA5K类似物,对L1GA5K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期望得到具有更高细胞选择性的类似物。实验结果表明,类似物K-1具有比L1GA5K更强的抗菌活性、更低的细胞毒性,说明电荷聚集于肽链N端的排列模式可能是降低抗菌肽细胞毒性并保留抗菌活性的一种可行方法。另外,酶解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K-1在胰蛋白酶中的稳定性相比L1GA5K提高了10倍。K-1与传统抗生素联合对抗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具有协同或增效作用,并能在短时间内将细菌杀死,表现出快速杀菌作用。内外膜渗透性、扫描电镜、PI摄取和DNA泄露实验结果表明,K-1能破坏细菌细胞膜,增强细菌外膜渗透性,导致细胞内容物泄露而发挥抗菌作用。然而,K-1对细菌内膜渗透性仅表现出微弱的影响,说明电荷排列模式不同可能会导致抗菌肽作用机制的改变。综上所述,为了降低MP-C的毒性、研究其构效关系,我们递进式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筛选出了3条具有较高抗菌活性和低溶血活性的类似物,并进行了安全性、稳定性、作用机制等系统评估。然后,考察了最优类似物L1GA5K作为抗生素佐剂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的潜能。同时,通过对L1GA5K进一步优化,得到了活性和稳定性更强、毒性更低的类似物K-1。本研究为今后抗菌肽设计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抗菌肽作为抗生素佐剂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黄钰骄[3](2021)在《海盐消毒剂杀菌性能及其机理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一种以海水精制浓缩液为主要原料的海盐消毒剂,并对该消毒剂的杀菌性能及机理、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以总含盐量为15%的海水精制浓缩液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碳酸氢钠、及硫酸钠等,配成消毒剂。然后选取水产常见菌嗜水气单胞菌和鳗弧菌为受试菌,通过杀菌实验,确定海盐消毒剂的最终原料配比为100m L海水浓缩液中加入5g硫酸钠和1g碳酸氢钠,在此配比下对两种受试菌分别作用5min,杀菌率为100%。由于该消毒剂对水产常见菌表现出了良好的杀菌性能,为使其有更广泛的应用,选取常规消毒剂难以杀灭的白色念珠菌为受试菌,考察该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性能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作用5min,杀菌率为42.08%,作用10min,杀菌率为53.24%,作用20min,杀菌率为91.33%,说明该海盐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0min后可达到90%以上的杀菌率。为了进一步明确杀菌机理,采用电导率分析、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电镜观察等手段,详细分析了该海盐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机理及作用过程:海盐消毒剂吸附到菌体表面,与菌体表面发生电中和作用,细胞内外产生渗透压差,同时海盐消毒剂中多种不同价态的无机盐阳离子与白色念珠菌菌体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反应,产生絮凝作用,破坏甘露糖蛋白等物质使菌体细胞壁受到损坏;然后,盐溶液使细胞内外产生渗透压差,破坏细胞壁结构使其塌陷;最终细胞脱水,无法进行正常代谢,致使细胞死亡。在明确杀菌机理后,初步尝试将该消毒剂制成喷剂应用于一次性医用口罩上,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盐在口罩纤维上结晶析出,口罩纤维被包裹覆盖;通过呼吸实验,观察未施加喷剂的口罩上飞沫数量明显多于施加喷剂的口罩,推测喷剂喷至口罩上后具有减少呼出飞沫数量的作用。最后对该海盐消毒剂进行了相关理化性质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消毒剂的有效氯含量为3.55mg/L;对不锈钢和铜均无腐蚀性,对铝和碳钢有轻微腐蚀;消毒剂中铅、汞重金属均无检出,砷含量检出低至0.2mg/kg;消毒剂中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菌种,霉菌酵母菌检验结果<10CFU/ml,符合GB15982要求。

周雨[4](2020)在《犬源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对犬腹泻病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犬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犬排便次数增加,粪便中水分增多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疾病,严重危害犬的健康。如何防控犬腹泻已经成为兽医临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中药因其天然性、低残留性和耐药性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是抗生素的良好替代品;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常被用来治疗与胃肠道相关的疾病。但有关犬源益生菌与中药联合应用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本研究通过对犬粪便中的益生菌进行分离、鉴定、筛选,并与马齿苋联合在临床上进行应用,为预防犬腹泻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从健康犬粪便中分离益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离的益生菌;筛选具有耐酸耐胆盐、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且马齿苋水提液对其无抑制作用的益生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益生菌与马齿苋的最佳联合应用条件;以番泻叶导致的犬腹泻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对犬腹泻的防治效果。结果:从健康犬粪便中分离出8株益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3株芽孢杆菌在LB固体培养基中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凸起或凹陷、乳白色、边缘光滑或粗糙的菌落,5株乳酸菌在MRS固体培养基中形成圆形、凸起、乳白色、边缘光滑的菌落;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为:1株枯草芽孢杆菌(DY001)、1株贝莱斯芽孢杆菌(DY002)、1株地衣芽孢杆菌(DY003)、2株粪肠球菌(DR001和DR005)、1株海氏肠球菌(DR002)、1株乳酸肠球菌(DR003)、1株罗伊氏乳杆菌(DR004);耐酸耐胆盐结果显示2株芽孢杆菌(DY002、DY003)、2株乳酸菌(DR003、DR004)表现了较强的耐酸耐胆盐特性;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抑制结果显示3株乳酸菌(DR001、DR003、DR004)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因此,选择罗伊氏乳杆菌(DR004)为联合应用菌株;马齿苋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马齿苋水提液对8株益生菌无抑制作用,但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发酵时间36 h,马齿苋添加量25 g,接种量为20%;L9(33)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联合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马齿苋添加量20 g,接种量20%,联合应用后马齿苋多糖含量达到最大值0.066±0.02 mg/mL,活菌数最高为6.84×107cfu/mL;通过动物试验发现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对犬腹泻的防治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益生菌或马齿苋。结论:从健康犬粪便中分离出的益生菌与马齿苋联用,可以提高马齿苋多糖含量和益生菌活菌数,对番泻叶导致的犬腹泻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刘燕[5](2020)在《铱(Ⅲ)、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越来越多的疾病都是因细菌感染所导致,并且抗菌药物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研究新型抗菌剂对于人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几十年里,科研工作者们致力于研发新的抗菌剂。寻找新型抗菌剂以及研究药物抗菌机理,能够改善药物对病原细菌耐药性问题。从作用机理、耐药机制、构效关系等方面,对现有合成抗菌剂进行结构修饰。早期的金属抗菌药撒尓弗散和早期的抗癌药顺铂虽然在抗菌及抗肿瘤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地关注。相比顺铂来说,金属钌(Ⅱ)配合物的毒副作用小,抗菌和抗癌效果好等优点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金属铱(Ⅲ)配合物也具有较好的抗癌、抗菌活性。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金属铱(Ⅲ)、钌(Ⅱ)配合物的合成以及抗菌活性。第一章主要介绍细菌、有机抗菌剂的研究、金属配合物的抗菌剂研究。第二章合成了四个金属铱(Ⅲ)配合物[FIr(dfppy)2]Cl(Ir-1)、[FIr(bzq)2]Cl(Ir-2)、[FIr(thpy)2]Cl(Ir-3)、[FIr(ppy)2]Cl(Ir-4)。根据元素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结构表征。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该系列金属铱(Ⅲ)配合物是否具有抗菌效果。通过平板实验、光毒性实验、耐药性实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扫描电镜(SEM)、流式细胞术等一系列实验研究单核金属铱(Ⅲ)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ATCC25923)、大肠杆菌(E.coli ATCC 25922)、烟曲霉(A.fumigatus ATCC1022)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Ir-3具有最好的抗菌效果。耐药性实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易对配合物Ir-3产生耐药性。细菌共定位实验表明,配合物Ir-3特异性累积于大肠杆菌和烟曲霉的核糖体RNA。流式细胞术实验表明,配合物Ir-3在三种菌株中的累积随着孵育温度升高而增加。在ATP抑制的细胞中,配合物Ir-3的积累没有减少。细菌对配合物Ir-3的摄取没有因细菌膜去极化而减少。该章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为今后研发临床抗菌剂提供潜在参考价值。第三章通过合成三个单核金属钌(Ⅱ)配合物[CMRu(dmb)2]Cl2(Ru-1)、[CMRu(dip)2]Cl2(Ru-2)、[CMRu(phen)2]Cl2(Ru-3)。用元素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抑菌圈实验初步筛选该系列配合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平板实验、光毒性实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耐药性实验、扫描电镜(SEM)、正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实验研究三个金属钌(Ⅱ)配合物的抗菌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Ru-1在该系列中抗菌效果最为突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ATCC 25923)、大肠杆菌(E.coli ATCC25922)、烟曲霉(A.fumigatus ATCC 1022)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都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细菌耐药性实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易对配合物Ru-1产生耐药性。细菌共定位实验表明,配合物Ru-1特异性累积于大肠杆菌和烟曲霉的核糖体RNA。流式细胞术实验表明,配合物Ru-1在三种菌株中的累积随着孵育温度升高而增加。在ATP抑制的细胞中,配合物Ru-1的积累没有减少。细菌对配合物Ru-1的摄取没有因细菌膜去极化而减少。为进一步开发广谱抗菌剂提供更多潜在的可能。第四章通过改变配体和环金属铱(Ⅲ)二聚桥结构,合成三个金属铱(Ⅲ)配合物分别是[CMIr(ppy)2]Cl(Ir-5)、[CMIr(thpy)2]Cl(Ir-6)、[CMIr(bzq)2]Cl(Ir-7)。用元素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这三个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根据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该系列环金属铱(Ⅲ)配合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平板实验、光毒性实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耐药性实验、扫描电镜(SEM)等实验研究三个金属铱(Ⅲ)配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金属铱(Ⅲ)配合物对于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和MRSA)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效果。其中配合物Ir-5抗菌效果最好。细菌耐药性实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易对配合物Ir-5产生耐药性。

李江笔[6](2020)在《新型抗菌剂咪唑鎓盐对脊柱术后感染常见细菌抗菌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新型抗菌剂咪唑鎓盐(IBN-1、PIM-45)对临床脊柱术后感染常见细菌的抗菌作用。方法:(1)检测咪唑鎓盐(IBN-1、PIM-45)、万古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头孢噻肟对脊柱术后感染常见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2)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咪唑鎓盐(IBN-1、PIM-45)、万古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形成抑制作用。(3)通过结晶紫染色、MTT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咪唑鎓盐(IBN-1、PIM-45)、万古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破坏作用。结果:(1)IBN-1、PIM-45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实验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且对实验中的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都很强。IBN-1和PIM-45对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具有可比性,对实验中的部分菌株的抗菌作用比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和头孢噻肟强。(2)IBN-1、PIM-45、万古霉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形成抑制作用较强,其抑制作用具有可比性。药物浓度越高,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形成抑制作用越强,而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形成无抑制作用。(3)IBN-1、PIM-45、万古霉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破坏作用较强,其破坏作用具有可比性。药物浓度越高,对MRSA(ATCC43300)生物膜的破坏作用越强,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当浓度达2000μg/mL时,开始显现出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破坏作用。结论:(1)新型抗菌剂咪唑鎓盐(IBN-1、PIM-45)对实验中的脊柱术后感染常见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且对实验中的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都很强。IBN-1、PIM-45对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具有可比性,对实验中部分菌株的抗菌作用比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和头孢噻肟强。(2)IBN-1、PIM-45能有效抑制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形成,以及破坏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IBN-1、PIM-45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形成抑制和破坏作用与万古霉素具有可比性,比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强。综上所述,IBN-1、PIM-45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临床脊柱术后感染的潜在药物。

王硕[7](2020)在《盐穗木提取物对S.aureus抑菌方式及瘤胃纤维降解菌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虽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牧草资源,但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性,绵羊采食过多时会引发瘤胃疾病。为充分发挥盐穗木在畜牧业的应用价值,探索盐穗木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通过研究盐穗木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细胞壁、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对瘤胃纤维降解菌的作用效果,为盐穗木饲料的合理应用奠定基础。本试验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采用倍比稀释法研究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电解质和胞外蛋白含量的变化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再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KP)含量的变化和菌体细胞微观结构的观察研究其对细胞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mg/mL、50mg/mL,在培养液中加入萃取物后,培养液的电导率、蛋白质和AKP的含量都会显着增加,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到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可使菌体细胞形态发生变形,并出现细胞内容物外泄现象。说明盐穗木提取物是通过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来发挥抑菌作用的。通过菌落的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法对瘤胃纤维降解菌进行分离纯化,再使用刚果红培养基检测其纤维降解能力,最后通过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瘤胃纤维降解菌的种类。从瘤胃液中共分离到5株纤维降解菌,在NCBI中GenBank数据库比对后,可将这5株纤维降解菌初步判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嗜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strain)、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strain)、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 strain)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strain)。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研究盐穗木提取物对5种瘤胃纤维降解菌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分离得到的5种纤维降解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初步测得它们的MIC均为25mg/mL。结果表明绵羊采食过多的盐穗木会抑制其瘤胃纤维降解菌的活性,易引起瘤胃积食等消化系统疾病。综合以上试验结果,为充分发挥盐穗木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应避免其作为单一饲料使用,可根据盐穗木的营养成分和卡拉库尔羊所需的营养水平配制盐穗木饲粮。

成荣[8](2020)在《抗真菌肽MAF-1A抗近平滑念珠菌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抗真菌肽MAF-1A体外抗近平滑念珠菌的活性特点、对近平滑念珠菌转录水平的影响情况以及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的抗性特点,为抗真菌肽MAF-1A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向和奠定研究基础,为筛选高效、安全的新型抗真菌肽类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FMOC固相合成获得抗真菌肽MAF-1A,通过微量液体-菌落记数法联用检测MAF-1A体外抗近平滑念珠菌活性。2.采用液体微量稀释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3.采用RNA-seq测序分析技术研究在抗真菌肽MAF-1A作用下近平滑念珠菌的转录反应,为MAF-1A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向,丰富近平滑念珠菌转录组研究数据。4.采用体外生物膜造模,吸光度检测,荧光标记等技术观察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细胞活性的影响,为抗生物膜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资源。结果:1.MAF-1A在不同稀释浓度SDB培养基中对近平滑念珠菌的抗菌活性不同,随着SDB稀释倍数的增加,多肽的抗菌活性增强。2.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菌活性,在1/4SDB培养基条件下,MAF-1A的MIC为0.3mg/m L、MFC为0.5mg/m L。时间-杀菌曲线显示MAF-1A作用于近平滑念珠菌0h至8h逐渐发挥抗菌作用,呈现先杀菌后抑菌效应。3.采用RNA-seq技术对抗真菌肽MAF-1A作用下的近平滑念珠菌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作用早期(6h),共检测到差异上调表达基因1122个,下调表达基因1065个。晚期(18h)影响上调表达基因101个,下调表达151个。这些差异基因中,编码麦角甾醇代谢相关的基因显着下调,而与氧化磷酸化反应相关的基因显着上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MAF-1A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氨基酸合成与代谢、氧化磷酸化、甾醇合成,细胞凋亡等过程。4.MAF-1A可抑制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该多肽可结合并聚集于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内,并使膜内细胞活性显着降低。结论:1.MAF-1A具有抗近平滑念珠菌活性,且其抗菌活性受到SDB培养基的影响。2.转录组研究结果表明,MAF-1A在近平滑念珠菌中可能存在多个作用靶点。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多个环节的正常功能而抑制近平滑念珠菌的生长。MAF-1A可能通过破坏近平滑念珠菌的细胞膜,影响胞内核糖体、线粒体等功能的正常行使,发挥抗真菌活性。3.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抗生物膜感染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梁敬时[9](2019)在《基于聚咪唑盐的抗菌涂层和抗菌水凝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感染,特别是耐药性细菌引发的感染,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因此,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抗菌材料,解决日益突出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抗菌涂层和抗菌水凝胶,可以抑制细菌的增殖或杀死细菌,有利于解决细菌感染问题。然而,一些抗菌涂层和抗菌水凝胶存在着制备过程复杂繁琐,生物相容性差和抗菌活性低等问题。聚咪唑盐作为一种阳离子高分子抗菌材料,具有广谱的抗菌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灵活的结构可调性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本论文设计并制备了基于聚咪唑盐的抗菌涂层和抗菌水凝胶,并研究了它们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1-乙烯聚咪唑、烯丙基碘为原料,合成了侧链聚咪唑盐(PAVI),接着,制备了一系列含PAVI和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抗菌涂层。对PAVI及其抗菌涂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它们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PAVI的结构与预期结构相符合;PAVI抗菌涂层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此外,细胞活性测试和小鼠体内皮下感染实验证明该抗菌涂层生物相容性良好,即使是在复杂的体内环境,PAVI抗菌涂层仍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2)基于主链聚咪唑盐的抗菌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浸渍涂覆法在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固定偶氮二异丁腈,接着,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和级联反应,制备了主链聚咪唑盐抗菌涂层(PIMS)。通过体外抗菌测试、荧光分析等实验,表明其对MRSA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抗生物膜活性;溶血实验和细胞存活率测试证明PIM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此外,即使是置于高温条件或15次水洗,PIMS仍保持稳定的结构。(3)阳离子聚咪唑盐抗菌水凝胶的原位合成。合成一系列N-3取代基碳链长度不同的咪唑盐化合物,及其对应的均聚物(PVIB)和主链聚咪唑盐(MIS)。核磁氢谱证明了合成产物结构与预期相符,最小抑菌浓度实验表明,PVIB和MIS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之后,合成了一系列聚咪唑盐抗菌水凝胶。菌落计数法、光密度法证明水凝胶可以灭杀革兰氏阳性菌,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力学实验和细胞存活率测试分别证明了其具有不错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杨玲[10](2019)在《沙门菌多药外排蛋白AcrB突变体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侵袭性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在沙门菌中,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发展往往是多种耐药机制的累积和协同作用的结果。AcrB是一个重要的多重耐药蛋白,已有研究表明其与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有关。为了了解临床耐药沙门菌中外排蛋白AcrB在细菌对氟喹诺酮耐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实验。选取了实验室保存的108株于2009年至2014年分离自动物临床的具有不同环丙沙星耐药水平的沙门菌,对菌株的acr B基因进行了突变位点的检测。研究发现,所有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菌株均携带AcrB突变。其中,12株(54.5%,12/22)携带AcrBP319L突变,10株(45.5%,10/22)携带AcrBM78I/P319L双突变。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携带AcrB突变的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对携带AcrB突变的菌株进行了喹诺酮耐药机制和广谱头孢菌素耐药机制的检测,包括QRDR突变、PMQR基因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携带AcrB突变的菌株均检测到gyr A双突变和par C单突变。PMQR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aac(6’)-Ib-cr的检出率最高(77.3%),其次是oqx AB(50%)。在携带AcrBM78I/P319L双突变的菌株中,oqx AB的检出率较高(90%)。当PAβN存在时,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降低2~64倍,表明外排泵对沙门菌高水平氟喹诺酮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所有的携带AcrBM78I/P319L双突变菌株均对广谱头孢菌素耐药,而且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携带了含有blaCTX-M-27的类P1噬菌体。研究构建了AcrBWT、M78I、P319L和M78I/P319L蛋白的表达载体。检测了不同AcrB突变体的生长曲线和对0.1%、1%胆盐的耐受能力;检测了构建菌株对不同AcrB底物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携带AcrBP319L和AcrBM78I/319L突变的菌株对高浓度胆盐更耐受。AcrB突变体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AcrBM78I和P319L突变均可增强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红霉素、新生霉素和胆盐的耐药性。使用圆二色谱检测了不同AcrB蛋白在195~250nm波长范围内的圆二色光谱曲线和在4℃~98℃温度范围内的稳定性;采用BN-PAGE实验检测了AcrB三聚体结构的稳定性。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沙门菌的AcrB蛋白与大肠杆菌的AcrB蛋白的二级结构的组成是有差异的。AcrBM78I和AcrBP319L对AcrB的圆二色光谱的影响较小。AcrBM78I/P319L双突变与AcrBWT的差异相对较大。根据θ222nm/θ208nm的比值,我们猜测AcrBM78I/P319L双突变体蛋白的某些局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其无规卷曲的比例相比于AcrBWT有所增加。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大肠杆菌AcrBWT与沙门菌AcrBWT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很高(95%),但是大肠杆菌AcrBWT的热稳定性比沙门菌的AcrBWT低,它们的熔解温度分别为60.2℃和63.9℃。沙门菌AcrBP319L(63.0℃)突变体的熔解温度比AcrBWT的降低了近1℃,而AcrBM78I/319L(63.4℃)双突变的熔解温度又有所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突变引起了蛋白某些局部结构的变化。BN-PAGE结果表明,大肠杆菌AcrB蛋白的三聚体稳定性要远远高于沙门菌AcrB三聚体的稳定性。AcrBM78I和P319L突变没有改变AcrB三聚体的稳定性。通过同源建模获得了沙门菌AcrB和Acr AB蛋白的模拟结构。通过定点突变对AcrBM78I的耐药机制进了研究;采用BODIPY-FL-马来酰胺荧光底物标记的方法研究了AcrBM78I突变对底物转运通路中重要的底物结合位点与底物结合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AcrBM78I突变体的耐药性增强是由于78位的氨基酸疏水性增强引起的。荧光标记实验结果显示,AcrB的78位氨基酸不参与和底物的直接结合。AcrBM78I的突变使得底物与外排通路中的某些氨基酸位点结合增强(如位点Q89、E673和F617),而对另一些氨基酸的结合减弱(如S134和N274)。通过对Acr A中367位和368位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和AcrB的319位P和L分别与它们的结构关系发现,AcrBP319L的突变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是因为氨基酸L比P具有更长和更灵活的侧链,这使得AcrB与Acr A的相互作用更灵敏,使AcrB的功能性蠕动更加灵活,从而具有更高效的底物外排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AcrBM78I和P319L的突变对临床沙门菌的高水平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具有重要的作用。AcrBM78I和P319L突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更多的研究需要致力于对临床菌株中AcrB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

二、稀土盐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效果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盐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效果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原花青素协同头孢噻呋钠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状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
    1.4 抗耐药金葡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1.4.1 抗MRSA的药物研发进展
        1.4.2 头孢噻呋概述
        1.4.3 头孢噻呋的特点
        1.4.4 头孢噻呋的体外试验
        1.4.5 头孢噻呋的体内试验
        1.4.6 头孢噻呋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1.4.7 头孢噻呋的残留
    1.5 黄酮类化合物抗菌的研究进展
        1.5.1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1.5.2 黄酮类化合物抗金葡菌菌作用
        1.5.3 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抗生素抗金葡菌
        1.5.4 原花青素的概述
        1.5.5 原花青素药理学研究
        1.5.6 原花青素的安全性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原花青素与头孢噻呋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抗菌作用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复苏与保存
        2.2.2 头孢噻呋钠、78种黄酮类中药单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2.2.3 头孢噻呋钠和78种黄酮类中药单体联合药敏试验
        2.2.4 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
        2.2.5 原花青素对MRSA菌株ATCC33591的生长影响曲线
        2.2.6 体外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MRSA的中药单体的筛选结果
        2.3.2 原花青素与头孢噻呋钠对ATCC33591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2.3.3 原花青素与头孢噻呋钠对MRSA和 PRSA临床菌株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2.3.4 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
        2.3.5 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结果
        2.3.6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原花青素与头孢噻呋钠对MRSA感染小鼠的药效学结果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原花青素对细胞的毒性试验
        3.2.2 大腿肌肉MRSA感染模型的建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原花青素对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
        3.3.2 小鼠攻毒剂量的确定
        3.3.3 原花青素与头孢噻呋钠对MRSA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原花青素与头孢噻呋钠联用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原花青素与多种类抗生素联用对MRSA的敏感性试验
        4.2.2 原花青素对头孢噻呋钠抗菌作用影响的测定
        4.2.3 原花青素对细菌形态影响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花青素与多种类抗生素联用对MRSA的敏感性试验
        4.3.2 原花青素对头孢噻呋钠抗菌作用影响的测定
        4.3.3 原花青素对细菌形态影响的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抗菌肽Mastoparan-C新型类似物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其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生素的发展及其耐药性
        1.1.1 抗生素的发展
        1.1.2 抗生素耐药性
    1.2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解决措施
        1.2.1 发展新的抗生素
        1.2.2 恢复现有抗生素的活性
    1.3 抗菌肽简介
        1.3.1 抗菌肽的概念、来源及结构
        1.3.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1.3.3 影响抗菌肽生物活性的主要相关参数
        1.3.4 抗菌肽作为抗生素佐剂的应用研究
        1.3.5 抗菌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3.6 提高抗菌肽稳定性的修饰策略
        1.3.7 降低抗菌肽全身毒性的修饰策略
    1.4 天然抗菌肽Mastoparan-C的研究背景
第二章 抗菌肽Mastoparan-C新型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
    2.1 设计思路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Mastoparan-C及其类似物的固相合成
        2.3.2 最低抑菌浓度(MIC)
        2.3.3 溶血活性
        2.3.4 细胞毒性
        2.3.5 二级结构
        2.3.6 酶解稳定性
        2.3.7 盐敏感
        2.3.8 杀菌动力学
        2.3.9 联合用药
        2.3.10 诱导耐药
        2.3.11 血浆稳定性
        2.3.12 抗炎活性
        2.3.13 外膜渗透性
        2.3.14 内膜渗透性
        2.3.15 PI摄取
        2.3.16 扫描电镜
        2.3.17 急性毒性
        2.3.18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类似物的合成
        2.4.2 类似物的理化性质
        2.4.3 类似物的二级结构、抗菌活性和体外毒性
        2.4.4 酶解稳定性
        2.4.5 盐敏感
        2.4.6 杀菌动力学
        2.4.7 联合用药
        2.4.8 诱导耐药
        2.4.9 耐药逆转及其机制
        2.4.10 血浆稳定性
        2.4.11 炎症因子
        2.4.12 作用机制
        2.4.13 急性毒性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菌肽Mastoparan-C类似物L_1GA_5K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作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
    3.1 设计思路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最低抑菌浓度(MIC)
        3.3.2 联合用药
        3.3.3 诱导耐药
        3.3.4 外膜渗透性
        3.3.5 生物膜抑制
        3.3.6 杀菌动力学
    3.4 实验结果
        3.4.1 诱导耐药
        3.4.2 获得耐药性菌株的MIC测定
        3.4.3 耐药逆转
        3.4.4 作用机制考察
        3.4.5 杀菌动力学
        3.4.6 抑制生物膜活性
        3.4.7 联合用药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菌肽Mastoparan-C类似物L_1GA_5K的进一步优化
    4.1 设计思路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L_1GA_5K类似物的固相合成
        4.3.2 最低抑菌浓度(MIC)
        4.3.3 溶血活性
        4.3.4 细胞毒性
        4.3.5 二级结构
        4.3.6 酶解稳定性
        4.3.7 盐敏感
        4.3.8 杀菌动力学
        4.3.9 联合用药
        4.3.10 抑制生物膜
        4.3.11 诱导耐药
        4.3.12 外膜渗透性
        4.3.13 内膜渗透性
        4.3.14 DNA泄露
        4.3.15 扫描电镜
        4.3.16 炎症因子
    4.4 实验结果
        4.4.1 L_1GA_5K类似物的合成
        4.4.2 L_1GA_5K类似物的理化性质
        4.4.3 二级结构
        4.4.4 抗菌活性
        4.4.5 溶血活性
        4.4.6 细胞选择性
        4.4.7 细胞毒性
        4.4.8 酶解稳定性
        4.4.9 盐敏感
        4.4.10 联合用药
        4.4.11 杀菌动力学
        4.4.12 抑制生物膜活性
        4.4.13 诱导耐药
        4.4.14 作用机制研究
        4.4.15 抗炎活性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海盐消毒剂杀菌性能及其机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消毒剂的分类
    1.3 化学消毒剂
        1.3.1 含氯消毒剂
        1.3.2 醇类消毒剂
        1.3.3 碘伏消毒剂
        1.3.4 过氧化物消毒剂
        1.3.5 醛类消毒剂
    1.4 物理消毒法及无机盐类消毒剂
        1.4.1 物理消毒法
        1.4.2 无机盐类消毒剂
    1.5 生物消毒剂
        1.5.1 植物源消毒剂
        1.5.2 抗菌肽
        1.5.3 噬菌体
    1.6 海盐消毒剂的研究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1.7.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2 实验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受试菌种的选择
        2.2.1 水产常见菌的选择
        2.2.2 真菌的选择
    2.3 菌株培养及菌悬液的配制
        2.3.1 鳗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培养及菌悬液的配制
        2.3.2 白色念珠菌的培养及菌悬液的配制
        2.3.3 生活环境中细菌的培养及菌悬液的配制
    2.4 杀菌性能结果评测方法
        2.4.1 平皿计数法
        2.4.2 最小杀菌浓度法
        2.4.3 抑菌圈法
    2.5 海盐消毒剂杀菌实验
        2.5.1 菌悬液的稀释及杀菌实验步骤
        2.5.2 中和剂鉴定试验
    2.6 海盐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杀菌机理研究
        2.6.1 杀菌前后电导率的测定
        2.6.2 Zeta电位测定
        2.6.3 红外光谱分析
        2.6.4 SEM观察
    2.7 海盐消毒剂对生活环境中细菌形态的破坏
    2.8 海盐消毒剂作用于口罩上的应用研究
    2.9 海盐消毒剂理化性质分析
        2.9.1 有效氯的测定
        2.9.2 金属腐蚀性的测试
        2.9.3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9.4 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第三章 海盐消毒剂的配制及其杀菌性能、作用机理研究
    3.1 海盐消毒剂对水产常见菌的杀菌实验
        3.1.1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
        3.1.2 海水浓缩液与饱和无机盐溶液杀菌率的对比结果
        3.1.3 不同配比的消毒剂杀菌率实验结果
        3.1.4 问题讨论
    3.2 海盐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
        3.2.1 海盐消毒剂杀菌性能实验结果
        3.2.2 海盐消毒剂杀菌机理研究
        3.2.3 问题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盐消毒剂的应用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4.1 海盐消毒剂在生活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4.1.1 海盐消毒剂对生活环境中常见细菌的杀菌率结果
        4.1.2 海盐消毒剂对生活环境中常见菌菌体形态的破坏
    4.2 海盐消毒剂作用于口罩上的应用研究
        4.2.1 喷剂喷至物体表面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4.2.2 喷剂作用于口罩上的应用结果
        4.2.3 问题讨论
    4.3 海盐消毒剂理化性质分析
        4.3.1 有效氯含量测定结果
        4.3.2 对金属(不锈钢、铝、铜、碳钢)腐蚀性的测定结果
        4.3.3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
        4.3.4 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海盐消毒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产常见菌杀菌性能研究
        5.1.2 海盐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
        5.1.3 海盐消毒剂在生活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5.1.4 海盐消毒剂作用于口罩上的应用研究
        5.1.5 海盐消毒剂理化性质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犬源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对犬腹泻病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文献综述
    1 犬腹泻概述
    2 犬腹泻的防治
    3 益生菌与中药联合应用
    4 研究意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菌株及药材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制
        2.2.2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3 菌株的鉴定
        2.2.4 菌株的筛选
        2.2.5 益生菌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2.2.6 马齿苋水提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2.3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条件优化
        2.3.1 溶液的制备
        2.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马齿苋多糖的测定
        2.3.4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单因素条件探究
        2.3.5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三因素正交试验
    2.4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试验
        2.4.1 番泻叶水提液的制备
        2.4.2 发酵液的制备
        2.4.3 动物分组及处理
3 结果
    3.1 菌株的分离
    3.2 菌株的鉴定
        3.2.1 形态学观察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菌株的筛选
        3.3.1 芽孢杆菌、乳酸菌的耐酸性试验
        3.3.2 芽孢杆菌、乳酸菌的耐胆盐试验
    3.4 益生菌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3.5 马齿苋水提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3.5.1 马齿苋水提液对益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3.5.2 马齿苋水提液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3.6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单因素条件优化结果
        3.6.1 葡萄糖标准曲线
        3.6.2 发酵时间对联合应用后马齿苋多糖含量及活菌数的影响
        3.6.3 马齿苋添加量对联合应用后马齿苋多糖含量及活菌数的影响
        3.6.4 接种量对联合应用后马齿苋多糖含量及活菌数的影响
    3.7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三因素正交试验结果
        3.7.1 正交试验对联合应用后马齿苋多糖含量的影响
        3.7.2 正交试验对联合应用后益生菌活菌数的影响
    3.8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益生菌的分离鉴定
    4.2 益生菌的筛选
    4.3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技术初探
    4.4 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对犬腹泻的防治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铱(Ⅲ)、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导论
    1.2 细菌和真菌
    1.3 有机抗菌剂的研究进展
        1.3.1 天然有机抗菌剂
        1.3.1.1 季铵盐类抗菌剂
        1.3.1.2 季鏻盐类抗菌剂
        1.3.1.3 双胍类抗菌剂
        1.3.2 合成型有机抗菌剂
    1.4 金属配合物的抗菌剂
        1.4.1 稀土金属化合物的抗菌发展
        1.4.2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抗菌剂研究
        1.4.2.1 铱(Ⅲ)配合物抗菌活性研究
        1.4.2.2 钌金属配合物抗菌活性研究
        1.4.2.3 其他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抗菌研究
    1.5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含萘环的铱(Ⅲ)配合物合成以及抗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室试剂以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配体的合成
        2.3.2 配合物的合成
        2.3.3 细菌培养
        2.3.3.1 菌种活化
        2.3.3.2 对数生长期菌液的制备
        2.3.4 MIC和 MBC的检测
        2.3.5 平板实验
        2.3.6 光毒性实验研究
        2.3.7 耐药性实验研究
        2.3.8 细胞存活率的研究
        2.3.9 细菌对配合物的摄取实验研究
        2.3.10 冷场扫描电镜(SEM)实验研究
        2.3.11 共定位实验
        2.3.12 活性氧(ROS)测量
        2.3.13 流式细胞术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配体、配合物的结构与表征
        2.4.2 光物理性质
        2.4.3 抗菌活性的研究
        2.4.3.1 MIC以及MBC的测定
        2.4.3.2 平板实验
        2.4.3.3 光毒性实验
        2.4.3.4 耐药性实验
        2.4.4 细菌的形态变化
        2.4.5 细菌对配合物的摄取研究
        2.4.6 配合物的体外毒性研究
        2.4.7 配合物在细菌中的共定位研究
        2.4.8 配合物与SYTO64 竞争性结合RNA
        2.4.9 活性氧(ROS)的测定
        2.4.10 流式细胞术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辅助配体的钌(Ⅱ)配合物的合成以及抗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配体的合成
        3.3.2 化合物的合成
        3.3.3 细菌培养
        3.3.3.1 菌种的活化
        3.3.3.2 菌液对数生长期的制备
        3.3.4 MIC和 MBC的测定
        3.3.5 抑菌圈实验
        3.3.6 平板实验
        3.3.7 光毒性实验
        3.3.8 耐药性实验研究
        3.3.9 细胞存活率的研究
        3.3.10 细菌对配合物的摄取实验研究
        3.3.11 冷场扫描电镜(SEM)实验研究
        3.3.12 共定位实验
        3.3.13 流式细胞实验
        3.3.14 动物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配体、配合物的结构与表征
        3.4.2 光物理性质
        3.4.3 抗菌活性研究
        3.4.3.1 MIC和 MBC的测定
        3.4.3.2 抑菌圈实验
        3.4.3.3 平板实验
        3.4.3.4 光毒性实验
        3.4.3.5 耐药性实验
        3.4.4 细菌的形态变化
        3.4.5 细菌对配合物的摄取研究
        3.4.6 配合物的体外毒性研究
        3.4.7 配合物在细菌中的共定位研究
        3.4.8 配合物与SYTO9 竞争性结合RNA
        3.4.9 流式细胞术实验
        3.4.10 动物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异性靶向革兰氏阳性菌的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配体的合成
        4.3.2 配合物的合成
    4.4 细菌培养
        4.4.1 菌种的活化
        4.4.2 菌液对数生长期的制备
        4.4.3 MIC和 MBC的测定
        4.4.4 平板实验
        4.4.5 光毒性实验
        4.4.6 耐药性实验研究
        4.4.7 细胞存活率实验研究
        4.4.8 细菌对配合物的摄取研究
        4.4.9 冷场扫描电镜(SEM)实验研究
        4.4.10 共定位实验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配体、配合物的结构与表征
        4.5.2 光物理性质
        4.5.3 抗菌活性研究
        4.5.3.1 MIC和 MBC的测定
        4.5.3.2 平板实验
        4.5.3.3 光毒性实验
        4.5.3.4 耐药性实验
        4.5.4 细菌的形态变化
        4.5.5 细菌对配合物的摄取研究
        4.5.6 配合物的体外毒性研究
        4.5.7 配合物在细菌中的共定位研究
        4.5.8 配合物与SYTO64 竞争性结合RNA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二章配合物质谱和核磁数据
附录2 第三章配合物质谱和核磁数据
附录3 第四章配合物质谱和核磁数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新型抗菌剂咪唑鎓盐对脊柱术后感染常见细菌抗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抗生素介绍
    2.2 抗菌肽介绍
        2.2.1 抗菌肽的结构和性质
        2.2.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2.2.3 趋势和挑战
    2.3 咪唑鎓盐抗菌剂介绍
        2.3.1 咪唑鎓盐小分子抗菌剂
        2.3.2 咪唑鎓盐高分子抗菌剂
    2.4 临床脊柱术后感染介绍
第3章 咪唑鎓盐与传统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对比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菌株
        3.1.4 实验药物
        3.1.5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复苏
        3.2.2 确定细菌1×108 CFU/mL所对应的稀释倍数和OD值
        3.2.3 菌液稀释
        3.2.4 菌液与药物混合
        3.2.5 结果测定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咪唑鎓盐与传统抗生素抗MRSA成熟生物膜活性对比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菌株
        4.1.4 实验药物
        4.1.5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咪唑鎓盐与传统抗生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对比
        4.2.2 MTT染色观察咪唑鎓盐与传统抗生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作用对比
        4.2.3 MTT 染色观察咪唑鎓盐与传统抗生素对 MRSA(ATCC43300)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咪唑鎓盐和万古霉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作用对比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咪唑鎓盐和传统抗生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对比
        4.3.2 结晶紫染色观察咪唑鎓盐和传统抗生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作用对比
        4.3.3 MTT染色观察咪唑鎓盐和传统抗生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作用对比
        4.3.4 SEM观察咪唑鎓盐和万古霉素对MRSA(ATCC43300)成熟生物膜的作用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盐穗木提取物对S.aureus抑菌方式及瘤胃纤维降解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盐穗木的应用价值
        1.2.1 生态学价值
        1.2.2 分子生物学价值
        1.2.3 药用价值
        1.2.4 饲喂价值
    1.3 纤维素
    1.4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1.4.1 纤维素酶的来源
        1.4.2 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
        1.4.3 纤维素酶的应用
    1.5 瘤胃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1.5.1 瘤胃纤维降解菌的研究现状
        1.5.2 瘤胃原虫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盐穗木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方式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菌种与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1.5 菌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的制备
        2.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MIC和 MBC的测定
        2.2.4 电导率的测定
        2.2.5 胞外蛋白的测定
        2.2.6 碱性磷酸酶(AKP)的测定
        2.2.7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变化
        2.3.2 盐穗木提取物的MIC和 MBC
        2.3.3 盐穗木提取物对电导率的影响
        2.3.4 盐穗木提取物对蛋白质的影响
        2.3.5 盐穗木提取物对AKP的影响
        2.3.6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瘤胃纤维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的来源
        3.1.2 瘤胃内容物的采集
        3.1.3 培养基的配制
        3.1.4 试验试剂
        3.1.5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瘤胃纤维降解细菌的分离培养
        3.2.2 瘤胃细菌的纤维降解性试验
        3.2.3 细菌菌落的形态学观察
        3.2.4 菌体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2.5 瘤胃纤维降解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3.2.6 瘤胃纤维降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纤维降解菌的形态学鉴定
        3.3.2 菌株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分析
        3.3.3 瘤胃纤维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3.3.4 纤维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纤维降解菌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菌种来源
        4.1.2 培养基
        4.1.3 试验仪器
        4.1.4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的制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纤维降解菌菌液浓度的配制
        4.2.2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瘤胃纤维降解菌的作用效果
        4.2.3 影响瘤胃纤维降解菌活性时盐穗木摄入量的预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正丁醇萃取物对瘤胃纤维降解菌的抑菌效果
        4.3.2 影响瘤胃纤维降解菌活性时盐穗木的摄入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抗真菌肽MAF-1A抗近平滑念珠菌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与实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实验技术路线
第一章 抗真菌肽MAF-1A体外抗近平滑念珠菌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抗真菌肽MAF-1A的固相合成
        1.2.2 菌株培养条件
        1.2.3 不同稀释浓度SDB培养基对近平滑念珠菌生长的影响
        1.2.4 MAF-1A体外抗真菌活性的检测
        1.2.5 MAF-1A圆二色谱测定
        1.2.6 MIC值浓度下MAF-1A时间-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研究
    2 结果
        2.1 MAF-1A合成与鉴定
        2.2 不同稀释浓度SDB培养基对近平滑念珠菌生长的影响
        2.3 MAF-1A体外抗真菌活性的检测
        2.4 圆二色谱测定不同稀释浓度SDB中 MAF-1A二级结构
        2.5 MIC值下的时间-杀菌曲线
    3 讨论
第二章 MAF-1A作用近平滑念珠菌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抗真菌肽MAF-1A作用近平滑念珠菌模型的建立
        1.2.2 转录组测序样品准备
        1.2.3 近平滑念珠菌Total RNA的提取
        1.2.4 Total RNA样品的检测
        1.2.5 文库构建与质检
        1.2.6 上机测序
        1.2.7 数据分析
        1.2.8 转录组数据q RT-PCR验证
    2 结果
        2.1 转录组测序样本Total RNA提取的质量检测
        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2.3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
        2.4 定量分析
        2.5 差异分析
        2.6 富集分析
        2.6.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2.6.2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3 讨论
第三章 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抗真菌肽MAF-1A及其荧光标记衍生肽FITC-MAF-1A的固相合成
        1.2.2 不同近平滑念珠菌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1.2.3 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1.2.4 MAF-1A对近平滑念珠生物膜细胞活性的影响
        1.2.5 MAF-1A与近平滑念珠生物膜结合情况的观察
    2 结果
        2.1 MAF-1A、FITC-MAF-1A合成与鉴定
        2.2 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2.3 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4 MAF-1A对近平滑念珠生物膜内细胞活性的影响
        2.5 MAF-1A与近平滑念珠生物膜结合情况观察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基于聚咪唑盐的抗菌涂层和抗菌水凝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临床细菌
        1.2.1 细菌的分类及结构
        1.2.2 细菌致病性及耐药性
        1.2.3 细菌粘附及生物膜形成
    1.3 抗菌策略及其相应的抗菌机制
        1.3.1 抗细菌粘附材料
        1.3.2 天然抗菌材料
        1.3.3 无机抗菌材料
        1.3.4 有机抗菌材料
    1.4 聚咪唑盐
    1.5 抗菌涂层和抗菌水凝胶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6.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侧链聚咪唑盐抗菌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聚(1-乙烯基咪唑)和聚(1-乙烯基-3-烯丙基咪唑碘化物)的合成
        2.2.3 抗菌涂层的制备
        2.2.4 聚合物的表征
        2.2.5 表面性能表征
        2.2.6 体外抗菌测试
        2.2.7 细胞毒性
        2.2.8 荧光分析
        2.2.9 小鼠体内皮下感染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VI和PAVI的合成
        2.3.2 抗菌涂层的制备
        2.3.3 体外抗菌测试
        2.3.4 细胞毒性
        2.3.5 体内抗菌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链聚咪唑盐抗菌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聚丙烯酸涂层(PAA)的制备
        3.2.3 抗菌涂层的制备
        3.2.4 表面性能表征
        3.2.5 荧光分析
        3.2.6 细菌形态测定
        3.2.7 涂层的溶血性测试
        3.2.8 体外抗菌测试
        3.2.9 细胞毒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IMS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3.3.2 体外抗菌测试
        3.3.3 抗生物膜活性
        3.3.4 生物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阳离子聚咪唑盐抗菌水凝胶的原位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
        4.2.3 1-乙烯基-3-烷基咪唑溴盐的合成
        4.2.4 聚1-乙烯基-3-烷基咪唑溴盐的合成
        4.2.5 聚[N-(3,6-二氧辛烷)咪唑丙烯酸盐]和聚[N-丁基咪唑衣康酸盐]的合成
        4.2.6 抗菌水凝胶的制备
        4.2.7 VIB、PVIB、MIS-AA和MIS-IA的表征
        4.2.8 水凝胶的表征
        4.2.9 抗菌性能测试
        4.2.10 细胞培养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VIB、PVIB、MIS-AA和MIS-IA的合成及表征
        4.3.2 PVIB、MIS-AA和MIS-IA的抗菌性能
        4.3.3 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4.3.4 水凝胶的抗菌性能
        4.3.5 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10)沙门菌多药外排蛋白AcrB突变体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沙门氏菌喹诺酮耐药机制
        1.1.2 Acr AB-Tol C外排泵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食品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crB突变检测结果和突变菌株的特性
        2.3.2 携带Acr B突变菌株的QRDR突变和PMQR基因检测
        2.3.3 携带AcrB突变菌株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
        2.3.4 外排泵抑制剂PAβN对药物MIC的影响
        2.3.5 携带AcrB突变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机制
        2.3.6 携带AcrB突变菌株的遗传背景分析
    2.4 讨论
        2.4.1 携带AcrB突变沙门菌株的特征
        2.4.2 携带AcrB突变菌株的喹诺酮耐药机制
        2.4.3 携带AcrB突变菌株对其他类药物的耐药性
    2.5 小结
第三章 AcrB突变体的耐药性和适应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AcrB突变位点同源性分析
        3.3.2 Acr BWT和 Acr B突变体的构建
        3.3.3 AcrB突变体的生长能力
        3.3.4 AcrB突变体对胆盐的耐受
        3.3.5 AcrB突变对耐药性的影响
    3.4 讨论
        3.4.1 AcrB突变对细菌适应性的影响
        3.4.2 AcrB突变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AcrB突变体蛋白的结构和蛋白热稳定性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圆二色谱检测AcrB突变体蛋白的二级结构
        4.3.2 AcrB突变体的热稳定性检测
        4.3.3 AcrB三聚体稳定性
    4.4 讨论
        4.4.1 AcrB突变对蛋白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4.4.2 AcrB突变对蛋白三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Acr BM78I和 P319L突变耐药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78和P319L在 Acr B结构中的位置
        5.3.2 78位的不同氨基酸替代对耐药性的影响
        5.3.3 荧光底物检测Acr BM78I突变对底物外排的影响
        5.3.4 Acr BP319L与 Acr A的结构分析
        5.3.5 AcrA位点的保守性分析
        5.3.6 AcrA突变体的构建和敏感性检测
        5.3.7 突变氨基酸位点的结构分析
    5.4 讨论
        5.4.1 Acr BM78I耐药突变的机制
        5.4.2 Acr BP319L突变耐药机制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6.1 全文讨论
    6.2 全文结论
    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发表文章及参加的相关学术会议
    发表文章
    参加的相关学术会议
附录B: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奖项

四、稀土盐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效果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原花青素协同头孢噻呋钠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D]. 郝红侠.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抗菌肽Mastoparan-C新型类似物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其抑制和逆转抗生素耐药性作用研究[D]. 朱宁艺. 兰州大学, 2021(09)
  • [3]海盐消毒剂杀菌性能及其机理初步研究[D]. 黄钰骄.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犬源益生菌与马齿苋联合应用对犬腹泻病的防治效果研究[D]. 周雨.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铱(Ⅲ)、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D]. 刘燕.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6]新型抗菌剂咪唑鎓盐对脊柱术后感染常见细菌抗菌活性的研究[D]. 李江笔. 吉林大学, 2020(08)
  • [7]盐穗木提取物对S.aureus抑菌方式及瘤胃纤维降解菌影响的研究[D]. 王硕. 塔里木大学, 2020
  • [8]抗真菌肽MAF-1A抗近平滑念珠菌作用机制的研究[D]. 成荣. 贵州大学, 2020(03)
  • [9]基于聚咪唑盐的抗菌涂层和抗菌水凝胶研究[D]. 梁敬时.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沙门菌多药外排蛋白AcrB突变体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研究[D]. 杨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