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岭翠雀花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采[1](2020)在《中国翠雀花属修订(二)》文中认为组2.密花翠雀花组Sect.Elatopsis Huth in Bull.Herb.Boiss.1:330.1893; et in Bot.Jahrb.20: 391.1895;Nevski in Kom.Fl.URSS 7: 123.1937; W.T.Wang in Acta Bot.Sin.10( 1) : 75.1962; et in Fl.Reip.Pop.Sin.27: 356.1979; Tamura in Sci.Rep.Osaka Univ.15: 33.1966; in Acta Phytotax.Geobot.91: 100.1990; et in Hiepko,Nat.Pflanzenfam.,Zwei.Aufl.17 aIV: 295.1995,p.p.excl.Subsect.Aconitoides; W.T.Wang &M.J.Warnock in Fl.China 6: 234.2001.Lectotype: Delphinium elatum L.
任路明[2](2019)在《甘肃毛茛科翠雀族分类学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查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WUK)、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HNWP)、兰州大学标本馆(LZU)、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NWTC)、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GAUF)及甘肃中医药大学标本馆(GCMP)共7个标本馆的1500余份馆藏标本,并结合文献考证及野外居群观察,对甘肃省翠雀族植物进行分类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甘肃省翠雀族植物的形态性状在居群间及居群内的变异式样进行了分析,认为乌头属植物的叶分裂程度、花梗毛被、上萼片形态、心皮数目是比较可靠的分类性状,根、花瓣及种子特征在属下类群的划分中具有参考价值。发现翠雀属植物的叶分裂程度、花梗毛被、花序类型、退化雄蕊瓣片的颜色、上萼片距的形态是比较可靠的分类性状,萼片宿存或脱落、退化雄蕊瓣片颜色、种子形态特征在属下类群的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2、将毛果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 Nakai var.pilocarpum W.T.Wang处理为高乌头A.sinomontanum Nakai的异名,将细梗弯喙乌头A.campylorrhynchum Hand.-Mazz.var.tenuipes W.T.Wang处理为A.campylorrhynchum Hand.-Mazz.的异名,将合作乌头A.hezuoense W.T.Wang及莲花山乌头A.lianhuashanicum W.T.Wang处理为伏毛铁棒锤A.flavum Hand.-Mazz.的异名。3、过去被鉴定为褐紫乌头A.brunneum Hand.-Mazz.的青海东南部及甘肃东南部的一部分标本实际上应为小花乌头A.pseudobrunneum W.T.Wang,确定小花乌头为甘肃省及青海省的分布新记录种。4、粗距翠雀花Delphinium pachycentrum Hemsl.为甘肃省分布新记录种。5、通过文献考证及标本查阅,发现软毛翠雀花D.mollipilum W.T.Wang仅分布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之前关于该种分布于甘肃贺岗山的记载是错误的。6、发现长期以来对疏花翠雀花D.sparsiflorum Maxim.及秦岭翠雀花D.giraldii Diels的描述有误,并将宕昌翠雀花D.angustipaniculatum W.T.Wang处理为D.sparsiflorum的异名,将眉县翠雀花D.giraldii Diels var.meixianense W.J.Zhang et G.H.Chen.处理为D.giraldii的异名。7、将永登翠雀花D.yongdengense W.T.Wang及大叶蓝翠雀D.caeruleum var.majus W.T.Wang处理为蓝翠雀花D.caeruleum Jacq.ex Camb.的异名。8、确定甘肃省分布有翠雀族植物共2属33种6变种,其中乌头属植物13种2变种,翠雀属植物20种4变种。
范晓东[3](2019)在《太白山太白米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太白米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突出,太白米价格持续升高,高昂的价格驱动着不法分子对野生太白米资源进行过度采挖,伴随着对太白米生境的破坏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干扰,严重威胁了太白山太白米的生长。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人工栽培太白米,确定太白米的适生环境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太白山南北坡不同海拔的太白米群落进行调查,探索太白米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间关系以及太白米在各群落间的生长状况,进而分析环境因子对太白米群落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太白山太白米群落植物资源丰富,共发现79种植物,隶属于29个科58个属。太白山太白米群落植物区系中科的优势现象较为明显,而属的优势现象不明显。北温带分布类型构成了植物区系的主要植物属,太白山南北坡太白米群落植物区系是温带性质。莎草科植物是太白米群落的植物组成主体,北坡太白米群落以毛状苔草居多,而在南坡太白米群落中,以丝秆薹草(20.09%)、川康薹草(15.28%)、光头山薹草(12.99%)为主。太白米所在群落中16个植物种在总体上显着关联。独活与太白米同时出现且具有极其显着的正相关,丝秆薹草与太白米呈现显着的正相关,而鹅观草与太白米呈现显着的负相关。(2)太白山南北坡太白米群落中不同海拔梯度的Simpson指数(0.63-0.92)、Shannon-Wiener指数(2.11-3.71)、Pielou均匀度指数(0.61-0.95),Brillouin指数(1.92-3.39),McIntosh指数(0.43-0.78)差异显着,而物种丰富度(9-15)的差异不明显。在太白山北坡,较低海拔的太白山太白米群落物种多样性更高;而太白山南坡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趋势正好与北坡相反,即物种多样性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升高。(3)南北坡生长差异明显。太白山北坡的太白米以2叶片为主(90.6%),有少量3叶片,但并未发现3叶片以上的太白米;而在太白山南坡,2-6叶片均有,以2片叶和3片叶为主。太白米单株产量随着叶片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成明显的线性相关趋势,Y=10.3X-17(R2=0.9852)。除株高外,太白米的生长在太白山南北坡和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总体来看,太白山南坡太白米群落中太白米生长好于北坡。太白山北坡低海拔地区叶片数量显着高于高海拔地区,而在太白山南坡太白米群落中,太白米叶片数量趋势正好相反,表现为高海拔地区叶片数量显着高于低海拔地区。太白米在南坡的单株产量随海拔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4)经过生态统计学分析,海拔高度对群落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太白米生长指标有着显着影响,这三个指标会随着海拔的高度而呈现出显着性规律变化;坡向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着影响,六种物种多样性指标在太白山南坡和北坡具有显着差异;群落Simpson(J)指数对太白米生长虽没有显着影响,但它对太白米生长的影响程度最高。
阳星,甄泳棋,郝斯佳,卞启武,林钬杰,刘桂玲,周先礼[4](2018)在《UPLC-TOF-MS结合模式识别用于飞燕草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谱库检索及主成分分析法对飞燕草根、茎、叶、花和种子中二萜生物碱的种类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共鉴定出9个二萜生物碱。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飞燕草的种子与茎、花中的化学成分类似,但是与根、叶中的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别。Delcosine被筛选为叶与花的标志物;Delsoline被筛选为茎、叶、花和种子的标志物;Ambiguine被筛选为根、茎、花、种子的标志物;Ajadine被筛选为叶、花和种子的标志物。
孙頔[5](2018)在《宽苞翠雀花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宽苞翠雀花(Delphinium maackianum Regel)是毛茛科翠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东部,生长在山地林边或草坡。据古书记载,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除热的功效,治大肠湿热、泻痢脓血、里急后重、三焦湿热症。目前尚未见到对宽苞翠雀花化学成分的报道,但根据以往翠雀属其他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推测其可能含有二萜生物碱,黄酮,甾醇,脂肪酸等成分。二萜生物碱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可应用于镇痛、止血、抗癫痫、脱瘾性、抗阿尔茨海默病等;为更好的开发利用翠雀属植物药用资源,本论文以宽苞翠雀花为研究对象,对其可能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二萜生物碱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碱性氧化铝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宽苞翠雀中的二萜生物碱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采用NMR、UPLC-MS、UV等多种分析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根据文献对比化合物结构和数据分析,本次研究共鉴定了 9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1)氨茴酰牛扁碱(2)甲基牛扁碱(3)牛扁碱(4)Delavaine A Free Acid(5)Delavaine B Free Acid(6)高乌甲素(7)Delcoridine(8)Delectinine(9)14-O-Acetyldelectinine。
单连海[6](2017)在《四种国产草乌大花还亮草、毛果船苞翠雀花、多根乌头、林地乌头生物碱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大花还亮草、毛序船苞翠雀花、多根乌头和林地乌头中二萜生物碱为研究对象,通过正、反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技术,对上述四种植物中的二萜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采用1D和2DNMR、UPLC-MS、IR、X-ray等多种分析技术进行表征。从4种植物中共得到77个化合物,其中有17个为新化合物,并有1个为C20的新骨架化合物。为系统研究具有不同结构单元的二萜生物碱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评价上述4种植物的药用价值,根据结构相似性的原则,对其中的一些潜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二萜生物碱,采用MTT法研究了其体外抗肿瘤活性。(1)大花还亮草中二蔽生物碱及生物活性研究大花还亮草(Delphinium anthriscifolium var.majus Pamp.)为毛茛科(Rannculaceae)翠雀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陕西、四川、安徽、湖北等地方,全草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作用。本文首次对其二萜生物碱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从中分离并鉴定了 29个化合物,其中有16个新化合物:Anthriscifolsine A为Hetisine型C20二萜生物碱的C-11,C-12键断裂异构化而形成新骨架化合物;其他15个新化合物包括 2 个 Hetisine 型 C20 二蔽生物碱:Anthriscifolsine B,Anthriscifolsine C;6 个 lycoctonine型 C19 二蔽生物碱:Anthriscifolrine A,Anthriscifolrine B,Anthriscifolrine C,Anthriscifolrine D,Anthriscifolrine E,Anthriscifolrine F;7 个 ranaconine 型 C18 二蔽生物碱:Anthriscifoltine A,Anthriscifoltine B,Anthriscifoltine C,Anthriscifoltine D,Anthriscifoltine E,Anthriscifoltine F,Anthriscifoltine G。13 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Nudicaulamine,AnthriscifolmineC,AnthriscifolmineD,Anthriscifolmine I,Hetisine 13-O-acetate,Deoxydelcorine,Anthriscifolcine A,Anthriscifolcine G,Anthriscifolcine C,Anthriscifolcine D,Anthriscifolcine E,Anthriscifolcine F 和 Anthriscifolcine B。结构类型涉及 Hetisine 型及 Hetidine 型 C20 二萜生物碱,lycoctonine型C19二蔽生物碱以及ranaconine型C18二萜生物碱。(新化合物结构附后)为对大花还亮草所含二萜生物碱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进而系统研究具有不同结构单元的二萜生物碱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根据结构相似性的原则,从上述29个二萜生物碱中选择了 Anthriscifolrine A,Anthriscifolrine B,Anthriscifolrine C,Anthriscifoltine C,Anthriscifoltine D,Anthriscifoltine E,Anthriscifoltine F,Anthriscifoltine G 8个生物碱,采用MTT法考察了它们对体外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肺癌H460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8个二萜生物碱对3种肿瘤细胞均无生物活性。(2)毛果船苞翠雀花中二萜生物碱及生物活性研究毛果船苞翠雀花(Delphiniumnavicular.lasiocarpum)为毛茛科(Rannculaceae)翠雀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巩留至托里一带,海拔1600-1700米间的山地云杉林下、灌丛或河岸边。本文首次对其所含二萜生物碱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分离并鉴定出23个化合物,其中有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Navicularine。2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Delcorine,Deoxydelcorine,Hypaconitine,Elasine,Deltaline,Delcoridine,6-dehydrodelcorine,Iliensine B,Aconitine,Nudicaulamine,DelavaineA,DelavaineB,Lappaconitine,Uraphine,lycoctonine,Dictyocarpine,Methyllycaconitine,Swatinine B,Delsemine A,Delsemine B,Shawurensine,Iliensine A。涉及 3 种结构类型,其中Lappaconitine 为 lappaconine 型 C18 二萜生物碱,Hypaconitine 和 Aconitine 为 aconitine型C19二萜生物碱,其他均为lycoctonine型C19二萜生物碱。(新化合物结构附后)为对船苞翠雀花所含二萜生物碱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进而系统研究具有不同结构单元的二萜生物碱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根据结构相似性的原则,从上述23个二蔽生物碱中选择了 Delcorine,Deltaline,Delcoridine,Delavaine A,Delavaine B,Dictyocarpine,Delsemine A和Delsemine B等8个生物碱,采用MTT法考察了它们对体外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肺癌H460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二萜生物碱对这3种肿瘤细胞均无生物活性。(3)多根乌头中二萜生物碱及生物活性研究多根乌头(Aconitum karakolicum Rapaics)为毛茛科(Rannculaceae)乌头属乌头亚属准噶尔乌头系植物,在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均有分布,且资源丰富。据新疆中草药手册记载其块根有剧毒,炮制可供药用,广泛应用于散风寒、除湿、止痛等方面,在治疗风湿类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其二萜生物碱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分离并鉴定了 15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分别为:Aconitine,3-Deoxyaconitine,Neoline,16-Epipyroaconine,Indaconitine,8-Omethylpicraconitine,Spicatine A,15-a-Hydroxyneoline,Taurenine,Benzoylaconine,14-Benzoylaconine-8-palmitate,Lappaconitine,Beiwudine,13-Hydroxyfranchetine,8-O-linoleoyl-14-benzoylaconine。运用 MTT 法,考察 6 个二蔽生物碱:Spicatine A,Benzoylaconine,14-Benzoylaconine-8-palmitate,Lappaconitine,Talatisamine 和 14-O-acetyltalasamine 对体外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肺癌H460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述6种二蔽生物碱中,仅14-Benzoylaconine-8-palmitate(11)对三种肿瘤细胞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IC50值分别为11.9,27.6以及31.8μM(IC50>100μM,n=3)。(4)林地乌头中二蔽生物碱及生物活性研究林地乌头(AconitumnemorumPopov)为毛茛科(Rannculaceae)乌头属乌头亚属准噶尔乌头系植物,在我国新疆及哈萨克斯坦均有分布。本研究首次对其所含二萜生物碱展开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并鉴定了 10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分别为:Talatisamine,14-O-acetyltalasamine,Cammaconine,16-epipyroaconine,Aconitine,3-Deoxyaconitine,Lycoctonine,Methyllycaconitine,Delsemine A,DelsemineB。结构类型包括aconitine型二蔽生物碱以及lycoctonine型二蔽生物碱。该研究不但丰富了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库,还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了化学成分依据,对于指导植物分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MTT法,以Docetaxel为对照,考察了 5个生物碱:Cammaconine,Aconitine,3-deoxyaconitine,Spicatine A,Lappaconitine对体外培养的人前列腺癌细胞CP-3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Spicatine A(IC50=270uM)在有效范围以内,其他均无效(IC50>500uM)。但与Docetaxel(IC50 10-50 uM)相比,并没有表现出优势。
海力马依·海米提,赵波,Khayrulla Bobakulov,阿吉艾克拜尔·艾萨,侯雪玲[7](2016)在《新疆道地药材中二萜类生物碱的核磁共振特征与抗肿瘤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归纳总结从新疆本地的几种翠雀属植物和乌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生物碱的核磁特征以及这些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方法运用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测定二萜生物碱化合物的特征峰,在结构解析中还采用了COSY、HMBC、HSQC和NOESY等实验方法,应用MTT法对这些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就行评价。结果总结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核磁共振1H-NMR与13C-NMR数据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并对氮杂缩醛等特殊结构单元的1H-NMR和13C-NMR化学位移值范围进行了归纳,同时发现部分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株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结论对二萜生物碱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寻找高效低毒的二萜生物碱化合物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利用结构修饰来减毒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任雪峰,许小玉,李海燕,马梅,吴冬青,安红钢[8](2014)在《大花飞燕草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以大花飞燕草为原料提取色素,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并考察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大花飞燕草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9.5 min,提取温度48℃,料液比1∶49 g/mL,乙醇浓度为95%。稳定性试验表明,大花飞燕草色素在pH值为3-6的范围内较为稳定,温度超过70℃稳定性较差,光照会使色素稳定性明显下降。Fe3+使色素稳定性明显下降,K+、Na+、Mg2+、Zn2+对其基本无影响,NaCl、蔗糖、山梨酸钾、苯甲酸、柠檬酸、VC、Cu2+和Al3+对其具有护色作用。
尹相博,李卉梓,王冰[9](2013)在《我国翠雀属植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翠雀属植物是民间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局麻、镇痛、强心和解热等功效,主要含有生物碱。为促进我国翠雀属植物的近一步开发利用,对国内有关翠雀属植物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方法、药理活性及其功效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毛菊华[10](2013)在《藏药“夏刚巴”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刚巴”为毛茛科翠雀属植物蓝翠雀花(Delphiniumcaeruleum Jacq.ex Camb.)的干燥地上部分,生长于海拔2100~4000米的山地草坡或多石砾山坡,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西部、青海、甘肃等地。《中华本草:藏药卷》记载“味苦,性凉,清热、止泻痢、愈疮,主治肝胆热病、肠热腹泻、痢疾、黄水、疖肿等,内服煎汤2~4g或入丸散外用。”曾有文献报道了该植物的生物碱成分,而未见其他类型成分、相关药理及质量评价研究。1.为了进一步研究蓝翠雀花的化学成分,开发新的中药资源,本文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离纯化研究。综合运用硅胶、凝胶、氧化铝、大孔树脂等柱层析法及半制备、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从蓝翠雀花地上部分共分离得到28个单体化合物,利用IR、MS、1D-NMR、2D-NMR等波谱技术,结合相关文献的数据报道及与标准对照品对照法,确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蓝翠雀碱A、山奈酚-7-0-6”-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6→1)-α-L-鼠李糖-7-O-6’’’’-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2→1)-β-D-葡萄糖基-(6→ 1)-α-L-鼠李糖-7-O-6”’”-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6-[4’-(6”-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基)苯甲酰基]-D-葡萄糖醇苷,23个为已知化合物:大理翠雀碱乙、大理翠雀碱丙、大理翠雀碱甲、牛扁碱、tatsienine-V、delatisine、vakhmatine、海帕刺桐碱、d-木兰碱、苜蓿素、山奈酚、槲皮素、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芦丁、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2→1)-β-D-葡萄糖基-(6→1)-α-L-鼠李糖苷、1,6-二-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苯甲酸-2-[(4-甲氧基-3-甲基-1,4-二氧代丁基)氨基]-甲酯、苯甲酸-2-[(4-甲氧基-2-甲基-1,4-二氧代丁基)氨基]-甲酯、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β-谷甾醇。除牛扁碱和大理翠雀碱乙外,其余26个化合物均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2.蓝翠雀花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及黄酮类。本文首次采用LC-MS法测定15批(C1-C15)蓝翠雀花药材中11种主要化学成分的的含量,同时采用高分辨LC-MS法对蓝翠雀花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分析。定量分析:安捷伦6460三重四极杆LC-MS联用仪,Agilent SB-C18色谱柱(2.1×50mm,D.1.8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1%甲酸水,梯度洗脱:0~12 min,10%~25%A;12~15 min,25~70%A。流速0.4ml/min,柱温30℃,多离子反应监测模式(MRM)。11个对照品中5个为黄酮苷类:HT-1~HT-5,6个为生物碱类:J-1~J-6。15批蓝翠雀花药材中均检测到该11个化学成分,经统计学分析,各批次间其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提示该地区蓝翠雀花药材化学成分总体稳定。对不同采集年份的蓝翠雀花药材中5个黄酮总含量、6个生物碱总含量及该11个化学成分总含量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含量均为:2010年>2009年>2008年,其中2008年与2010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而2009年与2010年均无显着性差异。本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为快速测定蓝翠雀花中两类成分的含量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定性分析:Thermo LC-LTQ Orbitrap XL联用仪,Agilent SB-C18色谱柱(2.1×50mm,D.1.8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2 min,5%A;2~8 min,5~8%A;8~20 min,8~12%A;20~30 min,12~14%A;30~45 min,14~30%A。流速0.2ml/min,柱温3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结合相关文献及与对照品对照法,共鉴定了 30个化合物,其中24个为本文化学成分研究中分离得到过的化合物,6个为本文未分离得到过的化合物。该法为蓝翠雀花化学成分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方法。3.相关文献报道称翠雀属植物中的部分生物碱对心脏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为探索蓝翠雀花提取物对心脏的作用,本文以青蛙为实验动物,以去乙酰毛花苷为阳性对照,采用八木式管蛙心灌流法,观察、记录蓝翠雀花提取物灌流前后离体蛙心搏动频率及收缩力的变化,分析不同浓度的蓝翠雀花提取物对蛙心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蓝翠雀花总提物对离体蛙心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经进一步探索发现,正丁醇萃取部位为其有效部位。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 mg/L的正丁醇萃取物可使正常蛙心的心肌收缩力分别增加至正常的112.0%、128.9%、141.6%、150.2%,且成正相关(r = 0.994,P<0.5);使低钙所致心衰模型的心肌收缩力(正常的31.0%)恢复至正常的49.1%、74.6%、88.4%、103.7%及1%戊巴比妥钠所致心衰模型的心肌收缩力(正常的33.8%)恢复至正常的52.9%、76.9%、89.3%、106.2%,均与浓度成正相关(r分别为0.996,0.994,P<0.5)。所有浓度均对心率无显着性影响。对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的7个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均无活性,未能筛选出活性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蓝翠雀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今后该藏药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为该属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二、秦岭翠雀花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岭翠雀花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甘肃毛茛科翠雀族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 |
1.1 翠雀族植物概述 |
1.2 分类简史 |
1.2.1 国产乌头属的分类简史 |
1.2.2 国产翠雀属的分类简史 |
1.2.3 飞燕草属的分类简史 |
1.3 翠雀族植物的研究进展 |
1.3.1 翠雀族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1.3.2 翠雀族细胞学研究进展 |
1.3.3 微形态学研究进展 |
1.4 甘肃省翠雀族植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1.5 甘肃省翠雀族植物分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2.形态学性状的变异式样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2.1 乌头属形态学性状的变异式样分析 |
2.2.2 翠雀属形态学性状的变异式样分析 |
3.对部分类群的分类学修订 |
3.1 毛果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 var.pilocarpum)的修订 |
3.2 小花乌头(A.pseudobrunneum)地理分布的订正 |
3.3 合作乌头(A.hezuoense)和莲花山乌头(A.lianhuashanicum)的修订 |
3.4 软毛翠雀花(Delphinium mollipilum)地理分布的订正 |
3.5 疏花翠雀花(D.sparsiflorum)及其近缘种 |
3.6 永登翠雀花(D.yongdengense)和大叶蓝翠雀(D.caeruleum var.majus)的修订 |
4.甘肃省翠雀族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甘肃省翠雀族植物名录 |
附图 |
(3)太白山太白米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
1.1.2 植物区系研究 |
1.1.3 环境因子对群落结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3.1 重要值计算 |
2.3.2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
2.3.3 聚类分析 |
第三章 太白米群落植物区系研究 |
3.1 海拔对太白米优势种的影响 |
3.2 坡位和坡向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
3.3 群落种间关联性 |
3.4 植物区系特征 |
3.5 太白米群落的聚类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太白米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4.1 群落物种多样性 |
4.2 群落相似性评价 |
4.3 小结 |
第五章 太白米生长情况研究 |
5.1 叶片数量对太白米单株产量的影响 |
5.2 太白米南北坡分布现状 |
5.3 小结 |
第六章 地形因子对太白山太白米群落的影响 |
6.1 地形因子对群落优势物种组成的解释 |
6.2 地形因子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解释 |
6.3 地形因子对太白米生长状况的解释 |
6.4 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太白米生长状况的解释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UPLC-TOF-MS结合模式识别用于飞燕草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飞燕草不同部位二萜生物碱的提取 |
1.3 UPLC-MS条件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分析条件优化 |
2.2 主成分分析 |
2.3 化合物的鉴定及标志物筛选 |
3 结论 |
(5)宽苞翠雀花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翠雀属中二萜生物碱的研究方法 |
1.2.1 翠雀属二萜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
1.2.2 翠雀属二萜生物碱的分离方法 |
1.2.3 翠雀属二萜生物碱的鉴定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翠雀属二萜生物碱成分研究现状 |
1.3.2 翠雀属二萜生物碱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宽苞翠雀花二萜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植物来源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3 宽苞翠雀花二萜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宽苞翠雀花中分离鉴定的二萜生物碱 |
2.3.2 结构鉴定 |
2.4 本章小结 |
3 讨论 |
3.1 提取分离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影响提取效果因素分析 |
3.1.2 影响分离效果因素分析 |
3.2 核磁谱学特征 |
3.2.1 母核的核磁化学位移 |
3.2.2 常见取代基的化学位移值范围 |
3.3 化学结构特征 |
3.3.1 C_(18)型二萜生物碱 |
3.3.2 C_(19)型二萜生物碱 |
3.4 构效关系 |
3.4.1 镇痛活性的构效关系 |
3.4.2 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 |
3.4.3 抗炎活性的构效关系 |
3.4.4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的构效关系 |
3.4.5 毒性的构效关系 |
3.5 活性讨论 |
3.5.1 甲基牛扁碱的活性讨论 |
3.5.2 高乌甲素的活性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四种国产草乌大花还亮草、毛果船苞翠雀花、多根乌头、林地乌头生物碱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翠雀属植物二萜生物碱成分及植物亲缘关系探讨 |
1.3 本论文选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花还亮草中二萜生物碱及生物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及方法 |
2.2.1 植物来源 |
2.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2.2.3 提取分离 |
2.2.4 生物活性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大花还亮草中分离鉴定的二萜生物碱 |
2.3.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2.3.3 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
2.3.4 化合物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毛果船苞翠雀花中二萜生物碱及生物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及方法 |
3.2.1 植物来源 |
3.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3.2.3 提取分离 |
3.2.4 生物活性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毛果船苞翠雀花中分离鉴定的二萜生物碱 |
3.3.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3.3.3 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
3.3.4 毛果船苞翠雀花化合物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根乌头中二萜生物碱及生物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来源 |
4.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4.2.3 提取分离 |
4.2.4 生物活性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多根乌头中分离鉴定的二萜生物碱 |
4.3.2 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
4.3.3 多根乌头化合物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林地乌头中二萜生物碱及生物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植物来源 |
5.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5.2.3 提取分离 |
5.2.4 生物活性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林地乌头中分离鉴定的二萜生物碱 |
5.3.2 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
5.3.3 林地乌头化合物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 新化合物谱图 |
(7)新疆道地药材中二萜类生物碱的核磁共振特征与抗肿瘤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核磁共振实验 |
2.2 二萜生物碱对MCF-7、He La、A549 和PC-3 细胞毒性 |
3 结果 |
3.1 新疆道地药材中二萜生物碱成分 |
3.2 新疆道地药材中二萜生物碱的核磁特征 |
3.2.1 母核的核磁化学位移(见图2 及表2) |
3.2.2 常见取代基的化学位移值范围(见表3) |
3.2.3氮杂缩醛等特殊结构单元的1H和13C-NMR值范围 |
3.3 新疆道地药材中二萜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 |
4 讨论 |
(8)大花飞燕草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1.4.2 溶液酸度的选择 |
1.4.3 单因素试验 |
1.4.4 响应面法优选提取工艺 |
1.4.5 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考察 |
1.4.5. 1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1.4.5. 2 p H值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1.4.5. 3 光照时间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1.4.5. 4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1.4.5. 5 食品添加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吸收波长的测定 |
2.2 单因素试验 |
2.2.1 提取温度对色素提取率的影响 |
2.2.2 提取时间对色素提取率的影响 |
2.2.3 乙醇浓度对色素提取率的影响 |
2.2.4 料液比对色素提取率的影响 |
2.3 响应面法优选提取工艺 |
2.3.1 响应面分析试验设计 |
2.3.2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
2.3.3 验证实验 |
2.4 大花飞燕草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
2.4.1 温度对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影响 |
2.4.2 p H值对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3 光照时间对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4 金属离子对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5 食品添加剂对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5. 1 Na Cl浓度对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5. 2 蔗糖对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5. 3 VC、柠檬酸、山梨酸钾和苯甲酸对大花飞燕草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 讨论 |
(9)我国翠雀属植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翠雀属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
2 翠雀属植物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及分离 |
2.1 生物碱的提取及纯化 |
2.2 翠雀属植物生物碱的分离 |
3 翠雀属植物生物碱的功效研究 |
3.1 作用于神经系统 |
3.2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 |
3.3 抑菌作用 |
3.4 止血等其它作用 |
4 结论 |
(10)藏药“夏刚巴”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翠雀属牛扁碱型C_(19)-二萜生物碱文献研究 |
1 牛扁碱型C_(19)-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
2 牛扁碱型C_(19)-二萜生物碱药理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蓝翠雀花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1.2 提取与分离 |
1.3 结构鉴定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蓝翠雀花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LC-MS法测定蓝翠雀花中11个化学成分的含量 |
1.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节 LC-MS法分析蓝翠雀花中的化学成分 |
2.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第四章 蓝翠雀花提取物对离体蛙心活动影响的初步观察 |
1 器材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秦岭翠雀花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翠雀花属修订(二)[J]. 王文采. 广西植物, 2020(S1)
- [2]甘肃毛茛科翠雀族分类学研究[D]. 任路明.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太白山太白米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D]. 范晓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UPLC-TOF-MS结合模式识别用于飞燕草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J]. 阳星,甄泳棋,郝斯佳,卞启武,林钬杰,刘桂玲,周先礼.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8(07)
- [5]宽苞翠雀花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D]. 孙頔.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
- [6]四种国产草乌大花还亮草、毛果船苞翠雀花、多根乌头、林地乌头生物碱成分研究[D]. 单连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7]新疆道地药材中二萜类生物碱的核磁共振特征与抗肿瘤活性分析[J]. 海力马依·海米提,赵波,Khayrulla Bobakulov,阿吉艾克拜尔·艾萨,侯雪玲. 中南药学, 2016(04)
- [8]大花飞燕草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考察[J]. 任雪峰,许小玉,李海燕,马梅,吴冬青,安红钢.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4(05)
- [9]我国翠雀属植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尹相博,李卉梓,王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09)
- [10]藏药“夏刚巴”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D]. 毛菊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