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中专教师的综合素养(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蔡吉雨[2](2021)在《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关键,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重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问题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普遍关注。然而,关于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还较少,理论研究还远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以我国最后实现脱贫的“三区三州”之一——怒江州的农村小学教师为例,开展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证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怒江州8所小学的教师和管理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围绕信息素养结构编写问卷与访谈提纲,对怒江州农村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教师信息素养情况、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2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部分,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意识参差不齐、信息知识亟待充实、信息能力有待提升、信息道德发展不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对信息知识的学习培训不够、缺乏发展信息素养的动力,学校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滞后、“软件”建设不力。第四部分,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策与建议。针对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教师转变观念,认识信息化重要作用;加强学习,提升信息能力水平;加强操作,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建立校本资源平台,加强校本研修,丰富教师信息素养相关活动,加强专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考核、评价机制等建议。第五部分,结语。对本研究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对研究的成果与创新之处进行概括,指出研究的不足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马芳[3](2021)在《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以LN中专《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分析,结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色,为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拟建立符合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从而促进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分析影响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将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和对LN中专教学活动现状调查结果结合,作为关键指标的选取依据。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可行性的评价原则,收集7位专家的调查问卷,运用AHP软件分析得到指标权重。该指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有4个指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第二层次细分为16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中关注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内容中关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在教学效果中关注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和完成度。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表。并以LN中专为例,向11位同行教师发放问卷,得到该校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课程评价等级为中等。分别从学生、教师、教材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认为目前的中职院校生源多样,师资力量不足和教材建设不完善导致了教学质量水平的不稳定。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色,分别从教学观念、教材建设和教育投资的角度,对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提升国际贸易中、初级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指标,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具体化。结合中职教育特色,强调对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AHP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降低了评价的主观性,提升了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旨在弥补目前国内对于中职教育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教学质量评价的空缺,虽未能涉及教学活动的全部因素,但对于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价值。
薛云鹏[4](2021)在《大连市LS中专国际商务专业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学领域内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当前“保就业”大背景下,更是各高校和中职院校核心培养目标之一。新的职场环境和人力资源市场特征也赋予就业能力更丰富的内涵,因此,尽管相关研究已近百年,但什么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哪些层面和指标、如何培养就业能力等问题,仍然是我们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诚待厘清的问题。特别是中职院校,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直面职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更是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当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雷同、职业教育特点不鲜明等问题,导致中职生自身的就业力普遍欠缺。本研究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以大连市LS中专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在学生就业能力框架构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针对企业对就业能力相关指标重要性的评价、中职生们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和对未来就业方向上的看法等就行调查,总结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归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中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得对策建议。希望通过研究可以对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共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所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阐明。对通用就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和经典理论模型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探讨;第三部分,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要求,构建学生的四项就业能力基本框架和相关二级指标。第四部分,通过对大连市LS中专的国际商务专业作为研究载体进行调查研究,对该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逐一开展了关于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第五部分,通过整理研究学生的就业问题、企业人员的评价打分表和学校教师的访谈,总结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培养方面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部分,根据以上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对策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层面,即学校与教育部门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第七部分提出了研究的结论和未来的展望。
陈倩[5](2021)在《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我们有必要对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中职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为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为中职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建议,为国家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本研究依照现有研究,结合财经商贸类专业和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提升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目的,对职业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从概念界定出发,结合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特点,参考学者的相关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的方法,对LS中专财经商贸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与评价;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对现有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力求寻找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帮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用人单位更需要的职业人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第一,LS中专财经商贸专业学生对学校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一般;第二,在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维度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基本课程满意度,其次是生涯发展能力,对工作胜任能力维度最不满意;第三,中职财经商贸专业可以在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学生满意度:(1)提升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认识。(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3)建立健全课程体系。(4)开展对口实践培训。(5)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廖兰[6](2021)在《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董盼[7](2021)在《基于“CBE”模式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研究 ——以大连市LS中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际商务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国际商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培养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而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单一,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实训课程设置尚待优化,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因而亟须对中职教育实训体系的完善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学习理论、项目教学理论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CBE模式,针对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调查国际商务技术技能人才质量需求情况和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国际商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之处;进而,通过对国际商务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接着,基于CBE模式从实训课程目标、实训课程内容、实训课程师资、实训课程设施和实训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一般性优化策略;最后,针对LS中专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进行个案应用性设计,通过对实训课程目标、实训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实施方式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设计,以提高LS中专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能力需求之间的吻合度。通过研究如何实现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对相关人才能力培养要求衔接的问题,本篇论文针对当今社会的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希望可以提升国际商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素养,满足国际商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不断推进国际商务专业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邴启迪[8](2021)在《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及以上教育阶段,而忽视了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关注。为此,本研究针对90后这一特殊群体,对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进行调查,既能够展现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真实状态,又能为提高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旨在构建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并调查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现状,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关键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文本分析和已有论文的梳理,收集胜任力特征二级指标,通过开放性问卷调查和关键事件访谈对收集的指标进行补充和实践检验,整理分析指标结果并邀请专家进行指标重要性验证,构建了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及38项胜任力指标在内的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根据模型设计问卷并在山东省内进行调查,分析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现状,探析其特色、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并提出思考。通过对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现状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整体水平较好但存在差异。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在不同的幼儿园所在地、园所性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第一学历专业、任职班主任、编制情况下胜任力表现不同。第二,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优势与问题并存。90后幼儿教师教育观念开放、工作投入度高、知识胜任力水平较好且教学方法多样,但他们也存在专业理念与师德理解与践行不足、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偏低和专业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第三,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物质条件、教研组织、专业培训、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和家庭环境都会影响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的表现。通过分析,对提高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提出思考:第一,三位一体,促进对专业理念与师德胜任力的理解与践行。第二,齐驱并进,提高对专业知识胜任力的重视程度。第三,多措并举,激发专业能力胜任力的发展动力。
刘琪[9](2021)在《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倡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才可能不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以身作则,切实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去迎接教育改革。教师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群体,所以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群体性活动,群体不能对每位教师实行相对应的专业发展措施,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差异对自身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规划,老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老师具备自我意识。因此,调查小学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能够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本研究针对小学教师群体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小学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状况,选取了山东省德州市不同学校的小学教师共计320名教师进行问卷发放,筛选过后得到有效问卷310份。笔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SPSS软件因子分析的具体情况,并伴以访谈的形式,同部分小学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这两种调查方式,了解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通过调查,我们能够发现,小学教师整体的专业自我体验水平较低,城乡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专业自我调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职称较高和教龄较高的教师专业自我调控能力较低,基于这些问题,探究得出了下列原因: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教师自我满足感体验差,各项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村小学教师幸福感低,教师职后培训不全面,小学教师自我调控差,学校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不民主,教师自身缺乏专业自我规划和期望,并且有着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的懈怠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小学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笔者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国家要增强各项保障制度的落实。其次,学校要完善好各种管理机制。最后,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乔慧[10](2021)在《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场舞因其种类丰富,入队的随意性强,在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同时,对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价值。《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纲要中第14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提高人们科学健身的意识与素养。”广场舞组织者在广场舞的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提高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素养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不断增长的科学健身的需求,更好地推动广场舞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是自身素养的提高与自我实现的有机统一,对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的研究是获得感在大众体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可以有效的提升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深入了解并稳定广场舞组织者队伍、保障与推动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广场舞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广场舞本身的价值、利弊及广场舞的发展历程,本研究以广场舞活动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枣庄市296名广场舞组织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育素养与获得感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获得感在人口特征上的差异,初步探究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广场舞组织者以女性为主、年龄多在41-60岁之间,文化程度多以高中或中专为主,收入状况较为乐观,职业呈现多样化,组织锻炼年限在5年以上的居多,年限相对较长;锻炼情况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绝大多数广场舞组织者没有接受过广场舞指导且都是志愿服务性的。2.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知识素养、体育能力素养、体育行为素养、体质水平素养较好,体育心理素养高于一般水平。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组织锻炼年限的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素养存在显着差异:男性组织者高于女性,51-60岁的组织者高于其他年龄段,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均高于其他群体,收入在3000元以上/月的群体均高于1000元以下/月的群体,组织锻炼年限在6-9年、10年以上的群体体育素养最高。3.枣庄市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组织锻炼年限的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存在显着差异。男性广场舞组织者高于女性,51-60岁的群体高于其他,6-9年的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最高。4.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和获得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心理)五个维度与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客观获得感、主观获得感、整体获得感)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5.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能够正向预测其获得感,且获得感会随着体育素养的增加而增加。体育素养维度中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心理与客观获得感之间呈显着正向预测,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育心理与主观获得感、整体获得感也呈正向预测。
二、浅析中专教师的综合素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中专教师的综合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8 研究述评 |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2 教师教育理论 |
3.3 小结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扎根理论 |
4.2.4 德尔菲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科学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工具NVivo简介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
5.5.2 计算权重 |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
5.6.1 一级维度分析 |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
5.8 小结 |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学校层面 |
6.3.2 教师个体本位 |
6.4 小结 |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
7.1 学校层面 |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
7.2 个体层面 |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
7.3 小结 |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资料图片 |
附录4 |
(2)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 |
(二)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是新时代育人需要 |
(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出新要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信息素养 |
(二)农村小学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论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第一章 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
1.调查问卷 |
2.访谈 |
3.实施方法 |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 |
1.硬件建设情况 |
2.软件建设情况 |
(二)教师的信息意识情况 |
1.整体情况 |
2.年龄差异 |
3.学历差异 |
(三)教师的信息知识情况 |
1.整体情况 |
2.年龄差异 |
3.学历差异 |
(四)教师的信息能力情况 |
1.整体情况 |
2.年龄差异 |
3.学历差异 |
(五)教师的信息道德情况 |
1.整体情况 |
2.年龄差异 |
3.学历差异 |
(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情况 |
第二章 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师信息意识参差不齐 |
(二)教师信息知识亟待充实 |
(三)教师信息能力有待提升 |
(四)教师信息道德发展不均 |
二、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层面 |
1.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 |
2.教师对信息知识的学习不够 |
3.教师缺乏发展信息素养动力 |
(二)学校层面 |
1.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滞后 |
2.学校信息化软件建设不力 |
第三章 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策与建议 |
一、教师主体层面 |
(一)转变观念,认识信息化重要作用 |
(二)加强学习,提升信息能力水平 |
(三)加强操作,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
二、学校及其他主管部门 |
(一)加强硬件建设 |
(二)丰富相关活动 |
(三)加强队伍建设 |
(四)建设资源平台 |
(五)加强校本研修 |
(六)完善培训机制 |
(七)优化评价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以LN中专《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中职院校 |
2.国际商务专业 |
3.教学质量 |
4.教学质量评价 |
(二)理论基础 |
1.教学评价 |
2.模糊综合评价法 |
3.层次分析法 |
三、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
1.国际商务专业教材建设 |
2.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环境 |
3.国际商务专业师资水平 |
4.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 |
(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过程 |
1.构建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
2.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来源 |
3.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确立 |
四、LN中专《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用 |
1.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结构模型 |
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 |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分析 |
1.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
2.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现状成因分析 |
五、对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与建议 |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
1.尊重中职院校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 |
2.结合课程特色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3.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
(二)加强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
1.加强教材开发能力建设 |
2.加强教材管理制度建设 |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
1.提升现代化信息管理水平,完善中职院校就业平台 |
2.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LN中专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B LN中专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
附录C 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打分表 |
致谢 |
(4)大连市LS中专国际商务专业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五)研究思路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2.中职国际商务专业 |
3.就业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1.教育的“生产力说”理论 |
2.技能形成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就业能力框架构建 |
(一)就业能力的一般理论框架构成 |
(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现行课程培养体系 |
(三)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指标体系构建 |
四、大连市LS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就业能力培养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形式与内容 |
(三)调查样本情况 |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1.企业管理者对学生就业能力各指标重要性的评价 |
2.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简述 |
3.教职工访谈结果简述 |
五、大连市LS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学校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不足 |
2.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
3.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 |
4.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充分 |
5.学生实习实训机会少,实习场地缺乏 |
(二)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较为落后 |
2.校企合作程度不高,培养效果不理想 |
3.教育部门和政府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
4.专业教师缺乏行业经验,指导能力不强 |
六、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对策 |
(一)学校方面 |
1.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
2.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改革 |
3.加强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培养模式构建 |
4.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中职教师专业素养 |
5.组建专业实训与就业指导教师团队 |
(二)企业方面 |
1.国际商务行业协会重点帮扶 |
2.建立长效化的合作培养机制 |
3.实习培训适当借鉴现代“学徒制”模式 |
(三)政府方面 |
1.改善市场的就业歧视弊病 |
2.加大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 |
3.发挥地方政府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
七、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国际商务专业中职学生就业发展问题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大连LS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用人单位) |
附录三: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访谈提纲(在校教职工) |
致谢 |
(5)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2.中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
3.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1.国外研究动态 |
2.国内研究动态 |
3.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二、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1.核心素养 |
2.职业核心素养 |
3.课程满意度 |
(二)基本理论 |
1.能力本位观 |
2.全面发展观 |
3.终身教育理论 |
三、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问卷研究设计 |
(一)问卷指标构建原则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调查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发放与回收 |
四、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现状--以 LS 中专为例 |
(一)样本分析 |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
(三)基本情况分析 |
1.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课程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2.整体满意度 |
3.基本课程满意度 |
4.职业角色能力满意度 |
5.工作胜任能力满意度 |
6.生涯发展能力满意度 |
(四)开放性课程建议分析 |
(五)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1.关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满意度不高 |
2.学校教育未体现出对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视 |
3.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
(六)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存在的原因分析 |
1.对职业核心素养缺乏认知 |
2.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
3.财经商贸专业的特殊性 |
4.学校课程未针对职业核心素养进行相应设置 |
五、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提升对策 |
(一)提升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认识 |
(二)多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三)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
1.完善学生培养模式 |
2.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
(四)开展对口实践培训 |
1.增加实训课时 |
2.改善教学方法,构建“解决问题”课堂 |
3.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实践机会 |
(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7)基于“CBE”模式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研究 ——以大连市LS中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3.研究特色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二、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实训 |
2.课程体系 |
3.CBE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布鲁姆的学习理论 |
3.项目教学法 |
三、大连市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调查 |
(一)大连市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访谈研究 |
1.访谈对象 |
2.访谈目的 |
3.访谈设计 |
4.访谈实施 |
5.访谈结果 |
(二)大连市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问卷调查研究 |
1.问卷预调查 |
2.调查对象 |
3.问卷设计 |
4.数据分析 |
(三)国际商务企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研究 |
1.调查对象 |
2.问卷设计 |
3.数据分析 |
四、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
(一)实训课程体系不健全 |
(二)实训教学资源匮乏 |
(三)实训指导教师力量薄弱 |
(四)实训课程评价不规范 |
五、基于“CBE”模式中职学校实训课程体系的对策建议 |
(一)实训课程目标构建 |
1.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职业能力需求 |
2.基于职业能力构建实训课程目标 |
(二)实训课程体系的框架构建 |
(三)优化实训教师队伍,完善教学资源 |
(四)规范实训课程评价体系 |
六、大连市LS中专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计 |
(一)实训课程培养目标 |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订实训课程计划 |
2.以“CBE”模式为导向,确立实训课程目标 |
(二)实训课程体系设计 |
(三)实训课程实施方式 |
1.小组教学法 |
2.个别竞赛活动 |
3.项目教学法 |
(四)实训课程考核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中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现状 |
附录2 教师访谈题纲 |
附录3 企业调查问卷 国际贸易企业人才质量需求情况调查 |
致谢 |
(8)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幼儿教师胜任力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
二、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亟待加强 |
三、个人对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兴趣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胜任力 |
二、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理论 |
二、人职匹配理论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东省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一节 幼儿教师胜任力指标的文本分析 |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分析 |
二、论文梳理 |
第二节 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指标的调查研究 |
一、开放性问卷调查 |
二、关键事件访谈 |
第三节 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
一、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判定 |
二、胜任力模型形成 |
第三章 山东省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现状调查 |
第一节 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编制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验证 |
第二节 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调查结果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胜任力总体水平分析 |
三、胜任力差异分析 |
第四章 山东省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特色、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特色 |
一、教育观念开放 |
二、工作投入度高 |
三、知识胜任力整体水平较高 |
四、现代信息技术素养较好 |
五、教学方法多样 |
第二节 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存在的问题 |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偏差 |
二、专业知识重视程度偏低 |
三、专业能力发展不足 |
第三节 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一、幼儿园物质条件 |
二、教研组织 |
三、专业培训 |
四、专业发展意识 |
五、家庭环境 |
第五章 山东省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基本结论 |
一、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整体水平较好但存在差异 |
二、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特色与问题并存 |
三、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第二节 提升90 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的思考 |
一、三位一体,促进对专业理念与师德胜任力的理解与践行 |
二、齐驱并进,提高对专业知识胜任力的重视程度 |
三、多措并举,激发专业能力胜任力的发展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1.自我意识 |
2.专业自我意识 |
3.教师专业自我意识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1.自我意识 |
2.教师专业自我意识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四、基本理论研究 |
(一)理论基础 |
1.自我意识发展论 |
2.元认知理论 |
3.终身教育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1.意识 |
2.自我意识 |
3.专业自我意识 |
4.教师专业自我意识 |
(三)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理论探索 |
1.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特征 |
2.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构成解析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1.问卷结构 |
2.项目分析 |
3.因素分析 |
4.信度、效度分析 |
六、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样本分析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研究对象 |
(二)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总体水平 |
(三)小学教师各维度下专业自我意识的水平分析 |
1.专业自我认识维度 |
2.专业自我体验维度 |
3.专业自我调控维度 |
(四)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差异分析 |
1.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差异分析 |
2.城乡之间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差异分析 |
3.不同文化程度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差异分析 |
4.不同教龄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差异分析 |
5.不同职称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差异分析 |
七、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存在的问题 |
1.城乡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存在显着差异 |
2.小学教师专业自我体验水平较低 |
3.不同文化程度的教师专业自我调控存在显着差异 |
4.高职称和高教龄的教师专业自我调控能力较低 |
(二)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偏低 |
2.各项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 |
3.职后培训不全面 |
4.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不民主 |
5.缺乏专业自我规划和期望 |
6.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的懈怠 |
八、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提升的策略 |
(一)国家加大力度落实各项保障制度 |
1.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
2.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
(二)学校完善好各项管理机制 |
1.完善职后培训机制,保障教师培训的质量 |
2.建立合理、恰当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
3.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
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更新专业自我认同观念 |
2.培养积极的心态,提升专业自我体验感 |
3.教师要主动地规划和反思,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广场舞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 |
1.1.2 广场舞组织者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骨干力量 |
1.1.3 提升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满足人们科学健身的需求 |
1.1.4 获得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
1.1.5 广场舞对创建健康文明枣庄具有重要的意义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广场舞 |
2.1.2 广场舞组织者 |
2.1.3 体育素养 |
2.1.4 获得感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广场舞的相关研究 |
2.2.2 体育素养的研究 |
2.2.3 获得感的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调研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
4.1.1 个人基本情况 |
4.1.2 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
4.1.3 其他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情况的分析 |
4.2.1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
4.2.2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的各维度分析 |
4.2.3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人口特征的差异分析 |
4.3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情况分析 |
4.3.1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构成要素 |
4.3.2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的各维度分析 |
4.3.3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人口特征的差异分析 |
4.4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关系 |
4.4.1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相关性 |
4.4.2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客观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
4.4.3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主观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
4.4.4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整体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
4.5 枣庄市广场舞舞队组织者访谈调查案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政府方面 |
5.2.2 社会方面 |
5.2.3 个人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析中专教师的综合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怒江州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蔡吉雨. 大理大学, 2021(08)
- [3]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以LN中专《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课程为例[D]. 马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大连市LS中专国际商务专业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 薛云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评价研究[D]. 陈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廖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7]基于“CBE”模式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研究 ——以大连市LS中专为例[D]. 董盼.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山东省90后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D]. 邴启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现状研究[D]. 刘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乔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