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玻璃体眼经巩膜睫状沟后房人工晶状体固定

非玻璃体眼经巩膜睫状沟后房人工晶状体固定

一、无玻璃体眼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论文文献综述)

田春柳[1](2020)在《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治疗伴有瞳孔异常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共观察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伴有虹膜破损、瞳孔异常的无晶状体(包括无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眼)患者16例(16眼)。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568岁,平均(43.75±12.27)岁。所有患者均行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手术治疗前后的视力(转化为LogMAR)、眼压、瞳孔直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以及视功能问卷得分的差异,观察手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运用SPSS25.0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指标术前以及术后的对比观察,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后不同时间结果之间的检验运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患者手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平均UCVA为1.82±0.84,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依次是0.68±0.17、0.63±0.21、0.53±0.19、0.49±0.19、0.48±0.19,和术前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7,P<0.05),术后1周及1月之间的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值为0.39±0.23,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依次是0.61±0.20、0.54±0.23、0.43±0.19、0.41±0.20、0.38±0.18;术前与术后3天、1周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月、3月、6月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的增长BCVA有所恢复,术后1周与1月间的BC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平均为(15.19±2.92)mmHg,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的眼压平均值分别为(16.02±3.89)mmHg、(15.80±4.91)mmHg、(14.38±2.02)mmHg、(14.26±2.10)mmHg、(14.29±1.85)mmHg,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瞳孔直径(6.52±0.62)mm,术后为(3.63±0.32)mm,二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术前瞳孔最长径和最短径的差值平均为(1.45±1.55)mm,术后(0.67±0.4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患者的瞳孔居中呈近圆,直径小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积。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平均为(241.00±39.30)μm,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分别为(250.94±47.74)μm、(267.94±53.36)μm、(257.06±48.66)μm、(252.69±47.38)μm,术后CRT较术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平均为(287.56±62.38)μm,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分别为(302.75±59.98)μm、(305.81±61.89)μm、(304.75±62.13)μm、(302.69±61.37)μ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畏光、羞明症状缓解,对患者进行视觉质量调查,除了眼部不适和色觉两项在手术前后的得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术后子量表评估得分均大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术中1例出现前房少量出血,经止血操作后出血停止;术后3例眼压高,经降眼压眼药水点眼或临床观察之后得到恢复;1例出现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临床效果安全、有效,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视力水平,还能够最大程度恢复眼前节形态,消除畏光、眩光等症状,进而满足患者对提高视觉质量的追求。

郑晚秋[2](2019)在《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应用前房维持器辅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验证有效而安全的ACM灌注压力。方法 将42只猪眼随机分为7组,每组6眼,制造后囊破裂模型后,均在ACM维持前房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房维持器灌注瓶高度(Bottle Height,BH)设置为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记录每个ACM灌注瓶高度6只猪眼中出现角膜内皮皱褶、角膜水肿、前房波动、虹膜颤动的例数。结果 不同BH间角膜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P<0.001)。其中组间角膜情况比较,与BH50cm组比较,40cm组角膜更容易出现皱褶(X2=8.571,P=0.015)。BH50cm、60cm、70cm、80cm、90cm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X2=3.214,P>0.05)。BH100cm较90cm组角膜水肿比例更高(X2=8.571,P=0.015)。BH40cm较60cm、70cm、80cm、90cm、100cm组更多出现前房波动和虹膜震颤(X2=8.571,P=0.015)。结论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前房维持器下保持适当的前房灌注压力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目的 研究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出现后囊膜破裂的患者22例(22眼),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处理晶体残留皮质。统计患者术后1d、7d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角膜水肿轻、前房炎症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应用前房维持器可稳定前房,减轻玻璃体扰动,以免后囊破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晶体残留皮质清除。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目的 研究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前房维持器辅助处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ACM辅助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第1d、术后第7d的视力、角膜情况、前房炎症、眼压情况,记录术中、术后3m有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果 一共纳入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12例(18眼)。术后第1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显着高于术前(t=0.533,P=0.003);术后第1d,角膜水肿1级4眼(22.22%),2级3眼(16.67%);房水闪辉0级12眼(66.67%),1+级2眼(11.11%),2+级2眼(11.11%),3+级1眼(5.56%),4+级1眼(5.56%),前房细胞0级13(72.22%),0.5+级2(11.11%),1+级1眼(5.56%),2+级1眼(5.56%),3+级1眼(5.56%)。术后1d出现高眼压3眼(16.67%)。术后第7d所有患者角膜无水肿、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眼压正常,术中、术后随访3月所有患者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房维持器辅助下施行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祛除术,手术操作步骤简易,术中前房稳定、IOP波动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杨钊,黎海平[3](2017)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的100例(10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裸眼视力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1和0.8±0.2。将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其中,有2例(2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1例(1只眼)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有8例(8只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3例(3只眼)、青光眼3例(3只眼)及玻璃体积血2例(2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较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短期治疗效果更好。

代永青,贺杰,李海军,杨亚军[4](2014)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14例14眼患者资料。在2:00,8:00位角膜缘后1.5mm处巩膜瓣下穿刺引出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双襻,将襻插入预制巩膜隧道内固定,缝合巩膜瓣覆盖穿刺口及襻。结果:患者14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mo,患者视力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眼压正常、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应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囊膜支撑的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实践。关键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巩膜固定;无晶状体眼;玻璃体切除术

吕刚,黄红深,张伟,唐连志[5](2013)在《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因晶状体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晶状体完全脱位及玻璃体切除术中切除晶状体而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者12例(12眼)。通过3.2 mm的角膜切口,将折叠人工晶状体缝合固定于睫状沟。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术后3个月检查,平均新增散光为(0.50±0.25)D,人工晶状体无倾斜或偏位,术中术后没有出现出血、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手术效果可靠,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

杨海军,易敬林,罗兴中,谢晖,白永泉,周敏[6](2013)在《眼内窥镜协助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研究在眼内窥镜协助下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30例要求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而没有足够囊膜支撑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15例。A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B组在眼内窥镜的监视下进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对其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效果进行定期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mo随访时的术后裸眼视力:A组为0.1~0.6,B组为0.15~0.8,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裸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裸眼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P<0.05)。1mo随访时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A组为0.3~0.6,B组为0.3~0.8,两组间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327,P>0.05)。A组出现较多并发症:3例角膜水肿、3例葡萄膜炎、4例前房积血、2例玻璃体积血、3例人工晶状体偏位或倾斜、1例虹膜周边前粘连、2例眼压升高。B组仅出现少量轻微并发症,包括5例角膜水肿、2例葡萄膜炎。结论:在眼内窥镜的协助下进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可以确保手术缝线固定的位置位于睫状沟,与传统方法相比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效果较好。

田庆芬[7](2013)在《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分析虹膜固定折叠人工晶状体的位置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位置,评价手术安全性。方法: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患者17例17眼,二期施行虹膜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手术。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记录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3个月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行UBM检查,确定人工晶状体与睫状沟和睫状体的关系、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人工晶状体倾斜情况、人工晶状体光学部与虹膜位置关系和房角情况。主要指标是襻的位置、前房深度和房角改变。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49±0.29),术后裸眼视力为(0.50±0.24),最佳矫正视力为(0.66±0.25)。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8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1)。17个人工晶状体的34个晶状体襻中,27个(79.4%)襻位于睫状沟,5个(14.7%)襻位于睫状突,2个(5.9%)襻位于睫状体平坦部,17眼中有11眼(70.6%)双襻均位于睫状沟。前房深度为(3.39±0.47)mm。未发现虹膜周边前粘连、房角异常和晶状体光学部的倾斜。结论:经UBM观察,虹膜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襻均位于睫状沟或睫状体,无明显的人工晶状体倾斜。这种术式不影响房角结构,无房角的关闭。前房深度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最为接近。弄清晶状体位置可能有助于确定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第二部分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透光率研究目的:观察虹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变化,测定和分析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透光率,探讨哪种人工晶状体更适合进行虹膜缝线固定。方法:1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右眼为手术眼,分别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度数均为+20.0D,均采用虹膜缝线固定晶状体襻的方式固定人工晶状体。3个月后取出人工晶状体,眼前节数码裂隙灯照相系统BX900(瑞士HAAG-STREIT)观察人工晶状体光学部混浊情况。使用带积分球的U-3900分光光度计(日立)室温下测定浸于平衡盐溶液中的人工晶状体光学部300nm-800nm的透光率,对3种人工晶状体400nm-700nm可见光的透光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PMMA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前后表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浊。3种人工晶状体在400-700nm可见光的透光率平均值分别为96.78%±0.34%、98.46%±0.22%和96.79%±0.24%。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与PMMA人工晶状体的透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P<0.01),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透光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11,P>0.05),PMMA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透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1)。3种人工晶状体透光率下降值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人工晶状体在眼内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浊及透光率的下降,如何选择适合虹膜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需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安晓巨,叶剑,谭薇,陈开建[8](2012)在《巩膜“B”形埋线法在人工晶状体悬吊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巩膜"B"形埋线法在人工晶状体悬吊术中应用。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无晶状体或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5例(27眼),对常规巩膜瓣下人工晶状体袢固定的方法进行改良,行"B"形埋线法固定人工晶状体袢,其中悬吊型人工晶状体23眼,带虹膜隔悬吊型人工晶状体4眼,有瞳孔变形、虹膜离断同时进行瞳孔缝合及根部离断修复。术后观察视力、畏光状况、有无缝线暴露、长充血等刺激症状、人工晶状体位置等。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视力或畏光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视力:0.05~0.6。术中睫状体出血1例,经升高眼内压止血,更换切口,玻璃体腔灌洗积血,之后手术顺利。所有病例观察6~12个月。随访期内无巩膜线结暴露、结膜充血等刺激症状,无感染。临床观察人工晶状体固定位置良好,无人工晶状体移位、倾斜现象。结论采用巩膜"B"形埋线法对传统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巩膜瓣下的晶状体袢固定切口进行改良,安全有效。

赵勇,高云仙,高晓唯,任兵[9](2012)在《硅油取出术联合四点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玻璃体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硅油取出术后引起的严重屈光参差常通过Ⅱ期人工品状体(IOL)植入术进行矫正,不仅增加了手术次数,且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多,效果较差。采用硅油取出联合四点式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固定术可克服上述不足。目的观察硅油取出术联合晶状体及囊膜阙如四点式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晶状体及囊膜阙如的患者20例20眼行硅油取出联合四点式经巩膜缝线悬吊术植入4个襻折叠式IOL,观察术后3 d、1周、1个月及3个月的眼前部炎症反应情况,包括眼压、角膜内皮计数、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晶状体位置以及眼底情况,分析术眼的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所有患者术前均了解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20例患者20眼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其中裸眼视力0.8及以上者2眼,0.6~0.7者6眼,0.3~0.5者8眼,0.05~0.2者4眼。术前裸眼视力明显低于术后裸服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147,P<0.01),而术前矫正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089,P>0.05)。本组术眼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064±329)个/mm2,术后为(1987±269)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0,P>0.05)。所有术眼IOL位置均未发生明显偏移。本组患者术后未见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硅油取出联合四点式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固定术是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及囊膜阙如患者IOL植入的有效方法,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可控,可减少手术次数,患者裸眼视力明显改善。

张玉明,秦程,王芳芳,秦云峰,孙建国[10](2012)在《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复杂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6只眼复杂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3~6个月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36只眼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所有患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并发症主要有玻璃体积血、高眼压、人工晶状体偏斜、残留硅油颗粒粘附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暴露、侵蚀等。结论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术安全可靠,是无晶状体眼屈光不正较好矫正方法。

二、无玻璃体眼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玻璃体眼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主要设备和药品
        2.1 主要设备
        2.2 主要药品
    3 方法
        3.1 术前检查及准备
        3.2 手术步骤
        3.3 术后处理
        3.4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裸眼视力(UCVA)
    2 最佳矫正视力(BCVA)
    3 眼压
    4 瞳孔直径
    5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
    6 自觉症状和视功能问卷
    7 并发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作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无囊膜支撑的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4)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2.2 术后情况
3 讨论

(6)眼内窥镜协助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传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1.2.2眼内窥镜监控下的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1.2.3术后处理
2结果
    2.1术后视力
    2.2术中术后并发症
3讨论
    3.1无囊膜支撑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
    3.2传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弊端
    3.3睫状体的解剖对手术方法改进的提示

(7)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分析虹膜固定折叠人工晶状体的位置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透光率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

四、无玻璃体眼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D]. 田春柳. 青岛大学, 2020(01)
  • [2]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D]. 郑晚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J]. 杨钊,黎海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 [4]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 代永青,贺杰,李海军,杨亚军. 国际眼科杂志, 2014(01)
  • [5]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J]. 吕刚,黄红深,张伟,唐连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11)
  • [6]眼内窥镜协助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J]. 杨海军,易敬林,罗兴中,谢晖,白永泉,周敏. 国际眼科杂志, 2013(09)
  • [7]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田庆芬. 山东大学, 2013(11)
  • [8]巩膜“B”形埋线法在人工晶状体悬吊术中的应用[J]. 安晓巨,叶剑,谭薇,陈开建.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2(10)
  • [9]硅油取出术联合四点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研究[J]. 赵勇,高云仙,高晓唯,任兵.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2(07)
  • [10]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J]. 张玉明,秦程,王芳芳,秦云峰,孙建国.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