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李静雯,张娱,尹誉霏,崔勇,杨甫德[1](2021)在《歌曲回忆技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干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音乐治疗中的歌曲回忆技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北京回龙观医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100例,根据样本量估算进行特质匹配,其中61人为歌曲组,39人为对照组。歌曲组接受精神科常规治疗合并歌曲回忆12周,对照组接受精神科常规联合特殊工娱治疗12周。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以及护士观察量表(NOSIE)分别于基线、12周干预后对临床症状和行为表现进行盲法评定。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2周干预后歌曲组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复合量表分,SANS总分及情感平淡或迟钝、意志缺乏、兴趣社交缺乏、注意障碍、分量表综合评价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NOSIE的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音乐治疗中的歌曲回忆技术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行为表现有一定改善作用。
卢一洲,相霞[2](2021)在《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提升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使患者恢复认知功能,结合相关文献,从理论基础、临床疗效、社会认知三个方面综述了当前音乐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帮助与研究进展,指出了音乐疗法存在的不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治疗耗时长,研究程度不深,缺乏有效的测量与评估工具,专业人才就业途径狭窄,人才资源短缺。分析了音乐疗法与其他疗法在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上的联合应用,展望了音乐疗法未来应用前景。应完善音乐疗法理论体系,通过开设讲座,建立公众号等形式宣传音乐疗法,使人们了解其重要作用,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效果评估工具,使其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技术。
孙一颖,傅伟忠,孙喜蓉,陈发展,秦虹云,张洁,蒋婷婷[3](2020)在《系统式集体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生活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系统式集体音乐治疗(systematic group music therapy,SGMT)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160名患者,按1∶1配对,80例为干预组,另80例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系统式集体音乐治疗(SGMT)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精神病康复管理。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社会适应不良量表(SOC)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第18个月时的社会、生活功能进行比较;采用WHO生存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在实施干预后的第18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社会、生活功能得分降低明显(均P<0.05);生存质量评价中,干预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周围环境维度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实施SGMT干预,能有效地改善社区分裂症患者社会、生活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袁圆[4](2020)在《基于体质辨识的五音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水平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中医五音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2.比较基于体质辨识的中医五音疗法与单纯中医五音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临床试验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14例围手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实行单纯五音疗法干预,试验组在中医体质辨识的指导下开展个性化的五音疗法干预。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第一天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医体质量表、中文版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评估其焦虑、抑郁水平,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最后一天采用中文版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来评估其焦虑、抑郁水平,对比患者围手术期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本研究共有113例患者完成干预,其中试验组56例,对照组57例。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焦虑、抑郁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五音疗法干预后,试验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焦虑得分为42.31±3.444,抑郁得分为46.12±2.677,干预前患者焦虑得分为54.02±2.740,抑郁得分52.86±2.213;对照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焦虑得分为42.84±4.259,抑郁得分为46.46±3.268,干预前患者焦虑得分为53.53±2.747,抑郁得分53.48±3.326,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出院时疗效及视力恢复情况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焦虑得分、出院时疗效及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五音疗法可以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抑郁水平。2.基于体质辨识的五音疗法比单纯的五音疗法对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水平有更佳的效果。3.与单纯的五音疗法相比,基于体质辨识的的五音疗法可以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4.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给予患者个性化的五音疗法,以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水平,提升护理质量。
刘盛豪[5](2020)在《头穴留针同步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研究了精神发育迟缓(MR)儿童及音乐疗法的文献资料,探究适用于头部留针配合音乐疗法治疗MR临床疗效。目的:以“靳三针”疗法为基础,观察头穴留针配合音乐疗法与单纯针刺、单纯音乐疗法在治疗1至8岁MR患儿疗效。并从临床结果系统分析,期望进一步提高临床规范化系统治疗,为进一步提升治疗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疗效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临床观察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对所有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患儿,根据患儿的依从性;以家长自愿为原则。分为带头针行音乐治疗组、单纯音乐治疗组)、对照组2(单纯针刺治疗组),观察组22例;单纯音乐组19例;单纯针刺组37例合共78例。单纯针刺组接受针刺治疗,其中基本头穴腧穴处方包括四神针;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配穴:患儿出现多动少静的表现,加双侧手智针、定神针;患儿出现自闭沉静的表现加足智针;患儿出现语言障碍者加舌三针;患儿有肢体障碍表现加手三针、足三针;辨证为心肝火旺型增加少府、行间并予以行泻法;辨证为痰迷心窍型加丰隆、大陵;辨证为肾精亏虚型加太溪并予以行补法,按照治疗方法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莫扎特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运用打击乐器,治疗师引导患儿进行治疗活动。根据各患儿表现再对其进程进行分期,再针对性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的治疗方式为单纯音乐疗法组。带头针行音乐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下,保留头针再行音乐疗法治疗。三组均每周隔天一次进行治疗,每周不超过3次,12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观察最终疗效。根据针刺治疗的有效率以及音乐治疗的有效率(根据临床观察项目表中总发育商DQ、智龄、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以及音乐疗法评定分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作出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结果:进行了治疗群体的人口学以及基线特征差异分析,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组别群体的性别,月龄无显着差异,说明样本群体具有可比性,接下来本文使用前面所描述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三组治疗组的治疗前水平进行分析,分析的指标包括DQ,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智龄,分析中无论使用方差分析还是非参数检验结果均显示治疗前水平无显着差异,说明实验组前测水平具有很科学的可对比性,满足对照实验的最基本要求。在满足了可对比性前提后,本文对治疗后的水平进行差异性分析。第一步进行了三组治疗后水平的比较,比较结构显示不同组别上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DQ、适
陆沈艳,磨丽莉,廖海岑,杨带兰[6](2020)在《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学中一种较为严重的慢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重性精神病,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不能根治,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本文通过介绍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和音乐疗法的相关概念、开展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实施的内容和方法、干预的主要对象和时间,对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和音乐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和干预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马古兰丹姆[7](2020)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60年代起,舞蹈/动作治疗在国外被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与治疗中,并形成—套相应的治疗模式。国外研究表明,DMT治疗的形式与内容使自闭症儿童拥有愉悦的身体体验,同时对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国内在此领域则起步较晚,尤其在治疗流程、内容、具体实施、整体性评估等各个环节仍处于探索阶段,少数研究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个别训练进行了报告,涉及团体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效果研究的几乎属于空白。本研究在非临床环境下,立足于国内外学者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的研究成果,在身心范式的背景下研究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有效性,旨在探究自闭症儿童接受舞蹈/动作治疗干预后在身心领域的发展变化,归纳并总结出针对适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干预模式、实施流程和方法,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在上海彩虹雨儿童智能康复中心的支持下,分别采取以下方案:1、选取28名自闭症儿童分为舞蹈/动作治疗组17人和对照组11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DMT干预实验,探讨干预前后在身体机能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大动作能力测试、ABC量表、CBCL量表、SRS量表、SCQ量表RBS-R量表、情绪识别测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选取17名自闭症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从质性研究角度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探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影响效果。3、选取1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凯斯腾伯格动作KMP侧写分析,量化分析5次视频录像中视频动作,了解个案的动作风格及情绪障碍,探讨其动作模式与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为舞蹈/运动治疗评估提供—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得出: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社会交往领域和身体动作领域具有显着疗效。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核心症状中的社交退缩及身体动作笨拙、协调性不佳等具有积极的提高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以其丰富的干预内容和健康、绿色的干预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身体感知、音乐律动、情感体验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认知等方面地发展。本研究中对舞蹈/动作治疗核心理念的正确把握、动作评估的实施、团体治疗方案的制定、干预内容、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家长及时的反馈对治疗效果起关键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创造性舞蹈、镜像、模仿、双人合作动作和同步动作以及团体融合的音乐舞蹈/动作形式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影响。拉班芭特尼夫动作体系从身体教育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能力具有重要的改观。KMP动作观察工具可以了解、反映和扩展非言语的表达,并可以通过动作评估建立可行的动作处方,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社交和沟通,建立身体意识。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舞蹈/动作治疗可以积极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身心健康。本研究是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中国本土化推广应用的先行者,成果转化的“星希望”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公益项目,分别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等奖项。编写的《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康复手册》以及六级电视教学片,让更多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受益。此外,本研究成果还得到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多次报道。
廖海岑,周芳珍[8](2019)在《音乐治疗及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况》文中认为音乐治疗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之一,是运用听、唱、演奏、音乐律动等各种音乐活动形式来刺激或催眠患者,激发患者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音乐疗法能有效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激越、冲动行为,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促进患者重返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音乐治疗及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李裕聪[9](2019)在《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前有关音乐治疗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西方音乐理论为指导,而以传统中医音乐治疗理论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通过观察聆听不同调式的中国古典音乐引发的皮肤电导、呼吸速率、呼吸幅度、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的生理反应是否具有规律性差异,探索不同调式的中国传统音乐对聆听者自主神经生理影响的实际效应,为丰富中医音乐心理学理论和中国本土音乐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招募自愿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广州某医科大学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男女大学生64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按照实验程序向被试分别呈现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并用生理多导仪同步记录被试的皮肤电导、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心率及其心率变异性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最后对各项生理指标在音乐刺激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不同调式的中国传统音乐对聆听者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效果。结果:1.与音乐刺激前的皮肤电导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皮肤电导明显下降(P<0.05)。2.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角调音乐和羽调音乐能使聆听者呼吸频率明显加快(P<0.05)。3.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幅度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呼吸幅度明显减小(P<0.05)。4.与音乐刺激前的心率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不能使聆听者心率出现明显变化(PP>0.05)。5.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除羽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的rMSSD指标(即正常心跳期间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数值明显降低(P<0.05)6.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的pNN50指标(即相邻正常心跳间期差值超过50毫秒的个数)数值明显降低(P<0.05)。7.与音乐刺激之前的基线相比,除宫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SDNN指标数值(即全部正常心跳(N-N)间距之标准差,单位为毫秒)提高(P<0.05)。8.与音乐刺激之前的基线相比,除宫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中国传统古典音乐能使聆听者LF/HF指标数值(即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提高(P<0.05)。结论:1.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宫调音乐能调动聆听者交感神经活性。2.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商调音乐能引起聆听者交感神经兴奋。3.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角调音乐能使聆听者自主神经活性提高,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4.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徵调音乐能提高聆听者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5.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羽调音乐能使聆听者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增强。
钟海欣[10](2019)在《音乐治疗在肢体残疾人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以“知音”小组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选取对肢体残疾人心理危机小组工作实务介入的个案分析,以珠海市G街道某肢体残疾人小组为例,阐述和分析肢体残疾人面临的自理无力感、情绪抑郁、社会参与缺失、社会支持不足危机。本研究以音乐治疗为主要方式开展小组活动,活动内容注重运用音乐放松、音乐冥想、音乐手工等技术从小组成员“生理-身体”、“心理-情绪”以及“社会-人际”三个层面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旨在帮助小组成员活动与放松躯体,舒缓心理压力,保持和恢复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升对生命的感知,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面对生活。实务效果证明,无论是使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还是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组员的分值都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变化,其中有85%的小组成员社会支持程度得到提升,71%的小组成员心理压力得到明显舒缓。经研究发现,音乐治疗对肢体残疾人心理危机介入具有一定的成效,且不同的音乐活动在特定的人群与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效用。但与此同时,由于肢体残疾人士的生理特殊性以及心理敏感性,小组在活动设计以及技巧运用方面都存在较大挑战。因此,小组开展应注重与小组成员建立信任关系以及营造安全轻松的小组氛围等。
二、音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歌曲回忆技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1.1 样本估算 |
1.1.2 样本 |
1.2 干预方法 |
1.3工具 |
1.3.1 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21] |
1.3.2 阴性症状量表(Scale of Assessment Negative Symptoms, SANS)[22]94–100 |
1.3.3护士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 NOSIE)[22]214–217 |
1.4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2)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理论基础 |
2 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 |
3 音乐疗法在精神分裂症中应用的社会认知 |
4 音乐疗法在精神分裂症中应用的未来展望 |
4.1 音乐疗法与其他治疗方式相结合 |
4.2 音乐疗法发展的可能性 |
5 小结 |
(3)系统式集体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生活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3 评估工具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SDSS和SOC分别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
3 讨论 |
(4)基于体质辨识的五音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水平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操作性定义 |
(一)体质辨识 |
(二)五音疗法 |
(三)围手术期 |
(四)基于体质辨识的五音疗法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 |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焦虑、抑郁 |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干预研究 |
二、音乐疗法 |
(一)传统音乐疗法的中医理论 |
(二)现代音乐疗法的机理研究 |
三、中医五音疗法 |
(一)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概述 |
(二)中医五音疗法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
(三)中医五音疗法在焦虑、抑郁中的应用 |
四、体质辨识 |
(一)体质辨识的理论概述 |
(二)体质辨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
五、基于体质辨识的中医五音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样本量估算 |
(三)病例分组 |
(四)技术路线图(如图1) |
(五)干预方案 |
(六)观察指标和评价工具 |
(七)资料收集 |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
(九)质量控制 |
(十)科研伦理 |
(十一)统计分析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一)两组研究对象完成情况比较 |
(二)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三)两组研究对象焦虑、抑郁得分的基线比较 |
二、干预后两组资料比较 |
(一)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组内比较 |
(二)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的组间比较 |
(三)干预后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的组间比较 |
(四)干预后两组患者出院时疗效的组间比较 |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
一、研究讨论 |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二)干预前后效果指标变化分析 |
二、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音乐疗法在心理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头穴留针同步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西医学对精神发育迟缓的研究现状 |
1.1 西医对精神发育迟缓的认识 |
1.2 西医对精神发育迟缓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精神发育迟缓的认识 |
2.1 “靳三针”疗法对精神发育迟缓的治疗 |
2.2 中药对精神发育迟缓的治疗 |
2.3 对精神发育迟缓的综合治疗 |
3. 音乐疗法的治疗作用及方法 |
3.1 音乐疗法特别对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及影响 |
3.2 莫扎特效益 |
4. 结语 |
第二章 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二节 分组以及治疗方法 |
(一)、针刺治疗方法 |
(二)、音乐治疗方法 |
(三)、注意事项 |
(四) 临床分组 |
第三节 观察指标及方法 |
(一)、观察指标 |
(二)、观察量表及方法 |
第四节 、结果 |
(一)、一般资料差异性分析 |
(二)、治疗效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一、临床观察研究思路 |
二、精神发育迟缓的鉴别诊断 |
三、中西医学对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认识 |
四、针刺治疗精神发育迟缓头穴选穴处方依据 |
五、针刺主要配穴处方根据 |
六、音乐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缓的分期以及治疗原理阐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 |
(6)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和音乐疗法的相关概念和重要性 |
1.1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 |
1.2 音乐疗法 |
1.3 开展的重要性 |
2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和音乐疗法的研究现状 |
3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的实施过程及干预效果 |
3.1 实施的内容和方法 |
3.2 干预的对象 |
3.3 干预的时间及频率 |
3.4 干预的效果 |
4 音乐疗法的实施过程及治疗效果 |
4.1 音乐疗法的种类 |
4.2 治疗的对象 |
4.3 治疗的时间及频率 |
4.4 音乐疗法的康复效果 |
5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结合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的可行性 |
6 小结 |
(7)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闭症人数的剧增 |
1.1.2 国家对特殊人群的重视 |
1.1.3 舞蹈/动作治疗的独特效果 |
1.1.4 舞蹈/动作治疗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亟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假设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创新 |
1.5.2 研究成果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自闭症 |
2.1.2 舞蹈/动作治疗 |
2.1.3 身心健康 |
2.1.4 干预 |
2.1.5 评估 |
2.1.6 具身化 |
2.2 关于自闭症 |
2.2.1 自闭症的病因 |
2.2.2 自闭症儿童身心特征 |
2.2.3 自闭症的主要疗法 |
2.3 DMT概述 |
2.3.1 DMT的发生 |
2.3.2 DMT的先驱者们 |
2.3.3 DMT的基本特点 |
2.3.4 心理学对DMT影响 |
2.4 DMT与自闭症 |
2.4.1 自闭症儿童的动作感觉 |
2.4.2 DMT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
2.4.3 动作分析与自闭症儿童DMT |
2.5 研究现状 |
2.5.1 DMT相关研究 |
2.5.2 自闭症儿童DMT相关研究 |
2.5.3 研究现状评述 |
2.6 本研究理论基础 |
2.6.1 拉班芭特尼芙动作体系(LBMS) |
2.6.2 凯斯滕伯格动作侧写(KMP) |
2.6.3 具身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干预设计与实施 |
3.3.1 干预目标 |
3.3.2 干预阶段 |
3.3.3 干预强度、频率、时间 |
3.3.4 干预内容 |
3.3.5 处方设计 |
3.3.6 实施过程描述 |
第4章 DMT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
4.1 所有身体指标的变化 |
4.1.1 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 |
4.1.2 身体素质指标的前后变化 |
4.1.3 大动作能力的变化(TGMD量表) |
4.1.4 分析小结 |
4.2 心理指标的变化 |
4.2.1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干预前后的变化 |
4.2.2 社会反应量表SRS干预前后的变化 |
4.2.3 智商水平干预前后的变化干预方法 |
4.2.4 表情识别能力的变化 |
4.2.5 社交沟通能力SCQ量表的变化 |
4.2.6 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变化CBCL社会能力 |
4.2.7 重复刻板行为(RBS-R)的变化 |
4.2.8 分析小结 |
第5章 家庭成员反馈 |
5.1 身体维度的反馈 |
5.1.1 开放式编码 |
5.1.2 主轴式编码 |
5.1.3 选择式编码 |
5.1.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
5.2 心理维度反馈 |
5.2.1 开放式编码 |
5.2.2 主轴式编码 |
5.2.3 选择式编码 |
5.2.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动作观察视角下的个案分析 |
6.1 情况与动作诊断 |
6.2 干预描述 |
6.2.1 第一次描述 |
6.2.2 第五次描述 |
6.2.3 第十次描述 |
6.2.4 第十五次描述 |
6.2.5 第二十次描述 |
6.3 数据分析 |
6.3.1 预力效Pre-Efforts |
6.3.2 力效Effort |
6.3.3 形体流Shape Flow |
6.4 KMP动作分析结论 |
第7章 总结论 |
7.1 DMT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身体重建 |
7.2 DMT助长或增进自闭症儿童人际间的交流 |
第8章 分析与讨论 |
8.1 “圈”的力量 |
8.2 镜像、模仿、同步动作和动作合作 |
8.3 自信与领导力 |
8.4 具身化认知 |
8.5 团体的节奏性 |
8.6 音乐与道具 |
8.7 “缺陷动作”的利用 |
8.8 身体动作能力 |
8.9 动作观察分析 |
第9章 不足与建议 |
9.1 不足 |
9.2 建议 |
9.2.1 提升对DMT的认知 |
9.2.2 建立健康的安全的治疗 |
9.2.3 治疗前全方位评估的重要性 |
9.2.4 亟需适合特殊人群的动作评估方法 |
9.2.5 中国本土化推广的价值 |
9.3 研究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8)音乐治疗及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音乐疗法概述 |
2 音乐治疗的种类 |
2.1 主动式音乐治疗 |
2.2 被动式音乐治疗 |
3 音乐治疗的机制 |
3.1 改善大脑功能 |
3.2 稳定情绪 |
3.3 治疗心身疾病 |
3.4 镇痛作用 |
3.5 调节大脑功能 |
3.6 矫正行为障碍 |
4 音乐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4.1 改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 |
4.2 改善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
4.3 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 |
4.4 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
4.5 减少患者的激越、冲动、暴力行为 |
5 音乐治疗的原则 |
5.1 折叠循序渐进原则 |
5.2 音乐治疗的时间 |
(9)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理论研究进展 |
2.1.1 音乐治疗的定义 |
2.1.2 音乐与情绪的关系 |
2.1.3 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路径 |
2.1.4 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理论模型 |
2.1.4.1 多重机制模型 |
2.1.4.2 音乐期待模型 |
2.1.4.3 音乐情绪的协同化理论和共鸣理论 |
2.1.5 音乐治疗理论 |
2.1.5.1 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法 |
2.1.5.2 音乐引导意象法 |
2.1.5.3 节奏听觉刺激治疗和达尔克罗兹节奏教学的临床应用 |
2.1.5.4 行为矫正音乐治疗 |
2.1.5.5 完形音乐治疗 |
2.1.5.6 心理动力取向音乐治疗 |
2.1.5.7 发展音乐治疗法 |
2.1.5.8 听觉统合治疗 |
2.1.5.9 中医音乐疗法 |
2.2 应用研究进展 |
2.2.1 音乐治疗对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
2.2.2 音乐治疗对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
2.2.3 音乐治疗对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
2.2.4 音乐治疗对重大手术后干预不良情绪的研究进展 |
2.3 实验研究进展 |
2.3.1 国外研究概况 |
2.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3.1 实验工作假设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设备与生理指标 |
3.3.1 实验设备 |
3.3.1.1 音乐刺激实验材料 |
3.3.1.2 生理指标测量用工具 |
3.3.2 相关生理指标 |
3.4 实验对象 |
3.4.1 被试纳入标准 |
3.4.2 被试排除标准 |
3.5 实验室与实验条件控制 |
3.5.1 实验室基本情况 |
3.5.2 实验条件控制措施 |
3.6 实验步骤 |
3.7 信号记录与数据处理 |
3.8 实验结果 |
3.8.1 皮肤电导 |
3.8.2 心率 |
3.8.3 呼吸频率 |
3.8.4 呼吸幅度 |
3.8.5 心率变异性 |
3.8.5.1 时域分析法 |
3.8.5.1.1 SDNN指标 |
3.8.5.1.2 rMSSD指标 |
3.8.5.1.3 pNN50指标 |
3.8.5.2 频域时域分析法 |
3.8.5.2.1 LF/HF指标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不同调式的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1 宫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2 商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3 角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4 徵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5 羽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2 与现有研究结果对比 |
4.2.1 皮肤电导 |
4.2.2 心率 |
4.2.3 呼吸频率 |
4.2.4 呼吸幅度 |
4.2.5 心率变异性 |
4.3 实验结果对音乐治疗临床应用的启示 |
4.3.1 音乐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启示 |
4.3.2 音乐应用于治疗焦虑症的启示 |
4.3.3 音乐应用于治疗失眠的启示 |
4.3.4 音乐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启示 |
第五部分 建议 |
5.1 加强中国民乐的实验心理研究意识 |
5.2 进一步加强和普及民族音乐教育 |
5.3 对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研究方法改进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音乐治疗在肢体残疾人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以“知音”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总体评价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肢体残疾人 |
1.4.2 心理危机 |
1.4.3 音乐治疗 |
第2章 肢体残疾人心理危机的表现 |
2.1 自理无力感危机 |
2.1.1 自理能力负担 |
2.1.2 未来生活担忧 |
2.2 情绪抑郁危机 |
2.2.1 孤独苦闷心境 |
2.2.2 自卑羞耻认知 |
2.3 社会参与危机 |
2.3.1 社会活动缺失 |
2.3.2 人际交往断层 |
2.4 社会支持危机 |
2.4.1 正式支持不足 |
2.4.2 非正式支持缺失 |
第3章 肢体残疾人心理危机的音乐治疗小组介入 |
3.1 肢体残疾人心理危机小组服务需求评估 |
3.1.1 需求评估方法 |
3.1.2 需求评估总结 |
3.2 音乐治疗的理论内涵 |
3.2.1 音乐治疗的介入形式 |
3.2.2 音乐治疗的介入途径 |
3.2.3 音乐治疗的介入技巧 |
3.3 音乐治疗小组方案设计 |
3.3.1 小组目标设定 |
3.3.2 服务计划确定 |
3.4 音乐治疗小组实务介入 |
3.4.1 前奏:建立情感支持 |
3.4.2 舒缓:健康意识觉醒 |
3.4.3 间奏:探索压力情绪 |
3.4.4 激昂:编织支持网络 |
3.4.5 尾声:巩固成员所得 |
3.5 音乐治疗小组评估与结组 |
3.5.1 量化成效分析 |
3.5.2 质性成效分析 |
3.5.3 后期跟进服务 |
第4章 总结与反思 |
4.1 音乐治疗的实务效能 |
4.2 音乐治疗的专业反思 |
4.2.1 小组经验 |
4.2.2 小组建议 |
4.3 研究局限 |
4.3.1 研究条件局限 |
4.3.2 干预因素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四、音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歌曲回忆技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干预效果[J]. 刘琳,李静雯,张娱,尹誉霏,崔勇,杨甫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11)
- [2]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 卢一洲,相霞. 黑龙江科学, 2021(18)
- [3]系统式集体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生活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孙一颖,傅伟忠,孙喜蓉,陈发展,秦虹云,张洁,蒋婷婷. 上海预防医学, 2020(10)
- [4]基于体质辨识的五音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水平的干预研究[D]. 袁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头穴留针同步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的临床观察[D]. 刘盛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J]. 陆沈艳,磨丽莉,廖海岑,杨带兰. 中国当代医药, 2020(08)
- [7]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D]. 马古兰丹姆.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 [8]音乐治疗及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况[J]. 廖海岑,周芳珍. 内科, 2019(04)
- [9]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裕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音乐治疗在肢体残疾人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以“知音”小组为例[D]. 钟海欣. 广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