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港港区堆场地基承载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铁城[1](2020)在《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充分发挥武汉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优势,对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进行仿真分析。根据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目前的工作流程,针对港口与集装箱枢纽部门隔离、多方生产流程不统一等问题,提出协调、制定统一计划书等建议,进一步优化该货运枢纽的组织流程;对该枢纽的铁路装卸线布局进行仿真优化,优化后的布局路线集中,对港区水平运输影响小、便于铁运进出调度。
潘伟[2](2020)在《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沿海地区港口开发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海工建筑物的兴起对防波堤施工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选题以唐山港两个已建成防波堤为例,在充分考量海域自然环境和区域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从堤型结构比选、主体材料确定、施工工艺改进三个方面对防波堤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研究。首先,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堤身结构型式比选模型,在斜坡式、直立式、混合式3种施工方案作为备选前提下,确定了3个准则层、6个指标层,得出7个影响因子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过排序,最终确定两防波堤均选用斜坡式堤型结构。其次,运用效用理论,在堤身主体材料为抛石、袋装砂、混凝土块3个备选方案中,拟合加权效用矩阵。利用多属性决策投影法,计算投影和相对贴进度。最终,曹妃甸港工程,抛石防波堤以0.3166的贴近度值获最优方案;京唐港工程,袋装砂防波堤以0.0113的贴近度优势成为最优备择方案。再次,在两工程原始施工方案基础上,提出了防波堤施工过程中3种通用工艺优化方案,包括:增设典型试验段以找出合理施工参数并动态调整,利用GPSRTK技术进行效率更高的动态测量,采用HSE管理体系适应最新的环保和安全要求。针对不同海域分别提出两种专用优化工艺。其中,针对曹妃甸港工程与危险化学品码头连接、理坡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提高安全等级、机械法和导轨法结合理坡的建议;针对京唐港工程沉降速率不均、沉降期长、前期容易失稳的问题,提出加强沉降监测的建议,创新性地提出“优先搭设护坡形成局部抛高护体,分层铺设袋装砂,护坡和铺设流水施工”的尝试。本研究将比选模型运用到防波堤堤型设计和主材选择上,并探索先进的防波堤施工工艺,为原方案不尽完善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后续防波堤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图7幅;表20个;参52篇。
龙骁鹏[3](2020)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港口集疏运体系及港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港区陆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利用。陆域部分大多为吹填土、淤泥等不良土体,不能直接作为建筑物或者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作为常见的软基处理方式,在港口工程中被广泛使用,根据规划复合地基不仅需要承受堆场货物产生的静荷载,而且还受到运输车辆的振动荷载。为了提高复合地基的使用效率,同时优化设计施工方案,本文对不同荷载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力及变形进行了研究。基于广西某港口陆域软基处理项目,针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静载试验Q~s曲线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复合地基沉降进行计算,同时与规范法互相对比。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了静载作用下水泥掺入量、褥垫层、桩间距、桩径、布桩方式对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水泥掺入量、桩间距、桩径、褥垫层厚度、垫层模量五个因素设计L16(45)正交试验,对复合地基沉降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法考虑了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比规范法计算出的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提高水泥掺入量,添加褥垫层,减小桩间距,扩大桩径,采用正三角形布桩都可以加强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桩间距对地基沉降影响最显着,设计变更时优先考虑改变桩间距。在静载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复合地基动力分析模型,采用简谐振动模拟交通荷载,研究了车辆荷载下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计算分析表明:车辆载重和速度同时影响着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载重越大,行驶速度越快,地基变形越明显,其中载重的影响比速度更加明显。在行驶过程中,水泥土桩的变形主要发生在桩头部位,同时软弱夹层位置的桩身也会发生鼓胀变形。
陈通[4](2019)在《复杂应力条件下碱渣土力学特性及长期变形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碱渣是氨碱法制碱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在海岸地区将碱渣进行填埋作为地基土,即可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又能解决其堆积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复杂应力条件下碱渣土的力学特性和长期变形特性,是碱渣土工程应用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天津港原状碱渣土开展了室内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静力学试验、动力学试验和长期变形试验,以试验所得规律为依据,研究了碱渣土的基本工程特性、静力学剪切特性、动力学特性和长期变形特性,建立了碱渣土在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强度及长期变形预测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针对天津港碱渣土开展了一系列常规室内土工实验,分析了碱渣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发现碱渣土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密度低、液塑限高、压缩性高、可塑性和渗透性较差的特点。碱渣土属于细粒无机土,按卡萨格兰德塑性图分类可进一步划分为高液限粉土,将碱渣作为地基土进行应用时须考虑其工程性质的特殊性。(2)针对天津港原状碱渣土开展了静力学三轴试验,研究了原状碱渣土在不同固结应力条件下的剪切特性。同时,从Mohr-Coulomb理论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一种能够反映土体结构性影响的强度模型。该模型将土体的不排水强度分为摩擦强度和原始结构强度两部分,摩擦强度表征土颗粒间摩擦作用的大小,原始结构强度表征土体天然结构性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将原状碱渣土试验规律与该模型相结合,建立了能同时考虑固结条件和结构性影响的碱渣土强度模型。(3)针对天津港原状碱渣土开展了动态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动力特性,发现双幂函数模型能较好的描述超固结土的循环孔压和累积应变在循环压缩和剪胀作用双重影响下的非单调变化规律。同时,在Yasuhara等效超固结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原状土结构性的影响,提出了结构性等效超固结模型。将碱渣土循环孔压模型嵌入结构性等效超固结模型,总结得到了碱渣土的循环后强度模型。(4)针对天津港原状碱渣土开展了长期变形试验,分析了碱渣土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一维压缩固结变形。以试验规律为依据,总结得到了适用于碱渣土的一维长期变形预测模型。将一维长期变形预测模型应用于天津港北港路及周边道路工程中,对碱渣地基的长期沉降变形进行了预测。
罗瑞琪,刘岩[5](2019)在《港区道路地基及路基处理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港区的开发建设,场区及道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给现有场区及道路使用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需要相应的工程对策加以解决。由于港区道路交通兼具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特色,具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因此,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分析地基及路基的处理方式。文章以天津港北疆港区道路为工程实例,首先对深层地基处理方案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滩涂区域和纳渣坑区域的地基处理方式,再以具体道路为例研究浅层路基处理方案,然后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对特殊路基处理区域进行划分,建立设计方案,以期为此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陈颖[6](2018)在《关于天津临港经济区地区软基加固的经验与总结》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根据京津冀一体化对天津的定位,天津将成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以滨海新区等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为主体、以大力发展航运物流等产业推动产业转移升级。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将逐步承接东疆港区和北疆港区内贸集装箱、滚装汽车、件杂货码头转移,以码头装卸与综合物流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健康新能源材料产业为重点,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着力打造"港产一体"的临港产业聚集区。天津港地区软基加固历史源远流长,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成效之显着都在全国前列。特别是真空预压
王敏[7](2017)在《XW港区海事监控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随着中西部省份经济的发展,其对外贸易的需求持续增长。连云港地理位置优越,是承接中西部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连云港港取的较好发展,吞吐量不断提升。XW港区是连云港港规划重要部分的新港区,坚持临港产业为起步,深入港口建设,为港口后方提供综合服务,逐步发展腹地经济。为满足新港区发展需要,建设海事监控区,实现港区海事信息服务、助航服务、海事交通组织及辅助治安管理等功能服务。目前,XW港区缺乏现代化的海事监控系统,需要建设海事监控区以提升XW港区的运输效率,保障航道运输安全,确保港区生产生活安全。海事监控系统以VTS雷达作为核心设备,并配合闭路电视系统,双向通讯技术,可实现对对港口内船舶情况以及区内治安状况的实时监测。本文从技术可行性和财务可行性对XW港区海事监控建设项目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在技术可行性分析中,从项目建设规模、具体施工方案、环保方案、安全防护方案等方面论证了可行性。在财务可行性中,由于该项目无直接现金流产生,因此主要从投资预算方面、社会效益方面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该项目的风险控制方案。最后得出了可行性结论。
李嘉[8](2017)在《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堆山可以大量利用建筑垃圾,改善城市景观,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果显着。堆山工程占地面积可达数十万平方米,高度可达50米,荷载面积和强度巨大,须评估并保证地基和山体的稳定。此外,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对工程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应采取措施对工程周边变形进行控制。本文研究了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地基破坏模式和计算方法,并针对破坏模式建议了相应的工程对策;提出了在工程周边设置成排竖向卸荷孔以控制周边变形的方法,并对竖向卸荷孔的工作机理、设计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传统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是基于均布刚性荷载假定建立的,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其对堆山形成的梯形柔性荷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梯形柔性荷载与等值刚性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塑性区分布有所不同,但地基破坏时的平均沉降基本相同,荷载-平均沉降关系(p-s曲线)基本一致,由此确定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与传统公式结果接近,证明传统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可用于梯形柔性荷载。(2)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影响深度大,影响深度范围内各层地基承载力均须校核。对砂土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如不考虑变形限制,地基砂土层极限承载力远大于理论计算值,可满足堆山要求。对饱和黏土地基,采用不排水指标计算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一般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建议了采取打设排水板(或砂井)加速排水固结以及严格控制施工速率的工程对策,并基于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和强度增长理论建议了施工设计方法。(3)确定饱和黏土地基上竖向圆孔(如竖井)的极限稳定深度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工程问题,有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扩展到轴对称条件,通过轴对称条件下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的极限平衡分析建立了竖向圆孔极限稳定深度和土体参数、圆孔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案例工程竖向卸荷孔极限稳定深度的确定。(4)国内外对轴对称圆孔支护结构的设计多依据平面应变问题土压力解答,过于保守。本文建立了基于极值原理的轴对称主动土压力问题滑移线解法,并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该解答可验证桩孔工程中泥浆护壁措施的有效性,并应用于工程案例作为卸荷孔支护结构的设计依据。(5)提出了在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周边布置成排卸荷孔以控制周边变形的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与无限元耦合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6)炉渣是常见的工业废料,对不同配合比的炉渣石灰混合料进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膨胀性试验,表明该材料强度较高且容重较小,可用作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垫层材料。
孟伟[9](2017)在《天津滨海软土地区煤场新型储煤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港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港口也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和耗能单位。在我国环境不断恶化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有专家学者提出绿色港口的发展理念,主张创建绿色港口,协同发展。港口作为煤炭运输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储存和转运的作用。由于港口煤场的环境特殊性,传统港口储煤为了考虑防风抑尘效果,会在煤场周边建设不同类型的防风网。作为新型港口煤堆场防风抑尘的方法,防风网越来越受到业内的青睐。然而,防风网的作用效果有限,通常在往后2到7倍网高距离,作用高度在0.75倍网高之下,这就使得网后煤堆的高度受到限制,制约了港口储煤量。本文着眼于天津滨海软土地区的绿色港口建设,旨在推动第五代港口在滨海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研究传统港口储煤方式的防风抑尘效果,发现其本身具有的问题,针对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提出新的想法和思路。大胆创想和研究新型港口储煤方式。首先,对比传统储煤方式的防风抑尘效果,得出下沉式港口储煤方式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下沉式港口储煤方式的深度,坡度,以期为新型港口储煤方式提供参考。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下沉式无堆垛时防风网后的不同高度和不同水平距离处风速进行分析,再通过对比研究无下沉式不同高度和距离风速的变化,研究论证新型港口储煤方式的可行性;对比有堆垛无网时下沉风场和有堆垛有网时的下沉风场,研究固定点的风速和风压,得到更接近真实场景的防风效果;在前者基础上,设置不同的防风网高度和不同的堆垛高度,研究检测点风速,得到最佳网高和堆垛高的搭配组合;通过前面已经设置好的固定坑深、坡度、网高堆垛高,进行土力学方面的考证。对拟建场地进行地质勘察;利用现场实测研究地基承载力;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堆垛作用下地基沉降和水平位移。最后,研究得到天津滨海软土地区新型港口储煤方式的可行性。
杨涛[10](2017)在《天津港煤码头风蚀扬尘的计算与防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的巨大危害性,城市颗粒物污染的治理课题重新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承担着大量的散装货物的储存和转运功能,每年因为风蚀扬尘都会造成大量的货损以及严重的空气污染。有数据表明,天津地区的扬尘占到了城市总悬浮颗粒物(TSP)的42%以上,因此研究扬尘的起尘机理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天津港煤码头堆场的风蚀扬尘量的计算与防治方案的研究上。首先,从堆场颗粒物扬尘的机理出发,应用流体力学给出了颗粒物扬尘起动的必要条件,而后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码头堆场干散货在自然风力作用下起尘的条件,起尘量大小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目前较为成熟的《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给出的堆场风蚀扬尘量计算公式提出了一些质疑。之后,借助MATLAB建模软件,依托天津港煤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的堆场风蚀扬尘治理问题,根据《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给出的堆场风蚀扬尘量计算公式,建立了煤码头堆场的起尘量计算模型。并且创造性地将风速时程模拟的方法,即线性滤波法中的自回归模型(Auto Regressive Model)引入到了MATLAB的起尘量计算模型中,得到了《规范》公式的修正参数?。最后,本文讨论了用封闭堆场代替露天堆场的可行性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封闭式储煤仓被建造。本文对封闭堆场和露天堆场从环保性能、经济性、安全性三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天津港港区堆场地基承载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港港区堆场地基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货运枢纽仿真建模 |
1.1 建模定义与假定 |
1.2 仿真模型设计 |
1.3 建模过程和参数设定 |
1.3.1 导入CAD的货运枢纽布局图 |
1.3.2 导入3D集装箱卡车模型 |
1.3.3 铁路集装箱到达逻辑设置 |
1.3.4 公路集装箱到达逻辑设置 |
1.3.5 集装箱在堆场停留时间设置 |
1.3.6 集装箱拖车装车逻辑设置 |
1.3.7 集装箱拖车卸车逻辑设置 |
1.3.8 重箱拆装箱比例设置 |
1.3.9 装卸货作业通道和路径设置 |
1.3.1 0 创建仿真实体之间的连接 |
1.3.1 1 起重机和集装箱正面吊的时间参数设置 |
2 货运枢纽工程仿真结果分析 |
2.1 集装箱物流量分析 |
2.2 港口装卸搬运实施的工作状态分析 |
2.3 集装箱卡车平均等待时间 |
2.4 堆场的容量利用率 |
3 货运枢纽工程优化方案 |
3.1 优化方向 |
3.2 优化方案仿真分析 |
3.3 布局优化仿真模型 |
3.3.1 布局规划 |
3.3.2 工艺方案 |
3.3.3 仿真建模 |
3.4 优化模型结果分析 |
3.4.1 货运枢纽集装箱物流量运行结果分析 |
3.4.2 装卸搬运实施的工作状态分析 |
3.4.3 集装箱卡车的平均等待时间 |
3.4.4 堆场的容量利用率 |
4 结论 |
(2)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津港北防波堤 |
1.2.2 烟台港东防波堤 |
1.2.3 日本釜石港梯形沉箱防波堤 |
1.2.4 印尼Adipala防波堤 |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唐山港海域情况及工程设计要求 |
2.1 曹妃甸港海域自然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情况 |
2.1.3 水文情况 |
2.1.4 工程地质 |
2.1.5 地震 |
2.2 京唐港海域自然条件 |
2.2.1 地理位置 |
2.2.2 气象条件 |
2.2.3 水文情况 |
2.2.4 工程地质 |
2.2.5 地震情况 |
2.3 曹妃甸港和京唐港海域人文条件 |
2.3.1 港口经济发展情况 |
2.3.2 港口区域优势和开发前景 |
2.4 曹妃甸港海域某防波堤设计要求 |
2.4.1 设计原则 |
2.4.2 设计标准选择 |
2.5 京唐港海域某防波堤设计要求 |
2.5.1 设计原则 |
2.5.2 设计标准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波堤结构型式比选 |
3.1 防波堤结构型式 |
3.1.1 斜坡式防波堤 |
3.1.2 直立式防波堤 |
3.1.3 混合式防波堤 |
3.1.4 特殊式防波堤 |
3.2 建立比选模型 |
3.2.1 比选要求 |
3.2.2 模型概述 |
3.3 对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案例结构型式进行比选 |
3.3.1 构建影响因素结构 |
3.3.2 构建因素权重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3.3.3 构建方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3.3.4 层次总排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波堤堤身主体材料比选 |
4.1 防波堤堤身主体结构常用材料 |
4.1.1 抛石防波堤 |
4.1.2 袋装砂防波堤 |
4.1.3 混凝土块防波堤 |
4.1.4 沉箱防波堤 |
4.2 建立比选模型 |
4.2.1 比选要求 |
4.2.2 效用理论概述 |
4.2.3 多属性决策投影法概述 |
4.2.4 模型比选流程 |
4.3 对曹妃甸港、京唐港防波堤堤身主体结构材料进行比选 |
4.3.1 两案例海域情况分析 |
4.3.2 比选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施工工艺控制与改进 |
5.1 原施工流程和重点施工工艺 |
5.1.1 曹妃甸港海域工程原施工流程和重点工艺 |
5.1.2 京唐港海域工程原施工流程和重点工艺 |
5.2 施工工艺优化方案 |
5.2.1 两工程通用优化方案 |
5.2.2 曹妃甸港工程抛石防波堤专用优化方案 |
5.2.3 京唐港工程袋装砂防波堤专用优化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
1.3 复合地基的应用及研究情况 |
1.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基本理论 |
2.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 |
2.2 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机理 |
2.3 岩土材料本构理论 |
2.3.1 线弹性模型 |
2.3.2 弹塑性本构模型 |
2.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受力机制 |
2.4.1 水泥土的破坏机制 |
2.4.2 复合地基的受力分析 |
2.4.3 复合地基的破坏形式 |
2.5 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 |
2.5.1 承载力计算 |
2.5.2 沉降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工程简介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3.1.2 复合地基设计概况 |
3.2 静载试验 |
3.3 有限元仿真模拟 |
3.3.1 ABAQUS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3.3.2 建立模型 |
3.3.3 模型的验证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静载分析 |
4.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4.2 影响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因素 |
4.2.1 水泥掺入量的影响 |
4.2.2 褥垫层的影响 |
4.2.3 桩间距的影响 |
4.2.4 桩径的影响 |
4.2.5 布桩方式的影响 |
4.3 复合地基优化设计 |
4.3.1 正交试验的理论 |
4.3.2 正交试验过程 |
4.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动载分析 |
5.1 交通荷载的模拟 |
5.1.1 移动恒载 |
5.1.2 半波正弦荷载 |
5.1.3 简谐荷载 |
5.1.4 车辆荷载作用面积 |
5.2 复合地基动力模型的建立 |
5.2.1 确定边界条件 |
5.2.2 阻尼模型 |
5.2.3 材料参数与本构模型 |
5.3 复合地基动力响应 |
5.3.1 动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
5.3.2 应力及应变的分布规律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复杂应力条件下碱渣土力学特性及长期变形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碱渣的处理和利用 |
1.2.2 碱渣应用于工程填垫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碱渣土的基本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碱渣土的物理特性 |
2.2.1 含水率试验 |
2.2.2 密度试验 |
2.2.3 比重试验 |
2.2.4 界限含水率试验 |
2.2.5 碱渣土的物理性质 |
2.3 碱渣土的基本力学特性 |
2.3.1 击实试验 |
2.3.2 直剪试验 |
2.3.3 固结试验 |
2.3.4 渗透试验 |
2.3.5 碱渣土的基本力学性质 |
2.4 碱渣土的工程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碱渣土的静力学剪切特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静力学试验方案 |
3.2.1 试验仪器 |
3.2.2 试验土样 |
3.2.3 试验方案 |
3.2.4 试验步骤 |
3.3 静力学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应力应变关系 |
3.3.2 不排水强度变化规律 |
3.3.3 剪切孔压发展规律 |
3.3.4 有效应力路径 |
3.4 结构性强度模型 |
3.4.1 结构性强度模型的建立 |
3.4.2 结构性强度模型的验证 |
3.5 碱渣土强度模型 |
3.5.1 固结历史对强度的影响 |
3.5.2 固结方式对强度的影响 |
3.5.3 碱渣土强度模型 |
3.5.4 碱渣土强度模型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碱渣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
4.1 概述 |
4.2 动力学试验方案 |
4.2.1 试验方案 |
4.2.2 试验步骤 |
4.3 动力学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循环累积孔压发展规律 |
4.3.2 循环累积变形发展规律 |
4.3.3 循环刚度发展规律 |
4.3.4 循环后强度变化规律 |
4.4 碱渣土循环累积变形模型 |
4.4.1 双幂函数循环累积变形模型 |
4.4.2 碱渣土循环累积变形模型 |
4.4.3 碱渣土循环累积变形模型的验证 |
4.5 碱渣土循环孔压模型 |
4.5.1 双幂函数循环孔压模型 |
4.5.2 碱渣土循环孔压模型 |
4.5.3 碱渣土循环孔压模型的验证 |
4.6 结构性等效超固结模型 |
4.6.1 Yasuhara等效超固结模型 |
4.6.2 结构性等效超固结模型 |
4.6.3 模型预测效果对比 |
4.7 碱渣土循环后强度模型 |
4.7.1 碱渣土循环后强度模型的建立 |
4.7.2 碱渣土循环后强度模型的验证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碱渣土的长期变形特性研究 |
5.1 概述 |
5.2 长期变形试验方案 |
5.3 长期变形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一维蠕变规律 |
5.3.2 一维等时曲线 |
5.4 碱渣土一维长期变形模型 |
5.4.1 一维长期变形模型的建立 |
5.4.2 一维长期变形模型的验证 |
5.5 长期变形模型的应用 |
5.5.1 工程概况 |
5.5.2 模型验证 |
5.5.3 碱渣地基长期沉降预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港区道路地基及路基处理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
2.1 北港路 |
2.2 北港西路 |
2.3 吉运四道 |
2.4 新港七号路 |
3 工程方案设计 |
3.1 深层地基处理方案 |
3.1.1 北港路滩涂区域 |
3.1.2 北港路纳渣坑区域 |
3.1.3 北港西路 |
3.2 浅层路基处理方案 |
3.2.1 纳渣坑区域 |
3.2.2 碱渣山区域 |
3.2.3 滩涂区域 |
3.2.4 水塘区域 |
3.3 特殊路基处理方案 |
3.3.1 地质条件简述 |
3.3.2 特殊路基处理区域划分 |
3.3.3 特殊路基处理设计方案 |
4 结语 |
(6)关于天津临港经济区地区软基加固的经验与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设计荷载和软基加固标准 |
2.1 地基承载力 |
2.2 地基残余沉降 |
2.3 软基加固要求 |
3 软基加固方法的选择 |
4 软基加固工作垫层的选择 |
5 塑料排水板间距的选择 |
6 真空预压处理工艺 |
结语 |
(7)XW港区海事监控区建设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TS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可行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项目可行性研究基本理论 |
2.1 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概念 |
2.1.1 可行性研究基本内涵 |
2.1.2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
2.1.3 项目的阶段和周期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 |
2.3 非营利项目可行性研究常用方法 |
2.3.1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 |
2.3.2 非营利项目可行性研究常用方法 |
3 XW港区海事监控项目需求分析 |
3.1 XW港区海事监控现状分析 |
3.1.1 XW港区现状分析 |
3.1.2 XW港区海事监测项目规划 |
3.1.3 XW港区海事条件概况 |
3.2 XW港区海事监控现存问题 |
3.2.1 缺乏信息提供功能 |
3.2.2 缺乏助航服务功能 |
3.2.3 无法提供海事交通组织 |
3.2.4 缺乏海事辅助功能 |
3.2.5 现存问题解决方案 |
3.3 XW港区海事监控区社会需求 |
4 XW港区海事监控区工程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 项目建设规模分析 |
4.1.1 项目设计目标 |
4.1.2 项目选址方案分析 |
4.1.3 项目人员方案分析 |
4.1.4 项目主要设备分析 |
4.2 项目施工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4.2.1 地基处理方案 |
4.2.2 主体工程方案 |
4.2.3 配套工程方案 |
4.2.4 项目施工方案 |
4.3 项目环保方案可行性分析 |
4.3.1 水污染防治措施 |
4.3.2 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
4.3.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4.3.4 固体废污染防治措施 |
4.3.5 生态变化治理措施 |
4.3.6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4.4 项目安全防护方案可行性分析 |
4.5 项目施工材料来源可行性分析 |
5 XW港区海事监控项目投资预算评估分析 |
5.1 项目投资预算 |
5.1.1 项目投资预算编制 |
5.1.2 建设投资估算 |
5.2 项目效益分析 |
5.2.1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
5.2.2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5.3 项目风险分析 |
5.3.1 风险因素识别 |
5.3.2 风险程度分析 |
5.3.3 风险防范和降低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利用建筑垃圾堆山的潜在工程问题 |
1.2.2 土体固结引起强度增长及施工设计应用 |
1.2.3 轻质材料地基处理及地基沉降规律 |
1.2.4 大面积高强度堆载作用下变形控制研究 |
1.3 本文工作路线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破坏模式及工程对策研究 |
2.1 地基承载力破坏模式 |
2.1.1 地基整体极限承载力破坏 |
2.1.2 地基软弱层冲剪破坏 |
2.1.3 考虑土体强度提高的工程对策 |
2.2 滑动破坏模式 |
2.2.1 山体地基整体滑动破坏 |
2.2.2 山体局部滑动破坏 |
2.2.3 工程对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灰炉渣轻质材料特性及大面积荷载作用下沉降规律 |
3.1 石灰炉渣轻质材料的工程性质和应用 |
3.1.1 炉渣石灰混合料强度提高机理 |
3.1.2 炉渣石灰混合料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
3.2 地基承受大面积荷载沉降规律 |
3.2.1 软弱地基上硬壳层的应力扩散作用 |
3.2.2 大面积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极限稳定深度研究 |
4.1 竖向孔极限深度的极限平衡法分析 |
4.1.1 坡面竖直边坡的稳定分析 |
4.1.2 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极限平衡分析 |
4.1.3 倒圆台滑动面极限平衡解答分析 |
4.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反演求解竖向孔极限深度 |
4.3 护壁措施对竖向孔地基稳定的影响 |
4.3.1 护壁措施对坡面竖直边坡的影响分析 |
4.3.2 护壁措施下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极限平衡分析 |
4.3.3 护壁措施对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极限稳定深度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研究 |
5.1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的滑移线法分析 |
5.1.1 轴对称问题在柱坐标系中的表达 |
5.1.2 轴对称问题滑移线方程的建立 |
5.1.3 轴对称问题的滑移线方程的轴向应力求解 |
5.1.4 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的分布规律 |
5.2 圆形截面结构土压力模型试验 |
5.2.1 试验设计 |
5.2.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5.2.3 轴对称主动土压力滑移线解和试验结果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卸荷孔变形控制效果的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分析 |
6.1 竖向孔变形控制机理及设计 |
6.1.1 临近竖向孔大面积荷载应力影响分析 |
6.1.2 竖向孔变形控制机理 |
6.2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的数值计算原理 |
6.2.1 弹塑性变形计算的有限元原理 |
6.2.2 平面无限元单元及其原理 |
6.3 竖向孔对变形和应力的影响分析 |
6.3.1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的平面应变等效分析模型 |
6.3.2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模型效果分析 |
6.3.3 竖向孔对周边变形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工程实例方案研究 |
7.1 工程概况 |
7.1.1 工程简介 |
7.1.2 工程特点 |
7.2 工程方案研究 |
7.2.1 针对不同破坏模式的工程方案研究 |
7.2.2 周边变形控制措施方案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天津滨海软土地区煤场新型储煤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
1.1.1 项目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防风网防风抑尘机理 |
1.4 防风网研究方法概述 |
1.4.1 风洞实验 |
1.4.2 现场实测 |
1.4.3 数值模拟 |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章 新型储煤方式研究 |
2.1 FLUENT软件介绍 |
2.2 传统储煤方式风场数值模拟 |
2.2.1 模型及网格处理 |
2.2.2 数值计算方法的确定 |
2.2.3 湍流模型的选择 |
2.2.4 求解器的选择 |
2.2.5 差分格式和压力插补格式的选择 |
2.2.6 边界条件 |
2.2.7 传统方式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2.3 新型储煤方式研究 |
2.3.1 模型及网格处理 |
2.3.2 湍流模型 |
2.3.3 边界条件 |
2.3.4 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储煤可行性研究 |
3.1 模型及网格处理 |
3.2 湍流模型 |
3.3 边界条件 |
3.4 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储煤参数设置研究 |
4.1 模型建立及网格处理 |
4.2 参数选取 |
4.3 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储煤场地承载力检测 |
5.1 地基承载力概述 |
5.2 平板载荷试验 |
5.3 场地实测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地基处理方法 |
5.3.3 场地地层分布 |
5.3.4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
5.4 数据分析 |
5.5 模型荷载分析 |
5.6 试验结论 |
第6章 新型储煤场地数值模拟 |
6.1 ABAQUS软件介绍 |
6.2 ABAQUS在本文中的意义 |
6.3 场地数值模拟 |
6.3.1 本构模型的选定 |
6.3.2 计算模型 |
6.3.3 网格划分 |
6.3.4 边界条件 |
6.4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天津港煤码头风蚀扬尘的计算与防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程及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历程及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历程及现状 |
1.2.3 小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颗粒物风蚀起动机理分析 |
2.1 颗粒物起动过程的力学分析 |
2.2 颗粒的起动过程分析 |
2.2.1 粉尘起动的两种方式 |
2.2.2 起动方式与粒径大小的关系 |
2.2.3 粉尘颗粒的三种运动形式 |
2.2.4 小结 |
2.3 起尘量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外因 |
2.3.2 内因 |
第3章 《规范》起尘量计算公式的修正 |
3.1《规范》公式的缺陷 |
3.2 脉动风速修正系数 ? |
3.3 自回归模型(AR) |
3.4 建模求解过程 |
3.5 算例分析 |
3.5.1 地理气候概况 |
3.5.2 求解全年风速分布概率 |
3.5.3 求解脉动风速时程 |
3.5.4 计算风速脉动修正系数 ? |
3.6 小结 |
第4章 煤堆场减风抑尘的解决方案 |
4.1 露天煤堆场扬尘的主要防治方法 |
4.1.1 洒水降尘 |
4.1.2 化学抑尘剂 |
4.1.3 防风抑尘网 |
4.1.4 植树造林 |
4.1.5 造雪覆盖 |
4.2 封闭式储煤仓的形式及适用性 |
4.2.1 条形煤棚堆场 |
4.2.2 封闭圆形堆场 |
4.2.3 溢流窗式堆场 |
4.2.4 煤炭筒仓 |
4.3 露天堆场与封闭式堆场的对比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天津港港区堆场地基承载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仿真分析[J]. 刘铁城. 港口科技, 2020(12)
- [2]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 潘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D]. 龙骁鹏.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复杂应力条件下碱渣土力学特性及长期变形试验研究[D]. 陈通. 天津大学, 2019(01)
- [5]港区道路地基及路基处理方式研究[J]. 罗瑞琪,刘岩.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9(03)
- [6]关于天津临港经济区地区软基加固的经验与总结[J]. 陈颖. 中国住宅设施, 2018(09)
- [7]XW港区海事监控区建设可行性研究[D]. 王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8]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D]. 李嘉. 天津大学, 2017(09)
- [9]天津滨海软土地区煤场新型储煤方式研究[D]. 孟伟. 天津大学, 2017(05)
- [10]天津港煤码头风蚀扬尘的计算与防治方法研究[D]. 杨涛. 天津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