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趾缺损

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趾缺损

一、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趾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梁鹏飞,张丕红,张明华,曾纪章,周捷,黄覛韬,崔旭,郭乐,鄢卓贤,冉艳钦,周思拓,何志友,黄晓元[1](2021)在《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Ⅳ度烧伤患者,其中男81例、女17例,年龄1~72岁,共160指受累。患指单指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12.0 cm×3.5 cm,将患指并指后最大创面面积为12.0 cm×10.0 cm。成人手部存在多指多处Ⅳ度烧伤创面时或者儿童手指Ⅳ度烧伤时,选用腹部带蒂皮瓣;成人单指或2指Ⅳ度烧伤时,选用手内带蒂皮瓣与游离组织瓣,其中游离组织瓣修复需受区血管条件好且有可供吻合的动静脉;拇指指甲Ⅳ度烧伤或拇指烧伤后部分缺失时,采用第1趾甲皮瓣或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拇指。本组采用45个腹部带蒂皮瓣修复91指创面,37个手内带蒂皮瓣修复37指创面,26个游离组织瓣修复28指创面,3个第1趾甲皮瓣重建3例患者拇指指甲并修复手部创面,1个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1例患者拇指并修复手、腕部创面。组织瓣面积为2.0 cm×1.5 cm~20.0 cm×10.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者于患肢上臂内侧切取全厚皮片、大腿外侧切取断层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术后组织瓣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供瓣区外观与功能;对获得随访的患者,于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功能,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患者满意度。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H检验与Nemenyi法检验。结果 112个组织瓣中,104个组织瓣完全成活,血运良好;1个带蒂移植的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1个带蒂移植的指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个游离移植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末端少许坏死,经换药、肉芽组织生长后,取大腿外侧断层皮片移植修复;2个游离移植的跗外侧动脉皮瓣及1个带蒂移植的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予拆除部分缝线、肝素盐水擦拭伤口后皮瓣成活;1个带蒂移植的改良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个游离移植的腓动脉穿支皮瓣坏死,Ⅱ期分别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上臂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移植组织瓣术后外形好,不臃肿,质地柔软,弹性好;供瓣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72例患者共117指获得3~24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末次随访时,腹部带蒂皮瓣、手内带蒂皮瓣、游离组织瓣修复患指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77.3%(51/66)、96.3%(26/27)、95.8%(23/24),其中游离组织瓣、手内带蒂皮瓣修复患指功能均明显优于腹部带蒂皮瓣(P<0.01);游离组织瓣修复患指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腹部带蒂皮瓣(P<0.05)。结论结合手指Ⅳ度烧伤创面具体情况,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成人多指多处Ⅳ度烧伤创面或儿童手指Ⅳ度烧伤创面,采用手内带蒂皮瓣或游离组织瓣修复成人单指或2指Ⅳ度烧伤创面,采用第1趾甲皮瓣或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Ⅳ度烧伤拇指,术后组织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其中游离组织瓣与手内带蒂皮瓣修复术后患指功能恢复更好,游离组织瓣修复术后患者满意度最高。

刘辉,邓呈亮,陈健达,周晓帆,杨天文,虞华,黄才智,魏在荣,王达利[2](2020)在《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及逆行修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例男性成人足部标本的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血管解剖,观察足底内侧动脉及分支、足背动脉及其分支的分布吻合情况。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2例,采用逆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进行修复,供区游离皮片移植修复。观察皮瓣成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解剖研究可见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是足底内侧动脉的直接延续,走行于趾短屈肌与展肌之间,沿途发出多条穿支,近端穿支穿过展肌,与足内侧动脉浅支和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吻合,在第1跖趾关节近端发出3条穿支,即关节支、皮穿支和交通支,皮穿支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临床12例患者共切取皮瓣12块,面积为4.5 cm×3.0 cm ~9.0 cm×6.0 cm,3例术后皮瓣出现颜色暗紫、少许水泡,立即给予拆除蒂部缝线,外涂抗生素软膏保持湿润等处理,术后5 d皮瓣颜色逐渐好转。12块皮瓣最终均完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2~12个月电话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可正常行走。结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血供可靠,将其逆行修复第1跖趾关节以远趾中小面积的皮肤缺损,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效果较好。

陈刚[3](2020)在《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收治入院的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包括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是18-52岁,平均年龄是(36.5±8.9)岁。患者的皮肤缺损范围为4.5cm*7cm~8cm*11cm。平均随访时间为(16.4±5.2)个月。所有患者入院后治疗相关合并症,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切取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术后观察皮瓣状态、感觉功能分级So-S5、踝关节跖屈和背伸活动度(AOFAS评分),并运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共有13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完全存活率为81.25%。术后并发症包括4例增生性瘢痕,6例色素沉着,6例植皮区麻木,5例植皮区痛觉异常。术后12个月,8例患者的皮瓣感觉测试结果是S1,6例患者是S2,2例患者是S3。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踝关节跖屈和背伸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是(73.5±8.2)分(P<0.001)和(91.3±10.6)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患者SF-36评分各亚项均显着提高(P<0.05)。[结论]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存活率高,并发症少,修复部位感觉以及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涛[4](2020)在《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第一章 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及起源分型目的了解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特点与深层血管的交通关系,为临床及改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制作24侧下肢标本实施显微解剖,观测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发出位置、外径、来源、走形特点;来源为次级分支给予标记,继续观测其发出位置、外径、走形,以及在外踝区与腓动脉主干、终末前穿支、终末支、后交通弓等血管的交通关系等,测量数据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7侧标本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直接来自主干,在外踝尖上3.8cm-7.8cm范围发出,血管外径为1.36±0.38mm。另7侧直接来自腓动脉次级分支,次级分支在外踝尖上8.4cm-15.4cm范围发出,血管外径为1.69±0.51mm;其中4侧次级分支在外踝区与深层血管存在交通,并共同汇合形成终末支进入外踝后间隙,另外3侧无交通关系。结论腓动脉终末后穿支发出位置及走行相对不恒定,可直接来源于腓动脉主干或次级分支,分析其与外踝区深层血管不同的交通关系,初步提出相关分型(三型六亚型),指导临床应用及皮瓣的转化应用。第二章 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转化应用目的结合穿支分型分析带蒂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相关转化应用。方法自2017年3月到2019年8月均采用带蒂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及相关皮瓣移植修复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共34例。创面位置:跟骨后侧15例,跟骨外侧7例,踝关节前侧5例,外踝4例,中足3例。创面缺损范围2.0cm×1.5cm-9.0cm×8.0cm。皮瓣切取范围4.0 cm×3.0 cm-15.0 cm×9.0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供区恢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价愈后功能。结果采用单纯穿支螺旋桨皮瓣19例,其中转化应用3例。采用携带腓肠神经改良穿支筋膜皮瓣15例。31例顺利成活,3例边缘小部分坏死。术后获得随访3-18个月,18例不臃肿,13例稍臃肿,3例臃肿。32例恢复保护性感觉,2例感觉无明显恢复。AOFAS踝-后足评价,优良率85.2%。结论根据穿支解剖分型可指导带蒂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的切取及临床应用,还可改良进一步转化应用,扩大修复范围,丰富修复方法,拓宽手术适应症,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文根[5](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王国伟,王静,焦玉坤,窦洪磊[6](2019)在《逆行第1跖背动脉皮瓣在趾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逆行第1跖背动脉皮瓣修复趾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应用逆行第1跖背动脉皮瓣修复趾软组织缺损10例,供区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外形美观,无臃肿。供区瘢痕无并发症。结论逆行第1跖背动脉皮瓣切取方便,是一种修复趾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谢宇[7](2019)在《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部分坏死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旋转点、皮瓣长宽比、筋膜蒂长宽比、皮瓣总长(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等多个因素对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影响。方法:对已行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手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图片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6~68岁,平均40.6岁。由各类疾病所致下肢皮肤软组织不同程度的缺损患者31例,慢性溃疡患者6例。缺损创面均合并骨、关节和(或)肌腱、筋膜外露。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切取范围上界可至胭窝横纹,下界为旋转点处。旋转点位于内踝尖上8.23±4.07cm,皮瓣总长(皮瓣长加筋膜蒂长)18.14±4.06cm,皮瓣长宽比0.64~3.0,筋膜蒂长宽比1.0~3.2,瓣长与筋膜蒂宽之比2.38~9.6;根据患者年龄分3组:a组<18岁,18岁≤b组<50岁,c组≥50岁;根据性别分2组:女组与男组;根据损伤部位分3组:小腿部组,足踝部组,足底、背部组;根据皮瓣旋转点分2组:d组<8.0cm,e组≥8.0cm;根据皮瓣总长分2组:f组<18.0cm,g组≥18.0cm;根据皮瓣长/宽分3组:h组<1.0,1.0≤i组<2.0,j组≥2.0;根据皮瓣筋膜蒂长/宽分2组:k组<2.0,1组≥2.0;根据皮瓣总长/筋膜蒂宽分2组:m组<4.0,n组≥4.0;术后根据皮瓣存活情况对皮瓣进行分组,分为完全成活组和部分坏死组(包括远端部分坏死和远端表皮坏死)。全部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7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患者,无皮瓣完全坏死者。皮瓣完全成活组25例(67.6%);皮瓣部分坏死组12例(32.4%),其中皮瓣远端表皮坏死9例(24.3%),远端部分坏死组3例(8.1%),9例经清创、换药,3例经植皮后创面均完全愈合;术后患者均获得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周~3月,平均3.6周;所有皮瓣术后恢复均满意,外形美观,供区创伤小,受区耐摩擦,无感染复发等。单因素分析:两组间损伤部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足底、背部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率明显高于小腿及足踝部;余性别、年龄、皮瓣旋转点、皮瓣总长(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皮瓣长宽比、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等多个因素(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多个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缺损部位、皮瓣旋转点、皮瓣总长(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皮瓣长宽比、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等多个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缺损部位对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术后发生部分坏死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中以足底、背部影响明显。(2)皮瓣旋转点、皮瓣总长(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皮瓣长宽比、筋膜蒂长宽比、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等多个因素对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影响尚不明显,因此对评估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预后缺乏指导意义。

洪旭[8](2019)在《第一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足背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为穿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2.评估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为应用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显微解剖: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足标本,解剖观测:(1)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走行、分支与分布;(2)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与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吻合关系。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探求术式应用要点。采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临床应用:根据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式的解剖学基础,自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足背内侧设计并切取6.0cm×4.9cm3.0cm×2.1cm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6例,术后随访评估总结。结果:1.显微解剖:足背内侧皮神经为腓浅神经内侧支的延续,经伸肌下支持带表面,径直前行(2.5±0.4)cm后,分为足背内侧支、第1跖背支和第2跖背支3支,分布于部分足背和趾背皮肤;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呈多节段、多源性,主要有足背动脉近端穿支、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足拇趾胫侧底动脉、第2趾蹼动脉穿支支配。其中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与术式关系密切,其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相对恒定,在第1跖间隙近端12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解剖平面较趾蹼动脉穿支、足拇趾胫侧底动脉高,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穿支血管、足背内侧皮神经其他营养血管密切吻合;摹拟手术显示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满足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2.临床应用:临床应用6例皮瓣顺利成活,供区愈合良好,术后经过312个月的随访观察,皮瓣质地良好,触之有弹性,色泽与周围无明显差异,患者对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1.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穿出点恒定、血供可靠,解剖平面较趾蹼动脉穿支高。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2.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术式,供、受区毗邻、手术方法简便实用,拓宽了前足软组织缺损重建手段。

蒋国栋[9](2019)在《改良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良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疗效及供区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采用2例4侧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尸体足部标本,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第2趾背内侧神经的出现概率,出现位置及直径,走行方向及分支数情况。在标本上设计、切取带趾背内侧神经并且保留胫侧趾底固有神经的改良第2趾胫侧皮瓣。临床应用改良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12例,创面面积最大2.0cm×1.5cm,最小 1.5cm×1.Ocm,切取皮瓣面积 1.6cm×1.1cm~2.2cm×1.7cm。皮瓣供区植全厚皮片。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皮瓣及供区趾腹分别采用静态两点分辨觉及关节总活动度进行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临床解剖学资料显示,腓深神经沿足背动脉内侧至第1跖骨间隙穿出深筋膜,即分出2支,分别是跸背外侧神经和第2趾背内侧神经,第2趾背内侧神经沿近中节背内侧继续下行终于趾端,神经分布于相应皮肤。第2足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来自第1趾足底总神经,随同名动脉伴行沿第2足趾内侧下行至趾端,分布相应区域皮肤。第2足趾胫侧皮肤由趾底固有神经和趾背内侧神经共同支配。模拟手术显示:皮瓣设计时,能包含第2足趾趾背内侧神经。皮瓣切取时,能无损伤的切取皮瓣轴型动脉和保留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于原位。临床应用改良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12例12指,移植皮瓣及植皮均全部成活。本组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9个月。皮瓣静态两点分辨觉5~8mm,平均6.0mm。根据关节总活动度法评定手功能:优9指,良2指,可1指,优良率91.67%。皮瓣供区愈合良好,第2足趾趾腹饱满,趾腹静态两点分辨觉6~10mm,平均7.8mm。足部行走良好,供趾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应用改良第2足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既可以恢复手指美观的外形,又重建了良好的感觉功能,同时也减少了足趾供区的损害,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李雯,齐杰,生孟军,蔺利剑,苏伟海,王旭文[10](2014)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超长皮瓣在足趾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足趾位于足最远端,其损伤较为常见,损伤后的软组织缺损和趾骨外露的修复比较困难,根据缺损面积大小常以邻趾皮瓣、第一跖背动脉岛状皮瓣、或带足背动脉的踝前皮瓣逆行转移修复[1-6],但上述几种皮瓣都存在操作复杂、牺牲主要血管等缺点。我院于2010年5月—2012年12月,应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超长皮瓣修复足趾软组织缺损

二、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趾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趾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3)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手术方法
    4. 临床随访和疗效评估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患者的基线资料
    2. 术后皮瓣状态和存活率
    3. 皮瓣感觉功能评价
    4. 踝关节功能评价
    5.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讨论
    1. 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特点
    2. 腓动脉穿支血管特点
    3. 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和血供
    4. 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5. 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优缺点
    6. 皮瓣手术的术前准备和评估
    7. 临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8. 皮瓣并发症的评估和预防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足踩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致谢

(4)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及起源分型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转化应用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根据不同穿支分型)
    2.5 讨论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外踝区”腓动脉源带蒂轴型皮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及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一、手术方法
    二、典型病例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部分坏死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手术注意事项
        1.2.3 分组方法
        1.2.4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
    2.2 完全成活组与部分坏死组单因素分析结果
        2.2.1 两组间性别、年龄及损伤部位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关系
        2.2.2 两组间旋转点、皮瓣总长、皮瓣长/宽、筋膜蒂长/宽和皮瓣总长/筋膜蒂宽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关系
    2.3 多因素分析
3 病例分享
4 讨论
    4.1 性别、年龄和损伤部位因素对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
    4.2 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旋转点对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
    4.3 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总长对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
    4.4 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筋膜蒂的长/宽对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
    4.5 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长/宽和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值对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影响
    4.6 多因素对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影响
5 结论
6 本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说明

(8)第一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 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第一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 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习成果与奖励

(9)改良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临床解剖学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1、改良第2足趾胫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2、皮瓣的优缺点
        3、皮瓣切取的注意事项
    (四) 小结
三、临床应用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入选标准:
        2、一般资料
        3、手术方法
        4、术后处理
        5、评定方法
        6、统计学分析
    (二) 结果
        1、供区与受区移植组织成活情况
        2、功能评定结果
    (三) 典型病例
    (四) 讨论
        1、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选择
        2、皮瓣感觉功能的恢复
        3、第2足趾供区的恢复
        4、本术式的优、缺点
        5、本术式的适应证
        6、术中注意事项
        7、关于术后康复
    (五) 小结
四、总结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综述: 手指创面修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八、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九、致谢

(10)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超长皮瓣在足趾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1.2.2 皮瓣的切取:
2结果
3 讨论
    3.1 创新性:
    3.2 手术中需注意的问题:
    3.3 优缺点:

四、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趾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J]. 梁鹏飞,张丕红,张明华,曾纪章,周捷,黄覛韬,崔旭,郭乐,鄢卓贤,冉艳钦,周思拓,何志友,黄晓元.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7)
  • [2]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J]. 刘辉,邓呈亮,陈健达,周晓帆,杨天文,虞华,黄才智,魏在荣,王达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0(09)
  • [3]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D]. 陈刚. 苏州大学, 2020(02)
  • [4]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杨涛. 郑州大学, 2020(02)
  • [5]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6]逆行第1跖背动脉皮瓣在趾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 王国伟,王静,焦玉坤,窦洪磊.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9(03)
  • [7]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部分坏死的多因素分析[D]. 谢宇. 吉首大学, 2019(02)
  • [8]第一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D]. 洪旭.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改良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蒋国栋. 苏州大学, 2019(04)
  • [10]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超长皮瓣在足趾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李雯,齐杰,生孟军,蔺利剑,苏伟海,王旭文.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10)

标签:;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