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事诗抄(诗词35首)(论文文献综述)
徐宁[1](2020)在《茶空间在特色民宿中的设计运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茶文化复兴及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宿尤其是特色民宿中茶空间的设计备受学术界关注。茶空间设计作为茶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成为影响茶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特色民宿中茶空间设计为研究内容,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我国在茶文化空间与特色民宿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对特色民宿中茶空间的设计方法仍处于初级阶段。基于以上认知,本文通过界定了茶空间、特色民宿两者的概念,发现茶空间在文化语境、空间序列、空间功能与特色民宿中的文化诉求、景观意象等方面具有统一性。以此为基础,本文总结出茶空间在特色民宿中具有以下功能:1、茶空间的空间功能,包括接待功能、展示功能、活动功能;2、茶空间的文化语境,即文化引导功能、心灵治愈功能、人文交流功能。以此为基础从空间设计和文化语境视角下提出特色民宿中茶空间的设计方法。文末以武义“一水间”特色民宿中茶空间设计为例,以武义茶文化为文化本底,树立以“和”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及以“茶”为纽带的地域文化体验的设计理念,并从空间尺度上将特色民宿中茶空间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认为茶空间依托于特色民宿所处的“自然山水”之间,其设计不仅在于室内空间的氛围营造,也需关注宏观尺度的把握。在宏观和中观尺度上从滨水空间氛围营造、自然植被氛围营造两个方面对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认为外部自然环境既是茶空间的生态本底、自然本底,也是可以作为开展茶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从微观层面将茶空间设计分为色彩设计、装饰物设计、声环境设计及光环境设计,以此营造微观层面茶空间空灵、清静的环境氛围,为开展茶事活动提供理想的茶空间。
罗方舟[2](2020)在《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湖文学经过了元明时期的复苏发展,到清朝一代,在朝局时代的稳定下衍生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展现出以诗歌为主,词、曲、文赋、传奇、小说次之的多元繁荣发展趋势。其中,杭州诗人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诗歌创作氛围浓郁的地域文化环境,对西湖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吟咏书写,在西湖文学史和西湖诗歌史中皆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存在意义。本文拟以“杭郡诗辑”系列中所涉及的杭州诗人为主体,辅以《清代诗文集汇编》中的诗歌选集,对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进行一定的探索研究。本文拟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从大体上论述清代杭州西湖诗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回溯历代西湖文学的发展演变,并明确西湖诗研究的定义和范围。第二章以宏观视角叙述清代杭州西湖诗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原因。第三章具体到清代杭州西湖诗歌的每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诗人,并择重具体分析典型诗人的西湖诗作。第四章以清代杭州特殊的西湖诗人群体为论述对象,阐述方外、闺秀、驻守这三个诗人群体的西湖创作。第五章以西湖诗题材所呈现出的变化为讨论对象,分论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在山林、僧禅、西溪这三个方面所展现出的新变化。第六章综合回顾总结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创作的整体情况,并对其所展现的意义价值、历史定位进行总结评价。
韩学慧[3](2020)在《惠山竹炉雅集及其文学书写研究》文中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文人雅集发展的黄金时期,尤以江南地区最为突出。惠山竹炉雅集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竹炉雅集是性海禅师和画家王绂发起于惠山听松庵的文人集会,是无锡历史上最为着名的雅集之一。明清两代,围绕着惠山竹炉的得失、重制共举办了六次大规模的雅集活动。作为竹炉雅集的延伸,竹炉煮茶,品茗联吟已然成为了明清文人间常见的集会类型,直至民国仍兴盛不衰。明清两代围绕着竹炉雅集产生了大量的诗歌、书法、绘画创作,其中大部分作品都被保留在《竹炉图咏》一书中。有别于之前传统的雅集形式,惠山的竹炉雅集以其在地点、人员上的灵活性和在器物、内涵上的稳定性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对惠山竹炉雅集的研究,即为探索这一类我们如今所知甚少的雅集形式的尝试。本文以明清时期惠山竹炉雅集和竹炉诗画为中心,归纳竹炉雅集在时空中的建构过程和继承方式,以期加深对雅集理解。此外,本文通过分析竹炉雅集肇始之地惠山听松庵从普通僧舍到着名文学景观的演变过程,探究文学活动在文学景观形成中的作用。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江南文人雅集的发展历程、竹炉雅集肇始之地惠山的地理环境、文学发展以及惠山寺僧人与文人交往状况三个方面,对竹炉雅集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了从性海禅师到乾隆皇帝六次竹炉雅集始末。第三章从诗画和景观的角度切入,探索竹炉诗、竹炉画、惠山景观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王若男[4](2019)在《李彦章的诗歌创作与文学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彦章(1794-1836),字兰卿、则文,号榕园。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嘉道光年间,着名的诗人、教育家、金石书画家,也是着名的经世名臣,其平生着作主要收录在《榕园全集》中。他与林则徐、梁章钜在当时并称为福建三杰。其天资聪颖,又博览群书,遂年少得志,于嘉庆十六年考中进士,未冠及第。进京后,拜于苏斋门下,成为翁方纲晚年得意弟子,在翁氏去世后,接续香火,继承了老师“为宋人寿”的文学活动,年复一年,从未中断,使得宗宋的风气得以延绵。他在京期间又参与宣南诗社,习得经世致用思想的同时又结识了众多对当时诗坛产生巨大影响的名士。这对其诗歌创作、外宦时期的作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彦章曾先后历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考官典试江西、内阁侍读、思恩知府、江苏常镇通海河务兵备道、署理江苏按察使等职,后调任山东盐务使,未赴新任,天不假年,年仅四十三岁。李彦章是研究嘉庆、道光时期诗坛上一位无法越过的重要诗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李彦章的关注多在其政治成就方面,而对其诗人身份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全面系统地对李彦章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文学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还原李彦章在嘉庆、道光时期诗坛的地位,来达到补史的作用。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大致梳理目前学术界对李彦章研究的现状,意在说明研究李彦章诗歌及其文学活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考证和分析了李彦章的家世、宦迹和思想。通过解构其家庭,可以看出李彦章在文学和政治上取得的成绩与其书香世家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同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汉宋调和”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第三部分则是探讨李彦章的诗歌创作,从诗歌分期、诗作内容、诗学渊源、诗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探究,总结出李彦章论诗既注重以学问为根砥,也重性情的抒发。他的诗歌既写民生疾苦,也吟咏山水,更有酬唱赠答与考订金石字画之作,有雄深博雅的特点,颇具东坡诗歌的风采。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李彦章参与和主持的文学活动对宋诗风的赓续和发扬。李彦章继承了翁方纲的宗宋诗风。在京期间,参与宣南诗社和苏斋诗会,通过相互酬答的诗意氛围,加之馆臣云集的人文环境,为宗宋诗风奠定了自上而下的传播基础。外宦广西、江苏期间,他主要通过修建书院,修建纪念宋人的建筑,并在这些地点坚持举办“为宋人寿”的活动影响当地士人、百姓,在两地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加上李彦章诗歌创作上推崇宗宋的作诗手法,创作了大量的与宋人有关的诗歌,引得当地的乡绅仕宦的推崇和效仿,进而直接推动了道咸宗宋诗风的发展。结语则主要是对李彦章的诗歌创作、文坛影响进行简要的总结,重新定位他在嘉道诗坛的地位:与翁方纲、程恩泽在“高位主持诗教”传播宋诗风相比,李彦章在嘉道年间传播宗宋诗风中处于中下层的一环,是传扬宋诗风不可或缺的过渡性人物,这与他本人去世过早和功业不显赫有关。最后一部分,附录李彦章年谱。
崔婷婷[5](2019)在《江西古代士人园林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优秀的士人园林。本文以江西地区的古代士人园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个例研究、实地调研、归纳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每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梳理出江西古代士人园林的发展脉络,并从相地选址、园林要素、造园技法、空间布局、园林意境等方面总结其艺术特色。江西古代士人园林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为两汉时期,隐逸思想促使士人们到偏僻的郊野建茅舍或筑土室隐居;兴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有机交融,玄学兴起,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士人们选择山水风景优美之处建舍而居;发展期为隋唐五代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诗画艺术繁荣,士人园林增多,造园技法提升,文人开始参与造园,园林富有诗情画意;成熟期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大繁荣,造园活动兴盛、技艺成熟,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园林意境深远;全盛期为元明清时期,士人园林全面文人化,园林艺术达到顶峰,园林更加精致,空间多样而富有变化,加上受到市民文化的浸润,人工化、市民化意味越来越明显,“娱于园”风气盛行。江西古代士人园林在造园技巧、空间布局、园林意境等方面与江南园林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由于江西山川湖泊众多,园林借助于周围优美环境条件和园内引水凿池的现象更为普遍,且植物类型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常被借入园中增加活力和野趣。
孙海龙[6](2017)在《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索引收录2014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
王俊杰[7](2017)在《1810-1895年间闽台茶业交流》文中研究说明闽台茶业渊源深厚,19世纪更是闽台茶业交流的重要时期,双方在技术、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往来,对闽台两地带来重要的影响。本文以1810—1895年间的闽台茶业交流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闽台两地的茶业交流进行系统研究。历史上的福建人民曾多次移民至台湾地区,明清时期更是形成了几次移民热潮。福建人作为移民台湾的主体,与当地人一起开垦种植,加上闽台两地相似的自然环境,使得两地的农作物栽植相近,这为1810年台湾从福建引种茶叶之始至1895年日据台湾之前两地的茶业交流打下了历史基础。台湾茶业的发展源自福建。19世纪早期,福建人在移民台湾的过程中,把茶叶栽植技术带入台湾。19世纪中期,茶叶加工技术也随之传至台湾。台湾茶业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晚清台湾对外贸易的一大支柱。19世纪中叶,台湾开港。闽台两地的茶业交流形成以厦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形式,成为晚清茶叶贸易的一大特色。两地间的茶叶贸易,不仅有系统完备的产销组织,还有完善的运输组织,为19世纪闽台茶叶贸易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而占据地缘、经商传统优势的闽台茶商,在19世纪闽台茶叶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闽台茶叶历史密切相关,两地茶文化历史深厚,台湾的很多茶文化习俗都是由福建地区传入。两地间的茶文学艺术,从文雅茶艺、诗词到通俗歌谣、戏曲,无不反映着闽台茶文化交流。1810—1895年间的闽台茶业交流推动了闽台茶业的共同发展,不仅促进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城市重心转移、社会阶层改变等,还对福建茶叶贸易、人员就业情况、相关产业等带来深远的影响。
孙蕴[8](2017)在《明代书目研究》文中认为明代的书目编纂是中国古代书目编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代的书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是研究中国古代目录学史的必经阶段。明代书目编纂的成果较多、种类多样。明代的文渊阁、行人司、地方府学、书院等机构都有大量的藏书,大多编有藏书目录。各家私人藏书、藏书目的数量较之前代皆呈井喷式增长。史志书目方面,兼有国史目录、政书目录及数十种方志艺文志。又有经学、医学、戏曲、宗教等多种专科书目。又有公、私、坊刻书目、地方及个人着述书目、辨伪书目、引用书目等诸家特种书目。此外,尚有大量存世的序跋题记,可看做对书目解题的补充,亦是研究明代书目及作者的重要资料。明代书目于书目体例、着录内容、编纂方式上皆多有创新。其对四部分类法有继承、又有改进;在同一书目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设类依据;对书籍相关信息的着录既简要又灵活;不仅保存了前代书籍的线索,更载录了明代着述、刻板的具体情况;不仅着录了书籍信息,更着录有相关的学术思想。明代的书目编纂为后世的目录学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学界各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不乏对明代目录学成果的参考利用,但专门针对这些成果的研究却寥寥可数,且多集中于对明代的某几部书目的研究,而对大多书目并未有所涉及。通过对明代的书目、明代的目录学家及目录学思想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探讨,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其做出宏观的研究,对研究中国目录学史、乃至整个学术史而言都是必要的,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本论文将明代各家书目分为公藏、私藏、史志、专科、特种五部分,从论述目录学家的目录学事迹、清理书目的存佚与版本、探讨书目的形成、探讨书目的编纂体例、探讨书目的着录方法、分析书目的特色、评价书目的成就七个方面入手,对明代诸家书目进行逐一研究,力求全面、系统地论述明代的书目成果。引用书目在我国问世较早,于明代得到弘扬。本论文对这种特殊目录的产生、发展、类型、特点等做了大致论述,并简要进行举例分析。胡应麟是明代目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本论文通过对《四部正讹》、《经籍会通》等目录学成果的分析,对胡应麟的目录学思想做了整体的探讨。各家书目之外,本论文以《读书后》、《南濠居士文跋》二种序跋着作为例,窥豹一斑,探讨了明人的序跋题记,认为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补充书目解题之未备的史料价值。明代是我国传统目录学的兴盛时期。明代的书目编纂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且种类多样,形成了空前完整的目录学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相对前后各代书目而言,明代书目具有较为突出的主观性、灵活性、实用性特点。类目设置方面,明代的书目大多突破了传统四部分类法的束缚,采用了根据收录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类的方式,并往往在同一部书目内将多种分类依据综合并用。明代书目中不仅产生了藩府类、举业类、性理类等新的类目,且其对类书、丛书、释道等书籍的归置方式较之前代亦呈现出新的格局。其中将四书类与五经类并行设立的设类方式更是成为后世定例。着录内容方面,明代书目既有对前代书籍线索的保留,亦有对明代着述成果的载录。此外,又有《南雍志·经籍考》、《内板经书纪略》等兼记书、板,《南词叙录》兼记理论、作品,《曲品》兼及作者、作品等特殊着录内容的存在。明代书目虽少有解题,但往往以简要、灵活的方式着录相关信息。明代书目大多着录作者姓名、籍贯等,更有详记其生平者,具有重要的史料集志。如《录鬼簿续编》对罗贯中生平的记录,便是现今而言唯一可查的史料,极为珍贵。此外,以赵定宇、赵琦美等为代表的明代目录学家具有极高的版本意识,其书目中对版本项的着录极为丰富,直接启发了钱谦益、钱曾等人的版本学思想。明代书目的着录内容,是考求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来源。着录方法方面,明代书目中首次出现了互着、别裁的着录方法,合并着录法、表格式着录法、千字文编号法等亦被多次运用,使得明代的书目编纂整体呈现出简明扼要的风格。明代书目普遍具有注重普查、方便检索的特征。统计收录、便于检索的工具性是书目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在明代首次得到了强调。自此以后,书目的工具性逐步为世人所重。统计完整、方便检索亦成为书目编纂的首要任务。书目的分类体系、着录内容、着录方法三方面,是对目录学家的目录学思想的直接反映。明代目录学家不拘常规、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目录学思想,为四部分类法的成熟、完善提供了契机,也为当代目录学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王茹[9](2017)在《皮日休诗歌研究》文中提出皮日休是晚唐诗人,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沓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1)因此人们谈到皮日休想到的只有小品文,不够充分。清代田雯在《古欢堂杂着》中说:“读郊、岛、皮、陆诗,如逢幽花异酒,别有赏心。”(2)可见皮日休诗歌自有其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皮日休的整体诗歌出发,对其诗歌作一系统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五章:绪论部分首先对相关选题予以说明,其次阐述皮日休诗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再次对皮日休研究中涉及到的诗歌研究进行分析,最后交代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一章主要论述皮日休生平中与诗歌创作有关的事迹活动以及诗歌概况。其中生平事迹部分主要对皮日休生平研究中尚显薄弱的部分进行探讨,包括皮日休五年鹿门隐读生活、求仕为官以及松陵唱和。诗歌概况主要从皮日休诗歌的存佚、分类以及分期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章主要讨论皮日休的文学(诗歌)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来讨论,首先论述皮日休文学思想对之前大家的尊奉和学习,接着具体讨论皮日休的文学思想,并对文学思想中涉及诗歌的部分作重点阐发。第三章论述皮日休诗歌的情志与主题。主要从六个角度进行阐发,分别包括:一是抒发家国怀抱情志,此部分又具体分为对国家弊病的批判,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济世理想的抒发三个方面。二是从抒发闲适情怀角度进行讨论,分别从对动植物吟咏,对云、泉、湖等天然物吟咏以及对记游性的风景物吟咏三个角度论述。三是从皮日休抒发隐逸趣尚角度,分为渔、樵、酒、茶中抒发的隐逸之情,山水风景诗中抒发的隐逸之情以及其它类的咏怀之作中抒发的隐逸之情三个方面作具体阐发。接下来分别从诗歌中抒发的羁旅行役之苦,悼亡诗中抒发的悲伤之痛以及咏史怀古诗中所抒发的怀古伤今之情三个部分作讨论。第四章论述皮日休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分别是皮日休诗歌诗体上的全备,诗歌取材上的丰富,诗歌创作手法上的多样以及诗歌风格上前期具有“朴涩无采”,后期具有“清雅奇峭”特点。第五章则以后代诗歌选本和评论为中心,讨论皮日休诗歌的流传和接受情况。以此窥探皮日休诗歌在后代的价值等。
陈奉金[10](2016)在《明代吴江作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茶事诗抄(诗词35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事诗抄(诗词35首)(论文提纲范文)
(1)茶空间在特色民宿中的设计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2 茶空间概说 |
2.1 茶空间的概念 |
2.1.1 茶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
2.1.2 茶空间的特征与特性 |
2.1.3 茶空间的作用 |
2.2 茶空间的发展沿革 |
2.2.1 茶空间的起源 |
2.2.2 茶空间的历史发展 |
2.2.3 茶空间的现状与展望 |
3 特色民宿概说 |
3.1 特色民宿的发展沿革 |
3.2 特色民宿的特点与所存问题 |
3.3 特色民宿与茶空间的结合 |
4 茶空间在特色民宿中的作用 |
4.1 茶空间的空间功能 |
4.1.1 茶空间的接待功能 |
4.1.2 茶空间的展示功能 |
4.1.3 茶空间的活动功能 |
4.2 茶空间的文化语境 |
4.2.1 茶空间的文化引导作用 |
4.2.2 茶空间的心灵治愈作用 |
4.2.3 茶空间的人文交流作用 |
5 特色民宿茶空间的设计方法 |
5.1 茶空间的品类 |
5.2 茶空间的设计要素 |
5.2.1 色彩 |
5.2.2 摆件 |
5.2.3 挂画 |
5.2.4 音乐 |
5.2.5 灯光 |
5.3 茶空间设计的美学理念 |
5.3.1 茶人生命观的美学呈现 |
5.3.2 茶人生活范式与茶空间中的文化意象 |
5.3.3 从茶空间到文化道场 |
6 基于武义茶文化的“一水间”民宿茶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
6.1 研究地概况 |
6.2 地域特色茶文化资源 |
6.2.1 地域文化与特色民宿设计关系分析 |
6.2.2 武义地区茶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变化 |
6.3 设计理念研究 |
6.3.1 以“和”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
6.3.2 以“茶”为纽带的地域文化体验的设计理念 |
6.4 “一水间”茶空间设计 |
6.4.1 宏观、中观氛围营造——茶文化培育基底塑造 |
6.4.2 微观氛围营造——茶文化符号表达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2)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1.1 对西湖诗歌的综合研究 |
1.1.2 对西湖诗人的个案研究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界定范围 |
1.2.1 杭州与西湖 |
1.2.2 关于清代杭州的西湖诗 |
1.2.3 关于清代杭州诗人的西湖诗创作 |
1.2.4 关于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定义和范围 |
第二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时代背景 |
2.1 富足丰饶的繁华之地 |
2.2 地域、王朝共同作用下的文化氛围 |
2.3 康、乾两帝南巡游湖的名人效应 |
第三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演变发展 |
3.1 清代前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
3.1.1 沈峻曾、张贲孙等遗民诗人的西湖诗 |
3.1.2 “西泠十子”的西湖诗 |
3.1.3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
3.2 清代中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
3.2.1 厉鹗的西湖诗 |
3.2.2 杭世骏、周京等南屏诗人的西湖诗 |
3.2.3 吴颖芳、吴锡麒的西湖诗 |
3.2.4 朱彭、宋大樽的西湖诗 |
3.2.5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
3.3 清代后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
3.3.1 陈文述的西湖诗 |
3.3.2 吴兆麟的西湖诗 |
3.3.3 胡凤丹、丁丙的西湖诗 |
3.3.4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
第四章 清代杭州西湖诗的特殊诗人群体 |
4.1 杭州方外诗人 |
4.2 杭州闺秀诗人 |
4.3 杭州驻防诗人 |
第五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题材新变 |
5.1 人迹入山林 |
5.1.1 吴山 |
5.1.2 凤凰山 |
5.1.3 宝石山、葛岭 |
5.1.4 丁家山、天竺山、风篁岭 |
5.2 寻僧叩庙去 |
5.2.1 访僧 |
5.2.2 叩寺 |
5.2.3 奇景 |
5.3 泛舟西溪里 |
5.3.1 西溪探梅 |
5.3.2 秋雪白芦 |
5.3.3 林庄溪舍 |
第六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价值与意义 |
6.1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整体观照 |
6.1.1 体裁、题材 |
6.1.2 艺术风格 |
6.1.3 诗人类型 |
6.2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意义价值 |
6.2.1 对西湖的全方位诗意呈现 |
6.2.2 对清代杭州诗人风雅的诗意呈现 |
6.3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文学史定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惠山竹炉雅集及其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立题依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惠山竹炉雅集相关文献梳理 |
二、惠山竹炉雅集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惠山竹炉雅集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明清江南的雅集 |
一、溯源:从兰亭到玉山 |
二、发展:从即兴到传承 |
第二节 文学地理学中的惠山 |
一、地理:明清江南县邑中的惠山 |
二、景观:湖山胜地与人文渊薮 |
三、文学:始于南朝的书写积淀 |
四、内涵:隐逸、寻泉与家山 |
第三节 僧侣与文人团体 |
一、雅事:明清僧人与文人之交往 |
二、烹泉:惠山僧儒交往之核心 |
第二章 明清惠山竹炉雅集概貌 |
第一节 惠山竹炉的创制与流传 |
一、器用:饮茶之风与竹炉的起源 |
二、时代:惠山竹炉的创制和演变 |
三、形制:上圆下方与外土内竹 |
四、赋义:从实用之器到文化之器 |
第二节 明清六次竹炉雅集概说 |
一、洪武初制:性海竹炉雅集 |
二、成化访遗:秦夔竹炉雅集 |
三、携炉入京:盛虞竹炉雅集 |
四、易代重制:顾贞观竹炉雅集 |
五、旧炉复现:松泉竹炉雅集 |
六、御笔亲题:乾隆竹炉雅集 |
七、流风余韵:《竹炉图卷》的流传 |
第三节 惠山竹炉雅集的变迁与追忆 |
一、变迁:景观、人物与历史 |
二、追忆:出版、书画与碑刻 |
第三章 惠山竹炉雅集与明清诗画 |
第一节 明清着名作家的竹炉诗 |
一、王绂:竹炉书画的开创 |
二、李东阳与吴宽:诗坛领袖的吟咏 |
三、乾隆:御笔的表彰 |
第二节 竹炉诗的地域特色 |
一、恋地:竹炉诗的地域认同 |
二、聚才:竹炉诗与地方社团 |
三、移风:竹炉诗与反奢靡 |
第三节 明清的竹炉图卷 |
一、四百年间:延续明清的竹炉图绘 |
二、林泉高致:竹炉图卷中的世界 |
三、显隐之间:明清竹炉题画诗 |
四、地上文章:图卷与园林的互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性海竹炉雅集 |
附录二 秦夔竹炉雅集 |
附录三 醉茶消客《茶书》 |
附录四 盛虞竹炉雅集 |
附录五 乾隆南巡竹茶炉诗 |
附录六 竹炉图 |
附录七: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李彦章的诗歌创作与文学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 |
(一)生平宦迹考述 |
(二)诗歌研究 |
(三)文学活动研究 |
二 研究的设想 |
第一章 家世与思想 |
一 家世 |
二 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李彦章的诗歌创作 |
一 出仕之前 |
二 居京时期 |
三 外宦时期 |
四 李彦章诗歌、学问与性情的进一步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李彦章诗歌活动与嘉道时期宋诗风的演进——以寿祀宋人、推尊宋诗为中心 |
一 参加苏斋诗会与宣南诗社 |
二 主持书院祭祀 |
三 重建江南苏祠 |
四 诗歌创作与宗宋诗风的传扬 |
结语 李彦章在清代诗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江西古代士人园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1.3.3 小结 |
1.4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预期结果 |
1.5 研究基础条件和方法 |
1.5.1 研究基础条件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发展环境 |
2.1 江西古代历史发展沿革 |
2.2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的发展背景 |
2.2.1 自然背景 |
2.2.2 人文背景 |
2.3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
2.3.1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的类型与特征 |
2.3.2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发展阶段与概况 |
2.4 小结 |
3 士人园林萌芽期——两汉 |
3.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萌芽概述 |
3.1.1 儒学独尊,礼法盛行,江西尚儒崇贤风气重 |
3.1.2 党锢之争兴起,士子避祸隐居,士人园林开始萌芽 |
3.2 主要士人园林 |
3.2.1 南昌市士人园林 |
3.2.2 宜春市士人园林 |
3.2.3 新余市士人园林 |
3.3 小结 |
4 士人园林兴起期——魏晋南北朝 |
4.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
4.1.1 社会趋于安定,经济曲折发展 |
4.1.2 玄学盛行,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 |
4.1.3 佛道与退隐风气笼罩江州 |
4.1.4 士大夫普遍追求“林泉之隐” |
4.2 主要士人园林 |
4.2.1 九江市士人园林 |
4.2.2 宜春市士人园林 |
4.2.3 新余市士人园林 |
4.2.4 抚州市士人园林 |
4.3 陶渊明的田园理想对后世士人园林的影响 |
4.3.1 确立了山水田园风格,开创了士人园林的先河 |
4.3.2 对后世园林命名的影响 |
4.3.3 对后世园林造园手法的影响 |
4.3.4 对后世园林造园特点的影响 |
4.4 小结 |
5 士人园林发展期——隋唐五代 |
5.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
5.1.1 江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大量北人迁入 |
5.1.2 政权南移,科举取士,外来文人引领风骚 |
5.1.3 山水诗画兴盛,园林富有诗情画意 |
5.1.4 佛道鼎盛,三教合流,士大夫立足儒学而兼取佛道 |
5.1.5 融合“兼济独善”,产生“中隐”思想 |
5.2 江西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各地的文人隐士 |
5.3 主要士人园林 |
5.3.1 九江市士人园林 |
5.3.2 上饶市士人园林 |
5.3.3 南昌市士人园林 |
5.3.4 宜春市士人园林 |
5.3.5 抚州市士人园林 |
5.3.6 鹰潭市士人园林 |
5.3.7 吉安市士人园林 |
5.4 小结 |
6 士人园林成熟期——两宋 |
6.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
6.1.1 区位优势增强,政治地位突出,赣南地区发展 |
6.1.2 农业经济空前繁荣,产生富室别墅与农庄 |
6.1.3 朝廷以文治国,江西富而重教,文人志士大量崛起,文人园林出现 |
6.1.4 三教融合,“中隐”思想流行 |
6.2 主要士人园林 |
6.2.1 九江市士人园林 |
6.2.2 上饶市士人园林 |
6.2.3 景德镇市士人园林 |
6.2.4 南昌市士人园林 |
6.2.5 宜春市士人园林 |
6.2.6 新余市士人园林 |
6.2.7 抚州市士人园林 |
6.2.8 鹰潭市士人园林 |
6.2.9 吉安市士人园林 |
6.2.10 赣州市士人园林 |
6.3 小结 |
7 士人园林全盛期——元明清 |
7.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
7.1.1 移民为赣南士人园林发展带来机遇 |
7.1.2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士人园林逐渐世俗化 |
7.1.3 思想活跃,文化艺术繁荣,促进士人园林发展 |
7.2 主要士人园林 |
7.2.1 上饶市士人园林 |
7.2.2 景德镇市士人园林 |
7.2.3 南昌市士人园林 |
7.2.4 宜春市士人园林 |
7.2.5 新余市士人园林 |
7.2.6 萍乡市士人园林 |
7.2.7 抚州市士人园林 |
7.2.8 鹰潭市士人园林 |
7.2.9 吉安市士人园林 |
7.2.10 赣州市士人园林 |
7.3 小结 |
8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主要特点 |
8.1 相地选址,因地制宜 |
8.1.1 山林地 |
8.1.2 江湖地 |
8.1.3 城市地 |
8.1.4 郊野地 |
8.1.5 乡村地 |
8.2 巧布建筑,典雅精致 |
8.3 营造山水,自然境界 |
8.4 生物景观,勃勃生机 |
8.4.1 植物景观 |
8.4.2 动物景观 |
8.5 园景题名,雅致生趣 |
8.5.1 造园者之“号”与园名的相似性 |
8.5.2 景题常蕴含造园者的思想追求 |
8.6 文化艺术,诗情画意 |
8.6.1 受儒释道哲学和隐逸思想的影响 |
8.6.2 受山水诗、山水画传统艺术的影响 |
8.6.3 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充满士人情趣,常有文人活动 |
8.7 造景讲究,意境深远 |
8.8 富室农庄,田园别墅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1810-1895年间闽台茶业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结构 |
第一章 闽台茶业交流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福建人移民台湾 |
第二节 闽台茶业地理 |
小结 |
第二章 闽台茶业技术交流 |
第一节 茶叶栽植技术交流 |
第二节 茶叶加工技术交流 |
小结 |
第三章 闽台茶叶商贸交流 |
第一节 茶叶贸易概况 |
第二节 茶叶产销和运输 |
第三节 闽台茶商 |
小结 |
第四章 闽台茶文化交流 |
第一节 闽台茶俗 |
第二节 闽台茶叶与文学艺术 |
小结 |
第五章 闽台茶业交流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台湾地区的影响 |
第二节 对福建地区的影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明代书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明代书目编纂概况 |
二、明代书目的研究价值 |
三、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一) 历代目录学史中有关明代的章节 |
(二) 有关明代书目研究的专门成果 |
四、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明代的公藏书目 |
第一节 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 |
一、明代文渊阁的建制与功用 |
二、《文渊阁书目》的纂修及其作者问题 |
三、《文渊阁书目》的版本 |
四、《文渊阁书目》的编纂体例 |
五、《文渊阁书目》的特色 |
六、对《文渊阁书目》的评价 |
第二节 钱溥(等)《秘阁书目》 |
一、《秘阁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
二、“未收书目”所录书目的来源 |
三、《秘阁书目》的编纂体例 |
四、《秘阁书目》的学术价值 |
五、《秘阁书目》与《文渊阁书目》的关系 |
第三节 张萱(等)《内阁藏书目录》 |
一、称张萱等人所撰为《文渊阁书目》的情况 |
二、《内阁藏书目录》的作者张萱等人 |
三、《内阁藏书目录》的版本 |
四、《内阁藏书目录》的编纂体例 |
五、《内阁藏书目录》的特色 |
六、《内阁藏书目录》的价值 |
第四节 徐图(等)《行人司重刻书目》 |
一、行人司概述 |
二、《行人司重刻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
三、《行人司重刻书目》的编纂体例与分类特色 |
第二章 明代的私藏书目(上) |
第一节 吴宽《吴文定公藏书目》 |
一、《吴文定公藏书目》的作者吴宽 |
二、《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版本 |
三、《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
四、《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特色 |
五、《吴文定公藏书目》的学术价值 |
第二节 李廷相《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 |
一、《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
二、《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
三、《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特色 |
四、《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价值 |
第三节 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 |
一、《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编纂者晁瑮父子 |
二、《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版本 |
三、《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
四、《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
五、对《晁氏宝文堂书目》的价值评述 |
第四节 赵用贤《赵定宇书目》 |
一、《赵定宇书目》的作者赵用贤 |
二、《赵定宇书目》传世的两个写本 |
三、《赵定宇书目》的编纂体例 |
四、《赵定宇书目》的特色 |
五、《赵定宇书目》中反映出的赵用贤藏书特色 |
六、《赵定宇书目》对《脉望馆藏书目》的影响——兼议高谷谥号 |
第五节 赵琦美《脉望馆藏书目》 |
一、对《脉望馆藏书目》作者的考辨 |
二、《脉望馆藏书目》的版本 |
三、《脉望馆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
四、《脉望馆藏书目》的着录特色 |
五、《脉望馆藏书目》与《赵定宇书目》的承继关系 |
第六节 高儒《百川书志》 |
一、《百川书志》的作者高儒 |
二、《百川书志》的成书 |
三、《百川书志》的版本 |
四、《百川书志》的编纂体例 |
五、《百川书志》的特色 |
六、《百川书志》的价值 |
第三章 明代的私藏书目(下) |
第一节 李如一《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 |
一、《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的作者与编纂体例 |
二、各家对《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的着录及该书的版本 |
三、《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重视版本的着录特色 |
四、李如一的藏书思想 |
五、《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存世版本两种的差异 |
第二节 祁承(?)《澹生堂藏书目》 |
一、《澹生堂藏书目》的作者祁承(?) |
二、《澹生堂藏书目》的版本 |
三、《澹生堂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
四、《澹生堂藏书目》的特点 |
五、祁承(?)的目录学思想——兼议《澹生堂藏书训约》与《旷亭集》 |
第三节 陈第《世善堂书目》 |
一、《世善堂书目》的作者与成书 |
二、关于《世善堂书目》是否是伪书的争论 |
三、《世善堂书目》的版本 |
四、《世善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
五、《世善堂书目》的特点与价值 |
第四节 徐(?)《徐氏家藏书目》——兼议红雨楼题跋三种 |
一、《徐氏家藏书目》的作者徐(?) |
二、徐(?)的聚书与编目 |
三、徐氏旧藏书籍的去向 |
四、《徐氏家藏书目》的版本 |
五、《徐氏家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
六、《徐氏家藏书目》的着录特色与价值 |
七、红雨楼徐氏题跋三种 |
第五节 朱睦(?)《万卷堂书目》 |
一、《万卷堂书目》的作者朱睦(?) |
二、《万卷堂书目》的版本 |
三、《万卷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
四、《万卷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
五、《万卷堂书目》与《聚乐堂艺文目》的关系 |
第六节 王道□《笠泽堂书目》 |
一、《笠泽堂书目》的作者为王继贤之子 |
二、《笠泽堂书目》的版本与编纂体例 |
三、《笠泽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
第四章 明代的史志书目 |
第一节 焦竑《国史经籍志》 |
一、《国史经籍志》的作者与版本 |
二、《国史经籍志》的编纂体例 |
三、《国史经籍志》的特色 |
四、《国史经籍志》的价值 |
第二节 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 |
一、《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作者与版本 |
二、《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编纂体例 |
三、《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特色 |
四、《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价值 |
第三节 方志艺文志——以(成化)《杭州府志·书籍》与(嘉靖)《浙江通志·艺文志》为例 |
一、(成化)《杭州府志·书籍》 |
二、(嘉靖)《浙江通志·艺文志》 |
第五章 明代的专科书目 |
第一节 经学目录 |
一、朱睦(?)《经序录》 |
二、朱睦(?)《授经图义例》 |
第二节 医学目录——以《医藏书目》为例 |
一、《医藏书目》的作者与成书 |
二、各家对《医藏书目》的着录与《医藏书目》的版本 |
三、《医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
四、《医藏书目》的特色与价值 |
第三节 宗教目录 |
一、释藏目录 |
二、道藏目录 |
第四节 戏曲目录 |
一、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 |
二、《录鬼簿续编》 |
三、祁彪佳《远山堂剧品》 |
四、徐渭《南词叙录》 |
五、《旧编南九宫目录》 |
六、吕天成《曲品》 |
七、祁彪佳《远山堂曲品》 |
第六章 明代的特种书目 |
第一节 刻书目录 |
一、周弘祖《古今书刻》 |
二、官刻目录 |
三、私人刻书目录——以毛晋《汲古阁校刻书目》为例 |
四、坊肆刻书目录 |
第二节 引用书目 |
一、引用书目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
二、引用书目的多种称谓 |
三、引用书目的类型 |
四、明代引用书目的特点 |
五、高武《针灸聚英集用书目》 |
六、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采摭诸书》 |
七、梅鼎祚《书记洞诠引用书目》 |
八、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引用书目》 |
第三节 辨伪目录——以胡应麟《四部正讹》为例 |
一、《四部正讹》的作者与版本 |
二、《四部正讹》的编纂体例 |
三、胡应麟的目录学理论——兼议《经籍会通》 |
第四节 地方着述目录——以曹学佺《蜀中广记·着作记》为例 |
一、《蜀中广记·着作记》的作者曹学佺 |
二、《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版本 |
三、《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编纂体例 |
四、《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特色 |
五、对《蜀中广记·着作记》的评价 |
第五节 序跋题记——以《读书后》《南濠居士文跋》为例 |
一、王世贞《读书后》 |
二、都穆《南濠居士文跋》 |
余论 |
一、明代书目中多样化的类目设置 |
(一) 二分法与三分法的采用——主要以专科目录为例 |
(二) 对四部分类法的继承——主要以综合性书目为例 |
(三) 对四部分类法的突破——主要以综合性书目为例 |
二、明代书目对多种分类依据的采用 |
(一) 设类依据的单一化——以专科目录为例 |
(二) 多种设类依据的平行并用——主要以《赵定宇书目》、《脉望馆藏书目》等为例 |
(三) 多种设类依据的立体结合——主要以集部、史部为例 |
三、明代插架与分类相结合的书目编制体创——兼议《千字文》编号法在书目中的意义 |
四、明代书目中新类目的设立与特殊内容的归置 |
(一) 藩府类的设立 |
(二) 举业类的设立 |
(三) 四书、性理类的设立与理学书籍的归置 |
(四) 御制类书籍的归置 |
(五) 个人着述的归置 |
(六) 类书的归置 |
(七) 丛书的归置 |
(八) 释道二家书籍的归置 |
五、明代书目编纂的特征 |
六、明代目录学家的目录学思想 |
七、明代的书目编纂所体现的学术文化特色 |
(一) 经学与理学 |
(二) 史学 |
(三) 文学——兼议明代目录学家版本意识的抬头 |
(四) 医药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皮日休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已有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重点 |
第一章 皮日休事迹与诗歌概况 |
第一节 事迹述要 |
一、鹿门隐读 |
二、求仕为官 |
三、松陵唱和 |
第二节 皮诗概况 |
一、存佚状况 |
二、分类状况 |
三、分期状况 |
第二章 皮日休的文学(诗歌)思想 |
第一节 宗奉圣人 |
第二节 文学(诗歌)思想 |
第三章 皮日休诗歌的情志主题 |
第一节 家国怀抱 |
第二节 闲适情趣 |
第三节 隐逸志尚 |
第四节 羁旅之苦 |
第五节 悼亡之悲 |
第六节 怀古伤今 |
第四章 皮日休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体类全备 |
第二节 取材丰富 |
第三节 手法多样 |
第四节 风格奇峭 |
第五章 皮日休诗歌的影响与接受 |
第一节 皮日休诗歌后世评论 |
第二节 皮日休诗歌历代选录 |
余论 皮日休诗歌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古籍中所载皮日休生平情况汇总表 |
附录2 皮日休生平简表 |
附录3 皮日休前后期交游情况统计表 |
附录4 皮日休前后期诗歌题材分类统计表 |
附录5 《全唐诗》中皮日休诗歌题材分类统计表 |
附录6 皮日休各体裁诗歌占总数百分比统计表 |
附录7 《松陵集》里收录皮日休诗歌情况表 |
附录8 《松陵集》里皮日休组诗归纳表 |
附录9 《松陵集》中皮日休诗歌体裁分布表 |
附录10 《松陵集》里皮日休“杂体诗”归纳表 |
附录11 皮日休诗歌历代选录 |
附录12 皮日休及其诗歌历来评论辑述表 |
致谢 |
四、茶事诗抄(诗词35首)(论文参考文献)
- [1]茶空间在特色民宿中的设计运用研究[D]. 徐宁.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2]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D]. 罗方舟.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惠山竹炉雅集及其文学书写研究[D]. 韩学慧. 江南大学, 2020(01)
- [4]李彦章的诗歌创作与文学活动[D]. 王若男.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江西古代士人园林调查研究[D]. 崔婷婷.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6]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孙海龙.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2)
- [7]1810-1895年间闽台茶业交流[D]. 王俊杰. 厦门大学, 2017(05)
- [8]明代书目研究[D]. 孙蕴. 山东大学, 2017(05)
- [9]皮日休诗歌研究[D]. 王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10]明代吴江作家研究[D]. 陈奉金. 上海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