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集群与贵州中药、民族药业的健康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士齐[1](2019)在《贵州省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既面临着诸如产业政策支持、便捷交通、战略发展、科技支撑等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诸如东西方医学理论和医药标准认证体系的差异性、中药走出去的平台瓶颈、国外天然药物研发势头迅猛等方面的挑战。推动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路径是: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升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树立品牌意识,推动企业集群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努力拓宽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中药"走出去";积极营造中药产业外贸发展环境,加大中药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贵州省人民政府[2](2019)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发[2018]33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8年12月11日(此件公开发布)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抢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深入推进"双千工程",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集中力量推动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制定本行动方案。
关俊威[3](2018)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林下经济是稳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的重要渠道。林下中草药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符合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格局,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区生态持续完善、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重要选择。在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关键时期,林下中草药成为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有林区接续替代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从当前来看,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种植无序化、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附加值低、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地抑制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产业替代作用、极大地弱化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经济促进作用。如何实现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横向耦合与纵向协同,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与空间链的多维支撑与融合发展;如何培育具有较高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推动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主体的多维联结、链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结构的网络构筑,这是提升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与运行效能,增强林下中草药产业主体的竞争优势与运行绩效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产业链类型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以及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整体发展态势;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构建的战略层次、结构层次和价值层次等核心思想;从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方面,全面阐释产业链上游-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中游-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产业链下游-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等环节的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又从价值维度培育方面,系统描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空间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切实推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供需动态平衡、技术协同创新、空间合理分布;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确定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撑体系,以提升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增强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运行效能。
金阳[4](2017)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药产业作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高风险、高回报率、市场前景广阔等发展特点。同时医疗器械、医药包装、物流配送作为医药产业的发展组成结构功能部分,构建了目前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医药产业成熟的标签,从地理空间形态的组织集聚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发达区域经济成长空间广阔,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地位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医药行业成为了发达地区保持领先,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战略选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地处长白山腹地,凭借得天独厚的长白山天然动植物药用资源优势,医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地区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产业区位可以看出,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部中朝边境,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对外窗口,也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这也为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区位条件优势,并逐步成为延边地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医药产业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地方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组成地位,主要以少数大型企业带动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以敖东集团、华康药业等为核心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雏形。从国内外研究实践可以看出,医药产业集群是地方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发达地区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拉近与发达地区产业水平的有效战略工具。本文对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集群的理论运用与研究内容,对于指导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探索,提升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指导作用。从民族学角度出发,民族地区医药产业是朝鲜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和民族情感;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医药产业及关联行业的协同发展对弘扬本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问题分析入手,研究和判断了限制医药产业成长集聚的制约因素,确立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未来方向。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该章是本论文的基础章节,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内容。同时,对所涉及的医药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和综述,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章,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该章是本论文的理论章节。首先通过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明确了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形态特点和发展内涵。在此之后,分别介绍了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从外部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得以集聚的诱因,并梳理了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对其提出的“钻石模型”予以综述。佩鲁的区域增长极理论,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增长极之间的构建关系。最后,提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内容,意在说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在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组成部分,为具有民族文化资源特色的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本章对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首先,介绍了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勾勒出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所依托的现实背景。运用实地考察法对延边州医药产业带的战略布局、医药企业园区布局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首先辩证分析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要素,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框架,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行业、企业战略、机会、政府六个因素形象的探讨了延边州医药产业现阶段发展中各个要素的发展作用关系与产业发展状态。然后重点对敦化市敖东医药园区进行了阶段性的走访调查,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和园区企业员工的针对性访谈,更加深入了解到园区企业管理动态、运行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发展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延边州医药产业的发展形态主要以少数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发展特点。最后,结合以上综合研究,分析出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了:一是生产要素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二是相关企业缺乏合作;三是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四是政策支撑环境有待改善;五是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明显。第四章,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在对现有国内外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理论进行总结的前提下,针对我国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定量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州入手,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建立了影响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SPSS软件的计算,分析了影响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延边州所属7个县市(除珲春市)综合评价指标的得分进行了排名,分别对各个城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具有不同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影响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根据因子分析中对主要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以及延边州民族地区产业的特殊性与现实条件,本文认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专业化分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政府等构成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力机制所需的影响因素。这七个因素在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动力机制的系统模型中互相作用,形成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动态网络的作用机制。第五章,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该章是本论文的结论章节,也是医药产业政策支撑的主要内容。在前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法,进一步对延边州医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探讨和研究,为延边州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战略决策的依据。通过对集群理论的综述、产业现状的分析与存在问题以及动力影响因素机制的构建等,进一步深化了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王海燕[5](2014)在《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疾病谱和健康保健需求的变化,推动中医药产业以其独特优势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中国西部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的天然优势。研究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欠发达地区创新产业发展路径、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实意义重大,战略意义深远。本文围绕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主题,构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分析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投入系统、研发创新系统、政策支撑系统、循环交换系统(即IRPE系统)现状,系统地提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以系统论视角,创造性地构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IRPE系统,提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首次对西部中医药产业进行全面评价,提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化重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首次对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构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系统地对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进行集成,构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提出了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构想;通过重构中医药产业系统,分析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演进规律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探索宏观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内微观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丰富了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内容和视野。
贵州省人民政府[6](2012)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发[2012]3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齐微微[7](2010)在《矫正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 ——以贵阳遵义工业为例》文中提出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能够增强区域的竞争力,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贵州的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逐渐演变成了“二三一”,并逐步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趋势发展,这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贵州的各地区间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现状,影响了产业的合理布局。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政府行政性垄断以及贵州交通条件落后等原因,导致了贵州地区间较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结构趋同现象。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地区间企业的恶性竞争,导致经济效益的低下,不利于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了地区间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对象是工业,以制造业为研究的主要部分。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以贵阳与遵义为例来分析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状,通过个例来实现对贵州省产业结构有个全面的了解,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指导意义。本文针对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对策建议,这也是本文的重点,该重点的研究对调整贵州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贵州经济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专业分工与协作、产业集群、专业市镇、基于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等相关理论视角,结合贵州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对策建议,力求达到矫正贵州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目的,从而推动贵州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本文总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为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提供了理论支撑。即:专业化分工协作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专业市镇理论以及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理论。第三部分对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选择贵阳遵义制造业对其进行重点分析。该部分采用衡量产业结构趋同的系数指标,即: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克鲁格曼结构差异度指数、区位商指数。通过运用系数指标来衡量贵阳遵义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程度,得出的结果分别为:基于三次产业产值的相似系数法衡量的结果为0.867;基于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法得出的结果为0.603;基于克鲁格曼结构差异度指数法衡量的结果为0.885;基于区位商指数法衡量找出贵阳遵义两地区间制造业中存在严重产业结构趋同的典型行业,即: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贵阳遵义地区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我们根据同样分析方法,也可以得出贵州其他地区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在最后又以制药业为例,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分析,以求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性。第四部分对贵州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后果进行分析。造成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有交通落后、交易成本过高制约着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地方性的行政垄断和政府有意识的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对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产业结构趋同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消极影响。由于贵州各地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存在,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导致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不仅如此,产业结构趋同还会加剧地方保护,阻碍市场的扩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约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对贵州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矫正是非常必要的。第五部分提出矫正贵州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对策建议,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根据矫正产业结构趋同的相关理论,相应的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力量,推动产业集群和专业市镇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群的建设,以期达到矫正贵州各地区间工业产业结构趋同,促进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最终带动贵州全省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为了使研究更加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最后添加了一个附件,对贵州制药业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更为具体的研究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王明亮[8](2010)在《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贵州作为西部生物资源大省,中药药材资源极其丰富,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及产业畸形的掣肘,贵州在发展生物制药这一产业上一直无多大作为。现阶段发展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最大的省情,积极引导企业重组、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品牌和知识产权战略以促进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贵阳市人民政府[9](2009)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科技创新计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贵阳市科技创新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贵阳市人民政府二○○九年十月二十三日贵阳市科技创新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和贵州省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支撑作用,振兴全市工业经济,促进我市社会经
陈弘[10](2009)在《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中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提升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是二十一世纪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综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支撑体系,以及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等。加强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升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提高现代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途径选择。论文从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中药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指出新形势下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与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详细论述现阶段我国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对产业集群、中药产业与中药现代化以及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我国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意义;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业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等理论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模型,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建立逻辑分析框架。3、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方式与过程以及形成的内在动力等;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并通过对我国中药产业集群产生、成长的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我国中药产业集群的主要形成模式;根据产业组织结构的特点,从宏观角度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几种主要组织形式及其特征。4、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内部运行机制的建立。根据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具体特点,设计并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和基础运行平台:综合考虑信息流、物流、人力资源流等诸多方面因素,构建一套高效、敏捷、完整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运行模式;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合作、技术学习与交流等内部机制,改善企业间协作与竞争行为,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5、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支持体系。健全的外部支持体系是提高并发挥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率、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以“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为依据,研究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支持体系,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政府支持体系。6、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发展模式;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并详细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以生命周期为切入点,研究选择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各阶段最适宜的发展模式。界定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理论依据及目标定位;以“竞争力模型”为框架,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资源整合战略、营销整合战略、创新整合战略、产业整合战略等方面研究选择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模型;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机制。7、案例研究。运用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深入剖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雏形,总结其成功经验,探寻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对于促进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对策与措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有关结论。关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需要结合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实际特点,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论文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初步构建了一套规范的、操作性强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逻辑分析框架,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其竞争力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二、企业集群与贵州中药、民族药业的健康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集群与贵州中药、民族药业的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二)品牌培育不断加强 |
(三)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发展势头迅猛 |
(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
二、贵州中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
(一)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政策机遇 |
(二)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便捷交通优势 |
(三)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机遇 |
(四)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科技支撑 |
三、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
(一)东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性给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带来的“文化壁垒” |
(二)国内外医药标准认证体系的差异性给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带来的“技术壁垒” |
(三)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平台瓶颈 |
(四)国外天然药物研发势头迅猛,对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带来的挑战 |
四、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对策探讨 |
(一)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
(二)提升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 |
(三)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
(四)树立品牌意识,推动企业集群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
(五)努力拓宽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中药“走出去” |
(六)积极营造中药产业外贸发展环境,加大中药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
(3)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相关研究 |
1.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研究 |
1.3.3 林药结合的相关研究 |
1.3.4 国外中草药产业相关研究 |
1.3.5 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 |
2.1.2 林下中草药 |
2.1.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链类型理论 |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 |
2.2.4 产业关联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整体态势 |
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分布与特点 |
3.1.1 黑龙江省林区的自然环境 |
3.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 |
3.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特点 |
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
3.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现状与问题 |
3.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
3.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
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整体SWOT分析 |
3.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
3.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
3.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 |
3.3.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框架设计 |
4.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 |
4.1.1 关联性-吸引力均衡原则 |
4.1.2 相关差异性原则 |
4.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战略层次 |
4.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O战略 |
4.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T战略 |
4.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O战略 |
4.2.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T战略 |
4.2.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4.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结构层次 |
4.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
4.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结构属性 |
4.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价值层次 |
4.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维度 |
4.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属性 |
4.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总体框架 |
4.6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 |
5.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环节培育 |
5.1.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 |
5.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
5.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企业GAP生产品种的选择 |
5.1.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组织模式 |
5.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中游环节培育 |
5.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 |
5.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的关键技术 |
5.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优化 |
5.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下游环节培育 |
5.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 |
5.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的关键环节 |
5.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企业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价值维度培育 |
6.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 |
6.1.1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原则、目标与标准 |
6.1.2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
6.1.3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
6.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 |
6.2.1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思路 |
6.2.2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
6.2.3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
6.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 |
6.3.1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思路 |
6.3.2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
6.3.3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
7.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7.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博弈机制 |
7.2.1 产业链上游与中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
7.2.2 产业链中游与下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
7.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
7.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
7.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比例确定 |
7.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应用的关键问题 |
7.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决定因素筛选 |
7.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的持续优化 |
7.4.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 |
7.5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持体系 |
8.1 完善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
8.1.1 优惠扶持政策支持 |
8.1.2 产业外向型发展支持 |
8.1.3 产业发展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
8.2 健全林下中草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8.2.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
8.2.2 引导创业基金注资 |
8.3 构建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
8.3.1 建立林下中草药“研产”一体化技术平台 |
8.3.2 建立林下中草药科研创新基地 |
8.3.3 突破中草药制品的国际技术壁垒 |
8.4 搭筑林下中草药产业的中介支持体系 |
8.4.1 培育林下中草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
8.4.2 充分发挥林下中草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
8.4.3 加强林下中草药行业的技术中介服务 |
8.5 本章小结 |
9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
9.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资源基本概况 |
9.1.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野生情况 |
9.1.2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种植情况 |
9.2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存在问题 |
9.2.1 上游种植产业不规范,田间管理不到位 |
9.2.2 中游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少 |
9.2.3 下游营销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一 |
9.3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 |
9.3.1 五味子产业链的SWOT分析 |
9.3.2 五味子产业链培育的战略选择 |
9.4 基于S-O发展战略的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
9.4.1 五味子产业链的结构维度培育 |
9.4.2 五味子产业链的价值维度培育 |
9.5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体系 |
9.5.1 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
9.5.2 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企业 |
附录二: 黑龙江省中药产品生产企业 |
附录三: 通过GAP认证的中药企业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选题依据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现实依据 |
1.3.3 政策依据 |
1.4 医药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医药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
1.4.2 民族地区医药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
1.4.3 民族医药产业与民族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2.1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
2.1.1 马歇尔产业区的概念及理论 |
2.1.2 产业聚集的诱因 |
2.1.3 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关系 |
2.2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 |
2.2.1 波特产业集群理论的内容 |
2.2.2 波特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钻石模型 |
2.2.3 钻石模型的缺陷与发展 |
2.3 区域增长极理论 |
2.3.1 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内容 |
2.3.2 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基础 |
2.3.3 产业集群与区域增长极的构建关系 |
2.4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
2.4.1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 |
2.4.2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相关文献研究 |
第三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历程 |
3.1.2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3.1.3 延边州医药产业空间布局 |
3.2 基于钻石体系的延边州医药产业要素分析 |
3.2.1 四个关键要素 |
3.2.2 两个辅助因素 |
3.3 敦化敖东医药产业园案例分析 |
3.3.1 调研对象及方案设计 |
3.3.2 敦化敖东医药园区产业集聚形成因素分析 |
3.4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
3.4.1 生产要素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
3.4.2 相关企业缺乏合作 |
3.4.3 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
3.4.4 政策支撑环境有待改善 |
3.4.5 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明显 |
第四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 |
4.1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
4.1.2 指标选择 |
4.1.3 数据分析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关联作用 |
4.2.1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关联 |
4.2.2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作用 |
4.3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4.3.1 基础影响因素 |
4.3.2 核心影响因素 |
4.3.3 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作用解析 |
第五章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
5.1 基于SWOT分析的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战略 |
5.1.1 延边州医药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2 构建延边州医药产业SWOT矩阵 |
5.1.3 延边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
5.2 生产要素的投入配置 |
5.2.1 医药产业资本投入策略 |
5.2.2 医药产业人才体系建设策略 |
5.2.3 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策略 |
5.3 相关及支持行业(产业链)的协作发展 |
5.3.1 促进园区间医药企业协同发展 |
5.3.2 构建朝医药产业化的企业资源共享机制 |
5.4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实施 |
5.4.1 医药企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最优选择 |
5.4.2 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对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
5.5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
5.5.1 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
5.5.2 建立延边州医药行业协会发展制度 |
5.5.3 推进医药产业政策落地 |
5.5.4 加大政府科研配套资金引导力度 |
5.5.5 以信息化、智能化带动医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进程 |
5.5.6 完善医药产业依法监管力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5)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
1.1.1 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空前历史机遇 |
1.1.2 中医药产业极具竞争优势 |
1.1.3 中医药产业发展与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医药产业研究现状 |
2.1.1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
2.1.2 医药产业转移研究 |
2.1.3 医药产业发展博弈理论研究 |
2.1.4 医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
2.2 中医药产业研究现状 |
2.2.1 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 |
2.2.2 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研究 |
2.2.3 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研究 |
2.2.4 中医药国际化研究 |
2.2.5 中医药产业集群化研究 |
2.2.6 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持环境研究 |
第三章 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3.1 系统理论 |
3.1.1 系统概念 |
3.1.2 系统理论 |
3.2 区域产业系统 |
3.2.1 产业系统研究 |
3.2.2 区域产业系统结构 |
3.2.3 系统论发展趋势与区域产业系统特点 |
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1 可持续发展概念 |
3.3.2 可持续发展研究 |
3.3.3 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 |
3.4 产业发展理论 |
3.4.1 产业结构理论 |
3.4.2 产业关联理论 |
3.4.3 产业分工理论 |
3.4.4 产业组织理论 |
3.4.5 产业空间发展模式理论 |
3.4.6 产业竞争力理论 |
3.4.7 产业发展定量分析理论 |
3.4.8 产业政策理论 |
3.5 中医药学相关理论 |
第四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产业与中医药产业 |
4.1.1 产业概述 |
4.1.2 中医药产业 |
4.2 西部中医药产业现状分析 |
4.2.1 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
4.2.2 西部中医药产业评价 |
4.3 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
4.3.1 西部中医药产业内部影响因素 |
4.3.2 西部中医药产业外部影响因素 |
第五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与机制研究 |
5.1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性分析 |
5.1.1 西部中医药产业整体性分析 |
5.1.2 西部中医药产业开放性分析 |
5.1.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要素相关性分析 |
5.1.4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结构有序性分析 |
5.1.5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性分析 |
5.2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构建 |
5.2.1 完善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的必要性 |
5.2.2 构建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的外部条件 |
5.2.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重构原则 |
5.2.4 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重构 |
5.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运行机制 |
5.3.1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信息反馈机制 |
5.3.2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鲁棒机制 |
5.3.3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自适应机制 |
5.3.4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自我调节机制 |
5.3.5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自催化机制 |
5.3.6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自我发展机制 |
第六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6.1 动力投入系统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
6.1.1 C-D 生产函数 |
6.1.2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经济增长计量模型 |
6.1.3 模型参数估计 |
6.2 研发创新系统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
6.2.1 因子分析方法概述 |
6.2.2 西部中医药产业影响因子分析 |
6.2.3 西部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
6.2.4 聚类分析结果及分析 |
6.2.5 结论与建议 |
6.3 政策支撑系统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
6.3.1 产业政策与产业转移 |
6.3.2 中医药产业区际转移演化博弈理论分析 |
6.3.3 西部医药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
6.3.4 西部地区承接中医药产业转移对策 |
6.4 循环交换系统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
6.4.1 超边际分析的基本理论 |
6.4.2 对外开放、专业化分工与产业发展超边际理论分析 |
6.4.3 对外开放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
6.4.4 医药制造业对外开放度与利润额相关性分析 |
6.4.5 医药制造业对外开放度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关性分析 |
6.4.6 对外开放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
第七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7.1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 |
7.1.1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阶段 |
7.1.2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路径 |
7.1.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定位 |
7.2 资源对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带动作用 |
7.2.1 地缘优势带动中医药产业 |
7.2.2 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集群 |
7.2.3 文化优势引领产业发展 |
7.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功能提升 |
7.3.1 提高各子系统发展能力 |
7.3.2 以价值链重塑中医药产业系统产业链 |
7.3.3 发挥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协同效应 |
7.3.4 以商业模式创新加速中医药产业系统升级 |
7.4 促进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开放 |
7.4.1 内部生成开放型结构 |
7.4.2 开放中医药产业各子系统 |
7.4.3 扩大系统与外部环境开放 |
7.5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
7.5.1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基本发展模式选择 |
7.5.2 构建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
第八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 |
8.1 强化西部中医药产业动力投入系统 |
8.1.1 改进中医药原材料供应能力和可持续性 |
8.1.2 保障中医药人力资源充裕 |
8.1.3 提升产业资金吸纳能力 |
8.2 提升西部中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系统 |
8.2.1 提升中医药产品创新能力 |
8.2.2 推动西部中医药市场创新 |
8.2.3 以文化创意实现中医药产品营销创新 |
8.2.4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8.2.5 创新西部中医药产业管理体制 |
8.3 完善西部中医药产业政策支撑系统 |
8.3.1 完善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
8.3.2 促进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支持政策有效整合 |
8.3.3 增强政府执行能力,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
8.4 改进西部中医药产业循环交换系统 |
8.4.1 改进西部中医药产业营销体系 |
8.4.2 提高中医药产业物流水平 |
8.4.3 打造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西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与制约要素并存 |
9.1.2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尚未达到可持续 |
9.1.3 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化重构 |
9.1.4 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扬长补短 |
9.1.5 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需选择合理路径与模式 |
9.1.6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应抓住机遇加大开放 |
9.1.7 西部中医药产业政策支撑是可持续重要条件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2.1 研究不足 |
9.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矫正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 ——以贵阳遵义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于产业结构趋同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体系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体系 |
2 关于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研究 |
2.1 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现状 |
2.2 关于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相关理论 |
2.2.1 专业化分工协作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专业市镇理论 |
2.2.4 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理论 |
3 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现状分析-以贵阳遵义工业为例 |
3.1 贵州产业结构现状 |
3.2 贵阳遵义工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3 衡量产业结构趋同的指标 |
3.3.1 工业结构相似系数 |
3.3.2 克鲁格曼结构差异度指数 |
3.3.3 区位商指数 |
3.4 贵阳遵义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的指标分析 |
3.4.1 三次产业产值的相似系数分析 |
3.4.2 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
3.4.3 克鲁格曼结构差异度分析 |
3.4.4 区位商分析 |
4 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形成的原因及后果 |
4.1 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分析 |
4.1.1 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交易成本过高 |
4.1.2 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垄断 |
4.1.3 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对称 |
4.1.4 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
4.2 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后果 |
4.2.1 产业结构趋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积极影响 |
4.2.2 产业结构趋同产生的消极影响 |
5 关于矫正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采取的对策建议 |
5.1 贵州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原则 |
5.1.1 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发展的原则 |
5.1.2 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原则 |
5.2 矫正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采取的对策建议 |
5.2.1 引导趋同的产业结构向积极的方面转变 |
5.2.2 继续完善交通网络 |
5.2.3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5.2.4 加强政府对产业选择的引导 |
5.2.5 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
5.2.6 促进专业市镇的形成与发展 |
5.2.7 促进城市群的建设 |
5.2.8 继续完善市场机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对矫正贵州地区间制药产业结构趋同的分析 |
致谢 |
(8)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一) 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Strengths) 分析 |
1.资源优势。 |
2.民族药业优势。 |
(二) 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劣势 (Weakness) 分析 |
1.企业规模小, 资金规模小, 竞争能力不强。 |
2.人才匮乏,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能力较弱。 |
3.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不够高, 企业化运作不足。 |
4.现行医药体制制约生物制药产业发展。 |
5.企业营销能力较弱。 |
6.医药工业园区的管理尚不完善, 入驻企业尚未实现集群发展。 |
7.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产权制度和专利战略研究不够。 |
(三) 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ies) 分析 |
1.国内机遇。 |
2.国际机遇。 |
(四) 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威胁 (Weakness) 因素分析 |
1.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竞争。 |
2. 外国生物制药巨头的觊觎和贵州中药资源遭到破坏的硬伤。 |
二、发展贵州生物制药产业的对策建议 |
(10)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
1.1.2 集群化:培育与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1.1.3 中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产业集群内涵与分类相关研究 |
1.3.2 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研究 |
1.3.3 产业集群运行机制相关研究 |
1.3.4 产业集群战略相关研究 |
1.3.5 中药产业及中药产业集群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2 研究内容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产业集群 |
2.1.2 中药产业与中药产业现代化 |
2.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
2.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理论支撑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2.2.2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
2.2.4 产业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
2.3 现代中药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 |
2.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 |
2.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 |
2.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外在支持体系 |
2.3.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要素的关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 |
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方式与动力 |
3.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
3.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与过程 |
3.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 |
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
3.2.1 资源因素主导型 |
3.2.2 传统文化因素主导型 |
3.2.3 本土大企业主导型 |
3.2.4 园区优势主导型 |
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 |
3.3.1 “中卫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
3.3.2 依托产业集群的“小巨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
3.3.3 “网络式”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
3.3.4 空间聚集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 |
4.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与运行平台 |
4.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构成 |
4.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设计 |
4.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运行平台分析 |
4.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运行模式的构建 |
4.2.1 集群信息集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4.2.2 集群技术联盟的建立与运作方式 |
4.2.3 集群物流运作中心的设立 |
4.2.4 契约机制与信任机制的建立 |
4.2.5 “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 |
4.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合作与技术学习机制的建立 |
4.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合作机制 |
4.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支持体系的构建 |
5.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 |
5.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培育 |
5.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财政与金融支持 |
5.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物流服务系统的建立 |
5.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 |
5.2.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 |
5.2.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及选择 |
5.2.3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载体——中药产业高科技园区的建设 |
5.2.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发展机制的建立 |
5.2.5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建设 |
5.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政府支持体系 |
5.3.1 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中政府支持的理论依据 |
5.3.2 政府在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原则 |
5.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中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
6.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
6.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发展模式 |
6.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6.1.3 基于生命周期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
6.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6.2.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界定及目标定位 |
6.2.2 基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的集群发展战略选择 |
6.2.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模型的构建 |
6.2.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战略 |
7.1 运用“竞争力模型”分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 |
7.1.1 要素条件 |
7.1.2 需求条件 |
7.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7.1.4 企业间协作与竞争行为 |
7.1.5 人文环境与机遇 |
7.1.6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
7.2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
7.2.1 湖南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
7.2.2 生物医药园: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 |
7.2.3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模式 |
7.2.4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 提升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战略选择 |
7.3.1 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
7.3.2 打造现代中药物流基地,构建中药营销“大网络” |
7.3.3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
7.3.4 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
7.3.5 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
7.3.6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
7.3.7 加强领导与政策支持,保障发展中医药战略的实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主要创新之处 |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四、企业集群与贵州中药、民族药业的健康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J]. 张士齐. 凯里学院学报, 2019(04)
- [2]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01)
- [3]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D]. 关俊威.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 金阳. 延边大学, 2017(12)
- [5]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海燕. 天津大学, 2014(11)
- [6]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J].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10)
- [7]矫正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 ——以贵阳遵义工业为例[D]. 齐微微. 贵州财经学院, 2010(05)
- [8]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 王明亮. 凯里学院学报, 2010(01)
- [9]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科技创新计划的通知[J]. 贵阳市人民政府. 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9(21)
- [10]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 陈弘. 中南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