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体切除在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锋[1](2021)在《玻璃体切割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80例眼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40眼)和实验组(40例,40眼)。实验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采用视网膜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的眼压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玻璃体切割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着,能够降低最佳矫正视力,降低术后并发症,而且不影响眼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术后眼压,值得推广。
王倩[2](2021)在《影响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影响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和术后复发的因素及探讨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共121例121眼。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2.57±15.87岁,其中男59例,女6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组(扣带组)66例66眼和玻璃体切除组(玻切组)55例55眼。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裂孔情况、视网膜脱离程度、黄斑是否脱离、视网膜增殖程度、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术式,分析与术后视力恢复、术后复发相关的因素及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式的选择。结果:121眼初次视网膜复位98眼(81.0%),最终视网膜复位121眼,其中扣带组66眼,一次手术成功57眼,初次手术成功率为86.4%,最终视网膜解剖复位均成功;玻切组55眼,一次手术成功41眼,初次手术成功率为74.5%,最终视网膜解剖复位均成功。扣带组术前BCVA平均为0.91±0.68,术后BCVA平均为0.29±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玻切组术前BCVA平均为1.36±0.69,术后BCVA平均为0.70±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扣带组的病程(P=0.045)、黄斑状态(P=0.001)、术前BCVA(P<0.001)、累及象限数(P=0.001)与术后视力的恢复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玻切组的黄斑状态(P<0.001)、术前BCVA(P<0.001)、累及象限数(P=0.001)与术后视力的恢复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将P<0.1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扣带组的术前视力(P=0.014)、黄斑状态(P=0.017)与术后视力恢复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玻切组的术前视力(P<0.001)、累及象限数(P=0.002)、高度近视(P=0.031)与术后视力恢复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P=0.015)和术前BCVA(P=0.028)是影响SB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病程是影响巩膜扣带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2,OR=1.031,95%CI:1.003-1.060)。根据ROC分析结果显示,扣带组术前病程的阈值为47.5天。再次手术术式选择:扣带组复发9眼,6眼再次选择外路手术,3眼再次选择内路手术。玻切组复发14眼,11眼再次选择内路手术,3眼再次选择外路手术。结论:1.SB手术和PPV手术术后视力均显着改善。2.术前视力和黄斑是否脱离是影响SB手术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3.术前视力、累及象限数和高度近视是影响PPV手术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4.病程是影响扣带组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超过47.5天术后复发的危险性明显增加。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时应考虑复发原因、复发时间、初次手术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韩昊特[3](2021)在《PI3Kδ在PVR中的作用机制及视网膜病变治疗新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与视网膜牵拉和脱离相关的临床综合征。视网膜和玻璃体腔表面具有增殖潜能的细胞增殖和收缩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多数情况下,可以实现与PVR相关的视网膜的外科手术复位,但视觉恢复效果仍较差。在多达10%的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发现,一定程度的PVR尽管进行了复杂的手术,但大多数病人仍会视力低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其增生阶段(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与病理性血管生成有关,是导致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当前,PDR治疗方法通常使用VEGF抗体(兰尼单抗或贝伐单抗)或由融合至VEGF受体胞外域的抗体Fc片段组成的重组蛋白来中和玻璃体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但在许多PDR患者中都观察到了耐药性,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本论文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PI3Kδ在PVR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探索PVR基因治疗新途径;并从天然单体化合物中筛选潜在的治疗视网膜病变(如PVR和PDR)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磷酸肌醇3激酶δ(PI3Kδ)在玻璃体诱导的Akt/Mdm2/p53激活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磷酸肌醇3激酶(PI3K)是脂质家族蛋白激酶,其在信号传递方面起关键作用。PI3Ks包括PI3Kα,PI3Kβ,P13Kγ和PI3Kδ。PI3K在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起重要作用,但是,PVR涉及何种PI3K亚型尚不清楚。本章研究表明,p110δ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s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为了阐明PI3K亚型在PVR形成中的分子机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p110δ敲减细胞系,并采用p110δ特异抑制剂Idelalisib用分子和药理学方法灭活p110δ,证明p110δ灭活可阻止玻璃体诱导的Akt/Mdm2/p53通路的激活以及在PVR形成中细胞固有的细胞应答,进而阐明了PI3K亚型在PVR形成中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为RPE(如PVR)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2)TGF-β2诱导的PI3Kδ信号转导环在PVR疾病中的作用在PVR的发展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是细胞主要的应答反应,而转化生长因子(TGF)-β2是诱导EMT的关键因素。PI3K/Akt信号通路是实验性PVR的重要调节通路,而在玻璃体诱导的Akt激活中,PI3Kδ亚型起主要作用。本章研究表明,通过CRISPR/Cas9或药理学(Idelalisib抑制剂)方式使PI3Kδ失活,可有效阻断TGF-β2诱导的Akt激活以及EMT。Idelalisib对PI3Kδ的抑制作用还可以防止在小鼠中实验性诱导的PVR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TGF-β2诱导PI3Kδ/Akt/Mdm2/NF-κB途径控制PI3K的催化亚基p110δ的表达,并产生正反馈回路,这一通路的发现为阐明PVR的发病机理奠定了基础。(3)Chalcomoracin预防玻璃体诱导的Akt活化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迁移为了寻找治疗视网膜病变新的药物或先导化合物,本章选用实验室从真菌感染的桑叶分离得到的天然单体化合物Chalcomoracin(CMR),研究其抑制玻璃体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和PVR固有的细胞反应。研究表明,CMR对ARPE-19细胞IC50在72小时为35.5μM,而5μM的CMR则可显着抑制玻璃体诱导的Akt激活和p53抑制。此外,还发现CMR能有效地阻断玻璃体刺激的ARPE-1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收缩,表明CMR是一种潜在的PVR预防剂。(4)Capilliposide B在人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中阻断VEGF诱导的体外血管生成异常的血管生成与PDR的形成有关。本章探讨天然产物对PDR的治疗的可行性。Capilliposide B(CPS-B)是一种来源于细梗香草(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的齐墩果三萜皂苷,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生成信号通路和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EC)在PDR中的细胞响应。研究表明,CPS-B对HREC细胞IC50在72小时为8.5μM,而1μM CPS-B则可特异性抑制VEGF诱导的VEGFR2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酶Akt和Erk的活化。发现CPS-B有效地阻断了VEGF刺激的HREC增殖,迁移和管形成,表明CPS-B是一种潜在的血管新生相关疾病(如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预防剂。
张野[4](2019)在《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探讨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8月~2018年1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将55例55只眼符合纳入标准并行玻璃体切除连续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25眼、女性30例30眼,右眼34例34只眼、左眼21例21只眼。患者年龄在19~76岁间,平均年龄为(55.3±11.5)岁。55例55只眼均实施了 23G标准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将玻璃体全部切除并对视网膜表面增生膜、玻璃体皮质进行全部清除,裂孔周围激光光凝3~5排,进行液-气交换后关闭穿刺口。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28个月,平均(10.85±4.96)个月。对患者术眼术前、末次随访(≥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与眼压变化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术中并发症、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55例55只眼中,术后两个月时有49例49只眼视网膜成功复位,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89.09%。其余6例6只眼在术后2至6周时出现视网膜再次脱离,6例6只眼视网膜在进行硅油填充后复位,其中1例1只眼出现激光孔。术后1.5个月时,1例1只眼黄斑前膜形成。网膜成功复位的49例49只眼,术眼术前平均logMAR BCVA为(1.29±1.05),末次平均logMARBCVA为(0.40±0.31),术后明显好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46,P=0.000)。术眼术前平均眼压为(14.81±3.92)mmHg,末次平均眼压为(16.72±2.56)mmHg,术后眼压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90,P=0.000),术后2例2只眼出现高眼压,药物控制后恢复正常。在术眼术后的随访期内,53例53只有晶状体眼中,发生不同程度白内障的有12例12只眼。裂孔数目与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9,P=0.010);眼别(χ2=0.035,P=0.852)、年龄(χ2=1.393,P=0.498)、病程(χ2=4.376,P=0.094)、晶状体情况(P=0.702)、脱离范围(χ2=2.582,P=0.275)、PVR程度(χ2=0.395,P=0.821)、裂孔大小(χ2=1.541,P=0.673)、裂孔位置(χ2=1.258,P=0.533)及黄斑情况(χ2=0.008,P=0.930)与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别(P=0.455)、年龄(P=0.420)、病程(P=0.182)、视网膜脱离范围(P=0.749)、PVR程度(P=0.928)、裂孔大小(P=0.093)、裂孔位置(P=0.309)及黄斑情况(P=0.580)与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裂孔数目与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在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23G标准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空气填充不仅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有较高的成功率,可将其作为临床上治疗非下方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优选方案。
任旋[5](2019)在《OCTA观察硅油填充状态下3-6月内视盘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使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硅油填充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10月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脱离复位+硅油填充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时段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整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全身疾病史、药物治疗史、激光治疗史、家族遗传疾病史、工作情况等;所选患者术前均行详细的眼科检查,主要是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戴镜患者查戴镜视力;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患眼眼压;散瞳后行裂隙灯显微镜联合90D前置镜检查眼底,观察眼底视网膜、视神经等情况;患者术后视网膜均复位。术后随访6个月,OCTA检查硅油填充前、填充后1w、1m、3m、6m的视盘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选患者进行随访,测定患者的视力情况.视力情况具体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测定。提示32例研究对象最佳矫正视力<0.05者10例,18例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2之间,4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超过0.2。所选全部患者在经过手术后,视力均相应得到提升。在术后一周测定所选患者的视力情况,提示视力均较手术前升高;术后2-3个月,患者视力较术后1周提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术后2-3个月所选32例患者中最佳矫正视力超过0.2的12例,在0.05-0.2之间的15例,较治疗前明显好转。5例患者术中摘除白内障者,且在硅油取出同时行人工晶体植入术,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本文所选患者手术前后、硅油取出前后视神经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变化差异不显着,提示硅油填充(在未见明显乳化状态下)对于视盘毛细血管血流的影响并不大。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月32例患者眼压均在9-24mmHg之间,眼压平稳。硅油未乳化填充对患者的眼压不产生影响。硅油填充不同时间段,患者视乳头杯盘比未见显着差异(p>0.05)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有所下降(p<0.05)。硅油少量乳化者2例,1例于术后3个月发生,1例于术后6个月时发生,取出硅油后发现乳化硅油粒呈粉尘状,提示是硅油本身性状发生改变后引起乳化。结论:在3-6月内未明显乳化的硅油填充对视盘毛细血管血流的影响不大,但可一定程度的降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黄仁良,李雪来,陈献花[6](2016)在《眼内填充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国内临床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常见眼内填充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文献数据库收录的玻璃体切除手术与眼内填充物的随机对照和回顾性对照临床试验。在得到相关文献后,我们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纳入能够用来做分析的数据。最后,采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oftware version 2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评估针对眼内填充物修复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有36篇,共计5092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1)玻璃体切除术后修复视网膜脱离所采用的眼内填充物,硅油的视网膜修复效果比C3F8和SF6都好,且有统计学意义(OR=1.76,95%CI:1.192.60,P=0.0047;OR=4.68,95%CI:1.4814.81,P=0.0087)。(2)在填充术后所引起的白内障风险上,硅油填充物明显高于BBS(OR=3.24,95%CI:2.104.99,P=1.09E-7)和C3F8(OR=3.03,95%CI:1.506.10,P=0.0019)。(3)在填充物增加术后眼压升高风险上,硅油比BBS具有显着升高的风险(OR=6.74,95%CI:3.3813.41,P=5.67E-08),同时C3F8也比BBS具有显着升高的风险(OR=4.79,95%CI:2.379.68,P=1.29E-05)。另外,硅油与重硅油相比风险则显着得小一些(OR=0.16,95%CI:0.080.53,P=0.0026)。结论: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所采用的眼内填充物,主要分为液体和气体两大类;其中以硅油为主的液体填充物在修复视网膜脱离的有效率高于以C3F8和SF6为主的气体。但是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症风险高于其他类型的眼内填充物。
彭南祥[7](2013)在《玻璃体手术在各类眼底病变中临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玻璃体手术在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疾病及眼外伤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行玻璃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经玻璃体手术治疗后,术后视力提高198例,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5例,眼球萎缩2例。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晶状体及眼外伤疾病的有效方法。
浦利军,朱建刚[8](2011)在《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30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效果。方法:对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28例(30眼)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并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选择视网膜激光光凝及不同眼内填充物等。结果:随访3~13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改善22眼(73.3%),不变5眼(16.7%),视力减退3眼(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有效方法。
柯根杰[9](2005)在《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VR术联合巩膜扣带术/超声乳化术/自体血清黄斑裂孔封闭术/硅油填充术等治疗306例312眼(视网膜脱离282眼)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术后近期视网膜复位259眼(91.8%);282眼(术前有视网膜脱离257眼)随访3~38月,平均12.7月,远期视网膜复位201眼(78.2%),术后视力改善208眼(73.8%);视力0.05以上者181眼(64.2%)。VR术可有效摘除视乳头和视网膜下异物,其成功率100%。VR术联合自体血清滴注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长期随访黄斑裂孔全部封闭。术中主要并发症是医源性裂孔(5.8%);VR术后主要并发症分别是白内障(25.9%)、视网膜脱离(21.8%)、继发性青光眼(9.9%)和角膜病变(9.2%)。结论 VR术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VR术可有效摘除视乳头和视网膜下异物;VR术联合自体血清滴注可有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VR术联合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治疗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
姚静瑜,马林昆,袁援生[10](2000)在《玻璃体切除在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手术在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效果 ,对 10 4例 12 2眼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其中伴网脱者 10 3眼 ) ,根据不同对象具体情况行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 (玻切术 )及联合手术 .结果 :12 2眼术后视力提高 79眼 (6 4 8% ) ,10 3眼网脱复位 72眼(6 9 9% ) ,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结果表明 :玻切联合手术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
二、玻璃体切除在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体切除在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玻璃体切割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眼压的比较 |
2.2 两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2)影响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 |
2.2.4 术后随访指标 |
2.2.5 评价预后标准 |
2.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手术疗效 |
3.2.1 视网膜复位情况 |
3.2.2 术后视力 |
3.2.3 术后并发症 |
3.3 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影响巩膜扣带术后视力的因素分析 |
3.3.2 影响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 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
3.5 再手术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 |
3.5.1 手术术式选择 |
3.5.2 手术效果 |
第4章 讨论 |
4.1 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选择 |
4.2 视网膜复位情况 |
4.3 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
4.3.1 术前BCVA |
4.3.2 黄斑状态 |
4.3.3 累及象限数 |
4.3.4 高度近视 |
4.4 与术后复发相关的因素分析 |
4.5 再次手术术式选择 |
4.6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填充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PI3Kδ在PVR中的作用机制及视网膜病变治疗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1 绪论 |
1.1 PVR和 PDR简介 |
1.1.1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 |
1.1.2 增殖性糖尿病型视网膜病变(PDR) |
1.1.3 PVR和 PDR临床治疗策略 |
1.2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 |
1.2.1 CRISPR-Cas9 作用原理 |
1.2.2 CRISPR-Cas9 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1.3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
1.3.1 EMT发生过程 |
1.3.2 EMT调控网络 |
1.3.3 EMT在眼科疾病中的信号调控 |
1.4 Capilliposide B和 Chalcomoracin天然化合物简介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2 磷酸肌醇3 激酶δ在PVR模型中调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和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细胞培养 |
2.2.4 SgRNA设计与目标基因载体克隆 |
2.2.5 慢病毒的包装 |
2.2.6 p110δ的重新表达 |
2.2.7 Western Blotting |
2.2.8 免疫荧光 |
2.2.9 MTT法 |
2.2.10 细胞增殖试验 |
2.2.11 细胞迁移试验 |
2.2.12 胶原收缩试验 |
2.2.13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PI3Kδ在 RPE中高度表达 |
2.3.2 CRIS PR/Cas9 建立p110δ敲减细胞系 |
2.3.3 P110δ敲减可减轻玻璃体诱导的AKT和 MDM2 的激活以及p53 的抑制 |
2.3.4 P110δ的再表达恢复了玻璃体诱导的AKT和 MDM2 的激活和p53 的减少 |
2.3.5 PI3Kδ的化学抑制有效地阻止了玻璃体诱导的Akt和 Mdm2 的激活和 p53 的减少 |
2.3.6 PI3Kδ失活可防止玻璃体刺激的RPEs增殖 |
2.3.7 PI3Kδ的失活阻碍了玻璃体诱导的RPEs的迁移 |
2.3.8 PI3Kδ失活可消除玻璃体引起的RPE收缩 |
2.4 小结与讨论 |
3 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PI3Kδ信号转导环在PVR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和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细胞培养 |
3.2.4 DNA的构建 |
3.2.5 慢病毒包装 |
3.2.6 Western blotting |
3.2.7 免疫荧光检测 |
3.2.8 细胞迁移实验 |
3.2.9 荧光素酶测定-PI3Kδ报告基因 |
3.2.10 实验性PVR模型建立 |
3.2.11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PI3Kδ失活阻止TGF-β2 诱导的Akt激活和 Mdm2和NF-κB/p65 的蛋白表达 |
3.3.2 PI3Kδ失活可防止TGF-β2诱导的EMT |
3.3.3 阻断Mdm2 可抑制TGF-β2 诱导的Akt激活,p110δ和NF-κB/p65 的表达和细胞EMT |
3.3.4 NF-κB/p65 的消耗减弱了TGF-β2 诱导的Akt激活,p110δ和 Mdm2 的表达以及抑制EMT |
3.3.5 PI3Kδ的失活阻止了TGF-β2 诱导的ARPE-19 细胞迁移 |
3.3.6 抑制PI3Kδ可防止实验性PVR |
3.4 小结与讨论 |
4 Chalcomoracin在预防治疗PVR疾病中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细胞培养 |
4.2.4 Western blotting |
4.2.5 细胞活力测定 |
4.2.6 形态学观察 |
4.2.7 细胞增殖测定 |
4.2.8 细胞迁移测定 |
4.2.9 胶原蛋白收缩测定 |
4.2.10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玻璃体诱导ARPE-19 细胞中AKT的活化并抑制p53 的表达 |
4.3.2 CMR可阻止玻璃体诱导的AKT激活和p53 的降低 |
4.3.3 CMR预防玻璃体引起的ARPE-19 增殖 |
4.3.4 CMR阻断玻璃体诱导的ARPE-19 迁移 |
4.3.5 CMR阻滞玻璃体引起的ARPE-19 收缩 |
4.4 小结与讨论 |
5 Capilliposide B在预防治疗PDR疾病中的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细胞培养 |
5.2.4 免疫荧光 |
5.2.5 Western blot |
5.2.6 细胞活力测定 |
5.2.7 形态学观察 |
5.2.8 细胞迁移测定 |
5.2.9 Tube formation实验 |
5.2.10 统计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CPS-B阻止VEGF诱导的VEGFR2 信号转导 |
5.3.2 CPS-B可阻止VEGF诱导的HREC增殖 |
5.3.3 CPS-B阻断VEGF诱导的HREC迁移 |
5.3.4 CPS-B阻断VEGF诱导的HRECs管形成 |
5.4 小结与讨论 |
6 全文总结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病史采集、术前检查及准备 |
2.1 病史采集 |
2.2 术前眼科检查 |
2.3 仪器设备及药品 |
2.4 手术操作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术眼一般情况 |
3.2 术眼手术前后平均logMAR BCVA与眼压改变 |
3.3 术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式及玻璃体腔填充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成果 |
致谢 |
(5)OCTA观察硅油填充状态下3-6月内视盘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仪器和设备 |
2.2.2 基本资料 |
2.2.3 玻璃体切除+视网膜脱离复位+硅油填充术 |
2.2.4 眼部检查 |
2.2.5 观察指标 |
2.2.6 随访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所选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的变化 |
3.2 所选患者手术前后视神经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分析 |
3.3 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前后眼压的变化、视乳头杯盘比、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 |
3.4 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后硅油乳化的程度 |
第4章 讨论 |
4.1 OCTA概述 |
4.1.1 OCTA成像原理 |
4.1.2 OCTA在视网膜微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
4.2 OCTA在检测硅油填充状态下病情的应用 |
4.3 硅油的临床应用 |
4.3.1 硅油的应用历史 |
4.3.2 硅油对视网膜的毒性 |
4.4 本文研究结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眼内填充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1.1 文献入选标准 |
1.1.2 文献剔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文献检索 |
1.2.2 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及基本特征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有效性 |
2.2.2 安全性 |
2.2.2. 1 白内障 |
2.2.2. 2 眼压升高 |
2.2.2. 3 硅油乳化 |
2.2.2. 4 青光眼 |
2.2.2. 5 角膜变性 |
2.2.2. 6 视力下降 |
2.3 发表偏倚估计 |
2.4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7)玻璃体手术在各类眼底病变中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2.1 视力 |
2.2 视网膜复位情况 |
2.3 黄斑裂孔闭合情况 |
2.4 异物取出 |
2.5 术后效果 |
2.6 并发症 |
3 讨论 |
(8)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30眼(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结果 |
2 讨论 |
2.1 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与手术时机选择 |
2.2 术中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
2.3 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防与处理 |
(9)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手术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二: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黄斑裂孔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
(10)玻璃体切除在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玻璃体切除在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体切割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J]. 陈锋.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9)
- [2]影响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D]. 王倩. 吉林大学, 2021(01)
- [3]PI3Kδ在PVR中的作用机制及视网膜病变治疗新途径研究[D]. 韩昊特. 浙江大学, 2021(01)
- [4]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D]. 张野. 扬州大学, 2019(02)
- [5]OCTA观察硅油填充状态下3-6月内视盘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D]. 任旋. 南昌大学, 2019(01)
- [6]眼内填充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的Meta分析[J]. 黄仁良,李雪来,陈献花.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7)
- [7]玻璃体手术在各类眼底病变中临床应用分析[J]. 彭南祥. 中国当代医药, 2013(05)
- [8]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30眼[J]. 浦利军,朱建刚. 交通医学, 2011(01)
- [9]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D]. 柯根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05(07)
- [10]玻璃体切除在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J]. 姚静瑜,马林昆,袁援生.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