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草浆黑液复合肥对小麦生长影响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尚冰凯[1](2020)在《黑液类腐植酸的分子结构、生理活性及田间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造纸黑液是造纸工业的最大污染物。目前迫切需要一种良好的黑液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技术来实现造纸工业的清洁生产。钾碱制浆技术是采用氢氧化钾代替传统的氢氧化钠进行制浆,从而使黑液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须的钾元素,利于黑液的资源化利用,是一种有潜力的绿色工艺。本文主要从4种造纸原料经钾碱制浆得到的黑液中,提取获得了类腐植酸钾物质,并与矿物源腐植酸进行了化学结构的比较,以及对黑液类腐植酸钾提高种子萌发以及促进作物生长方面的能力进行了验证;通过田间试验测试了黑液类腐植酸钾与传统肥料配施后对棉花产量,根系生长以及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响。(1)黑液类腐植酸物质与矿物源腐植酸组成以及化学结构的对比以非木质材料为原料制备得到的样品中,黄腐酸的含量要高于木质材料制备的样品。通过元素分析以及紫外光谱结果发现黑液类腐植酸的芳香化程度比矿物源腐植酸高,其中非木原料(麦草、竹子)样品的芳香化程度最高,分子量更小。这意味着非木原料在生物学活性方面会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同时由于芳香化程度更高,黑液类腐植酸可能会具有更复杂的分子结构。同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黑液类腐植酸与矿物源腐植酸具有相似的腐植酸特征官能团,但是官能团的相对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固体核磁结果说明,它们的分子结构基本相同,但是黑液类腐植酸的分子结构更加的复杂、种类更多并且芳香结构也更多。(2)黑液类腐植酸钾对于种子萌发以及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黑液类腐植酸钾显示出良好的促进种子萌发的能力,并且表现出类似植物生长素的低促高抑的特点。其中松木源的黑液类腐植酸钾在浓度在40 mg/L效果最好,而竹子源的黑液类腐植酸钾最适浓度为20 mg/L。棉花幼苗水培试验中,适宜浓度的黑液类腐植酸钾提升了棉花幼苗的各项指标,黑液类腐植酸钾(松木)在浓度为80 mg/L时对棉花幼苗各项指标具有显着地促进作用,株高和根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了 16.27%和1 0.22%;黑液类腐植酸钾(竹子)的结果与以松木为原料的黑液类腐植酸钾的结果比较相似,不同的是,黑液类腐植酸钾(竹子)在浓度为40 mg/L时,对棉花幼苗的各项指标提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株高和根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了 14.49%和12.23%,不同原料制得的黑液类腐植酸钾在浓度增大到100 mg/L时,均对棉花幼苗的生长产生了抑制效果。(3)黑液类腐植酸钾在大田环境中作为土壤调理剂对棉花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以及土壤肥力的变化。黑液类腐植酸钾与矿物源的腐植酸钾对棉花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都有促进作用,施用黑液类腐植酸钾时增产率最高可达到9.0%。施用腐殖酸钾的增产率最高为1 1.2%;同时两者都对棉花的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有促进的作用;对棉花根系具有刺激生长的作用,显着的增加棉花的产量;并且黑液类腐植酸钾可以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肥力,实现了养分的高效利用。
张玉[2](2019)在《基于制浆废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从制浆废液中提取精炼出的木质素对植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其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与木质素结构特性有关。为制浆废液提供高值化利用途径,本课题选用非木材纤维碱法制浆废液探究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通过研究经氧化改性的碱法制浆黑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木质素结构之间的联系探究黑液木质素调节植物生长的机制。本课题研究结果如下:1、制浆废液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小白菜种子为研究对象,选用麦草碱预处理黑液(ABL)、麦草碱性亚硫酸钠蒸煮废液(SSWL)、稻草氧碱蒸煮黑液(OABL)、Fenton氧化稻草氧碱黑液(FOABL)稀释到以木质素浓度为基准的一定浓度的溶液,作用于小白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实验。结果表明,ABL、SSWL、OABL、FOABL对小白菜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其中OABL、FOABL对小白种子萌发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发芽势较对照提高4%。四种蒸煮废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都能促进小白菜幼苗茎长的增长,分别在木质素浓度50ppm、200ppm、200ppm、50ppm时对茎长促进作用最明显,分别比对照提高74%、82%、18%、26%。对幼根根长没有促进作用。ABL、SSWL、OABL、FOABL对小白菜鲜重干重积累都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对小白菜地上部分鲜重干重的促进作用更明显。ABL、SSWL、OABL、FOABL对冠鲜重、干重的促进均明显,冠鲜重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65%、46%、48%、47%;冠干重分别较对照提高59%、10%、55%、56%。对根部生长的促进作用体现使根更粗壮,根毛增多,因其根长无增长,但在ABL、SSWL、OABL、FOABL影响下根干重分别较对照提高35%、18%、64%、54%。对小白菜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OABL、FOABL更明显,ABL次之,SSWL效果较差。蒸煮废液表现出与腐植酸相似的生物活性,调节植物生长。2、制浆黑液的氧化改性及其对小白菜植株生长影响:对麦草碱性亚硫酸钠蒸煮废液(SSWL)、麦草烧碱蒽醌黑液(ABL)、稻草氧碱黑液(OABL)进行Fenton氧化改性分别获得Fenton氧化麦草碱性亚硫酸钠蒸煮废液(FSSWL)、Fenton氧化麦草烧碱蒽醌黑液(FABL)、Fenton氧化稻草氧碱黑液(FOABL)。麦草碱性亚硫酸钠蒸煮废液及其Fenton氧化后蒸煮废液对小白菜植株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木质素浓度50ppm及以下的麦草烧碱蒽醌蒸煮黑液影响下,小白菜植株茎叶生长和根部物质积累得到促进,茎叶鲜重、根鲜重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27%、42%。氧碱黑液、Fenton氧化改性后的麦草碱黑液与氧碱黑液仅在木质素浓度低于50ppm时对小白菜植株茎叶有机物质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茎叶鲜重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8%、9%、24%。木质素浓度25ppm时氧碱黑液对小白菜植株根部生长表现促进作用,根鲜重较对照提高12%。Fenton氧化改性后麦草碱黑液、氧碱黑液对根部生长未表现促进作用。木质素浓度较高时表现抑制作用。不同生长期的小白菜对制浆废液处理的反应不同,制浆废液对小白菜的生长促进作用幼苗期较生长期更显着。3、黑液木质素结构表征:将木质素从麦草烧碱-蒽醌黑液、稻草氧碱黑液中提取纯化后利用红外光谱分析、31P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H-13C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波谱分析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ABL木质素、OABL木质素都是GSH型木质素,OABL木质素中芳香环结构发生变化,二维核磁共振谱图中苯环信号较ABL木质素弱。OABL木质素中连接键信号较ABL木质素少,与磷谱定量测得的羟基含量、羧基含量结果一致。OABL木质素中羟基含量较ABL木质素多0.55 mmol/g木质素,脂肪族羟基,酚羟基含量分别比ABL木质素高0.28、0.27 mmol/g木质素,羧基含量比ABL木质素羧基含量高0.77 mmol/g木质素,ABL木质素中缩合酚羟基含量较OABL木质素稍多,氧碱蒸煮过程中木质素单元联接键断裂与烧碱-蒽醌法蒸煮过程相比更激烈。ABL、OABL木质素中还含有对香豆酸、阿魏酸,OABL木质素中小分子有机酸含量更多。木质素中活性基团如脂肪族羟基、酚羟基、羧基含量较多时,对小白菜幼苗生长、早期植株生长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废液中对小白菜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如对香豆酸、阿魏酸等含量增多时,制浆废液表现出抑制作用。
吕婷雯[3](2016)在《木质素对施用有机肥下盆栽平邑甜茶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中,以1年生的平邑甜茶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探讨了木质素对施用有机肥下盆栽平邑甜茶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大田盆栽测定植株相关生理指标,地下部采集主要以平邑甜茶根际以及非根际土壤为主,分别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的微生物数量进行检测,旨在探究木质素在农林业上的可能利用效果,为根区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在10%有机肥条件下,相比2.5 g·kg-1处理,1.5 g·kg-1处理明显提高了平邑甜茶株高、干径、净光合速率及叶片相对叶绿素的含量;两种浓度木质素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平邑甜茶根系活力,其中以2.5 g·kg-1处理提高最多。40%有机肥条件下,木质素有利于植株地上部生长,提高了地下部根系活力,2.5 g·kg-1处理最为显着。2.在施加有机肥条件下,木质素总体上有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但不同有机肥水平及不同浓度木质素促进土壤养分释放的程度不同。10%有机肥条件下,不同浓度木质素提高了根系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的含量,其中以2.5 g·kg-1处理最为显着。1.5 g·kg-1处理提高根际土壤速效钾和非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最多,而2.5 g·kg-1处理提高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最多。根际土壤的速效磷、有机质含量略高于非根际,而其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低于非根际。40%有机肥条件下,两种浓度木质素均提高了根系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其中1.5 g·kg-1处理最为明显。2.5 g·kg-1处理提高根系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多,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根系土壤速效钾含量。根际土壤的碱解氮、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大于非根际,但非根际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大于根际。3.在施加有机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因有机肥含量的不同及不同浓度的木质素而各有差异。在10%有机肥条件下,木质素提高了根系土壤脱氢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其中根际土壤下1.5 g·kg-1处理最显着,非根际土壤下2.5 g·kg-1处理提高最明显。两种浓度木质素抑制了根际及非根际土壤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提高了根系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以2.5 g·kg-1处理影响最明显。在40%有机肥条件下,两种浓度木质素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土壤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及蛋白酶活性,其中除1.5 g·kg-1处理提高蛋白酶活性最显着外,其它几种酶以2.5 g·kg-1处理的作用最为显着。木质素对根系土壤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幅度不大,2.5 g·kg-1处理组的根际效应表现最大。无论是10%或40%有机肥条件,根际土壤的脱氢酶、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及蔗糖酶的活性均高于非根际,而纤维素酶活性略低于非根际。4.在施加有机肥条件下,微生物种类因木质素的浓度不同而产生差异。施加10%有机肥条件下,相比2.5 g·kg-1处理,1.5 g·kg-1处理表现出最佳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明显增加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及真菌的数量。40%有机肥条件下,两种木质素均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提高了微生物多样性,其中2.5 g·kg-1处理增加最多。综上所述,试验研究表明就提高植株生长、改善土壤环境而言,在施用有机肥条件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木质素有利于促进平邑甜茶生长发育,且有效地改善根系土壤环境。
陈建峰[4](2013)在《棉秆KOH-NH4OH清洁制浆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废弃物,是一种良好的制浆原料,但由于碱法制浆过程中黑液处理等方面的困难,阻碍了棉秆制浆工业的发展。本文在详述各种棉秆制浆方法及各种制浆黑液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KOH-NH4OH对棉秆进行蒸煮,蒸煮黑液中除含有K、N两种元素外,还溶有木质素等有机质,可进一步加工成有机缓释肥料,从源头上解决了制浆黑液污染的问题。以上海闵行郊区的棉秆为对象,研究了各因素对蒸煮效果的影响,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蒸煮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制浆工艺条件为:KOH用量30%,NH4OH用量12.6%,液比为1:7,最高蒸煮温度170℃,升温时间120min,保温时间60min,此时相应的纸浆得率为45.63%,卡伯值为29.2,黑液的pH为12.08,残碱浓度为19.04g/L对棉秆KOH-NH4OH蒸煮脱木素反应历程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其反应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从开始升温到150℃的初始脱木素阶段,木素脱除率为34.84%;从150℃到170℃下保温60min的大量脱木素阶段,木素脱除率达到87.41%;从170℃下保温60min至实验结束的残余脱木素阶段,木素脱除率上升到93.55%。动力学研究表明初始脱木素阶段对纸浆残余木素呈1级,对[OH]呈0.7级,反应活化能为58.49kJ/mol;大量脱木素阶段对纸浆残余木素呈1级,对[OH-]也呈1级,反应活化能为50.63kJ/mol。以制浆黑液为对象,经过磷酸中和和复配制成黑液肥,通过氨挥发、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黑液肥对N、P、K有效性的影响,并与相同养分的无机清液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黑液肥的氨挥发量明显低于清液肥;该黑液肥能够降低N、K的淋溶损失,减少土壤对P的固定,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何秀院[5](2012)在《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针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禾草类秸秆资源丰富却没有适合的工业化高效利用技术;有用于制浆造纸但只利用了其中40%的纤维素,其余60%的有机质因钠碱蒸煮制浆,黑液污染未能实现有机肥功能,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生态环境;生产中缺乏既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养份,又可保持水土、保温保墒,还能固定流沙、改良沙地的多功能生态有机肥,用于我国沙化治理和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诸方面的技术问题;以突破“秸秆资源工业化高效利用、麦秸制浆造纸黑液资源化再利用、生态地膜肥料固沙植被”三个技术难题为思路,选择山西鸿昌农工贸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作为协作单位,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设计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纸—肥”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制浆黑液联产生态地膜有机肥的技术方案。论文以小麦秸秆和制浆化学原料及新产品应用为研究对象,从制浆原料入手,通过对传统麦秸化学制浆工艺的研究改进,试验采用对生态环境友好并具传统蒸煮剂化学性质的KOH(K2O)、K2SO3,Mg(OH)2(MgO)、MgSO3,NH4OH(NH3·H2O)、(NH3)、(NH4)2SO3,AQ(蒽醌)等复盐、复碱,代替传统的钠碱蒸煮制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碱性亚硫酸镁钾铵[Mg KNH4(SO3)2]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试验:采用3种原料3个剂量3次重复,分别设计不同量的复盐制成9个系列配方的蒸煮剂,对照采用传统的NaOH+Na2SO3蒸煮剂。根据试验的蒸煮效果和经济成本筛选确定的工艺是:采用(NH4)2SO3 +K2SO3 + MgSO3复盐组合,其中 MgO(MgSO3)用量为 6%,K2O(K2SO3)为 10%,NH3(NH4)2SO3 为 15%,AQ 为 0.05%;液固比为 4:1,装草后空转20 min后开始升温,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150℃,保温时间60min,喷放时间10min。蒸煮结果经测试,该亚硫酸镁铵钾蒸煮剂对麦秸木质素的脱除率达86.5%,纸浆得率49.7%,高锰酸钾值13.6%。同时利用其清洁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已获得成功。2.氢氧化镁钾铵(MgKNH4(OH)4)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试验:分别设计不同量的镁钾铵制成8个配方的蒸煮剂,对照采用传统的NaOH+Na2SO3蒸煮剂,三次重复;根据试验的蒸煮效果和经济成本优化确定的工艺是:采用Mg(OH)2 + NH4OH + KOH复合蒸煮剂,其中 MgO(Mg(OH)2)用量为 6%,K2O(KOH)为 6%,NH3(NH4OH)为20%,AQ为0.05%;液固比为5:1,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150℃,保温时间90min。结果经测试,该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麦秸木质素的脱除率达86.3%,纸浆得率48.35%,高锰酸钾值12%。同时,将其黑液再引入磷酸、尿素及粘合剂,进行酸析中和及粘结改性,以改善其性能,再经过喷雾干燥包装为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联产的固沙保土有机肥及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经中科院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部门五次检验测试结果,有机质含量36.66%--42.2%,无机养分含量7.2%——13.92%,腐植酸含量27.72%,固结强度 160kPa--250kPa。3.固沙保土有机肥及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固沙植被试验: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和沙漠实验观测站进行了抗风蚀性能和固结强度、施工技术、操作方法、植物生长等项试验,实施了野外固沙保土与植物种子喷播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抗风蚀性能优良,适于野外作业,固沙效果明显,不失为一种新型良好的固沙植被材料”。近年来,先后在中科院野外沙漠实验站、甘肃省张掖林场、青海省共和县、晋南黄河沙滩地试验示范2358 hm2。从应用结果看:治沙效果明显且经济合算,每m2沙地固沙成本仅0.45元,比国内同类产品低4.5元,比国际同类产品低0.55元。4.本研究成果的创新点(1)研制出镁钾铵复盐MgNH4K(SO3)2和 MgKNH4(OH)4复合蒸煮剂及麦秸清洁制浆工艺。在麦秸化学制浆蒸煮剂替代关键技术上,选用对生态环境友好并具蒸煮性质的镁钾铵复盐代替传统的钠碱蒸煮麦秸、制浆造纸,使所伴生的黑液成份彻底改善为有机复合液肥;实现了麦秸40%纤维素制浆造纸和60%木质素、半纤维素等有机质与镁钾铵化合制成有机复合肥。从而突破了钠碱制浆造纸黑液污染负荷重、资源浪费多、治理成本高和亚铵法制浆存在的白度差、易反黄、影响纸质和腐蚀设备的技术难题。开创了麦秸资源工业化利用和制浆黑液再利用的新途径,使其回收资源化高效利用。基本可以消除制浆造纸黑液污染。(2)研制出多功能新型环保肥料—固沙保土有机肥和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利用上述清洁制浆黑液中大量的聚戊糖和木质素的粘结性和大量的有机质,经蒸发浓缩、改性复合和干燥固化,研制成了具有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保持水土、吸湿保水、抗旱保墒、缓释长效作用的多功能新型环保肥料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不仅固沙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富含对植物有益的有机质和氮、磷、镁等营养元素,所以能增加荒漠沙地中的养份,利于植物生长而形成植被、建成农业生态环境和牧草生产系统。同时,探索出一条农纸肥联产的循环经济和清洁制浆新工艺技术模式。(3)研究制定出一套本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与多年生抗旱固氮牧草结合,用于我国荒漠化与沙化地、河流沙滩地、工矿复垦区培肥改良、水土保持、生态植被、牧草生产的技术模式。在播种抗旱沙生植物的同时喷洒生态肥。生态肥可承担固沙的前期功能三年左右;在植物生长形成群体的过程中,生态肥可提供养份和水份,促使植物功能群体植被建成而长期持续固沙。从而解决了固沙材料成本大、费用高、难以推广的问题。5.本研究成果解决的问题和应用领域本成果的实施不仅可使制浆造纸产业由纸浆单产走向资源化利用的农纸肥联产之路;而且能将制浆造纸黑液从有费用的治理变为有效益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还可解决沙化、荒漠化土地生态植被和牧草生产的技术难题。有望实现农业秸秆-制浆造纸-生态肥料-固沙植被-牧草生产-反哺农业的农纸肥体化的循环经济。本工艺技术可应用于我国广大的中小型造纸厂麦秸清洁制浆及黑液资源化利用,联产的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适于我国西部沙化土地生态植被和牧草生产、河流沙滩地改良培肥、工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以及普通沙质旱地施肥保水。
李嘉伟,李尚武,李和平,王彦臣,梁喜英,张文保,闫业起[6](2010)在《重塑中原辉煌,河南纸业期待二次崛起》文中研究说明《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其精彩的故事、激荡的情节一直为我们所耳熟能详。近日,重新翻拍的史诗电视剧《三国》,在国内又掀起了一股"三国热",电视剧中英雄对决、诸侯鏖战的场面,又再次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1700多年前的战场上,其中
张杰[7](2010)在《木质素对土壤中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是草浆生产大国,草浆生产中以麦草为主。草类制浆造纸产生的废液具有有机物浓度大、难降解物比例高等特点。针对废液回收处理难度大,直接排放污染环境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盆栽试验、田间试验,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研究铵法木质素和碱法木质素对土壤中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旨在研究探讨木质素农用的可能效果,为制浆造纸废液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木质素能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并且随木质素施入量的增加抑制强度增强。木质素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时间主要在尿素施入土壤后114 d,在培养第8 d前后木质素对脲酶抑制率出现最大值,21 d后木质素对脲酶活性不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木质素通过抑制土壤脲酶活性而延缓尿素的水解,降低铵态氮释放速度。在加入等量尿素态氮的情况下,木质素用量为0.30.6 g/kg,尿素水解时间延缓3 d;当木质素用量增加至2.76.7 g/kg时抑制时间延长到7 d。木质素同时抑制了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使施入的尿素较长时间以铵态氮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2.与不施木质素的土壤相比,施用木质素的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差异不显着,但表现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施用木质素的土壤无机态氮含量较低;而拔节期较高的趋势。施用木质素后土壤无机态氮的动态变化情况,有利于促进冬小麦的氮素吸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冬小麦生长中后期氮素供应不足的现象。但两种木质素的用量为6000 kg/hm2时,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在成熟期之前均低于不施木质素的处理。在冬小麦快速生长阶段,木质素高用量导致的土壤无机态氮含量低,会制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影响冬小麦生物量积累,致使冬小麦生物量低。3.施用铵法木质素能显着提高冬小麦生物量和产量,成熟期秸秆、籽粒产量均比不施木质素处理提高了17%;施用碱法木质素的效果比铵法木质素稍差。施用木质素提高了冬小麦的植株含氮量、吸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木质素施用能促进冬小麦生长,提高产量,但未表现出效果随木质素施用量增加而越明显的趋势。产量结果分析表明,铵法木质素、碱法木质素用量分别为3200 kg/hm2、2800 kg/hm2时增产效果最好。施用木质素后对冬小麦植株含氮量、吸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与产量结果相近。研究表明,就土壤氮素形态转化、作物氮素吸收及作物产量而言,适量施用木质素能延缓尿素在土壤中的水解和无机态氮释放速率,对冬小麦氮素吸收、产量均有促进效应。因此,研究工业木质素的农用土施,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之一。
邱瑾[8](2010)在《制浆造纸废液的生物转化及转化物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将枯草芽孢杆菌SY-1菌种接入棉杆机械浆废液当中进行发酵,得到的产物用于蔬菜种植地生物修复,为制浆造纸废液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本论文对SY-1菌株在棉杆机械浆废液中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7.4,培养温度34℃,接种量8%,装液量50mL/250mL,摇床转速150r/min,培养时间16h。通过实验室模拟田间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稀释倍数的棉杆机械浆废液转化液对蔬菜生长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转化液能够提高种子发芽活力,对于很难发芽的茄子种子,发芽率提高42.1%,因此适于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不同的蔬菜种子所能适应的转化液稀释倍数不同,茄子、番茄、白菜种子催芽的适宜转化液稀释倍数分别为10倍、15倍、25倍;转化液能够通过提高植物防御酶活性增强蔬菜幼苗的抗病能力、促进蔬菜幼苗的生长。适宜的稀释倍数下,茄子幼苗体内PAL、PO、POD. SOD活性分别提高30.3%、49.6%、1.3倍、84.68%;转化液能够促进蔬菜生长,经稀释15倍的转化液处理过番茄植株,30d生长30.2cm,比清水对照组的番茄植株多增长73.6%。转化液还可以提高蔬菜果实的发育质量,延长蔬菜的保存期限,改善蔬菜果实品质,适宜的稀释倍数下,番茄的番茄红素和VC含量较清水对照组分别提高34.4%和11.3%。通过无作物栽培土壤试验初步探究了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土壤N03--N含量、盐分含量、以及土壤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土壤施用转化液后,SY-1菌株的增殖能够加快土壤中N03--N的分解,改善土壤微生态菌群分布,并且累积使用3次转化液土壤盐碱度没有明显变化。其中转化液稀释15倍时对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分布效果较好,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较清水对照组分别增多了55.2%、53.3%,真菌数量较清水对照组减少了54.6%。
宋雅竹[9](2009)在《工业垃圾景观化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垃圾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庞大的工业垃圾侵占了土地、占用农田、污染水和空气,给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工业垃圾主要有废气、废水、废渣三种形态。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也就是废渣,再加工后其制品用于景观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工业进行研究,按照工业分类得出不同工业生产部门在生产前期准备、中期制造过程、制品报废等一系列生产环节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再从诸多废弃物中提取那些能够再次利用在建材方面的工业垃圾进行着重介绍,简单阐述其制备原理和方法。其次,文章从景观建设用材及建造的特殊性入手,分析景观建设各元素的构造,从众多工业垃圾再生制品中挑选能够利用到景观建设中去的工业垃圾及其介绍其使用原理和方法。再从工业垃圾其本身的来源质量、其制品的技术强度指标、使用后评价三方面来分析工业垃圾再生景观用材的指标。最后,本文拟在理想环境中利用工业垃圾造景,具体指出景观中的铺装、水景、构筑物、植物等各类公共设施等如何利用工业垃圾来构筑及其构筑效果。本文的目的除介绍工业垃圾的具体使用方法外,更呼吁现代景观设计师能够积极利用垃圾造景,不仅为降低工程造价,而是更多的保护环境。
柳岩[10](2009)在《玉米芯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这两个重要问题,人们逐渐把眼光转移到可再生资源——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上。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以农业废弃物——玉米芯为原料,研究其不同组分半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的提取及应用方法,以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验过程中分析了玉米芯中各组分的含量,通过对半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的化学性质及植物结构特性的分析,设计合理的分离路线,利用玉米芯为原料,采用层层剥离的方法:首先水解其中的半纤维素制得木糖,再利用高沸醇法提取木质素,最后水解纤维素制得葡萄糖。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水解玉米芯中的半纤维素,因其一般存在于植物结构的外部,且化学性质较易水解,水解率很高;2.高沸醇法提取木质素,得到的HBS木质素纯度高,活性好;木质素在植物结构上起到骨架的作用,将其提取后,有利于后续纤维素的水解过程;3.水解玉米芯中的纤维素,传统的酸水解纤维素存在着效率低、产品纯度低、不利于后期发酵制取乙醇的问题,在剥离以上两种组分的前提下,再水解剩余的纤维素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构想,玉米芯的综合利用率近69.32%~73.97%,为秸秆类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稻草浆黑液复合肥对小麦生长影响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草浆黑液复合肥对小麦生长影响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液类腐植酸的分子结构、生理活性及田间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造纸黑液 |
1.1.1 造纸黑液的来源与危害 |
1.1.2 黑液处理方法 |
1.1.3 造纸黑液的资源化再利用方法 |
1.2 钾碱制浆工艺以及制浆黑液在农业中的应用 |
1.2.1 钾碱制浆工艺 |
1.2.2 钾碱制浆黑液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
1.3 腐植酸 |
1.3.1 概念 |
1.3.2 腐植酸的组成与结构 |
1.3.3 腐植酸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黑液类腐植酸的组分以及分子结构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黑液类腐植酸钾的组分 |
2.3.2 结构分析及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液类腐植酸钾的生物活性测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黑液类腐植酸钾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黑液类腐植酸钾对棉花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液类腐植酸钾的田间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 |
4.2.1 黑液类腐植酸钾的田间试验设计 |
4.2.2 黑液类腐植酸钾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
4.3 试验结果 |
4.3.1 不同肥料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情况 |
4.3.5 黑液类腐植酸钾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制浆废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
2.1.1 秸秆制浆 |
2.1.2 秸秆生物转化 |
2.2 蒸煮废液木质素的生物活性 |
2.2.1 黑液木质素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2.2.2 木质素植物生长调节特性 |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结构特性 |
2.3.1 生长素与赤霉素类植物激素结构特征 |
2.3.2 腐植酸的结构特征 |
2.4 黑液木质素结构特征 |
2.4.1 碱法蒸煮木质素结构特征 |
2.4.2 Fenton氧化对黑液木质素结构影响 |
第三章 禾草碱法制浆废液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制浆废液分析 |
3.1.3小白菜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实验 |
3.1.4 小白菜生理指标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碱性蒸煮废液物理化学基础数据 |
3.2.2 碱法蒸煮废液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影响 |
3.2.3 碱法蒸煮废液对小白菜幼苗长度的影响 |
3.2.4 碱性蒸煮废液对小白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3 结论 |
第四章 制浆废液及Fenton氧化制浆废液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麦草碱黑液成分分析及黑液紫外吸光曲线分析 |
4.2.2 黑液对小白菜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
4.3 结论 |
第五章 黑液木质素结构表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红外光谱分析 |
5.2.2 二维核磁谱图分析 |
5.2.3 磷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5.3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3)木质素对施用有机肥下盆栽平邑甜茶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木质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 木质素在农林业中的应用 |
1.2.1 木质素作为复混肥的应用 |
1.2.2 木质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 木质素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
1.3.1 木质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3.2 木质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3.3 木质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4 平邑甜茶的研究现状 |
1.4.1 光合作用 |
1.4.2 根系生长 |
1.4.3 土壤酶活性 |
1.4.4 土壤微生物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生物量的测定 |
2.4.2 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的测定 |
2.4.3 根系形态参数的测定 |
2.4.4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4.5 土壤养分的测定 |
2.4.6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4.7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2.4.7.1 细菌数量的测定方法 |
2.4.7.2 真菌数量的测定方法 |
2.4.7.3 放线菌数量的测定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质素对施加有机肥条件下平邑甜茶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 木质素对施加有机肥条件下平邑甜茶叶片光合蒸腾的影响 |
3.2.1 木质素对施加有机肥条件下平邑甜茶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2 木质素对施加有机肥条件下平邑甜茶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 木质素对施加有机肥条件下平邑甜茶生长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
3.4 木质素对施加有机肥条件下平邑甜茶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 木质素对平邑甜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
3.5.1 木质素对平邑甜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3.5.2 木质素对平邑甜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3.5.3 木质素对平邑甜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5.4 木质素对平邑甜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6 木质素对平邑甜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6.1 木质素对平邑甜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6.2 木质素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6.3 木质素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6.4 木质素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3.6.5 木质素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3.6.6 木质素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7 木质素对平邑甜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施用木质素对平邑甜茶地上部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 平邑甜茶根系土壤养分的变化对施用木质素的响应 |
4.3 施用木质素下平邑甜茶根系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4.4 施用木质素下平邑甜茶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投寄的论文情况 |
(4)棉秆KOH-NH4OH清洁制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造纸工业现状 |
1.1.2 我国肥料工业发展状况 |
1.1.3 非木浆造纸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1.2 我国棉秆资源状况及其利用情况 |
1.2.1 棉秆纤维形态及化学组成 |
1.2.2 棉秆制浆研究进展 |
1.2.3 棉秆制浆特点及发展方向 |
1.3 清洁制浆技术 |
1.3.1 氢氧化钾法 |
1.3.2 氨法制浆 |
1.3.3 有机溶剂制浆 |
1.3.4 生物制浆 |
1.4 制浆废液应用研究进展 |
1.4.1 碱回收技术 |
1.4.2 物化和生化技术 |
1.4.3 资源化利用技术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棉秆KOH-NH_4OH制浆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蒸煮方法 |
2.1.3 分析检测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棉秆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
2.2.2 蒸煮影响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棉秆KOH-NH_4OH制浆工艺的优化 |
3.1 响应面分析因素水平的选取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回归显着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
3.2.2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3.2.3 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棉秆KOH-NH_4OH蒸煮脱木素反应历程的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蒸煮方法 |
4.1.3 分析检测方法 |
4.2 结果和讨论 |
4.2.1 蒸煮过程中木素脱除率的变化 |
4.2.2 蒸煮过程中纸浆得率与木素含量的变化关系 |
4.2.3 蒸煮过程中碳水化合物降解率的变化 |
4.2.4 蒸煮过程中黑液pH和碱浓度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秆KOH-NH_4OH脱木素动力学的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蒸煮方法 |
5.1.3 分析检测方法 |
5.2 结果和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棉秆KOH-NH_4OH制浆黑液资源化利用 |
6.1 黑液养分的测定及黑液肥料的配制 |
6.1.1 黑液总养分的测定 |
6.1.2 黑液肥料的配制 |
6.2 黑液肥料缓释性能的评价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黑液肥与清液肥氨挥发比较 |
6.3.2 黑液肥与清液肥氮淋溶比较 |
6.3.3 黑液肥与清液肥磷淋溶比较 |
6.3.4 黑液肥与清液肥钾淋溶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论文结论 |
7.2 论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文献综述 |
1.1 我国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1.1 农业秸秆的特 |
1.1.2 麦秸秸秆的特点及化学结构 |
1.1.3 作为造纸原材料与国家政策定位 |
1.1.4 我国秸秆资源及其特征 |
1.1.5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6 国内外秸秆资源利用的不同特点 |
1.1.7 麦秸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问题 |
1.1.8 麦秸秸秆资源利用的对策 |
1.2 国际制浆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1.2.1 世界制浆造纸工业发展概况 |
1.2.2 国际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
1.2.3 全球制浆造纸行业发展的特点 |
1.3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1.3.1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
1.3.2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 |
1.3.3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1.3.4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对策 |
1.3.5 关于我国非木材制浆造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1.3.6 科学合理利用禾草类纤维资源的研究 |
1.3.7 麦秸化学制浆黑液废水污染现状 |
1.3.8 制浆造纸黑液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1.3.9 我国麦秸化学制浆黑液污染的原因 |
1.3.10 麦秸化学制浆黑液废水治理技术现状 |
1.3.11 麦秸清洁制浆工艺研究 |
1.3.12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清洁制浆新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1.3.13 我国麦秸化学清洁制浆研究进展 |
1.4 我国新型多功能肥料研究概况 |
1.4.1 我国肥料使用及生产现状 |
1.4.2 有机复合(混)肥料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3 我国多功能肥料的发展概况 |
1.5 土地沙化荒漠化现状与我国防治技术研究 |
1.5.1 土地沙化的成因与国内外治沙技术研究现状 |
1.5.2 有待解决的课题 |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6.1 研究课题背景 |
1.6.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3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
第二章 麦秸镁铵复盐制浆工艺及黑液生产固沙保土剂的研究 |
2.1 研究目的意义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工艺流程 |
2.3.1 亚硫酸镁铵Mg(NH_1)_2(SO_3)_2复盐蒸煮剂制备 |
2.3.2 麦秸镁铵复盐蒸煮工艺 |
2.3.3 黑液分离提取工艺流程 |
2.3.4 黑液蒸发浓缩 |
2.3.5 喷雾干燥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新工艺产品质量检测 |
2.4.2 技术成果鉴定及结论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麦秸镁钾铵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工艺研究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点 |
3.2.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4 试验结果 |
3.4.1 K_2O (KOH)用量确定 |
3.4.2 氧化镁Mg(OH)_2用量确定 |
3.4.3 液氨NH_3试验及用量确定 |
3.4.4 蒸煮温度的试验 |
3.4.5 液固比的试验及确定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1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脱除木质素 |
3.5.2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半纤维素溶出分析 |
3.5.3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
3.5.4 制浆黑液分析 |
3.5.5 黑液蒸发浓缩、改性复合、干燥制粉 |
3.5.6 清洁制浆工艺与钠碱制浆工艺的成本对比 |
3.5.7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黑液回收利用情况 |
3.6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麦秸MGNH_4K(SO_3)_2清洁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研究 |
4.1 研究目的意义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3 试验采用设备 |
4.3.1 主要设备及技术特征 |
4.3.2 制浆蒸煮剂制备 |
4.3.3 试验方法及过程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制浆蒸煮试验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4.3 亚硫酸镁钾铵复盐蒸煮制浆黑液的特性及资源化利用 |
4.4.4 氢氧化镁钾铵复合清洁制浆黑液的资源化应用 |
4.4.5 黑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产品展望 |
4.4.6 制浆工艺确定 |
4.4.7 与传统工艺对比成品纸技术指标变化 |
4.5 新工艺经济指标 |
4.6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麦秸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上有机肥产业化研究 |
5.1 产业化研发概述 |
5.1.1 项目产品方案及建设地点 |
5.1.2 市场需求分析与产品销售方向 |
5.1.3 项目实施可行性 |
5.2 工艺技术路线 |
5.2.1 主流程 |
5.2.2 中段水处理工艺 |
5.2.3 工艺特点 |
5.2.4 清洁生产指标 |
5.2.5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5.2.6 循环经济分析 |
5.3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利用麦秸直接制备生态液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6.1 试验目的意义 |
6.2 室内实验情况 |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碱用量对小麦秸秆的转化率的影响 |
6.3.2 乙醇对小麦秸秆的转化率的影响 |
6.3.3 超声波对小麦秸秆转化率的影响 |
6.3.4 加热反应时间对小麦转化率的影响 |
6.3.5 不同的碱进行碱解对小麦秸秆转化率的影响 |
6.3.6 碱解和酸解共同作用对小麦秸秆转化率影响 |
6.4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固沙保土有机肥与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检测试验 |
7.1 固沙保土有机肥检验测试 |
7.1.1 固沙保土有机肥的检验结果 |
7.1.2 清洁制浆环保型黑液检验结果 |
7.1.3 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检验结果 |
7.1.4 本工艺生产的双面书写纸的检测结果 |
7.2 抗风蚀和固结强度试验及野外中试 |
7.2.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7.2.2 野外中试 |
7.3 检测试验结果 |
7.3.1 风蚀角15℃不同风速风沙流条件下各配方风蚀量 |
7.3.2 风蚀角30℃不同风速风沙流条件下各配方风蚀量 |
7.3.3 抗压强度试验 |
7.3.4 野外中试样品植物生长情况 |
7.4 沙化土地固沙肥与牧草结合生态植被试验研究 |
7.4.1 试验地概况 |
7.4.2 试验材料的选用 |
7.4.3 试验方法 |
7.4.4 试验结果 |
7.4.5 结果分析 |
7.5 野外固沙实验示范案例 |
7.5.1 青海省共和县沙朱玉乡上卡力岗村 |
7.5.2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端的包兰铁路北侧的沙丘 |
7.5.3 晋南黄河沙滩地的示范应用 |
7.5.4 中科院野外沙漠实验观测站试验示范 |
7.5.5 内蒙古临河市沙化土地生物修复对比试验 |
7.5.6 野外试验示范应用结果 |
7.6. 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7.6.1 在豆科作物上的试验 |
7.6.2 花生施用生态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7.6.3 在枣树上的应用试验 |
7.6.4 在菊花观赏品质的试验 |
7.6.5 小麦施用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结果 |
7.6.6 小麦示范应用 |
7.7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7.8 主要技术与经济指标 |
7.8.1 产品技术指标 |
7.8.2 节能减排技术指标 |
7.8.3 综合经济指标 |
7.8.4 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与现行产品技术比较 |
7.9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建议 |
8.1. 全文结论 |
8.2 研究的新见解 |
8.2.1 防沙治沙应以牧草植被为主、辅之于种树 |
8.2.2 生态治沙应以农业部门为主 |
8.3 建议与设想 |
8.3.1 技术产品产业化问题 |
8.3.2 改进思路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2. 主持与参加的研究开发项目 |
3. 获得的科技奖励 |
(7)木质素对土壤中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木质素 |
1.2.2 木质素对土壤中氮素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
1.3 研究契机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契机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供试木质素 |
2.1.2 供试土壤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测定方法 |
2.2.2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木质素对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
3.1 试验设计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木质素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影响 |
3.2.2 木质素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2.3 木质素对土壤pH 的影响 |
3.2.4 木质素对土壤无机态氮、有机态氮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木质素对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
4.1 试验设计 |
4.1.1 田间试验 |
4.1.2 盆栽试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田间试验 |
4.2.2 盆栽试验 |
4.3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制浆造纸废液的生物转化及转化物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制浆造纸废水污染现状 |
1.2 非木材纤维制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1.2.1 非木材纤维制浆黑液处理技术 |
1.2.2 非木材纤维制浆中段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
1.2.3 非木材纤维制浆白水的处理技术 |
1.3 制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
1.3.1 造纸废水回用技术 |
1.3.2 造纸废液提取物的改性产品 |
1.3.3 造纸废水应用于田地灌溉 |
1.3.4 其他 |
1.4 生防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状况 |
1.4.1 国外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状况 |
1.4.2 国内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研究 |
1.5 棉杆制浆废液的来源 |
1.5.1 棉杆作为造纸原料的应用 |
1.5.2 棉秆作为原料的APMP制浆工艺流程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
1.6.1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6.2 可行性分析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种 |
2.1.2 主要药品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培养基 |
2.1.5 供试种子 |
2.2 实验方法 |
2.2.1 SY-1菌液的培养和活芽孢数的测定 |
2.2.2 对蔬菜种子活力和幼苗促生作用的测定 |
2.2.3 茄子幼苗盆载试验 |
2.2.4 转化液对土壤修复初探 |
2.2.5 大田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利用棉杆机械浆废液发酵SY-1的可行性研究 |
3.1.1 SY-1在废液中的生长曲线 |
3.1.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2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蔬菜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1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白菜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3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茄子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1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2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3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茄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 转化液对土壤修复初探 |
3.4.1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土壤中NO_3~--N含量的影响 |
3.4.2 累积使用转化液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
3.4.3 土壤微生物菌群变化 |
3.5 大田试验 |
3.5.1 不同稀释倍数的转化液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3.5.2 转化液对芹菜生长的影响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9)工业垃圾景观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工业化进程 |
1.1.2 工业垃圾的定义 |
1.1.3 工业垃圾的危害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范围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业垃圾的分类及其内容 |
2.1 重工业 |
2.1.1 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 |
2.1.2 石油工业固体废弃物 |
2.1.3 矿山工业 |
2.1.4 化学工业 |
2.1.5 建筑材料 |
2.1.6 机械制造业废金属 |
2.1.7 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废金属 |
2.2 轻工业 |
2.2.1 食品 |
2.2.2 纺织 |
2.2.3 皮革 |
2.2.4 造纸与印刷工业固体废弃物 |
2.2.5 橡胶工业固体废弃物 |
2.2.6 木材加工业固体废弃物 |
第三章 工业垃圾应用于景观工程 |
3.1 地形、竖向设计 |
3.2 铺装设计 |
3.2.1 广场铺装 |
3.2.2 道路铺装 |
3.2.3 铺装的构造层 |
3.2.4 汀步和台阶 |
3.2.5 铺装所用到的工业垃圾 |
3.3 围墙和栏杆设计 |
3.3.1 栏杆 |
3.3.2 围墙 |
3.4 水景设计 |
3.4.3 池底 |
3.4.4 池壁 |
3.4.5 给水 |
3.4.6 排水 |
3.5 绿化种植设计 |
3.6 景观构筑物 |
3.7 小品、雕塑设计 |
3.8 公共设施设计 |
3.8.1 坐椅 |
3.8.2 指示牌 |
3.8.3 园灯 |
3.9 理想模型 |
第四章 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品的指标体系 |
4.1 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 |
4.1.1 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和混凝土的国家规范性文件 |
4.1.2 水泥的生产流程 |
4.1.3 水泥的种类和主要技术指标 |
4.1.4 粉煤灰水泥 |
4.1.5 尾矿水泥 |
4.1.6 建筑废渣水泥 |
4.1.7 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的性能与用途 |
4.2 工业垃圾生产混凝土 |
4.2.1 国家规范文件 |
4.2.2 一般混凝土生产流程 |
4.2.3 混凝土的技术指标 |
4.2.4 粉煤灰混凝土 |
4.2.5 钢渣混凝土 |
4.2.6 尾矿混凝土 |
4.3 工业垃圾制砖 |
4.3.1 粉煤灰制砖 |
4.3.2 钢渣透水路面砖 |
4.3.3 尾矿制砖 |
4.3.4 陶瓷透水广场砖 |
4.4 工业垃圾饰面砖系列 |
4.4.1 尾矿饰面砖 |
4.4.2 玻璃饰面砖 |
4.4.3 工业垃圾雕塑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玉米芯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玉米芯结构及组分简介 |
1.1.1 玉米芯结构 |
1.1.2 玉米芯组分 |
1.1.3 半纤维素 |
1.1.3.1 半纤维素概况 |
1.1.3.2 半纤维素的分类 |
1.1.3.3 半纤维素的存在方式 |
1.1.3.4 半纤维素的研究状况 |
1.1.3.5 半纤维素的应用 |
1.1.4 木质素 |
1.1.4.1 木质素概述 |
1.1.4.2 木质素结构 |
1.1.4.3 木质素的存在方式 |
1.1.4.4 木质素的研究状况 |
1.1.4.5 木质素的应用 |
1.1.5 纤维素 |
1.1.5.1 纤维素概述 |
1.1.5.2 纤维素的结构 |
1.1.5.3 纤维素的存在方式 |
1.1.5.4 纤维素的研究状况 |
1.1.5.5 纤维素的应用 |
1.2 玉米芯的研究状况及应用前景 |
1.2.1 玉米芯的研究状况 |
1.2.1.1 玉米芯的国外研究状况 |
1.2.1.2 玉米芯的国内研究状况 |
1.2.2 玉米芯的应用前景 |
1.2.2.1 玉米芯的国外应用前景 |
1.2.2.2 玉米芯的国内应用前景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1 玉米芯综合利用研究构想 |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玉米芯综合利用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玉米芯中半纤维素水解的实验研究 |
2.1 玉米芯组分分析 |
2.1.1 实验部分 |
2.1.1.1 实验药品及器材 |
2.1.1.2 实验步骤 |
2.1.2 小结 |
2.2 玉米芯中半纤维素水解生产木糖的实验研究 |
2.2.1 引言 |
2.2.1.1 半纤维素水解研究状况 |
2.2.1.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
2.2.1.3 实验设计 |
2.2.2 玉米芯水解产物的检测方法(DNS 显色) |
2.2.2.1 DNS 显色反应原理 |
2.2.2.2 DNS 试剂的配制 |
2.2.2.3 木糖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未知样的测定 |
2.2.2.4 检测数据的分析 |
2.2.3 玉米芯中半纤维素水解实验部分 |
2.2.3.1 实验药品及器材 |
2.2.3.2 实验步骤 |
2.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2.4.1 硫酸为催化剂影响因素的考察 |
2.2.4.2 磷酸为催化剂影响因素的考察 |
2.2.4.3 粒状玉米芯水解影响因素的考察 |
2.2.4.4 滤渣形貌及分析 |
2.2.5 小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玉米芯中木质素提取的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1.1 木质素提取研究状况 |
3.1.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
3.1.3 实验设计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器材 |
3.2.2 实验步骤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影响因素的考察 |
3.3.1.1 提取液配比的影响 |
3.3.1.2 时间的影响 |
3.3.1.3 温度的影响 |
3.3.1.4 固液比的影响 |
3.3.1.5 时间、提取液配比的细化 |
3.3.1.6 析出加水量的影响 |
3.3.2 高沸醇木质素的红外分析 |
3.3.3 滤渣形貌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玉米芯中纤维素水解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1.1 纤维素水解研究状况 |
4.1.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
4.1.3 实验设计 |
4.2 玉米芯中纤维素水解产物的检测方法 |
4.2.1 葡萄糖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未知样的测定 |
4.2.2 葡萄糖标准曲线 |
4.3 玉米芯中纤维素水解实验部分 |
4.3.1 实验药品及器材 |
4.3.2 实验步骤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4.1 影响因素的考察 |
4.4.2 滤渣形貌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稻草浆黑液复合肥对小麦生长影响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液类腐植酸的分子结构、生理活性及田间应用研究[D]. 尚冰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2]基于制浆废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机制研究[D]. 张玉.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木质素对施用有机肥下盆栽平邑甜茶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吕婷雯.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4]棉秆KOH-NH4OH清洁制浆工艺的研究[D]. 陈建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5]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D]. 何秀院.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4)
- [6]重塑中原辉煌,河南纸业期待二次崛起[J]. 李嘉伟,李尚武,李和平,王彦臣,梁喜英,张文保,闫业起. 中华纸业, 2010(15)
- [7]木质素对土壤中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D]. 张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1)
- [8]制浆造纸废液的生物转化及转化物的应用研究[D]. 邱瑾.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1)
- [9]工业垃圾景观化方法[D]. 宋雅竹. 天津大学, 2009(S2)
- [10]玉米芯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D]. 柳岩. 吉林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