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拟舒筋通络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8例(论文文献综述)
颜智权[1](2020)在《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法与常规推拿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优效性。方法:根据本课题的纳入、排除标准严格选取70例受试者,其来源于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健翔医院门诊及招募,采用随机表法随机分配至治疗组(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法)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法),每组35例,进行2个疗程治疗,记录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McGill疼痛评分、压痛积分、颈椎活动度,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将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课题结束时,共收集并完整收集数据资料病例共66例,两组各33例。1.治疗前各组基线比较: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评价量表评分等基线资料一致(P>0.05),提示两组基线情况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病例的McGill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压痛程度下降,评分降低(P<0.05),颈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5),提示对于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活动受限等,两种治疗均起改善作用,具有临床意义。3.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McGill疼痛评分、压痛积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颈椎活动度比较,两组颈椎左旋、右旋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方向颈椎活动度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组治疗效果基本优于常规推拿组。4.总体疗效组间比较: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组总有效率为96.97%,常规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7.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组。结论:两种疗法对项背肌筋膜炎皆有显着的疗效。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法的推拿手法和选点均可提高项背肌筋膜炎的疗效,与常规推拿法相比,具有操作性强、针对性强、总体疗效更佳等特点,具有一定的优效性。
张海英[2](2020)在《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证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毫针电针为对照,通过观察肩部疼痛缓解、肩关节功能改善来探讨圆利针温针治疗风寒湿证肩周炎的临床有效性。探寻肩周炎新的有效疗法,不断优化肩周炎的治疗,进一步提高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造福患者。方法:将就诊于海南省中医院针灸科与骨科的肩周炎患者,符合肩周炎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并明确诊断为肩周炎风寒湿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6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无脱落。两组取穴相同,治疗组取穴后以圆利针温针为治疗手段,对照组以毫针电针为干预措施,两组皆配合功能锻炼,以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肩周炎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肩部疼痛缓解的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中的肩关节活动度(ROM)、肌力(MMT)、日常生活活动水平(ADL)三个指标进行肩关节功能改善程度的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肩关节VAS评分、ROM、MMT、ADL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一致,有较好的临床同质性,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圆利针温针在缓解肩部疼痛方面更具优势。3.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ROM、MMT、ADL评分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均能改善肩关节功能;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圆利针温针优于毫针电针。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2.4%,两组总有效率经Fisher卡方检验,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缓解肩部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但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课题以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为治疗组,毫针电针结合功能锻炼为对照组,经研究表明两组在肩周炎的治疗中均具有一定临床疗效,都能有效缓解肩部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但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在缓解肩关节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效果更显着。
江文勇,黄肖华,刘雄,陈德强,周祥兴,李财云[3](2018)在《中药内服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肩周炎的发病率在近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甚至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多样,文章简要综述了用中药内服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李祥[4](2018)在《循经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循经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所有研究对象60例均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一门诊及病房的肩周炎患者,且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循经针刺结合推拿)与对照组(口服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两组病例数各为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针刺结合推拿进行治疗,每次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周六休息,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0.3g/qd,连续治疗3周。每组患者在治疗后每天进行爬墙、划圈、做两手交插,手心向上两臂向上向后伸拉等肩关节功能锻炼。6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接受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对患者的P(疼痛)、ADL(日常活动水平、手的位置)、ROM(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收、后伸、外旋、内旋)进行统计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后,结果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通过统计学检验,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肩周炎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较对照组的评分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评定:治疗组循经针刺结合推拿对30例肩周炎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后,临床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6%。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经Ridit分析,P=0.0001<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疗效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循经针刺结合推拿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结论(1)两组治疗肩周炎都是有效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肩关节疼痛较于治疗组有优势,而循经针刺结合推拿疗法在改善肩周炎疼痛、功能活动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疗效。(2)本课题通过临床实践及研究统计表明,循经针刺结合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着,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能够减轻肩周炎引起的疼痛,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马振合[5](2017)在《桂枝舒筋通络汤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10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从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表现为持续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临床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药物,能够消除炎症,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但是长期应
方维[6](2014)在《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据报道,在美国,肌筋膜炎已经成为人们就医的第二位的病因(上呼吸道感染为第一位),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约有四千万人患有此病;此病在人体的很多部位均可发生,在临床上为常见病,多发病,并且病情较为复杂,发病率高达12%,此病因姿势、外界环境等原因引发,常缠绵难愈,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学习。跨入新世纪后,在我国,使用电脑的人数达到5000万人。电脑的使用逐渐成为现代职业人肩胛背部疼痛的罪魁祸首。有学者通过问卷形式对信息技术(IT)工作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门调研,结果显示:每天工作大于8小时者占77.8%,每天工作大于11小时以上者占22.5%,而每天面对电脑的时间大于8小时的IT从业者占64.3%。在每天工作大于11小时的人群中56.4%的人面对电脑的时间达9小时以上。这种超负荷的使用计算机使IT界中相当一部分人长期被肩胛部的酸沉疼痛所困扰,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灵枢·经筋》中,十二经筋起于机体四肢指、趾端,终止于头身,并“结”“聚”在机体关节和肌肉筋膜丰厚之处,具有向心性循行的特点。肩胛部有多条经筋经过: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隅上颈”……。《灵枢》认为经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支转筋”;手太阳之筋“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手阳明之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等。现代研究中发现经筋与筋膜及肌肉群有直接的相关性。多条经筋循行的肩胛部有许多的肌肉筋膜组织,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提肌等,这些肌肉分布并包绕于肩胛骨周围,当人们长期伏案工作,肩胛部周围的肌肉筋膜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产生水肿、渗出、肌纤维痉挛等病理改变,导致肩胛肌筋膜炎的发生。因此肩胛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灵枢·经筋》篇在阐述各条经筋时,最后叙述了其对经筋的治疗原则,即“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灵枢·九针十二原》将针具分为九种,并做了详细地介绍,“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目前根据材料学原理,将原来的“末如剑锋”的铍针,改成了针体较细,“末为直刃”的针具,其治疗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改进后的铍针对于皮神经卡压、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疼痛有很好的疗效。也正对应了经筋疾病的特点,使“劫刺”治法得以有效的实施。因此基于中医经筋理论,运用铍针以“肩胛肌筋膜炎患者局部结聚痛点为输”,对肩胛肌筋膜炎进行治疗,是缓解患者疼痛的一种有效思路和方法。2研究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对“经筋”理论和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机理、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分析肩胛肌筋膜炎局部常见痛点和经筋“结”“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中医经筋理论与软组织力学为基础,探讨局部痛点的压痛值和软组织张力的相关性,评价铍针疗法对肩胛肌筋膜炎疼痛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优势。3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入组的116例肩胛肌筋膜炎患者,其中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剔除1例、脱落4例。剔除脱落病例后共109例,治疗组56例,男15例,女41例,平均年龄(28.02±4.85)岁;病程0.25-3年;对照组53例,男19例,女34例,平均年龄(27.23±4.54)岁,病程0.25~1年。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一次性治疗,松解1—3个痛点,一周后复查,根据痛点分布可再治疗一次,松解1—3个痛点,第二周后采集数据。对照组采用针灸按摩仪治疗,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隔日一次。治疗6次为一疗程。第二周后采集数据。两组在治疗前后均用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来测量痛点的软组织位移值与香蕉面积,采用压痛测量仪来测量痛点的压痛值,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来记录VAS评分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定量资料采用x±s表示,成组设计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均采用x2检验,选择双侧95%可信区间,将P<0.05看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109例患者中压痛点分布情况:冈上窝中央压痛20例,肩胛骨腋缘上段压痛16例,肩胛骨腋缘中段压痛10例,肩胛骨腋缘下段压痛9例,肩胛骨内侧缘上段28例,肩胛骨内侧缘中段18例,肩胛骨内侧缘下段3例,在冈下窝中央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软组织500g位移值、香蕉面积、压痛测量值、主观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的软组织500g位移值、压痛值,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香蕉面积与VAS评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疗效评价,治疗组临床痊愈29例,显效13例,好转12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痊愈16例,显效19例,好转11例,无效7例。两种方法在治疗肩胛肌筋膜炎上总体疗效有明显差异(X2=8.840,P=0.031)。压痛值和软组织位移数据具有正相关性(P<0.05);压痛值作为因变量,软组织位移数据作为自变量,两者间线性回归方程为:Y(压痛值)=0.420+0.518X(软组织位移数据)5结论从经筋角度看,肩胛筋膜炎痛点实际上就是经筋病理性的结聚部位。且患者痛点的压痛值与软组织张力具有负相关性。在中医经筋理论与软组织力学的指导下,铍针“以痛为输”即在软组织张力较高的痛点处,通过减轻局部痛点的软组织张力,解除神经压迫和刺激,从而有效缓解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快捷、高效、安全、便利的临床治疗优势
冯秋菊[7](2013)在《腕踝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分别采用腕踝针疗法和常规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综合评价腕踝针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寻求更为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基础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加用腕踝针针刺,对照组加用常规体针针刺,两组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手部水肿程度评分法、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对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差异进行科学化评定。结果:治疗三周之后,两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FMA评分、手部水肿程度评分法、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经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水肿评分均有所降低,FMA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均有所提高,各组组内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腕踝针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疼痛、水肿症状,并可有效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腕踝针疗法与常规体针针刺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均有疗效,且前者优于后者。
刘文哲[8](2012)在《针刺结合局部放血疗法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足运感区结合局部放血疗法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以探讨针刺结合局部放血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不宁腿综合征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不宁腿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刺足运感区配合腧穴点刺放血,对照组予单纯口服普拉克索。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国际不宁腿综合征评定量表(IRL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比较,对本疗法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观察。结果: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国际不宁腿综合征评定量表(IRL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比较均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运感区结合腧穴点刺放血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疗效显着,明显改善了患者的IRLS及PSQI评分。针刺足运感区结合腧穴点刺放血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经济安全、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张智忠[9](2012)在《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用王乐亭十二透穴,采用穴位透刺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30例,并与普通针刺组对照,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本疗法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透穴疗法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治疗组选择北京名老中医王乐亭的“十二透穴”中属于上肢的六对穴位,透穴刺法均采用直刺法,对照组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选穴,进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每天1次,连续治疗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AS评分和Fugl-Meyer量表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不同针刺干预措施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降低。组内比较,两组与治疗前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针刺治疗后,两种疗法均能降低患者VAS评分。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后,穴位透刺疗法对减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疼痛程度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2. Fugl-Meyer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不同针刺干预措施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各组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针刺治疗后,两种疗法均能提高患者Fugl-Meyer评分。两组间Fugl-Meyer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后,穴位透刺疗法对减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善率76.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穴位透刺疗法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穴位透刺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关节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上肢的协调运动以及肩、肘、腕、指关节的活动功能。本研究选用穴位透刺疗法,具有一针透刺两穴,选穴少,刺激强,疗效佳的优点,对于本病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
王铁刚[10](2009)在《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探讨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疼痛的疗效,并且试图证明此取穴方法的科学性。尤其是此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膝关节功能的确切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了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并经过临床查体及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此病。随机分为三组即:治疗组、针刺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传统针刺对照组给予针刺膝关节局部穴位犊鼻、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药物对照组给予扶他林片剂,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基本上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经过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膝关节评分法量表及膝关节疼痛、肿胀、等评定得出相应的评分以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结果:以上患者均接受治疗15天后,经过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膝关节评分法量表评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载的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小时、治疗后24小时及治疗后15天四个时间点评价。得出如下结果:治疗后1小时评分结果:第1组在经过治疗后,在治疗后1小时与第2组和第3组在评分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此种干预措施优于传统针刺和口服药物;第1组与第2组在治疗后1小时的点位进行评分,数据表明治疗组能够明显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第1组干预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痛苦也能够提升患者接受此种治疗的心理预期;治疗后24小时评分结果:此时评分可知第1与第2相比较和第2与第3相比较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而第1与第3相比较出现了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5天评分结果(即疗程结束):第1与第2之间相比较和第1与第3之间相比较均出现统计学差异,第2与第3之间相比较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表明前两组均采用针刺穴位治疗本病其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口服扶他林片的方法,且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组的治愈显效率达到95%,明显高于另两组。结论:经过以上的临床观察后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能够较好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明显的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减轻疼痛。是值得推广且较为简便的一种针刺疗法并为临床上应用传统中医辨经论治与现代神经解剖相结合指导其他关节疾患的治疗提供了事实依据。
二、自拟舒筋通络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舒筋通络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项背肌筋膜炎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对项背肌筋膜炎病名溯源 |
二、中医对项背肌筋膜炎病因病机认识 |
三、中医对项背肌筋膜炎治疗研究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项背肌筋膜炎的研究概况 |
一、项背肌筋膜炎流行病学研究 |
二、项背肌筋膜炎的解剖生理 |
三、现代医学对项背肌筋膜炎的病因及机制认识 |
四、现代医学对项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病例收集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试验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资料 |
四、总疗效评定标准 |
五、评价时间点 |
六、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七、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二、观察指标比较 |
三、疗效指标比较 |
四、安全性监测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压痛评分量表结果分析 |
二、McGill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
三、颈椎活动度结果分析 |
四、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按压弹拨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理论依据 |
一、理筋推拿理论基础 |
二、按压弹拨法作用机制 |
三、按压弹拨法的操作规范 |
第三节 经筋论治项背肌筋膜炎的理论依据 |
一、经筋生理功能及病候特点 |
二、经筋与项背肌筋膜炎发病机制的关系 |
三、结筋病灶点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节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证肩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病名认识 |
二、病因病机认识 |
三、辩证分型认识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一、病名概念认识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临床特点 |
四、临床分期 |
第三节 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
一、中医治疗 |
二、西医治疗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疗效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二、理论依据分析 |
三、安全性分析 |
四、创新性 |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六、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中药内服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方为主加减治疗 |
2 中药内服结合中医外治治疗 |
2.1 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 |
2.2 中药内服结合推拿治疗 |
2.3 中药内服结合针刀治疗 |
2.4 中药内服结合外敷治疗 |
3 中药内服结合功能锻炼 |
4 中药内服为主的多种方案综合治疗 |
5 讨论 |
(4)循经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辨证、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3 研究方法分析 |
4 研究结果探讨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桂枝舒筋通络汤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10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疼痛评分 |
2.3.2 肩关节功能的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CMS评分比较 |
4 讨论 |
(6)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汉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肩胛肌筋膜炎基础与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经筋理论与肩胛肌筋膜炎的相关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研究对象 |
2 诊断与纳入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主要研究指标 |
5 疗效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7 结果 |
8 讨论 |
9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腕踝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况 |
1.1 祖国医学的研究 |
1.2 现代医学的研究 |
2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3 肩手综合征的治疗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间一般资料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3 两组疗效比较 |
讨论 |
1 腕踝针 |
1.1 腕踝针的特点 |
1.2 腕踝针的优点 |
1.3 腕踝针的分区与主治病症 |
1.4 腕踝针的选穴及操作方法 |
2 腕踝针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
附录二: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三: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
附录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 |
个人简历 |
(8)针刺结合局部放血疗法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不宁腿综合征的认识与治疗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概况 |
二、现代医学对不宁腿综合征的认识与治疗 |
1. 定义 |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5. 现代西医治疗 |
三、齐刺法的临床应用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法 |
2. 观察指标 |
三、观察结果 |
讨论 |
一、针刺治疗及选穴依据 |
二、针灸齐刺结合局部放血的治法分析 |
1. 齐刺法 |
2. 刺血疗法 |
三、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9)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
1.1 病理机制 |
1.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2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概况 |
2.2 中药治疗进展 |
2.3 针灸疗法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或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两组间基本资料均衡性分析 |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临床疗效评价 |
4.2 讨论 |
4.3 优势与不足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视觉模拟定级Vi 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评定法 |
附表2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
致谢 |
(10)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三、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四、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临床观察 |
一、观察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自拟舒筋通络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按压弹拨结筋病灶点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颜智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证肩周炎的疗效观察[D]. 张海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中药内服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J]. 江文勇,黄肖华,刘雄,陈德强,周祥兴,李财云. 大众科技, 2018(10)
- [4]循经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桂枝舒筋通络汤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100例临床观察[J]. 马振合.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7(05)
- [6]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方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7]腕踝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秋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针刺结合局部放血疗法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刘文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研究[D]. 张智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疼痛的临床观察[D]. 王铁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