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如何走出高管被拘留的危机?

伊利:如何走出高管被拘留的危机?

一、伊利:如何走出高管被拘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宋澜[1](2018)在《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指数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是现代经济的晴雨表,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信息时代及大数据社会,指数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沪深300及上海银行间拆解利率Shibor(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无不成为我们衡量物价水平、掌握大盘动向及判断资金成本的重要依据。然而,世人往往忽视指数生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及自由裁量,臆以为其是真实、客观、公正的。事实上,即便是基于客观数据而生成的非常“客观”的指数,也难逃被操纵的命运。指数操纵将我们置身于“上帝已死”的困顿中,因为我们曾经信奉的准则被动摇了。这种震撼不仅激发国际社会对现有的指数生成机制进行改革,更促使本文展开以指数为对象的基础性研究。2012年6月26日、27日,美国司法部(DOJ)、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先后公布了各自与巴克莱银行集团的不起诉协议,巴克莱集团承诺缴纳合约4.5亿美元的罚款。1伦敦银行间拆解利率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操纵丑闻爆发。在调查Libor案时,监管部门截获了大量的数据终端,发现国际汇率市场居然也存在严重的操纵问题。摩根大通、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多家外汇市场做市商因涉嫌对“WM/R汇率”(由World Markets Company和Thompson Reuters汤森路透公司联合发布)实施了操纵,被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及瑞士、美国等监管部门以反垄断法为依据进行了处罚。2随后,黄金、3牛奶、4石油、5生物燃料、1天然气及2铝3等市场也都相继发生了指数操纵案件。从国际经验看,以证券指数为代表的、由集合竞价方式产生的场内金融基准尚未发现被严重操纵的迹象。而以Libor及WM/R为例的、由做市商充分参与的、传统意义上的场外金融基准则存在人为左右的可能。改革前的Libor由英国银行家协会(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BBA)管理、由Thompson Reuters汤森路透公司计算并发布。改革后的Libor,本质仍然是报价行预测的资金拆借成本。指数WM/R则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兑换标准,完全依据抓取的外汇真实交易的数据而编纂。WM/R根据全球的市场参与者在不同时区全天候的交易而设定,但被引用最多的是发生在伦敦时间每天下午4点收盘前30秒与收盘后30秒所有交易的中值。4基准操纵事件披露后,除却行业监管部门进行的行政处罚,各类民事、刑事诉讼在过去的6年中也呈井喷式曝发。国际社会的既有判例和基准改革方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更是笔者行文立意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及外汇基准操纵不仅在国际银团贷款、利率互换、利率期权期货、浮息票据等借贷市场、衍生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而且因为报价行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操纵基准也引发了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更有意思的是,基准操纵应当是很明确的金融行业监管法的问题,如基准操纵是市场操纵的新方式。但在系统梳理英美欧等国、因基准操纵而引发的诉讼案件时,笔者发现美国的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纷纷以反垄断法作为请求权的基础、提起反垄断民事赔偿之诉,5而非以证券、期货等监管法规为依据、提起传统的市场操纵反欺诈之诉,这也引发本文对金融基准操纵法律规制路径的思考:第一,规制金融基准操纵到底是一个行业监管法问题、还是反垄断问题,抑或是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第二,如果金融基准操纵确实同时触犯不同的部门法,那么不同执法机构需要如何应对和协调?第三,金融基准操纵中,权益被侵犯的投资者或金融消费者又该选择何种诉讼类型来获得民事赔偿?第四,金融基准的未来何去何从?我国的相关制度建设又可以有何启示?基于上述问题的引导,本文的研究采用下述思路逐层推进。本文的第一章首先对“金融基准”的概念、分类与性质进行了分析。这是对金融基准展开基础性研究的前提,更是选择相关法律规制路径及改革路径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金融基准的概念,及与之容易造成混淆的其他概念、如证券指数。综合2016年《欧盟基准条例》(EBR)1、2014年欧盟《金融市场条例》(Mi FIR)2及英国《2012金融服务法案》对benchmark的规定,“基准”是任何费率(rate)、指数(index)或数字(figure),其基于一种或多种资产的价值或价格,通过公式计算或其他方式,周期性地或不间断地向公众免费公开或公众付费可得,可能是评估的、预测的价值,也可能是真实的交易价格。基准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借贷合同或其他投资协议中,决定待支付的利息或其他待结清的余额,如Libor;(2)决定资产的价值,如WM/R;(3)衡量投资的表现,如各类证券指数。第一章随后根据基准供给的不同意图,将其划分为公共性基准、商品性基准及混合型基准。由于混合性指数兼具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权属关系不清、权责关系不明,且爆发严重操纵丑闻的都集中在第三类混合性指数中。唯有明确基准在作为数据、作为资产、作为价格时的不同意义,才能明晰不同指数的不同运作机理、并预防不同指数所带来的不同风险。最后,本章提出,基准具有数据性,基准与信息、新闻、大数据等概念都有交叉;基准具有财产性,其以知识产权(如数据库)或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等救济载体维护基准权利人的利益;基准具有价格性,当基准被合同或产品直接援引,那么基准就不再是某种“参照”,而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交割价格。本文的第二章分析了“金融基准操纵”的行为性质、操纵原因和主体特征。首先,基准操纵超脱了现有“市场操纵”的理论前提,即,操纵者的目标是为了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而手段则是交易足够大量的资产(比如连续交易、相互委托)。操控价格基准可以省去实物的运输和仓储成本,从某种程度上比操控实物价格或基础市场更便捷。同时,基准生成由于有其特殊的数据抓取及信息披露惯例,所以往往欠缺构成“欺诈”所必须的“虚假陈述”和“依赖”。这促使“基准操纵”已成为“市场操纵”最时兴的方式。其次,由于既有的市场操纵的立法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2014年4月,欧盟通过了最新的《市场滥用条例》(MAR),规定“任何传递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或误导性要素,或者任何影响基准计算的行为”,都属于“操纵市场”,从而在行业监管法上给予“非欺诈型”的基准操纵以特殊的法律救济。再次,不论是报价驱动型的Libor还是交易驱动型的WM/R,其本质都是做市商制度。因此,本文指出,操纵金融基准的主体是做市商,并在纵览国际上不同时期、不同市场中有关做市商垄断判例的基础上,就做市商制度对市场竞争的限制性影响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第三章讨论了金融基准操纵民事救济的另类途径——反垄断民事赔偿。一方面,广大投资者,诸如利率衍生品合约的持有者,无法以合同关系为依据向基准操纵者索赔。另一方面,相比行业监管法上民事赔付所必须证明的诸多繁柯的要求,反垄断民事赔偿的证明标准要低得多。通说认为,垄断损失是垄断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在Libor案中,法院认为报价行因为操纵Libor而获取的垄断利润,只是财富从消费者向垄断者的转移,并没有给社会造成价值损失。这样的分析是非常陈旧与局限的。因为经营者谋求垄断的努力和消费者避免支付垄断价格的努力就会对社会资源造成耗费。WM/R操纵事件爆发后,投资者对外汇市场做市商提起的反垄断民事赔偿之诉得到了美国联邦法院的支持。法院认为做市商间通过邮件、即时信息等方式的磋商构成了横向价格垄断协议、适用反垄断法上的“本身违法”原则。这不仅是广大投资者及金融消费者的一次伟大胜利,更新了我们对金融业垄断的认识。该章续而主张应在充分理解金融业反垄断默示豁免原则的基础上、当部门法就同一行为的规制产生竞合,一国的法律应合理分配金融基准反垄断规制权与行业监管权。但同时,因为金融基准是全球性的经济治理问题,在跨国界的协调机制难以实现择一重处罚的情况下,同时适用、以增加威慑力也是现实之举。至于预防金融基准操纵的制度设计,无非分为两大类,一是惩戒,一是激励。长期以来,金融基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监管对象”、不直接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其原因是多重的。比如,无论是BBA英国银行间协会这样的自律组织,还是标准普尔公司这样的金融数据服务商,都不是公权力机关,所以金融基准的供给通常被视为具有充分信息披露的自由市场行为。再如,很多基准的基础交易、如即期外汇交易(Spot FX Trading),其本质上只是契约而不是金融工具——两个市场主体(通常是银行)协议以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并立即交割(通常是两天),其地点、价格、数量之选择也属于市场主体的自由意志。还有,传统的观点认为,规模大、流动性强的市场,单个市场主体操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证明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金融基准需要给予明确的管理规则。2013年9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及欧盟理事会提交了《关于在金融工具及金融合同中使用指数作为基准的监管立法建议》1。《立法建议》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就是对金融工具及金融合同何时应该引用基准、引用何种基准树立“适度”的标注(a“suitability”standard)并就现有金融基准的改革提出了动议。2016年6月,这项《立法建议》经欧盟议会审议通过,《欧盟基准条例》(EU Benchmarks Regulation 2016/1011,EBR)问世,其大多数的条文已于2018年1月1日生效。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关于基准编制与使用的成文法律。本文第四章的第一节将会结合英国2014年“公平及有效市场审查”(Fair and Effective Markets Review,FEMR)及《欧盟基准条例》,介绍欧盟对基准分类管理、基准来源数据分层使用的经验,并提出基准监管应坚持强制性及谦抑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我国反垄断法刑事责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其与行业监管法的同等适用,且刑法第182条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并不能对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领域的基准适用。故在本文的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会介绍金融基准操纵涉及的个人监禁案例以及其对国际罪犯治外法权“全球关联原则”的突破,并由此对我国的刑事法律提出建议。本文的最后一章考虑金融基准操纵的激励性制度建设。所以,本文意识到,只有通过考察法律执行相关主体的利益,探索激励相容的规则措施,才能激励基准的数据提供者及发布者提供准确、充足的指数供给。如上激励相容的机制包括,在平衡集中交易与充分竞争的基础上,明悉不同主体的权责、强化指数编制者的财产权利、尤其是知识产权类保护;引导混合型指数向商品型指数转变,以保证“付费可得”后的产品(也就是指数)公允。同时,本文基于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和穿透式监管的需要,主张央行应享有金融基准规制的剩余立法权,至于行政执法权的分配,应当在行业监管部门间合理设计。最后,金融基准操纵具有“复杂而新型”的事实基础、“广泛而分散”的影响受众(这也是P2P暴雷等金融犯罪案件所共同的特点),从而增加了司法审判的难度。美国MDL审前合并审查程序,只对跨州诉讼相似的事实背景进行统一认定,体现了集合诉讼的灵活之美、对我国提高司法效率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对投资者和广大金融消费者有效的司法保障,本文还建议深化行为保全在民商事审判中的运用并不断对法律实施效果进行评测,在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的更迭中,保持法律的弹性与实施。市场经济的显着特征是分散的经济决策者根据市场价格自主决定资源的配置及使用各种要素的成本。因此,法律保障人们积极参与价格设定的权利。但操纵金融基准,无论是从维护公共利益还是从保持金融稳健的角度都是法律所无法容忍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掌握利率市场、外汇及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权的契机日益成熟、任务也更加紧迫。研究金融基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李妍妍[2](2012)在《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饮食健康日益重视,乳品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又易吸收的食品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众多的乳品企业也针对人们的具体需求开发出不同的乳产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然而伴随着中国乳品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乳品企业却出现了危机频发的现象。三鹿、光明等曾经处于国内乳品行业前列的企业因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而相继被媒体曝光,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突然爆发,乳品问题相继出现,不仅暴漏出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乳品安全监管存在着一定问题,还体现出我国乳品企业危机预警机制不够健全,以及缺乏科学的危机应对策略,致使一些乳品企业在面对危机时手足无措,不能正确面对并化解危机,最终名誉尽毁,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指出乳品企业信誉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通过信誉危机发生前的各种信号的识别,构建企业信誉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确定预警区间、预警指标危机度、预警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来对企业信誉危机进行预警。危机发生前的预警与危机发生后的应对是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危机应对方面,本文通过对乳品企业应对信誉危机的组织策略、管理者策略、控制策略、沟通策略和媒体策略这五方面论述了乳品企业应对信誉危机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使企业在面对信誉危机时能够从容应对,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谅解和支持,保持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最后,本文通过对我国乳品企业两个典型的信誉危机案例分析,对乳品企业应对信誉危机提出了可借鉴的思路和建议,从而有利于将企业的信誉危机风险减到最小,帮助企业消除信誉危机的不利影响,保证我国乳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张小明[3](2012)在《媒介中的“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形象分析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推广与维护》文中研究说明地域形象的形成、推广与维护与媒介报道紧密相关,内蒙古作为我国传统的乳业原产地,它的乳业原产地媒介形象是通过内蒙古的乳业媒介形象来表现的。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原产地、原产地形象、原产地媒介形象以及原产地形象的作用机制等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本文总结了几种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媒介形象的推广路线,即在媒介报道中树立良好的内蒙古地域形象发挥光环效应,加强草原文化的宣传利用刻板印象,企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发挥总结性效应与首因效应,注重地域品牌建设利用品牌效应。最后,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唯一的省级党报《内蒙古日报》上2006——2010年与乳业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每年涉及乳业的新闻总量、涉及内蒙古乳业与内蒙古乳品企业的新闻量(简称涉内)、非涉及内蒙古乳业与内蒙古乳品企业的新闻量(简称涉外),涉内新闻中正面、中性、负面新闻的数量,涉内新闻中涉及政府行政行为的新闻数量(简称涉政)、涉政新闻中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的新闻数量、政府加强监管打击不法分子维护市场秩序的新闻数量及其他内容的新闻数量,以及涉及宣传草原文化的副刊数量。并将“三聚氰胺事件”前后《人民日报》上涉内与涉外新闻数量进行了对比,发现“三聚氰胺事件”前后涉内与涉外新闻数量变化明显,说明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内蒙古的乳业媒介形象受损明显。为了维护内蒙古的乳业媒介形象,《内蒙古日报》及时报道了事件后的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

黄书亭[4](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里风[5](2007)在《伊利的潘刚时代——记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文中研究表明在雄鹰还没有睥睨天下之前,它一定被壮阔神秘的天空所吸引。十几年前,潘刚只身来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习的时候,身后留下的是锡林郭勒草原真正的天然牧场,正是在孩提时代躺在草原上,听着悠扬牧歌,舒舒服服地品尝当时只有内蒙人才能享用的天然牛奶时,他就被草原天然的

杜艳秋[6](2007)在《中国乳品行业战略性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中国乳品行业如何实施战略性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简单回顾了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目的旨在为中国乳品企业实施战略性危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接着对中国乳品行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回顾,并着重提出了中国乳品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文章后续研究勾勒出了大的行业背景和框架。随后文章对中国乳品行业危机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中国乳品企业危机管理面对的挑战,并重点分析了中国乳品行业危机形成的原因。接着本文结合中国乳品企业危机管理案例展开分析,分别叙述了三鹿“阜阳奶粉事件”、伊利“高管被拘”事件、光明“回收奶”、“早产奶”事件三大典型案例,并着重分析了这三大案例各自的得失以及给乳品行业战略性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思考。最后文章重点对中国乳品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和实施战略性危机管理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企业实施战略性危机管理的4R理论,并结合该理论对中国乳品企业如何实施战略性危机管理提出了7点建议。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我国乳品企业的战略性危机管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我国乳品企业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危机预防及处理系统,合理有效的开展和实施企业的战略性危机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徐全忠[7](2006)在《谈伊利的危机公关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伊利公司2004年末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考验,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伊利公司依靠其成熟稳健、处变不惊、运用娴熟的公关技巧与危机管理能力,通过协调内部公众关系、从容面对新闻媒体、坚持产品质量、热心公益事业、准确把握公关时机等危机公关管理策略,迅速渡过了危机。

李侠[8](2006)在《基于突变机制的企业危机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变化瞬息万千,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然地,企业的危机管理被首当其冲地凸现。在整个社会都处于长期封闭后的大释放时期,每一个中国企业都不遗余力地追求经济效益,争取经济发展的时机,都在追求最紧凑的运作方式和最精致的产品服务,其中有多少企业去直面危机管理问题呢?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明显加快,许多中国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的关系、走向市场伊始就连遭挫折。特别是近来一些知名企业由于突变引发的危机事件频频爆出,影响波及全国。虽然一些企业在危机突发之际处理得很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危机管理方面还很欠缺,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和适用对策,特别是缺乏危机预警和危机转化的机制和对策,一旦发生危机不知所措,危机处理也不甚理想。因此,危机管理是被推向市场的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目前中国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不高,实质上与企业对危机成因不明确有关,而通过对突变机制的分析可以找出其不足并加以改进。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引入了突变的概念,分析了突变机制及突变与危机管理的关系,并从突变的机理入手,对企业危机的成因、处理、预警、转化进行了阐述,找出企业危机发生的内理,进而提高企业危机预警、危机转化的效率。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伊利集团的高管危机进行了实证分析。伊利集团几次面临危机(特别是爆发高管层危机)都顺利的转化,才成就了今天的伊利,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从伊利集团的管理现状入手,分析了危机预

常滨毓[9](2006)在《危机中的转机与商机》文中提出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由“危”与“机”共同组成的这个词汇,本身就在诠释这样的理念

曹康林[10](2006)在《伊利地震之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利高管出事,给全国乳业带来大震荡。伊利、蒙牛、光明“三分天下”的格局,将会变为蒙牛与光明“两国纷争”吗?

二、伊利:如何走出高管被拘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利:如何走出高管被拘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国际背景
    二、选题的中国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金融基准的概念、分类与性质
    第一节 基准的概念及操纵的范畴
        一、基准与指数的关联
        二、金融基准、证券指数与基准操纵的概念厘清
    第二节 基准的分类
        一、以供给意图划分,可以分为公共性、商品性及混合性基准
        二、以编纂数据的来源划分,指数的生成机制可分为做市制度与竞价制度
        三、以生成指数的场所划分,可分为场内市场指数与场外指数
    第三节 基准的性质
        一、基准是一种信息,部分基准属于大数据
        二、基准是一种资产
        三、基准是一种价格
第二章 金融基准操纵的原因、主体与行为
    第一节 催生金融基准操纵的制度根源
        一、激发操纵的内生动力:正外部性、合同硬关联性
        二、产生垄断的前提条件:市场参与者具有横向竞争关系
        三、促使操纵的根本原因:信息偏在、大银行具有细分市场的支配地位
        四、自律监管者“监守自盗”、政府监管亦有利益冲突之嫌
    第二节 操纵金融基准的主体是做市商
        一、做市商是生成金融基准的重要机制
        二、做市商带有“价格操纵”的制度胎记
    第三节 金融基准操纵是新型的市场操纵行为
        一、影响价格基准从市场操纵的“结果”晋级为“直接手段”
        二、来源数据的“可选择性”使操纵基准不以“欺诈”为要件
        三、以价格形成再论市场操纵的本质
    第四节 金融市场监管法对基准操纵的适用及发展
        一、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2000》难以适用
        二、欧盟《市场滥用条例2014》新增对基准操纵的特别规定
        三、美国CFTC《反操纵实施细则》对基准操纵的处罚及市场监管法的发展
第三章 金融基准操纵的部门法规制竞合
    第一节 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需求
        一、依据民事合同关系、难以认定合同项下的缔约过失责任
        二、依据金融行业监管法的反欺诈条款、取得部分胜利
        三、行业监管法与反垄断法在民事赔偿要件上的比较
    第二节 金融基准操纵的反垄断案例及分析
        一、Libor反垄断案因缺乏“垄断损害”遭到驳回
        二、欧盟委员会认定报价行有违欧盟反垄断规则
        三、汇率基准FX案:证实横向价格协议与垄断损害的存在
        四、金融基准操纵民事赔偿的认定标准
    第三节 建立行业监管法与反垄断执法共同适用的协调机制
        一、金融指数操纵应当受到中国反垄断法的调整
        二、建立执法协调机制的必要性:“价格共谋”的禁止竞合
        三、建立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一致的理念与目标
    第四节 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再议金融反垄断最小豁免规则
        一、资本形成与自由竞争的两难:以瑞银第一波士顿案为视角
        二、金融垄断最小豁免的适用范围与操作路径
第四章 金融基准的监管及操纵的惩罚性规制
    第一节 监管的强制性:明确基准为监管对象
        一、树立监管标准、采纳IOSCO基准原则
        二、增强一级市场管理、英国推进“公平及有效市场审查”
    第二节 监管的谦抑性:分层管理之欧盟经验
        一、金融基准监管的除外情形与豁免特征
        二、关键基准、重要基准与非重要基准的三分法
    第三节 基准来源数据的现行规则及展望
        一、数据抓取规则的层级化管理:交易数据优先、报价数据劣后
        二、数据规则的建议1:强制数据披露及报告措施、数据换准入
        三、数据规则的建议2:运用大数据思维、以全样本取代抽样
    第四节 金融基准操纵的刑事法律追究
        一、金融基准操纵重释全球刑事犯罪的“最小关联原则”
        二、金融基准操纵对我国刑法182 条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补充
        三、从部门法平等适用的角度看我国反垄断法刑事责任的构建
第五章 金融基准的改革及操纵的激励性规制
    第一节 促进混合性指数向商品性指数的转化
        一、金融指数逐渐从公共物品向竞争性的私人物品转化
        二、推广付费可得、保障基准的供给与公允
        三、设计恰当的监管激励、拓展基准的运用场景
    第二节 明确基准链条中各方主体的权责
        一、监管框架下适格的监管机构及“专业守门人”的权责
        二、明确基准编制者对基准公允的绝对责任
        三、保证基准编制者对基准使用的相对利益:集中交易与充分竞争的权衡
        四、明确竞争性做市商协作与共谋的边界、法与非法的行为原则
        五、以先进的交易系统保障弱势市场主体的公平交易权
    第三节 实现金融基准剩余立法权及执法权的相互制衡
        一、央行享有金融基准的剩余立法权
        二、以金融垄断最小豁免规则分配金融监管及反垄断执法权
        三、完善一线监管和自律监管
        四、保持法律弹性,关注实施评测
    第四节 灵活的统一审判保障有效的司法实施
        一、In re LIBOR案适用美国跨州诉讼审前合并审查程序(MDL)
        二、MDL程序对我国合并诉讼制度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分析
    2.1 我国乳品企业的发展概述
    2.2 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内涵及危害
        2.2.1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定义
        2.2.2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特征
        2.2.3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表现
        2.2.4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危害
    2.3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产生的原因
        2.3.1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产生的内部原因
        2.3.2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产生的外部原因
    2.4 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4.1 危机管理意识淡漠,危机反复发生
        2.4.2 危机预警体系不完善
        2.4.3 缺乏危机管理机构和危机管理人才
        2.4.4 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危机应对的公关技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预警研究
    3.1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信号
        3.1.1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外部信号
        3.1.2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内部信号
    3.2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3.2.1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2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预警指标的含义和测量
    3.3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预警应用的基本程序
        3.3.1. 企业信誉危机预警指标的预警区间的确定
        3.3.2. 确定企业信誉危机预警指标的危机度
        3.3.3 计算企业信誉危机预警指标的综合评价值
        3.3.4 企业信誉危机等级划分
        3.3.5 企业信誉危机报警及处理
        3.3.6 企业信誉危机预警系统的修正和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4.1 乳品企业应对信誉危机的组织策略
        4.1.1 创新乳品企业管理系统
        4.1.2 改进乳品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4.2 乳品企业应对信誉危机的管理者策略
        4.2.1 规范乳品企业危机管理者的职责
        4.2.2 提高乳品企业危机管理者的素质
    4.3 乳品企业应对信誉危机的控制策略
        4.3.1 高度关注信息控制
        4.3.2 危机管理者要把握全局状况
        4.3.3 明确危机管理团队的各种职责分工
        4.3.4 信誉危机管理者要善于隔离控制
        4.3.5 信誉危机应对控制要确保企业形象
    4.4 乳品企业应对信誉危机的沟通策略
        4.4.1 制定信誉危机沟通计划
        4.4.2 高度关注信誉危机沟通过程与对策
    4.5 乳品企业应对信誉危机的媒体策略
        4.5.1 危机管理者要对媒体有一定的了解
        4.5.2 正确引导记者
        4.5.3 对媒体记者一视同仁
        4.5.4 危机管理者要积极参与媒体活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案例分析
    5.1 三鹿“三聚氰胺”事件案例分析
        5.1.1 三鹿企业及“三聚氰胺”事件简介
        5.1.2 “三聚氰胺”危机事件分析
    5.2 伊利成功走出危机案例分析
        5.2.1 伊利集团及其成功走出危机案例简介
        5.2.2 伊利应对危机事件分析
    5.3 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的案例启示
        5.3.1 强化危机信号分析,重视危机预警
        5.3.2. 重视媒体合作,建立良好关系
        5.3.3 加强信誉危机沟通,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5.3.4 重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
        5.3.5. 树立危机管理者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媒介中的“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形象分析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推广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原产地问题
        (二) 原产地形象问题
        (三) 媒介形象问题
        (四) 危机管理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应用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
        (一) 原产地
        (二) 原产地形象
        (三) 媒介形象
        (四) 原产地媒介形象
    第六节 原产地形象的作用机制
        (一)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二) 首因效应
        (三) 品牌效应
        (四) 概括效应
第二章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
    第一节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条件
        (一) 地域优势
        (二) 传统优势
        (三) 政策优势
        (四) 人才和技术优势
    第二节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形成的产业基础
    第三节 媒介对内蒙古乳业原产地的报道
第三章 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媒介形象的推广路线
    第一节 树立良好的内蒙古地域形象发挥光环效应
    第二节 加强草原文化的宣传加深刻板印象
    第三节 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发挥总结性效应与首因效应
    第四节 注重地域品牌建设利用品牌效应
第四章 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形象的维护
    第一节 维护原产地媒介形象的重要性
        (一) 媒介形象具有脆弱性
        (二) 原产地媒介形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三聚氰胺事件”对内蒙古传统乳业原产地媒介形象的影响
        (一) “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
        (二) 政府与企业如何维护原产地媒介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1.3 案例研究论考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3.5 危机成因剖析
    3.6 本章小结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4.4.本章小结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7.1 休闲与创新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若干建议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中国乳品行业战略性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第一节 关于企业危机的界定
    第二节 对企业危机管理的认识
    第三节 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第四节 对企业战略性危机管理的认识
第二章 中国乳品行业综述
    第一节 中国乳品行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乳品行业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乳品行业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乳品企业危机管理面对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乳品行业危机成因分析
第四章 中国乳品企业危机管理案例与分析
    第一节 三鹿“阜阳奶粉事件”案例分析
    第二节 伊利“高管被拘”事件案例分析
    第三节 光明“回收奶”、“早产奶”事件案例分析
第五章 中国乳品企业实施战略性危机管理的思考
    第一节 企业战略性危机管理的4R 理论
    第二节 对中国乳品企业战略性危机管理的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基于突变机制的企业危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企业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诊释
    2.1 企业危机概念的界定
        2.1.1 危机的定义
        2.1.2 企业危机
        2.1.3 企业危机的特性
    2.2 企业危机管理
        2.2.1 危机管理的含义
        2.2.2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3 与传统的企业危机管理的比较
    2.4 我国加强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突变和突变机制
    3.1 关于“突变”
        3.1.1 突变的定义
        3.1.2 突变的特性
    3.2 突变机制
    3.3 突变与危机管理
        3.3.1 实现主动变革
        3.3.2 实现反梯度推移
    3.4 本章小结
4. 企业危机成因分析及整理
    4.1 竞争层面的分析
    4.2 技术循环层面分析
    4.3 政治法律层面分析
    4.4 社会制度层面分析
    4.5 自然环境层面分析
    4.6 危机原因的整理
    4.7 本章小结
5. 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与建立
    5.1 企业危机管理遵循的原则
    5.2 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构成与建立
    5.3 建立企业危机预警的主要指标体系
        5.3.1 指标的选取原则
        5.3.2 指标的分类
        5.3.3 构建企业危机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
    5.4 建立企业危机预警系统
        5.4.1 企业危机预警系统构建的基本思想
        5.4.2 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静态评价指标体系
        5.4.3 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动态评价指标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企业危机转化系统的构成与建立
    6.1 企业危机模型的条件系统
        6.1.1 外部条件系统
        6.1.2 内部条件系统
    6.2 企业危机模型的结论系统
    6.3 企业危机模型的固有功能系统
    6.4 企业危机模型的关系系统
    6.5 企业危机的对象系统
    6.6 企业危机模型的判别规则
        6.6.1 企业危机模型的条件判别规则
        6.6.2 企业危机模型的结论判别规则
        6.6.3 企业危机模型的固有功能判别规则
        6.6.4 企业危机模型的目的功能判别规则
        6.6.5 企业危机模型的关系判别规则
    6.7 本章小结
7. 伊利集团危机管理实证分析
    7.1 伊利集团基本情况
    7.2 伊利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7.3 伊利危机管理预警的静态评价
    7.4 伊利危机管理预警的动态评价
    7.5 伊利危机转化综合评判
        7.5.1 条件系统评判
        7.5.2 结论、固有功能、目标功能、关系系统危机转化综合评判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
附注:1. 2005年乳品行业基本财务数据
附注:2. 伊利集团财务指标同比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伊利:如何走出高管被拘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基准操纵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宋澜.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2]我国乳品企业信誉危机管理研究[D]. 李妍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4)
  • [3]媒介中的“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形象分析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推广与维护[D]. 张小明.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4]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5]伊利的潘刚时代——记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J]. 里风. 经济视角, 2007(08)
  • [6]中国乳品行业战略性危机管理研究[D]. 杜艳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 [7]谈伊利的危机公关管理策略[J]. 徐全忠. 企业家天地, 2006(09)
  • [8]基于突变机制的企业危机管理[D]. 李侠. 四川大学, 2006(03)
  • [9]危机中的转机与商机[J]. 常滨毓. 东方企业文化, 2006(04)
  • [10]伊利地震之后[J]. 曹康林. 经营管理者, 2006(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