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防治果树污染和生产青苹果、梨的技术措施

论防治果树污染和生产青苹果、梨的技术措施

一、论巴盟控制果树污染生产绿色苹果梨的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周扬[1](2021)在《中国桃疮痂病菌遗传多样性、侵染过程、抗药性及早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桃产业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然而,桃疮痂病在我国各桃产区普遍发生,造成桃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对我国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通过对我国14省、不同品种、不同发病部位的桃疮痂病样进行症状观察,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生物学研究,对病原菌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桃疮痂病菌侵染桃叶片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同时,建立了一套桃疮痂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的检测体系,并基于此系统调查了我国桃疮痂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最后,成功开发了一种利用LAMP技术快速检测田间桃疮痂病样的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桃疮痂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系统研究桃疮痂病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桃疮痂病抗病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桃疮痂病原种类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从全国14省采集桃疮痂病样,从新疆、安徽采集苹果疮痂病样,从河北采集梨疮痂病样,从黑龙江采集海棠果疮痂病样,从华中农业大学果园采集梅和杏疮痂病样,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单孢菌株950余株。选取其中的126株作为代表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ITS+LSU)。结果表明,供试的代表菌株被鉴定为Venturia属的4个不同的种,分别为Venturia carpophila、Venturia inaequalis、Venturia nashicola和Venturia asperata。其中,桃疮痂病(V.carpophila)、梅疮痂病(V.carpophila)、杏疮痂病(V.carpophila)和海棠果疮痂病(V.asperata)的病原鉴定为国内首次报道。对桃疮痂病样的田间症状进行系统观察,发现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地区的桃疮痂病样的发病症状有所不同。同时,桃疮痂病的发病症状与桃细菌性穿孔、桃黑斑病十分相似,特别是侵染早期极易混淆。将国内首次报道的4个新记录种进行科赫氏法则验证,结果均观察到了与田间一致的症状。分离自桃、杏和梅的V.carpophila菌株之间在生长速度、菌落形态、产孢量等方面表现出显着差异。进一步选取186株分离自不同寄主的V.carpophil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V.carpophila种群根据特定的寄主进行聚类,显示出种水平的寄主专化性。同时,来源于相同寄主的不同地理种群,不同品种或不同组织的种群间无明显差异,表明V.carpophila种群没有地理环境、品种或组织的专化性。2、V.carpophila侵染桃叶片过程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系统地描述了V.carpophila分生孢子在桃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V.carpophila主要侵染桃叶片的背面。整个侵染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附着孢、侵入钉形成的侵入阶段,皮下菌丝、皮下子座形成的扩展阶段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产生的繁殖体形成阶段。具体侵染过程为:2 dpi,V.carpophila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分化为附着孢,并被粘液物质覆盖吸附在桃叶片表面。3 dpi,附着孢向下分化出杯状结构的感染囊,并进一步发育为侵入钉。5 dpi,侵入钉穿透角质层后,分化成皮下菌丝,并在果胶层扩展。10 dpi,皮下菌丝在果胶层延伸,分化成皮下次生菌丝,并逐渐形成网状结构。15 dpi,皮下次生菌丝在果胶层不断扩展,并发生剧烈的形态变化,形成葡萄串状的皮下子座。30 dpi,皮下子座分化出分生孢子梗,并开始穿透角质层。40 dpi,大量分生孢子梗穿透角质层,并在顶端产生分生孢子。3、中国桃疮痂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基于微孔板法经过优化,建立了V.carpophila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体系。使用MEB培养液、初始孢子悬浮液浓度106个/m L、培养时间96 h。使用该检测体系,测定了135株V.carpophila对5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异菌脲、丙环唑、嘧菌酯和啶酰菌胺的平均EC50分别为16.287μg/m L,0.165μg/m L,0.570μg/m L和0.136μg/m L。V.carpophila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EC50值符合单峰分布,且未发现抗性菌株。然而,V.carpophila对多菌灵的EC50值为双峰分布,表明V.carpophila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且抗性发生十分普遍,所有省份均发现抗性菌株。经分子检测发现高抗菌株的TUB2基因发生了E198K突变,中抗菌株的TUB2基因发生了E198G突变。中抗和高抗菌株抗性均稳定,抗性菌株未出现明显的适合度下降现象。相反,某些抗性菌株在一定选择压力下表现出了更强的竞争力,流行风险较高。4、快速检测桃疮痂病菌LAMP方法的建立。基于ITS序列设计了一套LAMP引物,以检测V.carpophila。与常规PCR方法相比,LAMP检测方法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LAMP检测的极限DNA浓度为56.6 fg/μL,其灵敏度是PCR的100倍。同时,LAMP检测无需复杂设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准确结果。使用23株分离自14省的V.carpophila和其它8种真菌及1种细菌验证LAMP的特异性和通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出V.carpophila。此外,将田间桃果实样品的粗DNA用于LAMP检测,发现该方法也能准确地检测出患疮痂病的果实,而健康果实和阴性对照均为阴性。

王玥[2](2021)在《延边地区苹果梨园施肥与营养状况调研》文中研究说明延边地区是苹果梨主产区,其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延边苹果梨的发展迅速,但是诸如果园管理较粗放、施肥不合理、果园营养状况不良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果园营养是果树正常生长、产量形成、品质提高的重要基础,了解延边地区代表性果园的施肥情况以及果园营养状况,以此指导合理施肥,对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延边地区29个代表性苹果梨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综述国内外及延边地区果园管理现状,查阅文献资料,经过现场考察,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苹果梨园施肥量、施肥方式等情况,以及我国代表性梨园施肥现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果园进行土壤养分和叶片养分分析,为苹果梨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通过对延边地区29个苹果梨园土壤施肥情况的调查,以及对5个代表性苹果梨园营养状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调查的29个苹果梨园中,大部分树龄以35年以上为主,珲春市果园栽培面积最大,其次是龙井市>图们市>延吉市>和龙市。延边地区有机肥平均施用量为3.8kg/666.7m2,多数果园采用了条施和撒施的方法,其中珲春市果园近3年没有施用有机肥,且其他的果园以施用鸡粪、猪牛羊粪为主,商品有机肥几乎不施用。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0.3kg/666.7m2,施肥方式为穴施和条施为主,所施用的化肥以尿素和复合肥(15:15:15)为主;延吉市果园和珲春市果园施用化肥量最高,最低的是龙井市果园。而且,珲春市果园一年施肥4次,其他4个产区一年施肥3次;龙井市果园、和龙市果园和延吉市果园少数用户还进行了叶面追肥,以硝酸铵钙和尿素为主,而珲春市果园和图们市果园则没有进行叶面追肥。(2)在5个代表性苹果梨园中,土壤酸碱度呈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龙市果园含量最高,其次是龙井市苹果梨园,以次为延吉市、图们市、珲春市苹果梨园。苹果梨园土壤养分和叶片养分分析结果与标准值对比发现,有的产区土壤缺乏有机质。延边地区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都过高。对于不施肥的果园,果实品质与叶片养分都相对较差。其中,和龙市的果园叶片养分状况较好,而图们果园养分最差。今后苹果梨生产上应加强土壤管理,适量增施有机肥,控制氮磷钾肥的用量。(3)土壤养分、叶片养分与果实品质指标之间相关性密切。研究表明,叶片中的钙元素与土壤中的PH值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速效磷呈显着正相关;叶片中的磷元素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负相关;叶片中的钾元素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呈显着正相关;叶片中的锰元素与土壤的速效钾呈显着负相关;果实的硬度与叶片中全氮呈显着负相关;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与土壤中的全磷、钙元素呈显着正相关;果重与土壤钾元素呈显着负相关;果实的着色指数与土壤中的铁元素呈显着负相关;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与土壤的PH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速效磷呈显着正相关;果实的硬度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土壤的碱解氮与果实的果重、可滴定酸呈显着负相关,与果形指数呈显着正相关;果实的着色指数与土壤中的速效钾呈显着正相关。

张兵[3](2021)在《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是水果生产大省,果品产业在河北省农业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河北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水果种植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是必不可缺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河北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可用于农业灌溉的用水十分有限,为保证果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果园灌溉用水效率,降低水分无效利用和损耗。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提质增产效果,可以改良果园内的生产环境,便于喷药、修剪和采果等果园管理工作。经过调查发现,河北省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意愿较高,但实际采用率较低,且有弃用的现象。果农是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分析果农节水技术的采用行为特征,对节水灌溉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河北省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河北省水果产业的生产现状、果园灌溉用水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估算各地区果园的节水潜力;利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 150户果农进行实地访谈调查,发现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较高,但是实际采用率较低。对果农采用意愿和行为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剖析,得出果农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补贴范围等,是影响果农采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定量分析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有用性、有效性是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果农的自身素质和小规模经营模式限制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扶持方式对果农是否采用技术有重要影响;合作社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在政府宣传、推广和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之间起重要的联结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高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建议:一是通过媒体、培训等方式提升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政策的认知水平;二是加强政府在果园节水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管理,确保落实,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技术合理性建设,因地制宜;三是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四是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果园的节水潜力进行了测算;对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果农采用意愿高,实际采用率低的原因。

向思宇[4](2020)在《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意愿不断释放。伴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以生态、休闲、体验为主题核心的乡村旅游以及休闲农业园越来越成为人们青睐的旅游方式和活动场所。在国家逐渐富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父母,自身观念,意识、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更加系统、全面。“亲子+农业”是顺应家庭亲子这一群体的需求而发展出的新型休闲农业模式,随着亲子教育意识的增强,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我国亲子农业市场将成为最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从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角度研究阐述了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以休闲农业与亲子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休闲农业、亲子、体验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总结和归纳其产生背景,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典型模式以及亲子体验理论发展现状,亲与子群体的分类、特征、需求、相处模式以及体验式设计的内容、特性。选取国内外五个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对其项目概况、理念主题、规划布局、功能业态等方面进行阐述归纳和总结分析,提出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包括设计原则、景观特性、景观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方法、具体功能和业态。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长阳农场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从现状资源、定位目标、概念布局、业态功能、专项规划、成果效益六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探索以亲子体验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

李亚琼[5](2020)在《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果品观光采摘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果树资源进行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对果树产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秦皇岛市果树资源丰富,果品采摘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对国内、外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调查了秦皇岛市的10种主栽果树的分布和种植情况,对秦皇岛市21家省级采摘园走访调查,以其为例对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的经营规模、品种结构、采摘时间、收益情况、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比核实。通过调查,得知果品观光采摘的从业人员,多从事简单劳动,整体素质和从业能力距离产业要求相差较大,观光采摘园的亮点主要是新鲜果品和采摘体验,但基础设施不完善、采摘种类不丰富、采摘季节不连续等因素限制了观光采摘园的发展。虽然秦皇岛在客源、资源、气候、市场等多方面的具有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果农积极性较高,但也存在缺少统一规划、规范性不够,同质化较严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较低、高水平不多,宣传意识不足、品牌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为使秦皇岛市的果品观光采摘业得到良性发展,本文针对存在问题和需求导向,提出了发展建议:一是做好规划、统一协调;二是引进品种、完善结构;三是科技支撑、提档升级;四是培育品牌、突出特色。针对产业现状提出了发展展望:一是果品观光采摘园的品牌化、区域化将日渐明显;二是果品生产质量标准将逐步规范;三是适宜采摘的新品种将不断涌现;四是各地区设施技术应用将大力发展;五是新颖宣传方式将广泛应用。并总结出适宜在本地区发展采摘的主要树种和品种,旨在为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周俊[6](2020)在《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病毒组研究》文中指出桃(Prunus persica L.)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核果类果树,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桃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桃树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受多种病毒的侵染,从而影响桃树的生长、发育和生产,进而制约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对于我国桃树病毒的种类、不同桃种质中病毒发生情况及其遗传多样性和演化等问题仍缺少全面的认识。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桃及其野生近缘的4个植物学种的118份桃种质样品进行病毒鉴定,分析不同桃种质中的病毒组成差异,分析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演化,鉴定了5种桃病毒新种。首先,明确桃及其野生近缘的4个植物学种的118份桃种质样品中的病毒种类和组成情况。RNA-seq(RNA sequencing)和sRNA测序比较发现,RNA-seq可以拼接获得比sRNA测序更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和检出更多的病毒种类。因此选用RNA-seq对桃及其野生近缘的4个植物学种的118份桃种质样品进行病毒鉴定,经RT-PCR验证,共鉴定出15种已知植物病毒、2种类病毒及新病毒5种。其中,发生最为普遍的病毒和类病毒有桃相关黄症病毒属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桃病毒D、李树皮坏死茎痘相关病毒、油桃茎痘相关病毒和桃潜隐花叶类病毒。进一步对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病毒种类和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光核桃、山桃、甘肃桃、普通桃中检出病毒种类分别为19种、4种、5种和4种,其中15种病毒仅在普通桃中检出,说明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的病毒种类和组成均差异较大。另外,分析发现4类普通桃(观赏桃、地方品种群、栽培品种和砧木)检出的病毒种类数和组成较为相似。其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对检出的几种主要病毒进行种群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单核苷酸多样性(SNP)分析发现李属病毒2 SNP频率最高,李属坏死环斑病毒SNP频率最低,SNP位点在各病毒基因组无明显的热点区域。序列比对和遗传演化分析显示,桃相关黄症病毒属病毒分离物在遗传演化树上聚类在3个分支中,油桃茎痘相关病毒分离物在遗传演化树上聚类在2个分支中,而桃叶痘相关病毒分离物在遗传演化树上未形成明显的聚集。最后,鉴定了5个桃病毒新种,明确其基因组结构、序列特征、分类地位和部分生物学特性。扩增获得RP19-1与RP19-2基因组序列,其均编码三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显示RP19-1、RP19-2与Ta Tao 5归属于纤毛病毒属的新病毒种:桃褪绿叶斑病毒。明确桃病毒1基因组全长为13,949 nt,编码6个ORF,为甲型细胞核弹状病毒属的新病毒种,可嫁接传播;桃病毒1是首个基因组为-ssRNA的桃病毒。明确桃病毒2基因组全长为4,978 nt,编码2个ORF,为整体病毒属的新病毒种,其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平均直径约30 nm),是首个基因组为dsRNA的桃病毒。桃病毒3和桃病毒4仅扩增获得两个长片段序列,序列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显示两者归属于斑点病毒属。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桃及其野生近缘的4个植物学种的118份桃种质样品中共鉴定15种已知植物病毒、2种类病毒及5种新病毒,并明确其病毒的组成情况和主要桃病毒的序列多样性和遗传演化情况。这些信息加深了关于桃病毒及其多样性和演化的认知,为制定更有效的桃病毒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蒋秋双[7](2020)在《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是砀山梨主要害虫之一。本文通过对砀山县梨小食心虫近10年系统测报数据统计与分析,探讨了其年度间及年度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的迷向效果,探究了不同化学药剂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同时制定了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梨小食心虫在砀山地区每年发生5代,一般30d-40d完成1代,第3-5代重叠明显。越冬代羽化盛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羽化盛期在6月初,第2代羽化盛期在6月底,第3代羽化盛期在7月底,第4代羽化盛期在8月底,第5代不产生成虫,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2)筛选了高效的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缓释剂。以112mg/条迷向素缓释剂为材料的迷向丝在750条/hm2使用量的情况下对迷向区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在86.36%-100%,蛀梢防效在78.79%-95.65%,对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好,且对果树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3)筛选出了梨小食心虫高效防治药剂。30%阿维·灭幼脲SC(有效成分250mg/kg-300mg/kg)1000倍施药后21d的防效为89.35%;522.5g/L氯氰·毒死蜱EC(有效成分373.2mg/kg)1400倍施药后21d的防效为91.7%;20%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EC(有效成分200mg/kg)1000倍液施药后21d的防效为94.3%;4.5%高效氯氰菊酯EC(有效成分30mg/kg)1500倍液施药后21d的防效为94.6%;1%甲维盐EC+35%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5+35mg/L),在试验施药之后的第7d的防效为91.67%,施药后第14防效为87.33%,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较好。(4)制定了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梨小食心虫在砀山县发生世代较多,且有世代重叠,卵和幼虫时期是梨小食心虫的防治的关键时期,本文综合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性信息素诱蛾、迷向丝迷向效果以及高效药剂的筛选等,综合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制定了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为果农科学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了科学的防治技术借鉴。

彭睿[8](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李洁[9](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壶瓶枣裂果多发生在果实转色期,调控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使其转色期避开多雨季节是防控枣裂果的一条新途径。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在确定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和多效唑(PP333)可有效调控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重点研究了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在调控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对果实色素物质、内源激素和糖类代谢的影响,以探究壶瓶枣果实转色调控机制,为枣果实生长发育调控以及在生产上更加有效的防治枣裂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减缓了壶瓶枣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的降低,在成熟期显着降低了果皮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果实转色期间,赤霉素处理降低了壶瓶枣果实内源GAs、IAA和ZR含量,提高了ABA含量;在果实发育后期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代谢酶净酶活性在壶瓶枣果实糖积累中起着重要作用。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565个,其中上调860个,下调705个,KEGG通路注释到的261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谢通路(19个,占7.28%)、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13个,4.98%)以及与色素合成密切相关的苯丙素类生物合成通路(6个,2.3%)。赤霉素处理对花青素、黄酮等色素物质合成通路的关键基因均表现为下调作用。2.多效唑分别在果实转色前期和末期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皮类胡萝卜素、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内源IAA、GA、ABA含量始终,处理浓度不同对内源ZR含量影响效果不同;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多效唑处理条件下,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以及中性转化酶对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2,169个,其中上调820个,下调1,349个。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的362个差异表达基因,首先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均为19个,占5.25%),其次是苯丙素类(17个,4.70%)、类黄酮(13个,3.59%)及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10个,2.76%)。多效唑处理对花青素、黄酮等色素物质合成的关键基因均表现为上调作用。3.比较多效唑与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调节过程,发现多效唑调控壶瓶枣果实提前转色的作用途径主要体现在类黄酮等色素物质生物合成通路,而赤霉素处理在延迟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对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最大。

刘冰雁[10](2019)在《苹果梨果实解袋后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果实的综合品质由外观和内在品质共同形成,优质的果实品质能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果皮色泽是果实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苹果梨果实经过套袋处理,在采收前解袋,短期内迅速着色,而且底色变浅,着色更加鲜艳。本研究拟筛选适宜苹果梨着色的双层纸袋;研究套袋苹果梨生长发育过程中色素含量变化;并从转录组水平上分析筛选苹果梨解袋后各时期与果实色泽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对花青苷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的转录因子进行克隆与表达分析,进一步探究解袋后果实迅速着色的分子机制,为苹果梨分子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梨果实套双层袋后,果实着色指数明显提高,果点变小,果点密度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有小幅度降低。对苹果梨平均单果重无显着影响,不同处理对果实去皮硬度影响各不相同。对本试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认为绿达、绿洲双层袋是苹果梨套袋的最适宜果袋。2.苹果梨果实套袋处理90天后解除纸袋。套袋果实果皮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未套袋果实,未套袋果实叶绿素含量呈现先逐步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果实套袋不仅抑制了果皮叶绿素合成,同时促进了果皮原有叶绿素的降解,使果皮叶绿素含量持续减少。3.套袋果在解袋后,花青苷含量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解袋后,果实由黑暗条件转到见光条件,花青苷合成加速,果面底色为浅黄色,果皮呈现鲜艳的红色。对照果实花青苷含量经历了上升而后下降,在果实成熟期小幅度上升的趋势。果实在套袋时期花青苷合成变化不明显,解袋后花青苷含量有大幅度上升,说明套袋抑制了果实花青苷合成。4.通过对苹果梨果实解袋后各个时期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共得到91.36Gb Clean Data,各样品的Reads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效率在65.14%66.92%之间。探明了在花青苷迅速积累阶段,差异基因表达共有1371个,其中575个上调差异表达,796个下调差异表达。采用qRT-PCR对32个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进行表达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5.构建了PbMyb4-like1、PbMyb4-like2、PbMYB1R1、PbWDR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冻融法导入到农杆菌GV3101中,在番茄中进行瞬时表达,转入pRI-PbMYB1R1过表达载体的番茄果实花青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其他株系与对照无显着差异。

二、论巴盟控制果树污染生产绿色苹果梨的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巴盟控制果树污染生产绿色苹果梨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桃疮痂病菌遗传多样性、侵染过程、抗药性及早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1 桃疮痂病
        1.1.1 桃疮痂病的分布、症状及病原
        1.1.2 桃疮痂病的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
        1.1.3 桃疮痂病的综合防治
    1.2 黑星菌属真菌的研究概况
        1.2.1 黑星菌属真菌的分类研究
        1.2.2 常见作物疮痂病病原菌种类
    1.3 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1.3.2 黑星菌属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桃疮痂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1.4.1 真菌对杀菌剂敏感基线的测定方法
        1.4.2 微孔板法测定敏感基线
        1.4.3 黑星菌属真菌的抗性研究现状
        1.4.4 MBC类杀菌剂抗性产生的机理
    1.5 黑星菌属侵染过程研究进展
        1.5.1 侵染过程研究方法
        1.5.2 黑星菌属侵染寄主的过程
    1.6 LAMP检测的应用
        1.6.1 LAMP检测的原理及优点
    1.7 论文研究目的与思路
第二章 中国桃疮痂病的病原种类鉴定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病原菌分离
        2.2.2 供试培养基
        2.2.3 形态学观察
        2.2.4 基因组DNA提取
        2.2.5 PCR扩增
        2.2.6 系统发育分析
        2.2.7 致病性测定
        2.2.8 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菌株
        2.2.9 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
        2.2.10 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苹果、梨、海棠果、梅、杏和桃疮痂病的田间发病症状
        2.3.2 苹果、梨、海棠果、梅、杏和桃疮痂病菌菌株的收集
        2.3.3 苹果、梨、海棠果、梅、杏和桃疮痂病菌系统发育学分析
        2.3.4 苹果、梨、海棠果、梅、杏和桃疮痂病菌培养和形态特征
        2.3.4.1 苹果疮痂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的描述
        2.3.4.2 梨疮痂病菌Venturia nashicola的描述
        2.3.4.3 海棠果疮痂病菌Venturia asperata的描述
        2.3.4.4 梅疮痂病菌Venturia carpophila的描述
        2.3.4.5 杏疮痂病菌Venturia carpophila的描述
        2.3.4.6 桃疮痂病菌Venturia carpophila的描述
        2.3.5 分离自梅、杏和桃的Venturia carpophila比较
        2.3.6 致病性回接
        2.3.7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7.1 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2.3.7.2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3.7.3 群体间的分子变异和遗传分化
        2.3.7.4 种群结构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Venturia carpophila侵染桃叶片过程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植物
        3.2.2 供试菌株
        3.2.3 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2.4 接种与取样
        3.2.5 光学显微镜明场观察
        3.2.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3.2.7 扫描电镜观察
        3.2.8 透射电镜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病叶片纵截面显微观察
        3.3.2 光学显微镜观察V.carpophila侵染桃叶片的过程
        3.3.3 扫描电镜观察V.carpophila侵染桃叶片的过程
        3.3.4 透射电镜观察V.carpophila侵染桃叶片的过程
        3.3.5 V.carpophila侵染桃叶片过程示意图
    3.4 讨论
第四章 中国桃疮痂病菌对五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菌株
        4.2.2 供试药剂
        4.2.3 供试仪器
        4.2.4 供试培养液
        4.2.5 微孔板法体系优化
        4.2.6 供试菌株对5 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4.2.7 V.carpophila抗药性菌株抗性稳定性检测
        4.2.8 V.carpophila抗性菌株适合度测定
        4.2.9 V.carpophila田间致病力测定
        4.2.10 DNA提取和抗性基因检测
        4.2.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微孔板法检测体系优化
        4.3.2 V.carpophila菌株对5 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4.3.3 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抗性稳定性
        4.3.4 多菌灵抗性菌株的适合度
        4.3.5 V.carpophila田间致病力测定
        4.3.6 V.carpophila抗性菌株的抗性机理
    4.4 讨论
第五章 快速检测桃疮痂病菌LAMP方法的建立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培养基
        5.2.2 供试菌株
        5.2.3 主要实验仪器
        5.2.4 DNA模板的提取
        5.2.5 实验试剂
        5.2.6 引物设计
        5.2.7 LAMP最初反应体系
        5.2.8 LAMP反应的优化
        5.2.9 LAMP的特异性检测
        5.2.10 LAMP和常规PCR的灵敏度比较
        5.2.11 LAMP反应的通用性测定
        5.2.12 LAMP检测田间样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5.3.2 LAMP反应体系优化
        5.3.3 LAMP引物的特异性
        5.3.4 LAMP反应和普通PCR的灵敏度比较
        5.3.5 LAMP反应的通用性
        5.3.6 LAMP检测田间样本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明确了我国桃疮痂病的病原菌及其遗传多样性
        6.1.2 描述了Venturia carpophila侵染桃叶片的过程
        6.1.3 检测了中国桃疮痂病菌对五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6.1.4 建立了快速检测桃疮痂病菌的LAMP方法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2)延边地区苹果梨园施肥与营养状况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
1 国内外梨生产现状分析
    1.1 国内外果园管理现状
    1.2 全球梨栽培面积
    1.3 中国梨种植面积分析
    1.4 梨树生长及主要养分特征
    1.5 我国代表性梨园的施肥情况
        1.5.1 有机肥
        1.5.2 化肥
    1.6 施肥量分析
        1.6.1 有机肥施用量
        1.6.2 化肥施用量
    1.7 施肥方式和深度
2 延边地区代表性苹果梨园施肥情况调查
    2.1 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基本情况
    2.2 延边地区代表性果园基本情况
    2.3 延边地区代表性苹果梨园的栽培面积和产量
    2.4 代表性苹果梨园施肥情况分析
        2.4.1 代表性苹果梨园肥料施用时期和种类
        2.4.2 代表性苹果梨园有机肥施用情况
        2.4.3 代表性苹果梨园化肥施用情况
    2.5 树体需肥量分析
3 延边地区主要苹果梨园营养状况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叶片样品
        3.1.2 土壤样品
        3.1.3 果实样品
        3.1.4 样品测定的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苹果梨园土壤营养概况
        3.2.2 苹果梨园叶片营养状况
        3.2.3 苹果梨园果实品质状况
    3.3 叶片养分、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
    3.4 叶片养分、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果园名单
致谢

(3)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及不足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理论基础
        1.6.1 理性选择理论
        1.6.2 农户技术采用理论
2 河北省水果生产及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2.1 河北省水果生产现状分析
        2.1.1 果园面积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
        2.1.2 果园产量呈下降趋势
        2.1.3 缺水地区果园面积占比较大
    2.2 河北省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2.2.1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下降
        2.2.2 果园用水量呈下降趋势
        2.2.3 果园灌溉与地区缺水矛盾突出
    2.3 果园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被访农户基本特征
        3.2.1 个人特征
        3.2.2 家庭生产特征
    3.3 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特征
    3.4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3.4.1 不同特征果农的采用意愿
        3.4.2 不同种植规模果农的采用意愿
        3.4.3 不同种植环境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3.4.4 不同销售模式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3.5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1 不同意愿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2 不同特征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3 不同规模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4 不同种植环境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5 不同销售模式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3.5.6 技术应用效果估算
        3.5.7 果农果园节水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择分析
    4.2 实证分析
        4.2.1 模型的选择
        4.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4.2.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大节水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
        5.2.2 加大技术补贴力度和技术合理性建设
        5.2.3 提高农业专业人才待遇和政府人员服务意识
        5.2.4 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
        5.2.5 持续推进农业用水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省果园灌溉情况调查
作者简介
致谢

(4)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
        1.1.2 农业发展变革
        1.1.3 家庭教育与亲子农业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发展
        1.3.1 休闲农业相关研究和发展
        1.3.2 亲子体验相关研究和发展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亲子
        2.1.2 体验
        2.1.3 亲子体验
        2.1.4 休闲农业
        2.1.5 体验农业
        2.1.6 休闲农业园
    2.2 亲与子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亲与子的分类
        2.2.2 亲与子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2.3 亲与子的需求
        2.2.4 亲与子活动中的相处模式
        2.2.5 亲与子中的特殊人群
    2.3 体验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体验经济理论
        2.3.2 景观体验式设计的概念
        2.3.3 景观体验式设计的内容
        2.3.4 景观体验式设计的特性
3 国内外休闲农业园典型案例分析
    3.1 案例基本概况
        3.1.1 中国·台湾——飞牛牧场
        3.1.2 日本·北海道——富田农场
        3.1.3 加拿大·温哥华——Krause莓果主题体验农场
        3.1.4 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州——猎人谷美酒区
        3.1.5 中国·成都——三圣花乡旅游区
    3.2 案例对比分析
4 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4.1 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的设计原则
        4.1.1 因地制宜
        4.1.2 绿色发展
        4.1.3 以人为本
        4.1.4 文脉传承
        4.1.5 科技创新
    4.2 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的景观特性
        4.2.1 安全性
        4.2.2 健康性
        4.2.3 主题性
        4.2.4 组合性
        4.2.5 分级性
        4.2.6 互动性
        4.2.7 知识性
        4.2.8 时效性
    4.3 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的设计要素
        4.3.1 地形地貌
        4.3.2 水体系统
        4.3.3 植物配置
        4.3.4 道路系统
        4.3.5 铺装材质
        4.3.6 景观构筑
        4.3.7 服务建筑
    4.4 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的项目类型
5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5.1 现状与资源
        5.1.1 地理概况
        5.1.2 自然条件
        5.1.3 政策背景
        5.1.4 场地概况
    5.2 定位与目标
        5.2.1 产业布局
        5.2.2 潜在需求
        5.2.3 总体定位
        5.2.4 功能定位
        5.2.5 发展目标
    5.3 概念与布局
        5.3.1 规划分析
        5.3.2 设计策略
        5.3.3 概念设计
        5.3.4 结构布局
    5.4 业态与功能
        5.4.1 园区入口
        5.4.2 分区规划
    5.5 营建与技术
        5.5.1 亲子体验
        5.5.2 交通组织
        5.5.3 水体设计
        5.5.4 竖向设计
        5.5.5 植物种植设计
        5.5.6 生境营造
        5.5.7 建筑与配套设施规划
        5.5.8 铺装材料设计
        5.5.9 夜景照明设计
    5.6 成果与效益
        5.6.1 盈利模式
        5.6.2 节事活动设计
        5.6.3 定制活动设计
        5.6.4 效益评估
        5.6.5 经济技术指标
6 成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A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长阳农场规划设计图

(5)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立题意义
        1.2.1 改变传统产业结构
        1.2.2 增加果品销售新渠道
        1.2.3 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方法
        1.3.1 查询文献
        1.3.2 实地考察
        1.3.3 调查问卷
        1.3.4 统计分析
        1.3.5 总结归纳
第二章 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概况
    2.1 国外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历程
        2.1.1 政府主导的“绿色农业”(日本)
        2.1.2 行业协会的“专业农场”(法国)
        2.1.3 全民参与的“市民农园”(德国)
        2.1.4 产业联合的“休闲庄园”(澳大利亚)
    2.2 我国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概况
        2.2.1 起源于台湾
        2.2.2 方兴于大陆
第三章 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
    3.1 果品种植情况
        3.1.1 主要树种和品种
        3.1.2 面积产量和产值
        3.1.3 县区的种植情况
    3.2 采摘园规模与分布
    3.3 采摘园分类及案例
        3.3.1 单一果品采摘模式
        3.3.2 家庭农场模式
        3.3.3 果品产销合作社模式
        3.3.4 休闲观光园模式
    3.4 采摘园经营情况
        3.4.1 采摘果品的种类和季节
        3.4.2 主要水果的果实成熟期
        3.4.3 设施技术应用情况
        3.4.4 采摘园经营情况
        3.4.5 采摘园人员配置情况
    3.5 市场对采摘园的需求情况
第四章 秦皇岛市发展果品观光采摘的优势与问题
    4.1 优势分析
        4.1.1 旅游名城,客源充足
        4.1.2 气候特殊,资源丰富
        4.1.3 政府支持,果农积极
    4.2 存在问题
        4.2.1 缺少统一规划,规范性不够
        4.2.2 同质化较严重,特色不明显
        4.2.3 科技含量较低,高水平不多
        4.2.4 宣传意识不足,品牌度不高
第五章 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发展建议
    5.1 做好规划,统一协调
    5.2 引进品种,完善结构
    5.3 科技支撑,提档升级
    5.4 培育品牌,突出特色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行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6.1.2 经营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6.1.3 多方举措促进良性发展
    6.2 发展展望
        6.2.1 果品观光采摘园的品牌化、区域化将日渐明显
        6.2.2 果品生产质量标准将逐步规范
        6.2.3 适宜采摘的新品种将不断涌现
        6.2.4 各地区设施技术应用将大力发展
        6.2.5 新颖宣传方式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适合采摘的主要树种和品种
    1.苹果
    2.梨
    3.桃
    4.葡萄
    5.樱桃
    6.其他

(6)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病毒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本研究的目的
        1.1.2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桃病毒研究进展
        1.2.1 桃病毒种类
        1.2.2 桃病毒发生分布及危害
        1.2.3 主要桃病毒的研究现状
    1.3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常用检测技术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1.3.3 高通量测序检测病毒的方法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1.4.1 果树病害中的病毒鉴定
        1.4.2 植物病毒群体多样性和演化研究
        1.4.3 植物与病毒互作研究
第二章 桃种质样品中病毒检测
    2.1 材料
        2.1.1 桃叶片样品的收集
        2.1.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总RNA提取
        2.2.2 总RNA质量检测、文库构建与测序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病毒验证
    2.3 结果
        2.3.1 高通量测序检测桃病毒方法比较
        2.3.2 RNA-seq检测桃种质样品中的病毒
        2.3.3 RT-PCR验证
        2.3.4 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的病毒种类和组成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桃病毒序列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
    3.1 试验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
        3.1.2 序列多样性及重组分析
        3.1.3 遗传演化分析
    3.2 结果
        3.2.1 桃病毒种群内的序列多样性
        3.2.2 PaLV的遗传演化分析
        3.2.3 NSPaV的遗传演化分析
        3.2.4 PLPaV的遗传演化分析
        3.2.5 APV1、2、3的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
        3.2.6 PNSRV的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
        3.2.7 其它桃病毒的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新病毒的鉴定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病毒基因组扩增及测序
        4.1.3 序列分析
        4.1.4 生物学试验
        4.1.5 电镜观察
    4.2 结果
        4.2.1 桃褪绿叶斑病毒(peach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PCLSV)
        4.2.2 桃病毒1(peach virus1,Pe V1)
        4.2.3 桃病毒2(peach virus2,Pe V2)
        4.2.4 两个斑点病毒属新病毒种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7)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梨产业发展现状
    1.2 砀山县梨产业的发展发生现状
    1.3 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
        1.3.1 梨小食心虫危害特征
        1.3.2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
        1.3.3 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
        1.3.3.1 农业防治
        1.3.3.2 物理防治
        1.3.3.3 生物防治
        1.3.3.4 化学防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研究
        3.1.1 试验地点
        3.1.2 实验材料
        3.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4 虫情数据资料
    3.2 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缓释剂防治效果研究
        3.2.1 试验作物
        3.2.2 试验地点及条件
        3.2.3 供试药剂
        3.2.4 试验设计
        3.2.5 梨小食心虫的常规防治方法
        3.2.6 气象资料
        3.2.7 诱捕量调查和迷向率计算
        3.2.8 蛀梢调查及防效计算
    3.3 梨小食心虫迷向丝防治砀山酥梨园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3.3.1 试验作物
        3.3.2 试验场地
        3.3.3 供试材料
        3.3.4 试验设计
        3.3.5 调查时间和方法
        3.3.6 蛀果率调查
        3.3.7 化学农药使用情况
        3.3.8 效果计算
    3.4 梨小食心虫高效防治药剂筛选
        3.4.1 防治桃树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研究
        3.4.2 防治苹果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研究
        3.4.3 防治梨园梨小食心虫药剂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4.1.1 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
        4.1.2 梨小食心虫各代不同虫态发生盛期
        4.1.3 梨小食心虫月诱蛾量
    4.2 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缓释剂防治效果
    4.3 迷向丝防治砀山酥梨园梨小食心虫结果分析
    4.4 防治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
        4.4.1 防治桃树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
        4.4.2 防治苹果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
        4.4.3 防治梨园梨小食心虫高效复配药剂筛选
5 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
    5.1 农业防治技术
    5.2 物理控害技术
    5.3 生物防治技术
    5.4 科学用药技术
6 讨论
    6.1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6.2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应用
    6.3 防治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1.5.3 LMDI分解法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1.5.5 探索性分析
        1.5.6 多元回归分析
        1.5.7 归纳演绎法
    1.6 基本概念
        1.6.1 产业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1.6.5 驱动力
        1.6.6 路径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1.7.1 数据来源
        1.7.2 研究范围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8.1 国外研究综述
        1.8.2 国内研究综述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2.1.2 制度变迁理论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4 规模经济理论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2.2 技术路线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3.2.1 种植面积
        3.2.2 产量规模
        3.2.3 品种结构
        3.2.4 空间分布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3.4.1 国内销售现状
        3.4.2 对外贸易状况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3.6 本章小结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4.1.2 比较优势分析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研究方法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5.3.1 规模经营指数
        5.3.2 全要素生产率
        5.3.3 地均林果产值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5.4 评价方法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6.1.1 内部驱动力
        6.1.2 外部驱动力
    6.2 研究设计
        6.2.1 模型选择
        6.2.2 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探索性分析
        6.3.2 多元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7.1 分析框架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2.1 问题分析
        7.2.2 主要措施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3.1 问题分析
        7.3.2 主要措施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4.1 问题分析
        7.4.2 主要措施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5.1 问题分析
        7.5.2 主要措施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6.1 问题分析
        7.6.2 主要措施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7.1 问题分析
        7.7.2 主要措施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9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8.2 主要创新点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8.3 研究展望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9)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 枣生产概述
    2 果实发育与成熟研究进展
        2.1 果实发育成熟的生理生化研究
        2.2 果实发育成熟的分子水平研究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实发育成熟调控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壶瓶枣果实延迟转色机理
    第一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影响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果皮色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2.3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2.4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2.5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2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激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壶瓶枣果实糖积累类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含量的影响
        2.2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相关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壶瓶枣果实糖积累
        3.2 蔗糖代谢相关酶在枣果实糖积累中的作用
        4 小结
        第二节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 赤霉素处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糖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2.4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壶瓶枣果实提前转色机理
    第一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影响
        2.2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果皮色素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2.3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2.4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皮花色苷的影响
        2.5 多效处理的壶瓶枣果实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2 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激素物质的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含量的影响
        2.2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 多效唑处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和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2.4 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壶瓶枣果实转色调控的RNA-Seq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BMKCloud有参转录组分析(www.biocloud.net)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质检和文库质检
        2.2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2.3 SNP分析
        2.4 基因结构优化分析
        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6 关键候选基因筛选及qRT-PCR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结论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苹果梨果实解袋后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影响果实色泽发育的因素
    1.2 套袋对果实色泽的影响
    1.3 影响果实色泽发育的关键代谢产物花青苷
        1.3.1 花青苷结构
        1.3.2 花青苷种类
        1.3.3 花青苷在果实中的分布
        1.3.4 花青苷的生物合成
        1.3.4.1 花青苷生物合成途径
        1.3.4.2 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
        1.3.4.3 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
        1.3.5 花青苷代谢的影响因素
        1.3.5.1 光照对花青苷生物合成的影响
        1.3.5.2 温度对花青苷生物合成的影响
        1.3.5.3 其他因素对花青苷生物合成的影响
        1.3.6 梨果皮花青苷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1.3.7 转录组分析在果树花青苷功能基因鉴定上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套袋对苹果梨果实色素含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2.1.2.1 果实品质的测定
        2.1.2.2 果皮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1.2.3 果皮花青苷含量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纸袋处理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2.2.2 不同纸袋处理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2.2.3 苹果梨果实套袋后果皮色素含量变化
        2.2.3.1 苹果梨果实套袋后果皮叶绿素含量变化
        2.2.3.2 苹果梨果实套袋后果皮花青素含量变化
    2.3 讨论
        2.3.1 套袋后果实品质的变化
        2.3.2 套袋后果实色素含量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苹果梨果实解袋后转录组测序与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果皮总核糖核酸(RNA)的提取
        3.1.3 cDNA合成
        3.1.4 文库质控
        3.1.5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
        3.1.6 转录组数据分析
        3.1.6.1 测序技术及数据质量控制
        3.1.6.2 转录组测序结果对比
        3.1.6.3 差异表达分析
        3.1.6.4 差异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
        3.1.7 荧光定量PCR(q RT-PCR)验证
        3.1.7.1 qRT-PCR引物
        3.1.7.2 反转录PCR
        3.1.7.3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解袋后果实花青苷含量变化
        3.2.2 生物学重复相关性评估
        3.2.3 转录组测序的RNA质量
        3.2.4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3.2.5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2.6 差异表达分析
        3.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2.8 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2.9 qRT-PCR对转录组数据的验证
    3.3 讨论
        3.3.1 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3.3.2 花青苷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Myb4-like1、Myb4-like2、MYB1R1、WDR基因的克隆与瞬时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试剂、载体及菌株
        4.1.3 核酸的提取
        4.1.3.1 梨RNA的提取与检测
        4.1.3.2 质粒的提取
        4.1.3.3 DNA片段的回收
        4.1.3.4 PCR产物的纯化
        4.1.4 基因的克隆
        4.1.4.1 引物设计
        4.1.4.2 梨PbMyb4-like1、PbMyb4-like2、PbMYB1R1、PbWDR基因的克隆
        4.1.4.3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1.5 过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
        4.1.5.1 过表达载体构建
        4.1.5.2 农杆菌转化
        4.1.5.3 番茄瞬时转化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梨PbMyb4-like1、PbMyb4-like2、PbMYB1R1、PbWDR基因的克隆
        4.2.1.1 苹果梨果实总RNA质量分析
        4.2.1.2 梨PbMyb4-like1、PbMyb4-like2、PbMYB1R1、PbWDR基因编码区序列PCR扩增
        4.2.2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2.2.1 理化性质分析
        4.2.2.2 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4.2.3 梨PbMyb4-like1、PbMyb4-like2、PbMYB1R1、PbWDR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番茄瞬时转化
        4.2.3.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2.3.2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及其PCR鉴定
        4.2.3.3 PbMyb4-like1、Pb Myb4-like2、PbMYB1R1、PbWDR在番茄果实瞬时转化
    4.3 讨论
        4.3.1 MYB类转录因子瞬时表达分析
        4.3.2 WD类转录因子瞬时表达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论巴盟控制果树污染生产绿色苹果梨的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桃疮痂病菌遗传多样性、侵染过程、抗药性及早期检测技术研究[D]. 周扬.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延边地区苹果梨园施肥与营养状况调研[D]. 王玥. 延边大学, 2021
  • [3]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兵.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4]亲子体验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规划设计为例[D]. 向思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D]. 李亚琼.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6]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病毒组研究[D]. 周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D]. 蒋秋双.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9]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D]. 李洁.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10]苹果梨果实解袋后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分析[D]. 刘冰雁.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