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痰论治血脂异常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佳[1](2021)在《从AMPK-HIF1-PKM2信号通路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方证对应的角度,以二陈汤为干预手段,观察代谢综合征(MS)痰证大鼠临床表现、肝病理结构改变及其能量底物、能量代谢关键酶、AMPK-HIF1-PKM2信号通路等变化情况,以方测证从能量代谢角度揭示MS痰证的生物学基础,为防治MS提供新靶点与新途径。方法:1.文献研究:收集从痰论治MS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将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n=12)饲喂普通饲料,造模组(n=38)予高糖高盐高脂饲料,共持续12周,12周后根据模型标准筛选成模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二陈汤组,空白组(n=11)和模型组(n=12)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二陈汤组(n=12)予二陈汤5.3g/(kd.d)灌胃,持续4周。造模期间每4周动态测量大鼠体重、腹围、血压、乳酸、FBG、HDL、TG等,12周末和16周末补充测量FINS、ALT、AST、TC、LDL,计算Lee’s指数、HOMA-IR。利用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微观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观察血浆及肝乳酸、肝糖原、肝TG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及肝组织ATP、CS、CPT1、HIF-1α及LDH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AMPKα2、PKM2、HIF-1α、CS、CPT1A及LDHA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AMPKα2、P-AMPKα、PKM2和P-PKM2蛋白表达。结果:1.文献研究:共纳入15篇文献,纳入1234例研究对象,涉及56味药物;按照用药频次前四依次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Meta分析结果显示:(1)化痰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MS中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2)化痰法联合常规西药在腰围、血糖、血脂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2.实验研究:(1)建立MS痰证大鼠模型,予二陈汤干预后,大鼠体重、腹围、血压、血脂及血糖等呈不同程度改善。(2)MS痰证大鼠能量代谢紊乱,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浆乳酸、血清ATP、LDH、CS、CPT1等含量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ATP、TG、乳酸、LDH、CS、CPT1、HIF-1α等含量升高(P<0.05);肝组织CPT1A、HIF-1α、PKM2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AMPKα2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肝组织P-PKM2蛋白表达增加,AMPKα2与P-AMPKα蛋白表达减少(P<0.05)。(3)二陈汤可纠正MS痰证能量代谢紊乱,与模型组相比,二陈汤组血浆乳酸、血清ATP、CPT1等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ATP、TG、乳酸、LDH、CPT1、HIF-1α等含量降低(P<0.05);肝组织CPT1A和PKM2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AMPKα2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P-PKM2蛋白表达减少,PAMPKα蛋白表达增加(P<0.05)。(4)MS痰证模型大鼠肝组织结构与功能明显损伤,血清ALT与AST明显升高,HE染色可见肝细胞核内空洞,细胞质可见大量空泡,汇管区炎细胞浸润;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胞质内见大小不等的脂滴,线粒体可见融合、消失,结构不清晰。二陈汤治疗后模型大鼠肝结构功能明显改善。结论:1.二陈汤是从痰论治MS的基础方,从痰论治MS有良好疗效。2.MS痰证早期能量过剩,脂肪酸β氧化增强,葡萄糖利用障碍,无氧糖酵解功能增强。3.肝结构功能损伤是MS痰证的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一。4.MS痰证大鼠肝AMPKα2的表达和活性上调,HIF-1α表达与PKM2磷酸化水平上调,导致能量代谢关键酶过表达,从而引起MS痰证能量代谢紊乱,提示肝脏AMPK-HIF1-PKM2信号通路可能是MS痰证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一。5.二陈汤可调节AMPK-HIF1-PKM2途径,可能通过抑制HIF-1与PKM2的蛋白过表达引起的能量代谢紊乱,影响能量代谢关键酶表达,纠正葡萄糖氧化与脂肪酸氧化的动态失衡,促进无氧糖酵解向有氧氧化转变,从而早期防治MS的发生发展,AMPK-HIF1-PKM2途径关键基因与蛋白可能是MS痰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王一帆[2](2021)在《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痰热证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方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于痰热证慢性失眠症的主观睡眠评价及情绪状态改善情况。观察温胆汤加减方对于血脂的改善情况。初步探索温胆汤加减方对外周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为温胆汤加减方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痰热证失眠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支持。研究方法:使用SAS生成随机数字表,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痰热证慢性失眠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受试者均给予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和行为治疗,并要求受试者记录睡眠日记。治疗组使用温胆汤加减方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使用艾司唑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时长为4周,分别在治疗1周、2周、4周和治疗后4周、12周观察受试者的PSQI、SRSS评分,并在治疗前后观察受试者HAMA、HAMD量表评分,以及血脂和外周神经递质5-HT、Glu、GABA、MT水平。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共纳入60例受试者,每组各30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病程、教育程度、职业、失眠诱因等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主观睡眠评分(PSQI、SRSS),情绪状态评分(HAMA、HAMD),血脂情况(TC、TG、HDL-c、LDL-c),外周神经递质(5-HT、Glu、GABA、M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PSQI总分及成分分析比较PSQI总分组间比较,治疗后各个时间节点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期间程持续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自第二周开始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随访期比较仍无明显下降趋势(P>0.05)在具体的PSQI成分上,两组均能降低各成分评分,温胆汤加减方组在降低睡眠质量评分、入睡时间评分、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优于艾司唑仑组(P<0.05)。在降低睡眠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睡眠障碍评分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3.SRSS总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后各时间节点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两组随访期比较仍无明显下降趋势(P>0.05)。4.睡眠日记比较组间比较,温胆汤加减方组在缩短睡眠潜伏期方面优于艾司唑仑组(P<0.05)。两组在提高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效率方面疗效相当(P>0.05)。艾司唑仑组在减少睡眠觉醒次数方面优于温胆汤加减方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均能改善睡眠日记各组分情况(P<0.05)。5.HAMA、HAMD 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HAMA、HAMD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均可降低HAMA、HAMD评分(P<0.05)。6.外周神经递质水平比较组间比较,在提高5-HT、GABA、MT浓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提高Glu浓度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通过提高受试者血清5-HT、Glu、GABA、MT 浓度(P<0.05)。7.血脂水平比较组间比较,两组血脂指标TC、TG、HDL-c、LDL-c治疗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HDL-c疗后高于疗前(P>0.05),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温胆汤加减方治疗慢性失眠症有效,在改善主观睡眠体验的同时可改善情绪状态。2.温胆汤加减方在改善睡眠方面优于艾司唑仑,体现在减少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质量和改善日间功能方面。艾司唑仑在减少睡眠觉醒次数方面优于温胆汤加减方。3.温胆汤加减方在治疗失眠的机制方面可能是上调5-HT、Glu、GABA、MT。4.没有充足的证据可支持温胆汤能降低痰热失眠受试者的血脂情况。
闵冬雨,刘勇明,谢思梦,梁元钰,程美佳,关雪,鞠业涛,王东妮,陈民,贾连群,杨关林[3](2021)在《基于脂质代谢异常探析从痰论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理》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病(Aizheimer’s disease, A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病理特征为脑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 Aβ)异常沉积与Tau过度磷酸化。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与A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痰邪"是AD关键病因,"痰邪"亦与脂质代谢异常紧密联系。通过梳理中医"痰邪"与脂质代谢异常在AD发病过程中的的相似性、关联性,证实化痰方药可抑制AD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发挥防治作用,故而推测从痰论治AD潜在机制与靶向调节脂质代谢异常紧密联系,以期阐明AD从痰论治靶向调节脂质代谢异常的效应机制,阐释中医从痰论治AD的现代科学意义。
徐宁阳,刘悦,王洋,李佳,王钰,李航,尹玫,王佳楠,张哲,杨关林[4](2020)在《痰证相关疾病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痰证相关西医疾病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88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痰证相关文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痰证相关疾病病名,归属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检后文献为8 136篇,通过Note Express 2. 0软件筛选,并以纳入与排除标准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最终获得2 469篇与痰证疾病相关文献,其中120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痰证密切相关,涉及循环、呼吸、内分泌、神经、消化、泌尿等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有循环、神经系统,其次是内分泌、呼吸系统。结论通过文献研究,痰证与西医疾病关系密切,探索痰证对西医疾病的发展及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王明晶[5](2020)在《温肾助阳、解毒化痰通络法治疗甲减合并血脂异常(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温肾助阳,解毒化痰通络为方法,治疗甲减合并血脂异常(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观察其治疗效果,评价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疗区住院及门诊就诊,诊断为甲减合并血脂异常(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患者72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使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温肾助阳、解毒化痰通络中药汤剂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口服,对照组采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血脂康胶囊口服的治疗方式。对72例患者观察12周(3个疗程),以甲状腺激素水平、抗体水平、血脂水平、体重指数、甲状腺彩超、临床症状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以及便常规作为安全性指标,观察该法治疗甲减合并血脂异常(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 24.0分析软件计算。结果: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的比较(P>0.05),对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应用温肾助阳、解毒化痰通络的方法治疗甲减合并血脂异常(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抗体水平、调节血脂代谢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效果好,临床观察中未见毒副作用,用药观察期间也没有出现其它的不良反应。结论:针对甲减合并血脂异常的治疗,经过临床数据分析证实,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抗体浓度以及调节血脂异常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在临床研究中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对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巨大的作用。治疗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陈玄晶[6](2020)在《基于冠心病痰证理论探讨温胆汤的体内药效物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其防治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医学认为,痰浊阻络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强调从痰论治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途径。温胆汤出自《集验方》,经《三因方》调整,具理气化痰、温胆和胃之效,可同时治疗有形、无形之痰,调节枢机不利,历经千年不衰,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冠心病痰证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西医学研究进展,从文献研究入手,评估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进而构建冠心病痰证相关细胞和动物模型,结合UPLC-Q-TOF/MS技术药物分析结果,从胆固醇转运角度探讨经典化痰方剂温胆汤及其主要药效成分单体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为温胆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全面的科学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靶点明确、物质基础清晰的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中药新制剂奠定基础。方法:1.文献研究全面检索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以及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制定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使用Meta分析对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2.细胞研究基于ox-LDL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使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温胆汤及其主要药效成分单体(异樱花素、甘草次酸、柚皮素、橙皮素、橙皮内酯)对THP-1的细胞毒性;油红O染色检测温胆汤及其要药效成分单体干预对ox-LDL诱导的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并排除对巨噬细胞泡沫化无明显药效作用的成分单体;酶法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水平,并检测细胞胆固醇流出率;w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CD36、SR-A、ABCA1、SR-BI蛋白的表达水平。3.动物研究基于高脂饲料喂养的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温胆汤干预后,记录小鼠体重变化;检测Apo E-/-小鼠血脂水平;HE染色后观察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情况;油红O染色后观察主动脉整体斑块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主动脉ABCA1、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肝脏SR-BI、CD3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文献研究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温胆汤干预在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有效率、降低TG、LDL-C水平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降低TC、升高HDL-C疗效上与单纯使用西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温胆汤降脂临床有效率、降低TC水平疗效与西药相当(P>0.05),但降低TG水平优于西药(P<0.05);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温胆降脂临床有效率、降低TG水平优于西药(P<0.05),但降低TC水平疗效与西药相当(P>0.05)。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在调节血脂异常临床有效率,以及降低TG、TC、LDL-C水平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文献中有6篇进行了安全性描述,仅1篇文献明确提及2例胃部不适,提示温胆汤临床耐受性较好。温胆汤治疗冠心病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加减温胆汤联用西药常规可进一步提高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并且降低异常CRP水平,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低LDL-C水平方面研究过少,尚不能对温胆汤联用西药常规在降低LDL-C上是否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做出结论。纳入文献中共4篇进行了安全性描述,4篇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加减温胆汤联用西药常规临床运用治疗冠心病耐受性较好。2.细胞研究温胆汤浓度依赖性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化,减少巨噬泡沫细胞内胆固醇、胆固醇酯的形成以及胆固醇酯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影响不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浓度依赖性的促进巨噬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胆汤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蛋白表达,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胆汤高剂量干预显着降低细胞膜SR-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温胆汤低、中剂量组细胞膜SR-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中、高剂量干预能够显着促进细胞膜ABCA1、SR-BI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温胆汤低剂量组细胞膜ABCA1、SR-BI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柚皮素、橙皮素、橙皮内酯各浓度组均有效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化,减少巨噬泡沫细胞内胆固醇、胆固醇酯的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对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影响不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柚皮素、橙皮素、橙皮内酯各浓度组均显着促进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柚皮素各浓度组细胞膜CD3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橙皮素、橙皮内酯各浓度细胞膜CD36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 VS.对照组)。柚皮素50μmol/L能够有效抑制细胞膜SR-A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橙皮素、橙皮内酯各浓度对细胞膜SR-A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柚皮素10μmol/L、50μmol/L组、橙皮素各浓度组和橙皮内酯各浓度组均显着促进细胞膜ABCA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柚皮素200μmol/L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橙皮素50μmol/L、100μmol/L和橙皮内酯10μmol/L、50μmol/L干预能够有效增加细胞膜SR-BI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柚皮素各浓度组、橙皮素10μmol/L、橙皮内酯200μmol/L组细胞膜SR-BI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动物研究温胆汤中剂量干预能够抑制高脂饲料喂养的Apo E-/-小鼠体重增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各剂量干预均能够显着降低高脂饲料喂养的Apo E-/-小鼠血清TG、TC、LDL-C水平,抑制主动脉整体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温胆汤中、高剂量能够改善Apo 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温胆汤低剂量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占比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各剂量组均能够促进小鼠主动脉ABCA1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caveolin-1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胆汤中、高剂量能够提高Apo E-/-小鼠肝脏SR-BI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温胆汤低剂量对小鼠肝脏SR-BI蛋白表达影响不显着(P>0.05 VS.模型组);温胆汤各剂量组对小鼠肝脏CD36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调节血脂异常,治疗冠心脏病临床疗效明确,且具有较好安全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巨噬细胞泡沫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主要病变,基础研究显示温胆汤通过降低巨噬细胞CD36、SR-A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巨噬细胞对胆固醇的过量吞噬,并通过提高巨噬细胞ABCA1、SR-BI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沉积和泡沫细胞形成;温胆汤能够降低高脂饲料喂养的Apo E-/-小鼠体重增长、血脂水平,并抑制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主动脉caveolin-1蛋白水平抑制主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并通过升高主动脉ABCA1蛋白水平、肝脏SR-BI蛋白水平促进粥样硬化病变处胆固醇外流,逆转运至肝脏。柚皮素、橙皮素、橙皮内酯在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药效上与复方一致性较好,可认为是温胆汤调节胆固醇逆转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药效成分。本研究结果为温胆汤的临床运用推广提供更全面、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发靶点明确、物质基础清晰的相关中药新制剂奠定了良好基础。
葛肖波[7](2020)在《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文献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两部分,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1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血脂异常的临床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以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公布的110种药食同源类中药为对照,标注并提取文献中所涉及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对数据结果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和药效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1)48只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6组(n=8):空白组、模型组、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药食同源中剂量组、药食同源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大鼠全程自由摄食、饮水。分组编号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测定血清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拟确定药物干预前各组大鼠血脂基线稳定。(2)第2周起,空白组早晨(8:00am)、下午(3:00pm)以20ml/kg/d蒸馏水灌胃;模型组于早晨以20ml/kg/d高脂乳剂灌胃,下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各药物干预组于早晨以高脂乳剂灌胃,下午以对应药物灌胃(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按 5.625g/kg/d、11.250g/kg/d、22.500 g/kg/d、4.167mg/kg/d给药),持续造模 4 周。造模结束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测定其血清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拟判断血脂异常大鼠模型是否建立,进一步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效果。(3)第6周起,空白组、模型组按上述剂量蒸馏水灌胃,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按上述剂量中药灌胃,阳性对照组按上述剂量阿托伐他汀灌胃,每日一次(8:00am),持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并摘取大鼠肝脏、胸主动脉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纳入研究的432篇文献共涉及方剂468首,含中药209味,其中药食同源类中药63味。频次≥10的药食同源类中药29味(占药食同源类中药总数的46.03%),出现频次为1661次(占药食同源类中药出现频次总数的94.91%),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楂、茯苓、决明子、黄芪、甘草、当归、荷叶、桃仁等。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中平性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44.83%;五味中甘味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43.48%;归经中脾经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23.46%。用药多从脾、肝、肾论治,注重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调理气机。提取出10个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楂-决明子)、(山楂-茯苓)、(山楂-黄芪)、(茯苓-决明子)、(山楂-茯苓-决明子)、(山楂-荷叶)、(山楂-甘草)、(茯苓-甘草)、(茯苓-黄芪)、(决明子-黄芪),药对共涉及6味中药,分别是山楂、决明子、茯苓、黄芪、荷叶、甘草。2.实验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基线稳定和血脂异常大鼠模型建立的判断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前大鼠血脂水平的基线稳定。4周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C、LDL-C水平均极显着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血脂异常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效果①造模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食同源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C水平显着下降(P<0.05),且该两组间对TC的防治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TC水平,药食同源三个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LDL-C水平虽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造模前后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模型组、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TC、LDL-C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TC、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③造模前后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的血脂指标差值在TC、L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效果①治疗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TC水平均下降,其中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变化显着(P<0.05),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变化极为显着(P<0.01),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之间,药食同源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之间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两组大鼠TC水平显着低于前两组(P<0.05);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DL-C水平均极其显着降低(P<0.01),三组间无计学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剂量组LDL-C水平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LDL-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干预的三组(P<0.01)。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模型组TC、LDL-C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的TC水平均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1、P<0.01),上述四组的LDL-C水平亦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5、P<0.01)。③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C、LDL-C差值均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低剂量组TC差值亦升高(P<0.05),且该组LDL-C差值显着低于其他三个药物干预组(P<0.01)。(4)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作用血管内皮结构变化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内皮损害严重;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损害降低,其中药食同源中剂量组病理改变最少,其次为阳性对照组,药食同源高、低剂量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生化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如下:①与模型组NO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有极其明显的升高(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较其余三组极显着降低(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②与模型组ET-1水平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均极显着下降(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极显着高于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③与模型组TNF-α水平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均极显着降低(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较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显着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药食同源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显着降低(分别为P<0.01,P<0.05)。④与模型组IL-6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低、中、高组和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P<0.05、P<0.01、P<0.01、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较其他三组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极显着低于其低、高剂量组(P<0.01),阳性对照组极显着低于药食同源高剂量组(P<0.01),且与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与模型组MDA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极显着降低(P<0.01)。此外,药食同源低剂量组极显着低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⑥与模型组SOD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极显着提高(P<0.01),且该三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远远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1.文献研究结论 临床干预血脂异常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兼顾五脏,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此外,注重活血化瘀、祛湿化痰和调畅气机。因此,本研究认为,痰浊、血瘀是血脂异常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祛瘀化痰可作为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指导原则。2.实验研究结论 在血脂异常的防治和治疗阶段,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血脂异常的防治和治疗阶段均可起到较好的降脂效果,且初步认为药食同源类中药保护血管内皮可能与改善血管舒缩状态、抗炎、抗氧化有关。
崔雅妹[8](2020)在《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基于评价结果,进行小样本临床试验,旨通过利用脐灸结合饮食控制疗法观察20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脂生化指标的改变。方案设计:Meta分析部分:计算机检索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Cochrane Library和Pub Med,纳入各数据库近20年来关于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临床对照试验(RCT)文献并对其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共观察结局指标5项: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胆固醇(TC)变化水平;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LDL)变化水平及不良反应。使用Cochrane偏倚评估系统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软件Revman5.3进行Meta分析。临床试验部分:运用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生化指标及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以量化指标更科学客观的评价疗效。本研究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患者中选取20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法对20例患者进行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脐灸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12周,对患者饮食控制每次治疗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定期随访,试验结果记录了患者入组时、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血脂实验室检查的数据和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并运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Meta分析部分:纳入文献14篇,共纳入患者885例,其中观察组441例,对照组444例,所纳入文献质量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有效率优于山楂降脂片;与常规针刺组、血脂康胶囊组、他汀类药物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证候积分:艾灸在改善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血脂康胶囊组。(3)TC水平的变化:艾灸组与常规针刺组、血脂康胶囊组及他汀类药物组相比改善患者血清TC水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山楂降脂片组比较,艾灸组能明显降低患者TC水平;(4)LDL水平的变化:艾灸组对于降低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患者的LDL水平与血脂康胶囊组及他汀类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常规针刺组及山楂降脂片组相比,艾灸组能明显降低患者LDL水平且疗效显着。临床试验部分:(1)中医证候积分:经过对三个时间点(即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各时间点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脂生化指标:经过对三个时间点(即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血清TG、TC、HDL水平与其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水平治疗结束时较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LDL-C的水平较治疗结束时及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偏低,Meta分析评价结果需谨慎对待。2.通过对中医证候积分的统计分析表明,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能有效的改善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3.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可以降低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是停止治疗后,治疗效果不能延续,故对血脂的长期改善未见明显效果。
李航,刘悦,王洋,李佳,王钰,徐宁阳,尹玫,王佳楠,张哲,杨关林[9](2020)在《基于文献痰证相关规律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整理归纳痰证相关文献,探究痰证相关疾病发展变化相关因素,为研究方向提供更清晰的理论数据。方法采用4人独立手工检索方式检索2013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间发表的痰证相关文献,纳入1965篇文献,整理痰证相关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和中医证型的相关信息。结果整理痰证文献中排名前10位的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及中医证型和频数统计。整理与叶氏等总结的痰证相关文献排名前10位的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及中医证型排名对比结果。结论对痰证相关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及中医证型排名分布对比结果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痰证相关疾病的发展变化与病理、体质、情志与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应以上述因素为基础,完善痰证相关辨证标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王钰,刘悦,王洋,李佳,王英,徐宁阳,李航,尹玫,张哲,杨关林[10](2019)在《痰证相关证型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并分析痰证相关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整理、归纳1988—2018年痰证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对病名、证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证中医证候特点是实证与虚实夹杂证并见,以实证为主。实证中以痰瘀互结、痰浊、湿痰、痰热内扰为多见。痰瘀互结证以冠心病为首,痰浊证以血脂异常为主,湿痰证以高血压病为要。结论:69种痰证类型分布于百病中,体现出病证结合的思想及异病同证的理论。探索痰证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痰证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二、从痰论治血脂异常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痰论治血脂异常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AMPK-HIF1-PKM2信号通路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分析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2.3 核心药物分析 |
2.4 临床疗效分析 |
2.5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料配方 |
1.3 实验药物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配制 |
2.2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3 干预方法 |
2.4 标本采集 |
2.5 指标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造模前两组大鼠比较结果 |
3.2 造模期两组大鼠变化情况 |
3.3 药物干预后各组大鼠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代谢综合征痰证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
4.2 代谢综合征痰证能量代谢的变化 |
4.3 代谢综合征痰证能量失衡的病理机制 |
结论 |
研究创新性成果 |
研究不足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痰热证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痰论治失眠的研究进展 |
1 痰的概述及痰与失眠的关系 |
2 古代医家从痰论治失眠的思想 |
2.1 从痰论治失眠的理论溯源 |
2.2 从痰论治失眠的病因病机探讨 |
2.3 从痰论治失眠的治疗探讨 |
3 从痰论治失眠的现代研究 |
3.1 痰热证型失眠有增多趋势的文献依据 |
3.2 现代医家从痰论治失眠的证型及用药进展 |
3.3 从痰论治失眠的机制研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睡眠障碍与脂质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
1 睡眠时间与血脂的关系 |
2 睡眠障碍与脂质代谢的组学分析 |
3 失眠引起脂代谢异常的可能机制 |
3.1 失眠直接引起交感神经活化,通过生物活性因子调控脂代谢 |
3.2 失眠引起瘦素分泌减少,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调控脂代谢 |
3.3 睡眠不足引起昼夜节律的紊乱,引起脂代谢异常 |
3.4 睡眠时间驱动的基因调控脂代谢 |
3.5 睡眠不足通过增加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影响脂代谢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痰热证失眠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分组及干预方法 |
1.8 随机方法 |
1.9 样本量计算 |
1.10 观察与评价指标 |
1.11 质量控制 |
1.12 数据管理与统计 |
2 结果 |
2.1 研究纳入分析流程图 |
2.2 一般资料描述 |
2.3 脱落率比较 |
2.4 主要疗效评价 |
2.5 次要疗效评价 |
2.6 机制探索指标 |
3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组方分析 |
3.3 药理分析 |
3.4 温胆汤加减方作用机制分析 |
3.5 本研究结果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附录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
附录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附录5 睡眠日记 |
附录6 自拟中医痰热症状观察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
(3)基于脂质代谢异常探析从痰论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对AD“脂质代谢异常”的认识 |
2 中医对AD“痰邪致病”的认识 |
3 痰邪致病、脂质代谢异常与AD相关性 |
4 从痰论治AD与脂质代谢异常的现代内涵 |
5 小结 |
(4)痰证相关疾病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痰证文献中西医疾病系统分类 |
2.3 痰证文献中常见的西医疾病 |
3 讨论 |
3.1 痰窜五脏六腑,治其内外百病 |
3.2 痰为百病之母,百病多有痰作祟 |
3.3 承古并创是时之新论,以医当代之时疾 |
4 结语 |
(5)温肾助阳、解毒化痰通络法治疗甲减合并血脂异常(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研究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 西医研究 |
2.1 西医对甲减合并血脂异常的认识 |
2.2 甲减合并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 |
2.3 甲减合并血脂异常的特点 |
2.4 甲减合并血脂异常的治疗现状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设计与观察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6)基于冠心病痰证理论探讨温胆汤的体内药效物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冠心病痰证理论 |
一、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二、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三、中医痰证 |
四、冠心病痰证理论 |
五、小结 |
第二节 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
一、温胆汤源流 |
二、温胆汤方名及方义 |
三、温胆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治疗中的运用 |
四、小结 |
第二章 临床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温胆汤调节血脂异常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节 温胆汤联用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局限性 |
五、小结 |
第三章 温胆汤及其主要药效成分单体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一、材料 |
(一)细胞 |
(二)药物、试剂 |
(三)耗材、仪器 |
二、方法 |
(一)温胆汤复方冻干粉制备 |
(二)Ox-LDL诱导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的建立 |
(三)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四)油红O染色检测泡沫细胞形成 |
(五)细胞内胆固醇浓度测量 |
(六)胆固醇流出实验 |
(七)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
(八)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一)THP-1 源性巨噬泡沫细胞鉴定 |
(二)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THP-1 源性巨噬细胞的毒性实验 |
(三)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
(四)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的影响 |
(五)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细胞胆固醇流出率的影响 |
(六)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SR-A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七)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相关膜蛋白ABCA1、SR-BI蛋白表达的影响 |
四、讨论 |
第四章 温胆汤对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材料 |
(一)动物 |
(二)饲料 |
(三)药物和试剂 |
(四)耗材和仪器 |
二、方法 |
(一)药物配制 |
(二)动物给药及体重测量 |
(三)血清中血脂水平检测 |
(四)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 |
(五)主动脉根部HE染色 |
(六)Western blot 检测主动脉ABCA1、caveolin-1 蛋白水平和肝脏SR-BI、CD36蛋白水平 |
(七)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一)温胆汤对Apo E-/-小鼠体重的影响 |
(二)温胆汤对Apo 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三)温胆汤对Apo E-/-小鼠主动脉整体斑块的影响 |
(四)温胆汤对Apo 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的影响 |
(五)温胆汤对主动脉ABCA1、caveolin-1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六)温胆汤对肝脏SR-BI、CD36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技术路线 |
附录2:温胆汤体内药效成分研究 |
附录3:英文缩略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血脂及血脂异常的认识 |
1.1 中医对血脂的认识 |
1.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2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 |
2.2 血脂异常的病机 |
3 血脂异常的证型分布 |
4 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
4.1 从肝、脾、肾三脏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
4.2 从痰瘀互结的病机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
5 血脂异常的中药治疗 |
5.1 常用中药的研究 |
5.2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研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用药特点的文献研究 |
前言 |
1 资料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路径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纳入研究的文献 |
2 方法 |
2.1 中药名称的规范 |
2.2 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 |
2.3 数据的分析 |
2.4 药食同源类中药和药食同源类中药组合的标注 |
2.5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的归纳 |
2.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的归纳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方剂中涉及的所有中药频次分布情况 |
3.3 中药四气分布情况 |
3.4 中药五味分布情况 |
3.5 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
3.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分布情况 |
3.7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规律情况 |
4 讨论 |
4.1 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效特点分析 |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用药规律分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料 |
1.3 实验用药 |
1.4 实验仪器与器械 |
1.5 指标检测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及药物干预 |
2.2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 组织病理学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 |
3.2 血脂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其血脂水平的调节 |
3.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宏观体征、体重和肝脏指数的调节 |
3.4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肝脏形态学、大鼠胸主动脉的影响 |
3.5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评价 |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大鼠体重、宏观体征、肝脏影响的分析 |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方解 |
4.4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干预效果 |
4.5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1 研究资料与方案设计 |
1.1 纳/排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检索文献结果 |
2.2 文献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偏倚评价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脐灸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与材料 |
1.2 诊断标椎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质量监控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疗效观察 |
3 疗效分析与探讨 |
3.1 基本资料 |
3.2 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对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3.3 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对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案 |
附录 |
附录一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二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
综述一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现况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2.1 脾虚 |
2.2 痰浊 |
2.3 血瘀 |
2.4 痰瘀互结 |
3 辨证分型 |
3.1 分型概况 |
3.2 辨证论治 |
4 非药物疗法治疗高脂血症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文献简述 |
1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文献列举 |
1.1 温针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1.2 隔物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1.3 药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1.4 回旋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1.5 热敏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2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文献痰证相关规律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索方法与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入选文献的处理、数据库的建立及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痰证相关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型频数统计 |
2.2 痰证文献相关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型分布排名对比 |
2.2.1 痰证相关西医病名排名变化 |
2.2.2 痰证相关中医病名排名变化 |
2.2.3 痰证相关中医证型排名变化 |
3 讨论 |
3.1 病理因素 |
3.2 体质因素 |
3.3 情志因素 |
3.4 环境因素 |
4 结论 |
(10)痰证相关证型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索方法与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入选文献的处理、数据库的建立及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痰证相关基本证类分布情况 |
2.2 各系痰证相关证候类型分布 |
3 讨论 |
3.1 痰证相关基本证类及相关疾病分析 |
3.2 痰证各系主要证类及相关疾病分析 |
3.3 痰证理论之临床应用及展望 |
4 结论 |
四、从痰论治血脂异常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AMPK-HIF1-PKM2信号通路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D]. 魏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痰热证失眠的临床研究[D]. 王一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脂质代谢异常探析从痰论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理[J]. 闵冬雨,刘勇明,谢思梦,梁元钰,程美佳,关雪,鞠业涛,王东妮,陈民,贾连群,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9)
- [4]痰证相关疾病的文献研究[J]. 徐宁阳,刘悦,王洋,李佳,王钰,李航,尹玫,王佳楠,张哲,杨关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6)
- [5]温肾助阳、解毒化痰通络法治疗甲减合并血脂异常(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王明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基于冠心病痰证理论探讨温胆汤的体内药效物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D]. 陈玄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D]. 葛肖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D]. 崔雅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文献痰证相关规律对比分析[J]. 李航,刘悦,王洋,李佳,王钰,徐宁阳,尹玫,王佳楠,张哲,杨关林. 辽宁中医杂志, 2020(04)
- [10]痰证相关证型的现代文献研究[J]. 王钰,刘悦,王洋,李佳,王英,徐宁阳,李航,尹玫,张哲,杨关林. 辽宁中医杂志,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