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牙无线测控系统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黎琰[1](2020)在《博物馆可移动展柜智能测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文物是探究人类历史的重要素材,文物展柜是我们了解文物的重要窗口。展柜微环境中存在的有害气体,不适宜的温湿度和照明光照度等因素,都会加快文物的损坏和腐蚀。因此,研究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展柜的环境智能测控系统以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设计了一种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展柜微环境智能测控系统,该智能展柜测控系统结构上采用模块化、集成化、标准化设计;功能上,实时监测展柜内的微环境状态,调控展柜内的温湿度和光照度,净化展柜内的有害气体,并通过无线通讯将展柜的相关参数发送至上位机,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本文利用FLUENT仿真软件搭建展柜内部气流循环的数值模型,分析进出气孔位置对展柜内气流分布的影响,进而优化展柜结构;分析不同的通气时间以及循环风速对展柜内温度场的影响。基于GD32F450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GD32F450主控器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湿度调控模块、空气净化模块、无线传感器模块、通讯模块、基板模块等。在硬件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完成系统软件的设计,使得展柜可自主监测调控展柜内微环境的状态,实现智能化。在优化湿度调控效果方面,将模糊控制和常规PID相结合,提高系统的调控精度及稳定性。搭建实验平台,进行系统调试。对温湿度无线传感器进行标定和修正,修正后监测误差达到博物馆监测终端设计要求。同时,对展柜系统的湿度调控、空气净化进行相关实验,证明系统的湿度调控范围、调控精度以及PM2.5的净化效率均达到博物馆智能展柜设计要求。
刘源[2](2020)在《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粮情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传感器等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实现粮仓的智能化是现代化粮仓建设的发展方向。粮情测控作为粮仓现代化储粮新技术之一,一直是粮仓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热点。粮仓的温湿度是粮情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对于维持粮仓储藏环境的平衡和保证粮食储藏安全十分重要。传统的监测方式耗时耗力,不够灵活。随着近几年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粮仓测控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先进和高效的方法。本文根据粮仓的储粮特点和应用现状,运用新型低功耗蓝牙传输技术,结合服务端和客户端开发技术,设计出具有布线简单、功耗较低的粮仓温湿度测控系统。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数据采集前端与客户端采用低功耗蓝牙为无线通信技术,以Ble(Bluetooth Low Energy)协议为技术支持,采用ATmega128单片机作为硬件控制中心,便携式Android操作系统的客户端作为系统终端,实现用户对粮情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并运用Android数据管理技术,实现数据的本地存储、查询、删除和报表打印等功能。2.为了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采用了Client/Server的CS架构,将实时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数据库中,各用户可通过连接云服务器的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客户端与服务端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Socket Layer)作为网络通信协议,保证用户粮情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采用Protocal Buffer作为二者间的数据交互格式,在兼顾跨平台特性的同时保障数据的传递、解析效率。本文设计的Android客户端主要由信息配置模块、粮情检测模块、数据显示与存储模块、通风控制模块、电缆编号修改模块和历史记录管理模块六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相互独立,功能齐全,操作简单。设计的整个粮情测控系统,硬件及软件端运行稳定,并已投入实地使用。
高诗尧,李杰,胡陈君,许廷金,敬正尧[3](2019)在《基于弹载测控系统的便捷无线交互设计》文中提出针对目前弹载测控系统调试过程中经常更改诸元、数据回读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一款集成于测控系统内部的无线交互装置。在集成便捷式诸元装订、快速安全的数据读取、擦除等功能于一体的同时减小装置体积,降低功耗,以实现嵌入式无线交互设计。经专有上位机测试,在不影响测控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于炮筒外进行无线数据操作,回读速度平均1.675 Mb/s,且可在10 s内成功装订诸元,能够在交互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传输的高效性,同时满足低功耗、小体积、高集成的硬件要求,可实现弹载测控系统与上位机的便捷无线操作。
柴小强[4](2019)在《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及预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疲劳驾驶已逐步成为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该社会背景下,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预警系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无线通信及传感器技术不断提升,基于便携式穿戴设备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系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为驾驶员提供状态实时检测及疲劳预警功能,对预防交通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本文设计了一款功能完备的疲劳驾驶检测预警系统,系统采用主-从设备模式,包含系统硬件平台搭建及软件功能设计。通过从设备实时采集驾驶员体征参数,并将该数据处理后经蓝牙通信传输至主设备,主设备根据疲劳驾驶检测算法将数据信息融合分析,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若驾驶员处于疲劳状态,系统开启北斗定位获取驾驶员当前位置并通过GSM发送相关报警信息。本文完成了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相应的软件设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包括主从设备两部分,主设备硬件电路涉及无线充电管理电路、GSM通信电路、蓝牙通信电路、北斗定位系统电路、LCD触摸屏接口电路等外围功能模块电路设计。从设备硬件电路涉及USB充电管理电路、体征信号采集电路、OLED接口电路及蓝牙通信等主要功能模块电路设计。系统软件部分完成了主从设备各功能模块相应软件设计,主设备STM32部分包括系统初始化配置子程序、GSM通信子程序、蓝牙通信子程序、LCD触摸屏子程序、SD卡信息存储子程序、预警系统子程序及疲劳检测程序等设计。从设备MSP432部分包括系统初始化配置子程序、蓝牙通信子程序、IIC通信子程序、OLED显示子程序等设计。系统疲劳驾驶检测算法研究,通过对现有检测技术对比分析,选用改进的空间聚类和阈值判别法实现疲劳驾驶检测。为保证系统检测的灵活性与准确性,驾驶员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阈值,改善因个体差异导致的误检率,增强系统可靠性与适用性。通过对本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进行调试并选取志愿者进行疲劳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硬件平台各功能模块正常,运行快速准确,能够实现驾驶员状态实时监测,当驾驶员体征参数方差变化趋于平稳或异常时,系统及时获取驾驶员当前位置并发出报警信息。满足系统预期设计要求,具有准确率高、实时性好、可靠性强等特点,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图52幅,表6个,参考文献77篇。
林德远[5](2019)在《基于蓝牙5.0的楼宇远程测控系统》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子设备开始被广泛应用在楼宇建设。其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智能电子设备进行无线控制。目前智能楼宇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以ZigBee技术和Wi-Fi技术为主,但ZigBee技术易组网难控制,Wi-Fi组网功耗高,用它们单独组网都存在一定弊端。而且随着智能电子设备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智能电子设备数量增多控制繁琐、控制信号被墙体削弱、楼体内智能设备安装过远无法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调研并分析了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在智能楼宇的应用现状,设计了基于蓝牙5.0的Mesh组网楼宇远程测控系统,主要解决楼宇系统中智能设备在组网形式、功耗、覆盖范围、远程控制方面的核心问题,该系统主要由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控制平台组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蓝牙5.0协议设计了节点组网流程,组建了通信更加可靠的Mesh网络,并实现了节点的中继功能,使信息在全网节点进行转发,直至目标节点收取到信息。(2)在Android Studio平台开发了软件,用于实现蓝牙节点一键组网功能。并在软件上设计了分组功能,实现对组内多个节点设备的一键操控。(3)使用Lua语言对ESP8266Wi-Fi模块内置的MCU进行开发,实现了对Mesh网络内蓝牙节点数据的收发。同时通过配置网络热点,实现了数据包的网络上传。(4)基于Django框架、Python语言搭建了远程测控平台,实现了对网关数据的采集、逻辑处理、存储和可视化。进而在远程终端实现对楼宇内设备的远程测控。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对远程测控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主要通过对数据包的抓包验证和实物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楼宇内智能设备在控制方式、通信距离、网络拓扑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低功耗,通信可靠,通信范围广的特点。同时也为物联网技术在工业控制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发展,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方案。
穆林[6](2018)在《基于移动终端的无线气象传感网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气象监测在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行动、航空航天等诸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气象采集地点常在野外,并且分布地点较多,人工到达检测地点费时费力。利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可以实现使分布在各地的气象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自动上传数据的功能,以达到省时省力地进行气象信息采集及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远程信息交换。因此,将移动互联网与气象传感网相结合,形成基于移动平台的无线气象传感网测控系统将是气象监测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实现气象测控的研究,但在该方向上的研究数量还较少,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无线气象传感网测控系统。移动终端可以通过TCP/IP网络连接到基于ZigBee通信的气象传感器网络,也可以通过蓝牙直接连接到气象传感器节点。该系统的功能包括:各节点实时数据的请求与显示、历史数据的请求与历史数据的图表显示、节点电量查询、节点时间查询与校准、节点采集间隔的查询与修改、节点低功耗模式的开启。本文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通过调研设计了该测控系统的网络结构及软硬件架构;通过对TCP/IP网络与ZigBee网络间网关模块的设计以及对移动测控终端的设计,实现了测控系统的通信功能;设计实现了移动测控终端的各项具体功能;对测控系统进行了功能及性能的测试、分析与优化,最终得到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的实物模型。其中,智能移动终端使用Android手机,利用Eclipse进行软件设计;网关模块的软件部分使用Keil设计实现,硬件电路及版图使用Altium Designer设计实现。本文所设计的测控系统经多次测试与优化后,已达到设计指标要求的各项功能,且在所实现的两种通信方式中通信丢包率均小于10%。测控系统所实现的不同协议的网络间通信、兼容节点定时休眠的通信、兼容TCP/IP与蓝牙连接、移动终端对气象数据的处理与显示等功能的设计思路对于以后关于利用移动终端实现气象传感网数据测控的设计与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肖友[7](2018)在《基于Android的比例方向阀无线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电液比例方向阀作为液压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元件,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和工业制造等领域中。比例阀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因此比例阀的测控系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工业领域热切关注的领域。而近年来工业智能化概念的提出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液压CAT系统的功能,如何将液压元件智能化也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比例阀智能化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在无线测控的基础上,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将阀的工作数据利用互联网共享,进行阀的智能传感、智能决策和智能维护与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着眼于智能液压的发展趋势,在移动终端性能飞速提升的背景下,完成一套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无线测控系统的开发。系统将移动设备作为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记录、阀的特性测试、数据共享等功能,在进行数据共享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针对共享数据实现对比例阀的简单故障诊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对目前比例阀测控系统、液压阀故障诊断和移动终端在液压测控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提出将移动终端、云存储和比例方向阀结合在一起的智能无线测控系统的设计思路,并针对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难点进行阐述。第二章,搭建了无线测控系统的整体框架,阐述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针对与先导式比例阀直接交互的比例控制器,介绍其软硬件架构,利用HC-05蓝牙模块无线收发数据,并编写程序配置控制器与先导阀和Android客户端的交互功能。第三章,首先对无线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Eclipse软件分别进行了 Android客户端的界面布局、蓝牙模块、数据交互模块、曲线绘制模块、静动态特性测试模块、数据上传模块等部分的开发,并对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第四章,为节约成本,本章基于先导式比例方向阀数学模型,结合实际所用的控制器和先导式比例阀建立了 AME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的手段来获取比例阀故障样本数据。然后针对正常工况、先导阀芯一端卡死、先导阀一端弹簧断裂三种工况,利用各工况的压力增益特性数据、主阀芯位移和先导阀芯位移为输入,比例阀工况为输出,设计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对比例阀故障工况的判别和诊断。第五章,首先利用串口调试软件来测试通信系统的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然后在某液压阀综合实验台上进行Android客户端的各部分功能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第六章,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胡文倩[8](2014)在《基于移动互联的助航设施现场测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助航设施通常布设在江河、沿岸及海湾的通航水域,用以标识航道的走向、界限及水上和水下的碍航物,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海运事业的发展。论文依托福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面向行业应用的遥测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编号:2011H6009)而展开的,应用移动互联、数据加解密及故障诊断等技术,在Android平台上研制了一套助航设施现场测控系统,可完成对助航设施的现场动态检测和状态控制,有利于及时发现故障及其原因,从而缩短故障设施的维护时间,提高效率,进而提高助航设施的正常工作率,最终提升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的能力。论文根据助航设施现场作业的特点,提出了详细的系统设计方案;将低功耗、低成本、数据传输稳定的蓝牙无线交互技术用于测控系统与助航设施的交互,并运用AES和RSA混合的加解密算法对交互的数据加密和解密;结合基于标识符的规约数据帧解析方法及CBR和PBR级联的方式进行故障诊断,快速地发现并排除故障;通过Socket与远程监控中心进行无线交互,并结合卫星电子地图实现资源共享;依据Android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原则,设计了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界面。此外,论文还初步实现了轨迹追踪、自我定位、位置搜索及拍照标识等功能。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张潜[9](2009)在《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适用性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温室是以采光覆盖材料作为全部或部分围护结构材料,可在冬季或其它不适宜露地植物生长的季节供栽培植物的建筑。强调对环境条件的可控性,测控技术在整个温室生产自动化、高效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温室测控系统的应用与研究,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然而,我国温室测控系统的应用却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现代化的测控系统只在一些政府科研单位或大型企业的现代化高档温室中应用;而在传统温室中,广大的农民和普通用户却采用简易控制系统甚至是手工控制的方式。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和终端用户中普遍存在“唯成本”论的认识误区,这种误区对于政府对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与投入以及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际推广都起到了阻碍作用。事实上,造成这一现状的综合原因在于:首先,我国农业设施的投资平衡点处于较苛刻的水平,成本稍高的技术与系统无法产生净经济效益而得到实际使用;其次,我国普通用户的文化科技水平较低,故对操作人员科技水平要求较高的技术与系统也就无法为普通用户所接受并推广;再次,我国农业生产环境与人员操作的粗放传统也对农业用高科技设施设备的坚固耐用性有着特别的要求。因此,现有的温室测控系统模式对普通用户是不适用的,适用性问题导致测控系统成了摆设的“花瓶”,由农业科技人员维持演示式运行,无法在普通用户中普及。本课题就是针对温室测控系统的适用性问题而提出的,旨在分析何为温室测控系统的适用性、如何设计以及评价适用的温室测控系统,从而建立温室测控系统适用性设计和评价的方法论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浙江省三地区(衢州地区、丽水地区和嘉兴地区)的三类温室用户(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进行调研,掌握这些地区的温室测控系统应用状况,分析用户特征和用户需求。2)基于可用性工程理论对温室测控系统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对温室测控系统的适用性进行具体定义并分析适用性属性的构成。3)分析温室测控系统的适用性设计原则,构建测控系统适用性设计的方法论基础。4)分析温室测控系统的适用性评价方法,阐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模型建立与应用过程,并最终建立温室测控系统适用性评价的综合模型。5)分析温室测控系统适用性设计的关键技术选择,比较分析现有上位机系统(工控机、通用PC机)和嵌入式专用计算机系统的优劣,提出改进方案;比较分析现有应用于温室的总线平台技术(485总线、CAN总线)和以太网的优劣以构建有线方案;比较分析现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劣以构建系统无线方案。6)设计测控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嵌入式专用测控仪模块、智能网络传感器模块、智能网络执行器模块、网络适配器(NCAP)模块和ZigBee无线模块。构建基于以太网的有线方案和基于ZigBee的无线方案。基于温室测控系统适用性评价模型,分别对基于PC/IPC的传统测控系统、基于以太网的有线测控系统和基于ZigBee的无线测控系统进行适用性评价,比较三种测控系统方案的适用性。
贾海政[10](2009)在《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的温室控制系统中,温室环境检测器与相应执行机构之间通过有线电缆进行通信。有线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差,限制了农业机器人等移动作业设施的使用以及温室设施的更新。蓝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用来替代数字设备间的有线电缆连接,本文将蓝牙技术和其它比较成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采用蓝牙技术设计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测控的总体设计方案,以无线方式取代温室环境参数检测器和相应执行机构之间的有线连接,避免了温室内大量电缆的铺设,以达到便捷地对温室环境参数自动监测,灵活地对温室执行机构的自动控制,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确保温室经济效益。在总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以温度因子测控为例,研究了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由温度采集点、控制端以及蓝牙通信链路三部分组成。温度采集点处的温度传感器DS18B20负责采集温室内的温度信息,控制端通过液晶显示器LCD-1602显示采集温度值,并将采集值与预先设置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超过范围蜂鸣器报警,同时控制继电器启停相应执行机构,温度采集点与控制端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蓝牙模块GC-05实现。系统的整体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很好地实现了温度采集点和控制端之间的无线通信,系统运行稳定,性能达到温室自动控制的要求。系统通用性强,可用于果蔬储藏保鲜、畜舍、冷库、粮库、生产车间等环境控制领域。
二、蓝牙无线测控系统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牙无线测控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博物馆可移动展柜智能测控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博物馆展柜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4 解决思路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展柜智能测控系统设计方案 |
2.1 展柜智能测控系统概述 |
2.2 展柜湿度调控方案 |
2.2.1 加湿方案的选取 |
2.2.2 除湿方案选取 |
2.3 展柜空气净化方案 |
2.4 光照度调控方案 |
2.4.1 光源的选取 |
2.4.2 光照度调控方案的选取 |
2.5 展柜传感器设计方案 |
2.5.1 传感器的选型 |
2.5.2 传感器通讯方式选取 |
2.6 展柜无线通讯方式 |
2.7 数据上传云端方式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构仿真 |
3.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3.1.1 计算流体力学定义 |
3.1.2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3.2 展柜结构建模及仿真 |
3.3 不同开孔位置对气流的影响 |
3.4 时间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3.5 风速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3.5.1 10℃时展柜内温度场分布 |
3.5.2 5℃时展柜内温度场分布 |
3.5.3 0℃时展柜内温度场分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
4.1.1 硬件结构设计 |
4.1.2 硬件功能设计 |
4.2 电源模块设计 |
4.3 GD32F450主控器模块设计 |
4.3.1 GD32F450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3.2 存储电路设计 |
4.3.3 接口电路设计 |
4.4 湿度调控模块 |
4.4.1 除湿控制电路设计 |
4.4.2 加湿控制电路设计 |
4.4.3 风扇驱动电路设计 |
4.4.4 液位检测电路设计 |
4.4.5 接口电路设计 |
4.5 光照度调控模块设计 |
4.5.1 光照度调控电路设计 |
4.5.2 遥控器模块设计 |
4.5.3 接口电路设计 |
4.6 空气净化模块 |
4.7 无线传感器模块设计 |
4.7.1 概述 |
4.7.2 CC1312R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7.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4.7.4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4.8 通讯模块设计 |
4.8.1 无线射频通讯 |
4.8.2 与上位机通讯 |
4.8.3 数据上传云端 |
4.9 基板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 传感器程序设计 |
5.3 湿度调控程序设计 |
5.3.1 模糊PID控制程序设计 |
5.3.2 湿度调控程序设计 |
5.4 光照度调控程序设计 |
5.5 无线通讯程序设计 |
5.5.1 展柜与传感器通讯 |
5.5.2 展柜与上位机通讯 |
5.5.3 数据上传云端 |
5.6 掉电存储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实验 |
6.1 系统调试 |
6.1.1 传感器数据采集及通讯调试 |
6.1.2 展柜与上位机通讯调试 |
6.2 温湿度传感器标定与修正 |
6.3 湿度调控 |
6.3.1 极限加湿 |
6.3.2 极限除湿 |
6.3.3 40%RH目标湿度 |
6.3.4 50%RH目标湿度 |
6.3.5 60%RH目标湿度 |
6.3.6 70%RH目标湿度 |
6.4 PM2.5空气净化实验 |
6.5 光照度实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粮情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低功耗蓝牙 |
2.1.1 基本介绍 |
2.1.2 低功耗蓝牙的协议栈 |
2.1.3 Android低功耗蓝牙开发流程 |
2.2 Android开发平台 |
2.2.1 Android开发四大基本组件 |
2.2.2 Android数据存储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性能需求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系统服务端设计 |
3.3.1 服务端架构设计 |
3.3.2 基于HTTPS的网络通信设计 |
3.3.3 服务端与客户端数据交互格式 |
3.4 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设计 |
3.4.1 模块划分 |
3.4.2 布局设计 |
3.4.3 指令格式设计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粮情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 |
4.1.1 整体功能模块划分 |
4.1.2 主界面设计 |
4.2 信息配置模块 |
4.2.1 用户信息配置模块 |
4.2.2 仓库信息配置模块 |
4.3 粮情检测模块 |
4.4 数据显示与存储模块 |
4.4.1 列表显示 |
4.4.2 表格显示 |
4.4.3 数据存储 |
4.5 通风控制模块 |
4.6 电缆编号修改模块 |
4.6.1 连续编层 |
4.6.2 自动编号 |
4.7 历史记录管理模块 |
4.7.1 本地历史记录管理 |
4.7.2 云端历史记录管理 |
4.8 客户端测试 |
4.8.1 距离测试 |
4.8.2 功能测试 |
4.8.3 性能测试 |
4.9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基于弹载测控系统的便捷无线交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案总体设计 |
2 硬件设计 |
2.1 电源管理模块 |
2.2 以FPGA为核心的主控模块 |
2.3 Flash存储模块 |
2.4 无线传输模块 |
3 软件设计 |
3.1 诸元装订 |
3.2 数据回读 |
3.3 测控与交互的阶段转换 |
3.4 数据编帧加密 |
3.5 蓝牙模块的配置 |
4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诸元装订测试 |
4.2 数据回读测试 |
4.3 对比试验 |
5 结束语 |
(4)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及预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疲劳驾驶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实施方案设计 |
2.2 蓝牙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
2.2.1 蓝牙5.0 通信技术 |
2.2.2 蓝牙5.0 协议栈体系结构 |
2.3 疲劳驾驶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
2.3.1 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分类 |
2.3.2 疲劳驾驶检测判断方法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3 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
3.2 主从设备处理器选型 |
3.2.1 从设备主控芯片选型 |
3.2.2 主设备主控芯片选型 |
3.3 从设备硬件电路设计 |
3.3.1 从设备电源电路设计 |
3.3.2 心率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3 呼吸频率信号采集 |
3.3.4 体温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5 蓝牙无线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
3.3.6 OLED显示屏接口电路设计 |
3.4 主设备硬件电路设计 |
3.4.1 主设备电源电路设计 |
3.4.2 蓝牙无线数据通信电路设计 |
3.4.3 北斗卫星定位模块设计 |
3.4.4 LCD触摸屏接口电路设计 |
3.4.5 SD信息存储卡接口电路设计 |
3.4.6 GSM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4.7 报警系统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平台 |
4.2 从设备MSP432 部分子程序设计 |
4.2.1 从设备系统初始化设计 |
4.2.2 A/D转换子程序设计 |
4.2.3 蓝牙无线通信技术子程序设计 |
4.2.4 IIC通信子程序设计 |
4.2.5 OLED显示屏子程序设计 |
4.3 主设备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
4.3.1 主设备系统初始化配置 |
4.3.2 GSM模块子程序设计 |
4.3.3 SD卡信息存储子程序设计 |
4.3.4 报警系统子程序设计 |
4.3.5 UART通信子程序设计 |
4.3.6 LCD触摸屏子程序设计 |
4.4 疲劳驾驶检测算法的研究与选取 |
4.4.1 常规数据采集算法 |
4.4.2 改进数据采集算法研究 |
4.4.3 疲劳驾驶判定算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从设备功能模块测试 |
5.1.1 从设备Qi无线充电模块测试 |
5.1.2 从设备心率及呼吸频率采集模块测试 |
5.2 主设备功能模块测试 |
5.3 疲劳驾驶检测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5)基于蓝牙5.0的楼宇远程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无线Mesh网络技术 |
2.1 无线网状网 |
2.2 常用组网技术 |
2.2.1 ZigBee组网技术 |
2.2.2 BLE组网技术 |
2.2.3 蓝牙5.0协议 |
2.2.4 Ant组网技术 |
2.2.5 技术分析 |
2.3 联网方式 |
2.3.1 Wi-Fi通信技术 |
2.3.2 4G无线通信 |
2.3.3 TCP/IP协议 |
2.3.4 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1.1 需求分析 |
3.1.2 架构设计 |
3.2 无线Mesh网络系统 |
3.2.1 组网方案设计 |
3.2.2 节点通信流程 |
3.2.3 节点组网设计 |
3.2.4 节点分组设计 |
3.2.5 硬件介绍 |
3.3 联网设计 |
3.3.1 方案设计 |
3.3.2 硬件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功能实现 |
4.1 无线Mesh网络实现 |
4.1.1 组网实现 |
4.1.2 分组实现 |
4.2 联网实现 |
4.2.1 开发方式 |
4.2.2 开发软件 |
4.2.3 Wi-Fi功能实现 |
4.2.4 远程测控平台 |
4.3 本章小结 |
5 功能验证和性能分析 |
5.1 验证概述及验证环境 |
5.2 组网验证 |
5.3 中继验证 |
5.4 分组控制验证 |
5.5 远程控制平台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移动终端的无线气象传感网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设计指标 |
1.4 课题关键点与难点分析 |
1.5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与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无线传感网测控系统介绍 |
2.2 系统总体网络结构设计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实现方案 |
2.3 硬件架构 |
2.3.1 传感器节点 |
2.3.2 网关硬件 |
2.3.3 移动终端 |
2.4 软件框架 |
2.4.1 网关软件框架 |
2.4.2 移动终端软件开发环境 |
2.4.3 移动终端软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通信设计 |
3.1 基于TCP/IP的网络通信 |
3.1.1 TCP/IP协议与Socket简介 |
3.1.2 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与数据收发 |
3.2 网关模块通信设计 |
3.2.1 不同协议网络间的通信策略 |
3.2.2 网关模块硬件设计 |
3.2.3 网关模块软件设计 |
3.3 蓝牙无线通信实现 |
3.3.1 Java中与蓝牙通信相关的类 |
3.3.2 移动终端蓝牙连接与数据收发 |
3.4 传感节点定时休眠状态的通信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终端数据处理与存储设计 |
4.1 数据帧的提取设计 |
4.1.1 数据传输协议 |
4.1.2 数据帧提取思路 |
4.2 数据发送设计 |
4.2.1 发送数据的获取与打包 |
4.2.2 数据发送流程 |
4.3 数据接收设计 |
4.3.1 数据接收预处理 |
4.3.2 接收数据的解析与处理 |
4.4 数据存储设计 |
4.4.1 气象类数据封装 |
4.4.2 数据库存储设计 |
4.5 有符号数与无符号数转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终端功能设计 |
5.1 交互界面的设计 |
5.2 蓝牙通信与TCP/IP通信的兼容实现 |
5.3 实时数据查询功能 |
5.4 历史数据查询功能 |
5.5 历史数据处理与显示 |
5.5.1 折线图显示功能 |
5.5.2 表格显示功能 |
5.6 节点状态与系统参数读写功能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优化与运行情况 |
6.1 测控软件差错数据处理的优化 |
6.2 功能实现情况 |
6.2.1 数据请求 |
6.2.2 参数写入 |
6.2.3 数据绘图与制表 |
6.3 性能实现情况 |
6.3.1 测试方法与测试数据获取 |
6.3.2 连接延时 |
6.3.3 通信延迟 |
6.3.4 指令响应时间 |
6.3.5 采集成功率 |
6.3.6 批量数据接收速率 |
6.3.7 绘图与制表速率 |
6.4 实际运行情况与设计指标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1 网关模块电路图 |
附2 网关模块PCB版图 |
(7)基于Android的比例方向阀无线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比例阀测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移动终端在液压智能测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3 液压阀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难点 |
第2章 无线测控系统整体框架及控制器设计 |
2.1 引言 |
2.2 无线测控系统整体框架 |
2.3 先导式比例方向阀结构及原理 |
2.4 比例控制器硬件架构 |
2.4.1 控制器整体硬件架构 |
2.4.2 控制器主要硬件模块 |
2.5 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
2.5.1 控制器软件架构 |
2.5.2 控制器与比例阀通信软件设计 |
2.5.3 控制器与Android端通信软件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开发 |
3.1 引言 |
3.2 Android系统及开发平台介绍 |
3.3 客户端设计需求分析 |
3.4 客户端模块功能实现 |
3.4.1 界面布局设计 |
3.4.2 蓝牙模块 |
3.4.3 数据交互模块 |
3.4.4 曲线绘制模块 |
3.4.5 数据上传下载模块 |
3.4.6 静态特性测试模块 |
3.4.7 动态特性测试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P神经网络用于比例阀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先导式比例方向阀常见故障分析 |
4.3 比例阀建模仿真与工况数据提取 |
4.3.1 先导式比例方向阀数学模型 |
4.3.2 AME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 |
4.3.3 仿真工况设置 |
4.3.4 数据曲线提取 |
4.4 BP神经网络算法用于比例方向阀故障诊断 |
4.4.1 BP神经网络简介 |
4.4.2 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4.4.3 BP神经网络训练 |
4.4.4 故障诊断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验测试与分析 |
5.1 通信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1 测试环境 |
5.1.2 数据准确性分析 |
5.1.3 数据实时性分析 |
5.2 无线测控系统功能测试 |
5.2.1 液压阀综合实验台 |
5.2.2 收发与显示比例阀数据功能 |
5.2.3 上传下载数据功能 |
5.2.4 静态特性测试功能 |
5.2.5 动态特性测试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控制器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2 Android客户端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3 Matlab程序代码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8)基于移动互联的助航设施现场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章 系统总体分析 |
1.1 需求分析 |
1.2 系统方案 |
1.3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1.4 流行操作系统的对比 |
1.5 Android的体系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设计 |
2.1 测控系统模块总设计 |
2.2 蓝牙无线交互设计 |
2.2.1 移动手持式终端与助航设施交互方案 |
2.2.2 蓝牙交互安全问题分析 |
2.2.3 系统蓝牙交互流程设计 |
2.2.4 软件设计 |
2.2.5 硬件设计 |
2.3 Socket交互设计 |
2.3.1 移动手持式终端与监控中心交互方案 |
2.3.2 Socket交互机制 |
2.3.3 系统Socket交互流程设计 |
2.4 电子地图服务设计 |
2.4.1 自我定位模块 |
2.4.2 位置搜索模块 |
2.4.3 轨迹追踪模块 |
2.4.4 拍照标识模块 |
2.5 数据库设计 |
2.5.1 功能需求 |
2.5.2 SQLite特性 |
2.5.3 SQLite设计 |
2.6 规约加密算法设计 |
2.6.1 AES加密算法 |
2.6.2 RSA加密算法 |
2.6.3 AES和RSA混合加密算法 |
2.7 UI模块设计 |
2.7.1 用户体验分析 |
2.7.2 设计方案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标识符的规约数据帧解析 |
3.1 设计方案 |
3.2 解析特点 |
3.3 解析流程 |
3.4 助航设施规约解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BR和PBR级联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4.1 基于CBR的诊断模型 |
4.2 基于PBR的诊断模型 |
4.3 CBR和PBR级联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UI测试 |
5.2 功能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4.1 UI测试结果分析 |
5.4.2 蓝牙无线交互测试结果分析 |
5.4.3 Socket无线交互测试结果分析 |
5.4.4 AES和RSA混合加密算法测试 |
5.4.5 电子地图服务测试的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适用性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预计主要成果 |
1.5 本章小结 |
2.理论框架 |
2.1 温室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
2.1.1 国外发展现状 |
2.1.2 国内发展现状 |
2.1.3 现有测控系统架构方案分析 |
2.2 可用性工程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可用性 |
2.2.2 可用性工程 |
2.3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3.浙江省温室测控系统应用现状调查与用户需求分析 |
3.1 调研方法简介 |
3.1.1 问卷调查法 |
3.1.2 访谈法 |
3.2 浙江省设施农业基本情况 |
3.3 调研对象的确定 |
3.4 调研结果的分析 |
3.4.1 测控系统应用情况 |
3.4.2 用户特征提取 |
3.4.3 用户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温室测控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
4.1 对象性(Object) |
4.2 有用性(Usefulness) |
4.3 易用性(Ease Of Use) |
4.3.1 易学习 |
4.3.2 易记忆 |
4.3.3 易操作 |
4.4 经济性(Economy) |
4.5 可靠性(Reliability) |
4.6 本章小结 |
5.温室测控系统适用性设计的原则 |
5.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5.1.1 定义使用环境 |
5.1.2 定义用户需求 |
5.1.3 制定设计方案并建立系统原型 |
5.1.4 进行用户评估 |
5.2 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
5.2.1 目标成本法 |
5.2.2 价值工程 |
5.3 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
5.4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5.4.1 硬件可靠性 |
5.4.2 软件可靠性 |
5.5 系统的易用性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温室测控系统的适用性综合评价 |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6.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体系 |
6.2.2 构造判断矩阵 |
6.2.3 计算判断矩阵 |
6.2.4 一致性检验 |
6.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6.4 温室测控系统适用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6.5 本章小结 |
7.温室测控系统适用性设计的关键技术选择 |
7.1 上位机的选择 |
7.1.1 PC机&IPC机 |
7.1.2 嵌入式专用计算机 |
7.1.3 三种类型上位机的比较 |
7.2 总线技术的选择 |
7.2.1 RS485总线 |
7.2.2 CAN总线 |
7.2.3 以太网总线 |
7.2.4 三种总线技术的比较 |
7.3 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
7.3.1 Wi-Fi |
7.3.2 蓝牙 |
7.3.3 ZigBee |
7.3.4 三种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
7.4 本章小结 |
8.适用型温室测控系统的实现方案及评价 |
8.1 系统功能模块 |
8.1.1 嵌入式专用控制器模块 |
8.1.2 智能传感器模块 |
8.1.3 智能执行器模块 |
8.1.4 网络适配器模块 |
8.1.5 ZigBee模块 |
8.2 实现方案 |
8.2.1 基于以太网的有线方案 |
8.2.2 基于ZigBee的无线方案 |
8.3 适用性评价 |
8.3.1 基于PC的传统测控系统方案的适用性评价 |
8.3.2 基于以太网的有线测控系统方案的适用性评价 |
8.3.3 基于ZigBee的无线测控系统方案的适用性评价 |
8.4 本章小结 |
9.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1.1 所做工作 |
9.1.2 创新点 |
9.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9.2.1 存在的不足 |
9.2.2 展望 |
附录 浙江省温室测控系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数据通信系统的通信链路 |
1.3.1 有线通信的种类和特点 |
1.3.2 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选择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GC-05 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温室环境因子分析 |
2.1.1 温度因子 |
2.1.2 湿度因子 |
2.1.3 光照强度因子 |
2.1.4 CO_2 因子 |
2.2 温室环境各因子的控制 |
2.2.1 温度控制 |
2.2.2 湿度控制 |
2.2.3 光照控制 |
2.2.4 CO_2 控制 |
2.3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1 总体设计 |
2.4.2 硬件设计 |
2.4.3 软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C-05 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的硬件实现 |
3.1 系统简介 |
3.2 系统主要构成器件介绍 |
3.2.1 温度传感器DS18B20 |
3.2.2 微控制器AT89S52 |
3.2.3 蓝牙模块 |
3.2.4 液晶显示模块LCD_1602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3.3.2 温度采集电路 |
3.3.3 蓝牙模块GC-05 外围电路 |
3.3.4 AT89S52最小系统 |
3.3.5 液晶显示电路 |
3.3.6 继电器输出电路 |
3.3.7 声光报警电路 |
3.4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4.1 去耦电路 |
3.4.2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C-05 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的软件实现 |
4.1 温度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2 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4.3 单片机串口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调试 |
5.1 硬件平台 |
5.2 模块电路调试 |
5.3 串口通信调试 |
5.4 系统实物以及GC-05 通信距离测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温度采集点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控制端电路原理图 |
附录3 温度信号采集程序清单 |
附录4 LCM 控制指令表 |
附录5 液晶显示器初始化清单 |
附录6 温度采集点串口通信程序清单 |
附录7 控制端串口通信程序清单 |
附录8 采集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效果图 |
附录9 采集温度超过温度上限效果图 |
附录10 采集温度低于温度下限效果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蓝牙无线测控系统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可移动展柜智能测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黎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粮情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D]. 刘源. 安徽大学, 2020(07)
- [3]基于弹载测控系统的便捷无线交互设计[J]. 高诗尧,李杰,胡陈君,许廷金,敬正尧. 中国测试, 2019(10)
- [4]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及预警系统设计[D]. 柴小强.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5]基于蓝牙5.0的楼宇远程测控系统[D]. 林德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移动终端的无线气象传感网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穆林. 东南大学, 2018(05)
- [7]基于Android的比例方向阀无线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肖友. 浙江大学, 2018(06)
- [8]基于移动互联的助航设施现场测控系统设计[D]. 胡文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适用性研究与实现[D]. 张潜. 浙江大学, 2009(03)
- [10]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D]. 贾海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