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例痤疮患者毛囊检测结果分析

126例痤疮患者毛囊检测结果分析

一、126例痤疮患者毛囊虫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翘[1](2021)在《枇清饮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肺胃蕴热证玫瑰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枇清饮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肺胃蕴热证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肺胃蕴热证玫瑰痤疮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激光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595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内服枇清饮治疗,中药对照组仅口服枇清饮治疗,激光对照组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4周为1疗程,每2周复诊1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对三组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中医临床证候评分、VISIS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入组病例99例,三组均剔除1例,中药对照组及治疗组各脱落1例,完成临床观察94例。2.治疗前治疗组及两组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VISIA评分、DLQI评分、皮损评分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4周、8周,中医证候方面:三组均能改善中医症候,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两组对照组(P<0.05),且中药对照组积分低于激光对照组(P<0.05)。4.治疗结束后,DLQI评分方面:三组均能降低DLQI评分(P<0.05),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两组对照组(P<0.05)。两组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结束后,VISIA评分方面:三组均能降低VISIA评分(P<0.05),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两组对照组(P<0.05),激光对照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6.治疗后4周、8周,皮损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得分均低于两组对照组(P<0.05)。中药组毛细血管扩张改善程度低于治疗组及激光组,激光对照组红斑、丘疹脓疱、瘙痒、干燥改善程度低于治疗组及中药组。7.治疗后3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中药对照组、激光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80.65%、78.13%;治疗组优于中药对照组及激光对照组(P<0.05)。8.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1例出现皮损局部轻度红肿。中药对照组有1例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激光对照组有2例出现皮损局部紫癜。中药治疗予调整中药用药规律后好转,红肿紫癜现象于1周左右自行消退,均未做特殊处理。9.疗程结束后随访2个月,治疗组、中药对照组、激光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6.13%、22.58%、28.13%。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服中药枇清饮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改善肺胃蕴热证玫瑰痤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干燥、瘙痒症状均有效,且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联合治疗优于单一用药及治疗,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李梦琪[2](2021)在《封髓丹加味联合红蓝光治疗虚火上炎证玫瑰痤疮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封髓丹加味联合红蓝光治疗虚火上炎证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情绪变化,对比该疾病在影响男性女性情绪方面的差别。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封髓丹加味联合红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硝唑凝胶联合红蓝光治疗。分别记录每例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8周后症状、体征评分(见附表1),真菌镜检下是否存在毛囊虫,皮肤镜下皮损情况,并填写临床疗效观察表(见附表2),随访3个月,并记录复发情况,数据表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84.37%,对照组为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体征量化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前后体征量化评分,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体征量化评分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6周、8周后,体征量化评分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分别组内比较,每治疗2周后体征量化评分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改善皮损程度方面均有效,但在治疗2周、4周后疗效差异不明显,治疗6周、8周后皮损改善程度更为显着,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症状量化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8周后症状量化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组内比较,每治疗2周后症状量化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在改善症状方面均有效,但两组改善程度相似。4.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CES-D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CES-D评分,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均可改善抑郁症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女性男性CES-D评分,四组治疗前后CES-D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四组经过8周治疗后CES-D评分均减少,且女性在患有玫瑰痤疮后CES-D评分明显高于男性,存在抑郁症状。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余均未出现不良反应。6.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的复发率15%与对照组的复发率58.33%相比,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封髓丹加味联合红蓝光治疗能明显改善虚火上炎证玫瑰痤疮患者的相关体征(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皮损部位)和症状(瘙痒、灼热、刺痛、干燥),且在降低CES-D评分和复发率方面有显着优势,其疗效优于外擦甲硝唑凝胶联合红蓝光治疗。2.在此次临床观察中,玫瑰痤疮导致的损容性改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大部分女性患有玫瑰痤疮后相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

孙艳[3](2021)在《本维莫德对玫瑰痤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玫瑰痤疮,又称酒渣鼻、红斑痤疮,常见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见,是发生于颜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人群发病率5.5%。因为本病发生于面部,除了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影响部分患者的心理健康。目前,玫瑰痤疮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与紫外线、冷热刺激、饮酒、辛辣食物、滥用激素、毛囊虫感染、肠道内幽门螺杆菌繁殖等因素导致的面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以及皮肤免疫防御功能与屏障功能损害等有关。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系统应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维A酸类、硝基咪唑类等药物,外用甲硝唑、伊维菌素、壬二酸等,各种光、激光的治疗及手术治疗,但疗效并不满意。因为难治易反复,玫瑰痤疮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新的治疗手段亟待开发。芳香烃受体(AhR)可以调节前炎症因子的分泌,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维持皮肤稳态方面发挥作用。在正常人皮肤中,AhR受内源性配体的调节,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氧化应激以及光老化的过程。外源性配体可能参与皮肤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生。既往有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2(TLR2)在玫瑰痤疮患者中表达升高。在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中,激活AhR可以减轻TLR升高引起的炎症反应。本维莫德是一种AhR激动剂。作为国家一类新药,本维莫德近年来在银屑病及特应性皮炎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玫瑰痤疮相似,TLR2、KLK5及LL-37在银屑病及特应性皮炎中表达均升高,表明这三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们认为本维莫德可能对玫瑰痤疮有治疗的作用。目的:探讨本维莫德对玫瑰痤疮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寻玫瑰痤疮潜在的治疗靶点,为新的治疗手段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EO数据库中输入“rosacea”进行检索,选取研究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和正常人皮肤组织中Microarray数据的数据集,并选择相同平台的的数据集;用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DAVID)对数据集中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和正常人组织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用GSEA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基因集分析,用相互作用基因/蛋白质的搜索工具(STRING)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得到的差异基因在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中进行验证。2、小鼠处理:选择6-8周雌性的Balb/c小鼠,实验前24 h小鼠背部用剃毛刀剔除毛发。小鼠随机分成A、B、C、D、E、F六组。C、D、E、F组分别40μl LL-37(320μM)背部皮下注射制造玫瑰痤疮动物模型,12 h 1次,共4次;A组不进行任何处理;B组注射同样剂量、同样频次的配置LL-37的无内毒素水。E、F组第二次注射LL-37后30 min分别外用1%或0.5%AhR激动剂本维莫德治疗,连续3天;D组外用同样剂量、同样频次的配制本维莫德的溶剂。最后一次本维莫德外用后24 h拍照,评价红斑评分及红斑面积。然后取皮,HE染色观察镜下改变,qRT-PCR检测方法1中分析得到的差异基因相关指标。3、细胞培养:HaCaT细胞用含有10%胎牛血清和1%青链霉素双抗的DMEM培养液培养,放于含5%CO2的37℃湿润培养箱中。细胞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造模用LL-37或治疗用本维莫德处理。MTS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合适的LL-37及本维莫德浓度及作用时间。qRT-PCR、Western Blot/ELISA检方法1中分析得到的差异基因相关指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1中得到的差异基因检测潜在的下游指标变化。结果:1、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组织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数据集GSE65914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TR)、丘疹脓疱型(PPR)及鼻赘型(PhR)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与正常人皮肤组织比较,分别有359、579及571个差异基因。用韦恩图对不同类型的玫瑰痤疮患者与正常人差异基因进行比较,共有215个共同的差异基因。通过对差异基因的GO分析,发现77个生物过程(BP)、13个细胞成分(CC)及15个分子功能(MF)的GO条目富集于玫瑰痤疮患者。对于BP,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趋化作用、细胞趋化、炎症反应的正向调节、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方面;对于CC,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T细胞受体复合物;对于MF,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活性、CXCR3趋化因子受体结合及CCR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方面。用DAVID对215个共同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发现玫瑰痤疮患者的差异基因富集在10条KEGG通路上(P<0.05),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GSEA分析共发现127个上调的基因集,其中有58个基因集P<5%、错误发现率(FDR)<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DAVID及GSEA发现的KEGG途径取交集,共有6个共同的基因集。前4名分别为TLR信号途径、造血细胞系、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途径及趋化因子信号途径。再将215个共同的差异基因上传到STRING网站上,得到182个节点及456条边。将该结果进一步用Cytoscape的MCODE插件分析,共得到8个大于等于3个节点的簇。最大的簇包括15个节点及96条边,其中包括13个上调及2个下调的基因。通过DAVID网站将上面得到的最大簇的15个差异基因再次进行KEGG通路分析,得到6条有意义的通路(p<0.05),包括TLR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通路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其中排在首位的为TLR通路,有TLR2、分泌型趋化因子(RANTES,又叫CCL5)、r-干扰素诱发的单核因子(MIG,又叫CXCL9)、r-干扰素诱发的蛋白10(IP10,又叫CXCL10)、干扰素诱发的T细胞a趋化因子(I-TAC,又叫CXCL11)五个差异基因富集在该通路上。用玫瑰痤疮患者皮损组织qRT-PCR检测TLR2,CCL5,CXCL9,CXCL10及CXCL1,免疫组化检测TLR2,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玫瑰痤疮患者中TLR2,CCL5,CXCL9,CXCL10及CXCL11水平均显着提高(P<0.05)。2、本维莫德缓解LL-37诱导的小鼠玫瑰痤疮样皮疹:大体上看本维莫德可以减轻LL-37诱导的小鼠玫瑰痤疮样皮疹的红斑程度。治疗后红斑评分降低,红斑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提示本维莫德可以缓解LL-37诱导的小鼠炎细胞浸润情况,用Image J软件对上述结果量化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提示LL-37诱导的小鼠玫瑰痤疮模型中,TLR2及趋化因子CCL5、CXCL9、CXCL10、CXCL11的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L-37造模组相比较,0.5%本维莫德组可以降低上述所有基因的表达,而1%本维莫德组只可以下调CXCL9、CXCL10、CXCL1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维莫德对LL-37诱导的HaCaT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下调TLR2抑制趋化因子的表达:8μM LL-37作用于HaCaT细胞24 h后用10μM本维莫德处理,8h后提取RNA,qRT-PCR分别检测TLR2及趋化因子CCL5、CXCL9、CXCL10、CXCL11的水平;24h后细胞提蛋白Western Blot检测TLR2水平,细胞上清ELISA检测上述趋化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在LL-37诱导的野生型HaCaT细胞中TLR2及趋化因子CCL5、CXCL9、CXCL10、CXCL11表达均升高;慢病毒转染过表达TLR2,上述趋化因子升高更明显。本维莫德在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上均可以下调TLR2抑制趋化因子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生信分析及人组织验证结果提示与正常人皮肤组织比较,TLR2、CCL5、CXCL9、CXCL10及CXCL11是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中重要的差异基因,这些基因富集于TLR信号通路上。2、本维莫德可以抑制LL-37诱导的小鼠玫瑰痤疮模型中TLR2及趋化因子CCL5、CXCL9、CXCL10、CXCL11的表达,减轻炎细胞浸润,进而缓解玫瑰痤疮样皮疹。3、LL-37诱导的HaCaT细胞中TLR2及趋化因子CCL5、CXCL9、CXCL10、CXCL11表达升高;TLR2可以促进上述趋化因子的表达;本维莫德可以抑制LL-37诱导的HaCaT细胞中TLR2及趋化因子CCL5、CXCL9、CXCL10、CXCL11的表达。

张晗[4](2020)在《(面部)敏感性皮肤原因调查与中西医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调查问卷从一般情况、生活工作方式、发病季节、病因及诱因、病程、临床表现、皮肤科辅助检查结果(皮肤CT、斑贴试验、马拉色菌检查等)等方面研究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出其致病因素、诱发加重因素、临床特征等,并探讨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认识和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课题采用自拟面部皮炎方联合依巴斯汀片(开思亭)10mg,po,Qd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上热下寒型),观察中西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提供一种更加个体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面部敏感性皮肤病因调查及临床疗效观察进而为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提供个性化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在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收集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的诊断符合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患者,并在患者首诊时填写自拟调查问卷,共收集140例;从140例中选取同时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证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70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临床观察方法:(1)参与本课题期间嘱所有患者停止使用激素类外用制剂或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和日晒;避开可疑过敏原,少食辛辣油腻海鲜食物,注意防晒,避免太过疲劳、伤身、保持心情舒畅、正常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通过微信交流进行心理疏导。每日于早晚清洁面部后,外用我院自制硅油乳膏;我院自制苦参、马齿苋、黄柏洗剂(苦马洗剂)40ml、1:30凉开水稀释后湿敷于面部皮损处,2次/d,15min/次,2W为1个疗程。(2)对照组(西医组):口服依巴斯汀片(开思亭),西班牙艾美罗医用药物工业有限公司生产,注册证号H20140855,10mg Qd,嘱患者用药后1周和2周分别进行复诊,2周结束后判断疗效,记录所有不良反应并随访2月;实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自拟面部皮炎方加减后的颗粒剂口服(剂型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早晚两次200ml温开水冲服)。嘱患者用药后1周和2周分别进行复诊,2周结束后判断疗效,记录所有不良反应并随访2月。结果1.面部皮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春季多发;2.面部皮炎并非单一病因致病,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其中接触因素占41.86%、化妆品类占24.031%、非化妆品类占17.829%;紫外线占82.171%、高温占94.574%、季节因素占27.132%、春秋季节为主;食物因素占7.752%,电辐射、柳絮、花粉、尘螨、月经、学习及工作压力也可诱发本病;3.面部皮炎患者从事职员、个体、待业、学生;4.面部皮炎患者在饮食上偏嗜辛辣、油腻之品;5.在护肤习惯上,126例患者平常使用化妆品频率高;6.对诊疗经过分析得:126例中43例(34.127%)未经过诊疗,83例(65.873%)经过诊疗;7.两组的年龄、病程长短、性别、治疗前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8.治疗1周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941%、38.235%(P=0.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9.治疗2周后对照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8.824%、85.294%(P=0.02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面部敏感性皮肤在性别、年龄、职业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见于20-40岁已婚已孕从事职员、个体、待业的女性;病程长、易复发;2.该病病因及诱因众多,可概括为:个体因素(遗传、社会压力、月经、饮食等)、外在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医源因素等);3.中药内服联合西医疗法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起效更快、疗效更高、安全性好;4.本研究提示:对于面部皮炎患者应积极寻找并针对性避免发病原因或诱因、嘱患者尽量避免紫外线照射及高温,对患者加强宣教指导其正确护肤,治疗方面可选择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

唐晓琼[5](2020)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提供有效、安全又经济的中药外用制剂。方法:收集我院皮肤科门诊的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9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患者均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三组患者均予以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口服,剂量选定为100mg/d。本实验的总观察时间为8周,其中4周为一个疗程。我们分别在第0周、第4周、第8周来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我们选择的观察指标为:皮损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干燥、瘙痒、灼热、刺痛评分以及相关的皮肤生理指数(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量、皮脂水平、皮肤p H及红斑指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1、一般数据:比较三组患者在人口特征学方面及(年龄、性别、病程以及职业)与本病相关的诱发与加重因素方面的临床数据,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疗效判定:2.1在予以8周的临床治疗后,结果共治愈4例,A组患者治愈3例,B组患者治愈1例;本实验的显效人数共有55例,A、B、C三组分别为21例、19例、15例。总有效率在A、B、C三组之间分别是:80.0%、66.7%、50%。分析结果可知A组的总有效率在三组中最高,而且明显地高于B、C两组,在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后可知三组的组间疗效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2.2三组患者皮损的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症状总评分,我们经分析可见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治疗后的总评分以及治疗的总疗效率比较结果提示:接受不同治疗的三组患者的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且经过分析可知A组无论在临床症状总评分还是总疗效率方面均高于B、C两组。2.3临床观察指标比较:由本课题组的专业医师成员为入组患者进行8周的治疗后,采集患者相关信息并针对采集的各项临床症状的评分进行数据分析:(1)相对与红斑和丘疹脓疱评分比较来说: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B组以及A、C组,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毛细血管扩张、瘙痒、干燥、灼热和刺痛等相关症状的评分:三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也就是说,三组的上述评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同时,干燥和灼热评分的数据分析显示:三组间两两进行比较发现,A、B组之间与A、C之间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4皮肤生理指数: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生理指数比较发现,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8周治疗后,再次对各项生理指数进行统计学比较:(1)角质层的含水量:三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C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表皮失水量、PH值、红斑指数比较:三组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也就是说,三组上述三项指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而三组的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皮脂水平:无论是三组的组间差异还是三组的时间因素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5不良反应:A组中有1例患者因如意金黄散使用方法不规范,瘙痒症状较前加重,纠正其用法后,症状消失。B组3例患者使用甲硝唑凝胶后,皮损瘙痒程度较前较重,用量减少、浓度稀释后,症状消失。结论: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不仅明显优于蜂蜜组,也优于甲硝唑凝胶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效果,同时亦可促进皮肤生理屏障功能修复。如意金黄散外敷于患者皮损处,其使用简单、方便、经济、安全、不受有害影响,并可用于临床应用。

杨川[6](2019)在《皮肤镜在玫瑰痤疮和面部脂溢性皮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玫瑰痤疮和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镜下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这两种面部炎症性皮肤病在皮肤镜下的特征,探讨皮肤镜在玫瑰痤疮和面部脂溢性皮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玫瑰痤疮或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患者,分别为44例和40例。收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初发年龄、病程、皮疹部位、临床症状),并进行大体图像采集和皮肤镜下图像采集(面部皮损分布部位、背景颜色、血管分布、血管形态、毛囊周围改变等),记录患者皮肤镜下特征,并将所有获得的病历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44例玫瑰痤疮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6例,男女之比为0.69:1。平均年龄为37.73岁,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3.20岁,最小发病年龄12岁,最大发病年龄58岁。皮肤镜下常见特征为红色或深红色背景(29,65.91%)下可见多角形血管网(39,86.64%)、毛囊角栓(28,63.64%),无鳞屑(33,75.00%)。对于玫瑰痤疮的诊断,红色或深红色背景、多角形血管网、无鳞屑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5.91%,88.64%,75.00%)和特异度(77.50%,100.00%,60.00%)。2.4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男女之比为1.11:1。平均年龄为36.60岁,最小年龄为13岁,最大年龄为69岁。皮肤镜下常见特征为淡红色或者黄红色背景(31,77.50%)下,可见非典型血管(34,85.00%),毛周油滴状晕(23,57.50%),黄白色鳞屑(24,60.00%)。对于面部脂溢性皮炎的诊断,淡红色或者黄红色背景、非典型血管、毛周油滴状晕、黄白色鳞屑同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77.50%,85.00%,57.50%,60%)和特异度(65.91%,88.64%,84.09%,75%)。结论:1.玫瑰痤疮皮肤镜下常见特征为红色或者深红色背景下,网格状排列的多角形血管,无鳞屑;2.脂溢性皮炎皮肤镜下常见特征为淡红色或黄红色背景下分布非典型血管,黄白色鳞屑和毛囊周围油滴状晕在皮损中出现频率较高;3.皮肤镜下玫瑰痤疮和面部脂溢性皮炎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可用于二者的临床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对于肉眼下皮疹不典型的患者。

方静,田金兰,何鸿义,冯霞,叶欣,许飏,黎昌强[7](2019)在《眼玫瑰痤疮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60例眼玫瑰痤疮患者基本特征及其临床特点,为明确病因及临床治疗提供合理参考。方法收集本院皮肤科确诊为眼玫瑰痤疮的患者60例,对眼玫瑰痤疮的分型、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程分布、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眼部损害、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玫瑰痤疮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9,年龄集中40~50岁;按皮损特点分型,眼型合并丘疹脓疱型的最多,占80. 00%;按皮损部位分型,眼损害合并全脸部皮损最多,占48. 33%;病程多数为1~2年;总共有19例可以回忆起明确的诱因;所有患者毛囊蠕形螨的检出率为88. 33%,其中丘疹脓疱型几乎全部可以检测出毛囊蠕形螨;治疗3个月时有效率可以高达93. 33%;部分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消化道症状、面部潮红、灼热感加重以及头晕等。结论眼玫瑰痤疮患者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且病程较长,毛囊蠕形螨的检出率高,经积极的系统治疗后患者皮肤及眼部症状均可得到明显的改善。

薛丹[8](2017)在《寻常痤疮患者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毛囊虫感染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探寻不同季节发病的寻常型痤疮患者的证型分布差异,以及不同季节中毛囊虫的感染情况,同时对毛囊虫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以期为不同季节发病的痤疮患者,提供更好的指导,更好服务于临床。2方法以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指导,设计寻常痤疮患者的调查问卷,从性别、发病季节、患者的自觉症状等相关情况对474例寻常型痤疮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医生将患者的肤质类型、皮损严重程度、中医证型等进行分类,同时进行毛囊虫感染情况的相关检查并填写调查问卷。收集调查问卷,在完成对全年度就诊的寻常痤疮患者的调查后,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得出相关结论。3结果1.寻常型痤疮患者的一般情况共调查474例寻常型痤疮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370例,女性是男性患者的3.5倍。不同肤质类型在寻常型痤疮患者中,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混合性>油性>干性。其中,混合性皮肤占44.9%,油性皮肤占38.9%,干性皮肤占16.2%。474例痤疮患者中,皮损严重程度为Ⅱ度的患者数量最多,占43.9%,其次为Ⅰ度,占37.3%,Ⅲ度和Ⅳ度所占比例最小。中医证型分布以胃肠湿热证(33.8%)和痰火瘀结证(24.5%)居多,肺经风热证(21.5%)和阴虚火旺证(13.7%)次之,肝郁血瘀证(6.5%)最少。毛囊虫感染阳性者为305例,占64.3%,阴性者为169例,占35.7%。2.毛囊虫感染阳性的相关因素研究混合性肤质的痤疮患者毛囊虫感染的阳性率最高,干性肤质毛囊虫阳性率最低。不同证型中,毛囊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胃肠湿热型>肺经风热型>痰火瘀结型>阴虚火旺型>肝郁血瘀型。夏季毛囊虫感染率最高(33.4%),春季次之(29.8%),冬季最少(14.8%)。毛囊虫感染与性别、皮损严重程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寻常型痤疮患者发病季节的相关性分析474例寻常型痤疮患者中,春季收集患者127人,其中,以肺经风热型最多(42.5%),胃肠湿热型次之(33.9%);夏季收集患者122人,以胃肠湿热型最多(35.0%),痰火瘀结型次之(25.2%);秋季收集患者114人,以胃肠湿热型最多(34.2%),痰火瘀结型次之(26.3%);冬季收集患者110人,以痰火瘀结型最多(37.3%),胃肠湿热型次之(31.8%)。春、夏、秋三季节都以肝郁血瘀型最少(分别为4.7%、6.5%、5.3%),冬季以肺经风热型最少(7.3%)。患者的痤疮严重程度与季节无显着差异。4.寻常型痤疮患者不同证型的基本情况分析寻常型痤疮患者皮损的严重程度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中具有显着差异。皮损严重程度为Ⅰ度、Ⅱ度痤疮患者中,胃肠湿热比例最高,分别为35.1%和33.2%;皮损严重程度为Ⅲ度、Ⅳ度的痤疮患者中,痰火瘀结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0.0%和41.4%。肺经风热型在四季中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在春季比例最高(52.9%),冬季比例最低(7.8%)。痰火瘀型在冬季比例最高(35.3%),其次为夏季(26.7%),春季比例最低(12.1%)。阴虚火旺型在秋季比例最高(43.1%),其次为冬季(23.1%),春季比例最低(15.4%)。胃肠湿热型和肝郁血瘀结型在四季中的分布不具有显着差异。4结论1.寻常型痤疮易发于混合性肤质,严重程度以Ⅱ度为多。2.毛囊虫感染与皮肤类型、发病季节、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3.不同季节发病的寻常型痤疮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春季以肺经风热型最多,夏季和秋季以胃肠湿热型最多,冬季以痰火瘀结型最多。4.各证型的比较中,肺经风热型、痰火瘀结型和阴虚火旺型在四季中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胃肠湿热型和肝郁血瘀型在四季中的分布无显着差异。皮损的严重程度与证型也具有相关性。

焦烨[9](2017)在《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整体认识,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规范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专人一对一问卷调查的方式,181例患者均来自2016年4月-2017年1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的玫瑰痤疮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并以性别、年龄1:1设置对照组,将所有采集的信息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病的危险因素,系统聚类法及因子分析法归纳出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及证型分类。结果:1.一般情况:181例患者中,男33例,女148例,男女比1:4.48,平均年龄36.17±11.294岁,20-50岁为该病的高发年龄;病程3天-25年,平均2.49±3.57年,女性病程低于男性。2.诊疗现状:150例有既往诊疗史的病人中,40例(22.1%)表示治疗无效,11例(6.1%)表示治疗后症状加重,可疑误诊率高达34%;既往诊疗过程中,系统治疗以口服抗生素(64.7%)、中药汤剂(56.9%)、抗组胺药(19.9%)为主,局部治疗以激素(44.9%)、钙调磷酸酶抑制剂(33.7%)为主。3.临床特点:临床分型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TR)及丘疹脓疱型(PPR)最为多见,分别占57.5%及33.7%;以阵发性潮红(88.4%)、持久性红斑(86.2%)、毛细血管扩张(82.3%)为常见皮损表现,双颊(83.4%)、鼻部(68.0%)、口周(66.3%)为最常累及部位,女性患者双颊、口周、额部受累频率明显高于男性;干燥(68.4%)、瘙痒(66.7%)、灼热(64.2%)为三大主要自觉症状;高温高热、食辛辣刺激食物、日晒、情绪波动是该病最常见的诱发、加重因素。ETR在阵发性潮红、面部皮肤干燥方面的严重程度高于PPR,PPR在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灼热和/或刺痛感、肿胀、肥大增生性改变方面严重程度高于ETR。4.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消化系统不适症状、性格急躁易怒、防晒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P值均<0.05,将这些因素进行共线性诊断后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性格急躁易怒是玫瑰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OR>1),防晒是发病的保护因素(OR<1)。5.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运用因子分析得出痰、湿、热、瘀为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肺胃热盛证、脾胃湿热证、痰湿凝滞证、气滞血瘀证、肝郁化火证是临床常见证型。结论: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女性,常伴有面部不适症状,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临床需与激素依赖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加以鉴别。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性格急躁易怒为该病的危险因素,防晒为该病的保护因素。痰、湿、热、瘀为该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病位涉及肺、脾、肝,痰湿在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聪慧[10](2016)在《湖北地区142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玫瑰痤疮临床相关资料、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玫瑰痤疮的临床特征,探讨玫瑰痤疮发病或加重的因素危险因素,并根据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探讨玫瑰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为个体化防治玫瑰痤疮寻求临床依据和新思路。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问卷调研的方法,参考中外文献制定统一的《玫瑰痤疮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由专业调查人员采集2015年5月到2016年3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一医院专家门诊的玫瑰痤疮患者的一般情况、家族史、生活习惯、诱发及加重的危险因素、病程、既往诊疗史、皮肤CT检查毛囊虫结果、呼气试验结果等临床相关资料,检查并拍照记录皮疹特征。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全部病例收集结束后将所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对各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收集玫瑰痤疮患者142例,男女比例1:4.5,年龄从15-6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9.63±8.77。女性就诊年龄高峰为36-45岁,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最常见。2.发病年龄为15-47岁,80.28%患者有面部潮红史。3.皮疹分布部位依次为颊部89.43%,鼻部及鼻周65.49%,口颏61.27%,颧部57.04%,额部47.89%,下颌部13.38%,耳部4.93%,颈部4.23%,眶周2.11%,主要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85.80%的患者有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灼热、瘙痒、干燥紧绷、肿胀感。3.危险因素:142例患者均认为有加重因素,依次为:环境因素87.32%、日晒76.76%、精神情绪因素60.56%、饮食因素40.14%、季节因素27.46%、饮酒9.15%,3例患者认为经前皮疹加重。4.毛囊虫检出率100%。毛囊虫检出数目与年龄、性别、病程、自觉症状无相关性。油性皮肤毛囊虫检出数目为6.91±3.06个,较其他皮肤类型高。皮损处毛囊虫感染密度及单个毛囊内数目比非皮损处高,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皮损处毛囊虫感染密度为25.07±12.54%,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为43.84±20.0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5.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单一体质3例,兼夹体质139例。得分满足9种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玫瑰痤疮患者分别为:阴虚质96例,气郁质77例,湿热质76例,气虚质74例,痰湿质41例,阳虚质36例,血瘀质33例,特禀质5例,平和质3例。以上各型分别占体质类型总频数441例的21.77%、17.46%、17.23%、16.78%、9.39%、8.16%、7.48%、1.13%、0.68%。阴虚质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占75.00%,湿热质中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占55.41%。阴虚质患者危险因素依次为高温、情绪变化、日晒。气郁质患者危险因素依次为日晒、情绪变化、高温。湿热质患者危险因素依次为辛辣热烫饮食、高温、情绪变化。结论1.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女性(36-45岁),大部分患者有面部潮红史,常伴有面部灼热、瘙痒、紧绷不适。2.高温、日晒、情绪变化等常为玫瑰痤疮的诱发或加重危险因素,毛囊虫感染是玫瑰痤疮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旋杆菌对玫瑰痤疮的影响不能完全明确。3.玫瑰痤疮患者多表现为兼夹体质、偏颇体质,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较多见,其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淤血质、特禀质、平和质。4.不同体质的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所不同。阴虚体质、气郁体质患者多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湿热体质患者多表现为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

二、126例痤疮患者毛囊虫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6例痤疮患者毛囊虫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枇清饮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肺胃蕴热证玫瑰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案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日常调护
        2.3 疗效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2.6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研究病例收集情况
    2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2.1 三组患者性别对比
        2.2 三组患者年龄对比
        2.3 三组患者病程对比
    3 三组治疗前病情分析
        3.1 三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
        3.2 三组治疗前DLQI评分
        3.3 三组治疗前VISIA评分
        3.4 三组治疗前皮损评分
        3.5 三组治疗前红斑评分
        3.6 三组治疗前毛细血管扩张评分
        3.7 三组治疗前丘疹脓疱评分
        3.8 三组治疗前瘙痒评分
        3.9 三组治疗前干燥评分
    4 临床研究观察指标结果
        4.1 三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4.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4.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ISIA评分对比
        4.4 三组患者皮损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4.5 三组患者红斑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4.6 三组患者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4.7 三组患者丘疹脓疱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4.8 三组患者瘙痒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4.9 三组患者干燥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4.10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4.11 三组随访期复发率对比
    5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肺胃蕴热证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的结果
    2.中医证候的总体情况比较的结果
    3.VISIA评分的总体情况比较的结果
    4.DLQI评分比较结果
    5.皮损评分结果
    6.总体疗效比较的结果
    7.治疗后随访及复发率的结果
    8.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玫瑰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封髓丹加味联合红蓝光治疗虚火上炎证玫瑰痤疮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组疗法
        3.2 对照组疗法
        3.3 疗程
        3.4 随访
        3.5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临床观察指标
        4.2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评分
        4.3 观察方法
        4.4 安全性评价
        4.5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
    2 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量化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ES-D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男女CES-D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评价
    5 复发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从阳虚论治玫瑰痤疮
    2 西医对玫瑰痤疮的认识
    3 封髓丹组方原理及方药分析
        3.1 组方原理
        3.2 方药分析
    4 红蓝光治疗
    5 对研究结果分析
        5.1 两组疗效比较
        5.2 两组体征量化评分比较
        5.3 两组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ES-D评分比较
        5.5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
        5.6 两组复发率比较
    6 特色与创新之处
    7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玫瑰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红蓝光治疗知情同意书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本维莫德对玫瑰痤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检索策略
        2.2.2 玫瑰痤疮患者和正常人组织差异基因分析
        2.2.3 差异基因的基因本体(GO)分析
        2.2.4 差异基因的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
        2.2.5 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
        2.2.6 细胞类型富集分析
        2.2.7 qRT-PCR检测组织中RNA水平
        2.2.8 免疫组化
        2.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玫瑰痤疮患者及正常人组织中差异基因的表达
        3.2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3.3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3.4 PPI网络分析
        3.5 KEGG通路再分析
        3.6 细胞类型富集分析
        3.7 实验结果验证
        3.7.1 qRT-PCR检测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中TLR2及趋化因子水平
        3.7.1 免疫组化检测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中TLR2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本维莫德对LL-37诱导的小鼠玫瑰痤疮样皮疹及TLR2、趋化因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药物配制
        2.2.2 小鼠处理
        2.2.3 小鼠皮损红斑评分及面积比较
        2.2.4 小鼠皮损取皮
        2.2.5 石蜡切片与HE染色
        2.2.6 小鼠真皮炎细胞浸润情况
        2.2.7 小鼠皮损qRT-PCR检测
    3 结果
        3.1 本维莫德缓解LL-37诱导的小鼠玫瑰痤疮样皮疹
        3.1.1 大体观察
        3.1.2 红斑评分及红斑面积比较
        3.2 本维莫德缓解LL-37诱导小鼠的炎细胞浸润
        3.2.1 HE染色镜下观察
        3.2.2 浸润炎细胞量化比较
        3.3 苯维莫德对小鼠玫瑰痤疮模型TLR2及趋化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本维莫德对LL-37诱导的HaCaT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下调TLR2抑制趋化因子表达的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药物配制
        2.2.2 细胞培养
        2.2.3 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2.2.4 qRT-PCR检测TLR2及趋化因子水平
        2.2.5 Western Blot检测TLR2水平
        2.2.6 ELISA检测趋化因子水平
        2.2.7 慢病毒转染
        2.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LL-37、本维莫德对HaCaT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2 本维莫德对LL-37诱导的HaCaT细胞中TLR2及趋化因子的影响
        3.2.1 qRT-PCR检测LL-37诱导的HaCaT细胞中TLR2及趋化因子的表达
        3.2.2 Western Blot检测LL-37诱导的HaCaT细胞中TLR2及趋化因子的表达
        3.3 慢病毒转染建立TLR2过表达的HaCaT细胞体系
        3.3.1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3.3.2 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转染的效率
        3.3.3 Western Blot验证慢病毒转染过表达效率
        3.4 本维莫德对LL-37诱导的过表达TLR2的HaCaT细胞中TLR2及趋化因子的影响
        3.4.1 qRT-PCR检测TLR2及趋化因子水平
        3.4.2 Western Blot/ELISA检测TLR2及趋化因子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4)(面部)敏感性皮肤原因调查与中西医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填写面部敏感性皮肤调查问卷表
    2.3 分组
    2.4 治疗方案
        2.4.1 实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4.2 对照组(西药组)
        2.4.3 不良反应
        2.4.4 治疗及观察周期
    2.5 观测指标
        2.5.1 观察指标
        2.5.2 疗效判定标准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1)性别
        (2)患者在病程长短方面
        (3)年龄分布情况
        (4)职业分布
        (5)婚育情况
        (6)既往过敏史
        (7)饮食方面
        (8)地区分布
        (9)加重因素
        (10)患者日常所使用化妆品购入渠道
        (11)既往治疗情况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不良反应
讨论
    1 面部敏感性皮肤现状
        (1)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的普及
        (2)面部皮肤的生物特性
    2 关于面部敏感性皮肤的认识
        2.1 对面部敏感性皮肤病因的认识
        2.1.1 西医认识
        2.1.2.1 敏感性皮肤的中医病名源流
        2.1.2.2 中医对敏感性皮肤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关于敏感性皮肤的治疗认识
        3.0 抗组胺药
        3.1 中医中药内服
        3.2 溻渍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1 面部敏感性皮肤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中医对面部敏感性皮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面部敏感性皮肤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3 :面部敏感性皮肤加重/诱发因素一览表
致谢

(5)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玫瑰痤疮的认识
        1.1 中医对玫瑰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玫瑰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
    2 现代医学对玫瑰痤疮的认识
        2.1 玫瑰痤疮的病因病理
        2.2 玫瑰痤疮的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玫瑰痤疮诊断标准与分型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和脱落
        2.6 中止实验标准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量估计
        3.2 随机分组方法
        3.3 实验药品及检测设备
        3.4 治疗方案
    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 疗效观察
        4.2 疗效判定标准表
    5 不良事件记录
    6 统计学方法
    7 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临床治疗结果评估
    8 讨论与分析
        8.1 研究结果分析
        8.2 选题依据
        8.3 如意金黄散理论研究
        8.4 本课题研究用药选择的依据
    9 结论
    10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皮肤镜在玫瑰痤疮和面部脂溢性皮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玫瑰痤疮临床研究进展及皮肤镜在玫瑰痤疮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眼玫瑰痤疮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各种分型所占比例
        2.1.2 性别分布
        2.1.3 年龄分布
        2.1.4 病程分布
        2.1.5 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
        2.1.6 眼部损害
    2.2 实验室检查资料
    2.3 治疗与转归
    2.4 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8)寻常痤疮患者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毛囊虫感染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寻常痤疮的中医治疗概况
        1. 中医古籍对痤疮的认识
        2. 当代中医对于痤疮的认识
        3. 当代中医对于痤疮治疗的探索
        4. 饮食调摄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寻常痤疮的西医治疗概况
        1. 性别年龄
        2. 遗传基因
        3. 微生物感染
        4. 蠕形螨(毛囊虫)
        5. 性激素
        6. 身心相关性
        7. 药物治疗
        8. 红蓝光治疗仪
        9. 光子嫩肤术
        10. 果酸治疗
        11.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中医痤疮
        1.3 西医痤疮
    2.研究过程
        2.1 病例收集
        2.2 季节分布
        2.3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本病例情况介绍
        3.2 肤质与痤疮严重程度
        3.3 毛囊虫感染研究
        3.4 季节分布情况
        3.5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结果讨论
        4.1. 寻常痤疮的一般情况
        4.2 毛囊虫感染情况
        4.3 季节与寻常痤疮的关系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1.1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2 玫瑰痤疮的治疗进展
    2 玫瑰痤疮的中医辨治研究
        2.1 中医古籍对玫瑰痤疮的认识
        2.2 历代医家对玫瑰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玫瑰痤疮的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及分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研究内容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特点
        3.3 实验室检查
        3.4 疾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5 中医证候的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
    4 讨论
        4.1 患者一般情况
        4.2 玫瑰痤疮的诊疗现状
        4.3 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
        4.4 玫瑰痤疮与毛囊蠕形螨
        4.5 玫瑰痤疮与幽门螺旋杆菌
        4.6 疾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7 玫瑰痤疮的中医证型分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湖北地区142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1.3 特殊说明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既往诊疗信息
    2.3 皮疹分布及分型特点
    2.4 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2.5 毛囊虫检查结果
    2.6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讨论
    1 玫瑰痤疮的诊治现状
    2 玫瑰痤疮的临床特征
    3 玫瑰痤疮危险因素分析
    4 玫瑰痤疮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浅谈中西医对玫瑰痤疮的认识及中医体质
        参考文献
    附表1 玫瑰痤疮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表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致谢

四、126例痤疮患者毛囊虫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枇清饮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肺胃蕴热证玫瑰痤疮的临床研究[D]. 吴翘.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封髓丹加味联合红蓝光治疗虚火上炎证玫瑰痤疮临床研究[D]. 李梦琪.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本维莫德对玫瑰痤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孙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面部)敏感性皮肤原因调查与中西医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张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晓琼.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皮肤镜在玫瑰痤疮和面部脂溢性皮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杨川. 川北医学院, 2019(04)
  • [7]眼玫瑰痤疮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J]. 方静,田金兰,何鸿义,冯霞,叶欣,许飏,黎昌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9(02)
  • [8]寻常痤疮患者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毛囊虫感染关系的探讨[D]. 薛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 焦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10]湖北地区142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分析[D]. 李聪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