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滨海盐碱地水稻控灌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素丽,邹拓,贾良良,杨云马,杨军芳,黄少辉,杨文方[1](2021)在《北方稻区水稻节水灌溉下氮肥减施潜力展望》文中提出针对北方稻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与氮肥过量施用问题,分析了节水控灌和适量氮肥供应对水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等的影响,以及目前北方稻区土壤养分含量、灌溉方式和施氮量以及不同生育期施氮比例等共性问题。现阶段北方稻区水稻的平均优化施氮量为141.15 kg/hm2,其中基肥和3次追肥的施氮量比例分别为38.2%、30.8%、20.2%和10.8%,较农民习惯施氮量减施氮肥29.1%,提高水稻产量8.26%。并提出北方稻区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氮肥管理技术研究方向。
苏德喜,王永山,高凤岗,白慧[2](2020)在《“鲁柽1号”造林苗木防抽干措施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从山东引进的耐盐碱柽柳优新品种"鲁柽1号"在本地抗春季热干风能力弱、造林苗木定植后抽干现象严重、成活率低的问题,对"鲁柽1号"造林新植苗采取苗木植后树干涂猪油、套保护袋两种措施,以裸杆苗作为对照开展防抽干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保护措施对缓解定植苗木的失水速度、缩短缓苗期、提早展叶期、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造林苗木的生长量方面效果明显。同时,这两种措施费用低廉、简便易用,生产中应用可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黄愉[3](2019)在《太阳能暗管排水对盐碱地改良及油葵、玉米灌溉制度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了宁夏银北灌区土壤环境和作物产量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试验,研究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田间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土壤全盐量和土壤粒径分布等土壤环境的改善作用,及对油葵、玉米产量和生长指标的影响,并使用AquaCrop模型优化惠农当地太阳能暗管排水条件下的油葵、玉米灌溉制度,为太阳能暗管排水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和油葵、玉米的种植提供依据与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对比试验揭示了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改善盐碱土壤环境及油葵、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1)太阳能暗管排水能够有效控制地下水埋深和降低地下水矿化度。2017年,油葵处理区整个生育期田间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4.5%,地下水矿化度减少7.9%,玉米处理区整个生育期田间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5.3%,地下水矿化度减少3.3%;2018年油葵处理区整个生育期田间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6.4%,地下水矿化度减少9.0%,玉米处理区整个生育期田间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8.3%,地下水矿化度减少6.6%。(2)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田间土壤有良好的脱盐效果,对0-20cm 土层土壤脱盐效果最好。2017年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和玉米田间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3.8%和4.0%;2018年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田间土壤平均脱盐率为8.8%,玉米为6.1%。(3)在太阳能暗管排水作用下,上层土壤中的细颗粒会随着排水向下移动,从而改善了上层土壤的通气性。(4)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的株高和茎粗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2017年和2018年处理区油葵最终株高比对照区分别高1.9%和3.0%;2017年和2018年处理区玉米最终株高比对照区分别高1.2%和4.9%;2017年和2018年处理区和对照区油葵茎粗相差不大;2017年和2018年处理区玉米最终茎粗比对照区分别高2.5%和4.7%。(5)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产量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2017年油葵处理区增产13.8%,玉米处理区增产10.4%:2018年油葵处理区增产21.6%,玉米处理区增产13.72%。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水分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2017年油葵处理区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增加13.3%,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增加16.4%,玉米处理区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增加10.4%,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增加12.6%;2018年油葵处理区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增加21.8%,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增加22.9%,玉米处理区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增加13.7%,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增加15.0%。2.使用AquaCrop模型优化油葵、玉米的灌溉制度。AquaCrop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生育期平均地下水埋深120cm是油葵和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分界点。总体来看,处理T14即在油葵出苗期-现蕾期和现蕾期-开花期分别灌水1500m3/hm2是惠农当地太阳能暗管排水油葵的最优灌溉制度。玉米处理T15即在出苗-拔节和拔节-抽雄期灌水2400 m3/hm2是惠农当地太阳能暗管排水玉米的最优灌溉制度,灌水量增加了 150m3/hm2,产量增加125kg/hm2,增加1.2%,综合来看,现有的玉米灌溉制度更加经济,更加适合当前的种植条件。
耿艳秋[4](2014)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明确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水势0kPa(处理A湿润状态)、土壤水势-15kPa(处理B)、土壤水势-30kPa(处理C)以及CK(保持水层)4个水分调控处理,研究了分蘖期(前、后)、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乳熟期以及蜡熟期水分调控对苏打盐渍土水稻的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生理特性、光合速率以及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并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对苏打盐渍土水稻分蘖前期水分调控分析发现:叶绿素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处理A(0kPa)>CK(保持水层)>处理B(-15kPa)>处理C(-30kPa);各水分处理脯氨酸含量均表现出高于CK;水分胁迫后CK(保持水层)分蘖数最高、处理C(-30kPa)数量最少;处理B(-15kPa)和处理C(-30kPa)比CK(保持水层)最高分蘖出现期晚5-10d;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水稻叶面积指数明显降低;水分胁迫对干物质量影响差异不明显,复水15d后总干物质重差异表现为处理A(0kPa)>CK(保持水层)>处理B(-15kPa)>处理C(-30kPa);经水分胁迫后处理A(0kPa)、处理B(-15kPa)、处理C(-30kPa)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减少7.48%、17.89%和27.63%。由此说明,保持水层灌溉对苏打盐碱地水稻分蘖前期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2、苏打盐渍土水稻分蘖后期水分调控结果表明:株高和分蘖数均表现为CK(保持水层)>处理A(0kPa)>处理B(-15kPa)>处理C(-30kPa);水分胁迫期叶面积扩展受到明显抑制,但复水后叶面积迅速恢复生长;处理A(0kPa)与CK(保持水层)的叶绿素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各处理脯氨酸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干物质重呈处理A(0kPa)>CK(保持水层)>处理C(-30kPa)>处理B(-15kPa),差异显着,水分调控期间,水稻生长受到一定抑制,复水后,生长得到恢复;产量表现为处理A(0kPa)>CK(保持水层)>处理B(-15kPa)>处理C(-30kPa)的趋势,处理A与CK差异不显着,分析发现,处理A(0kPa)产量高的原因具有较高穗粒数及千粒重。由此可见,分蘖后期处理A(0kPa)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主要因为穗粒数增加,这是水稻分蘖后期水分控制后继续生长的补偿效应。3、苏打盐渍土水稻拔节孕穗期水分胁迫显着抑制水稻生长,影响程度与水分胁迫水平正相关;随水分胁迫程度加重,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随土壤水分胁迫程度增大而逐渐升高;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呈CK(保持水层)<处理A(0kPa)<处理B(-15kPa)<处理C(-30kPa);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强,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B(-15kPa)的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处理A(0kPa)>处理C(-30kPa)>处理B(-15kPa)>CK(保持水层)趋势;过氧化物酶含量表现为处理B(-15kPa)>处理A(0kPa)>处理C(-30kPa)>CK(保持水层);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明显不同的日变化趋势,CK(保持水层)和处理A(0kPa)呈双峰曲线,处理B(-15kPa)和处理C(-30kPa)则呈单峰曲线,在整个日变化中,叶片净光合速率呈CK(保持水层)>处理A(0kPa)>处理B(-15kPa)>处理C(-30kPa);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强,叶片气孔导度和叶片蒸腾速率显着下降;CK(保持水层)和处理A(0kPa)叶片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复水15d后CK干物质量分别比处理A(0kPa)、处理B(-15kPa)和处理C(-30kPa)高50.42%、17.72%、100.25%;产量呈CK(保持水层)>处理A(0kPa)>处理B(-15kPa)>处理C(-30kPa)的趋势。4、苏打盐渍土水稻抽穗开花期水分胁迫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处理A(0kPa)>CK(保持水层)>处理B(-15kPa)>处理C(-30kPa),CK(保持水层)与处理A(0kPa)之间差异不显着,CK(保持水层)与处理B(-15kPa)、处理C(-30kPa)差异达显着水平;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处理C(-30kPa)>处理B(-15kPa)>处理A(0kPa)>CK(保持水层),处理A(0kPa)与CK(保持水层)差异不显着,CK(保持水层)与处理B(-15kPa)和处理C(保持水层)差异极显着(P<0.01);可溶性蛋白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丙二醛含量随胁迫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各处理差异显着;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CK(保持水层)>处理A(0kPa)>处理B(-15kPa)>处理C(-30kPa),而叶片胞间CO2浓度的4个处理变化正相反,处理A(0kPa)使叶片保持了长期和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光合生产受到影响较小;而处理B(-15kPa)和处理C(-30kPa)条件下,由于叶片质量受到影响,明显降低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终导致光合物质生产减少,进而降低了经济产量;水分胁迫处理结束,干物质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B(-15kPa)>CK(保持水层)>处理A(-15kPa)>处理C(-30kPa),复水15的后,CK的总干物质重分别比处理A(0kPa)、处理B(-15kPa)和处理C(-30kPa)分别高21.89%、20.12%、26.64%;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均呈现CK(保持水层)>处理A(0kPa)>处理B(-15kPa)>处理C(-30kPa)趋势,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表明,苏打盐渍土条件下,水稻抽穗开花期需保持水层灌溉,从而保证单位面积的颖花数和千粒重,确保水稻处于较高产量水平。5、苏打盐渍土水稻灌浆乳熟期进行土壤水势调控,籽粒产量处理A(0kPa)最高,比CK(保持水层)、处理B(-15kPa)、处理C(-30kPa)分别高出4.67%、20.68%和32.22%,主要通过千粒重和结实率的提高实现高产;根部干物质积累量处理A(0kPa)显着高于对照,复水后15d处理A(0kPa)地上部分干物质和根干重显着高于CK(保持水层)和其他两个处理;随土壤水势降低叶片LRWC和叶面积下降,但CK(保持水层)与处理A(0kPa)差异不显着,复水后处理A(0kPa)叶面积恢复到对照(保持水层)水平;各处理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高于CK(保持水层),含量随土壤水势的降低而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处理A(0kPa)高于CK(保持水层),而处理B(-15kPa)和处理C(-30kPa)均低于CK(保持水层),但CK(保持水层)与处理A(0kPa)之间差异不显着;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CK(保持水层)>处理A(0kPa)>处理B(-15kPa)>处理C(-30kPa),而叶片胞间CO2浓度的4个处理变化正相反,CK(保持水层)与处理A(0kPa)间差异明显。苏打盐碱地水稻在灌浆乳熟期不必持续淹水灌溉,湿润灌溉可增加水稻结实率、千粒重,根系活力、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并节约了水资源,为苏打盐渍地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6、苏打盐渍土水稻蜡熟期进行土壤水分调控,籽粒产量呈处理A(0kPa)>CK(保持水层)>处理B(-15kPa)>处理C(-30kPa)的趋势,处理A(0kPa)比CK(保持水层)、处理B(-15kPa)和处理C(-30kPa)分别增产3.01%、12.40%、18.08%;总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处理A(0kPa)>CK(保持水层)>处理B(-15kPa)>处理C(-30kPa),处理A略高于CK,差异不显着,处理A和CK与处理B、处理C的差异达显着水平(p<0.01);CK叶绿素含量与处理A、处理C无显着性差异,与处理B差异显着(p<0.05);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处理B>处理C>CK>处理A,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苏打盐碱地水稻蜡熟期田间应保湿润状态(0kPa),保持水层灌溉(CK)或者遇到干旱胁迫(-15kPa和-30kPa)均不利于籽粒的灌浆成熟。7、苏打盐渍土水稻节水灌溉规律:插秧至分蘖前期保持水层3cm-4cm;分蘖后期至拔节前期保持土壤湿润灌溉;拔节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保持水层3cm-4cm;灌浆乳熟期保持土壤湿润状态;蜡熟期保持土壤湿润状态渐干。8、通过东北师范大学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中,除论文查新项目课题组公开发表的1篇文献外,未见有与以下内容相同的研究报道:苏打盐渍土种植水稻的各个生育时期控水对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形成苏打盐渍土水稻节水灌溉规律;苏打盐渍土水稻灌浆乳熟期0kPa土壤水势对根部,以及保持水层3cm-4cm条件对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见附件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科技查新报告及相关中文文献检索结果清单。
王婧[5](2009)在《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不匹配的现状,分东北灌区、东北旱区、黄淮海灌区、黄淮海旱区、西北灌区、西北旱区六个区域研究各区主要作物及种植制度的耗水特性,给出节水种植结构调整建议,比较各区节水种植模式的产量与节水效益,分析各区主要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经济效益与参与式农民调查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主要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来实现。该区水稻为高耗水作物,玉米、大豆相对耗水较少,可适当“压稻扩玉豆”,以一年一熟制为主,发展粮食作物单作,节水技术优先发展耕作保墒类、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覆盖保墒类等技术。(2)东北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节水养地,建立环境友好型的高效农作制度,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的筛选与节水技术的配套提升来实现。该区玉米、大豆为高耗水作物,花生、谷子为低耗水作物,花生、谷子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好于大豆、玉米,可“稳玉豆,扩谷油,增林经”,坚持一年一熟制,发展粮食作物单作,适当发展果-粮、饲-粮间作,优先发展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耕作保墒类、覆盖保墒类等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3)黄淮海灌区中,丰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节水,主要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来实现。该区小麦、玉米均是高耗水作物,玉米耗水与降水的耦合率较好,可“稳定麦玉”,并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发展节水套作;平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不增加或者略有削减农业水资源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主要通过调整熟制,进行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的配套来实现。该区冬小麦与棉花为高耗水作物,夏棉花、夏玉米与春棉花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好于冬小麦,应适当“压麦扩棉”、“压粮-粮扩粮-经”,以一年两熟为主,适当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玉米→春棉花→小麦-玉米三年五熟制;缺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降低农业水资源的用量,主要通过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来实现。该区冬小麦为高耗水作物,与降水量的耦合率也最差,必须“压麦扩棉”,适当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玉米→春棉花两年三熟制,或者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春棉花→小麦-玉米三年五熟制,并适当发展粮-饲、粮-果节水间套模式。节水技术优先发展水肥耦合、秸秆覆盖还田类、地面灌溉类、耕作保墒类等技术。(4)黄淮海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有限水资源生产效益,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来实现。该区玉米、冬小麦、春甘薯为高耗水作物,夏玉米作物耗水量与降水耦合程度较好,可“压麦扩薯谷油”、“稳经扩饲”,以两年三熟制为主,实行节水粮-粮→经间套作模式,节水高产。节水技术应优先发展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类技术、耕作保墒类、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等。(5)西北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水资源的效益产出,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应用来实现。该区春玉米、棉花、马铃薯、冬小麦为高耗水作物,春小麦相对耗水量低于其它,该区作物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程度较差,可“压麦扩经”,以一年一熟粮食作物单作为主,节水技术优先发展地面灌溉节水技术、耕作保墒、节水灌溉制度等。(6)西北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护脆弱的生态,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结构,主要通过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来实现。该区玉米、大豆、马铃薯耗水水平近似,马铃薯生育期内需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较好,可“压夏扩秋”、“压杂扩薯”,坚持一年一熟粮食作物套作模式,节水高产。节水技术应优先发展耕作保墒、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等。综合上述对东北灌区、东北旱区、黄淮海灌区、黄淮海旱区、西北灌区、西北旱区六个区域深入研究结果可见,改革现有的水资源高耗低效型农作制度,建立基于粮食与水资源双重安全的水资源低耗高效型节水农作制度,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不匹配现状的重要途径。各个区域应根据当地粮食生产与农业水资源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包括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方案、节水种植模式、节水种植技术等在内的节水农作制度。
马晓红[6](2004)在《银川灌区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了解我国水稻生产及节水灌溉现状、水稻栽培条件与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宁夏银川灌区的实际生产状况,在2002~2003年分别进行了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试验、盐碱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适应性试验、控制灌溉水稻群体密度试验、氮肥基施施用方法试验、大田氮肥用量试验五个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其目的在于通过各试验的结果和综合分析,探求在灌区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下的灌水模式、指标体系、节水效果、简便且易掌握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判别方法;盐碱地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水盐动态规律;控灌条件下的最佳插植密度、最佳氮肥基施方法、最佳施氮量,为银川灌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可以在银川灌区推广应用。水稻控制灌溉实现了高产稳产基础上的再增产,平均实测产量、理论产量分别为9930 kg/hm2、10987.5kg/hm2,分别比常规灌溉的水稻增产5.3%、8.3%。控制灌溉技术可在水稻高产条件下大幅度节水,水稻全生育期(包括泡田水量)的田间灌水量平均为11875.5 m3/hm2,比常规节水33.7%。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控制灌溉的灌水次数减少12.2次,全生育期灌水定额减少6037.5m3/hm2。以理论产量、实打产量计,控制灌溉技术水稻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56.6%、55.3%,灌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66%、60.8%。 2.“控制灌溉”及“控制灌溉+间歇淋洗”较淹水灌溉的水稻节水71.4%、64.2%,节水效果显着。控制灌溉及控制灌溉+间歇淋洗的水稻产量高,水稻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分别为1.55kg/m3、1.18 kg/m3,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1.72 kg/m3、1.29 kg/m3。 3.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应用控制灌溉及控制灌溉+间歇淋洗的不同组合能够有效抑制盐分的积累,控制灌溉技术适用于盐碱耕地。“控制灌溉”模式适用于移栽前土壤初始含盐量小于0.3%的盐碱耕地;“控制灌溉+间歇淋洗”模式适用于移栽前土壤初始含盐量大于0.3%的盐碱耕地。 4.不同插植密度处理以插植规格为30cm×13cm、每穴3苗,即每公顷插
张爱华,林涛,张连娣[7](2000)在《滨海盐碱地水稻控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滨海盐碱土条件下水稻控制灌溉可比对照明显节水 ,节水幅度在 2 4 0 %~ 76 6%之间 ,产量变化不明显或略有增产。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采用控制灌溉技术是水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玉民[8](1982)在《论综合改良措施在滨海盐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 在农业生产上,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通过提高各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总产量,是我国在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滨海盐碱地是我省丰富的土地资源,仅辽河下游的营口地区就有300~400万亩。解放以来,党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在勘察设计开发同时,进行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取得了显着成效。营口地区种稻面积已达160万亩,单位面积产量已达850斤,有近百万亩稻田,水稻单产稳定在900斤以上。多年实践表明,综合改良措施在改造和利用滨海盐碱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综合改良措施我省辽河下游的滨海盐碱地,成土母质为海滨沉积物。属于以氯化物为主的浅色草甸盐土。五十年代初,本地区处于综合改良的开始
二、滨海盐碱地水稻控灌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滨海盐碱地水稻控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稻区水稻节水灌溉下氮肥减施潜力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节水控灌和适量施氮对水稻的促进效应 |
1.1 节水控灌和适量施氮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
1.2 节水控灌和适量施氮能够促进水稻产量提高 |
1.3 节水控灌和适量施氮能够促进水稻养分吸收 |
2 北方稻区水稻氮肥减施的潜力分析 |
2.1 北方稻区0~20 cm耕层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 |
2.2 北方稻区水稻的氮肥减施技术与减氮潜力 |
3 问题与展望 |
(2)“鲁柽1号”造林苗木防抽干措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树种 |
1.3 试验地力条件 |
1.4 试验方法 |
1.4.1 苗木定植 |
1.4.2 防抽干处理设置及实施 |
1.4.3 抚育管理 |
1.4.3 调查内容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处理对造林苗木展叶时间、成活率的影响 |
2.2 各处理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太阳能暗管排水对盐碱地改良及油葵、玉米灌溉制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暗管排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AquaCrop模型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监测指标及方法 |
2.4 数据分析与计算方法 |
第三章 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改善盐碱土壤环境的影响 |
3.1 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田间地下水埋深、ph和矿化度的影响 |
3.2 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田间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
3.3 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田间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4.1 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4.2 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 油葵、玉米农田水分变化和作物需水规律 |
4.4 太阳能暗管排水对油葵、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使用AquaCrop模型优化油葵、玉米灌溉制度 |
5.1 AquaCrop模型的介绍 |
5.2 模型的输入与输出 |
5.3 模型的校准、调试与验证 |
5.4 应用Aquacrop模型模拟不同灌溉制度油葵产量 |
5.5 应用Aquacrop模型模拟不同灌溉制度玉米产量 |
5.6 基于AquaCrop模拟结果优化太阳能暗管排水油葵、玉米的灌溉制度 |
5.7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水稻生产及生长发育与水分调控的研究 |
1.1 水稻生产概况 |
1.2 水稻生长发育与水分调控的关系 |
第二章 苏打盐渍土水稻生长发育及水分调控的研究 |
2.1 苏打盐渍土耕地现状 |
2.2 苏打盐渍土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改良途径 |
2.3 苏打盐渍土水稻生长发育的研究 |
2.4 苏打盐渍土水稻生长发育与水分调控的研究 |
第三章 苏打盐渍土水稻水分胁迫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1 资源可持续利用 |
3.2 保障粮食安全 |
3.3 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分蘖前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分蘖后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拔节孕穗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抽穗开花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灌浆乳熟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蜡熟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3 创新点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科技查新报告及相关中文文献检索结果清单 |
(5)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
1.2.2 节水农业研究进展 |
1.2.3 节水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域、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区域 |
1.3.2 研究数据来源 |
1.3.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节水农作制度相关理论与原则 |
2.1 节水农作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
2.2 构建节水农作制度的主要原则 |
2.2.1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
2.2.2 适应性原则 |
2.2.3 效益原则 |
2.2.4 参与式原则 |
第三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1 东北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1.2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1.3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1.4 东北区分区自然概况 |
3.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2.1 黄淮海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2.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2.3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2.4 黄淮海区分区自然概况 |
3.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3.1 西北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3.2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3.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3.4 西北区分区自然概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北方各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 东北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1 东北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2 东北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辽宁阜新为例 |
4.2 黄淮海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2.1 黄淮海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2.2 黄淮海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河南洛阳为例 |
4.3 西北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3.1 西北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甘肃张掖为例 |
4.3.2 西北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陕西长武为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1 东北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1.1 东北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1.2 东北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1.3 小结 |
5.2 黄淮海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2.1 黄淮海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2.2 黄淮海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2.3 小结 |
5.3 西北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3.1 西北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3.2 西北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3.3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 东北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1 东北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2 东北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1 黄淮海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2 黄淮海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 西北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1 西北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2 西北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探讨 |
7.1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7.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7.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8.3 讨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银川灌区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1 我国水稻生产及节水灌溉现状 |
§1.2 水稻栽培条件与节水灌溉技术 |
§1.2.1 盐碱地 |
§1.2.2 插植密度 |
§1.2.3 施氮水平及方法 |
§1.3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其理论依据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试验设计 |
§2.2.2 盐碱耕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适应性试验设计 |
§2.2.3 控制灌溉水稻群体密度试验设计 |
§2.2.4 氮肥基施施用方法试验设计 |
§2.2.5 大田氮肥用量试验设计 |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
§2.3.1 土壤水分常数及理化性状 |
§2.3.2 测水量水 |
§2.3.3 土壤盐分含量 |
§2.3.4 土壤水分观测 |
§2.3.5 田间水层观测 |
§2.3.6 地下水位观测 |
§2.3.7 茎蘖动态观测 |
§2.3.8 考种测产 |
§2.3.9 稻米品质测定 |
§2.3.10 农业技术措施 |
§2.3.11 田间土壤表象和水稻长势观测 |
§2.3.12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技术要求及配套农艺措施 |
§3.1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技术要求 |
§3.1.1 做好移栽前的准备工作 |
§3.1.2 泡田移栽 |
§3.1.3 薄水促返青 |
§3.1.4 分蘖期 |
§3.1.5 拔节孕穗期 |
§3.1.6 抽穗开花期 |
§3.1.7 乳熟期 |
§3.1.8 黄熟期 |
§3.2 配套农艺技术 |
§3.2.1 选用适宜节水高产优质品种 |
§3.2.2 稀植旱育壮秧 |
§3.2.3 采取适宜的插秧密度 |
§3.2.4 科学施肥 |
§3.2.5 正确使用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 |
§3.2.6 及时防治稻瘟病 |
第四章 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水稻控制灌溉对水稻株型的影响 |
§4.1.1 根系分布 |
§4.1.2 株高、茎秆分析 |
§4.1.3 冠层叶片及绿叶动态分析 |
§4.2 茎蘖动态 |
§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4.4 大米品质分析 |
§4.5 灌溉水量 |
§4.6 水稻控制灌溉模式 |
§4.7 水分生产效率 |
§4.8 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
§4.9 稻田土壤水分判别方法 |
§4.9.1 地下水埋深变化 |
§4.9.2 土壤水分 |
§4.10 小结 |
第五章 盐碱耕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适应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盐碱耕地水稻各处理实际灌水制度 |
§5.2 水稻产量分析 |
§5.3 灌溉水分生产效率 |
§5.4 水稻水分生产效率 |
§5.5 土壤盐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5.6 不同阶段间歇淋洗灌溉的根层土壤盐分变化 |
§5.7 盐碱耕地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与土壤水分控制指标 |
§5.8 水稻控制灌溉允许的土壤初始含盐量 |
§5.9 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灌溉水稻群体密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6.1 不同插植密度水稻群体和个体动态变化 |
§6.1.1 不同密度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 |
§6.1.2 不同密度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 |
§6.1.3 不同密度水稻群体光照特征的比较 |
§6.1.4 群体叶面积系数比较 |
§6.2 不同密度下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相关因素分析 |
§6.2.1 产量结果分析 |
§6.2.2 产量构成相关因素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控灌条件下的水稻施用氮肥试验结果分析 |
§7.1 氮肥基施施用方法试验 |
§7.1.1 不同基肥施用方法对水稻群体和个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
§7.1.2 不同基肥施用方法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7.1.3 不同基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相关因素的影响 |
§7.1.4 全层深施肥增产机理分析 |
§7.2 氮肥用量试验 |
§7.2.1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群体和个体动态的影响 |
§7.2.2 不同施氮量水稻功能叶的长度与抗倒伏性 |
§7.2.3 不同施氮水平水稻抽穗期 |
§7.2.4 不同施氮水平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 |
§7.2.5 不同施氮水平的产量边际效应 |
§7.2.6 最高产量施氮量与经济施氮量 |
§7.3 小结 |
§7.3.1 氮肥基施施用方法试验 |
§7.3.2 氮肥用量试验 |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滨海盐碱地水稻控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 试验方法及处理 |
2.1 控灌技术要点 |
2.2 试验技术规范 |
2.2.1 培育旱育壮秧 |
2.2.2 灌溉方式设计 |
2.2.3 水位及水量控制 |
2.2.4 适时适量进行灌溉 |
2.2.5 确定优化施肥量, 合理施肥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灌溉方式的节水情况 |
3.2 不同灌溉方式产量、降水利用率及水的生产效率 |
3.3 不同灌溉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
4 结论 |
四、滨海盐碱地水稻控灌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稻区水稻节水灌溉下氮肥减施潜力展望[J]. 邢素丽,邹拓,贾良良,杨云马,杨军芳,黄少辉,杨文方. 河北农业科学, 2021(05)
- [2]“鲁柽1号”造林苗木防抽干措施试验[J]. 苏德喜,王永山,高凤岗,白慧. 宁夏农林科技, 2020(07)
- [3]太阳能暗管排水对盐碱地改良及油葵、玉米灌溉制度的影响[D]. 黄愉. 宁夏大学, 2019(02)
- [4]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苏打盐渍土水稻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D]. 耿艳秋.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5]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D]. 王婧.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6]银川灌区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D]. 马晓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3)
- [7]滨海盐碱地水稻控灌技术研究[J]. 张爱华,林涛,张连娣. 垦殖与稻作, 2000(06)
- [8]论综合改良措施在滨海盐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J]. 任玉民. 辽宁农业科学, 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