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心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杨明[2](2020)在《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各国经济的增速开始放缓和互联网技术日趋变得成熟等因素的影响下,跨境电商开始蓬勃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跨境电商为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的动力和生机。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协同共进、缺一不可,跨境电商推动着跨境物流的发展,跨境物流是跨境电商的保障。东北地区具有发展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地域优势,这一优势促进了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发展。本文结合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和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调查结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法建立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找出与其他地区共性的指标项,并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指标项;其次,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小样分析,删除不必要的指标项,增加重要的指标项,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确定评价指标;再次,验证调整过后的指标体系表,判断指标体系表的协调性、完整性和合理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产业边界理论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专家对其进行评价,确立评价指标权重,最终确立指标体系表。在此基础上,制定调研问卷,调查东北地区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情况,从而得出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评价的结果,然后对其评价结果进行研究,针对东北地区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对策建议。为拟在东北地区建设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以保障东北地区经济利益的取得,为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也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王珊珊[3](2020)在《电商企业物流模式研究 ——以京东商城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再次迎来发展热潮,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促使货物流通节奏加快,为保障货物流通势必需要有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物流的发展状况被看做是我国经济的晴雨表,物流行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向好发展。本文将以京东商城为例研究电子商务行业物流模式的选择。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研究自营物流,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可以推及整个电商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对策,促使电商物流更加长远发展。京东商城作为我国建设和使用自营物流效果最好的电商企业,在电商狂欢节当中给予消费者很好的购物体验。京东商城物流派送可做到211限时达、次日达、夜间配和3小时极速达等多个物流派送理念是因为,一是根据核心竞争理论可以看出自营物流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关键点,通过提升自家物流体验,给予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增加消费者回购预期;二是根据价值链理论能够延伸至电子商务行业当中,对电子商务行业新利润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利用好供应链管理理论对自营物流的管理,保障供应链上游和下游联系,提升供应链条流畅性。通过理论研究可以对电子商务企业选择物流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将京东的自营物流和淘宝第三方物流模式进行对比,运用对比分析法、内外因素分析,浅析现代电商行业应如何选择物流模式和选择物流模式对企业的影响。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充分考虑自身企业规模和实力、平台构建情况、电商企业人力资源情况、根据成本的控制来衡量物流的发展、物流对企业自身的影响以及在物流控制方面企业表现出的能力。京东商城结合了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了自营物流模式,并且将京东物流缔造成了品牌,促使企业向好发展。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基础的物流设施也在不断发展,给电商物流指明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在选择物流体系时,电商企业除了要考虑自身因素,更应该考虑消费者当下和未来的消费偏好,在消费者满意度的提升方面下功夫。本文针对电商企业物流的发展提出了以下的意见:一是利用多元化方式降低成本;二是利用智能化平台完善运营模式;三是优化配送流程,做到人工派送和无人派送相结合;四是改善管理方式加强员工培训。
张曦予[4](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象物流有限公司运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力量。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未来物流企业的发展必然与互联网相融相通。“互联网+”的发展潜力无限,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有利于物流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可能出现物流企业难以适应新技术的迅速变化,最终被新兴的物流模式所取代。当前,物流企业只有紧紧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将其融入到企业的运营模式中,才能实现“互联网+”与物流企业互利共赢。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选择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物流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选题。本文以现代物流发展前沿为导向,以物流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以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物流企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趋势及特点,结合金象物流公司运营状况,分析得出该公司运营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运营生产范围受限、服务质量明显偏低、电商平台发展缓慢、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定位不尽合理、客户需求认识不到位、信息平台建设重视不足、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缺乏。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即:利用互联网现代化技术,建立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打造共享物流;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电商物流;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打造定制物流;依托自贸区优势,打造跨境物流等运营模式提升公司运营水平;同时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优质的电商发展环境、全方位的公司监管制度等保障措施确保运营模式落地见效。
冉冬芹[5](2020)在《电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以S商城为例》文中提出现代商业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零售业间的碰撞日益激烈,不断涌入的新电商不断挤占市场份额。企业间的竞争逐渐从产品优势向消费服务与大数据分析转变,更加注重企业成本优化实现利润。电商企业成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与物流活动相关,对物流环节的关注与控制物流成本的需求,使物流成本控制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物流是电商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成本过高也是电商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制约着电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降低物流成本也成为电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发展迅猛的电商企业S商城为案例,在物流成本控制、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的理论基础下,结合电商行业发展趋势,对其物流运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展开研究,综合分析其物流成本控制情况。在了解电商行业基本情况下,以电商企业S商城为案例研究对象,简述S商城所处行业背景与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从物流运营的采购、仓储、配送、逆向环节等方面对S商城展开分析,从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分析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S商城目前存在采购管控不到位、仓储发展压力大、逆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人力成本偏高、配送服务质量不足等问题同时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自建Y物流中心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分析。针对物流成本控制问题提出相应的物流成本控制建议,同时本文总结了电商行业物流成本控制启示。本文通过对S商城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提出改善物流成本控制措施,在改善物流成本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保证较低的物流运营成本,增强企业在电商行业内的竞争力。
孙琳[6](2020)在《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开始农村电商发展加速,不论是国家政策支持还是电商企业的渠道下沉策略,都为农村电商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村电商创新了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双向渠道,有效拉近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农村电商网络交易的实现需要县域物流的支持,县域物流是县域范围内商品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环节的集成,是农村电商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伴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县域物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流形式,在农村交通条件、物流规模、物流布局、物流经营主体等方面正在不断升级,以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县域物流依然存在物流成本高、物流资源配置不充分,不能满足农村电商发展的物流需求等问题。农村电商和县域物流都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本文在对二者关系作出基本判断的前提下,首先从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的概念和特征出发,以耦合发展理论、协同学理论为理论支撑,进一步探讨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的耦合关系,并以河北省为例建立耦合发展模型进行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的耦合实证,再用灰色关联度测算影响二者的因素,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对县域物流、农村电商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是研究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耦合关系,分析其二者的构成要素、开放性特征、演变趋势及耦合驱动力等;第三部分是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耦合发展实证,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建立耦合发展模型利用河北省县域物流和农村电商的数据进行测算,分析目前河北省二者的耦合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是利用灰色关联进行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耦合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在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县域物流、农村电商、政府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鲁靖[7](2020)在《SF电子商务公司低碳配送路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和资源日渐枯竭的当下,低碳经济受到了政府的呼吁和人们的关注。B2C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由于其本身具备的经济性和低碳性等特性,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但B2C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不够环保和低碳的环节,其中物流配送环节的能耗和排放是最高的。考虑到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将低碳概念引入到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中,建立低碳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对B2C电子商务的配送路径进行优化,提高其时效性、低碳性和经济性。本文首先分析了B2C电子商务配送和低碳配送的特点,阐述了B2C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之间的关系,并以SF电子商务公司为例,总结了其发展现状以及物流配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本文以传统的时间窗限制的VRP模型为基础,结合B2C电子商务配送的特点,确定了低碳约束下的B2C电子商务配送模型应以配送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其中配送成本包括车辆固定成本、运输成本、碳排放成本以及时间窗惩罚成本,建立了以总配送成本最小为目标的低碳配送模型。考虑到城市配送中交通拥堵情况对车辆的油耗以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此物理距离最短的路径不一定是最优路径,建立模型时给每条路径赋予一个交通拥堵系数,将道路的物理距离转化为经济车速下对应的虚拟距离,在该虚拟距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配送成本减少碳排放。最后,本文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出了最优配送路径方案,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建立了考虑碳排放但不考虑交通因素的路径优化模型以及考虑交通因素但不考虑碳排放的路径优化模型作为对照,与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将碳排放因素引入到路径优化模型能够有效低降低排放以及最短物理配送路径不一定是最优路径等结论。本文研究对于B2C电子商务低碳配送路径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赵妮[8](2020)在《面向B2C电商的物流服务质量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B2C电子商务繁荣发展的当下,低水平的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不但给消费者带去权益的侵害,更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为了促进B2C电商企业提供合格、优质的物流服务,政府应把强化对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监管作为行业提升的有力手段。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实践发现,目前尚存在着对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不明、监管主体认知不清、监管对象模糊和监管共治效果不佳等问题,本研究以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相统一,以现状分析与数理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科学的围绕主题展开了以下研究:第一,构建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体系,明确监管重点因素。在分析了国内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现状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读,从企业服务质量管理、经济环境、监管共治和资源条件四个层面提出了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调查问卷对指标的科学性进行实践检验。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理念构建层次模型,综合分析各个层次以及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明确监管重点因素,构建出一套与现实紧密契合的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为监管实践提供了实证基础。第二,构建多方监管主体参与的博弈模型,探究监管策略。构建政府与B2C电商企业的监管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是对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进行监管的最主要主体,本文研究政府参与下多B2C电商的监管策略,通过构建政府与垄断B2C电商企业的垄断博弈模型以及与竞争市场的B2C电商企业的对称博弈模型,探讨当B2C电商企业个数增加时,政府监管存在的失灵现象以及政府最佳监管策略,研究表明B2C电商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与政府监管频率、自律成本与不自律处罚有关;构建政府、B2C电商企业和消费者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将消费者纳入到传统的政府与B2C电商企业的二维博弈模型分析框架中,研究了政府监管、B2C电商企业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和消费者投诉之间的混合策略Nash均衡,论证了消费者投诉对释放政府监管压力、提升B2C电商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概率就有正向作用;构建B2C电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消费者的三方监管模型:充分梳理供应链协同机制下的B2C电商、第三方物流合作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对B2C电商和第三方物流进行两两混合策略博弈的基础上,引入消费者对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从而更好的探讨B2C电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在物流服务质量监管过程中的博弈策略空间,为提升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提供监管对策;构建政府、行业协会的监管博弈模型: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良好履职,对协同政府进行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具有良好的作用。将政府监管对行业协会规范履职行为的约束置于同一研究框架,构建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博弈均衡策略条件,分析并仿真研究政府监管对行业协会履职行为的作用原理,据此提出提升行业自律组织规范有效履职的监管策略建议。第三,提出“四位一体”综合监管策略,提升监管效率。提出了由政府、B2C电商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参与监管的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通过综合分析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的多方主体相互作用机理,提出监管策略,开拓了B2C电商物流领域的社会共治这一全新治理视角。总体来说,本文依据界定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内涵、构建影响因素体系、分析多方主体监管策略、搭建综合监管体系这根主线,对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基本概念的梳理是整体研究的基础,能够提升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形成了以社会共治理念为核心的监管内涵;通过对影响因素体系的研究,得出了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监管重点,明确了监管共治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研究监管问题提供了实证基础;多方主体监管博弈研究是对影响因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的“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的探索,能够为政府监管当局科学制定监管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于AHP法建立了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从四个宏观层面研究了各因素对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该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不仅为我国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提供监管决策支持,也为B2C电商企业对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了参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及权重的确立,对做好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二,从政府监管失灵出发,首次提出了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的理念。构成了由政府、B2C电商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多方参与主体组成的监管共治环境,以不同视角,为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监管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为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提出新的对策建议。第三,在传统的政府对B2C电商一对一监管模式基础上,研究了竞争环境下的政府与多家B2C电商企业的监管策略,更加贴近实际监管环境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了博弈方法在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中的应用。同时,研究了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监管,现有文献主要以总结行业协会分担政府的监管压力等益处为主,但是涉及到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监管问题,则少有探讨。通过构建政府与行业协会的监管演化模型,提出提升行业自律的监管对策,充实了政府监管理论。第四,将研究视角从B2C电商企业外部,延伸到供应链内部。以供应链协同视角解释了B2C电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特殊的竞争合作及委托代理关系,构建了B2C电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博弈监管模型,同时充分发挥消费者监督作用,引入消费者投诉,将博弈模型扩展为两阶三方,有效地提升了监管效率。
徐薇[9](2019)在《铁路电商物流市场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铁路物流企业在社会经济的新形势下转变经营理念,实行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经营道路。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敏锐度降低,市场表现不容乐观。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铁路物流企业如何及时转变战略方向、调整业务结构、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和客户、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改善物流服务水平,都成为了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铁路物流企业开展电商物流业务的内外部环境、市场定位、竞争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对铁路物流企业开展电商物流业务的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从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铁路快运市场份额、铁路快运产品设计及铁路快运发展模式四个角度对国内外铁路电商物流相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其次,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电商物流行业整体及铁路电商物流业务的发展现状,并运用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铁路电商物流业务开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剖析,然后利用SWOT分析法对铁路物流企业的内部优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权衡利弊,得出适合铁路物流企业的“SO+WO”发展战略组合。结合铁路物流企业运距细分市场、经营模式及目标客户定位,给出铁路电商物流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最后,对衡阳市铁路电商物流的发展进行实例分析。在研究了衡阳市的交通运输网络、社会经济运行、社会物流需求及产业结构分布情况后,得出衡阳市铁路电商物流市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结论;再结合衡阳本地物流、生产制造、电商企业分布情况为铁路物流企业选定目标客户,接着又提出了包括产品体系完善、服务质量提升、多方合作、信息化建设、新旧媒体整合营销、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具体的营销措施,对衡阳市铁路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开展电商物流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李宏[10](2019)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物流配送选址及运输路径集成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电子商务是二十世纪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并且由于其不断快速迭代进化的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商务活动的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型到电子商务,同时也渐渐认识到物流成为电子商务能否顺利、有效进行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科学、高效,合理,顺畅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物流体系来保证电子商务的高效运行直到落地已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配送网络是物流系统的基础,车辆调配及路径选择是物流配送的核心,如何平衡物流配送速度及配送成本之间的矛盾成为电商物流企业考虑的核心问题。选址-路径问题(LRP)同时解决了企业战略层的设施选址和运作层的车辆调度两种互相联系的复杂决策问题。现实物流配送网络中的多级配送要考虑在多个配送中心及中转站之间的选择问题,在模型设计中刻意弱化设施的建设成本后,多级配送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多级LRP问题。本文聚焦于对单级、两级以及多级LRP问题的研究,对电子商务时代和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网络规划、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大数据的出现解决了很多模型中复杂的参数确定问题。通过大数据对过往订单数据及区域内用户消费习惯,人口密度及时间消费特征,形成区域内电商配送热力图。对区域内可能产生的订单数量以及种类统计,可以帮助电商企业提前配置商品存货种类及数量,为仓库备货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通过提前预测用户配送与集货需求,指导电商物流企业合理安排资源调度。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不仅提高了各行各业以及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效率,也极大提高了相关问题模型的应用可行性。在实际应用中,电商对于客户的需求预测,通常都会以模糊需求或者弹性需求的方式与实际发生的客户需求叠加形成新的模糊需求,其成为优化配送车辆装载的重要因素,也可以称为边际装载量,但带来的效用价值却非常明显。大数据分析可以方便提供诸如交通拥堵系数、订单热力系数,局部区域设施的服务能力预警等多个重要的模型输入参数及约束条件。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可以跟很多其它智能算法相结合,并能通过调整破坏因子、重组因子、局部搜索因子,使得算法有很好的跳出局部最优的性能,同时局部搜索也可以利用其它智能算法的优点。LNS算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该算法可针对解的特征、求解状态等信息,通过动态调整优化因子的组合及启用时机以获得出色的性能。智能算法的本质都是按照一定规则在解的邻域内随机移动、跳动,从而产生新解的过程。因此找到最优解的时间存在某种概率突变性。并行算法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每个线程求解过程中通过记忆解的最优值并分析解的组合特征,通过邮箱机制对得到的最优值及解特征进行信息共享及交换,线程之间相互协同、相互借力,从而达到对整个寻优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多级配送网络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与优化,一方面在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的同时还有助于改进电商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对电子商务的信任及满意度;另一方面将有助于缓解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基础物流配送瓶颈问题,也有利于物流配送的高效实施及运作。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心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心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系统耦合理论 |
2.2.3 协同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
2.3.3 创新扩散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
3.2.1 政府机制 |
3.2.2 人力机制 |
3.2.3 产业机制 |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研究假说 |
6.1.2 研究设计 |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
6.2.1 数据来源 |
6.2.2 问卷样本特征 |
6.2.3 研究方法 |
6.2.4 问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研究综述 |
2.1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1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相关概念 |
2.1.2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研究综述 |
2.2 产业融合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2.1 产业融合的概念 |
2.2.2 产业融合的分类 |
2.3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的关系分析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
3.1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
3.1.1 黑龙江省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分析 |
3.1.2 吉林省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分析 |
3.1.3 辽宁省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分析 |
3.2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3.3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
第四章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实证研究 |
4.1 指标要素分析 |
4.2 评价方法介绍 |
4.3 确立指标体系 |
4.3.1 建立指标体系 |
4.3.2 小样本分析 |
4.3.3 小样本测试 |
4.3.4 确立指标体系表 |
4.3.5 确立因素权重 |
4.4 评价 |
4.4.1 评估计算 |
4.4.2 评估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对策建议及结论 |
5.1 对策建议 |
5.1.1 大力发展互联网整合营销,打造东北地区特色产品平台 |
5.1.2 引进轻工业制造技术,提升“智”造效率 |
5.1.3 深度整合F2B、B2B和B2C市场,完善供应链体系 |
5.2 研究结果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调研问卷 |
(3)电商企业物流模式研究 ——以京东商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电商企业 |
2.1.2 物流模式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3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
3.1 电商企业物流配送的基本模式 |
3.1.1 自营物流模式 |
3.1.2 第三方物流模式 |
3.2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3.2.1 物流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 |
3.2.2 内外部环境因素 |
3.2.3 企业对物流的控制力要求 |
3.2.4 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 |
3.2.5 企业规模和实力 |
3.2.6 物流系统总成本 |
4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分析 |
4.1 京东商城物流发展历程 |
4.2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 |
4.2.1 京东商城自营物流模式 |
4.2.2 京东商城第三方物流模式 |
4.3 京东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比较分析 |
4.3.1 京东自营物流与淘宝第三方物流对比分析 |
4.3.2 京东商城第三方物流和自营物流对比分析 |
4.4 内外部因素分析 |
4.4.1 政策对电商物流的导向 |
4.4.2 物流基础设施对物流行业的影响 |
4.4.3 顾客对物流的满意度影响 |
4.4.4 AI平台的研发 |
4.4.5 京东人力资源状况 |
4.4.6 京东商城物流成本 |
4.5 本章小结 |
5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5.1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的优势 |
5.1.1 保证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
5.1.2 保证特殊时期业务稳定 |
5.1.3 自营物流的品牌与广告效应 |
5.1.4 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 |
5.2 京东商城物流存在的问题 |
5.2.1 成本控制不足 |
5.2.2 运营模式单一 |
5.2.3 配送流程亟待优化 |
5.2.4 工作人员压力大 |
6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优化对策 |
6.1 利用多元化方式降低成本 |
6.2 利用智能化平台完善运营模式 |
6.3 优化配送流程与无人派送相结合 |
6.4 改善管理方式加强员工培训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互联网+”背景下金象物流有限公司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 |
2.1.2 现代物流 |
2.1.3 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第三方物流理论 |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三章 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现状 |
3.1 公司运营情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业务范围 |
3.1.3 服务网点 |
3.1.4 人员情况 |
3.1.5 设施配备 |
3.1.6 信息化应用 |
3.1.7 经营业绩 |
3.2 “互联网+”对公司运营模式的影响 |
3.2.1 经营业务逐步扩大 |
3.2.2 市场效益逐年提升 |
3.3 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的主要特点 |
3.3.1 运营模式的主要特点 |
3.3.2 形成的特色模式 |
第四章 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运营生产范围受限 |
4.1.2 服务质量明显偏低 |
4.1.3 电商平台发展缓慢 |
4.1.4 管理模式不够科学 |
4.2 原因分析 |
4.2.1 市场定位不尽合理 |
4.2.2 客户需求认识不到位 |
4.2.3 信息平台建设重视不足 |
4.2.4 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缺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象物流公司运营模式优化及保障措施 |
5.1 模式优化 |
5.1.1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造共享物流 |
5.1.2 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电商物流 |
5.1.3 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打造定制物流 |
5.1.4 依托自贸区优势,打造跨境物流 |
5.2 保障措施 |
5.2.1 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 |
5.2.2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
5.2.3 建立优质的电商发展环境 |
5.2.4 建立全方位的公司监管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电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以S商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物流成本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物流成本及其控制的概念界定 |
2.1.1 物流成本的构成 |
2.1.2 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 |
2.1.3 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 |
2.1.4 物流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
2.2 物流成本的相关理论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理论 |
第3章 电商物流的行业特点分析 |
3.1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 |
3.2 电子商务行业物流的特点 |
3.3 电子商务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差异 |
3.4 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模式及其特点 |
3.4.1 自营物流模式 |
3.4.2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
3.4.3 共同配送物流模式 |
第4章 S商城物流成本控制的案例研究 |
4.1 案例企业概况 |
4.1.1 S商城的基本情况 |
4.1.2 S商城的行业背景 |
4.1.3 S商城物流模式选择 |
4.2 S商城物流成本控制现状 |
4.2.1 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
4.2.2 仓储成本控制现状 |
4.2.3 配送成本控制现状 |
4.2.4 人工成本控制现状 |
4.2.5 研发成本控制现状 |
4.3 S商城物流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
4.3.1 采购管控不到位 |
4.3.2 仓储发展压力大 |
4.3.3 逆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
4.3.4 人工成本偏高 |
4.3.5 配送服务质量不足 |
4.4 S商城物流成本控制的核算分析 |
4.4.1 确定作业中心和各级作业 |
4.4.2 确认和计量耗用的资源 |
4.4.3 单位作业消耗时间 |
4.4.4 计算单位产能成本 |
4.4.5 计算各作业中心的总成本 |
第5章 S商城物流成本控制改善建议及电商行业启示 |
5.1 S商城物流成本控制改善建议 |
5.1.1 构建完善的采购体系 |
5.1.2 加大仓储成本的控制力度 |
5.1.3 重视退换货环节的管理 |
5.1.4 适当调整人员结构 |
5.1.5 设计合理配送方案 |
5.2 电商行业物流成本控制启示 |
5.2.1 选择适合的物流模式 |
5.2.2 改善运输配送环节物流作业 |
5.2.3 加强逆向退换货环节管理 |
5.2.4 加强人才储备 |
5.2.5 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 |
5.2.6 健全电商及物流行业法律法规 |
第6章 研究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流与电子商务关系的研究 |
1.2.2 县域物流对农村电商的影响研究 |
1.2.3 农村电商对县域物流的影响研究 |
1.2.4 有关耦合模型的应用 |
1.2.5 简要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县域物流 |
2.1.1 县域物流的概念 |
2.1.2 县域物流的特征 |
2.2 农村电商 |
2.2.1 农村电商的概念 |
2.2.2 农村电商的特征 |
2.3 耦合发展理论 |
2.4 协同学理论 |
3 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的耦合关系分析 |
3.1 县域物流系统及其演化 |
3.1.1 县域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
3.1.2 县域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及其演化 |
3.2 农村电商系统及其演化 |
3.2.1 农村电商系统的构成要素 |
3.2.2 农村电商系统的开放性及其演化 |
3.3 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描述 |
3.3.1 耦合关联性 |
3.3.2 耦合协调性 |
3.3.3 耦合多样性 |
3.3.4 耦合整体性 |
3.4 系统耦合的驱动力 |
3.4.1 市场驱动力 |
3.4.2 政府驱动力 |
4 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耦合发展实证 |
4.1 耦合发展模型的构建 |
4.1.1 系统耦合度模型 |
4.1.2 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
4.1.3 耦合系统评价标准 |
4.2 子系统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数据来源及选取 |
4.2.3 指标标准化处理及确定权重 |
4.3 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的发展水平分析 |
4.3.1 县域物流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分析 |
4.3.2 农村电商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分析 |
4.3.3 县域物流子系统与农村电商子系统的发展对比 |
4.4 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的耦合发展测度与分析 |
4.4.1 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的耦合发展测算结果 |
4.4.2 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度分析 |
4.4.3 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5 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耦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灰色关联分析 |
5.1.1 数据选取 |
5.1.2 模型构建步骤 |
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6 促进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良性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在县域物流方面 |
6.1.1 加强县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物流的现代化 |
6.1.2 积极培养物流人才,为县域物流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
6.1.3 加强县域物流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县域物流发展环境 |
6.2 在农村电商方面 |
6.2.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农村电商产业链 |
6.2.2 加快农村电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
6.2.3 整合电商平台资源,形成农村电商发展合力 |
6.3 在政府作用及政策支持方面 |
6.3.1 加强监管,推进物流标准化与农产品品牌化 |
6.3.2 加大物流和电商人才的培训力度 |
6.3.3 加大财政、金融方面对电商和物流的政策支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SF电子商务公司低碳配送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2.1 车辆路径问题研究现状 |
1.2.2 低碳物流研究现状 |
1.2.3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及问题的提出 |
1.3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工作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关理论 |
2.1 城市配送的相关定义 |
2.1.1 配送的含义 |
2.1.2 物流配送的流程 |
2.2 B2C电子商务低碳配送相关理论 |
2.2.1 B2C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
2.2.2 B2C电子商务配送需要考虑的的要素 |
2.2.3 B2C电子商务配送的特点 |
2.2.4 低碳物流配送的特点 |
2.3 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简述 |
2.3.1 VRP问题定义 |
2.3.2 VRP问题的分类及其构成要素 |
2.3.3 带时间窗的路径优化问题 |
2.3.4 VRP问题的优化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F电子商务公司配送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F电子商务公司简介 |
3.2 SF电子商务公司配送发展现状 |
3.3 SF电子商务公司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 |
3.3.1 B2C电商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简介 |
3.3.2 SF电子商务公司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原因 |
3.4 SF电子商务公司产品业务配送流程 |
3.5 SF公司配送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SF电子商务公司配送路径优化模型 |
4.1 B2C电子商务低碳配送路径优化问题分析 |
4.1.1 低碳配送条件下的VRP问题要考虑的要素 |
4.1.2 考虑碳排放的B2C电子商务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优化目标 |
4.1.3 SF电子商务公司配送路径优化问题描述 |
4.3 考虑碳排放的B2C电子商务配送路径优化模型 |
4.3.1 模型的基本思想概述 |
4.3.2 配送中碳排放成本的计算方法 |
4.3.3 模型假设 |
4.4 考虑碳排放的B2C电子商务配送路径优化模型 |
4.4.1 目标成本分析 |
4.4.2 优化模型的建立 |
4.5 B2C电子商务配送优化模型求解 |
4.5.1 遗传算法的简介 |
4.5.2 模型优化算法的选择 |
4.5.3 遗传算法的改进 |
4.5.4 改进遗传算法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SF电子商务公司配送路径优化算例分析 |
5.1 背景介绍 |
5.2 模型求解 |
5.3 考虑碳排放但不考虑交通因素的路径优化 |
5.4 考虑交通因素但不考虑碳排放的路径优化 |
5.5 三个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5.5.1 模型一与模型二结果对比分析 |
5.5.2 模型一与模型三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面向B2C电商的物流服务质量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径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B2C电商物流相关理论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分类 |
2.1.2 B2C电商概念界定 |
2.1.3 B2C电商物流的相关概念 |
2.1.4 相关概念辨析 |
2.2 物流服务质量相关概念内涵 |
2.2.1 服务的内涵及特征 |
2.2.2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内涵及研究 |
2.3 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现状 |
2.3.1 政府监管相关研究 |
2.3.2 政府监管的类型 |
2.3.3 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2.4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5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研究综述 |
2.5.1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政府监管研究 |
2.5.2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行业协会监管研究 |
2.5.3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消费者监管研究 |
2.6 国外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实践 |
2.6.1 美国实践 |
2.6.2 日本实践 |
2.6.3 德国实践 |
2.6.4 国外监管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2.7 研究评述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B2C电商的物流服务质量监管内涵界定 |
3.1 我国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现状 |
3.2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内涵界定 |
3.2.1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主体 |
3.2.2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对象 |
3.2.3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依据 |
3.2.4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监管体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B2C电商的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的选取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4.1.3 影响因素测度项的确立 |
4.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4.2.1 数据来源 |
4.2.2 SPSS统计分析 |
4.2.3 B2C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修正模型 |
4.3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
4.3.1 层次判断矩阵构建 |
4.3.2 影响因素权重排序分析 |
4.4 研究结论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政府、B2C电商和消费者的博弈监管分析 |
5.1 政府与“垄断”B2C电商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
5.1.1 模型假设 |
5.1.2 模型释义 |
5.1.3 模型分析 |
5.2 政府与“竞争市场”下多B2C电商的对称博弈模型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模型分析 |
5.3 政府、B2C电商和消费者博弈模型构建 |
5.3.1 模型假设及释义 |
5.3.2 模型求解 |
5.3.3 博弈均衡解算例仿真 |
5.4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供应链协同下B2C电商、第三方物流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监管分析 |
6.1 供应链协同下主体间关系构建 |
6.2 B2C电商、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质量演化博弈监管分析 |
6.2.1 模型构建 |
6.2.2 均衡点求解 |
6.2.3 博弈有利空间分析 |
6.3 消费者参与的扩展模型分析 |
6.3.1 模型构建 |
6.3.2 均衡点求解 |
6.3.3 博弈有利空间分析 |
6.4 研究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博弈监管分析 |
7.1 政府与行业协会的监管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7.1.1 模型假设及释义 |
7.1.2 模型构建 |
7.2 模型求解 |
7.2.1 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求解 |
7.2.2 雅克比矩阵均衡点求解 |
7.3 模型分析 |
7.4 均衡点算例仿真 |
7.5 研究结论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监管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情况 |
致谢 |
(9)铁路电商物流市场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的相关研究 |
1.2.2 铁路快运市场份额相关研究 |
1.2.3 铁路快运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
1.2.4 铁路快运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基础理论及分析方法概述 |
2.1 相关理论介绍 |
2.1.1 电子商务物流 |
2.1.2 市场分析 |
2.1.3 企业发展战略 |
2.1.4 电子商务物流的特征 |
2.1.5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
2.1.6 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及功能要素 |
2.2 企业发展环境分析模型概述 |
2.2.1 PEST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电商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
3.1 整体发展态势 |
3.2 区域发展状况 |
3.3 企业运营模式 |
3.4 智慧物流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电商物流发展概况及发展环境分析 |
4.1 铁路电商物流发展概况 |
4.1.1 高铁快运 |
4.1.2 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 |
4.1.3 铁路与民营快递企业合资 |
4.2 铁路电商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4.2.2 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4.3 铁路物流企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遇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SWOT矩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电商物流市场定位 |
5.1 基于运距的市场细分Logit模型 |
5.1.1 模型构建 |
5.1.2 特性变量的选取及对应权重系数的确定 |
5.1.3 特性变量效用值确定 |
5.1.4 各快运产品货运分担率确定 |
5.2 经营模式定位 |
5.3 目标客户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6 铁路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研究 |
6.1 策略实施计划 |
6.1.1 加强品牌建设 |
6.1.2 优化完善产品体系 |
6.1.3 灵活的价格机制 |
6.1.4 开展多方合作 |
6.1.5 线上平台功能模块开发 |
6.2 策略实施保障机制 |
6.2.1 优化企业管理体制 |
6.2.2 推进信息化建设 |
6.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3 本章小结 |
7 案例分析——衡阳市铁路电商物流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 |
7.1 衡阳经济概况 |
7.1.1 地区经济指标 |
7.1.2 产业结构分布 |
7.1.3 快递业务量 |
7.2 铁路电商物流业务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 |
7.2.1 发展前景分析 |
7.2.2 制约因素分析 |
7.3 目标客户选定 |
7.3.1 物流园区 |
7.3.2 经济技术开发区 |
7.4 铁路电商物流业务营销方案 |
7.4.1 调整既有快运产品定位 |
7.4.2 提升服务质量 |
7.4.3 加强与当地大型快递物流企业合作 |
7.4.4 加强信息化建设 |
7.4.5 新旧媒体整合营销 |
7.4.6 深化产教融合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电子商务领域的物流配送选址及运输路径集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商领域物流研究现状 |
1.3.2 车辆路径问题研究现状 |
1.3.3 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现状 |
1.3.4 选址-路径集成问题研究现状 |
1.3.5 一体化集送货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理论综述 |
2.1 物流配送的基本理论 |
2.1.1 物流配送的模式及种类 |
2.1.2 物流配送的功能要素 |
2.2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
2.2.1 电子商务给物流配送带来的影响 |
2.2.2 物流配送给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
2.2.3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征 |
2.3 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网络系统类型分析 |
2.3.1 集中型配送网络系统 |
2.3.2 分散型配送网络系统 |
2.3.3 混合型配送网络系统 |
3 带模糊时间窗的集配一体化的单级双目标选址-路径问题 |
3.1 引言 |
3.2 集配一体化 |
3.3 客户模糊时间窗 |
3.4 模型构建 |
3.4.1 问题描述 |
3.4.2 模型假设 |
3.4.3 符号说明 |
3.4.4 数学模型 |
3.5 算法设计 |
3.5.1 算法思路 |
3.5.2 大规模邻域搜索策略 |
3.5.3 嵌入大规模邻域搜索的混合自适应遗传算法设计 |
3.5.4 编码设计 |
3.5.5 初始解的生成 |
3.5.6 模拟退火局部搜索 |
3.5.7 客户满意度模糊优化 |
3.6 数值实验分析 |
3.6.1 算法性能及有效性分析 |
3.6.2 模型有效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考虑配送网点优化的两级选址-车辆路径优化问题 |
4.1 引言 |
4.2 模型构建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模型假设 |
4.2.3 符号说明 |
4.2.4 数学模型 |
4.3 算法设计 |
4.3.1 算法思路 |
4.3.2 算法步骤 |
4.3.3 编码 |
4.3.4 初始化 |
4.4 数值实验分析 |
4.4.1 数据选取 |
4.4.2 算法初始默认参数 |
4.4.3 算法寻优组合动态自适应 |
4.4.4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带有多模糊因素的多级选址-路径问题 |
5.1 引言 |
5.2 大数据与用户需求预测 |
5.3 配送时效与用户满意度 |
5.4 模糊因素 |
5.4.1 模糊需求量 |
5.4.2 混合软时间窗 |
5.4.3 模糊车辆行驶时间 |
5.5 模型构建 |
5.5.1 问题描述 |
5.5.2 模型假设 |
5.5.3 符号说明 |
5.5.4 数学模型 |
5.6 算法设计 |
5.6.1 随机模拟算法 |
5.6.2 异步并行计算框架 |
5.6.3 分支算法SA-DLNS流程 |
5.6.4 算法实现 |
5.7 数值实验分析 |
5.7.1 算法有效性及性能检验 |
5.7.2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8 本章小结 |
6 考虑混合模糊时间窗多目标集配一体化多级选址-路径问题 |
6.1 引言 |
6.2 考虑变动系数的客户模糊时间窗 |
6.3 模型构建 |
6.3.1 问题描述 |
6.3.2 模型假设 |
6.3.3 符号说明 |
6.3.4 数学模型 |
6.4 算法设计 |
6.4.1 算法思路 |
6.4.2 主从并行计算框架 |
6.4.3 PA-AMOSA-TS算法流程 |
6.4.4 归档式接收准则 |
6.5 数值实验分析 |
6.5.1 数据选取 |
6.5.2 算法参数 |
6.5.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6.6 模型有效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论文模型及部分算法利用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心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杨明. 延边大学, 2020(05)
- [3]电商企业物流模式研究 ——以京东商城为例[D]. 王珊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互联网+”背景下金象物流有限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 张曦予.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电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以S商城为例[D]. 冉冬芹. 华侨大学, 2020(01)
- [6]河北省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耦合发展研究[D]. 孙琳.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7]SF电子商务公司低碳配送路径优化研究[D]. 鲁靖. 华北电力大学, 2020(02)
- [8]面向B2C电商的物流服务质量监管研究[D]. 赵妮.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铁路电商物流市场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D]. 徐薇.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10]电子商务领域的物流配送选址及运输路径集成问题研究[D]. 李宏.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电子商务论文; 电子商务物流模式论文; 自营配送模式论文; 互联网+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