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糠片盾蚧寄生蜂空间分布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江西林,戴小华,郭青云,徐家生,钟八莲[1](2017)在《矢尖蚧在天竺桂叶上不同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天竺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叶片上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Kuwana)]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天竺桂每叶矢尖蚧个体数的频数分布呈现幂函数递减的趋势;在天竺桂树冠尺度上,北面矢尖蚧的数量比南面矢尖蚧的数量更多;在叶片尺度上,矢尖蚧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在叶片内部尺度上,矢尖蚧在叶中的个体数多于其叶尖和叶基.最后,根据矢尖蚧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些矢尖蚧的防治建议.
张心雨[2](2016)在《低密度下评估稻飞虱智能识别系统的有效性》文中认为稻飞虱长久以来一直是水稻上最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其发生为害状况具备隐匿性、突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除此之外,稻飞虱分泌物还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稻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属同翅目飞虱科。其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危害较重。这两种飞虱还分布于日本、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现在对稻飞虱的预测预报与防治现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在我国,现阶段植保工作人员对于稻飞虱的传统田间调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盘拍法、粘虫板法、粘胶盘法和靶标昆虫拍落水法。由于当前田间调查仍以人工测报为主,所以调查所得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同的调查人员由于技术水平、实践经验、学历背景、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调查结果也会存在不同。而传统田间调查方法具有工作量大、成本高、误差大等不足,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农业现阶段快速发展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田间调查方法。中国水稻研究所昆虫组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同协作,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发了一套基于图像的稻飞虱智能识别计数系统,该程序负责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特征处理、智能识别以及自动计数。本文建立在计算机研究的基础上,在飞虱密度较低时、从室内和田间两个方面评估机器识别技术的可靠性。室内进行接虫实验:水稻品种选用秀水11(常规粳稻)和甬优15(超级稻),设置0.1头/丛、0.3头/丛、0.5头/丛、0.7头/丛、1.0头/丛,5个不同的接虫密度。用传统方法和机器视觉法调查稻飞虱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对秀水11运用盘拍法、粘虫板法、粘胶盘法、靶标昆虫拍落水法、人工计数法以及机器视觉法在上述5种密度下分别进行调查,将调查所得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P值分别为0.827、0.555、0.506、0.278、0.380均大于0.05。说明对于秀水11在各密度条件下,六种调查方法之间互相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可以互相替代。因此,机器视觉技术可代替传统方法进行稻飞虱的调查。同样,对甬优15的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P值分别为0.767、0.681、0.201、0.264、0.366均大于0.05。说明对于甬优15在各密度条件下,六种调查方法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可以互相替代。不同的接虫密度不会造成虫量的差异(P=0.133>0.05)。机器视觉技术可代替传统方法进行稻飞虱的调查。田间飞虱种群密度试验: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分别使用盘拍法、粘虫板法、靶标昆虫拍落水法和粘胶盘法4种传统调查方法与人工计数法、机器视觉技术对秀水11田块和甬优15田块的稻飞虱进行调查,共调查分蘖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黄熟期三个时期的虫量。调查结果显示:秀水11在水稻分蘖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各方法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而在黄熟期P值为0.145大于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即在黄熟期时机器视觉技术可代替传统方法进行稻飞虱的调查,在分蘖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机器视觉技术则不可替代传统方法。同样,对甬优15的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我们发现在水稻黄熟期P值为0.315大于0.05。说明对于甬优15在这个水稻生育周期中,机器视觉技术可代替传统方法进行稻飞虱的调查。而在甬优15分蘖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存在极显着差异,机器视觉技术暂不可替代传统方法。
杨前屏,周祥,张利荷,杨信霞[3](2015)在《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橡胶林中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对橡胶林区的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进行调查,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以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同,即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中,橡副珠蜡蚧成蚧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橡副珠蜡蚧若蚧与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空间分布型相吻合。
杨前屏[4](2015)在《田间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防治橡副珠蜡蚧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橡胶树是原产于南美洲的多年生高大落叶乔木,天然橡胶是橡胶树分泌的乳胶经凝固、加工而制得。它与一般的工业原料不同,它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和煤炭、石油和钢铁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工业原料。我国作为天然橡胶第一消费大国和第一进口大国,约80%依赖进口。近年来,天然橡胶产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橡胶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与危害也日趋严重,这制约着天然橡胶的稳产和高产。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是橡胶树介壳虫中危害较为严重、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一种,它能严重危害橡胶幼苗和成龄树,造成叶片枯黄、脱落甚至死亡,它的繁殖能力极强,每头雌成蚧可产卵1345粒。橡副珠蜡蚧对橡胶的危害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橡胶植株的叶片和嫩枝的汁液,此外该虫还分泌富含大量氨基酸和糖分的蜜露,从而诱发煤烟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胶树的光合作用。一直以来,橡副珠蜡蚧的主要防治手段还是依靠喷洒化学农药,但是由于其体壁具有坚硬的外壳,加上橡胶树高大,因此对橡副珠蜡蚧的防治难度较大,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施用浓度和频率的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也对其天敌造成伤害。利用天敌防治橡副珠蜡蚧,从生态角度对害虫进行防治,强调生态平衡,生物防治已成为害虫防治发展的趋势。自然界中橡副珠蜡蚧的天敌很多,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是一种在田间种群数量较大的寄生性天敌,该蜂内寄生于橡副珠蜡蚧成虫。本试验对橡副珠蜡蚧空间分布型、不同放蜂密度对跳小蜂寄生率以及其校正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以及被寄生的橡副珠蜡蚧成蚧空间分布型,两种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即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以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寄生对象选择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2.在开割胶园内,当放蜂密度分别为1个放蜂器/666.7m2(Ⅰ,约1724头)、两个放蜂器/666.7m2(Ⅱ,约3448头)、四个放蜂器/666.7m2(Ⅲ,约6896头)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均大于30%,而其对介壳虫的校正防效均大于39%;当放蜂密度为Ⅲ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和校正防治效果均为最好,其寄生率为47.96%,较放蜂前增加了3.22倍,其校正防治效果高达64.21%。3.在中苗胶园内,当放蜂密度分别为1个放蜂器/666.7m2(Ⅰ,约1936头)、两个放蜂器/666.7m2(Ⅱ,约3872头)、四个放蜂器/666.7m2(Ⅲ,约7744头)时,放蜂90d后跳小蜂寄生率均高于27%,对介壳虫的校正防效均大于30%;当放蜂密度为Ⅲ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和校正防治效果均达到最大值,其寄生率接近40%,较放蜂前增长了2.69倍,校正防治效果在43%左右。4.在小苗胶园内,当放蜂密度分别为1个放蜂器/666.7m2(Ⅰ,约1856头)、两个放蜂器/666.7m2(Ⅱ,约3712头)、四个放蜂器/666.7m2(Ⅲ,约7424头)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均大于24%,虽然寄生率不是很高,但是显着高于对照,而其对介壳虫的校正防效均大于27%,也:当放蜂密度为Ⅲ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和校正防治效果均为最好,其寄生率为32.79%,较放蜂前增加了2.25倍,其防治效果高达36.72%。5.三个实验地点所选取的是不同物候期的橡胶树,不同物候的胶园内跳小蜂寄生率及校正防效存在显着性差异明,依次为开割胶园>中苗>小苗;相同放蜂密度下,随着放蜂时间的延续,跳小蜂的寄生率及防治效果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依次为90d>60d>30d;而相同放蜂时间后,不同放蜂密度下跳小蜂寄生率及其防治效果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依次为Ⅲ>Ⅱ>Ⅰ。6.在三个试验地的三个密度下,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后胶园中橡副珠蜡蚧的种群数量均显着低于对照,其中均以密度Ⅲ下种群数量减少速率最快,开割胶园、中苗胶园、小苗胶园内,放蜂90d后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分别降低了65%、44%、42%。本试验对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在田间对橡副珠蜡蚧的寄生率及其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日后橡副珠蜡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廖仿炎,赵丹阳,秦长生,徐金柱,揭育泽[5](2015)在《油茶枝干病虫害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对国内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枝干病害和虫害种类、分布、危害状况的文献进行收集,其中枝干病害18种,常见有油茶半边疯(Corticium scutellare)、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油茶肿瘤病、地衣苔藓害(Parmelia sp.)、枝枯病(Pestalotia funerea)、褐斑病(Pestalotiopsis guepini)、灰色膏药病(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枝干虫害126种,常见有黑跗眼天牛(Chrenoma atritarsis)、茶天牛(Aeolesthes induta)、丽星天牛(Anoplophora elegans)、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茶梢尖蛾(Parametriotes theae)、茶木蛾(Linoclostis gonatias)、咖啡木蠹蛾(Zeuzera coffeae)、相思拟木蠹蛾(Arbela baibarana)、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橘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和日本卷毛蜡蚧(Metaceronema japonica)。对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汇总。依据广东省油茶产业的现状,提出油茶枝干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程聪[6](2013)在《橡副珠蜡蚧几种主要天敌昆虫人工扩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其生产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安全稳定与经济发展。它与钢铁、石油、煤炭并称四大工业原料,现已成为我国热带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天然橡胶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橡胶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海南、云南等橡胶产地的橡胶树病虫害发生日趋增多,已逐渐成为橡胶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橡副珠蜡蚧是近年来我国植胶区大面积爆发的一种介壳虫,它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橡胶树的汁液,使干胶产量大大降低,造成叶片脱落、发黄,甚至枝梢萎缩枯死。2004年橡副珠蜡蚧的破坏致使云南橡胶受害而积已高达4万公顷,仅在西双版纳地区,干胶产量比往年同期减少11.5%。橡副株蜡蚧为害的严重地区,干胶产量降低25%以上,对橡胶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橡副珠蜡蚧已成为橡胶生产上的一种主要害虫,这几年在海南、云南的文山呈常发态势。本文研究橡副珠蜡蚧的生物防治技术,采用橡副株蜡蚧天敌昆虫的人工扩繁技术,大量培养橡副株蜡蚧天敌。本文研究的主要天敌昆虫有:橡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斑翅食蚧蚜小蜂、黑褐举腹蚁等3种。通过试验,研究橡副珠蜡蚧在不同温度、适合寄主、营养源、隔离保护、清洁以及不同类型南瓜等条件下探索人工大量饲养橡副珠蜡蚧及其天敌的较适合的方法,为后面的生物防治提供大量虫源。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大量饲养橡副株蜡蚧的较佳方法温度26℃,相对湿度70%~80%,生长在海南本地秘本南瓜七成熟,绿色,长20~25cm,直径8~9cm的南瓜上、水槽隔离保护、喷纯净水防止长霉、人工定期清理虫体分泌的蜜露等条件下,为更加快速有效的生长方式,从而更加快速的建立世代种群的大量生长繁殖,更加方便观察橡副珠蜡蚧的生活习性,为橡副珠蜡蚧的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提供大量虫源,有助于推动后而对其进行防治研究的工作提供大量虫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人工大量饲养橡副株蜡蚧阔柄跳小蜂的的较佳方法在200网目透明塑料箱(30cm×20cm×15cm)内,让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寄生在成虫体内,温度为26℃,相对湿度70%-80%,适量补充10%葡萄糖水是比较适合橡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饲养方法。3.人工大量饲养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的较佳方法在200网目透明塑料箱(30cm×20cm×15cm)内,让斑翅食蚧蚜小蜂寄生在三龄若虫、刚刚形成成虫的体内,温度为26℃,相对湿度70%-80%,适量补充10%葡萄糖水是比较适合斑翅食蚧蚜小蜂的饲养方法,有利于人工室内饲养繁殖。4.人工大量饲养黑褐举腹蚁的的较佳方法饲养黑褐举腹蚁较好的饲养箱为宽敞、透气性良好,沙土中有枯枝残叶等,且有滑石粉、水槽隔离防逃保护为最佳。黑褐举腹蚁较喜欢黄粉虫、果冻、蜂蜜,也因黄粉虫好饲养,果冻和蜂蜜很容易获得,所以选择其为饲料进行饲养。分巢繁殖可使黑褐举腹蚁由1个巢体变成2个或2个以上巢体,从而扩大繁殖。本研究结果可以快速有效的建立橡副珠蜡蚧及其寄生性天敌的世代种群,为工厂化生产橡副珠蜡蚧天敌提供技术支撑。
王玉兰,刘爱华,张静文,赵边建,岳朝阳,张新平,唐丽[7](2012)在《枣大球蚧和球蚧蓝绿跳小蜂空间分布型吻合程度》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法对枣大球蚧Eulecanium gigantea及其主要天敌球蚧蓝绿跳小蜂Blastothrixsericae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各聚集度指标均表明:枣大球蚧及其球蚧蓝绿跳小蜂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均是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Iwao的回归分析法也表明:枣大球蚧及其球蚧蓝绿跳小蜂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也是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这种分布形式的一致性,有力地提高了天敌对寄主的自然控制能力。表3参10
王琦[8](2012)在《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植胶区地处热带北缘,天然橡胶产业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和不断优化、调整,已基本形成了云南、海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区,伴随橡胶产业的发展,橡胶病虫害的发生也呈常发态势,橡副珠蜡蚧(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是制约橡胶干胶产量的重要虫害之一,橡副珠蜡蚧从1989年在云南大渡岗发现为害橡胶树,到2004年西双版纳州橡胶林大面积爆发,为害面积达13,000hm2,被害橡胶树的枝叶密布蚧壳,叶片干枯发黄、萎缩甚至死亡,并引发煤烟病、造成叶片脱落,严重影响胶树生长和干胶的产量。橡副珠蜡蚧是同翅目蚧科副珠蜡蚧属昆虫,营孤雌繁殖,在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为有效地掌握橡副珠蜡蚧的田间种群发生情况和准确地预测橡副珠蜡蚧的田间种群发生趋势,为科学防治橡副珠蜡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橡副珠蜡蚧的田间种群影响因子,包括非生物因子中的降雨、温度、湿度,生物因子中的天敌生物、病原微生物及人为因子等进行了调查,取得了如下结果:1、橡副珠蜡蚧的越冬:橡副珠蜡蚧在冬天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蜡质外壳增厚,颜色为深黑色,中央突起。橡副珠蜡蚧在橡胶苗上越冬成活率较高,最高地区可达76%,平均水平在55%;橡副珠蜡蚧越冬成虫小蜂寄生率在11%左右,不同地段略有差异;橡副珠蜡蚧的川上座壳孢感染率较低,占调查水平的1%。2、橡副珠蜡蚧的田间年生活史:橡副珠蜡蚧世代重叠显着,2011年度野外观察记录,以去除法确定橡副珠蜡蚧在海南省儋州市橡胶苗木上一年可以繁殖5代。除10月至次年2月外,橡副珠蜡蚧的在多数月份各种虫态同时存在,虫态最少的为1月份,仅有越冬成虫,在一月末开始陆续产卵。3、温度、降雨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的影响:调查发现,橡副珠蜡蚧适应较高温度和干燥的环境,但对低温和高湿也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低温湿冷的条件下,橡副珠蜡蚧野外最长世代历期达4个月以上。2011年虽经历台风及强降雨影响,多数橡胶树枝条受损,寄生条件恶化,但橡副珠蜡蚧的种群数量比2011年同期有所增加,说明橡副珠蜡蚧对海南的气候状况耐受能力比较强。4、寄主植物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的影响:橡副珠蜡蚧在儋州地区危害严重的寄主植物主要是橡胶嫁接苗,某些地区寄生率最高可达45%,对开割之后的老树为害较轻,仅为1%左右,在不同橡胶树品种之间无显着差异。5、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的影响:天敌因子包括捕食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它们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的数量发生有重要的影响。(1)捕食性天敌:黑褐举腹蚁的捕食,试验选择调查密度较高的天敌生物黑褐举腹蚁进行繁殖和田间施放,证明黑褐举腹蚁释放后对橡副珠蜡蚧及其协作的细足捷蚁的田间种群数量有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2)寄生性天敌:调查主要天敌生物为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斑翅食蚧蚜小蜂及某些捕食性螨类,其中橡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寄生所占比例最高,占橡副珠蜡蚧种群总数量的11%。6、病原微生物对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的影响:川上座壳孢对橡副珠蜡蚧的寄生现象较不常见,很多受虫害较严重的植株上没有发现被川上座壳孢寄生的橡副珠蜡蚧。在所调查的75株橡胶树中,仅有5株上发现了川上座壳孢的寄生,占植株总数的6.7%,而橡副珠蜡蚧的平均寄生率仅为2.9%。7、其他生物因子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的影响:主要是细足捷蚁等蚂蚁对橡副珠蜡蚧的影响,细足捷蚁对橡副珠蜡蚧有保护和清理作用,帮助其驱赶天敌,橡副珠蜡蚧为细足捷蚁提供蜜露,有细足捷蚁照顾的橡副珠蜡蚧种群规模较高,生存质量和繁殖率明显高于对照。但两者之间单独存在都可以独立完成整个生活史,是原始协作关系。8、人为因子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数量的发生有重要影响。(1)农业栽培措施:1)加强对橡胶树的水肥管理,做好保土、保水、保肥和护根,可以有效提高橡胶树抗病虫害的能力。2)适时修剪橡胶树苗受害严重的弱枝,降低橡副珠蜡蚧虫口数量。3)对橡副珠蜡蚧的其他容易寄生的植物的种植应避免与胶林种植在相邻地区,以防止橡副珠蜡蚧的迁移和扩散,造成橡副珠蜡蚧防治难度的加剧。(2)化学农药的使用:在试验中选取5种农药作对比,结果5%啶虫脒乳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橡副珠蜡蚧的杀灭效果最好。适时的农药施用及不同林段的药物选择,可以有效的降低橡副珠蜡蚧的为害,同时减少对天敌生物的毒害作用。
丁兰贞[9](2011)在《柑桔糠片盾蚧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糠片盾蚧是柑桔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了柑桔的产量和品质。以实际调查研究为主,并结合前人研究数据,对柑桔糠片盾蚧的消长规律、增长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柑桔糠片盾蚧防治实践提供借鉴。
谢道燕,柴建萍,刘永光,陈松[10](2010)在《桑树红蜘蛛2种不同田间调查方法的对比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桑树红蜘蛛是危害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云南的危害时间较长,危害程度重,可以说只要有桑叶的地方,都可以见到桑红蜘蛛的危害。为了调查桑红蜘蛛对云南省蒙自县草坝镇桑树的危害,我们对该地区桑树上桑红蜘蛛的虫口数进行了调查。但由于调查期间存在桑园生产用叶的情况,所以本试验采用了虫口数调查法和分级调查法2种不同的田间调查方法,以期从比较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调查方法的可行性来确定哪一种方法适用于田间调查。现将2种不同调查方法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二、糠片盾蚧寄生蜂空间分布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糠片盾蚧寄生蜂空间分布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矢尖蚧在天竺桂叶上不同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2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竺桂叶片矢尖蚧的频数分布 |
2.2 矢尖蚧在天竺桂树冠尺度的圆形分布格局 |
2.3 矢尖蚧在天竺桂叶片尺度的空间分布型 |
2.4 矢尖蚧在天竺桂叶片内部的空间分布 |
3 讨论与结论 |
(2)低密度下评估稻飞虱智能识别系统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传统的田间调查方法 |
1.1 稻飞虱的传统田间调查方法 |
1.2 蝗蝻的传统田间调查方法 |
1.3 桑红蜘蛛、桑蓟马的传统田间调查方法 |
1.4 稻纵卷叶螟的传统田间调查方法: |
1.5 梨花瘿蚊越冬成虫基数调查方法: |
1.6 调查注意事项 |
2 稻飞虱的田间采集方法 |
2.1 拍集法 |
2.2 扫捕法 |
2.3 罩捕法 |
3 机器视觉技术 |
3.1 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3.2 机器视觉技术在田间病虫害识别领域的应用 |
4 图像处理技术 |
4.1 图像处理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应用 |
4.2 图像处理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应用 |
5 模式识别算法 |
6 存在的问题 |
6.1 农业对象具有特定性 |
6.2 农田环境复杂 |
6.3 农业对象识别系统的构建 |
6.4 图像处理仍停留在静态阶段 |
第二章 稻飞虱智能识别计数系统 |
1 稻飞虱智能识别计数系统简介 |
2 系统操作流程图 |
3 稻飞虱智能识别计数系统有效性的评估 |
第三章 各种调查方法对稻飞虱室内试验结果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置与材料 |
1.2 拍照设备 |
1.3 稻飞虱智能识别计数系统 |
1.4 调查方法 |
1.5 统计软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秀水11不同接虫密度下不同调查方法的结果分析 |
2.2 甬优15不同接虫密度下不同调查方法的结果分析 |
2.3 不同调查方法所用时间对比 |
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各种调查方法对稻飞虱田间试验结果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设置与材料 |
1.2 拍照设备 |
1.3 稻飞虱智能识别计数系统 |
1.4 调查方法 |
1.5 统计软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秀水11不同生育期下不同调查方法的结果分析 |
2.2 甬优15不同生育期下不同调查方法的结果分析 |
2.3 不同调查方法所用时间对比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主要结论 |
1.1 室内试验结论 |
1.2 田间实验结论 |
2 创新点与不足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论文提纲范文)
1调查研究方法 |
1.1调查时间及方法 |
1.2研究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橡副珠蜡蚧及2种寄生蜂的聚集度指标 |
2.2T橡副珠蜡蚧及其2种寄生蜂的回归关系 |
3结论与讨论 |
(4)田间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防治橡副珠蜡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橡胶树 |
1.1.1 橡胶树 |
1.1.2 世界橡胶种植情况 |
1.1.3 天然橡胶的重要性 |
1.2 橡副珠蜡蚧 |
1.2.1 橡副珠蜡蚧的分类地位及形态学 |
1.2.2 橡副珠蜡蚧的寄主植物 |
1.2.3 橡副珠蜡蚧的发生与危害 |
1.2.4 橡副珠蜡蚧主要的防治方法 |
1.3 橡副珠蜡蚧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3.1 病原微生物 |
1.3.2 捕食性天敌 |
1.3.3 寄生性天敌昆虫 |
1.4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 |
1.4.1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形态特征 |
1.4.2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试验地的选取和概况 |
2.1.3 放蜂器的制备和放蜂量的计算 |
2.2 试验方法 |
2.2.1 空间分布型调查方法 |
2.2.2 不同放蜂密度对橡副珠蜡蚧的防治效果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空间分布型 |
3.1.1 聚集度指标法 |
3.1.2 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 |
3.2 不同放蜂密度对橡副珠蜡蚧的防治效果 |
3.2.1 开割胶园内不同放蜂密度对跳小蜂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影响 |
3.2.2 中苗胶园内不同放蜂密度对跳小蜂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影响 |
3.2.3 小苗胶园内不同放蜂密度对跳小蜂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油茶枝干病虫害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病虫害种类、分布和发生危害 |
2主要病虫害及危害特点 |
2.1油茶枝干主要病害 |
2.2油茶枝干主要虫害 |
3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
3.1油茶枝干主要病害 |
3.2油茶枝干主要害虫 |
4对油茶枝干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的探讨 |
(6)橡副珠蜡蚧几种主要天敌昆虫人工扩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橡胶产业的概况 |
1. 天然橡胶的发展应用 |
2. 我国天然橡胶发展概况 |
3. 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 |
第二章 橡副珠蜡蚧研究概况 |
1. 橡副珠蜡蚧的分布及寄主 |
2. 传播途径 |
3. 危害特点 |
4. 橡副珠蜡蚧防治研究进展 |
5. 橡副珠蜡蚧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三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人工大量饲养橡副珠蜡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橡副珠蜡蚧的接种繁殖 |
1.3 饲养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橡副珠蜡蚧的接种繁殖 |
2.2 温度对橡副珠蜡蚧的生长影响 |
2.3 隔离保护对橡副珠蜡蚧的影响 |
2.4 清洁分泌物橡副珠蜡蚧的影响 |
2.5 不同类型的南瓜对橡副珠蜡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副株蜡蚧阔柄跳小蜂人工饲养繁殖技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不同龄期橡副珠蜡蚧的选择性 |
2.2 温度对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世代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2.3 寄生蜂补充营养对其寄生繁殖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斑翅食蚧蚜小蜂人工饲养繁殖技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寄主龄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的选择 |
2.2 温度对斑翅食蚧蚜小蜂世代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2.3 寄生蜂补充营养对其寄生繁殖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黑褐举腹蚁人工饲养繁殖技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黑褐举腹蚁饲养箱的制作 |
1.2 黑褐举腹蚁人工饲料的选取 |
1.3 黑褐举腹蚁巢穴的选取及对黑褐举腹蚁的喂养 |
1.4 黑褐举腹蚁的分巢繁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黑褐举腹蚁饲养箱的制作 |
2.2 黑褐举腹蚁人工饲料的选取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者待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橡副珠蜡蚧为害情况 |
1.1.2 橡副珠蜡蚧的分布与寄主植物 |
1.2 橡副珠蜡蚧的为害特点 |
1.3 橡副珠蜡蚧的生物学特性 |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评述 |
1.4.1 橡副珠蜡蚧防治概述 |
1.4.2 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发生的影响因子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寄主植物 |
2.1.2 试验用虫 |
2.1.3 实验器具 |
2.1.4 试验药具的选取 |
2.1.5 野外试验地的选取 |
2.2 试验方法 |
2.2.1 橡副珠蜡蚧越冬成虫的存活率 |
2.2.2 橡副珠蜡蚧主要天敌种类及其捕食的虫态 |
2.2.3 橡副珠蜡蚧的一年发生世代数 |
2.2.4 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对主要寄主植物的影响 |
2.2.5 影响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的天敌生物因素 |
2.2.6 影响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因素 |
2.2.7 影响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因素 |
2.2.8 黑褐举腹蚁的野外施放及对橡副珠蜡蚧野外种群的影响 |
2.2.9 影响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的人为因素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橡副珠蜡蚧越冬调查 |
3.2 橡副珠蜡蚧主要天敌种类及取食橡副珠蜡蚧的虫态 |
3.3 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年变化 |
3.4 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与寄主植物受害程度的关系 |
3.5 橡副珠蜡蚧种群的年变化 |
3.6 橡副珠蜡蚧的病原微生物野外调查 |
3.7 影响橡副珠蜡蚧种群变化的生物因素 |
3.8 农药施用对橡副珠蜡蚧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橡副珠蜡蚧野外种群世代 |
4.2 气候条件对橡副珠蜡蚧种群发生的影响 |
4.3 橡副珠蜡蚧种群与橡胶品种的关系 |
4.4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种群的影响 |
4.5 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种群的影响 |
4.5.1 黑褐举腹蚁田间释放注意事项 |
4.5.2 黑褐举腹蚁的应用前景 |
4.5.3 黑褐举腹蚁的其他作用 |
4.6 病原生物对橡副珠蜡蚧种群的影响 |
4.7 人为影响因子对橡副珠蜡蚧种群的影响 |
4.8 其他互利共生的昆虫对橡副珠蜡蚧种群的影响 |
5 不足与展望 |
项目资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柑桔糠片盾蚧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糠片盾蚧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 |
2 糠片盾蚧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 |
3 防治措施 |
3.1 加强检查检疫, 强化技术培训, 提倡农业防治 |
3.2 利用生物防治, 改善生态环境, 恢复生物多样性 |
3.3 抓住防治适期, 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
(10)桑树红蜘蛛2种不同田间调查方法的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用具 |
1.2 调查地点和方法 |
1.2.1 调查地点 |
1.2.2 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
1.2.3 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科研品种园北调查点 |
2.2 科研品种园南调查点 |
3 讨论 |
四、糠片盾蚧寄生蜂空间分布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矢尖蚧在天竺桂叶上不同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江西林,戴小华,郭青云,徐家生,钟八莲.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06)
- [2]低密度下评估稻飞虱智能识别系统的有效性[D]. 张心雨.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3]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J]. 杨前屏,周祥,张利荷,杨信霞.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6)
- [4]田间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防治橡副珠蜡蚧初步研究[D]. 杨前屏. 海南大学, 2015(07)
- [5]油茶枝干病虫害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J]. 廖仿炎,赵丹阳,秦长生,徐金柱,揭育泽. 广东林业科技, 2015(02)
- [6]橡副珠蜡蚧几种主要天敌昆虫人工扩繁技术研究[D]. 程聪. 海南大学, 2013(02)
- [7]枣大球蚧和球蚧蓝绿跳小蜂空间分布型吻合程度[J]. 王玉兰,刘爱华,张静文,赵边建,岳朝阳,张新平,唐丽.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05)
- [8]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D]. 王琦. 海南大学, 2012(11)
- [9]柑桔糠片盾蚧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防治措施[J]. 丁兰贞.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
- [10]桑树红蜘蛛2种不同田间调查方法的对比试验[J]. 谢道燕,柴建萍,刘永光,陈松. 云南农业科技,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