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体操专选生的气质类型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俊[1](2021)在《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丁舞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项目,它具有表现难美性的运动特点,需要选手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在进行拉丁舞表演时,选手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依靠踝关节力量对地板施压,产生推动力来完成,因此脚踝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而芭蕾基础训练是解决选手身体综合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选手的脚踝能力训练有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训练体系和方法,因此,借助芭蕾基础训练内容,对提高拉丁舞选手脚踝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采取的方法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将30名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内容方式进行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教学内容中加入芭蕾基础训练进行干预,实验前,测试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身高、体重、年龄基本信息,没有明显差异,测试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关于踝关节力量的测试指标都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为期3个月的实验后,从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测试指标的前后对比和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考级结果的前后对比,来反应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的影响,通过实验,结论如下:(1)通过为期3个月的少儿拉丁舞选手芭蕾基础训练,实验组少儿拉丁舞学生的踝关节测试指标立踵旋转、双脚提踵立(左右脚)、跳步(左右脚)、单脚向上起跳(左右脚)、分腿跳(左右脚)都有显着的提升,说明芭蕾基础训练有助于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的提高。(2)通过为期3个月的少儿拉丁舞常规教学内容,对照组少儿拉丁舞学生的踝关节测试指标立踵旋转、双脚提踵立(左右脚)、跳步(左右脚)、单脚向上起跳(左右脚)、分腿跳(左右脚)也有提升,但是提升不明显,说明常规的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效果不明显,还需要改善。(3)通过为期3个月的少儿拉丁舞选手芭蕾基础训练,实验组采用芭蕾基础训练方法在实验后考级成绩进步显着,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内容在实验后考级成绩进步不明显,因此芭蕾基础训练比常规教学内容更有助于提高少儿拉丁舞选手的拉丁舞技能水平。
高瑾玮[2](2021)在《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基于艺术体操2017—2020新版评判规则,详细的标注了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需从头至尾都要始终贯穿统一的中心思想与核心要素,艺术体操应该由难度技术动作和舞蹈美学动作一同完成,再由肢体与器械配合展现出来。音乐的选取要与年龄、技术水平相贴合,这些与整套动作和个人特点、气质风格相和谐、融洽,动作的创编一定要与音乐的重音和主题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精准匹配,肢体变化必须同节奏的改变在同一频率,明确突出旋律的节奏与重点。动作要力与美共同展现,身体的躯干和四肢包括细小部位都能够去表达情感、传递美感、展现个性与特色、突出重拍、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完成表演。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较为迟缓,艺术表现力在艺术体操运动员竞赛中又占有很关键的地位,而中国古典舞是舞蹈的一个支流,它的艺术形式隶属于意识形态之中,与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力是不能割离的共同体,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吸收融合,彼此补充,两者息息相关。本文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训练内容,将中国古典舞与艺术体操器械及身体难度相结合,创造出多样化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进而对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后续探究提供数据和文献参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如何通过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文实验对象为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学院2017和2018级艺术体操专修班学生30人,随机的分为2组,即实验组15人和对照组15人。实验对象每周要求3次训练,每一次的时长为90分钟,总共进行12周的训练。实验组学生将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训练和干预,对照组学生则进行传统常规艺术体操教学和艺术表现力训练。最终运用spss26.0对获得的测试数值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1)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分析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实验组学生通过12周的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表现力中训练后,与对照组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训练后的学生相比较,从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面部表情、动作感染力、动式体态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实验组学生经过12周训练以后,在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上初显身心合一的展现,在动作姿态、面部表情及动作感染力方面显着提升,在面部表情上显着改善了僵持、假笑、绷嘴、皱眉,眼神涣散等现象,动作上显着改善了生硬、干瘪、憋气等现象。(3)经过12周的中国古典舞训练训练之后,实验组艺术体操表现力的五项指标数值结果表明中国古典舞训练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在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动作感染力三项指标有非常显着性的提升作用,在面部表情上也有显着性提升,只有在情感表达上没有显着性还有待加强,需优化与延展训练方式。对照组在经过12周的传统常规训练后只在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动作感染力三项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面部表情和情感表达上均无显着性差异。(4)经过实验数值分析后,两组实验对象就提升艺术表现力方面,这五项指标数值上对照组要低于实验组的学生,这一结果能够证明在通过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比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对提升艺术表现力的作用更加显着,说明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融和训练手段比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的训练手段影响效果更为突出,其训练形式更加优于传统训练。
杨晓[3](2020)在《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开展研究。首先,本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对身体功能性训练、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相关原理进行概述;其次,在空乘专业平衡训练中引入身体功能性训练,运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其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再次,通过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SWOT归纳分析,设计和开发适用于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案。最后运用实验法开展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为今后推进身体功能性训练提供实践依据。通过研究得出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平衡能力影响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制定出符合空乘专业学生特点的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运用到日常训练中,期限为四个月的身体功能性训练。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对空乘专业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SWOT分析,得出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2.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平衡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后,对其平衡能力有影响效果。3.为期四个月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动态平衡SEBT星型偏移平衡测试指标、闭目原地踏步测试指标均有显着性影响效果;静态平衡能力(平衡测试仪测试指标、闭目单足站立指标、闭目提踵测试指标)均有显着性影响效果。身体功能性训练有效的提高了空乘专业学生的平衡能力测试成绩,对平衡能力有影响。4.本文设计的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符合空乘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且能够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平衡能力有影响效果,适宜于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平衡能力训练使用。
周青青[4](2020)在《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很多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父母方方面面的周到照顾,使其很少遭遇挫折,因而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他们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感情中的挫败以及求职过程中的不如意等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错甚至走入极端,因此,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全身心发展迫在眉睫。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汉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从年级、性别、专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干部生与普通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为培养大学生抗挫能力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信息支持,结论如下:(1)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在成就维度均值指标上较高,但在不适感耐受性维度、权利和情绪耐受性维度差异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体育院校学生经常参加专业训练和比赛,其挫折承受力较强。(2)男生挫折承受力总体及各维度上均高于女生(P<0.01),其原因可能是男女性别特点及对待新事物接受能力有关联。大四学生挫折承受力最高,其次是大一和大二学生,大三学生最低(P<0.05),可能大三学业任务较多,压力相对大些。(3)在四个专项的比较中,啦啦操专项生从整体上挫折承受力最强(P<0.01),其次为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专项生,可能是与专项特征有一定的关系。(4)非独生子女的挫折承受力高于独生子女(P<0.01),干部生挫折承受力明显高于普通生(P<0.01),其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对父母、家庭有更多依赖,干部生在工作中承担一定的责任,经历的磨练相对较多。(5)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生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包括:生活经验、挫折经历、主观体验、客观支持、学业及就业压力;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外部影响;学生因素包括动机因素、个性因素、情感因素、身体因素、能力因素。三者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形成、心理的稳定和个人身心发展从内外因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6)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应对策略主要从完善学校挫折教育环境、挖掘学生自身抗挫潜能、努力挖掘学科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及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
周亚楠[5](2020)在《芭蕾形体训练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啦啦操是一项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兴体育运动,近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啦啦操可划分为技巧啦啦操与舞蹈啦啦操,舞蹈啦啦操的三类难度动作包括:柔韧与平衡、跳跃、转体。在这三类难度动作中,转体动作在舞蹈啦啦操的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渲染现场气氛,也是展现运动员专项水平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员完成转体动作时在赛场上和身体姿态中容易出现失误。目前,芭蕾形体作为芭蕾舞蹈体系中基础训练课程,广泛应用于艺术表现类项目的基础训练中,对提升练习者自身的身体形态、艺术表现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加强芭蕾形体训练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的运用,对提高舞蹈啦啦操项目的竞赛水平,丰富项目训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改善现阶段高校舞蹈啦啦操训练现状,从而使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课程体验,提高训练成效。同时该研究可以为其他高校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提供借鉴,改善现阶段部分高校在舞蹈啦啦操课程发展中出现参差不齐的现状,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的发展。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山西大学20名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在舞蹈啦啦操的训练中,加入了8周的芭蕾形体训练,从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以及转体类难度动作“挥鞭转”完成质量这三方面予以评价,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融入芭蕾形体训练,学生的腰围、臀围、大腿围均明显减少,有效改善舞蹈啦啦操学生的身体形态,能够提高难度动作完成时运动员的形体姿态,同时也具有瘦身、提升自身气质的功效。(2)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融入芭蕾形体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舞蹈啦啦操学生的身体素质、柔韧素质和平衡素质。(3)在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的训练中加入芭蕾形体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项能力,完成转体动作“挥鞭转”旋转周数明显增加;对于“挥鞭转”动作的完成质量也有极大的改善,这也有利于学生在比赛场上减少失误,夺取比赛优胜。(4)在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的训练中加入芭蕾形体训练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注重动作标准规范增加训练手段多样性、丰富训练内容多元性、突出身体素质训练,增加旋转跳跃动作,更好的促进芭蕾形体训练在舞蹈啦啦操的运用。
张晓东[6](2020)在《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排球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注意力,而且要求裁判员也要有良好的注意方式和极高的注意品质,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判断每一个球,做出准确的判罚。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运动心理学专家和学者开始对体育运动中的注意进行应用性研究,对于运动员注意品质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关于裁判员注意力的研究略显不足,与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有关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和注意品质进行量化研究,全面深入分析不同性别、裁判等级、年龄、执裁年限影响下裁判员注意类型和注意品质的发展现状,明确河南省排球裁判员的注意类型和注意品质的特征以及关系,提出提高年轻裁判员注意能力的对策,为河南省排球裁判员的心理选材和培养提供一定参考,对于河南省排球裁判水平的提高和裁判队伍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南省130名不同等级的排球裁判员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文献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利用《注意及人际行为类型测验》量表和《注意力测验》量表对不同等级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和注意品质进行量化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特征整体表现为广阔性外界注意、广阔性内部注意和集中性注意,体现排球裁判员适应环境、组织分析和抗干扰能力较强。影响注意类型的主要因素为生理条件,环境因素对注意类型的影响较小。2.河南省不同等级排球裁判员在BET、OET、NAR有显着性差异,注意类型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年龄和执裁年限对注意类型的影响体现在BET和OET方面。3.广阔性外界注意、广阔性内部注意和集中性注意为有效注意类型,干扰性外界注意、干扰性内部注意和狭窄性注意为效率不高的注意类型,不同注意类型的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具有差异性。4.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在性别、裁判等级和年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差异,不同性别、裁判等级、年龄、执裁年限的裁判员在注意分配、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和注意转移方面也表现出不同品质。5.年龄的大小与执裁年限、裁判等级呈正相关,国家二级裁判员年龄小、执裁年限短,在注意转移能力较强;国家级裁判员在其他三个方面呈现出较高品质;女性裁判员在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品质上高于男性裁判员,而在注意广度和注意稳定性方面低于男性裁判员。6.BET与注意广度和注意稳定性呈正相关,OET与注意稳定性呈负相关,BIT与注意分配能力呈正相关,OIT和NAR与注意品质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不显着,RED与注意广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
梁婉静[7](2020)在《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啦啦操自传入我国后便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大学生作为青春、动感、健康的精神风貌代表,引领着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方向,从而越来越多普通高校开始开展舞蹈啦啦操教学。由于啦啦操作为新兴项目2000年传入我国,文化根基并没有像其它传统项目那么坚定,应从其他技能表现难美项目中,寻求能为舞蹈啦啦操作运动技能正向迁移的项目,如艺术体操基本技术的练习内容,作为创新且提高教学内容质量的优化手段之一。在广州市86所普通高校中有56所进行了舞蹈啦啦操教学,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体系,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成为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背景下,优化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结论如下:1、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的总体情况一般,专业舞蹈啦啦操师资队伍不足,各高校所用教材内容不统一,传统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重视技术的练习而忽视了理论的教学,且大部分理论课时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导致理论教学内容无法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得到良好实践与转化。3、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多数以啦啦操基本手位和成套动作作为一学期教学内容,忽略了舞蹈啦啦操基本技术内容中柔韧、力量以及身体形态等基本素质练习的重要性,对于舞蹈动作和专项素质练习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舞蹈啦啦操的专项技术提高较慢。4、教师倾向于舞蹈啦啦操中基础的、常规的教学内容,对传统舞蹈啦啦操的教学内容难以摒弃,而学生倾向于新颖的、实用的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在传统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中难以得到学习的满足,教师与学生对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兴趣均受到影响。5、以艺术体操中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以及身体形态的练习作为优化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中实践内容的手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提高成套动作完成的质量以及提高学生审美价值观。
蚁曼霞[8](2020)在《两种不同方式的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身体素质影响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核心力量训练凭借其不断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受到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甚至是体育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领域在近些年也逐渐从康复领域和竞技体育领域中扩展到群众体育领域甚至是学校体育领域上,在此期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逐渐被扩大和补充。然而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把两种不同方式的核心力量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课堂上,在实证性研究中还不成熟,所以本研究以此作为一个突破点,探究两种不同方式的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效果及差异。目的:对初中生给予不同方式的核心力量训练,从而对比不同方式的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属于实验类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随机抽取澄海中学初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为瑞士球核心力量训练组,一个班为普拉提核心力量训练组,均进行了 12周,每周两次的实验干预。在实验干预前对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身体素质进行测试,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确保两组学生的情况具有同质性。实验干预后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通过组内和组间的对比分析,比较了两种不同方式的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效果,以及在影响效果上的差异。结果:12周的实验干预后,从各组组内前后测数据的对比来看,瑞士球组与普拉提组在反映力量素质指标的立定跳远项目上男女生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前掷实心球项目男女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生仰卧起坐项目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男生引体向上项目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反映柔韧素质指标的坐位体前屈项目上,瑞士球组男女生无显着差异(P>0.05),普拉提组男生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生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反映平衡素质的闭眼单脚站立项目上,瑞士球组男女生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普拉提组男女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反映灵敏素质的20s反复侧跨跳项目上,瑞士球组男生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生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普拉提组男女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两组组间的数据对比来看,除了柔韧素质,其它素质的提高幅度瑞士球组男生或女生均高于普拉提组的男生或女生。结论:12周的瑞士球核心力量训练或普拉提核心力量训练均能提高或改善初中生的部分身体素质指标;两者相比,瑞士球核心力量训练在学生的力量、灵敏、平衡素质上的提高效果更具优越性,而普拉提核心力量训练在学生的柔韧素质上提高效果上更具优越性。
麻莫久[9](2020)在《跨界训练对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良好的静态平衡能力,是舞者依存的根本基础之一。传统基训对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提高,已经存在一套多年的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但随着人类科技的发达和对舞蹈基训认识的深化以及舞蹈外训练的引入,跨界训练对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作用日益受到了舞蹈教育界的重视。舞者静态平衡能力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一、对静态重心的整体把控;二、对身体静态时各肌肉群的总体协调;三、对身体静态平衡的心理控制。虽然中国古典舞基训和芭蕾舞基训在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在训练模式上还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常态的舞蹈训练主要从把杆训练、半脚尖训练、减少身体部位支撑面训练以及动态平衡训练的辅助训练,来提高舞者的静态平衡能力,但随着对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重视,舞者的核心深层肌群、支撑腿动力、整体性身体重心静态控制,以及对身体静态平衡的心理反应上,存在着一定的“定向性”(静态性)的不足。本论文着重讨论了引入跨界训练对提高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依据。本文的要点是:在生理上,这种定向性的、有针对性的肌肉训练,能够提高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肌肉控制训练,增强肌肉群的控制协调,符合人体的“刺激-反应-强化”的一般规律;在控制上,这种对身体重心的集中训练,能强化舞者对静态身体重心控制的重视,也是对人的意识集中而产生稳定的最好证明,更是人类从“有意识-控制”到“无意识-控制”的理论体现;在心理上,通过有针对性的身心训练法,如中国戏曲中的“坐如钟,站如松”意象提示和基于解剖架构的身体排列,增强舞者对静态平衡能力的适应性,建立了从心理到生理的联系纽带,最后化成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生理行为。引入舞蹈外训练,实行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跨界训练”,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在实践中,还是卓有成效的。本论文讨论了引入了普拉提等界外训练的几种方法,如泡沫轴、波速球、平衡垫等小器械训练,体操的地面训练,以及瑞士球、弹力带等辅助训练,特别是借鉴了身心学中的意动法,对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对引入舞蹈外训练,实行跨界训练对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调研和检测分析,其结果是良性和积极的。当然,舞蹈是一项动态的运动,如何引入其他更多的跨界训练方法,如何将静态平衡能力融入动态平衡能力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对提高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认识,是本论文继续努力的方向。
赵安[10](2018)在《核心力量训练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7-8岁艺术体操运动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核心力量训练逐渐成为体育领域的热门词汇,无论是在学校体育还是体育产业的各个行业,核心力量训练都受到教练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目前,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有许多种,但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关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内容相对单一。将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艺术体操训练专项技术相结合,应用付之实践,势必会对艺术体操训练内容全面化、多样性,同时也对提高艺术体操队员的控制与平衡能力大有裨益。艺术体操动作中,平衡难度组的膝平衡、腹平衡、臀平衡等,主要是靠核心力量来维持身体稳定性,从而确保动作高质量的完成。因而,要求教练员必须在艺术体操训练过程中注重核心力量的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艺术体操的训练阶段按年龄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组别。其中,初级组包括启蒙兴趣阶段(5-6岁年龄组)和初级训练阶段(7-8岁年龄组)两个阶段。在初级组的初级训练阶段(7-8岁年龄组),适宜发展短时间的速度力量,可以合理地安排力量训练内容,提高该阶段队员的平衡能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7-8岁术体操队员的核心力量训练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以石家庄市艺术体操队中7-8岁艺术体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16周核心力量训练实验。实验对基本身体素质指标、核心力量指标、平衡能力指标,芬兰HUR Labs iBalance Plus平衡测试仪的身体摆幅等指标进行了多维、量化数据采集,并利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论:第一,本实验核心力量训练方案符合7-8岁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心特点,适宜于该阶段艺术体操队员训练使用。第二,核心力量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艺术体操队员的动态、静态核心力量与平衡能力的测试成绩,对提升运动员运动成绩有显着效果。第三,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锻炼核心肌肉群,提高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避免运动损伤,该训练效果显着。建议:第一,教练员可根据艺术体操运动员7—8岁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案。第二,在艺术体操训练中,教练员要注重队员核心力量的均衡发展。第三,教练员可在日常力量训练手段的基础上,采用非稳定支撑状态的各种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有效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平衡能力。第四,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应强化训练监测,做好检测指标数据的记录,并及时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核心力量训练方案。
二、艺术体操专选生的气质类型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体操专选生的气质类型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有关芭蕾基础训练的研究 |
2.1.2 有关少儿拉丁舞训练的研究 |
2.1.3 有关踝关节力量训练的影响研究 |
2.1.4 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的影响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芭蕾基础训练有关内容研究 |
2.2.2 关于少儿拉丁舞训练的研究 |
2.2.3 关于踝关节力量训练的研究 |
2.2.4 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的影响研究 |
2.3 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 |
2.3.1 芭蕾基础训练的界定 |
2.3.2 拉丁舞的界定 |
2.3.3 少儿相关概念界定 |
2.3.4 力量概念的界定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实验前评价指标差异性检验 |
4.1.1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的踝关节力量测试指标基本信息 |
4.1.2 实验前对照组学生的踝关节力量测试指标基本信息 |
4.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评价指标差异性检验 |
4.2 实验后评价指标差异性检验 |
4.2.1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踝关节力量测试指标基本信息 |
4.2.2 实验后对照组学生的踝关节力量测试指标基本信息 |
4.2.3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4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6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评价指标增长比 |
4.3 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考级效果的影响分析 |
4.3.1 CCAT考级教材拉丁舞一级、二级套路组合 |
4.3.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拉丁舞一级、二级考试成绩 |
4.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与实验后考级成绩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2)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古典舞 |
2.1.2 艺术表现力 |
2.2 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中国古典舞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2 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实验过程安排及实施 |
4.1.1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基础训练 |
4.1.2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专项训练 |
4.1.3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提升训练 |
4.2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实验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内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前后对照组内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3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价值优势 |
4.3.1 中国古典舞独特性在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 |
4.3.2 运用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实现“形神兼备,身心合一” |
4.3.3 运用中国古典舞融和艺术体操二次创造表现力的培养 |
4.4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提升措施 |
4.4.1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音乐素养的提升方式 |
4.4.2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手段 |
4.4.3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途径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研究局限性 |
6.1 实验样本量相对较小 |
6.2 实验时间相对较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民航多元化服务的紧迫性 |
1.1.2 我国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重要性 |
1.1.3 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独特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思路导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学者关于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1.1 国外学者关于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1.2 国内学者关于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2 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1 平衡能力的定义 |
2.2.2 平衡能力的分类 |
2.2.3 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 |
2.2.4 平衡能力的作用 |
2.2.5 平衡能力提高方法和测试指标的研究 |
2.3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研究 |
2.4 SWOT分析法模型 |
2.4.1 SWOT分析法含义 |
2.4.2 SWOT分析法类型组合 |
2.4.3 关于SWOT分析法的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SWOT分析 |
4.1.1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优势”(strengths)分析 |
4.1.2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劣势”(weaknesses)分析 |
4.1.3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4.1.4 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挑战”(threats)分析 |
4.2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因素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1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内部因素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2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外部因素影响的理论分析 |
4.3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案设计 |
4.3.1 实验组具体训练方案 |
4.3.2 对照组具体训练方案 |
4.4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
4.4.1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动态平衡能力影响的测试结果 |
4.4.2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静态平衡能力影响的测试结果 |
5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动态及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
5.1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
5.2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个人简历 |
(4)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挫折的定义 |
2.1.2 挫折承受力 |
2.1.3 舞蹈表演专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在教育领域中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在体育领域中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3 舞蹈表演专业与挫折承受力相关的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3.研究任务 |
4.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2.4 心理测量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4.2.6 技术路线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现状 |
5.1.1 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总体状况及分析 |
5.1.2 不同年级在挫折承受力中的差异分析 |
5.1.3 不同性别在挫折承受力中的差异分析 |
5.1.4 不同专项在挫折承受力中的差异分析 |
5.1.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挫折承受力中的差异分析 |
5.1.6 干部生与普通生在挫折承受力中的差异分析 |
5.2 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 |
5.2.1 指标筛选结果 |
5.2.2 影响因素的分析 |
5.3 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应对策略 |
5.3.1 完善学校挫折教育环境 |
5.3.2 挖掘学生自身抗挫潜能 |
5.3.3 努力挖掘学科专业特色 |
5.3.4 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服务 |
5.3.5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芭蕾形体训练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路线 |
1.3 文献综述 |
1.4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2 实验设计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目的 |
2.3 实验实施 |
2.3.1 实验实施的时间及地点 |
2.3.2 实验器材 |
2.3.3 舞蹈啦啦操的训练课程安排 |
2.3.4 芭蕾形体训练内容安排 |
2.4 实验测量指标及方法 |
2.4.1 身体形态的测量指标及工具 |
2.4.2 身体素质的测量指标及工具 |
2.5 舞蹈啦啦操的专项能力 |
2.5.1 “挥鞭转”专项动作 |
2.5.2 结果评定 |
3 结果分析 |
3.1 芭蕾形体训练前后舞蹈啦啦操专选班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 |
3.2 芭蕾形体训练前后舞蹈啦啦操专选班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 |
3.3 芭蕾形体训练前后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专项能力变化(“挥鞭转”为例) |
3.3.1 芭蕾形体训练前后专选学生完成“挥鞭转”旋转周数的对比分析 |
3.3.1.1 实验前专选学生完成“挥鞭转”旋转周数分析 |
3.3.1.2 实验后专选学生完成“挥鞭转”旋转周数分析 |
3.3.1.3 实验前、实验后专选学生完成“挥鞭转”旋转周数对比分析 |
3.3.2 芭蕾形体训练前后专选学生完成“挥鞭转”动作质量的对比分析 |
4 讨论与分析 |
4.1 芭蕾形体训练对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
4.2 芭蕾形体训练对舞蹈啦啦操专选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
4.3 芭蕾形体训练对舞蹈啦啦操专选班学生专项能力影响分析(“挥鞭转”为例) |
4.4 芭蕾形体训练融入到舞蹈啦啦操中的对策探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注意 |
2.1.2 注意类型 |
2.1.3 注意品质 |
2.2 注意的理论研究进展 |
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对注意类型和注意品质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外对裁判员注意力的相关研究 |
2.4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4.1 国内对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的相关研究 |
2.4.2 国内对排球裁判员的相关研究 |
2.4.3 国内对排球裁判员注意力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心理测量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特征分析 |
4.1.1 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整体统计结果 |
4.1.2 不同等级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比较分析 |
4.1.3 不同性别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比较分析 |
4.1.4 不同年龄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比较分析 |
4.1.5 不同执裁年限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比较分析 |
4.2 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特征分析 |
4.2.1 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整体统计结果 |
4.2.2 不同等级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比较分析 |
4.2.3 不同性别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比较分析 |
4.2.4 不同年龄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比较分析 |
4.2.5 不同执裁年限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比较分析 |
4.3 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关系研究 |
4.3.1 排球裁判员广阔性外界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关系研究 |
4.3.2 排球裁判员干扰性外界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关系研究 |
4.3.3 排球裁判员广阔性内部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关系研究 |
4.3.4 排球裁判员干扰性内部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关系研究 |
4.3.5 排球裁判员集中性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关系研究 |
4.3.6 排球裁判员狭窄性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关系研究 |
5 讨论 |
5.1 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特征分析 |
5.2 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品质特征分析 |
5.2.1 排球裁判员注意分配的能力与特征分析 |
5.2.2 排球裁判员注意广度的能力与特征分析 |
5.2.3 排球裁判员注意稳定的能力与特征分析 |
5.2.4 排球裁判员注意转移的能力与特征分析 |
5.3 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关系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测验量表 |
附录B 研究量表评价细则 |
附录C 排球裁判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目录 |
(7)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舞蹈啦啦操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内舞蹈啦啦操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
2.1.3 国外舞蹈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2 舞蹈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2.1 舞蹈啦啦操基本技术的研究 |
2.2.2 舞蹈啦啦操舞蹈动作的研究 |
2.2.3 舞蹈啦啦操难度动作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现状与分析 |
4.1.1 教学目标 |
4.1.2 教学条件 |
4.1.3 教学内容 |
4.1.4 教学方法 |
4.1.5 教学评价 |
4.2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基础 |
4.2.1 系统论 |
4.2.2 教育学 |
4.2.3 心理学 |
4.3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身体素质 |
4.3.2 专项素质 |
4.3.3 成套动作 |
4.3.4 教学反馈 |
4.4 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 |
4.4.1 教学原则 |
4.4.2 教学目标 |
4.4.3 教学过程 |
4.4.4 教学内容 |
4.4.5 教学方法 |
4.4.6 教学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件 |
附件A 教师问卷 |
附件B 学生问卷 |
附录C 实验后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反馈的认知问卷 |
附录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E 舞蹈啦啦操专项素质测试指标问卷 |
附录F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G 专家信息表 |
附录H 舞蹈啦啦操专项身体素质测试评定方法 |
附件I 实验进度安排与内容 |
附录J 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评价标准表 |
附录K 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后的教学案例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两种不同方式的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身体素质影响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当前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现状 |
二、国家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 |
三、“核心力量训练”的发展与传播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核心区域 |
二、核心力量 |
三、核心力量训练 |
四、身体素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初中生身体素质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力量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的区别 |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 |
三、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
第三节 关于瑞士球核心力量训练对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普拉提核心力量训练对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验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五、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前瑞士球组与普拉提组组间差异性检验与分析 |
一、两组学生基本情况的组间差异性对比与分析 |
二、两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组间差异性对比与分析 |
第二节 实验前后瑞士球组与普拉提组组内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一、力量素质 |
二、柔韧素质 |
三、平衡素质 |
四、灵敏素质 |
第三节 实验后瑞士球组与普拉提组组间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一、力量素质 |
二、柔韧素质 |
三、平衡素质 |
四、灵敏素质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在力量素质方面 |
二、在柔韧素质方面 |
三、在平衡素质方面 |
四、在灵敏素质方面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跨界训练对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国内外舞蹈跨界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 |
(二)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跨界训练对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作用 |
第一节 静态平衡能力是舞者的基础性能力 |
一 静态平衡能力的基础性认识 |
二 静态平衡能力对舞者的重要性 |
第二节 不同舞蹈种类的静态平衡能力分析 |
一 芭蕾舞的静态平衡能力分析 |
二 中国古典舞的静态平衡能力分析 |
第三节 常态舞蹈训练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与方法 |
一 辅助人体平衡的把杆训练 |
二 减少支撑面积的身体部位支撑训练 |
三 提高身体重心的半脚尖训练 |
四 与平衡能力相关的技术技巧训练 |
第四节 常态舞蹈训练对静态平衡能力处理的不足 |
一 本体感觉迟缓导致重心意识不足 |
二 核心深层肌群薄弱导致躯干稳定性不足 |
三 肌力发展不均导致支撑腿动力不足 |
四 身心整合训练缺失导致动作感知能力不足 |
第二章 跨界训练对提升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跨界训练对提升静态平衡能力理论的总体认识 |
一 维持舞者运动的平衡策略 |
二 跨界训练对提升舞者平衡能力的具体方法 |
第二节 跨界训练对提高下意识控制的理论依据 |
一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对提高下意识控制的理论依据 |
二 视觉功能训练对提高下意识控制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跨界训练对提高技能控制的理论依据 |
一 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技能控制的理论依据 |
二 抗阻力训练对提高技能控制的理论依据 |
三 身心训练对提高技能控制的理论依据 |
第四节 引入跨界训练的作用与意义 |
一 跨界训练融入的特殊性 |
二 引入跨界训练的意义 |
第三章 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方法 |
第一节 制造不稳定环境刺激本体感受的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法 |
一 预备环节:小器械肌筋膜放松训练 |
二 不稳定支撑面重心训练 |
第二节 强调深层肌肉协同发力的核心力量训练法 |
一 稳态核心力量训练 |
二 非稳态的核心力量训练 |
第三节 运用阻力负荷促进肌肉力量耐力提升的抗阻力训练法 |
第四节 发挥意象作用完善身体排列的身心训练法 |
一 动作意象练习 |
二 身体排列训练 |
第四章 跨界训练对提升静态平衡能力的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一节 核心稳定性的检测结果分析 |
一 静态核心稳定性检测结果分析 |
二 动态核心稳定性的检测结果分析 |
第二节 静态平衡能力的检测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动态平衡能力的检测结果分析 |
一 动态平衡能力动作检测结果分析 |
二 动态平衡能力仪器检测的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核心力量训练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7-8岁艺术体操运动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核心力量训练相关概述的界定 |
1.1.1“核心”与“核心区”的相关概述 |
1.1.2“核心力量训练”相关概述 |
1.2 核心力量的相关研究 |
1.2.1 核心力量对运动项目的重要性 |
1.2.2 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区别 |
1.2.3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评测方法 |
1.2.4 核心力量训练对平衡能力影响性有关研究 |
1.2.5 述评 |
1.3 平衡能力的相关理论 |
1.3.1 平衡能力的定义 |
1.3.2 平衡能力的分类 |
1.3.3 平衡能力评测方法 |
1.3.4 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 |
1.3.5 平衡能力的作用 |
1.3.6 述评 |
1.4 艺术体操相关研究 |
1.4.1 艺术体操项目特点 |
1.4.2 艺术体操运动周期 |
1.4.3 艺术体操平衡类难度相关研究 |
1.4.4 平衡难度在艺术体操的重要性 |
1.4.5 核心力量训练在艺术体操中的平衡难度影响性 |
1.4.6 述评 |
1.5 7-8 岁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力量训练注意事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测试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核心部位力量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1.1 核心部位动力性力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2 核心部位稳定性力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平衡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1 动态性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3.2.2 静态性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3.2.3 HUR Labs iBalance Plus平衡测试仪测试数据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艺术体操专选生的气质类型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踝关节力量的影响研究[D]. 吴文俊.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D]. 高瑾玮.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身体功能性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杨晓.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D]. 周青青.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5]芭蕾形体训练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的实验研究[D]. 周亚楠. 山西大学, 2020(01)
- [6]河南省排球裁判员注意类型与注意品质特征研究[D]. 张晓东. 河南大学, 2020(02)
- [7]广州市普通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优化的应用研究[D]. 梁婉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两种不同方式的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身体素质影响效果的对比研究[D]. 蚁曼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跨界训练对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麻莫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核心力量训练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7-8岁艺术体操运动员为例[D]. 赵安.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