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和管理药学——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论文文献综述)
彭丽华,范骁辉,张翔南,袁铁军,阮邹荣[1](2021)在《国内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比国外Pharm.D.培养模式,对国内临床药学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探讨,就国内临床药学教育的未来与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与临床药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加快培养高质量临床药师人才队伍的速度,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潘昌伟,余声,李娜,熊晟楠,刘畅,刘彬,王新[2](2020)在《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社会对药学专业的需求不断加大,然而药学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教育因素成为了制约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瓶颈。因此,必须从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创新能力、师资队伍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寻找路径,探索药学专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孟光兴[3](2018)在《药事管理、社会药学及药品监管科学辨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药事管理、社会药学、药品监管科学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科学属性的药学学科发展脉络,为药事管理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相关学科在我国出现的顺序,分别描述学科的外延与内涵、出现的背景、特征、以及对药学学科的贡献。结果与结论:药事管理在相关学科中建立时间最早,社会药学将研究对象延伸至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药品监管科学将研究领域拓展至更为基础的药物政策法规的科学性问题,不同学科融合有益于社会科学属性的药学学科的发展。
李博[4](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认为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刘阳,喻翠云,贺冬秀,贺艳,唐国涛,张海涛[5](2017)在《创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存在着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本文立足于南华大学药学学科的特色,依托于学科牵头成立的湖南省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南华大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精品课程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探讨,并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自主学习等方面对该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郭万里,祁哲晨,张晓丹,盛清,梁宗锁[6](2017)在《分子生药学学科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药材产业人才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发布说明我国中药材产业进入新的、高水平的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屠呦呦"效应不仅助推了该产业的发展,也预示着该产业的国际竞争日渐剧烈。在机遇与竞争高位并存的新"形势"下,中药材产业现代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成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前沿课程,分子生药学是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对培养现代中药材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分子生药学不仅继承传统生药学的观念,弥补其不足,还处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不断地推陈出新,进而促进生药学的发展。这些也是分子生药学的教学难点,很难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该文从全国分子生药学教学的现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课程自我理论和实践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阐述可能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级中药材产业人才,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朱田田,晋玲,林丽,杜弢,孙少伯[7](2016)在《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分子生药学》教学探讨》文中提出从《分子生药学》的课程特点、教材内容和教学设想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思考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该门课程走向成熟。
舒丽芯,陈静,栾智鹏,李捷伟[8](2013)在《基于胜任力的社会与管理药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社会与管理药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文献调研法,研究社会与管理药学研究生胜任力和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结果社会与管理药学专业研究生应当具备职业发展能力、个人特质、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等4个胜任特征19项胜任力;研究生课程设置可包括6门前期课程、8门核心课程和7个门类的拓展课程。结论社会与管理药学研究生胜任特征和课程设置方案可为各药学院校研究生课程规划提供参考。
刘玉成[9](2013)在《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与日俱增,评价质量的标准也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除了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条件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药学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医药产业,个是高等教育。对于医药产业,主要研究其各个组成环节对于药学人才的需求特点。对于药学高等教育,主要研究其结构组成,包括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就业结构等等,研究在这种结构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层次、知识体系方面是否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医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组成环节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这一领域。这种组成环节有两个维度的分类方式:一种依据产业链理论将医药产业划分成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链节;另一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标准,选取化学药品制造业、中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这三个子产业。医药产业的各链节或者各组成部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理论上讲,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和药品流通环节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药学服务环节需要高层次服务型人才;化学药品制造业由于规模大,需要各种人才的数量要超过中药产品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造成医药产业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和理论上发生偏离,比如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环节和药学服务环节都不发达,所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不旺盛。对于药学高等教育,主要研究其规模与各类结构的现状以及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药学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作为表征规模的指标,以医药工业总产值作为表征医药产业规模的指标,近十年二者的发展速度基本一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医药产业的生产方式、投资结构没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基本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2)将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个能级。目前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偏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偏少。导致的结果将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少,这种培养不适应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3)将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划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四个层次。目前各层次规模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高职生、博士研究生;按规模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这种层次结构导致的结果将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超出医药产业的需求。(4)药学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研究药学高等教育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这里的地域既指每个省级行政单位,也指按照三大经济地带的方法将我国划分成的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所拥有的大学数量和质量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是将各省级行政单位拥有的大学数量与该地区医药总产值相比,则结果又发生变化。(5)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指药学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专业,以及这些专业的专业点数量。在专业组成结构方面,医药产业的每个领域都有适合的专业为其培养人才基本可以满足医药产业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目前的问题在于,为中药制品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群规模比为化学药品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群规模还要大,这与产业发展现状是不符的。另外,为药学服务环节培养人才的临床药学专业规模过小,不利于将来药学服务的大范围开展。(6)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指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组合、衔接和联系的方式。本文以沈阳药科大学新旧专业计划作为对比,得出结论在新教学计划中,化学类和工程类课程的学时数均有下降,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类课程的学时数均有上升,体现了课程结构由“化学—药学—工程”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模式转化的趋势,并根据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情况,提出通过增加新的课程来完善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7)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指药学院校毕业生在不同就业部门分布的数量对比关系。本文分层次研究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高职生和本科生均以医药企业为主要就业渠道,这种就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需求基本适应;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在医药产业就业为主,并且规模逐渐增长;博士研究生仍以在高校就业为主,但在医药企业就业的规模逐渐增长。这种就业结构说明医药产业尚不能吸纳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就业,也体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有一定程度的过度现象。
陈静,舒丽芯,顾文华,李捷玮[10](2013)在《社会与管理药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社会与管理药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目前国内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本研究将国内与国外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国外社会药学教育更偏向于药学实践的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比例较大,更强调人在药学服务中的主观能动性。由此,笔者提出采取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不同的教学法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二、社会和管理药学——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和管理药学——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 |
1.1 初期阶段 |
1.2 起步阶段 |
1.3 多样化发展阶段 |
2 中美临床药学的教育对比 |
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教育模式不统一,临床药学教育重心不突出 |
3.2 学位教育与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不能衔接 |
3.3 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师的实质性需求 |
4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思考 |
4.1 加强创新型临床药学学科建设 |
4.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 |
4.3 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临床药学教育 |
5 小结 |
(2)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药学专业的社会需求 |
2.1 执业药师的社会需求 |
2.2 GMP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
2.3 药品营销人才的社会需求 |
2.4 高端药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
2.5 药品监管人才的社会需求 |
3、药学专业服务社会的现状 |
4、制约药学专业社会服务的教育因素 |
4.1 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 |
4.2 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 |
4.3 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能力不足 |
4.4 药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
4.5 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乏力 |
5 药学专业社会服务的路径探索 |
5.1 顶层设计 |
5.2 创新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方法 |
5.3 以创新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5.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5 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 |
结语 |
(3)药事管理、社会药学及药品监管科学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社会科学属性的药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
2 我国药事管理学科简介 |
2.1 我国药事管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
2.2 我国药事管理学科的内涵及外延 |
3 药事管理-社会药学:社会科学属性药学学科的后向延伸 |
3.1 社会药学简介 |
3.2 社会药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从药物转变为人及由人组成的社会 |
4 药事管理-药品监管科学:社会科学属性药学学科的前向拓展 |
4.1 药品监管科学简介 |
4.2 药品监管科学:从研究政策本身延伸到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
5 结语 |
(4)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体育学科研究 |
二、学科交叉研究 |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安排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
一、学科的起源 |
二、学科的内涵 |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
二、体育教育学 |
三、运动生理学 |
四、运动训练学 |
五、体育心理学 |
六、体育社会学 |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文献检索策略 |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身体素质训练 |
二、学生体质健康 |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
四、运动损伤 |
五、老年人体育 |
六、运动性疲劳 |
七、肥胖 |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
二、体育教学 |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
五、农村学校体育 |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
二、体育营销 |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
四、体育旅游 |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
二、体育传播 |
三、体育媒介事件 |
四、体育新闻 |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
六、体育文献计量 |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奥林匹克文化 |
二、体育史 |
三、体育文化产业 |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
六、体育与艺术 |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
三、体育赛事管理 |
四、体育法学 |
五、公共体育服务 |
第九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5)创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课程建设现状与不足 |
2 创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
2.1 加强创新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教学能力 |
2.2 精选教学内容, 突出药学创新特色 |
2.3 实行学教并重, 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 |
2.4 加强自主学习, 培养协同创新能力 |
3 结语 |
(6)分子生药学学科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药材产业人才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生药学教学现状、问题和建议 |
2 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 |
3 分子生药学相关人才培训 |
4 分子生药学教学的社会认同 |
5 分子生药学课程理论和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 |
6 展望 |
(7)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分子生药学》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生药学》课程特点 |
1.1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学科多 |
1.2研究手段先进,发展更新快 |
1.3研究内容明确,应用性较强 |
2 《分子生药学》教材内容 |
3 《分子生药学》教学设想 |
3.1加强应用知识教学 |
3.2紧密联系社会热点 |
3.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
3.4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
(9)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更加关注 |
1.1.2 合理的结构是高等教育适应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
1.2 研究进展以及发达国家经验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医药产业与药学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医药产业的组成结构 |
2.1.2 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 |
2.1.3 医药产业的关联 |
2.1.4 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简要介绍 |
2.2 药学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1 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 |
2.2.2 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
2.2.3 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2.2.4 药学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 |
2.2.5 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
2.2.6 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
2.2.7 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 |
2.3 医药产业与药学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
2.3.1 医药产业对药学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
2.3.2 药学高等教育对医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 |
3.1 美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特点 |
3.1.1 规模扩张的方式 |
3.1.2 美国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
3.1.3 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认证 |
3.1.4 高等教育相关者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
3.2 美国的药学高等教育 |
3.2.1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
3.2.2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3.2.3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
3.2.4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 |
3.2.5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
4.1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的需求 |
4.2 各子产业的现状以及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
4.3 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
4.3.1 新药研发环节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
4.3.2 药品生产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
4.3.3 药品流通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
4.3.4 药学服务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研究 |
5.1 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历程 |
5.2 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分析 |
5.3 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分析 |
5.4 药学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现状 |
5.4.1 高校及本科、高职专业点的区域分布 |
5.4.2 药学研究生专业点的区域分布 |
5.5 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研究 |
5.5.1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
5.5.2 药学本科生的专业结构 |
5.5.3 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 |
5.6 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研究 |
5.6.1 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 |
5.6.2 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评述 |
5.6.3 临床药学专业课程结构研究 |
5.7 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研究 |
5.7.1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
5.7.2 药学本科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
5.7.3 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构 |
5.7.4 药学博士研究生就业结构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
6.1 药学高等教育规模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
6.2 药学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
6.2.1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国民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
6.2.2 药学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
6.3 就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
6.4 专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
6.4.1 专业设置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
6.4.2 专业比例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
6.5 课程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
6.6 药学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与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
7.1 构建合理的药学高等教育结构 |
7.2 丰富药学及相关专业目录 |
7.2.1 产业关联决定专业关联 |
7.2.2 开设药学类新专业,促进医药产业全方位发展 |
7.3 改进课程结构 |
7.3.1 药物基因组学 |
7.3.2 分子影像学 |
7.3.3 生物电子学 |
7.3.4 药物计量学 |
7.3.5 时间药学 |
7.3.6 代谢组学 |
7.3.7 药物代谢学 |
7.3.8 纳米药物 |
7.3.9 计算中药学 |
7.3.10 生物信息学 |
7.3.11 转化医学 |
7.3.12 循证药学 |
7.3.13 药学心理学 |
7.3.14 药物经济学 |
7.4 药学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应履行各自职责 |
7.4.1 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 |
7.4.2 高校的责任 |
7.4.3 医药产业的责任 |
7.5 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认证委员会 |
7.5.1 专业认证委员会 |
7.5.2 教学指导委员会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 |
四、社会和管理药学——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展望[J]. 彭丽华,范骁辉,张翔南,袁铁军,阮邹荣. 药学教育, 2021(02)
- [2]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路径研究[A]. 潘昌伟,余声,李娜,熊晟楠,刘畅,刘彬,王新. 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
- [3]药事管理、社会药学及药品监管科学辨析[A]. 孟光兴. 2018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4]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5]创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 刘阳,喻翠云,贺冬秀,贺艳,唐国涛,张海涛.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04)
- [6]分子生药学学科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药材产业人才的教学研究[J]. 郭万里,祁哲晨,张晓丹,盛清,梁宗锁. 中国中药杂志, 2017(02)
- [7]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分子生药学》教学探讨[J]. 朱田田,晋玲,林丽,杜弢,孙少伯. 时珍国医国药, 2016(01)
- [8]基于胜任力的社会与管理药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 舒丽芯,陈静,栾智鹏,李捷伟. 药学实践杂志, 2013(04)
- [9]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 刘玉成. 沈阳药科大学, 2013(02)
- [10]社会与管理药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 陈静,舒丽芯,顾文华,李捷玮. 药学实践杂志,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