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青铜兵器菱形纹饰工艺研究

东周青铜兵器菱形纹饰工艺研究

一、东周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祁冰[1](2020)在《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标题中“长城地带中段”所指代的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内蒙古中南部、陕北、晋西地区。众所周知,夏商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并巩固、东亚地区青铜文明滥觞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文化环境,长城地带中段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文化发展的策源地之一,也是人群、技术交流融合的大熔炉。本文从该区域夏商时期的考古遗存入手,在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动因、对外影响,进而尝试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早期的文明进程。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笔者在对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进行说明的前提下,详细梳理了相关考古学研究史,总结了以往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而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全面考查了区域内夏商时期各类考古遗存的文化内涵、分期与年代、发展与源流。将区域内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演进历程分为三阶段,年代分别约相当于夏纪年时期、商代前期、商代后期,再根据各阶段所呈现出的具体特点,将一、二阶段合并为“发展期”、将第三阶段归属于“鼎盛期”。第四章,整合前文所取得的认识,探讨区域内文化格局演进及相关问题。认为其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本地原先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因素冲击的结果,同时气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笔者还强调了长城地带中段地区在整个欧亚草原地带青铜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推进作用。第五章,结合文献记载及以往研究,总结了区域内考古学文化于西周早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兼论商代后期各类遗存的族群归属问题。指出商周王朝对西北地区以“鬼方”为代表的诸族群的攻伐战争,特别是周人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和移民政策,是导致当地考古学文化进程“中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章,尝试利用相关材料及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观察区域内夏商时期的文明进程。通过综合分析当地社会阶层、生业形态、信仰习俗的发展过程,推测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的社会形态整体上应该处在由“酋邦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阶段。第七章为结语,罗列了本文的主要收获和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值得重视的相关课题。

徐吉峰[2](2020)在《滕州地区东周时期青铜兵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周时期,中央王朝对周边诸侯国的控制力渐弱,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战争频繁,众多小国也被迫跟随大国进行各类战争。各国大力发展军力,铸造先进的兵器。滕州地区的滕、薛、小邾等国同样也被裹挟进了这场持续数百年的战争,留下了大量青铜兵器。对这一时期的铜兵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于廓清滕州地区青铜兵器的发展演变,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方式的演变,以及社会政治和战争方式的改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选题原因及意义介绍滕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对本地区青铜兵器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简述。第二章:铜兵器出土情况和出土区域分析。出土情况可分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出自正式发掘的东周墓地中;第二种情况是滕州市博物馆馆藏征集、拨交的文物。区域分析是对兵器出土地点的原因分析。第三章:滕州地区东周青铜兵器类型学研究及分期。本文将能够获取的出土和征集的青铜兵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探索本地区青铜兵器的发展演变规律。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滕州地区出土的青铜兵器划分为三个阶段。第四章: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对青铜兵器的组合、铭文、文化因素及铸造工艺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结语。对前述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概括。

张瑞[3](2020)在《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带钩不仅是承担束系与佩戴功能的日常用器,更是多种材质与装饰共同造就的艺术品,自春秋中期以来,在各地墓葬中多有发现,为了解当时的服饰文化和社会风俗提供了独特途径。带钩于东周、秦汉最为普及,自魏晋之后渐退出历史舞台,考古上,在春秋中期以后的东周墓葬多有发现。东周是带钩发展至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南方的楚日益强大,最终雄踞大半个南方,楚墓在今鄂、湘、豫、皖等省份有大量发现,带钩便是这些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因此,用考古学方法研究楚墓中出土的带钩,分析和总结楚式带钩的特征以及相关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为我们研究楚文化亦或是整个东周社会文化都提供较大帮助。本文以楚墓中出土的带钩为研究对象,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包含两个小节,一节说明了本文选题缘由、研究思路和目的,同时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另一节为综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学界带钩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参考已有的带钩分类方法上,主要依据带钩形制,将楚墓出土的带钩分为14型,各型下又有亚型与式的具体划分,并分别叙述了不同材质的带钩的类型。在分类基础上,本文又分别对楚墓带钩进行了分期与发展变化的探讨,分期包括春秋晚期的初见期,战国早期的发展期,战国中期的普及期,战国晚期的中断期,而发展变化则根据各型式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则重点放在楚墓带钩体现的文化内涵上,首先,通过楚墓带钩所出的位置及共存物,得出佩物和束系不同功能,又因其束系实例较少,并且楚地木俑所反映的服饰特征亦是少带钩束带,推测楚地带钩主要是用以佩挂,而非束系。其次,结合不同等级墓葬出土带钩情况,得出楚地带钩的使用人群是包括士及其以上的阶层,同时使用的带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与墓葬等级呈正相关。最后,对高等级楚墓出土最多的玉带钩、错金银铁带钩和银带钩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这三种带钩同为高等级楚墓的标志,但三者又有差异。最后概述全文的收获和遗憾之处,是为总结。

尚如春[4](2019)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的官僚郡县制的转变,即由西周时期的血缘政治向秦汉时期的地缘政治过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纵观东周时期政治格局,除兼并天下的西秦以外,以中原诸夏与南方楚蛮的争锋对峙最受瞩目。作为周代南方的霸主,其疆域之广袤,国力之强盛,在东周列国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国墓葬资料入手,在完善其时空框架和等级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所反映的文化结构、阶层结构、组织形态及礼制规范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尝试从考古学的角度勾勒楚国社会在东周时期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就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及其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第1章绪论。在界定本文研究时空范围和对象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的发现和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2章完善楚墓时空框架。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三区,八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墓葬文化面貌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变化,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定型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折阶段,进而依据不同阶段内楚墓空间分布态势及集群差异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的对外经略过程。第3章建立楚墓等级构架。依据随葬品的种类和性质分为铜礼器墓、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三大类,其中铜礼器墓再综合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与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细致划分,最终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大等级,分别对应高等级贵族、中等级贵族、低等级贵族、中间阶层和平民阶层。第4章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研究。全面分析不同阶段楚墓文化构成,并就楚墓中所见的他国有铭楚式器进行梳理。通过对各类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成因的阐述,揭示东周时期楚与周边地区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交往活动。在此基础上,对东周时期楚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的考察。第5章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研究。以墓葬等级分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内各等级墓葬所反映的不同阶层人群构成及流动状况的细致分析,系统探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就其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别进行阐述。第6章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研究。选取各时期内由不同身份等级的墓主所组成的若干典型墓地,通过对墓地空间布局、埋葬规律及各墓主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就东周时期楚国墓地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楚国社会组织构成及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探讨。第7章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研究。从最能代表礼制的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入手,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等级人群随葬铜、陶礼器组合以及使用棺椁重数和椁室数量情况的系统梳理,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就楚国社会礼制规范变化的表现及其与阶层变迁关系进行概括。第8章进行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指出在东周楚国社会存在公族集权政治与社会结构转型两条并列发展的主线,其中在不同区域内表现又各有不同。结合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对此两条主线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区域性差别成因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秦和中原地区作比较,提出血缘宗法制度的顽固,亲亲观念的浓厚是楚国社会变迁之所以异于东周列国且未能成功转型的主要原因所在。第9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张玲[5](2019)在《两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越地区的青铜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本文所选的研究对象是吴越地区及周边出土和采集的青铜剑,以及其他区域出土的具有典型的吴越式特点的青铜剑。本文主要是从青铜剑的形制分析和序列演变分析,探讨吴越地区青铜剑的特点。结合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吴越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矿料来源分析,探讨吴越青铜剑精良的原因。通过观察青铜剑在吴越地区内外的流动,分析吴越地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文章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讲述研究的范围为两周时期的吴越地区,及周边文化属性较一致的部分地区。研究对象为吴越及周边地区出土和采集的青铜剑;第二章,从吴越地区出土和采集的青铜剑资料出发,对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剑形制和年代进行分类介绍。将青铜剑分为A型扉耳剑、B型窄格剑、C型厚格剑、D型扁茎无格无首剑,及少见的其他种类剑。通过对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剑资料分期断代,对比各型剑的演变序列及演变关系,确认A型扉耳剑的最早发现年代为商代晚期,C型厚格剑的最早发现年代为商周之际,且都出土或采集于浙江地区,因此判断A型扉耳剑和C型厚格剑的最早源头在浙江地区,B型窄格剑始现于西周中晚期,应承继于A型剑,D型无格无首剑来源于其它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吴越地区青铜剑的因素;第三章,对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和矿料来源进行分析,探讨吴越青铜剑精良的原因是高超的冶铸技术和丰富的矿料来源;第四章,通过对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剑与其他兵器组合进行分析,结合当时青铜剑的形制,可以较明确的看出战争对青铜剑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青铜剑技术的进步又对战争形式的改变起推动作用;第五章,主要是通过吴越青铜剑的出土范围,观察青铜剑的流动,探讨青铜剑在吴越地区内外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语,通过形制分析和序列演变,确定吴越地区的A型扉耳剑、B型窄格剑、C型厚格剑,均是吴越地区自主发展起来的青铜剑型。A型扉耳剑、C型厚格剑的早期剑式,都是出土在属于越族的浙江地区,由南向北传播,吴越地区在商周时期就拥有先进的冶铸技术和丰富的矿料来源,文章得出结论认为吴越地区的青铜剑是西周时期自主发展起来的青铜剑系,浙江地区应为最早冶铸青铜剑的地区之一,越国的青铜剑铸造早于吴国,铸造技术较吴国高超或在伯仲之间,吴、越共同创造了东周时期流行于列国的吴越式青铜剑。

向明文[6](2017)在《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 ——以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为中心》文中指出东周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国家形态从王国阶段转向帝国阶段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大转变的历史环境中,古代中国不仅迎来了空间整合的大浪潮,也掀起了文化交融的新高潮。不论是秦、楚、齐、燕、赵、魏、韩等大诸侯国,还是巴、蜀、义渠等边地小国,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多元文化空间大融合的历史洪流。其中,秦通过军事手段,统一六国,基本完成了古代中国的空间整合,是唯一一个由王国形态成功升华为帝国形态的古代国家;巴蜀,作为先秦时期偏居中国西南一隅的两个古代国家,虽然不被华夏所认同,也未能像秦一样从偏居一隅的附庸小邦发展成为兼并天下的统一帝国,但在古代中国从王国走向帝国的过程中,巴蜀是较早融入这一过程的古代国家,而且在秦汉帝国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巴蜀文化墓葬资料入手,在理清巴蜀文化墓葬制度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东周秦汉时期巴蜀国及秦汉郡县制下巴蜀地区的社会变迁过程进行了考古学的观察与解释。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九章。第一章为绪论,详细梳理了巴蜀文化墓葬研究的学术简史,总结了以往巴蜀文化墓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并对研究对象和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墓葬资料分区概述,根据墓葬发现地点、空间距离以及相关历史地理环境,将巴蜀文化墓葬的分布范围划分为五个地区,并详细介绍了各区墓葬资料的发现情况。第三章为墓葬的形制分类,根据葬具形制将巴蜀文化墓葬分为船棺墓、木(石)椁墓、木棺墓、木板墓和未见葬具的土坑墓等五类,详细讨论了上述五类墓葬在长度、宽度、长宽比值、区域分布数量等多个方面的分布特征,并据此将巴蜀文化墓葬形制划分为两个大类,即船棺墓与类船棺墓、木椁墓与类木椁墓。第四章为随葬品的类型学分析与墓葬的分期研究,首次对巴蜀文化墓葬出土的绝大多数铜器和陶器进行了详细的类型学分析,并根据器物形制与组合的变化情况将巴蜀文化墓葬的时代范围划分为五期12段。第五章为墓葬等级划分与墓主社会地位的判断,首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系统聚类和K-均值聚类法探讨了巴蜀文化墓葬等级分类的标准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将巴蜀文化墓葬划分为三个类别和六个亚类,即A1类、A2类、B1类、B2类、C1类、C2类,各亚类墓主的社会地位分别为高级贵族、中级贵族、富裕低级贵族、一般低级贵族、富裕庶民、一般庶民和贫穷庶民。第六章为墓葬器用制度研究,指出巴蜀两地的器用制度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其最大的相似之处表现为均以形制基本相类的青铜容器、兵器、工具和陶容器作为主要随葬品,并且都以青铜器种类与数量的多少作为区别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识,其中土着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还分别形成了以戈为核心和以凿、刀为核心的等级制度。第七章为巴蜀文化社会变迁的初步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权力结构三个方面初步观察了巴蜀社会的变迁过程,其中,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权力结构都经历了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而后再解体的过程,社会阶层结构则经历了从“倒丁字型”结构优化为“金字塔型”结构而后逐渐劣化并瓦解的过程。第八章为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主要讨论了秦汉帝国形成过程中巴蜀国(人)在族群身份和社会形态两个方面的变迁过程,指出巴蜀人从蛮夷到华夏的转变过程大体经历了“远国蛮夷”、“夏地臣邦人”、“‘中国’汉人”等三个阶段,认为巴蜀社会从王国到郡县的转变过程大体经历了“王国早期”、“王国晚期”、“半王国半郡县”、“帝国郡县”等四个阶段。第九章为结语,对以上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主要收获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和将来研究值得重视的相关课题。

陆秋燕[7](2016)在《论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在对中国青铜文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古代青铜器表面存在着镀锡、鎏金银、斑纹等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含锡、铬、硫等特殊成份的氧化膜,这些处理工艺和特殊的表面成份与青铜器的保存状况是否有关,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曾经是科技考古界热烈探讨的课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近30年来学界发表的研究发现和实验数据,认为无法证明我国古代曾经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

江楠[8](2015)在《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早期金银器,即从夏纪年开始到秦汉时期为止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出土的金银器。本文通过对早期金银器各个阶段金银器类别、形制、工艺的特征和演变规律的观察,对早期金银器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梳理。论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六章。第1章是绪论。界定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章是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根据在制作金银器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将金银器制作工艺分为金银器的制造工艺和金银器的装饰工艺两大类,其中金银器的制造工艺主要指能够使金银器成型的各种工艺;金银器的装饰工艺指对已经成型的金银器起到加固和装饰点缀的各种工艺,可进一步区分为金银器本身的装饰工艺和依附于其他质料器物以金银为原材料的装饰工艺两类。第3章是夏商西周时期的金银器。首先介绍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类型学研究,将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分为人身装饰、器物装饰和祭祀用品三大类,并将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划分为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三个区域,对各区金银器形制和功能的共性和差异进行讨论。第4章是东周时期的金银器。首先介绍东周时期金银器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工艺类型的不同首先将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为纯金银质、鎏金银质、错金银质三大类,再对每一类金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并根据金银器类型及工艺的差别划分为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四个区域,对各区域的金银器进行对比研究,并指出东周时期错金银工艺和包金银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纯金银质器物也产生了新的类型,如器皿、货币等。第5章是秦汉时期的金银器。首先介绍秦汉时期金银器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首先将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为纯金银质、鎏金银质、错金银质三大类,再对每一类金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并根据金银器类型及工艺的差别划分为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四个区域,对各区域的金银器进行对比研究,并指出秦汉时期由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各个区域间的界线不如前代那样清晰,汉王朝疆域板块内的金银器类型、器物形制和工艺等渐趋一致。而在工艺方面,秦汉时期鎏金银工艺发展迅速,错金银工艺和包金银工艺渐趋衰落,到了东汉时期银质的器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第6章是中国早期金银器相关问题讨论。对三大时期金银器材料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研究,建立起早期金银器随年代更迭而产生的变化序列,呈现各区域板块间金银器的复杂的互动过程。指出早期金银器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定型阶段,到了秦汉时期达到了中国金银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后世金银器的几乎所有类型和工艺都已产生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金银器的功能也由最初的纯装饰性发展为更多地在实用功能性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性方面发挥作用,为隋唐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早期金银器的发展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秦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七章是结语。总结本文研究的收获,并指出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不足。

郁永彬[9](2015)在《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葬制独特,布局清晰,保存完整,随葬器物种类多、数量大,备受学界关注。本论文对叶家山墓地出土的299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比值等进行了分析检测,实地考察了部分容器的制作工艺,并进行了X光照相,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叶家山青铜器的技术特征、矿料利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发现,叶家山青铜器中可见锡青铜、铅锡青铜、铅青铜、红铜、纯铅和铅锡砷铜等6种比较重要的材质。铜器本体材质以铜锡铅体系的三元合金为主,有锡青铜、铅锡青铜和铅青铜等3种材质类型。叶家山青铜器的成形工艺以组合陶范铸造为主要形式,铜礼器有成组生产的特征,部分兵器和车马器可能为明器,少量兵器具有“礼器”的性质。叶家山铜器群构成复杂,制作水平整体较高。铅同位素研究表明,叶家山曾国青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的铅料可能有多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的重合度;铜料的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料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铭文的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青铜器相同矿料的情况,其他器物的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的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的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论文还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透视了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在不同地区演进的轨迹。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掌控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本文的研究成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属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毕经纬[10](2013)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对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展开研究。一是从器物层面,构架起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年代框架和空间体系,进而剖析海岱地区商周青铜文化的构成情况。二是从社会层面,探讨影响海岱铜器之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性别特征以及青铜文化格局变化的社会动因。三是从制度、思想和习俗层面,探讨海岱铜器的器用制度、铜器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以及铜器与制度、思想的先后变化关系。我们的发现和结论摘要如下:一、海岱青铜器的总体特征与属性。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类别、组合、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的发展演变,总体上与中原地区有同有异,其中同是主流,异是支流。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在本质上接受了商人重酒、周人重食的青铜礼器特质,具有广义上的商、周文化属性。二、海岱青铜器的分期。本文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期为界,把海岱地区商周铜器分为五期:商代前期、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和战国后期。可以典型器物鼎的特征分别概括为:锥足鼎时期、柱足鼎时期、蹄足立耳鼎时期、蹄足附耳鼎时期和向日常实用器过渡时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青铜文化中期质变论”观点。三、海岱青铜文化的构成。西周后期以前,海岱青铜器中的中原文化因素占据绝对优势。自西周后期开始,海岱铜器中的本土因素急剧增多,至春秋晚期达到顶峰,但其总量仍然略少于中原文化因素。战国中期以后,海岱铜器中的本土因素逐渐减少,中原文化因素又逐渐占据绝对优势。海岱铜器中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因素始终都较少。四、海岱青铜文化的格局与演进。本文发现,自西周晚期开始,海岱地区的青铜文化自东部和东南部出现分流现象,海岱青铜器的区域特征开始凸现,海岱青铜器的内部也开始分化。五、海岱地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用制度。海岱地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用制度与中原地区同中有异。需要注意的是海岱大部分地区没有推行严格的鼎簋制度,而且鼎簋制度的瓦解现象出现较早,瓦解速度也较快。此外,我们在前人提出的“爵觚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爵觚制度”这一概念,以对应周人的“鼎簋制度”。六、性别考古学视野下的海岱青铜器。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海岱地区男女墓葬中铜器的类别及数量差别不大,而且在随葬兵器上的差异也不甚明显。之后,男女随葬品逐渐分化,至战国时期,性别特征已较为分明。七、海岱地区东周文化繁荣之原因的考古学观察。通过对海岱南部出土铜器文化因素的复杂性分析,认为商周时期海岱地区复杂多样的文化面貌,形成了有利于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沃土,是海岱地区东周时期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八、海岱青铜文化对中国青铜文化的贡献。海岱地区创造的新器类、新器形是对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贡献。这些铜器不但数量较大,而且对中原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东器西渐”现象。这说明,东周时期中原地区与海岱地区的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并不是单一的周式化。在华夏文明孕育、成长的过程中,海岱地区所输送的营养是源源不断的。

二、东周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周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1.1 时间范围
        1.1.2 空间范围
    1.2 自然环境
    1.3 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
    1.4 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1.4.1 第一阶段
        1.4.2 第二阶段
        1.4.3 第三阶段
    1.5 研究现状和不足
    1.6 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2章 夏纪年至商代前期遗存
    2.1 大口二期文化
        2.1.1 文化内涵辨识
        2.1.2 分期与年代
        2.1.3 发展和源流
    2.2 朱开沟文化
        2.2.1 文化内涵辨识
        2.2.2 分期与年代
        2.2.3 发展与源流
    2.3 吕梁山区的东太堡文化遗存
        2.3.1 文化内涵辨识
        2.3.2 分期与年代
        2.3.3 发展与源流
    2.4 吕梁山区南段的夏纪年至商代前期遗存
        2.4.1 文化内涵辨识
        2.4.2 发展与源流
第3章 商代后期遗存
    3.1 李家崖文化
        3.1.1 文化内涵辨识
        3.1.2 分期与年代
        3.1.3 发展与源流
    3.2 吕梁山区其他商代后期遗存
    3.3 西岔文化
        3.3.1 文化内涵辨识
        3.3.2 分期与年代
        3.3.3 发展与源流
    3.4 西坬渠类型
        3.4.1 文化内涵辨识
        3.4.2 年代推断
        3.4.3 发展与源流
    3.5 晋陕铜器群
        3.5.1 文化内涵辨识
        3.5.2 出土情景及材料筛选
        3.5.3 分期与年代
        3.5.4 发展与源流
    3.6 黑豆嘴类型
        3.6.1 文化内涵辨识
        3.6.2 出土情景及材料筛选
        3.6.3 分期与年代
        3.6.4 发展与源流
第4章 文化格局的演进
    4.1 文化谱系及发展脉络
    4.2 演进特征及发展动因
    4.3 对外影响及历史作用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文化传统的衰落与人群流向
    5.1 族群归属
    5.2 历史背景
    5.3 原因推测
    5.4 人群流向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6.1 聚落形态
        6.1.1 聚落布局
        6.1.2 聚落等级
        6.1.3 小结
    6.2 社会分层
        6.2.1 墓葬
        6.2.2 房址
        6.2.3 小结
    6.3 生业形态
        6.3.1 以往观点辨析
        6.3.2 阶段性特征
        6.3.3 小结
    6.4 手工业门类
        6.4.1 阶段性特征
        6.4.2 新兴技术的来源分析
        6.4.3 小结
    6.5 信仰习俗
        6.5.1 瓮棺葬
        6.5.2 卜骨
        6.5.3 其他相关遗迹
        6.5.4 小结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收获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邻境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概述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滕州地区东周时期青铜兵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原因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青铜兵器出土情况及分布区域分析
    第一节 青铜兵器出土情况
    第二节 分布区域分析
第三章 青铜兵器的类型学分析及断代
    第一节 典型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第二节 兵器分期及断代
第四章 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兵器组合问题
    第二节 兵器铭文问题
    第三节 外来文化因素问题
    第四节 兵器铸造工艺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思路
    1.2 研究综述
        1.2.1 楚墓出土带钩情况介绍
        1.2.2 带钩研究现状
        1.2.3 学界对带钩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楚墓带钩的分类与分期
    2.1 楚墓出土带钩的分类
        2.1.1 楚墓带钩的分类
        2.1.2 楚墓带钩分类情况概说
    2.2 楚地带钩的分期
        2.2.1 初见期(春秋晚期)
        2.2.2 发展期(战国早期)
        2.2.3 普及期(战国中期)
        2.2.4 中断期(战国晚期)
    2.3 各式带钩的发展变化
        2.3.1 A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2 B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3 C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4 其他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第3章 楚墓带钩的社会文化研究
    3.1 楚墓带钩主要用途初探
    3.2 楚墓中带钩与墓主身份之关系
        3.2.1 出土带钩楚墓的分类
        3.2.2 墓主身份等级与随葬带钩的关系
    3.3 高等级楚墓出土带钩浅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4)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界定
        1.1.1 时空范围界定
        1.1.2 研究对象界定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发现与研究简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周楚墓的时空框架
    2.1 楚墓的分区和分期
        2.1.1 楚墓的分区
        2.1.2 楚墓的分期
    2.2 各期各区楚墓特征
        2.2.1 铜器墓
        2.2.2 陶器墓
    2.3 楚墓的发展阶段
        2.3.1 楚墓的阶段性特点
        2.3.2 各阶段楚墓分布态势
        2.3.3 各阶段历史背景考略
第3章 东周楚墓的等级构架
    3.1 楚墓分类现状及问题
    3.2 楚铜器墓的分类
        3.2.1 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的验证与调整
        3.2.3 铜器墓等级序列的确立
    3.3 楚陶器墓的分类
    3.4 楚墓所体现的墓主等级及社会地位
第4章 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
    4.1 各阶段楚墓文化构成
        4.1.1 第一阶段文化构成
        4.1.2 第二阶段文化构成
        4.1.3 第三阶段文化构成
        4.1.4 第四阶段文化构成
        4.1.5 第五阶段文化构成
    4.2 各阶段楚墓所见他国(族)有铭楚式器
    4.3 楚墓中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4.4 文化结构的演进
        4.4.1 文化结构演进的历时性
        4.4.2 文化结构演进的区域性
        4.4.3 文化结构演进的层次性
第5章 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
    5.1 各阶段楚阶层人群构成与流动
        5.1.1 第一阶段各阶层分析
        5.1.2 第二阶段各阶层分析
        5.1.3 第三阶段各阶层分析
        5.1.4 第四阶段各阶层分析
        5.1.5 第五阶段各阶层分析
    5.2 阶层结构的演变
        5.2.1 阶层结构演变的历时性
        5.2.2 阶层结构演变的区域性
        5.2.3 阶层结构演变的层次性
第6章 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
    6.1 墓地组织分析
        6.1.1 研究现状及问题
        6.1.2 高中等级贵族的私有墓地
        6.1.3 低等级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
    6.2 组织形态的衍化
第7章 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
    7.1 礼器制度
        7.1.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1.2 青铜礼器墓
        7.1.3 仿铜陶礼器墓
    7.2 棺椁制度
        7.2.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2.2 棺椁重数
        7.2.3 椁室数量
    7.3 礼制规范的变革
        7.3.1 礼制规范的发展变化
        7.3.2 礼制规范与阶层变迁
第8章 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8.1 楚国社会变迁的两条并行主线
        8.1.1 公族集权政治——以高等级贵族统治集团为核心
        8.1.2 社会结构转型——以中下层族众为核心
    8.2 楚国社会变迁的区域差别
    8.3 周代南土之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
        8.3.1 与秦的对比
        8.3.2 与中原的对比
        8.3.3 楚、秦、中原社会变迁差别成因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两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及地理范围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以往研究综述
        1.3.1 类型分析及年代推定
        1.3.2 铭文研究
        1.3.3 纹饰研究
        1.3.4 铸造技术和矿冶分布研究
        1.3.5 起源研究
        1.3.6 器物组合研究及其他方面
    1.4 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
        1.4.1 研究方法
        1.4.2 存在的问题
2 吴越地区青铜剑形制分析
    2.1 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剑的类型
        2.1.1 A型扉耳剑
        2.1.2 B型薄格剑
        2.1.3 C型厚格剑
        2.1.4 D型无格无首剑
        2.1.5 E型其它类剑
    2.2 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剑的分期
        2.2.1 A型扉耳剑的年代
        2.2.2 B型薄格剑的年代
        2.2.3 C型厚格剑的年代
        2.2.4 D型无格无首剑的年代
    2.3 吴越式青铜剑的演变序列
    2.4 小结
3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分析
    3.1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分析
        3.1.1 吴越地区青铜剑陶范及铸造遗址
        3.1.2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合金配比
        3.1.3 吴越地区青铜剑使用铸造技术
        3.1.4 吴越地区青铜剑铭文的制作方法
    3.2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矿料来源分析
    3.3 小结
4 吴越地区青铜剑与共出土兵器的组合分析
    4.1 吴越地区青铜剑与共出土兵器的组合
    4.2 小结
5 吴越地区青铜剑的流动分析
    5.1 青铜剑在吴越地区内的流动
    5.2 青铜剑在吴越地区之外的流动
    5.3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 ——以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时空与对象
        1.1.1 时间范围
        1.1.2 空间范围
        1.1.3 研究对象
    1.2 研究简史与现状
        1.2.1 研究简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关键术语的界定
第2章 墓葬资料分区概述
    2.1 川西平原区
    2.2 川东岭谷区
    2.3 汉水上游区
    2.4 川南滇北区
    2.5 川西南区
第3章 墓葬形制分类与各区墓葬的形制构成
    3.1 墓葬形制分类
        3.1.1 船棺墓
        3.1.2 木(石)椁墓
        3.1.3 木棺墓
        3.1.4 木板墓
        3.1.5 未见葬具的土坑墓
    3.2 各区墓葬的形制构成
        3.2.1 川西平原区墓葬形制构成情况
        3.2.2 川东岭谷区墓葬形制构成情况
第4章 随葬品类型学分析及墓葬分期与年代
    4.1 青铜器类型学分析
        4.1.1 巴蜀文化青铜器
        4.1.2 楚文化青铜器
        4.1.3 吴越和百越文化青铜器
        4.1.4 中原文化青铜器
        4.1.5 秦文化青铜器
        4.1.6 燕文化青铜器
        4.1.7 北方文化青铜器
        4.1.8 融合性青铜器
    4.2 陶器类型学分析
        4.2.1 巴蜀文化陶器
        4.2.2 楚文化陶器
        4.2.3 中原文化陶器
        4.2.4 秦文化陶器
        4.2.5 汉文化陶器
    4.3 墓葬分期与年代
        4.3.1 期段划分
        4.3.2 年代推定
第5章 墓葬等级划分与墓主社会地位
    5.1 墓葬等级划分
        5.1.1 墓葬等级划分的研究现状
        5.1.2 墓葬等级划分的新实践
    5.2 墓葬等级序列与墓主社会地位
第6章 器用制度研究
    6.1 青铜容器
        6.1.1 土着文化青铜容器
        6.1.2 外来文化青铜容器
    6.2 青铜兵器
        6.2.1 土着文化青铜兵器
        6.2.2 外来文化青铜兵器
    6.3 青铜工具
        6.3.1 土着文化青铜工具
        6.3.2 外来文化青铜工具
    6.4 陶容器
        6.4.1 土着文化陶容器
        6.4.2 外来文化陶容器
第7章 巴蜀文化社会变迁研究
    7.1 社会文化结构的时空变迁
        7.1.1 社会文化结构的区域性变迁
        7.1.2 社会文化结构的总体性变迁
    7.2 社会阶层结构的时空变迁
        7.2.1 社会阶层结构的区域性变迁
        7.2.2 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性变迁
    7.3 社会权力结构的时空变迁
        7.3.1 社会权力结构的区域性变迁
        7.3.2 社会权力结构的总体性变迁
第8章 巴蜀古史钩沉:秦汉帝国形成中的两种转变
    8.1 远国归夏:巴蜀族群身份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8.2 王国为郡:巴蜀社会形态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第9章 结语
    9.1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收获
    9.2 本文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后记

(7)论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镀锡青铜器
二、表面富集SnO2的青铜器
三、表面含铬青铜器
四、表面含硫青铜器
五、使用天然防腐涂料的铜鼓

(8)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 研究历史
        二、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一、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年代判断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制作工艺
    第一节 金银器的制造工艺
        一、 范铸工艺
        二、 焊接工艺
        三、 锤鍱工艺
        四、 掐丝(拔丝)工艺
    第二节 金银器的装饰工艺
        一、 磨光工艺
        二、 模压工艺
        三、 针刺工艺
        四、 錾刻、镂空工艺
        五、 镶嵌工艺
        六、 炸珠工艺
    第三节 以金银为原材料的装饰工艺
        一、 贴金、包金工艺
        二、 鎏金、鎏银工艺
        三、 错金银工艺
        四、 平脱工艺
第三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金银器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的类型
        一、 人身装饰
        二、 器物装饰
        三、 祭祀用品
        四、 其他金器
    第三节 夏商西周时期金银器的分区
    注释
第四章 东周时期的金银器
    第一节 东周时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东周时期金银器的类型
        一、 纯金银质器物
        二、 以金银为装饰原料的其他器物
    第三节 东周时期金银器的分区
        一、 北方地区
        二、 中原地区
        三、 南方地区
        四、 西南地区
    注释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金银器
    第一节 秦汉时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秦汉时期金银器的类型
        一、 纯金银质器物
        二、 以金银为装饰原料的其他器物
    第三节 秦汉时期金银器的分区
        一、 中原地区
        二、 南方地区
        三、 西南地区
        四、 北方地区
    注释
第六章 中国早期金银器相关问题讨论
    第一节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发展阶段
        一、 萌芽阶段
        二、 初步发展阶段
        三、 定型阶段
    第二节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区域差异
        一、 北方地区
        二、 中原地区
        三、 西南地区
        四、 南方地区
    第三节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起源及传播过程
        一、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起源
        二、 中国早期金银器的传播过程
第七章 结语
附图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西周青铜器出土概况
    2.2 西周青铜器研究简况
        2.2.1 青铜文化研究
        2.2.2 科学分析研究
        2.2.3 铸造工艺研究
        2.2.4 小结
    2.3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
        2.3.1 墓地概况
        2.3.2 年代与布局
        2.3.3 文化与族属
    2.4 叶家山青铜器研究
        2.4.1 铜器出土概况
        2.4.2 相关问题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金相组织检验
        3.2.2 SEM-EDS分析
        3.2.3 ICP-AES分析
        3.2.4 MC-ICP-MS分析
        3.2.5 X射线探伤无损检测
        3.2.6 制作工艺现场调查
4 样品与分析检测结果
    4.1 样品采集情况说明
    4.2 材质界定与说明
    4.3 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的检测分析
        4.3.1 大型墓出土铜器检测结果
        4.3.2 中型墓出土铜器检测结果
        4.3.3 中小型墓出土铜器检测结果
        4.3.4 小结
    4.4 叶家山M28出土铜锭的检测分析
    4.5 羊子山M4出土青铜器的检测分析
        4.5.1 羊子山M4铜器检测结果
        4.5.2 羊子山M4铜器技术特征
    4.6 铅同位素比值与微量元素的分析
        4.6.1 叶家山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4.6.2 羊子山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4.6.3 叶家山铜器微量元素分析
5 叶家山青铜器技术特征及相关问题
    5.1 青铜器器物类型与合金成分
        5.1.1 材质构成
        5.1.2 少量与微量元素
    5.2 叶家山铜器若干成形与加工工艺
        5.2.1 铜甗挂箅钩的制作
        5.2.2 铜器的焊接工艺
        5.2.3 铜器的铸补工艺
        5.2.4 铜器芯撑的制作
    5.3 叶家山大墓出土青铜器的比较
    5.4 关于叶家山青铜“兵礼器”
    5.5 关于成组铜礼器生产的问题
    5.6 小结
6 叶家山铜器群矿料利用的相关问题
    6.1 铅同位素考古在古代青铜器研究中的应用
    6.2 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及存在的问题
        6.2.1 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
        6.2.2 铅同位素考古存在的问题
    6.3 MC-ICP-MS技术在铅同位素考古中的应用
    6.4 叶家山青铜器群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6.4.1 关于铜器锈蚀产物铅同位素比值的问题
        6.4.2 合金料的添加对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结果的影响
        6.4.3 叶家山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特征
    6.5 叶家山青铜器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铜器铅同位素的比较
        6.5.1 叶家山曾器与其他地区西周铜器铅同位素的比较
        6.5.2 叶家山曾器与其他地区商代铜器铅同位素的比较
        6.5.3 叶家山商器与其他地区商代铜器铅同位素的比较
    6.6 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
        6.6.1 叶家山青铜器的铅同位素V矢量填图
        6.6.2 叶家山曾国青铜器的铜矿料来源
        6.6.3 叶家山曾国青铜器的铅矿料来源
    6.7 小结
7 随州地区青铜文化区域特征暨西周时期青铜生产机制问题
    7.1 关于M28出土铜锭的相关问题
        7.1.1 铜锭的成分
        7.1.2 铜锭的产地
        7.1.3 铜锭的文化内涵
    7.2 随州与其他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7.2.1 与殷墟铜器的关系
        7.2.2 与洛阳地区的关系
        7.2.3 与关中地区的关系
        7.2.4 与晋南地区的关系
        7.2.5 与山东地区的关系
        7.2.6 与北京琉璃河的关系
        7.2.7 小结
    7.3 随州及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区域特征
        7.3.1 叶家山曾侯墓与羊子山噩侯墓铜器比较
        7.3.2 叶家山铜器与随枣地区其他时期铜器的比较
    7.4 西周时期金属物料流通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架构
        7.4.1 关于西周时期金属物料流通的问题—“金道锡行”
        7.4.2 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周王室集中配置青铜物料资源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地出土西周时期重要铜器群统计表(不完全统计)
附录B 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金相组织鉴定结果
附录C 羊子山M4出土铜器金相组织鉴定结果
附录D 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
附录E 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确定与研究意义
        一 海岱地区的自然地理及其文化沿革
        二 选题的确定与研究意义
        三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四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简史和研究现状
        一 金石学范畴的着录与考释阶段
        二 考古学范畴的综合研究阶段
        三 研究现状
上编: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整理
    第一章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分析
        第一节 青铜容器
        一 煮食器
        二 盛食器
        三 酒器
        四 水器及其他
        第二节 青铜乐器
        第三节 青铜兵器
        第四节 青铜工具
        第五节 青铜车马器
    第二章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分期与时代
        第一节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分期
        一 组的划分
        二 期的划分
        第二节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各期的时代推断
    第三章 海岱地区商周墓葬中铜容器的组合
        一 中原地区商周铜容器基本组合的演变简况
        二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组合情况
        三 小结
    第四章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纹饰
        第一节 动物类纹饰
        一 兽面纹
        二 夔纹
        三 鸟纹
        四 龙纹
        五 蛇纹
        六 窃曲纹
        七 波曲纹
        八 鳞纹
        九 目纹
        十 其它动物纹
        十一 不知名动物纹
        第二节 几何类纹饰和人物画像纹
        一 联珠纹
        二 乳丁纹
        三 弦纹
        四 绹索纹
        五 涡纹
        六 云雷纹
        七 三角纹
        八 直楞纹
        九 瓦棱纹
        十 矢状纹
        十一 叶形纹
        十二 人物画像等刻划类纹饰
        第三节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纹饰的演变、特征及其背景、内涵分析
        一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纹饰的演变
        二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纹饰的时代特征
        三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纹饰的区域特征
        四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纹饰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第五章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铭文
        第一节 海岱地区商周铜器铭文的铭辞分类
        一 标明器用场所者
        二 器用场所不明但器物用途明确者
        三 器用场所及器物用途皆不明者
        第二节 海岱地区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国、氏、姓与职官
        一 海岱铜器铭文中的国、氏、姓
        二 海岱铜器铭文中的职官
        第三节 海岱地区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徽铭
        一 仅见于海岱地区的徽铭
        二 主要发现于海岱地区的徽铭
        三 海岱地区占有一定比例的徽铭
        第四节 海岱地区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列国婚姻关系
        一 商代后期
        二 两周时期
        第五节 海岱地区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史实
        一 军事战争
        二 世系源流
        三 齐霸诸侯
        四 制度条文
        五 齐侯服丧
        第六节 海岱地区商周铜器铭文的区域特征
        一 字形书体
        二 修辞体例
        三 历日纪年
        小结
下编: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
    第六章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文化因素分析及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文化因素分析
        一 青铜器形制的文化因素分析
        二 青铜容器组合的文化因素分析
        三 青铜器纹饰的文化因素分析
        第二节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文化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互动
        一 周边地区商周青铜文化对海岱地区的影响
        二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第七章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文化的格局与演进
        第一节 海岱地区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格局及其演进
        一 海岱地区商代早期的青铜文化格局
        二 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前段的青铜文化格局
        三 西周早期后段至西周晚期
        第二节 海岱地区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的青铜文化格局
        一 时间上的特征与演进
        二 地域上的特征与演进
        第三节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文化格局形成及演进的背景探讨
        一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文化格局的特点
        二 海岱青铜文化格局的形成及演进的背景分析
    第八章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族别与国别特征
        第一节 海岱地区商代青铜器的族别特点
        一 (?)族铜器的特点
        二 史族铜器的特点
        三 亚丑族铜器的特点
        四 融族铜器的特点
        五 爻族铜器的特点
        六 己竝族铜器的特点
        七 (?)族铜器的特点
        第二节 海岱地区周代青铜器的国别特点
        一 鲁国铜器的特点
        二 齐国铜器的特点
        三 莒国铜器的特点
        四 薛国铜器的特点
        五 小邾国铜器的特点
        六 邿国铜器的特点
        七 夆国(族)铜器的特点
        八 滕国铜器的特点
        九 纪国铜器的特点
        十 杞国铜器的特点
        十一 邾国铜器的特点
    第九章 多维视角下的海岱青铜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相关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海岱地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用制度
        一 海岱地区的爵觚制度
        二 海岱地区的鼎簋制度
        三 海岱地区的编钟制度
        第二节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在墓葬中的摆放规则
        一 研究缘起
        二 海岱地区商代至西周初期青铜器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
        三 海岱地区西周早期至春秋初期青铜器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
        四 海岱地区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青铜器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
        五 小结
        第三节 性别考古学视角下的海岱青铜器
        一 国内性别考古学研究简况
        二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性别特点
        三 小结
        第四节 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地与矿料来源
        一 海岱地区的铜矿分布及相关文献记载
        二 海岱地区商周铜器的矿料来源与铸造地探讨
附论一 制度、思想与物质的重奏:中国青铜文化中期质变论——海岱铜器分期的启示
    一 命题的提出
    二 相关解释
    三 一些推断
    四 运行机制
附论二 海岱地区列国交界地带出土青铜器的族属与国别推断
    一 墓葬族属区分度的理论探讨
    二 海岱地区列国交界地带出土青铜器的族属与国别推断
    小结
    附:沂水纪王崮春秋大墓(M1)的族属与国别推断
附论三 碰撞、融合与新生:海岱地区东周时期文化繁荣之原因的考古学察——以海岱南部东周青铜器为例
    一 铜容器形制分析
    二 铜容器组合分析
    三 铜器墓葬中其他资料的辅助分析
    四 复杂性成因探讨
    五 小结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东周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D]. 祁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2]滕州地区东周时期青铜兵器研究[D]. 徐吉峰. 山东大学, 2020(02)
  • [3]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D]. 张瑞. 安徽大学, 2020(07)
  • [4]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D]. 尚如春. 吉林大学, 2019(10)
  • [5]两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剑研究[D]. 张玲.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6]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 ——以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为中心[D]. 向明文. 吉林大学, 2017(09)
  • [7]论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J]. 陆秋燕. 文物春秋, 2016(04)
  • [8]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考古学研究[D]. 江楠. 吉林大学, 2015(08)
  • [9]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D]. 郁永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15
  • [10]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D]. 毕经纬.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