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处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宇,马麟[1](2021)在《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治理方案优选》文中研究指明锡铁山铅锌矿存在采空区数量多、规模大、空间关系复杂的问题。为了安全开采深部矿体,采用3DMine软件建立铅锌矿采空区立体可视化模型,掌握采空区的三维形态,统计出采空区体积总量超过900万m3。对采空区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从安全、成本、治理周期等方面对不同的治理方案进行比选。结果得出,该铅锌矿采空区治理适合封闭隔离和崩落围岩形成缓冲垫层的方案。
孙文敬,王斐,侯俊,张小瑞[2](2020)在《锡铁山铅锌矿通风系统优化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锡铁山铅锌矿通风系统优化工程为研究背景,对矿山通风系统进行优化。通过现场调查监测与分析,提出3种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综合考虑通风阻力、安装设计费及工程量等因素,最终确定选择3 142 m、3 055 m平硐及斜坡道进风38勘探线、03勘探线、035勘探线风井回风地表抽出式通风方案为本次通风系统改造优化方案。优化工程完成后经实际参数测量,通风系统得到很大改善,风量达到设计要求,改善了井下作业条件,为矿山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其他有通风难题的矿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王建国,李玮,张世珍[3](2020)在《柴北缘锡铁山矿区尾矿铅锌分布特征及污染防治探讨》文中提出锡铁山铅锌矿床是柴北缘铅锌成矿带最典型的大型铅锌矿床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锡铁山已有多年的开发历史,矿业活动所产生的固废物会携带高浓度的污染元素,而尾矿库是污染元素的重要聚集场所。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分析尾矿库矿物组合及铅锌元素赋存状态,旨在揭示高原地表环境下铅锌重金属迁移、赋存形态及累积过程,阐明重金属铅锌元素迁移机制。通过在沉积物中剖面分层采样,对样品矿物组合及铅锌含量进行分析,总结铅锌含量分布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尾矿中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及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角闪石及透辉石。尾矿库中重金属铅锌含量均高于背景值,铅元素迁移能力中等,锌元素迁移能力相对较强,该研究认识有利于绿色矿山建设,有利于生态效应理论积累新知识。
王荆程[4](2018)在《新时期下的老矿山锡铁山矿的发展与出路》文中提出青海省属资源型省份,锡铁山铅锌矿作为青海省最老的矿山之一,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目前面临着资源锐减,开采资源埋藏深,设备老化,采选工艺突破难度过大,绿色示范矿山尚未建成,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压力大,人文环境和城镇城市功能弱,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锡铁山铅锌矿,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地处大柴旦镇南部75公里,锡铁山铅锌矿,隶属于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锡铁山分公司。其地理坐标:北纬37°20′,东径95°34′。是我国大型铅锌矿床。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部。处于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南侧,柴达木地块北缘。本论文就从老矿山锡铁山矿的资源现状、找矿前景,对选矿技术的改进,如何推进绿色示范矿山建设,加快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城镇城市的整体布局,努力实现可续性发展进行探索。首先矿山资源自身的探索:锡铁山矿区累计探明铅、锌金属量332万吨。含铅3.7%4.7%、锌5.4%7.2%,伴生有银、硫、金。就目前的生产能力,其矿山服务年限有限。虽然近年来探矿增加获得了几十万吨铅锌资源量,但无法满足矿山发展的需求,应该利用新的成矿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加大深部探矿力度,为矿山后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立足本矿山资源,放眼周边柴北缘、东昆仑和世界的矿产资源,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其次选矿技术方面,通过新鲜厂的建立,在目前选矿技术较为成熟,且暂时无法创新选矿技术的前提下,通过新选厂的建立,提升科技化、自动化通过减少人工等多种形式达到降本增效的功能,从而从成本、安全等多方面提升老矿山锡铁山的生存能力。最后是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全局性的变革,要树立从建设绿色矿山寻求效益的思路,以绿色发展为重点,建设绿色矿山,建立循环旅游区,提前完成矿山企业的转型改造。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与锡铁山铅锌矿技术员工,设计施工单位,相关资料查询,通过技术资料,与行业老专家交流,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老矿山锡铁山,发展的出路。其主要技术方法为调研,技术论证,相关资料对比,以论证的形式,探索出适合新时期下的老矿山锡铁山矿的发展与出路。
陆双平[5](2018)在《锡铁山铅锌矿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凸显》文中认为8月下旬,为调研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实际建设情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一行来到了青海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铅锌矿实地考察。这个已通过验收的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的企业,在老旧矿山建设绿色矿山方面成效突出,许多方面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现将该企业的建
严成涛,韩强,伍耀斌,张青成[6](2016)在《某铁矿特大采空区处理方案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某铁矿露天坑挂帮矿前期采用分段空场法开采,在开采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总体积超过120×104m3的特大采空区。通过分析采空区处理的一般方法,结合采空区现场调查情况、地表允许塌陷以及下部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的特点,选择爆破崩落法进行处理。经对比分析硐室爆破、扇形深孔爆破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终在F53断层附近采空区顶板薄弱地段,利用扇形炮孔微差爆破技术使采空区与地表贯通形成泄压天窗,使采空区逐步白行垮冒,垮落岩石充填空区作为下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覆盖层,不仅实现了采空区安全处理,并且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成本。
安凤平[7](2011)在《微震信号识别、定位及其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微地震是矿山在开采过程而诱发的矿山岩层结构破裂导致突然失稳破坏的一种动力学现象,它是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如果微地震一旦发生,就很有可能影响正常生产,并造成一定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通过矿山开采经验,可以知道,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矿山进入深部开采状态,这样微地震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将大大增加,其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会进一步加大。本文通过分析微地震的自身特点、发生的条件以及导致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机理性分析,对可能产生的微地震事件的地点和时间进行经验性探讨和分析,对于微震源的定位精度进行优化和探讨,总结出适合锡铁山铅锌矿的微地震监测和分析系统,这为以后建立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微地震监测分析系统做充足的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锡铁山铅锌矿微地震监测分析系统,研究其传感器布置规律,采集卡的选取、采集频率的设置范围和相关参数的优化和选取。对于干扰系统运行的电力、人为何自然因素的影响,采取了由内到外的综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实际运行表明,在这些防护措施的保护下,此系统能够正常良好的运行,取得了预测的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锡铁山铅锌矿微地震监测分析系统的构建、实施以及现场监测的效果,并且给出了相关功能和界面的介绍。给出了监测到微地震信号及干扰信号,通过HHT理论对其收集的微地震信号进行去噪,通过自动拾取P波的到时,从而为震源定位做出准备。本文研究了适用于锡铁山铅锌矿特点的微地震震源定位算法,首先通过已经自动拾取的P波到时,而后利用震源扫描算法对其进行定位,然后与实际监测的微地震位置进行对比,其绝对误差不超过8.1m,完全能够满足正常生产的技术需要。最后,根据锡铁山铅锌矿微地震监测分析系统的长期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一种适合锡铁山铅锌矿的基于动态监测的岩层稳定性超前预报方法,通过此方法对于后两个月可能发生的微地震地点和时间进行超前预报,所得预报结果与实际相比,误差很小,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也为以后矿山微地震监测和分析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和依据。
杨茂松[8](2008)在《冶金矿山矿井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矿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受地质、埋藏条件的约束大,并且影响安全的因素多。大部分矿山为地下开采,地下作业场所狭小、阴暗、潮湿、多变,生产环节多,过程复杂,导致灾害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多,大型机具及高风险作业在大部分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因此,矿山的各种危害比其他行业严重而且频繁,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采矿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分析,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冶金矿山矿井安全因素与事故类型,对模糊综合评价理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冶金矿山矿井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评价模型,针对具体矿山进行应用,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冶金矿山矿井安全影响因素。矿山矿井安全事故具有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可预防性等特点;影响矿井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人、机、环境、管理因素和社会环境。2.分析了冶金矿山矿井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矿山矿井安全事故主要有工程地质灾害、高空坠落、爆破安全事故、职业伤害、水灾、火灾、机械伤害和车辆伤害等。3.分析了矿井安全评价单元与评价因素。评价单元的划分能够建立评价的着眼点,而评价因素的分析可以建立评价的具体内容。4.建立了冶金矿山矿井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与评价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以安全管理、爆破作业、采掘、总图布置、供电、防排水、运输与提升、通风防尘、防灭火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5.确立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适合矿井这样的复杂系统。6.构建了矿山矿井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矿井安全现状进行量化研究,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杨茂松,左治兴[9](2008)在《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围岩稳定性突变理论分析》文中指出采空区失稳是生产矿山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应用突变理论对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围岩、顶板失稳破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采空区危害的措施。
梁彦波[10](2007)在《探析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处理方法》文中提出通过对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的分类,采空区目前现状的分析,提出采空区处理的方法。
二、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处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处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治理方案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空区现状 |
2 采空区治理方案选择 |
2.1 采空区治理技术 |
2.2 采空区治理方案优选 |
3 结论 |
(2)锡铁山铅锌矿通风系统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 |
2 矿山通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矿山井下通风系统测定 |
2.1.1 主扇装置性能测定 |
2.1.2 风量测定 |
2.2 通风现状 |
2.3 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
3 矿山通风系统优化 |
3.1 方案一 |
3.1.1 东部 |
3.1.2 中部 |
3.1.3 西部 |
3.2 方案二 |
3.3 方案三 |
3.4 技术方案比选 |
4 工程应用 |
5 结语 |
(3)柴北缘锡铁山矿区尾矿铅锌分布特征及污染防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矿石矿物特征 |
3 尾矿固废物 |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 Pb,Zn含量分布特征 |
3.3 矿区Pb、Zn污染防治方法 |
4 研究认识对有效预防污染事故的意义 |
5 结论 |
(4)新时期下的老矿山锡铁山矿的发展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2 选题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
1.4 论文整体结构安排 |
第2章 矿山资源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区域变质作用 |
2.3 矿区地质 |
2.3.1 矿区地层 |
2.3.2 矿区构造 |
2.3.3 矿区岩浆岩 |
2.3.4 矿体地质特征 |
2.4 找矿前景分析及建议 |
2.4.1 找矿前景 |
2.4.2 找矿技术建议 |
2.5 矿山资源的储备 |
2.5.1 寻找储备资源的原因 |
2.5.2 周边铅锌矿矿山资源 |
2.5.3 国外铅锌矿矿山资源 |
2.6 建立自己的行业大数据库 |
第3章 选矿技术 |
3.1 选矿技术现状 |
3.2 选矿工艺流程 |
3.2.1 碎矿阶段 |
3.2.2 选矿阶段 |
3.2.3 脱水阶段 |
3.3 新选厂的建设 |
3.3.1 新选厂的优势 |
3.3.2 新选厂的效益 |
3.4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的建议 |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 |
4.1 绿色矿山建设 |
4.1.1 矿区主要特征 |
4.1.2 绿色矿山建设现状 |
4.1.3 绿色矿山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建议 |
4.2 循环旅游圈建设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锡铁山铅锌矿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凸显(论文提纲范文)
锡铁山铅锌矿简单情况 |
绿色矿山建设简单情况 |
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做法 |
绿色矿山建设典型经验与成效 |
(6)某铁矿特大采空区处理方案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 工程地质条件及采空区形态特征 |
3 采空区处理方法 |
4 爆破崩落方案 |
4.1 方案Ⅰ |
4.1.1 采空区顶板作业安全厚度确认 |
4.1.2 设计方案 |
4.1.3 方案优缺点 |
4.2 方案Ⅱ |
4.2.1 覆盖岩层厚度计算 |
4.2.2 设计方案 |
4.2.3 方案优缺点 |
4.3 方案Ⅲ |
4.3.1 采空区顶板开天窗形成泄压口处理效果分析 |
4.3.2 设计方案 |
4.3.3 方案优缺点 |
4.4 方案选择及实施结果 |
5结论 |
(7)微震信号识别、定位及其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微地震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HHT 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微地震的特点及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2.1 微地震的特点 |
2.2 微地震信号的特点 |
2.3 微地震的发生条件及机理 |
2.3.1 微地震现象的产生 |
2.3.2 微地震的分类及危害 |
2.3.3 由采矿活动导致微地震的力学机理 |
2.3.4 微地震发生的条件 |
2.3.5 微震波的传播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地震监测定位系统构成 |
3.1 系统构成总体方案设计 |
3.2 系统硬件选型 |
3.2.1 微震监测传感器装置的设计 |
3.2.2 微震监测系统的设计 |
3.2.3 上位机的选型 |
3.3 监测系统软件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软件实现 |
4.1 系统功能 |
4.2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4.2.1 虚拟仪器技术 |
4.2.2 LabVIEW 软件简介及其特点 |
4.2.3 软件构成 |
4.2.4 监控主界面 |
4.3 各模块简介 |
4.3.1 信号采集模块 |
4.3.2 数据处理模块 |
4.3.3 参数设置模块 |
4.3.4 安全预警模块 |
4.3.5 历史速度曲线存储和查询模块 |
4.3.6 数据库管理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地震信号的信号分析方法 |
5.1 HHT 信号分析方法 |
5.1.1 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 |
5.1.2 Hilbert 变换与Hilbert 谱 |
5.1.3 HHT 方法的优缺点 |
5.2 HHT 分析方法的仿真实验 |
5.3 基于HHT 的微地震振动信号分析 |
5.4 HHT 分析方法有关研究问题 |
5.4.1 EMD 分解方法 |
5.4.2 信号的物理意义 |
5.4.3 信号分解的端点效应 |
5.4.4 信号分解的包络问题 |
5.5 HHT 分析方法的完备性和正交性 |
5.5.1 完备性的验证 |
5.5.2 正交性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动态监测结果的岩体稳定性超前预报 |
6.1 固有模态提取的基本原理 |
6.2 SVM 函数拟合预测建模 |
6.3 超前预报方法普适性的工程实例验证 |
6.3.1 滑坡位移 |
6.3.2 开挖边坡位移 |
6.3.3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报 |
6.3.4 顶板压力预报 |
6.3.5 中国大陆强震年度最大震级时间序列预报 |
6.4 超前预报方法在微地震监测安全预测中的实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微地震震源定位 |
7.1 地震定位方法综述 |
7.1.1 Geiger 定位 |
7.1.2 多事件定位 |
7.1.3 台偶时差定位 |
7.1.4 非线性定位法 |
7.1.5 双重残差法(DDA) |
7.1.6 主事件定位(ATD) |
7.2 微地震定位方法 |
7.2.1 微震发震时刻和初动方向的确定 |
7.2.2 单台定位 |
7.2.3 两台、三台定位 |
7.2.4 多台定位 |
7.2.5 震源扫描算法定位 |
7.2.6 改进的震源扫描算法定位 |
7.2.7 变量代换法 |
7.3 微震源定位的优化方法 |
7.3.1 变量代换定位的优化 |
7.3.2 微震源定位残差优化法 |
7.3.3 中心化方法 |
7.3.4 相对定位结果的优化 |
7.4 微震定位精度的评价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微震信号的识别与震源定位及预报在锡铁山铅锌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8.1 锡铁山铅锌矿微震事件分析 |
8.2 锡铁山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评价 |
8.3 锡铁山微震监测系统的地压安全预测预报能力 |
8.4 小结 |
主要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8)冶金矿山矿井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安全评价 |
1.1.1 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 |
1.1.2 安全评价方法简介 |
1.2 国内外安全评价的发展和现状 |
1.3 冶金地下矿山安全现状 |
1.4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
2.1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
2.2 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
2.2.1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2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
2.2.3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
2.2.4 动态变化理论 |
2.2.5 轨迹交叉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冶金矿山矿井安全影响因素及事故类型分析 |
3.1 冶金矿山矿井构成 |
3.2 冶金矿山矿井安全事故类型分析 |
3.2.1 工程地质灾害 |
3.2.2 高处坠落事故 |
3.2.3 爆破安全事故 |
3.2.4 职业危害 |
3.2.5 矿山水灾 |
3.2.6 矿山火灾 |
3.2.7 矿山机械、车辆伤害 |
3.3 冶金矿山矿井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原则 |
3.3.2 矿山安全事故的特点 |
3.3.3 矿山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山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
4.1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基础 |
4.1.1 模糊的概念 |
4.1.2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 |
4.1.3 模糊集的表示方法 |
4.2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4.2.1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始数学模型 |
4.2.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模型 |
4.3 安全现状评价结果的推求以及效果等级的确定 |
4.3.1 安全现状评价结果的推求 |
4.3.2 安全状况等级的确定 |
4.4 模糊综合评价的优缺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冶金矿山矿井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1 矿山安全评价因素分析 |
5.1.1 矿山设备固有安全性 |
5.1.2 矿山安全生产环境 |
5.1.3 矿山安全管理 |
5.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5.2.1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
5.2.2 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
5.3 矿山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5.3.2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4 安全评价因素的权重确定 |
5.4.1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 |
5.4.2 矿山矿井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锡铁山铅锌矿矿井安全现状评价 |
6.1 矿山概况 |
6.2 安全评价因素权重计算 |
6.2.1 准则层权重计算 |
6.2.2 指标层权重计算 |
6.2.3 安全评价因素权重 |
6.3 评价结果 |
6.4 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围岩稳定性突变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现状 |
2 采空区围岩稳定性的突变理论描述 |
3 锡铁山铅锌矿地表塌陷形成过程分析 |
(1) 突变破坏阶段。 |
(2) 破坏扩大阶段。 |
(3) 地表塌陷阶段。 |
(4) 扩展下移阶段。 |
4 预防采空区危害的措施 |
四、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处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治理方案优选[J]. 高天宇,马麟. 现代矿业, 2021(09)
- [2]锡铁山铅锌矿通风系统优化及应用[J]. 孙文敬,王斐,侯俊,张小瑞. 黄金, 2020(11)
- [3]柴北缘锡铁山矿区尾矿铅锌分布特征及污染防治探讨[J]. 王建国,李玮,张世珍.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0(01)
- [4]新时期下的老矿山锡铁山矿的发展与出路[D]. 王荆程. 吉林大学, 2018(04)
- [5]锡铁山铅锌矿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凸显[N]. 陆双平. 中国有色金属报, 2018
- [6]某铁矿特大采空区处理方案设计研究与应用[J]. 严成涛,韩强,伍耀斌,张青成. 中国矿山工程, 2016(04)
- [7]微震信号识别、定位及其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D]. 安凤平.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0)
- [8]冶金矿山矿井安全现状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 杨茂松. 中南大学, 2008(01)
- [9]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围岩稳定性突变理论分析[J]. 杨茂松,左治兴. 采矿技术, 2008(02)
- [10]探析锡铁山铅锌矿采空区处理方法[J]. 梁彦波. 中国科技信息,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