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分析正丁醛

气相色谱法分析正丁醛

一、气相色谱法分析正丁醛(论文文献综述)

全蕊[1](2020)在《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药作为一种有效减少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技术手段,给农产品带来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因过量或不合理使用造成了质量安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影响,导致其营养成分、香气味感、颜色质地等发生改变。丁氟螨酯是一种新型的杀螨剂,其作用机制新颖,防治红蜘蛛效果明显,主要应用作物为柑橘和苹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丁氟螨酯为研究对象,苹果为研究媒介,利用现代检测分析技术和组学技术,来研究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丁氟螨酯的科学使用提供合理依据,为改善和提升苹果品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电子鼻技术进行风味差异分析,结果发现,经不同浓度丁氟螨酯处理后的苹果样品,其整体风味有明显差异,且5倍施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风味组分差异最大。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顶空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ME-GC-MS)对差异风味组分进行定性与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丁氟螨酯后苹果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丁氟螨酯会降低苹果中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含量,且随施药浓度的增大,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烃类总量略有增加,醛类和酮类等物质的含量未发生明显的变化。2.利用多种检测方法对苹果中典型的营养指标进行靶向定量,来评价不同浓度的丁氟螨酯对苹果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施用丁氟螨酯对苹果中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酚以及钙元素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使葡萄糖、总蛋白、钾和镁元素的含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1.5倍施药组中果糖、苹果酸、乳酸和维生素E的含量有所升高,山梨醇和维生素C的含量下降,而高浓度时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施用丁氟螨酯后大多数氨基酸的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氨基酸作为香气物质的合成前体,其变化可能涉及复杂的机制效应。3.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KEGG代谢通路的分析,对丁氟螨酯处理后的苹果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发现,1.5倍施药组与空白组间共鉴定出39个代谢物的水平发生变化,5倍施药组与空白组间共鉴定出34个,1.5倍施药组与5倍施药组间共鉴定出25个差异代谢物。苹果中受丁氟螨酯干预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有机酸代谢、多酚代谢和脂质代谢。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是系统而复杂的,苹果中风味组分及营养物质的产生是由多条代谢通路所构成,丁氟螨酯可能通过影响这些代谢通路中关键酶的活性来同时调控苹果中风味和营养的变化。

朱静[2](2019)在《气相色谱法测定煤基费-托合成混醇中的含氧化合物》文中认为煤基费-托合成混醇中含有醛、酮、酸、酯等复杂组分,各组分之间存在干扰,组分分离及定量存在较大困难。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选择热导检测器(TCD),以聚乙二醇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分离,结合质谱定性、外标法定量,消除了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对水、低碳醛、酸响应低或不响应造成的归一化计算误差导的问题,建立了测定煤基费-托合成混醇中水及C7以下的有机含氧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可快速、准确地为工艺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耿超[3](2019)在《燃料低温重整对发动机燃烧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实现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均质压燃(HCCI)、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CCI)等多种燃烧模式相继提出,重整制氢技术在内燃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氢气活性单一,这限制了内燃机缸内充量活性随工况变化的灵活控制,而燃料低温氧化产物的多样性为内燃机缸内活性的灵活变化提供了可能,且低温氧化可以根据边界条件变化具有灵活的产物组合,同时不受催化剂选择和活性优化的限制,低的重整温度更容易实现;因此,低温重整在实现内燃机全负荷高效清洁燃烧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为此,本文提出了内燃机低温重整燃烧新模式,同时针对燃料低温重整对发动机燃烧影响机理进行探究。本文搭建了一套发动机低温重整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重整条件的灵活控制;本研究还建立了在线定量气相色谱(GC)检测系统,对低温重整产物进行检测,运用光学诊断方法(高速摄影成像法和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对缸内燃烧火焰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利用CHEMKIN软件结合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对重整产物进行活性评价,以及对重整燃烧进行化学动力学分析。首先,本文对HCCI低温重整燃烧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重整温度较低(423 K)时,PRF0(正庚烷)和PRF50都不会发生低温氧化;低温重整产物主要包括氢气、一氧化碳、烯烃、醛类、烷烃、炔烃、醇类和酮类;相比于PRF50,PRF0能产生更多的重整产物。低温重整能推迟HCCI着火,减缓HCCI燃烧速率,促进更多燃料的完全燃烧,进一步抑制缸内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每一种低温重整产物的活性不同,大部分低温重整产物都会降低缸内充量活性,这应该最终导致了HCCI发动机测试中着火时刻的推迟。相比于PRF0,促进PRF50着火的重整产物明显增多,而大部分重整产物对PRF50燃料着火时刻的影响能力减弱。低温重整可以作为解决HCCI燃烧相位控制困难、燃烧速率过快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将燃料低温重整产物通过气道进入发动机缸内,通过预混燃料的低温重整产物,结合缸内喷射相同的燃料,本文提出了基于低温重整的单燃料RCCI概念,并针对该概念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重整温度提高(523K→623K),正庚烷重整转化率增大。低温重整能推迟单燃料RCCI着火,且重整温度越高,滞燃期越长。当重整没有发生时,单燃料RCCI出现两阶段低温放热,第一阶段的低温放热是由气道进入缸内的未发生重整的正庚烷引起的;当重整发生时,由于低温重整产物较低的活性,两阶段低温放热消失,同时,一些来自于低温重整产物中的醛类和酮类产生的PLIF信号出现在低温放热之前;低温重整减缓了低温放热阶段的甲醛演变过程,使单燃料RCCI燃烧更加平缓,使碳烟生成量降低。低温重整产物的热稀释影响和化学影响共同决定着着火时刻的变化,每一种低温重整产物的热稀释影响均会导致着火的推迟,而在各重整产物的化学影响下,既有能推迟着火的物质,也有能促进着火的物质;对于综合影响下可以促进着火的物质,其化学影响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于综合影响下可以推迟着火的物质,是热稀释影响还是化学影响占据主导,要根据推迟程度进行判断。低温重整能降低低温放热阶段的主反应速率,这是导致着火推迟的主要原因,此时,低温重整产物的热稀释影响在影响着火的因素中占据主导。正丁醇作为柴油燃料的氧添加剂,因其良好的发动机性能表现得到了广泛关注,为此,本文研究了正庚烷/正丁醇掺混燃料的低温重整对发动机燃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丁醇掺混比例(30v%<B30>、50v%<B50>和70v%<B70>)的增加,重整产物中CO和醛类的摩尔分数升高,而烃类、H2、酮类和醇类的量降低。无论缸内早喷还是晚喷,低温重整均会推迟B30和B50燃料的着火,但对B50燃料的影响更小些,却能促进B70燃料的着火,低温重整引起的活性变化趋势并不受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层度的影响。相比于早喷,低温重整对晚喷工况的影响较小。低温重整可以导致B30和B50燃料的火焰发展模式更趋向于火焰传播,火焰发展变缓;尽管对于晚喷的B70燃料来说,无论是否发生重整,火焰传播在火焰发展中均占据主导,但低温重整仍使得早喷和晚喷的B70燃料的火焰发展都有顺序自然的趋势,火焰发展速度加快。然而在晚喷情况下,对B30和B50燃料来说,低温重整会导致燃烧室出现无焰区,这或许会引起未燃碳氢排放的增多。相对于早喷,晚喷会有较多的碳烟生成;低温重整可以导致B30和B50燃料的碳烟生成减少,而B70燃料的碳烟生成会因重整而增多。超过半数的重整产物均会推迟三种掺混燃料的着火,3-C7H14、1,3-C5H8、C3H8和C2H6具有较强的推迟着火的能力,而C2H3CHO、C2H2和CH3CHO具有更强的促进着火的能力。除了CO、1-C5H10、1-C6H12和1-C7H14外,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其余物质对三种掺混燃料着火的影响均是减弱的;无论混合气浓度大小,主要重整产物对三种燃料着火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重整产物中的醛类是改变缸内充量活性的关键物质。低温重整产物对发动机着火时刻的影响同时取决于重整产物中的物质种类和浓度,而每一种重整产物的浓度甚至种类,通常会受重整条件(燃料种类、重整当量比、重整温度、滞留时间等)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可以推断出,低温重整是灵活控制发动机缸内充量活性的一种方法,具有实现内燃机全负荷高效清洁燃烧的潜力。

陶翠[4](2019)在《沙棘叶白雀木醇的制备及体外降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目前在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广泛种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辽宁、新疆、西藏等省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沙棘具有显着的调节血脂、抗炎、抗氧化、降血糖、抗菌、抗肿瘤等重要药理活性。但是目前对沙棘的应用开发一般集中在沙棘果实,而沙棘叶这一重要资源除少部分被应用于沙棘茶中,剩余大量则被作为废物遗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白雀木醇作为一种肌醇的甲醚衍生物具有重要的潜在降糖活性,是一种极具利用价值的天然活性成分,研究数据证实白雀木醇在沙棘叶中含量丰富,我们对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制备以及活性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沙棘叶的利用和深加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借助现代天然产物分析技术以及活性研究手段,从提取工艺、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价方面对沙棘叶中白雀木醇进行了系统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并评价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测试方法为了寻找一种方便快捷、定量准确的白雀木醇测试方法,我们对比了气相色谱法(GC)以及液相色谱法(LC)两种方法发现,LC法不仅对白雀木醇选择性好定量准确度高,而且操作也更为简便快捷。进一步对LC法系统的考察,发现该方法仪器精密度高(RSD值<1%)、准确度高(加标回收率在95.9%-98.7%范围,RSD值<2%)重复性好(RSD值<2%),可以对沙棘叶中白雀木醇进行准确定量。2.沙棘叶白雀木醇分布规律探究采集甘肃、辽宁两个省份,5月份至9月份5个不同月份的沙棘叶样品,对不同地域不同生长阶段沙棘叶中白雀木醇含量变化规律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两省份样品中白雀木醇含量皆呈现出不断积累增长的趋势,9月份采摘的沙棘叶样品中白雀木醇含量达到最高(64.70-73.27mg/g干叶)。3.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提取工艺优化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制备沙棘叶白雀木醇,以沙棘叶粉碎度、料液比以及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以白雀木醇得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以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沙棘叶白雀木醇的提取工艺。研究结果显示:当沙棘叶粉碎度20目,料液比1:8,提取时间40min时,白雀木醇的得率较高,为5.18%。4.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分离纯化及未知化合物成分鉴定在以上最佳提取工艺得到沙棘叶粗提物的基础上,选用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柱等柱色谱技术,优选纯化方法,优化纯化条件,最终得到白雀木醇纯度为72.7%的沙棘叶纯化物。为了鉴定纯化物中的未知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GC-TOF-MS)技术以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三种精密分析手段对纯化物中未知成分进行结构鉴定,为后续活性实验提供数据支撑。结果显示,白雀木醇以外,共鉴定出13种未知化合物,分别为:1,3-苯二甲酸、1,4-苯二甲酸、塔格呋喃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古洛糖、来苏糖、2-O-L-亮氨酰d-D-吡喃葡萄糖、1,5-脱水-1-[(4-羟基丁基)氨基]甲基-D-己糖醇、2-O-[2-(苄基氨基)-2-氧乙基]-α-d-D-吡喃葡萄糖、2-羟基-2-甲基丁酸甲酯和正丁醛。5.沙棘叶白雀木醇体外降糖评价探究了白雀木醇标准品以及沙棘叶纯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两者的抑制类型均为竞争性抑制,其中,白雀木醇标准品对α-淀粉酶的IC50为0.604mg/mL,沙棘叶纯化物的IC50为2.407mg(纯化物)/mL。通过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研究表明,白雀木醇标准品和沙棘叶纯化物均可有效改善模型细胞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模型细胞的葡萄糖摄入量,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摄入量也随之增加。其中,白雀木醇标准品浓度为20μg/mL时,即可表现出显着促进增加效果,而沙棘叶纯化物则在药物浓度为4μg/mL,可达到显着增加葡萄糖摄入量效果。

徐军[5](2019)在《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的酿酒工艺各有特点,使得中国白酒具有多种类型和风格。根据生产工艺、糖化发酵剂、贮存容器、发酵容器等不同将白酒香型分: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及其他香型等共10种。其中,浓香型白酒市场占有率最大,每年消费量到达70%左右。浓香型枝江白酒产于我国长江中游,是浓香型白酒的新名酒品牌,是市场全国化的白酒产品。因此对枝江白酒香味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对掌握浓香型白酒呈香呈味物质,提高白酒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枝江浓香型白酒作为研究对象,对浓香型原酒香味成分及其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浓香型枝江白酒中的香味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4种分析方法总结得出了浓香型白酒重要特征风味物质,掌握了原酒中31种重要香味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枝江酒的特征风味进行提炼,由此建立了枝江白酒风味特征指纹图谱,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针对浓香型枝江白酒中香味成分的含量及性质特点,建立了系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性分离浓缩,根据极性分离浓缩,直接进样分析,一次性液液萃取浓缩等方法,精确地完成了对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离浓缩,并采用GC-MS对各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分析。在选取的浓香型枝江原酒样品中共检测出908种香味成分。其中182种酯类化合物,78种醇类化合物,59种芳香类化合物,45种脂肪酸类,23种醛类化合物,29种缩醛类化合物,29种酮类化合物,11种萜烯类化合物,22种硫化物,23种呋喃类化合物,8种吡啶及吡咯类化合物,12种吡嗪类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108种,279种有色谱峰,尚不能确定的未知化合物。2、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在对浓香型枝江白酒定性研究基础之上,针对香味成分在酒样中的含量范围应用不同分析方法对不同种类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采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直接进样定量分析色谱骨架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质联用定量分析复杂微量风味成分;采用气质联用(GC-MS)定量分析含硫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相结合分析含氮化合物;采用离子色谱分析法定量分析有机酸和多元醇。使用以上方法对浓香型枝江白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定量香味成分156种。其中,能定量检出132种,大部分香味成分含量低于1mg/L,另有24种未检出或风味含量低于检出限。对定量结果进行了分析统计,酯类含量最高约占香味成分总量的69.26%,其次是脂肪酸类,约占香味成分总量的14.42%,醇类化合物占总量的9.43%,羰基类化合物占总量的5.75%。其中己酸乙酯含量占总酯的41.96%,乳酸乙酯占总酯的28.27%,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4种酯类总含量占总酯的93.82%。乙酸、己酸、乳酸、丁酸4种酸类约占总酸量的91.60%。3、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研究了酒样前处理技术,包括酸碱分离、稀释等方法,并采用GC-O对浓香型枝江白酒进行分析,嗅闻到风味活性成分94种。总结出了这些风味成分的呈香特征。计算了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成分的OAV值,得出23种浓香型枝江白酒的重要香气成分。综合原酒直接进样分析、Osme分析法、AEDA分析法与OAV值分析方法等4种方法的结果,确定浓香型枝江白酒重要呈香物质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酯己酸、乙缩醛、乙酸、丁酸乙酯、丁酸、乳酸乙酯、2-乙基-6-甲基吡嗪、异戊醇、乙酸乙酯、戊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异戊酸、苯乙醛、2-甲基丁酸乙酯、正丙醇、己酸甲酯、异丁酸乙酯等共19种。结果发现辛酸乙酯OAV值仅次于己酸乙酯,这个结果对研究浓香型白酒重要呈香物质是一个重要发现和补充。4、不同酒度浓香型枝江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按照生产中白酒馏出时间顺序,摘取了72.7%vol,65.3%vol,55.8%vol三个酒样。对酒样中的31种重要的香味成分,跟踪检测27个月。结果表明:摘酒度数愈高,其主要醛类、醇类、直链低级脂肪酸乙酯的含量就愈高,但其主要酸类物质含量反而愈低。总结为:“酒头”中醛类、醇类、直链低级脂肪酸乙酯含量高,“酒尾”中酸类物质含量高。不同酒度的酸、醛、醇和酯在贮存过程中各自的变化趋势大致是相同的,不会随摘酒度数变化而改变。整体来说低级脂肪酸乙酯在贮存期内含量是逐渐增加的,醇类物质含量绝大多数都呈上升趋势,大部分酸的含量在第24个月后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乳酸含量在检测期间含量上升了4倍。乳酸乙酯在贮存期内含量下降幅度较大,由此推断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了水解和酯化反应。5、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创新性的以嗅味觉在白酒中建立风味指纹图谱。以5种枝江白酒为研究对象,根据品酒师对酒样的品鉴和评分,确定了窖香、酯香、多粮香、醇甜味、回味、陈酒味、绵柔感、爽净感、丰满感、协调感等10项主要风味特征,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风味指纹图谱,并开发设计出了特有的“风味特征分值判定评分表”和“产品相似性判定评分表”。通过建立的风味指纹图谱并结合酒样中主要常规成分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对白酒真伪鉴定和判定产品品质稳定性以及等级等方面进行了生产实践应用。对产品的风格特点的描述,产品缺陷的改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朱雄华[6](2019)在《Ni/TiO2催化乙醇Guerbet缩合反应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正丁醇是重要的化学原料,还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生物燃料。随着化石资源的日渐匮乏,采用羰基合成法生产正丁醇的工艺路线逐渐受到原料成本和供应的制约。因此,开发新的正丁醇合成工艺显得尤为重要。采用乙醇Guerbet缩合反应一步合成正丁醇是一条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对其催化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考察了制备条件对Ni/TiO2催化乙醇Guerbet缩合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并于450℃下焙烧1h制备TiO2载体,使用过量浸渍法浸渍12wt.%Ni,450℃焙烧2h,在VH2:VN2=40:60的气氛下于400℃还原4h,制备得到的Ni/Ti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在催化剂用量10wt.%、反应时间10h、反应温度210℃的反应条件下,得到乙醇转化率49.2%,正丁醇选择性41.7%。在此基础上,利用GC-MS分析确定了反应体系的组成,推测了副反应。对比了分别在H2和N2氛围下Ni/TiO2催化乙醇Guerbet反应的效果。结果表明,在H2氛围下乙醇转化率下降,正丁醇选择性上升,其原因是H2的存在抑制了醇的脱氢并促进中间产物的加氢。考察了水对Ni/TiO2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水会导致催化剂表面的酸碱活性位点的数量大量减少,从而降低催化剂性能。Ni/TiO2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失活问题,通过FI-IR、XRD以及ICP分析,确定失活原因是Ni的流失。然后,使用Pt对Ni/TiO2催化剂进行改性。结果表明,Pt的添加增加了催化剂上Ni的分散度,提高了催化剂对正丁醇的选择性,但增强了催化剂断裂碳-碳键的能力。为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减少气体副产物的生成,研究了添加Au、Ir和Ru等贵金属对Ni/TiO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金属组分的添加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Ni-Ru/TiO2具有最好的催化效果:乙醇转化率49.3%,正丁醇选择性46.1%。通过XPS表征,发现第二金属组分与Ni存在相互作用,使金属Ni处于富电子状态,促进了催化剂的加氢性能进而改善了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对催化剂进行了CO2-TPD和NH3-TPD分析,发现第二金属的添加对催化剂酸碱性有一定影响,催化剂的酸量影响乙醇转化率,碱量影响正丁醇的选择性。

曹爱丽[7](2019)在《气袋采样-苏玛罐转移-GC/MS法测定废气中醛类恶臭物质》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气袋采样-苏玛罐转移-GC/MS法测定废气中5种醛类恶臭物质,醛类同分异构体能够被完全分离、定性定量。保存时间验证试验表明,5种低浓度醛类在Tedler采样袋和PVDFs采样袋中能稳定存放12 h,高浓度醛类能较稳定地保存24 h,转移至苏玛罐中的样品能够稳定存放至少14 d。方法在4×10-10~2×10-8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127μg/m3~0.207μg/m3,混合标气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3.4%~8.8%,加标回收率为103%~114%。

张保良,李红莉,张凤菊,贾坤[8](2018)在《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正丁醇、异丁醇、正丁醛和异丁醛》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正丁醇、异丁醇、正丁醛和异丁醛的含量。顶空平衡温度为60℃,顶空加热平衡时间为30min。用HP-INNOWAX色谱柱(30.0m×0.53mm,1.0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4种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6.9611.17μg·L-1。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为80.0%116%,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3.2%9.1%。

刘佳文[9](2018)在《两种梭菌的丁醇发酵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醇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内能与热值,能与汽油以较高比例进行混合的能源。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丁醇既有助于促进能源多样化,帮助我们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也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对环境的压力。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目标产物对于产溶菌株的毒性作用大、发酵产品难分离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探究丙酮丁醇梭菌与拜氏梭菌菌种吸附剂制备工艺条件,并通过丁醇在有机相中溶解度的不同,从油醇、正辛醇、油酸乙酯、油酸和醋酸丁酯5种有机溶剂中筛选出合适的萃取剂用作萃取发酵。研究结果表明,在菌种吸附剂制备中,当海藻酸钠量为0.55 g,分散剂与菌种溶液比为1.05,氯化钙浓度为8.24 g/L时,包埋丙酮丁醇梭菌和拜氏梭菌的海藻酸钙吸附剂具备最大吸附性能;在5种有机溶剂中,由于正辛醇对丁醇分配系数最高且对乙醇和丙酮的分配系数低,因此选择正辛醇作为萃取剂,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相与有机相5:1的比例为最佳比例。其次,优化发酵工艺,通过考察热激对梭菌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比例的初始酵母抽提物浓度(0.0 g/L,0.01 g/L,0.05 g/L,0.1 g/L,0.15 g/L),不同比例的葡萄糖浓度(40g/L,50g/L,60g/L,70g/L)、不同pH(3.5,4.0,4.5,5.0,5.5,6.0,6.5)的情况下梭菌发酵结果。结果表明,当种子液经过热激后,初始酵母抽提物浓度0.1 g/L,葡萄糖浓度60 g/L,丙酮丁醇梭菌和拜氏梭菌发酵液初始pH分别为5.5和5.0时,发酵效果最好。优化后的梭菌固定化耦合萃取连续发酵中,待稳定后,折合发酵层总丁醇浓度基本稳定在12 g/L左右。最后,本文针对丙酮丁醇梭菌与拜氏梭菌的固定化耦合萃取连续发酵结果,结合Logistics方程建立梭菌固定化耦合萃取连续发酵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以发酵产物丁醇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使用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梭菌固定化耦合萃取连续发酵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以葡萄糖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基质平衡原理建立梭菌固定化耦合萃取连续发酵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对以上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验值与模型值匹配较好,利用该模型可预测丙酮丁醇梭菌与拜氏梭菌在固定化耦合萃取连续发酵产丁醇过程中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的规律。

曹爱丽[10](2018)在《GCMS法测定大气醛类恶臭物质的采样袋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气袋采样-GCMS分析法测定大气中丙醛等5种醛类恶臭物质,对Tedler等5种不同材质采样袋进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Tedler 2号采样袋对低浓度醛类回收率影响最小,低浓度醛类在其中能稳定存放12 h,在PVDFs采样袋中低浓度醛类须在6 h内测定,高浓度醛类在Tedler 2号采样袋和PVDFs采样袋中能较稳定地保存24 h,24 h内的回收率在78%以上。

二、气相色谱法分析正丁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相色谱法分析正丁醛(论文提纲范文)

(1)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苹果的概述
        1.1.1 苹果
        1.1.2 苹果品质
    1.2 丁氟螨酯的研究进展
        1.2.1 丁氟螨酯的理化指标
        1.2.2 丁氟螨酯的研究现状
    1.3 农药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1.3.1 农药对农产品风味影响的研究进展
        1.3.2 农药对农产品营养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农产品品质评价技术
        1.4.1 风味评价检测技术
        1.4.2 营养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丁氟螨酯对苹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田间试验
    2.3 试验方法
        2.3.1 丁氟螨酯原始沉积量的测定
        2.3.2 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
        2.3.3 气相离子迁移谱分析
        2.3.4 顶空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苹果中丁氟螨酯的原始沉积量
        2.4.2 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进行丁氟螨酯对苹果风味影响的感官评价
        2.4.3 基于GC-IMS技术研究丁氟螨酯对苹果风味物质的影响
        2.4.4 基于SPME-GC-MS技术研究丁氟螨酯对苹果风味物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丁氟螨酯对苹果营养物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田间试验
    3.3 试验方法
        3.3.1 糖类的测定
        3.3.2 酸类的测定
        3.3.3 氨基酸的测定
        3.3.4 矿物质的测定
        3.3.5 维生素的测定
        3.3.6 总酚的测定
        3.3.7 总蛋白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丁氟螨酯对苹果糖类的影响
        3.4.2 丁氟螨酯对苹果酸类的影响
        3.4.3 丁氟螨酯对苹果氨基酸的影响
        3.4.4 丁氟螨酯对苹果矿物质的影响
        3.4.5 丁氟螨酯对苹果维生素的影响
        3.4.6 丁氟螨酯对苹果总酚的影响
        3.4.7 丁氟螨酯对苹果总蛋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影响机制的研究
    4.1 前言
    4.2 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试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参数
        4.2.3 样品提取流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4.3.2 样本质控分析
        4.3.3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4.3.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3.5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气相色谱法测定煤基费-托合成混醇中的含氧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2 测定原理
    2.3 样品
    2.4 实验条件选择
        2.4.1 检测器选择
        2.4.2 色谱柱选择
        2.4.3 进样口温度选择
        2.4.4 最佳柱流速选择
        2.4.5 最佳分流比选择
        2.4.6 最佳色谱柱柱温选择
3 结果与讨论
    3.1 含氧化合物的定性实验
    3.2 标准溶液配制
    3.3 典型色谱图
    3.4 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测定
    3.5 精密度的测定
    3.6 准确度的测定
4 结语

(3)燃料低温重整对发动机燃烧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新型内燃机燃烧技术
    1.3 燃料重整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1.3.1 燃料重整的研究意义
        1.3.2 内燃机燃料重整技术的发展历程
        1.3.3 燃料重整制氢的基本方法
        1.3.4 缸内重整
    1.4 燃料低温氧化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测试系统的建立和化学动力学计算方法
    2.1 发动机低温重整系统的建立
    2.2 低温重整产物的分析方法——在线定量气相色谱(GC)
        2.2.1 气相色谱分析原理
        2.2.2 气相色谱检测系统
        2.2.3 气相色谱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2.4 检测器的选择
        2.2.5 气相色谱柱的选择
        2.2.6 柱温的选择
        2.2.7 气相色谱检测流程和设置
    2.3 光学发动机测试系统和光学诊断方法
        2.3.1 光学发动机测试系统
        2.3.2 光学诊断方法
    2.4 化学动力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CCI低温重整燃烧机理研究
    3.1 正庚烷低温重整产物对HCCI燃烧的影响
        3.1.1 正庚烷低温重整产物的讨论和分析
        3.1.2 缸内燃烧特性
        3.1.3 单一低温重整产物的活性评价
    3.2 不同辛烷值燃料的HCCI低温重整燃烧对比
        3.2.1 低温重整产物的在线定量检测
        3.2.2 缸内燃烧特性
        3.2.3 低温重整产物的活性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温重整的单燃料RCCI
    4.1 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4.2 发动机燃烧特性
        4.2.1 LTHR过程
        4.2.2 HTHR过程
    4.3 低温重整产物对缸内充量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庚烷/正丁醇掺混燃料低温重整产物对发动机压燃燃烧的影响机理研究
    5.1 低温重整产物检测和分析
    5.2 低温重整产物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5.2.1 缸压和放热率
        5.2.2 缸内火焰发展
    5.3 单一低温重整产物活性评价
    5.4 重整燃烧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沙棘叶白雀木醇的制备及体外降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棘研究概述
        1.1.1 沙棘的资源分布概述
        1.1.2 沙棘叶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1.2 糖尿病研究概述
        1.2.1 糖尿病概况
        1.2.2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1.2.3 天然降糖成分研究概况
    1.3 白雀木醇研究概述
        1.3.1 白雀木醇的理化性质
        1.3.2 白雀木醇的生物来源以及生物活性
        1.3.3 肌醇类化合物的提取制备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沙棘叶白雀木醇表征方法及其分布规律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预处理
        2.2.2 供试品溶液及标准溶液的制备
        2.2.3 气相色谱法检测沙棘叶中的白雀木醇
        2.2.4 液相色谱法检测沙棘叶中的白雀木醇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白雀木醇检测方法选择
        2.3.2 方法学考察
        2.3.3 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含量
    2.4 本章小结
3 沙棘叶白雀木醇的提取制备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提取方法选择
        3.2.2 提取条件优化
        3.2.3 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测定及计算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三种提取方式的得率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3 响应面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沙棘叶白雀木醇的分离纯化及未知化合物成分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沙棘叶白雀木醇粗提物制备
        4.2.2 纯化沙棘叶粗提物
        4.2.3 沙棘叶纯化物纯度测定
        4.2.4 沙棘叶纯化物中未知化合物成分鉴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结果
        4.3.2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沙棘叶中白雀木醇
        4.3.3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方法验证
        4.3.4 沙棘叶纯化物中未知化合物成分鉴定
    4.4 本章小结
5 沙棘叶白雀木醇体外降糖活性探究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
        5.2.2 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研究
        5.3.2 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国白酒概述
    2 白酒的生产过程研究情况
        2.1 白酒的生产及蒸馏过程
        2.2 白酒发酵过程研究进展
        2.3 白酒的贮存过程研究进展
        2.3.1 白酒贮存的作用及意义
        2.3.2 白酒贮存老熟原理研究
        2.3.3 白酒贮存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变化研究
    3 白酒香味成分的研究进展
        3.1 白酒中香味成分的种类
        3.2 白酒中香味成分的作用
    4 白酒香味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
        4.1 白酒中香味成分定性定量技术的发展
        4.1.1 气相色谱技术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4.1.2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4.1.3 GC-MS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4.2 白酒中呈香化合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5 白酒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主要研究内容
        7.1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
        7.2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
        7.3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
        7.4 不同酒度枝江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分析研究
        7.5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第二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仪器与标样
        1.2.1 仪器及仪器条件
        1.2.2 实验用标样
        1.3 实验方法
        1.3.1 根据香味成分酸碱性分离浓缩酒样
        1.3.2 根据微量组分沸点及极性分离浓缩酒样
        1.3.3 液液萃取浓缩与直接进样分析
        1.3.4 香味成分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分定性分析图谱
        2.2 浓香型枝江原酒香味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2.2.1 脂肪酸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2 酮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3 醛类和缩醛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4 醇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5 酯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6 萜烯类和硫化物定性分析结果
        2.2.7 芳香类定性分析结果
        2.2.8 其他类定性分析结果
        2.2.9 吡嗪、吡啶及呋喃类定性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实验条件优化
        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3.3 定性分析准确性
        3.4 定性分析结果与其他品牌白酒比较
        3.5 白酒中香味成分作用讨论
第三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酒样
        1.2 实验标准品
        1.3 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
        1.3.1 GC-FID定量分析色谱骨架成分
        1.3.2 HS-SPME结合GC-MS定量分析复杂香味成分
        1.3.3 GC-MS定量分析硫化物
        1.3.4 GC-MS定量分析含氮化合物
        1.3.5 离子色谱定量分析有机酸
        1.3.6 离子色谱定量分析多元醇
    2 结果与分析
        2.1 枝江原酒中色谱骨架成分结果分析
        2.1.1 酒样中色谱骨架成分GC-FID图
        2.1.2 酒样中色谱骨架成分定量分析结果
        2.2 枝江原酒中复杂香味成分结果分析
        2.2.1 酒样中复杂香味成分GC-MS总离子扫描图
        2.2.2 酒样中复杂香味成分定量分析结果
        2.3 枝江原酒中硫化物结果分析
        2.3.1 酒样中硫化物GC-MS扫描图
        2.3.2 酒样中硫化物定量分析结果
        2.4 枝江原酒中含氮化合物定量结果分析
        2.4.1 酒样中含氮化合物GC-MS扫描图
        2.4.2 酒样中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
        2.5 枝江原酒中有机酸定量结果分析
        2.5.1 酒样中有机酸离子色谱图
        2.5.2 酒样中有机酸定量分析结果
        2.6 枝江原酒中多元醇定量结果分析
        2.6.1 酒样中多元醇离子色谱图
        2.6.2 酒样中多元醇定量分析结果
        2.7 枝江原酒香味成分结构分析
        2.7.1 酒样中香味成分构成比例
        2.7.2 酒样中同类香味成分含量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定量分析方法讨论
        3.2 定量分析香味成分的含量与其他品牌白酒比较
        3.3 分析方法的评价
第四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试剂与标样
        1.4 分析方法
        1.4.1 直接进样GC-O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1.4.2 Osme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1.4.3 AEDA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1.4.4 OAV值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酒直接进样GC-O分析结果
        2.2 Osme法进样分析结果
        2.3 AEDA法进样分析结果
        2.4 OAV值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枝江原酒分析结果与其他品牌白酒对比
        3.2 Osme法分析结果讨论
        3.3 AEDA法分析结果讨论
        3.4 OAV值分析结果讨论
        3.5 风味物质呈香特征及作用
第五章 枝江白酒贮存过程中主要香味成分的变化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酒样准备与处理
        1.3.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醛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2.2 醇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2.3 酸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2.4 酯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2.4.1 低级脂肪酸乙酯变化曲线
        2.4.2 直链高级脂肪酸乙酯变化曲线
    3 小结与讨论
        3.1 酒度与香味成分含量的关系
        3.2 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的变化规律
        3.3 基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第六章 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的采集
        1.2.2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数据的采集
        1.2.3 风味指纹图谱的数据分析
        1.2.4 样品气相色谱分析
        1.2.5 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枝江白酒风味特征品评结果
        2.2 风味特征品评结果图谱分析
        2.3 五种白酒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2.4 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建立与分析
        2.5 风味指纹图谱的应用探讨
    3 小结与讨论
        3.1 风味指纹图谱建立方法
        3.2 风味指纹图谱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结论
    2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结论
    3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结论
    4 不同酒度枝江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结论
    5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6 主要创新点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Ni/TiO2催化乙醇Guerbet缩合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正丁醇生产方法
        1.2.1 发酵法
        1.2.2 乙醛缩合法
        1.2.3 羰基合成法(OXO法)
    1.3 乙醇Guerbet反应机理研究
    1.4 乙醇Guerbet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碱催化剂
        1.4.2 酸碱双功能催化剂
        1.4.3 含过渡金属的催化剂
    1.5 TiO_2的应用
        1.5.1 TiO_2在羟醛缩合反应中的应用
        1.5.2 TiO_2作为载体在加氢领域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载体TiO_2的制备
        2.3.2 Ni/TiO_2催化剂的制备
        2.3.3 Ni/TiO_2催化剂的改性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析(BET)
        2.4.2 X射线衍射测定(XRD)
        2.4.3 催化剂表面酸碱性测定(CO_2-TPD和 NH_3-TPD)
        2.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ICP-AES)
        2.4.5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分析(H_2-TPR)
        2.4.6 X射线光电子衍射(XPS)
    2.5 Ni/TiO_2 催化乙醇Guerbet缩合反应操作
    2.6 产物分析
        2.6.1 定性分析(GC-MS)
        2.6.2 定量分析
    2.7 数据处理
        2.7.1 液相组成计算
        2.7.2 气相组成计算
第三章 Ni/TiO_2 催化乙醇Guerbet缩合反应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条件对Ni/T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2 反应条件对乙醇Guerbet反应的影响
        3.3.3 Ni/TiO_2重复使用性
        3.3.4 反应体系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Ni-M/TiO_2 催化乙醇Guerbet缩合反应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t对 Ni/TiO_2 催化性能的影响
        4.3.2 Au、Ir或 Ru对 Ni/TiO_2 催化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气袋采样-苏玛罐转移-GC/MS法测定废气中醛类恶臭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采集及转移
    1.3 仪器条件
    1.4 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气袋的选择
    2.2 气袋保存时间验证
    2.3 气袋稀释至苏玛罐效果验证
    2.4 苏玛罐保存时间验证
    2.5 方法效能验证试验
    2.6 样品测定
3 结语

(8)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正丁醇、异丁醇、正丁醛和异丁醛(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仪器工作条件
    1.3试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色谱行为
    2.2平衡温度的选择
    2.3加热平衡时间的选择
    2.4盐的选择
    2.5盐加入量的选择
    2.6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2.7样品分析

(9)两种梭菌的丁醇发酵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丁醇概述
        1.1.1 丁醇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1.2 丁醇的生产方法
        1.1.3 梭菌发酵生产丁醇的国内外研究
    1.2 发酵法产丁醇遇到的问题与改进
        1.2.1 细胞固定化技术
        1.2.2 生物醇类分离纯化研究
    1.3 生物发酵动力学研究
        1.3.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1.3.2 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1.3.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1.4 本文研究工作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海藻酸钙包埋梭菌耦合液液萃取发酵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菌种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的培养
        2.3.2 固定化细胞吸附剂的制备
        2.3.3 吸附剂性能测试
        2.3.4 气相色谱法检测发酵产物
        2.3.5 萃取剂的选择
        2.3.6 原位萃取发酵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内标法测定发酵产物
        2.4.2 吸附剂制备工艺的确定
        2.4.3 最佳萃取剂的确定
        2.4.4 原位萃取发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发酵产丁醇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菌种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的培养
        3.3.2 固定化细胞吸附剂的制备
        3.3.3 热激对发酵的影响
        3.3.4 酵母抽提物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3.3.5 葡萄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3.3.6 培养液初始pH值对发酵的影响
        3.3.7 连续发酵
    3.4 测试方法
        3.4.1 气相色谱法检测发酵产物
        3.4.2 DNS法测定发酵剩余糖浓度
        3.4.3 产溶梭菌生物量测定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葡萄糖标准曲线
        3.5.2 产溶梭菌生物量的线性关系曲线
        3.5.3 热激对梭菌发酵的影响
        3.5.4 初始酵母抽提物浓度的影响
        3.5.5 葡萄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3.5.6 培养液初始pH值对发酵影响
        3.5.7 梭菌连续发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学模型建立和验证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菌种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种的培养
        4.3.2 固定化细胞吸附剂的制备
        4.3.3 连续发酵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产溶梭菌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生长过程
        4.4.2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4.3 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4.4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GCMS法测定大气醛类恶臭物质的采样袋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标气配置
    1.3 预浓缩仪条件
    1.4 气相色谱-质谱仪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低浓度醛类测定谱图
    2.2 低浓度醛类在5种采样袋中回收率变化及精密度结果
    2.3 高浓度醛类在2种采样袋中回收率变化及精密度结果
3结论

四、气相色谱法分析正丁醛(论文参考文献)

  • [1]丁氟螨酯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全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气相色谱法测定煤基费-托合成混醇中的含氧化合物[J]. 朱静. 检验检疫学刊, 2019(05)
  • [3]燃料低温重整对发动机燃烧影响机理的研究[D]. 耿超. 天津大学, 2019(01)
  • [4]沙棘叶白雀木醇的制备及体外降糖活性研究[D]. 陶翠.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1)
  • [5]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D]. 徐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6]Ni/TiO2催化乙醇Guerbet缩合反应性能研究[D]. 朱雄华.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7]气袋采样-苏玛罐转移-GC/MS法测定废气中醛类恶臭物质[J]. 曹爱丽.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9(02)
  • [8]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正丁醇、异丁醇、正丁醛和异丁醛[J]. 张保良,李红莉,张凤菊,贾坤.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8(08)
  • [9]两种梭菌的丁醇发酵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D]. 刘佳文. 福州大学, 2018(03)
  • [10]GCMS法测定大气醛类恶臭物质的采样袋适用性研究[J]. 曹爱丽.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8(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