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标识的功能、形态和工程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戴山山[1](2020)在《欧洲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经验与启示》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威尼斯、巴黎、马德里三座欧洲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案例,为城市视觉形象塑造提供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案。方法结合三座城市视觉形象设计案例,通过对城市意象、城市标识、城市景观三大城市视觉体系的分析,归纳城市形象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模式。结论城市意象是城市视觉形象的基础,由标志物、道路、区域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城市标识是城市形象的内涵,由城市主标识、城市事件标识、城市标识应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城市景观是城市视觉形象的延伸,由城市海报、城市公共艺术、城市涂鸦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未来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可以通过对城市意象、城市标识、城市景观三个视觉层次的丰富,实现对城市视觉形象的优化。
余金珂[2](2020)在《城市形象建构下城市立交系统中“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及城市立体交通系统设施的与日俱增,城市立交系统下的附属空间与剩余空间,由于城市监管分工不明确和合理利用不到位,造成了城市“灰空间”的存在,严重阻隔了城市空间规划连贯性,破坏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美观,阻碍了城市形象的建设与推广。城市发展从规模效应向精细化发展转变,前期的城市快速扩张所留下的众多“灰空间”地带如何艺术化修补和提升,如何正向建构城市品牌形象,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利用城市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下普遍存在的被忽略且缺乏利用和管理的“灰空间”,通过视觉优化设计解决立交系统“灰空间”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破坏,并将城市“灰空间”打造为传播提升城市形象的载体和媒介。探索在城市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优化利用城市“灰空间”,使其作为城市形象的组成单位,从城市形象建构的高度去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结合国内外现有对城市“灰空间”及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传播等相关概念,总结归纳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从城市立交系统国内外缘起、特点及发展现状的演化过程入手,分析了立交系统建设功能作用、对城市的贡献以及所暴露出的弊端,探析出城市“灰空间”的消极成因及利用现状。第三部分阐述了城市空间可作为传播途径及意义生产平台,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四个层面论证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城市形象传播的特征,继而在分别从传播的三个对象进行分析: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及传播内容进行城市“灰空间”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价值。第四部分着手对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的改造设计优化,围绕空间、文化、人性及艺术四个层面提出城市“灰空间”是视觉优化设计原则,整合“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思路,分析城市“灰空间”功能因素优化。最后通过文章的理论指导,选定恩施作为城市“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承载传播城市形象,通过概念化设计实践方案对文中所论证的理念观点及优化设计原则及思路进行印证
王佳[3](2020)在《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旅游城市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管理研究 ——以红都瑞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旅游寓教于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是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发展红色旅游,是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培育、社会现实的精神需求转化为社会财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红色旅游城市强大的内生动力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在我国革命老区建设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面对拥有丰富资源的红色故都瑞金,推广“红色文化”旅游意义深远。标识导向在旅游过程中担任着引导、指示、说明等功能,是整个红色文化景区内环境布局、氛围营造、文化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作为设计学服务城市建设的分支体系,是城市基础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旅游资源丰富的红色故都瑞金,游客呈多样化趋势,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国籍、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教育程度及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多元化导向信息需求,需要以通用设计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便全面为游客寻路指引信息,满足更多游客对于红色旅游城市导向标识信息的需求。论文基于1种思想理念(通用设计)、1个设计领域(导向标识系统设计)、跨越2个学科体系(设计学与管理学),基于通用设计“为所有人设计”的理念下将管理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引入城市导向标识系统设计领域。通过对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旅游城市空间导向系统现地调研—以红都瑞金为例,分析其导向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缺少维护,导向标识的牌面文字信息细节处有误等)提出须在系统的管理管控中加以解决,从计划、组织、控制的管理三职能展开构建了基于通用设计理念下红色旅游城市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管理构建框架,进而从三个方面展开了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故都瑞金旅游景区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实践:(1)建立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都瑞金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构建框架(从计划、组织、控制的管理三职能展开);(2)提出满足通用设计的红都瑞金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部分建议;(3)对共和国摇篮景区标识导向系统进行了更新设计,以期为我国红色旅游城市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的改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以通用设计理念作为指导配合红色旅游城市导向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精细管理,是红色旅游城市导向设计取得成功的核心。希望在我国旅游城市的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中能汲取通用设计之精华,把握系统的管理职能。
吴昊[4](2020)在《城市形象视域下的“天府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之间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发体现,其中,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要素,其性质日益突出。如今对成都城市形象视域下的旅游商品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天府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利用旅游商品促进城市形象宣传。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是现如今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体现丰富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外在表现,也是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在。深入研究城市文化内涵,提取其象征要素,让城市形象发挥其重要作用。从城市文化角度来看,城市旅游商品是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传播文化的强大途径。城市要想不断地创造独特的城市形象需传承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本文围绕城市形象视域下的“天府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研究展开讨论,首先论述了城市形象与旅游商品的相关概念,通过文献以及线上查阅对比案例分析;再次,通过调研成都市旅游商品的现状,发现目前市场上旅游商品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最后,文章进一步对成都城市形象做出分析,提取与“天府文化”相关元素,通过对游客各方面需求调研,结合现如今极大多数游客审美以及购物倾向做出与“天府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并为其城市形象进行宣传。
王凯[5](2020)在《近代工业文化背景下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也开始受到重视,人们也意识到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唐山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品牌形象设计还尚未得到较为理想的发展,直观的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城市影响力,究其原因是城市主题性较为薄弱导致辨识度不够。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因工业而发展起来的典型城市之一,承载着唐山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保存和延续着人们的时代记忆,也是唐山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有着明显的工业城市特征。因此,将根据唐山工业文化为背景进行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研究将围绕近代工业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工业文化特征元素,将其运用到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使之赋予工业文化内涵,打造唐山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设计。首先,通过对近代工业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相关理论,展开文献梳理及概念的界定,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探究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奥秘;其次,从工业文化历史的脉络进行综述,寻找梳理出工业文化特征元素,结合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现状出发,列举分析唐山目前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最后,以标识设计、标准字体设计、标准色彩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吉祥物设计作为设计论述的主方向,依据工业文化特征和城市现状分析提取设计元素,并运用经典城市案例与实践设计案例相结合,寻找共性进行设计方法论证从而达到理论研究的准确性,论述总结出工业文化背景下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原则,为日后的实施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提升唐山工业文化知名度,塑造唐山新形象添砖加瓦。图68幅;表3个;参44篇。
董雨辰[6](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标识系统是城市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本身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因此,如何在城市标识系统设计中传承地域文化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倘若设计师无法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性认识,则会导致城市标识不清晰,缺乏自身特色。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综合调查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对韩城的地域文化和标识系统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审视城市标识系统中地域文化的传承问题。首先对标识系统和地域文化两个领域的基础理论进行归纳研究,然后将上述理论知识与韩城城隍庙地方文化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提取文化造型元素,为其构建出能够与该地区文化相匹配的标识,以实现对韩城当地文化的充分展示。通过独特的城市标识系统设计,实现对韩城文化的有效诠释,提升人们对地域文化、民俗民风等方面的认识与喜爱。文章通过对韩城城隍庙改造进行个案分析和调研考察,整体立足于地域文化保护和继承并发扬的问题,在符合现代城市景观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对城市标识系统设计进行提升改造,制定一套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方案。本研究开阔了城市标识系统设计的视野,为今后城市标识系统中的地域文化传承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程铭[7](2019)在《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这座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节点城市,也是“一带一路”的门户城市。近年来,西安这座中华文明的标志城市正在逐渐被建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随着高铁的建设以及咸阳国际机场的扩建,西安市的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升,为西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城市标识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体量虽小,分量却重。旅游标识系统作为标识系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城市形象、指导游客游览和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依托西安市老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旅游标识的使用者、设计者、管理者意识到其对于城市形象与旅游服务的重要作用,进而指导设计科学、高效、美观、经济的标识设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西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研究背景,本文将西安市老城区内的旅游景区空间与景区之间的相关信息空间作为研究基底,从城市规划视角为旅游标识的布局定点、风貌协调以及构成要素的科学设计提出要求。首先,在明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确定采用方法与写作框架之后,对旅游标识系统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结合易混淆的概念辨析之间异同,并参考相关学科及理论以指导论文写作与标识设计;其次,通过梳理研究范围内旅游要素与实地调研的工作,掌握现状情况并归纳存在问题;再次,对应标识布置选址不合理、本体设计不科学、后期维护效果不佳以及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四项问题,分别对老城区内空间结构及其标识布置模式、服务人群的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惯以及西安城市文化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导致现状共性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本文综合上述研究与分析,对应地提出了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并针对承天门典型地段给出了具体设计方案。
孔维[8](2019)在《基于用户体验的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中德生态园导向标识规划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与城市建设的加快,各类公共建筑及城市综合体不断出现,城市空间利用复合化,包括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城市公共环境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置身于多元复杂的公共环境之中,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特别是初到这个城市的来访者更是如此。如何高效、有序地指引不同人群在现代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行动,公共环境中完善的导向标识系统将是至关重要的工具。随着城市管理者的工作重心逐渐由追求物质空间转向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与精神追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导向标识系统的完善。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的出发点是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而衡量一项标识系统设计是否成功是看人文关怀的落实程度,即用户体验。优质的用户体验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行人(步行、车行)在需要寻找目的地时能够就近发现导向标识,依据信息可以准确便捷的找到目标;在不需要寻找目标的时候,导向标识融于城市,与公共环境和谐共存,消失的“无影无踪”。因此,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设计绝不是导向标牌的简单摆放,是否基于用户体验进行设计更是千差万别:某些城市街道上的标识设施位置设置不当,与街道家具重复布置,使得人行道拥挤且难以使用;有些标识设施形式不佳,信息过多难以辨识;有些标识风格突兀,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基于用户体验的标识系统是空间规划与单体设计的全面融合,包含了规划层面(位置、密度、数量等)和设计层面(尺度、信息、色彩等)的诸多要素。作者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探索导向标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试图寻找一种从空间规划到单体设计的规划方法,帮助行走在公共环境中的人们更好的识别环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更多便利。文章首先阐述了课题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状况,并阐述了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章界定本次研究的范围:即城市公共环境的导向标识系统,重点解释导向标识系统的概念与公共环境的概念,以及标识系统与公共环境的关系;第三章从使用者出发,研究人的哪些特征会影响标识设计,即用户体验中“人”(使用者)的因素,包括:人体尺度、视觉因素、人流量、特殊人群施工方面;第四章承接以上要素,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导向标识的设计要点,即用户体验中“物”(标识)的因素:从系统规划(分布要素、层级要素、文化要素)和详细设计(信息要素、尺度要素、视角要素、色彩要素、结构要素、特殊关怀)两个层面探索规划设计的要点;最后,结合设计实践对自己参与的项目进行分析,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钱明琛[9](2019)在《基于“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西安城市公共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国内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备受重视,城市标识系统成为城市公共设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化、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标识系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西安基于“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和优化生活环境的质量对城市发展和人们来说不可或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也逐渐追求更加便捷完善的生活方式,因此,与城市管理及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完善也逐渐受到越来越高程度的重视。但是城市中仍然存在着公共环境标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如今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现象,以及城市整体形象也因此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等问题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合理的、系统的城市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特征的需求,同时对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城市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相关理论,并通过系统的实地调研、分析评价、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城市环境中的公园、广场、大学、居住区及交通环境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中各类标识系统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其作出基本的评析,总结归纳出西安市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现存问题及缺陷,最终提出能提升西安城市形象和适合西安城市环境的标识系统的设计策略及方法。最后,结合西安市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针对西安市曲江池遗址公园的标识系统提出相关的设计改造方案,从而让研究结果实现实用性的意义,对西安城市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公共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帮助。
李向楠[10](2019)在《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的城市形象如同一张白纸,急需进行描绘与创作,适时导入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理论,结合国家发展政策及城市发展定位,针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融入现代设计理论和观念,进行整体全面塑造,将对雄安新区城市形象知名度、美誉度、城市个性化、城市软实力等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艺术设计的角度适时导入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能够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长久不衰的城市文化,塑造世人瞩目的未来之城。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成功案例进行充分调研,提炼出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理论基础,总结出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的需求性和重要性;其次,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等方面对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进行定位分析,并从中挖掘和提炼城市中独特元素,将其转化为视觉符号,总结出对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表现形式,以此提出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构建方法论,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进行重点论述;最终,通过论述希望对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同时能为其他城市在形象塑造及构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与指导。以此还希望能够推动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实际建设与永续发展,为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及未来发展增砖添瓦。图47幅;表0个;参43篇。
二、城市标识的功能、形态和工程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标识的功能、形态和工程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欧洲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 城市意象:城市视觉形象的基础 |
2.1 城市标志物 |
2.2 城市街道 |
2.3 城市区域 |
2.4 威尼斯城市意象设计经验与启示 |
2.4.1 设计理念 |
2.4.2 设计方法及理论工具 |
2.4.3 设计流程 |
3 城市标识:城市视觉形象系统的内涵 |
3.1 城市主标识 |
3.2 城市事件标识 |
3.3 城市标识应用 |
3.4 巴黎城市标识设计的经验与启示 |
3.4.1 设计理念 |
3.4.2 设计方法 |
3.4.3 设计流程 |
4 城市景观:城市视觉形象的外延 |
4.1 城市海报 |
4.2 城市公共艺术 |
4.3 城市涂鸦 |
4.4 马德里城市景观设计的经验与启示 |
4.4.1 设计理念 |
4.4.2 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 |
5 结语 |
(2)城市形象建构下城市立交系统中“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 |
1.3.2 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传播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城市立交系统中“灰空间”形态演化发展研究 |
2.1 城市立交的演化过程 |
2.1.1 我国城市立交系统缘起 |
2.1.2 国外城市立交系统缘起 |
2.1.3 城市立交系统的特点 |
2.1.4 城市立交系统的发展现状 |
2.2 城市立交系统建设的利与弊 |
2.2.1 城市立交系统功能作用 |
2.2.2 城市立交系统对城市的贡献 |
2.2.3 城市立交系统暴露的弊端 |
2.3 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现状研究 |
2.3.1 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释义 |
2.3.2 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消极成因 |
2.3.3 我国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利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灰空间”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价值属性 |
3.1 城市空间的传播运用 |
3.1.1 城市空间可作为传播途径 |
3.1.2 城市空间可作为意义生产平台 |
3.2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城市形象传播的特征 |
3.2.1 城市公共空间可读性 |
3.2.2 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意象 |
3.2.3 城市实体公共空间的结构与个性 |
3.2.4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符号化特征 |
3.3 城市“灰空间”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价值 |
3.3.1 对传播主体的价值:传者对城市“灰空间”的传播运用 |
3.3.2 对传播客体的价值:城市“灰空间”对受众城市形象理解和感知的强化 |
3.3.3 对传播内容的价值:城市“灰空间”承载城市文本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的视觉优化设计策略 |
4.1 城市“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原则 |
4.1.1 保障空间的合理性与整体性 |
4.1.2 注重空间的人性化和可持续性 |
4.1.3 整合城市独有的文化属性 |
4.1.4 突出空间的视觉性与艺术性 |
4.2 城市“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思路 |
4.2.1 以城市文化为基础做精准定位 |
4.2.2 作为特色的城市景观打造 |
4.2.3 重视人为主体地位的理念 |
4.2.4 运用符号化改造优化“灰空间”视觉体验 |
4.3 城市“灰空间”功能因素优化 |
4.3.1 添加特色照明设施 |
4.3.2 合理进行色彩优化 |
4.3.3 增加生态绿化种植 |
4.3.4 提高空间合理利用率 |
4.3.5 强化城市艺术元素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立交“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实践方案 |
5.1 “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构思 |
5.1.1 城市区位背景 |
5.1.2 城市文化分析 |
5.1.3 城市品牌标识构建 |
5.2 城市“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前期准备方案 |
5.2.1 打造城市形象标识 |
5.2.2 城市形象标识使用规范设定 |
5.3 城市“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探究 |
5.3.1 城市形象在“灰空间”中平面应用 |
5.3.2 城市形象在“灰空间”中空间立体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3)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旅游城市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管理研究 ——以红都瑞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通用设计研究现状 |
1.3.2 标识导向系统研究现状 |
1.3.3 红色旅游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研究现状 |
1.3.4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查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综合分析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内容界定基础研究 |
2.1 标识导向系统概念 |
2.2 通用设计理念与原则及导向设计中对于通用设计的探讨 |
2.2.1 通用设计理念 |
2.2.2 通用设计原则 |
2.2.3 通用设计理念对城市导向标识系统建设的意义 |
2.3 管理及设计管理相关概念 |
2.3.1 管理相关概念 |
2.3.2 设计管理概念 |
2.4 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标识导向系统内容界定 |
第3章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旅游城市空间导向系统现地调研—以红都瑞金为例 |
3.1 瑞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
3.2 瑞金市共和国摇篮景区导向系统设计现状与分析 |
3.2.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3.2.2 标识导向设计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
3.2.3 有效信息识别性不强 |
3.2.4 牌面文字信息细节处有误 |
3.2.5 缺少维护 |
3.2.6 艺术特色不足 |
3.3 基于通用设计原则对瑞金市共和国摇篮景区导向系统设计现状进行梳理 |
3.4 共和国摇篮景区问卷调查 |
3.4.1 针对游客的分层抽样分析 |
3.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5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分析问卷调查 |
第4章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旅游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方法构建 |
4.1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旅游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的提出 |
4.2 高质量的设计管理挑战 |
4.3 红色旅游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计划战略 |
4.4 红色旅游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
4.4.1 红色旅游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
4.4.2 CIS理论下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标识导向系统组织策略 |
4.5 从控制职能展开红色旅游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 |
4.6 通用设计理念下红色旅游城市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管理构架 |
第5章 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故都瑞金旅游景区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实践 |
5.1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都瑞金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构建 |
5.1.1 通用设计理念的红都瑞金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计划战略 |
5.1.2 红都瑞金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
5.1.3 从控制职能展开红都瑞金旅游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 |
5.2 满足通用设计的红都瑞金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管理部分建议 |
5.2.1 红都瑞金市内交通导向组织规划管理部分建议 |
5.2.2 满足通用设计的红色景区布局规划部分建议 |
5.3 共和国摇篮景区标识导向系统更新设计 |
5.3.1 设计理念 |
5.3.2 共和国摇篮景区红色文化元素提取 |
5.3.3 共和国摇篮景区通用色彩提取 |
5.3.4 共和国摇篮景区标识导向通用造型设计 |
5.3.5 共和国摇篮景区总览图的再更新绘制 |
5.3.6 共和国摇篮景区标识导向系统再更新绘制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4)城市形象视域下的“天府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城市形象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旅游商品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城市形象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外旅游商品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旅游商品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
2.1 旅游商品的概念与特征 |
2.1.1 旅游商品的概念 |
2.1.2 旅游商品的特征 |
2.2 城市形象的相关概念 |
2.3 旅游商品与城市形象传播的意义 |
2.3.1 有力推进城市文明建设 |
2.3.2 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
2.4 旅游商品与城市形象的发展趋势 |
2.4.1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形象视域下的出发点 |
2.4.2 数字创意相结合形成多样化业态联动开发 |
2.5 旅游商品、城市形象与“天府文化”的构建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3 “天府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调研 |
3.1 相关背景调查 |
3.2 游客购买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
3.2.1 样本概括 |
3.2.2 “天府文化”旅游商品现状调查分析 |
3.3 “天府文化”旅游商品调查特点分析 |
3.4 相关城市文化旅游商品案例分析 |
3.4.1 国内案例 |
3.4.2 国外案例 |
3.5 国内外城市形象标识的案例分析 |
3.5.1 国内城市形象标识案例分析 |
3.5.2 国外城市形象标识案例分析 |
3.5.3 国内外城市视觉形象案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面向“天府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策略 |
4.1 “天府文脉”的旅游商品语义转化 |
4.2 旅游场景的纹饰视觉转化 |
4.3 生活形态的商品功能转化 |
4.4 城市气质的形象内涵转化 |
4.5 媒介传播的反思层次转化 |
4.6 本章小结 |
5 以“天府文化”元素打造旅游商品的设计实践 |
5.1 “天府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概述 |
5.2 “天府文化”元素的选取 |
5.2.1 都江堰“水文化”元素介绍 |
5.2.2 都江堰“水文化”元素特征 |
5.3 “天府文化”旅游商品的定位 |
5.3.1 市场定位 |
5.3.2 产品定位 |
5.4 “天府文化”旅游商品设计 |
5.4.1 设计构思 |
5.4.2 元素提取 |
5.4.3 创意说明 |
5.4.4 设计应用 |
5.4.5 细节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天府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相关调查问卷 |
附录 B 图片索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近代工业文化背景下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近代工业文化及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概述 |
2.1 近代工业文化概述 |
2.1.1 近代工业文化的概念 |
2.1.2 近代工业文化的价值 |
2.2 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概述 |
2.2.1 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概念 |
2.2.2 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定位 |
2.2.3 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内容 |
2.3 唐山近代工业文化背景下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意义 |
2.3.1 提升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竞争力 |
2.3.2 带动唐山城市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唐山近代工业文化特征及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现状 |
3.1 唐山近代工业文化综述 |
3.1.1 工业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
3.1.2 工业文化讲述历史进程 |
3.2 唐山近代工业文化特征 |
3.2.1 唐山工业成就“七个第一” |
3.2.2 唐山工业遗存文化 |
3.2.3 唐山煤炭文化 |
3.2.4 唐山陶瓷文化 |
3.2.5 唐山钢铁文化 |
3.2.6 唐山纺织业文化 |
3.3 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现状 |
3.3.1 唐山城市品牌形象现状分析 |
3.3.2 唐山城市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代工业文化背景下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方法 |
4.1 唐山城市品牌形象标识设计 |
4.1.1 唐山城市符号的表现分析 |
4.1.2 浓缩工业文化的城市标识 |
4.1.3 提取工业元素设计城市标识 |
4.2 唐山城市品牌形象标准字体设计 |
4.2.1 唐山城市字体的表现分析 |
4.2.2 专属工业符号的标准字体 |
4.2.3 提取工业元素设计城市字体 |
4.3 唐山城市品牌形象标准色彩设计 |
4.3.1 唐山城市色彩的表现分析 |
4.3.2 工业文脉凝练的标准色彩 |
4.3.3 提取工业元素设计城市色彩 |
4.4 唐山城市品牌形象导视系统设计 |
4.4.1 归纳工业文化相融合的基础导视系统 |
4.4.2 蕴含工业文化人性化的公共导视系统 |
4.4.3 提升工业文化智能化的动态导视系统 |
4.5 唐山城市品牌形象吉祥物设计 |
4.5.1 传播工业文化设计城市吉祥物 |
4.5.2 打造工业文化旅游名城创建城市口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近代工业文化背景下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原则 |
5.1 注重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独特性原则 |
5.1.1 城市之间对比性 |
5.1.2 工业特征鲜明性 |
5.1.3 构思独特生动性 |
5.2 构建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统一性原则 |
5.2.1 标准化规范一致性 |
5.2.2 有效传播系列性 |
5.2.3 灵活运用有序性 |
5.3 符合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审美性原则 |
5.3.1 图形元素对称性 |
5.3.2 色彩搭配舒适性 |
5.3.3 文字造型韵律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释义与基础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标识 |
2.1.2 标识系统 |
2.1.3 地域文化 |
2.2 地域文化基础理论研究 |
2.2.1 地域文化的价值 |
2.2.2 地域文化的特征 |
2.2.3 地域文化的功能 |
2.3 标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
2.3.1 标识系统的起源 |
2.3.2 标识系统的分类 |
2.3.3 标识系统设计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地域文化在标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
3.1 国内案例 |
3.1.1 大明宫遗址公园 |
3.1.2 杭州清河坊及西湖景区 |
3.1.3 上海城隍庙、豫园地区 |
3.1.4 无锡清名桥 |
3.1.5 衡水地域文化标识 |
3.2 国外案例 |
3.2.1 日本 |
3.2.2 德国 |
3.2.3 Ruska46 |
3.2.4 伊曼纽尔寺庙 |
3.2.5 荷兰海牙旅游咨询中心信息亭 |
3.3 本章小结 |
4 韩城城隍庙现状调查与地域文化的提炼 |
4.1 调研背景 |
4.1.1 历史积淀 |
4.1.2 地域色彩 |
4.2 调查结果及综合分析 |
4.2.1 街区现状 |
4.2.2 综合分析及判断 |
4.3 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总体评价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原因总结 |
4.4 韩城城隍庙地域文化的设计造型元素提取 |
4.4.1 民俗文化元素提取 |
4.4.3 建筑文化元素提取 |
4.5 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表现手法 |
4.5.1 近似抽象法 |
4.5.2 创新改革法 |
4.5.3 元素替代法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标识系统设计 |
5.1 标识系统方案的设计分析 |
5.1.1 现状分析 |
5.1.2 设计原则 |
5.2 标识系统的地域文化传承设计方案 |
5.2.1 民俗文化元素标识设计 |
5.2.2 建筑文化元素标识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及意义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7)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旅游标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
2.1 标识与标识系统 |
2.1.1 标识 |
2.1.2 标识系统 |
2.2 旅游标识系统 |
2.2.1 旅游标识系统的概念定义 |
2.2.2 旅游标识系统的研究要素 |
2.2.3 旅游标识系统各要素间联系 |
2.2.4 旅游标识系统的功能分类 |
2.2.5 旅游标识本体的构成元素 |
2.2.6 旅游标识系统的功能作用 |
2.3 相关概念辨析 |
2.3.1 旅游解说系统 |
2.3.2 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CTIS) |
2.3.3 三者概念辨析 |
2.4 指导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
2.4.1 城市意象理论 |
2.4.2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 |
2.4.3 认知过程 |
2.4.4 色彩心理学 |
2.4.5 人体工程学 |
2.4.6 寻路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老城区内旅游标识调研情况及现状问题 |
3.1 西安老城区范围历史发展沿革 |
3.2 西安市老城区内旅游资源梳理 |
3.3 西安老城区内景区(点)旅游标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1 景区(点)旅游标识现状调研 |
3.3.2 景区(点)旅游标识存在问题 |
3.4 城市街道空间内旅游标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4.1 城市门牌 |
3.4.2 城市路标 |
3.4.3 城市交通信息标识 |
3.4.4 历史文化遗迹标识 |
3.5 共性问题总结 |
3.5.1 选址布局不合理 |
3.5.2 本体设计不科学 |
3.5.3 文化特色不突出 |
3.5.4 后期维护不到位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现存问题解析 |
4.1 老城区旅游目的地空间及标识布置方式分析 |
4.1.1 老城区旅游目的地空间分类及标识布局方式分析 |
4.1.2 典型空间标识布置分析 |
4.2 标识使用者行为及观察习惯对标识本体设计的影响分析 |
4.2.1 标识使用者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 |
4.2.2 人体最佳视野范围的分析 |
4.2.3 指导标识版式设计的视觉规律分析 |
4.3 旅游标识文化特色表达问题解析 |
4.4 旅游标识系统管理维护问题解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西安城市文化解读与元素提取 |
5.1 唐长安城与今西安老城区的对应关系 |
5.1.1 唐长安城基本情况概述 |
5.1.2 唐长安城营建特点分析 |
5.1.3 唐长安城与今西安老城区的对应关系 |
5.2 唐文化与西安城市文化的关系 |
5.3 唐文化解析与文化元素提取 |
5.3.1 博大精深的营城智慧 |
5.3.2 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 |
5.3.3 翰逸神飞的书画胜境 |
5.3.4 出神入化的诗词文创 |
5.3.5 兼容并蓄的宗教思想 |
5.3.6 求实创新的科技工艺 |
5.3.7 唐文化元素提取 |
5.4 明清文化解析与元素提取 |
5.4.1 城市建设 |
5.4.2 建筑技艺 |
5.4.3 文学艺术 |
5.4.4 科技工艺 |
5.4.5 明清文化元素提取 |
5.5 本章小结 |
6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优化策略 |
6.1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
6.1.1 “易识伦敦”(Legible London)城市标识系统 |
6.1.2 成都宽窄巷子文化商业街区标识系统 |
6.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原则与优化策略 |
6.2.1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原则 |
6.2.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6.3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
6.3.1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设计原则 |
6.3.2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优化策略 |
6.4 老城区旅游标识文化特征强化策略 |
6.4.1 确定老城区旅游标识风格应用范围 |
6.4.2 确定老城区旅游标识风格表达要素 |
6.5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评价与管理优化策略 |
6.5.1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评价策略 |
6.5.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管理优化策略 |
6.6 老城区典型地段旅游标识布局与设计案例 |
6.6.1 承天门地区概况 |
6.6.2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分类 |
6.6.3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布局方案 |
6.6.4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设计方案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西安老城区内各旅游目的地调研资料 |
参考文献 |
(8)基于用户体验的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中德生态园导向标识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概论 |
2.1 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的历史演进 |
2.2 导向标识系统概念分析 |
2.2.1 导向标识系统的定义及功能定位 |
2.2.2 导向标识系统分布的复杂性 |
2.3 导向标识系统与公共环境 |
2.3.1 导向标识与环境的功能性 |
2.3.2 导向标识与环境的文化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用户体验中“人”的影响因素 |
3.1 人体尺度因素 |
3.2 视觉因素 |
3.2.1 步行状态 |
3.2.2 驾驶状态 |
3.3 人流因素 |
3.3.1 人流量 |
3.3.2 人流状态 |
3.4 特殊人群因素 |
3.4.1 视觉障碍者 |
3.4.2 老年人 |
3.4.3 儿童 |
3.4.4 国际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用户体验中标识的设计要素 |
4.1 基于用户体验的导向标识系统规划 |
4.1.1 分布要素——合理性 |
4.1.2 层级要素——连续性 |
4.1.3 文化要素——文脉性 |
4.2 基于用户体验的导向标识个体设计 |
4.2.1 信息要素——易识性 |
4.2.2 尺度要素——协调性 |
4.2.3 视角要素——舒适性 |
4.2.4 色彩要素——美观性 |
4.2.5 结构要素——安全性 |
4.2.6 特殊关怀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设计实践 |
5.1 项目背景 |
5.1.1 中德生态园概况 |
5.1.2 中德生态园标识系统现状 |
5.2 基于用户体验的系统规划 |
5.2.1 系统研究 |
5.2.2 分路规划 |
5.2.3 空间布局 |
5.3 基于用户体验的单体设计 |
5.3.1 外观形体 |
5.3.2 夜景亮化要求 |
5.3.3 材质与结构工艺 |
5.3.4 智能化设计 |
5.3.5 复合化设计 |
5.4 规划过程与效果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9)基于“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西安城市公共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范围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城市标识系统 |
2.2 城市公共环境 |
2.3 公共环境中的标识设计 |
2.3.1 标识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2.3.2 对环境场所的考虑 |
2.3.3 提倡"人文关怀" |
2.4 公共环境中标识设计的特性 |
2.4.1 标识的可识别性 |
2.4.2 标识的持续性和交互性 |
2.4.3 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紧密性 |
2.4.4 标识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
2.5 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类别 |
2.5.1 功能分类 |
2.5.2 使用目的分类 |
2.5.3 环境条件分类 |
2.6 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要素 |
2.6.1 造型与结构 |
2.6.2 材料与工艺 |
2.6.3 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
2.6.4 标识与环境的协调 |
2.6.5 地域特点的体现 |
2.7 公共环境标识系统对人心理暗示的作用 |
2.7.1 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暗示作用 |
2.7.2 从暗示作用的角度设计公共环境标识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市公共环境标识现状调研 |
3.1 西安市交通环境标识现状 |
3.1.1 西安市道路交通的标识现状 |
3.1.2 西安市公交车站的标识现状 |
3.1.3 西安市地铁站的标识现状 |
3.2 西安市住宅区的标识现状 |
3.3 西安市公园的标识现状 |
3.4 西安市大学校园的标识现状 |
3.5 西安市广场的标识现状 |
3.6 西安城市标识系统缺陷及解决方向 |
3.6.1 西安市环境标识现存的主要缺陷 |
3.6.2 西安市标识系统主要问题的解决方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安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设计方法及策略研究 |
4.1 把握西安国际化发展方向,提炼国际化设计因素 |
4.1.1 提炼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国际化因素 |
4.1.2 立意突出城市标识国际化的时代要求 |
4.1.3 运用国际性的设计语言——简洁的图形符号 |
4.1.4 从标识色彩方面打造国际化城市的形象 |
4.2 立足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西安标识系统的设计策略及方法 |
4.2.1 建立在西安城区特色与规划上 |
4.2.2 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
4.2.3 对部分原有思路进行取舍 |
4.2.4 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高精度要求 |
4.2.5 信息时代的智能化覆盖 |
4.2.6 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人文关怀 |
4.2.7 低碳时代的必然趋势 |
4.2.8 重视对特定环境的研究表达,保持文脉的延续性 |
4.2.9 重视标准的研究与应用,保证标识设计的规范化、国际化 |
4.2.10 建立景观标识系统的使用后状况评价反馈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安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改造设计和实践应用——以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例 |
5.1 曲江池遗址公园概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定位及意义 |
5.1.3 使用人群分析 |
5.2 曲江池遗址公园标识系统现状 |
5.3 曲江池遗址公园标识改造设计内容 |
5.4 曲江池公园标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
5.4.1 整体的规划与设计 |
5.4.2 人性化的设计 |
5.5 曲江池遗址公园标识系统改造设计的新方向 |
5.6 曲江池遗址公园标识系统改造设计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构建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性 |
2.1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 |
2.1.1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概念 |
2.1.2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构成要素 |
2.1.3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原则 |
2.2 雄安新区城市概况分析 |
2.2.1 雄安新区城市历史使命与战略要义 |
2.2.2 雄安新区城市综合特征分析 |
2.2.3 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发展现状 |
2.3 构建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现实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构建定位分析 |
3.1 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 |
3.1.1 展现雄安新区城市人文精神 |
3.1.2 体现雄安新区城市地域文化 |
3.1.3 融合雄安新区城市景观特色 |
3.1.4 打造雄安新区城市未来发展 |
3.2 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定位基础 |
3.2.1 遵循雄安新区城市发展理念 |
3.2.2 符合雄安新区城市功能定位 |
3.2.3 融入雄安新区城市地域文化 |
3.2.4 注重雄安新区城市国际化发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表现形式 |
4.1 城市视觉符号表现形式 |
4.1.1 图形符号化 |
4.1.2 专属色彩符号 |
4.1.3 文字识别符号 |
4.2 个性化表现形式 |
4.2.1 人文内涵表现 |
4.2.2 视觉互动性表现 |
4.2.3 地域文化性表现 |
4.3 科技化表现形式 |
4.3.1 注重人性化表现 |
4.3.2 注重动静结合 |
4.3.3 注重与科技结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构建方法 |
5.1 以多元理念构建雄安新区城市标识 |
5.1.1 挖掘雄安新区城市地域文化 |
5.1.2 注重与大众有效沟通 |
5.1.3 符合雄安新区城市特定性格 |
5.1.4 与雄安新区城市形象定位相吻合 |
5.2 综合城市资源规划雄安新区城市色彩 |
5.2.1 结合雄安新区城市自然景观色彩 |
5.2.2 符合雄安新区城市功能区域划分 |
5.2.3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颜色 |
5.2.4 符合大众审美意愿 |
5.3 以人为本构建雄安新区城市导视系统 |
5.3.2 与周围环境相融 |
5.3.3 加强人性化设计 |
5.3.4 实现智能化导视 |
5.4 运用多媒介搭建雄安新区城市传播与展示系统 |
5.4.1 公共交通工具视觉规范统一 |
5.4.2 增强图形动态化设计与展示 |
5.4.3 依托各种媒介进行传播与展现 |
5.5 多方面塑造雄安新区城市家具视觉识别 |
5.5.1 注重系统化应用 |
5.5.2 环保可持续理念 |
5.5.3 智能化与人性化 |
5.6 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管理与实施 |
5.6.1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 |
5.6.2 多样化、多途径、全方位的实施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城市标识的功能、形态和工程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欧洲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经验与启示[J]. 戴山山. 包装工程, 2020(18)
- [2]城市形象建构下城市立交系统中“灰空间”视觉优化设计研究[D]. 余金珂.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3]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红色旅游城市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管理研究 ——以红都瑞金为例[D]. 王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4]城市形象视域下的“天府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研究[D]. 吴昊. 西华大学, 2020(01)
- [5]近代工业文化背景下唐山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 王凯.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 董雨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D]. 程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基于用户体验的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中德生态园导向标识规划为例[D]. 孔维.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西安城市公共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 钱明琛. 长安大学, 2019(01)
- [10]雄安新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研究[D]. 李向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