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峡水电站通风采暖监测系统的实现

李家峡水电站通风采暖监测系统的实现

一、李家峡水电站通风采暖监控系统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赵良成[1](2018)在《李家峡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及监控系统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轮发电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对老一代水轮发电机进行增容设计改造,有效解决发电机设计缺陷及存在的隐患,同时结合增容提升其效率是节能增效的途径。同时,现今时代不断要求水电站电站提高自身自动化水平程度,以实现新电网模式下发电机开停机迅速,满足电力系统远程集中控制不断智能化、现代化,并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高可靠性、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达到现代社会电能质量高的要求。为了实现电力系统及发电站更加经济的自动运行以及更加稳定的安全监控,只有不断提升和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各项性能,才能满足“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本文在李家峡水电站机组运行实际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水轮发电机增容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论证机组增容的可行性,探讨了机组增容改造的相关技术,在解决转轮裂纹问题的同时对机组进行改造增容,总结了机组增容后各项综合性能提升效果及提高的经济效益,为水力发电厂的发电机增容改造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本文将国内外各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综合分析,提出了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配置、控制模式。厂站级采取100Mbps以太网,现地控制单元(Local Control Unit,简称LCU)级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分散式I/O的设备模式,并针对LCU控制单元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对LCU开停机流程图及人机界面进行了设计。系统在软硬件配置及性能上均达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

滕启治[2](2017)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文中认为水电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优先开发利用水电已成为国际共识,也是我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冷却技术是保证水轮发电机的绝缘寿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大型水坝和水轮发电技术的发展,水轮发电机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这对冷却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国内外大型水轮发电机常用的全空冷、半水内冷和蒸发冷却3种冷却技术,构建一个环境、成本、能源三方面综合考虑的评价体系,对各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潜力进行全面的探索分析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生命周期理论是分析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认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传统的技术评价研究中,分析方法多采用单一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难以从能源、环境、经济等多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本文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将生命周期评价(LCA)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相结合,构建一个环境、成本、能源三方面综合考虑的评价体系,综合反映冷却技术的环境性能和经济效益,为企业和政府做出高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现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1742篇论文,对水电领域22年来的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发展的热点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2)构建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化理论的技术政策分析方法框架。从专利分析切入,结合技术生命周期理论、TRIZ理论和S曲线技术预测理论,建立能定量支撑技术政策制定的分析方法框架,并拟合得到S曲线方程,预测得到未来三种技术的发展状况分别是:水内冷技术在目前已经基本达到稳定,全空冷技术在2030年达到稳定,蒸发冷却技术在2050年达到稳定。(3)构建基于LCA/LCC的集成评价分析方法体系,以李家峡40万KW空冷和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为案例进行环境经济综合评价研究,蒸发冷却单元比空冷单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47.08%,最终评价得到蒸发冷却机组99.2分,空冷机组70.2分。

雍自成[3](2016)在《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研究》文中认为水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它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目前也正处于水电站建设开发的高峰时期。由于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许多大中型水电站选择将厂房深埋地下,地下厂房通常体积巨大,热湿环境复杂多变,控制难度大,这也使得水电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巨大。本文提出综合效能的概念来评价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效水平和地下厂房内热湿环境分布。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定义为维持一定的地下水电站厂房内热湿环境而除去的地下水电站热湿负荷与通风空调系统功耗之比,同时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的提高应以满足地下厂房内的热湿环境要求为基础。本文首先系统阐述目前主要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特点,包括地下厂房的布置情况、室内外空气设计参数、围护结构特性、地下厂房内热湿负荷,以及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和系统设备的配置等情况,并分析了相关设计条件对综合效能的影响。其次,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不同运行工况,其综合效能也有很大差别。而由于水电站的特殊性,进行水电站的相关测试的条件和时间十分有限,目前还没有针对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全工况的测试,一般都是对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进行部分工况的测试。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整体的能效水平和热湿环境控制效果,需要确定最能够反应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整体运行水平的典型运行工况,进行相关测试。本文从室外气象参数、水电站机组的运行以及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各方面分析确定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典型工况。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应选择在69月份室外气象参数接近设计参数、测试时间段内机组运行高峰时刻,并以进风道末端空气参数作为地下水电站的新风以降低室外气象参数变化对测试的影响。同时选择通风空调系统全运行工况、空调部分运行工况和通风工况进行对比测试研究。本文结合民用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综合效能的测试内容和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特点,提出了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应包括系统运行能效比测试和地下厂房内热湿环境测试,并分析系统运行能效比和厂房内热湿环境测试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测试方法。针对水电站地下大空间厂房的特点,按现有规范要求进行测点布置,测试量过大,测试过于繁杂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地下水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热湿环境的分布特点,并据此提出发电机层热湿环境测点布置应以各机组段为单位,将地下水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分为若干机组段和安装间,每个机组段在发电机盖板及四周共布置五个测点,安装间可按机组段布点密度适当减少测点并均匀布置,与安装间相连的机组段适当增加测点的测点布置方案。对比以此简化测点布置方案的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满足测试要求。本文对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和福建尤溪街面地下水电站的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情况进行了分析。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测试期间不计地下进风道冷却量综合效能值在1.942.29之间,考虑地下进风道冷却量的综合效能值在3.364.11之间,室内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福建尤溪街面地下水电站测试期间通风空调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综合效能在3.484.26之间,测试期间地下厂房内湿度明显高于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对比民用建筑通风空调系统评价体系,本文提出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评价宜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设备性能系数评价、系统设计能效比,系统运行能效比。本文还统计了部分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设计能效比,其值在2.292.58之间。同时在通风空调系统典型工况综合效能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应如何进行测试。

张莹[4](2015)在《地下高大空间逆温环境的烟气运动与通风控制方法》文中提出孤立烟云运动的实质是一种逆温环境中的“云团状”火灾烟气运动,在“负浮力”作用下完成,常见于一些高大空间火灾发生之后。本文重点关注的地下高大空间内存在逆向垂直温度分层环境时的烟气羽流的运动特性和排烟通风控制方法。基于水电站地下厂房,通过试验及FDS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高大建筑空间内的孤立烟云的通风排烟方法。1.高大空间烟气流动特性理论研究。利用气块分析方法研究了烟气团在逆温环境中的运动特性,并在既有的轴对称烟羽流上升最大高度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流体力学的镜像原理,针对壁面烟羽流对现有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当火源位于空间底面端部时,壁面烟羽流在热分层环境中的最大上升高度计算关联式。2.利用2D-PIV技术研究了逆温环境中不同火源位置的烟羽流运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空间内存在逆温分布时,由于烟气受到的浮力不断降低,烟羽流上升过程中会在空间中上部形成悬浮的孤立烟云。试验中,当檀香(火源)放置于底面中心位置且表面温度为433℃时,孤立烟云的悬浮高度的上限为840 mm,此时烟气速度基本处于“动态悬浮”状态。当檀香(火源)放置于底面端部位置且表面温度为312℃时,孤立烟云的悬浮高度的上限为820 mm。3.基于水电站地下厂房,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地下高大空间逆温环境下,不同火源位置及热释放率下烟气流动的特点。模拟结果表明,当火源位于厂房发电机层的底面中心位置时,逆温环境中烟羽流形成的孤立烟云的悬浮高度随火源热释放率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火源热释放率为1 k W时,其悬浮高度为14 m,火源热释放率为20 k W时,其悬浮高度为20 m,而当火源热释放率增加到40 k W时,烟羽流将发生“冲顶”现象,而不再出现烟气悬浮。发生冲顶的临界火源热释放率在20 k W40 k W范围内。当火源位于厂房发电机层的底面端部位置时,由于端墙“康达效应”,烟羽流发生冲顶的火源热释放率范围降低为10 k W20 k W。数值模拟表明,当火源位于厂房发母线层的底面中心位置时,由于从母线层的楼梯间进入发电机层时呈现“空间突扩”现象,使烟气的温度和速度衰减加剧,相同的火源热释放率条件下,烟气出现悬浮的高度更低,相应的,发生冲顶的火源热释放率临界值在60 k W80 k W范围内。4.以水电站厂房为例,分析了排烟量、排烟口位置以及补风口面积与地下高大空间孤立烟云排出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排烟风量为基准排烟风量的0.5倍时,将一氧化碳浓度降低到相同水平,需要的时间是基准工况的1.7倍;而当排烟风量为基准排烟风量的1.5倍时,将一氧化碳浓度降低到相同水平,需要的时间是基准工况的0.64倍。当顶部双排排烟风口布置间距在3.2 m至17.6 m之间变化时,将一氧化碳无因次浓度降低到0.2,所需要的时间相差不超过12.0%。而当双排风口布置在侧墙时,中上部等高布置使一氧化碳降低到一定浓度所需的时间最短,错高布置时所用的时间与中上部等高布置相比增加14.2%,但错高布置方案能兼顾不同火源热释放率条件的排烟。补风口面积增大使一氧化碳降低到一定浓度所需的时间也随之增大。补风口面积从1.25 m2增加到6.25 m2,降低一氧化碳浓度所需的时间是基准值的1.01.4倍。

李安桂,李光华[5](2015)在《水电工程地下高大厂房通风空调气流组织及缩尺模型试验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水电站地下发电机主厂房通风气流组织的主要形式,包括分层空调、上(顶)送风、下送风和串联直流式通风。介绍了水电工程通风空调气流组织模型试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点、模型试验理论和相似比例尺、模型设计问题、水电厂房火灾排烟模型试验,以及模型试验测量PIV技术,总结了国内典型水电站通风气流组织模型试验和火灾排烟模型试验情况。

顾国彪,阮琳[6](2014)在《蒸发冷却技术在水轮发电机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电机向大型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冷却技术的改进对于电机的大型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机大型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冷却技术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该文首先对水轮发电机3种冷却方式的特点逐一做了简要分析;其次,重点介绍了各种冷却方式的选型依据,并提出基于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经济性的新的选型理念;然后,介绍了蒸发冷却技术现有的工业应用情况;最后,结合蒸发冷却技术的特点和工业应用现状提出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丰富我国电气装备冷却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刘希臣[7](2014)在《地下水电站热湿环境形成机理及节能调控策略》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水电站建设处于高速发展期,大多数电站特别是大型电站都选择了地下形式。由于深埋地下,当热湿调控措施不当时,厂内容易产生潮湿、发闷、发霉、结露等现象。为了消除这种热湿环境,电站往往采用大容量的通风空调设备,但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以厂内设备散热为出发点,侧重于热环境的研究,而对热、湿耦合状态下的环境研究较少,未深入揭示其热湿环境的形成机理,故很难保证调控策略的有效性。地下水电站的热湿环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了解不同因素的影响机理是有效解决热湿环境问题、制定科学合理调控策略、降低通风空调系统能耗的关键。本课题对此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地下电站热湿环境的模拟预测方法,揭示了厂内热湿环境的形成机理,同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热湿环境的影响过程及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合理制定厂内热湿环境调控策略的方法,为优化工程设计和运行调控提供科学支撑,为电力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本文的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埋地下式水电站热湿环境形成机理与节能调控”(51178482)资助下完成的。通过分析,本文将地下水电站洞室群分为两大类,即大空间厂房和狭长进风洞,针对两种类型洞室,分别建立其围护结构内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模型均以液态水体积含湿量和温度作为驱动势,并首次将“单元分割”思想引入到模型求解过程中。通过对两个模型的热质传递控制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分别采用MATLAB编写了计算程序。为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本文建立了综合的验证方法,分别对反映热湿传递机理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及其在地下水电站应用中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地下进风洞是空气进入厂房的预处理段,是分析厂房内热湿环境的前提,通过模拟计算,本文揭示了地下进风洞对气流的热湿处理规律、洞内结雾的位置及时段,并对地下进风洞对厂房环境、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合理利用地下进风洞的自然资源、通风空调设备的选型设计和运行调节提供了科学支撑。围护结构表面的热、湿吸放过程与室内空气参数相互影响、相互耦合,单独对围护结构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室内空气参数的影响是无意义的,而目前的研究恰恰忽视了这一特性。本文以耦合性为切入点,对主厂房围护结构的动态热湿吸放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空气参数与壁面热、湿吸放的内在联系;并以空气参数特征值为自变量,通过耦合关系,提出了围护结构全年动态热、湿吸放简化预测公式,为工程上计算壁面散热散湿、估算空调容量、调整通风策略提供了方便实用且较为准确的方法。同时对电站投产初期,围护结构内的施工余水的迁移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样以耦合关系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空气参数对余水迁徙的影响,提出了施工余水迁移速率、余水影响期及余水导致的壁面散湿量的简化动态计算公式,为工程上余水影响年限的估算、相应防潮措施的选择提供了较为实用的方法。由于工艺特性,地下水电站的热湿环境还受发电设备、引水发电系统、厂内气流组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发电设备,本文对其散热的强度、时间、空间特性进行了研究,对重点发热设备(发电机、变压器、母线)进行分析并获得了其相应的散热特性;对引水系统部分,首次建立了考虑引水管道的围护结构内部二维热湿传递模型,通过计算揭示了引水系统对厂内热湿环境的影响机理,确定了在引水管道影响下的壁面结露位置、时间以及其造成的附加传热量与传湿量;气流组织方面主要对壁面处空气流速与通风内循环进行了计算,提出在不同空气流速下围护结构壁面的热湿吸放特性及其对厂内的影响,同时建立了热、湿平衡方程,将内循环率引入计算过程,对不同内循环率下的厂内环境、围护壁面的热湿吸放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具体、综合、全面地揭示了厂内热、湿环境的形成机理,为整个厂房热湿环境调控提供了科学的支撑。最后以某巨型地下水电站为例,建立了厂内热湿环境模拟预测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因素对厂内热湿环境的影响机理,通过模拟预测,得到了该电站地下厂房不同洞室的全年动态热湿环境参数,以此为基础并同时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机理,完整地提出了制定地下水电站厂房热湿环境节能调控策略的方法。本文对地下水电站热湿环境的形成机理及相应的调控策略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完善了地下水电站围护结构的热湿耦合传递模拟方法,深入解析了不同因素对热湿环境的影响机理,进一步推进了地下水电站热湿环境以及节能调控的研究。

赵玉超[8](2013)在《基于黄河流域公伯峡水电站发电机放热风采暖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电站厂房环境设计是以保障工作人员工作及机电设备安全运行为目标。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平均气温低,一些水电站采用了电采暖和热风采暖的方式来供暖,但是这种方式耗费大量电能,增加了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水轮发电机在运行的过程中,转子高速旋转,摩擦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借助空气冷却器的热交换将热量排至厂房外,这一部分热量为无效热量。如果将发电机产生的废热用于电站厂房的采暖,不仅可以节约电能,还能减少厂房的空调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然而,一些测试表明,传统自然补风、自然放热风方式,发电机的放热风量占循环风量的比例不足10%。我们对公伯峡水电站5#发电机组进行的现场测试表明,比例仅为8.9%。公伯峡水电站发电机层的采暖热负荷为1482.3kW(一台机组运行),而现场测试发电机放热量仅为264.6kW,发电机放热风利用受到较大限制,难以满足厂房采暖要求。作者基于公伯峡水电站发电机放热风现场测试,研究了机械补风、自然放热风的采暖方式。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计算表明,当机械补风速度为4m/s时,放热量为413.3kW,比自然放热风供热量增加了56.2%,节能效果显着。作者研究了发电机放热风采暖的有效气流组织型式。热风直接从与地面平齐的盖板上的热风口自然排出,室内气流、温度梯度较大;如果提高送风速度,易引起吹风感,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鉴于此,作者提出,在热风口加集风罩,在集风罩上开风口,改为侧送风,可以有效地改善气流组织状况。

辛龙[9](2008)在《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也促进了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因此电力电能的生产、输送、销售突显了几个特点:一是电网的总容量大;二是电源分布更加合理,各区域网间的横向联系将越来越多,电能的输送线路更长;三是组成电网的电能生产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了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多样化的发电方式;四是多样化的电力用户对电力部门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这些因素,电力系统生产常规的控制手段与原始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水电站由于其生产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及现代水电站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提高水电站自动化水平变得非常必要。李家峡水电站是黄河干流已建成水电站中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是西北电网第一调频电厂,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已运行十一年,目前面临系统陈旧、软件无法在高性能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现地控制单元的LCU、PLC模件备品备件得不到有效补充、用户维护系统比较复杂,需要掌握UNIX操作系统、系统主机和现地工控机故障频繁导致机组无法正常运行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了电站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通过对当今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现状分析比较,同时对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确定了李家峡水电站监控系统最佳改造方案,合理选择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总体结构,并绘制出了改造后的系统网络框图,对系统软件功能和硬件设备进行了选型和布置。论文在分析研究水电站监控软件要求的基础上,对李家峡电站监控系统软件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给出了监控软件的基本结构、流程和主要功能界面,然后对自动发电控制(AGC)和自动电压控制(AVC)高级功能软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机组工况转换、程序步骤以及逻辑条件判别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机组程序控制的主要流程框图,为机组自动控制的编程提供了依据。

王好学,刘超民[10](2008)在《从安装角度浅谈蒸发冷却技术推广应用于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文中指出本文简介蒸发冷却技术机组的结构特点、优点,着重从李家峡水电站4号机组400MW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的安装角度介绍相关部件的安装工艺和改进意见,提出应推广蒸发冷却技术,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建议。

二、李家峡水电站通风采暖监控系统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家峡水电站通风采暖监控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李家峡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及监控系统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水轮发电机组改造的现状
        1.1.1 国内外水轮发电机组增容改造的现状
        1.1.2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 李家峡电厂基本情况
    1.3 李家峡水电站机组现代化改造的意义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发电机增容改造技术分析
    2.1 李家峡电厂发电机组运行基本情况
    2.2 水轮机增容改造分析
        2.2.1 李家峡水电站水轮机工作概况
        2.2.2 水轮机组增容改造方案
        2.2.3 转轮裂纹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
    2.3 发电机组增容分析
        2.3.1 李家峡发电机组的基本情况
        2.3.2 水轮发电机增容改造方案研究
        2.3.3 主变压器增容方案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分析
    3.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
        3.2.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3.2.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选择
    3.3 本章小结
4 LCU的硬件和程序设计
    4.1 机组LCU的功能
    4.2 李家峡水电站对机组及公用LCU的功能要求
        4.2.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4.2.2 安全运行监视
        4.2.3 控制与调节功能
        4.2.4 事故停机处理
        4.2.5 在线诊断
    4.3 李家峡水电站机组及公用LCU的硬件设计
        4.3.1 主控制器PLC的选择
        4.3.2 监控点数的确定
        4.3.3 其它设备的选择
    4.4 机组顺控工艺流程的设计
        4.4.1 机组停机态到空转态
        4.4.2 机组空转态到空载态
        4.4.3 机组空载到发电态
        4.4.4 机组发电态到空载态
        4.4.5 机组事故停机功能
    4.5 LCU应用程序的设计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李家峡水电站机组及监控系统改造效果分析
    5.1 机组增容后运行情况
        5.1.1 增容后主要电气设备参数复核
        5.1.2 主要电气设备参数复核
    5.2 李家峡水电站主接线监控界面
    5.3 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李家峡水电站现代化增容改造的意义
    6.2 水电站自动化技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水轮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文献计量分析
    2.1 水轮发电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2.1.1 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概述
        2.1.2 国外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情况
        2.1.3 国内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情况
    2.2 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2.2.1 三大主流冷却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2.2.2 不同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优缺点对比分析
        2.2.3 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总体发展情况
    2.3 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概述
        2.3.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3.2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2.3.3 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集成方法研究进展
        2.3.4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2.4 水电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4.1 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2.4.2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进化的技术政策分析体系
    3.1 技术生命周期及其分析方法
        3.1.1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3.1.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3.2 TRIZ技术进化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3.2.1 TRIZ理论概述
        3.2.2 TRIZ技术进化理论
        3.2.3 TRIZ技术进化分析方法
    3.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水电技术进化分析
        3.3.1 数据采集
        3.3.2 水轮发电技术进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进化分析
    4.1 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的数据采集
    4.2 全球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综合分析
        4.2.1 申请趋势分析
        4.2.2 主要竞争国家分析
    4.3 中国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的TLC分析与预测
        4.3.1 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4.3.2 中国专利TLC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CA/LCC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体系
    5.1 LCA与LCC集成分析的研究方法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TOPSIS法
    5.2 LCA与LCC集成的技术框架
    5.3 构建LCA与LCC集成方法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环境经济综合评价
    6.1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概况
    6.2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环境经济综合评价
        6.2.1 生命周期评价
        6.2.2 基于LCA和LCC的综合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附录A: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录B: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
    附录C:能量(耗能工质)换算系数列表
致谢

(3)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地下水电站热湿环境特点
    1.3 课题的提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特点
    2.1 地下水电站厂房布置特点
    2.2 室内外空气设计参数条件
        2.2.1 室外空气设计参数
        2.2.2 室内环境设计参数
    2.3 地下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2.3.1 地下围护结构的吸放热
        2.3.2 地下进风道的进风的冷却和加热
    2.4 厂房内热湿负荷特点
    2.5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配置
        2.5.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系统划分
        2.5.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空气流程
        2.5.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备配置
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运行典型工况的确定
    3.1 室外气象参数变化
        3.1.1 我国地下水电站分布情况
        3.1.2 水电站室外气象参数变化
        3.1.3 地下进风道对新风的影响
    3.2 水电站机组运行规律
        3.2.1 河川径流量变化规律
        3.2.2 社会用电需求变化规律
        3.2.3 水电站长期发电运行规律
        3.2.4 水电站短期运行特点
    3.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典型运行工况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工况下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的测定
    4.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内容
        4.1.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运行能效比测试内容
        4.1.2 地下水电站厂房环境参数测试内容
        4.1.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内容小结
    4.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方法
        4.2.1 全厂进、排风检测方法
        4.2.2 制冷机组制冷量检测方法
        4.2.3 通风空调设备功率检测方法
        4.2.4 厂房内环境空气参数检测方法
    4.3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测试布点方案研究
        4.3.1 热湿环境测试的相关规范要求
        4.3.2 主厂房发电机层热湿环境分布特点
        4.3.3 主厂房发电机层热湿环境测试布点方案
5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
    5.1 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
        5.1.1 测试工况
        5.1.2 通风排热量测试结果
        5.1.3 冷水机组制冷量测试结果
        5.1.4 通风空调设备耗功率测试结果
        5.1.5 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计算结果
        5.1.6 地下厂房热湿环境测试结果
        5.1.7 江苏宜兴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小结
    5.2 福建尤溪街面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
        5.2.1 测试工况
        5.2.2 通风排热量测试结果
        5.2.3 通风空调设备耗功率测试结果
        5.2.4 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计算结果
        5.2.5 厂房热湿环境测试结果
        5.2.6 福建尤溪街面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试结果小结
6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能效评价体系
    6.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设备性能系数
        6.1.1 通风设备性能系数
        6.1.2 空调设备性能系数
    6.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能效比
    6.3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运行能效比
        6.3.1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实时运行能效比
        6.3.2 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季节与全年综合效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地下高大空间逆温环境的烟气运动与通风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地下空间建筑的特点
        1.1.2 地下高大空间建筑火灾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无分层烟羽流自然填充
        1.2.2 关于室内热气流分层
        1.2.3 分层环境中的烟羽流运动
        1.2.4 大空间烟气通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内容
2. 孤立烟云输运特性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孤立烟云物理现象
    2.3 孤立烟云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孤立烟云问题的控制方程
    2.5 控制方程的演化
        2.5.1 连续方程的简化
        2.5.2 运动方程中扰动参数分析
        2.5.3 热力学方程中扰动压力分析
    2.6 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和方程组的解
    2.7 本章小结
3. 孤立烟云小尺度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PIV测试技术及试验设计
    3.3 试验装置
        3.3.1 试验模型
        3.3.2 CCD感光相机
        3.3.3 激光发生系统和激光器冷却系统
        3.3.4 计算机控制系统
        3.3.5 同步器
        3.3.6 示踪气体发生系统
    3.4 拍摄断面及试验工况
    3.5 本章小结
4. 小尺度模型试验孤立烟云输运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典型可视化动态图像分析
        4.2.1 火源位于模型底面中心位置
        4.2.2 火源位于模型底面端部位置
    4.3 2D-PIV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下电站高大空间的孤立烟云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案例工程背景
        5.2.1 水电站主厂房物理模型
        5.2.2 孤立烟云湍流模型及参数选择设置
        5.2.3 网格的划分和设置
        5.2.4 初始状态温度分布设置
    5.3 火源位置对孤立烟云的影响分析
        5.3.1 火源位于发电机层底面中心位置
        5.3.2 火源位于发电机层底面端部位置
        5.3.3 基于水电站母线层的连通大空间的孤立烟云发展特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大空间孤立烟云的通风控制方法
    6.1 引言
    6.2 排烟风量对排出室内孤立烟云的影响分析
        6.2.1 水电站主厂房排烟风量的相关标准及规定的发展
        6.2.2 自然进风不同机械通风排烟风量下的排烟效果分析
    6.3 排烟风口位置对排出室内孤立烟云的影响
    6.4 补风口面积对排除孤立烟云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5)水电工程地下高大厂房通风空调气流组织及缩尺模型试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水电站地下发电机主厂房气流组织
    1.1发电机层厂房分层气流组织
    1.2厂房上(顶)送风气流组织
    1.3厂房下送风气流组织
    1.4地下厂房串联直流式通风系统
2水电工程通风空调气流组织模型设计
    2.1气流组织模型试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点
    2.2模型试验理论及相似比例尺
    2.3模型设计问题
    2.4水电厂房火灾排烟模型试验
3关于模型试验测量PIV技术
4结语

(6)蒸发冷却技术在水轮发电机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电机的冷却技术
    1.1 现有的冷却技术及其特点
        1.1.1 水轮发电机的冷却方式
        1.1.2 全空冷方式的主要特点
        1.1.3 半水冷方式的主要特点
        1.1.4 蒸发冷却技术及其特点
    1.2 冷却方式的选型依据
2 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现状
3 蒸发冷却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3.1 巨型水电
    3.2 小水电的应用开发
    3.3 抽水蓄能机组的应用开发
    3.4 在电力电子器件领域的拓展应用
4 结论

(7)地下水电站热湿环境形成机理及节能调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国内外水电发展
        1.1.2 地下水电站发展
        1.1.3 地下电站存在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多孔建筑材料的热湿迁移研究
        1.2.2 多孔材料湿传递的实验研究
        1.2.3 热湿传递模型的求解方法
        1.2.4 水电站地下洞室热湿环境研究
    1.3 课题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2 地下电站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物理数学模型
    2.1 物理模型
        2.1.1 水电站地下厂房简介
        2.1.2 物理模型的描述
        2.1.3 物理模型对热湿环境的影响
    2.2 厂房围护结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模型概况及基本参数
        2.2.2 质量守恒方程
        2.2.3 能量守恒方程
        2.2.4 补充方程
        2.2.5 边界及初始条件
        2.2.6 方程离散
        2.2.7 多层材料交界面的处理
    2.3 厂房围护结构数学模型的求解
        2.3.1 建立求解矩阵
        2.3.2 计算程序编制
    2.4 地下进风洞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2.4.1 热湿传递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2.4.2 简化方法及计算思路
        2.4.3 岩体内部热湿传递方程建立
        2.4.4 岩体表面热湿传递方程建立
        2.4.5 气流热湿平衡方程建立
        2.4.6 边界及初始条件
        2.4.7 计算程序编制
    2.5 本章小结
3 模型热湿传递机理及适用性验证
    3.1 验证方法
    3.2 模型热湿传递机理验证
        3.2.1 称重法
        3.2.2 直接测试法
        3.2.3 间接空气参数测试法——厂房通风实验
        3.2.4 间接空气参数测试法——液态水远边界实验
    3.3 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3.3.1 实测基本参数
        3.3.2 模型的现场实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进风洞热湿传递特性及对厂房热湿环境的影响
    4.1 计算参数
    4.2 标准工况结果分析(A2)
        4.2.1 进、出口空气参数
        4.2.2 热湿传递时间特性
        4.2.3 热湿传递空间特性
        4.2.4 气流结露分析
        4.2.5 岩体参数分析
        4.2.6 进风洞热湿处理能力
    4.3 流速对热湿交换的影响
        4.3.1 出口空气参数
        4.3.2 结露状态
        4.3.3 热湿处理能力
    4.4 半径对热湿交换的影响
        4.4.1 出口空气参数
        4.4.2 结露状态
        4.4.3 动态热湿交换量
    4.5 进风洞对厂房热湿环境的影响
    4.6 进风洞对空调机组的影响
        4.6.1 对空调设计参数的影响
        4.6.2 热负荷预处理能力
        4.6.3 湿负荷预处理能力
    4.7 本章小结
5 围护结构热湿吸放特性及对厂房热湿环境的影响
    5.1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规律
        5.1.1 日平均热湿传递规律
        5.1.2 逐时热湿传递规律
    5.2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影响因素
        5.2.1 传热影响因素
        5.2.2 传湿影响因素
    5.3 全年动态热、湿传递计算简化方法
        5.3.1 动态传热简化计算方法
        5.3.2 动态传湿简化计算方法
    5.4 施工余水的迁移特性
        5.4.1 余水影响分析
        5.4.2 余水迁移规律
        5.4.3 余水迁移影响因素
        5.4.4 余水剩余量的简化计算方法
        5.4.5 余水导致的散湿量简化计算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发电设备、引水系统、壁面流速及通风内循环对厂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6.1 发电设备的影响
        6.1.1 现场实测
        6.1.2 电站主要散热设备
        6.1.3 设备总体散热特性
        6.1.4 发电机散热特性
        6.1.5 变压器散热特性
        6.1.6 母线散热特性
    6.2 引水系统的影响
        6.2.1 现场实测
        6.2.2 模型简化
        6.2.3 引水对围护结构温、湿度场的影响
        6.2.4 引水对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的影响
    6.3 围护结构壁面流速的影响
        6.3.1 现场实测
        6.3.2 气流速度的确定
        6.3.3 流速对围护结构热湿吸放的影响
        6.3.4 流速对围护结构温、湿度的影响
    6.4 通风内循环的影响
        6.4.1 现场实测
        6.4.2 内循环热湿平衡方程的建立
        6.4.3 内循环对厂内空气参数的影响
        6.4.4 内循环对舒适性的影响
        6.4.5 内循环对围护结构热湿吸放的影响
        6.4.6 内循环对岩体含水量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7.1 电站概况
        7.1.1 地下洞室群
        7.1.2 通风空调设计参数
        7.1.3 厂内设备发热情况
        7.1.4 通风空调系统概况
    7.2 进风洞对厂内调控策略的影响
        7.2.1 对空调设计容量的影响
        7.2.2 对空调机组运行调控的影响
        7.2.3 对通风时段的影响
    7.3 主厂房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7.3.1 全年动态热湿环境
        7.3.2 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7.4 主变洞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7.4.1 全年动态热湿环境
        7.4.2 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7.5 引水发电系统对热湿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策略
        7.5.1 引水管道造成的热湿环境分析
        7.5.2 防结露、发霉的调控策略
    7.6 厂内热湿环境综合调控策略
    7.7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
    8.2 主要成果
    8.3 主要创新点
    8.4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黄河流域公伯峡水电站发电机放热风采暖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系统研究
        1.2.2 水电站发电机层放热风口形式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公伯峡水电站发电机放热风现场测试及数据分析
    2.1 公伯峡水电站概况
        2.1.1 电站概况
        2.1.2 气候特点
        2.1.3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2.1.4 电站通风采暖系统
    2.2 公伯峡水电站发电机自然放热风现场测试
    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2.3.1 测试工况
        2.3.2 测试数据
        2.3.3 放热量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水电站厂房采暖方式及负荷计算
    3.1 水电站厂房采暖方式
    3.2 水电站采暖热负荷的组成
    3.3 水电站采暖热负荷的计算
    3.4 新放热风采暖方案的提出
    3.5 本章小结
4 水电站发电机自然补风、自然放热风数值计算
    4.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4.1.1 CFD基础
        4.1.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4.1.3 Fluent简介
    4.2 发电机自然补风、自然放热风数值计算
        4.2.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4.2.2 控制方程
        4.2.3 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强制机械补风、自然放热风数值计算分析
    5.1 补风速度为 2M/S时放热量分析
    5.2 补风速度为 2.5M/S时放热量分析
    5.3 补风速度为 3M/S时放热量分析
    5.4 补风速度为 3.5M/S时放热量分析
    5.5 补风速度为 4M/S时放热量分析
    5.6 补风速度为 4.5M/S时放热量分析
    5.7 补风速度为 5M/S时放热量分析
    5.8 不同补风速度对放热量影响的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放热风口气流组织分析及设计方法
    6.1 空气射流分类
    6.2 送风口射流的准则数
    6.3 自由射流
    6.4 水电站主厂房发电机层气流组织
    6.5 集风罩上设喷口送风的设计计算方法
    6.6 集风罩上设圆形送风口的设计计算方法
    6.7 集风罩上设矩形送风口的设计计算方法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计算机监控系统在水电站中的作用和意义
        1.1.1 实施计算机监控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电站运行可靠性
        1.1.2 实施计算机监控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电站的经济运行水平
        1.1.3 实施计算机监控技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1.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式
        1.2.1 监控方案模式
        1.2.2 监控系统结构模式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状及展望
        1.3.1 国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1.3.2 国内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1.3.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2 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状及改造原则
    2.1 李家峡水电站介绍
    2.2 电站监控系统现状
    2.3 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原则
        2.3.1 设计依据
        2.3.2 改造原则
3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方案及配置
    3.1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方案
    3.2 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方式
        3.2.1 调度要求
        3.2.2 控制、调节方式
    3.3 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
        3.3.1 结构型式
        3.3.2 网络结构及特性
        3.3.3 对外通信
    3.4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3.4.1 主要设备配置
        3.4.2 主要设备节点结构
    3.5 监控系统主要特点
4 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发展概述
        4.1.1 面向功能的软件
        4.1.2 面向过程的软件
        4.1.3 面向对象的软件
    4.2 计算机系统软件
        4.2.1 系统软件要求
        4.2.2 系统软件选择
    4.3 监控系统基本软件
        4.3.1 监控系统基本软件组成
        4.3.2 监控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
        4.3.3 软件基本流程
    4.4 监控组态软件及主要功能界面
        4.4.1 数据库组态
        4.4.2 对象组态
5 水轮发电机组控制
    5.1 水轮发电机组自动控制的任务和要求
    5.2 自动开机控制
    5.3 自动停机控制
    5.4 事故停机与紧急事故停机控制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李家峡水电站通风采暖监控系统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家峡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及监控系统改造研究[D]. 赵良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2]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D]. 滕启治. 天津大学, 2017(08)
  • [3]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综合效能研究[D]. 雍自成. 重庆大学, 2016(03)
  • [4]地下高大空间逆温环境的烟气运动与通风控制方法[D]. 张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3)
  • [5]水电工程地下高大厂房通风空调气流组织及缩尺模型试验进展[J]. 李安桂,李光华. 暖通空调, 2015(02)
  • [6]蒸发冷却技术在水轮发电机领域的应用和发展[J]. 顾国彪,阮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29)
  • [7]地下水电站热湿环境形成机理及节能调控策略[D]. 刘希臣. 重庆大学, 2014(12)
  • [8]基于黄河流域公伯峡水电站发电机放热风采暖的设计方法研究[D]. 赵玉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9]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设计[D]. 辛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10]从安装角度浅谈蒸发冷却技术推广应用于大型水轮发电机组[A]. 王好学,刘超民.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