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是西部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小城镇发展是西部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宇[1](2017)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现在、更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也已经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很多经济社会问题,以致社会矛盾激增。实际上,城镇化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城镇化规模的扩大、速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因此,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改革来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进一步,考虑到导致中国城镇化粗放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盲目支出。为追求较高的城镇化目标,地方政府倾向于漠视居民的公共需求,而将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优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是中国城镇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通过增加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来优化支出结构显然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要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考察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居民的公共需求偏好的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而为未来城镇化改革提供重要的政策性启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第一章,导论。首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就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两个方面,分别综述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围绕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目标,并总结本文的研究难点、创新及不足。第二章,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一般理论分析。首先,介绍城镇化、地方公共物品以及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等三个基本概念。其次,从人口迁移理论、生态学派的城镇化理论以及城镇化的发展理论三个方面阐述城镇化的发展理论,并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角度论述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理论。最后,从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行为两个维度来分析城镇化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传导机制。第三章,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分析。首先,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节点,分别考察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前,从中国古代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中国近代等四个时期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镇化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分别就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波动起伏阶段、稳步推进阶段以及快速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展开论述。其次,采用1952-2014年地方财政支出及其比重的数据来分析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规模,并以2007年为节点分两阶段分别考察了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最后,采用惩罚性样条滤波提取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项,观察二者的周期波动特征,并计算二者的交叉相关系数以及滚动相关系数,进而考察二者的相关性。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分析。首先,从公共物品的需求层次、居民的公共需求数量以及地方公共物品需求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阐述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次,在一系列假定条件的前提下,推导出公共物品的需求函数,并揭示随着需求影响因素的变动,居民需求的差异性结果。最后,选取“中位”收入、税收价格、城镇化等指标,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估计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函数,并对估计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居民需求的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性分析。首先,通过回顾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分析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因素。其次,对本章采用的空间面板模型进行选择,并对选取的指标以及数据来源进行说明。最后,估计方程,并分析实证结果,进而基于上一章对居民的公共需求偏好分析评估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第六章,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首先,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以及地方公共物品的供需匹配情况等几个方面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其次,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职能,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

廖永伦[2](2016)在《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的视角为切入点,着重对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载体──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详细分析阐述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第二,辨析了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小城镇等几组概念,并首次对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作了明确的空间范围界定和空间层次分析,提出了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观点。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城镇化、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典理论和经验模式,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第三,重点分析研究了小城镇发展的外在关联和内在建构。小城镇发展与国家整个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和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紧密相关,包括与国家选择何种城镇化道路、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关系以及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城镇体系构建、模式形成、产业支撑和规划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了小城镇内部建构问题,认为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提出必须构建起适合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小城镇体系,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层,完善小城镇的功能;选择适合不同地域小城镇发展的类型模式;建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加大小城镇规划建设力度,创新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模式,规划建设功能完善、产业发展、人文特色、生态和谐的美丽小城镇,为农村人口迁移到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最后,提出促进新型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认为应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的实施和小城镇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通过上述系统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国内外背景发生重大变化,国家重视发展小城镇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意愿和迁移方向发生明显变化。中国城镇化路径模式已经发生转变,从传统异地城镇化主导的路径模式逐渐转向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模式,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符合中国的现实发展要求,能够满足老百姓实现城镇化的愿望和需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现实路径选择。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3](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提出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邢红[4](2010)在《中国的城市化宏观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能拉动内需,促进国家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所以应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文章分别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省域层面,介绍了关于我国城市化宏观策略的主要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我国城市化宏观策略的见解。

付聘聘[5](2010)在《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加快新疆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城镇化在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卫边疆安全等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首先概述了城镇化和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其次,从脆弱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方面分析了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自然环境;从新疆总体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经济环境:从人口分布不均的特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现状和“东突”势力猖獗等方面分析了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再次,分析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即历史、自然地理、民族、宗教、经济和生态等,以及新疆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包括适度规模和合理布局、动力机制、城镇规划、资源依托和内外部环境等所具有的特殊性。第三,从新疆的城镇体系结构、新疆城镇的发展水平和新疆城镇的发展结构上研究了新疆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从自然、经济和生态三方面分析了新疆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新疆现有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借鉴了日本城镇化发展“都市圈”、“城镇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拉美国家过度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并总结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启示。第五,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研究了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依据,进而确定了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的战略原则、战略目标,并从五个方向指出了新疆特色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对新疆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划分,确定了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和发展目标。最后,根据新疆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地区差异,提出加快新疆城镇化发展速度,实现城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并进发展的战略对策。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新疆的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应该从以下六个方向得以实现,积极发展乌鲁木齐都市圈,注重城镇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刑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优先发展北疆铁路沿线城镇带,依靠城市聚集效应,走城乡协调发展的扩张型城市道路;加快发展南疆城镇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东疆城市要发挥其区位优势,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沿边境城镇带应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带动沿边城镇的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同时依靠交通干线、旅游景点、边境地带或区域中心城市的周围,新建一批有发展潜力和具有特殊战略地位职能的小城镇,做女r农村向城镇聚集的纽带,发挥好城镇的特殊职能。

曾博伟[6](2010)在《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旅游小城镇是一种重要的小城镇类型,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新形势与小城镇建设新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加速城市化并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快速迈进的历程中,旅游小城镇因为对应了市场变化的需要和发展模式调整的趋势,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因此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从理论研究角度看,目前针对小城镇的学术成果已经很多,但对旅游小城镇的系统研究还基本上是空白。作为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本论文注意将旅游业与小城镇的成熟理论灵活运用到旅游小城镇的研究当中。作为应用型研究,本文通过对国际经验的梳理和中国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来推断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主要指标的数据分析来概况旅游小城镇的一般特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的具体分析来提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主要采取了统计分析、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多种途径。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旅游小城镇的基础分析。重点对旅游小城镇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基本界定;对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回顾;并结合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实际,对乡村建设、产业集聚、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比较优势、体验经济等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的背景分析。基于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分析了旅游城镇化的道路;结合旅游小城镇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并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角度系统阐述了发展旅游小城镇的独特意义。第三章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状况分析。依托建设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统计数据,对旅游小城镇的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财政收支、投资状况、人口状况、就业情况、居民人均收入状况、区位状况、公共设施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展示了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状况。第四章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策略分析。提出了旅游小城镇发展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即政府主导旅游小城镇发展,旅游小城镇的产业协调、利益主体协调、生态协调发展以及旅游小城镇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发展。第五章是旅游小城镇类型分析。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旅游小城镇分为依托景区发展的小城镇、旅游古镇和城郊休闲小城镇三种类型,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各自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第六章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分析。论述了对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专门政策支持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和国际上支持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实践;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主要就财政政策、税费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五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政策设想。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旅游城镇化是符合中国发展国情并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统一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和崭新方向。二是旅游小城镇不伺于工业型小城镇,在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上都应该强调自身的特点。三是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同小城镇的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四是要实现旅游小城镇的科学发展,需要按主要类别进一步的细分和定位,才能分类指导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五是从政府层面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进而实现从研究成果到工作成果的转换。

范卿泽[7](2008)在《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区域间在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不同地区的城市在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决定的,而后者又是与区域城镇化水平紧紧相连。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能不研究城镇化问题。论文系统归纳了城镇化理论的相关观点,重点对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与企业集群关系研究、我国城镇化的功能作用进行了述评和概述,提出了缩短区域差距、推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必须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主线和突破口,着力解决西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区情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衡量与比较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标准不能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应该是能够反映这种复杂过程、反映各种主要因素变化的指标体系。论文从构建区域城镇化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入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各项指标的差距中,最大的是西部地区城镇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城镇化水平不高。完善城镇体系、发展城镇经济,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重点在于适当增加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积极构建城镇集群。无论是城镇数量的增加还是规模的扩大,都要依赖于地区经济尤其是城镇经济的发展。发展城镇经济,关键是要选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组织模式。中小企业集群以其特有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和扩张优势,宜作为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经济的首选。论文介绍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和优势,分析了城镇群形成的产业背景,提出企业集群模式是中小城镇经济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只有立足于培育企业集群,才能实现大城市的空间转型、增强中小城市竞争力、重点发展小城镇。没有企业集群,就没有中小城(镇)的发展动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就不能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是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或城镇群),在其内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相互联系,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城镇体系中城镇群协同的基础和实质是资源互补和企业集群间的协同,如果城镇之间的产业不互补,城镇群中各城镇功能的合作互补就无法实现。因此,企业集群是城镇集群的基础,城镇集群是企业集群的载体。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通过企业集群与城镇集群的互动共生,走集聚式城镇化道路,是促进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也是西部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经济组织形式。中国的地方中小企业集群正在迅速崛起,将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论文对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可行性作了全面分析,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吸收了诸多发展道路的优点以及大量理论研究成果,依托其突出优势和广泛适应性,可以从西部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身优势的企业集群,从而以企业集群为基础,构建城镇集群成为可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是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支撑产业条件、社会网络、文化传统、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居于核心地位,在中小企业集群培育与发展中应积极发挥作用。论文构建了政府在培育区域中小企业集群中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建立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论文最后以渝蓉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运用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证。研究成果主要是构建了区域城镇化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找到了东西部城镇化的主要差距,为不同区域之间比较分析城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构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路径模型,提出了走企业集群与城镇集群互动发展的集聚式城镇化道路是促进西部城镇化的现实路径;构建了中小企业集群优势与西部地区特征耦合模型,认为企业集群在西部地区有培育发展的可行性,有力佐证了西部地区走集聚式城镇化道路的可能性,也丰富和完善了企业集群理论;构建了政府在培育区域中小企业集群中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建立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顾朝林,吴莉娅[8](2008)在《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综述的第二部分。该部分重点论述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中国城市发展方针与道路、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城市化空间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全球化与区域城市化研究八方面内容。与此同时,文章还就中国城市化重要学术活动和事件进行了整理,涉及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科研基金等与中国城市化相关的重要文件、活动和事件,也就重要的国际合作和会议进行了整理。综述认为:中国城市化研究必须从多维视角关注社会、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环境、技术和公共政策等进程对城市化的影响。

赵常兴[9](2007)在《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西部城镇化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滞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不但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全局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西部地区城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的基础条件、发展历史、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探究,系统地梳理了西部城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双向思维分析了西部城镇化基础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究西部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全面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基础性条件。影响西部城镇化的基础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等。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劣共存,既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又存在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文环境错综复杂,大大增加了城镇化推进的难度。通过对基础性条件进行分析,指出必须正视现实、立足区情、因地制宜来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回顾了历史时期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总结出它的阶段性特征和政府主导性特征。第一,阶段性特征明显:封建社会时期得到发展的城市主要是各级行政中心,政治职能明确;在近代的发展基本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影响,西部城镇化发展起伏波动,有前进也有倒退;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城镇化实现了健康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第二,政府的主导性特征突出,决定着西部城镇化的方向和发展速度。进一步展开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现实发展状况的分析。首先,概括了西部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剖析了制约西部城镇化发展的多方面因素,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等常规因素外,还提出政策与制度障碍和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限制了西部城镇化的推进;最后,分析了促进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机遇和动力条件,主要包括国家扶持、政策倾斜、比较利益驱动、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和制度创新等。探讨了西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行为选择和制度创新。西部城镇化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模式,决定了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分析了政府的角色定位;探究了政府行为选择的重点,如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发展规划、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进一步提出政府应当适时开征生态资源税,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以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城镇化协调持续发展。探寻了西部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议充分发挥西部资源优势,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设资源性城镇;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将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相结合,走生态型城镇化道路;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发展城镇密集带;在边境地区发展边贸驻军型城镇;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城镇化模式,促进本地区人口和产业的非农化。最后,对西部地区城镇体系构建和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构想。论述了西部地区城镇体系构建的目标,即:建立各等级城镇合理均衡分布的规模结构、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职能结构、“点轴面”立体布局的空间结构。提出未来西部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即:以突出西部特色、走多元城镇化道路、在局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总体指导思想;以生态保护、城乡统筹、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并重、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兼顾地区差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以本世纪中叶基本完成城镇化、促进城镇质量全面提升为战略目标;以发展大中城市为战略重点;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本研究最后指出:基于西部地区特殊的区情,发展小城镇切忌遍地开花,应主要选择以条件较好的县城和重点中心镇为发展对象,有重点地适度发展。

刘羽平,何跃飞[10](2007)在《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进而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四节 研究难点、创新及不足
        一、难点
        二、创新
        三、不足
第二章 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镇化
        二、地方公共物品
        三、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第二节 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理论
        一、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第三节 城镇化对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城镇化影响居民的公共需求
        二、城镇化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考察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性比较分析
    第二节 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一、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规模
        二、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
        三、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区域性比较分析
    第三节 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相关性
        一、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特征
        二、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分析
    第一节 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层次
        二、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需求数量的统计分析
        三、地方公共物品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公共物品需求函数的理论推导
    第三节 城镇化影响居民公共需求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二、实证模型设定
        三、估计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基于需求的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因素分析
        一、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
    第二节 城镇化影响地方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方法介绍
        二、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较长,区域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特征
        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区域间供给存在差异性特征
        三、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大体上增加,区域间公共需求偏好不同
        四、地方公共物品存在局部的无效供给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二、推行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四、改革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推进政府预算公开
        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化地方公共支出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视角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关于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小城镇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目前研究现状及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笃行借鉴: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理论与模式
    2.1 几组概念辨析
        2.1.1 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2.1.2 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
        2.1.3 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小城镇
    2.2 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2.1 国外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2.2 国内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借鉴
        2.3.1 国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模式及启示
        2.3.2 国内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模式及启示
第3章 外在关联: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原因与理由
    3.1 城镇化道路选择
        3.1.1 关于城镇化道路的论争
        3.1.2 国家层面重视小城镇发展战略
        3.1.3 发展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性
        3.1.4 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就地城镇化道路是现实路径选择
    3.2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2.1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
        3.2.2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3.3 小城镇与城市的关系
        3.3.1 小城镇与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3.3.2 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效应
        3.3.3 小城镇对城市的依赖与反哺效应
    3.4 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
        3.4.1 小城镇和农村的区别与联系
        3.4.2 小城镇对农村的依赖和反哺关系
第4章 内在建构: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举措与实施
    4.1 小城镇体系的构建
        4.1.1 中国城镇体系与城镇等级规模分类
        4.1.2 中国小城镇体系的区域特征
        4.1.3 小城镇体系构建
    4.2 小城镇发展类型与模式选择
        4.2.1 小城镇发展类型
        4.2.2 小城镇发展模式
    4.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及其运行机制
        4.3.1 关于小城镇发展几组力量的概念辨析
        4.3.2 小城镇发展动力的基本因素
        4.3.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4.4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
        4.4.1 小城镇规划
        4.4.2 小城镇建设
        4.4.3 小城镇规划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5章 制度供给: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改革与创新
    5.1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5.1.1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回顾
        5.1.2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必要性分析
        5.1.3 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5.2 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5.2.1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
        5.2.2 小城镇发展中对被征地农民权益的保障
        5.2.3 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5.3 小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
        5.3.1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创新
        5.3.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
    5.4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
        5.4.1 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5.4.2 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及其作用
        5.4.3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5.5 小城镇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5.5.1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5.2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农村就地城镇化有国内外理论支撑和成功模式可资借鉴
        6.1.2 农村就地城镇化正在或已经在中国部分地域成为一种趋势
        6.1.3 农村就地城镇化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6.1.4 小城镇发展要创新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6.1.5 必须着力进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6.1.6 应该强化保障推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路径模式
    6.2 论文不足之处
    6.3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的城市化宏观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层面的城市化之路
    1. 主张发展大城市。
    2. 主张发展小城镇。
    3. 主张发展中等城市。
    4. 主张多元化综合发展。
    5. 主张大都市郊区城市化。
    6. 主张就地城市化。
    7. 其他主张。
二、区域层面的城市化之路
    1. 东部地区。
    2. 中部地区。
    3. 西部地区。
三、省域层面城市化之路的研究
四、评价及结论

(5)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发展战略
    2.2 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区位理论
        2.2.2 结构理论
        2.2.3 人口迁移论
        2.2.4 非均衡增长论
        2.2.5 生态学派理论
第三章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环境
    3.1 自然环境
    3.2 经济环境
    3.3 社会环境
第四章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透视
    4.1 新疆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
        4.1.1 新疆城镇化发展环境的特殊性
        4.1.2 新疆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4.2 新疆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4.2.1 新疆城镇的体系结构
        4.2.2 新疆城镇的发展水平
        4.2.3 新疆城镇的发展结构
    4.3 新疆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1 自然方面存在的问题
        4.3.2 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4.3.3 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4.4 新疆城镇化发展战略现状
第五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经验及对新疆的启示
    5.1 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及对新疆的启示
        5.1.1 日本城镇化发展战略及对新疆的启示
        5.1.2 拉美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及对新疆的启示
    5.2 国内城镇化发展战略及对新疆的启示
第六章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6.1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原则
    6.2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6.2.1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6.2.2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6.3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6.3.1 积极发展乌鲁木齐都市圈
        6.3.2 优先发展北铁沿线城镇带
        6.3.3 加快发展南铁沿线城镇带
        6.3.4 大力发展东疆地区城镇群
        6.3.5 着力发展边境城镇开放带
        6.3.6 重点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6.4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阶段及战略任务
第七章 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7.1 坚持制度创新,为加快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7.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调整行政区划
    7.3 建立投、融资新体制,改变单一的城市建设投资渠道
    7.4 做好新疆地区的城镇发展规划
    7.5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7.6 提高工业化水平,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7.7 积极发展小城镇,刺激大、中城市的发展
    7.8 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的基础分析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的基本界定
        一、小城镇的概念与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历史沿革简述
        一、改革开放之前阶段(1949-1978)
        二、快速兴起阶段(1979-1999)
        三、逐步成熟阶段(2000年以后)
    第三节 与旅游小城镇发展相关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乡村建设
        二、产业聚集发展
        三、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比较优势
        五、体验经济
第二章 旅游小城镇发展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新时期的城镇化道路选择
        一、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二、发达国家城镇化道路
        三、小城镇发展格局的变化
        四、旅游城镇化道路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发展
        一、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
        三、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潜力
    第三节 发展旅游小城镇的独特意义
        一、经济意义
        二、社会意义
        三、文化意义
        四、生态意义
第三章 旅游小城镇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调查资料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部数据资料情况
        二、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情况
    第二节 旅游小城镇经济发展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分析
        二、产业结构分析
        三、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四、投资状况分析
    第三节 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分析
        一、总体人口状况
        二、人口流动状况
        三、就业状况
        四、居民人均收入状况
    第四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环境分析
        一、旅游小城镇区位状况分析
        二、旅游小城镇公共设施分析
第四章 旅游小城镇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节 政府主导发展
        一、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原因
        二、旅游小城镇政府主导的主要内容
        三、旅游小城镇政府主导发展的案例
    第二节 协调发展
        一、产业协调
        二、利益主体协调
        三、生态协调
    第三节 标准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标准化发展
        二、特色化发展
第五章 旅游小城镇类型分析
    第一节 依托景区发展的小城镇
        一、依托旅游景区发展的小城镇概况
        二、发展条件分析
        三、发展要点
        四、依托旅游景区发展小城镇的案例
    第二节 旅游古镇
        一、旅游古镇的概况
        二、旅游古镇的保护
        三、发展要点
        四、旅游古镇的案例
    第三节 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
        一、研究背景
        二、市场分析
        三、发展条件分析
        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发展思路
        六、典型案例
第六章 旅游小城镇发展政策分析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政策的基本情况
        一、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回顾
        二、以旅游小城镇为重点进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三、中国支持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实践
        四、国际上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相关的政策借鉴
    第二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政策设想
        一、财政政策
        二、税费政策
        三、土地政策
        四、金融政策
        五、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2 城镇化的理论
    2.1 研究轨迹
    2.2 城镇化理论的有关观点
    2.3 城镇化发展模式述评
        2.3.1 大城市重点论
        2.3.2 中等城市重点论
        2.3.3 小城市重点论
    2.4 城镇化与中小企业集群关系研究综述
        2.4.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研究概述
        2.4.2 城镇化与企业集群关系研究概述
    2.5 我国城镇化的功能
3 东西部城镇化的差异性分析
    3.1 区域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3.1.1 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指标
        3.1.2 区域产业城镇化水平指标
        3.1.3 区域城镇发展水平指标
        3.1.4 区域内城镇体系完善程度指标
    3.2 区域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
        3.2.1 基本方法
        3.2.2 指标处理
    3.3 东西部城镇化综合指标的分析
        3.3.1 人口城镇化指标的分值
        3.3.2 产业城镇化指标的分值
        3.3.3 地区城镇发展水平指标的分值
        3.3.4 地区城镇体系完善程度指标的分值
        3.3.5 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分值及差异程度
    3.4 东西部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评价与政策意义
        3.4.1 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3.4.2 产业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3.4.3 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与人口城镇化的差距
        3.4.4 城镇体系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差距
        3.4.5 城镇化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与结论
4 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
    4.1 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
        4.1.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4.1.2 规模经济理论
        4.1.3 产业集聚理论
        4.1.4 新产业区理论
        4.1.5 竞争优势理论
    4.2 城镇群形成的产业背景
        4.2.1 世界城市群形成的产业背景分析
        4.2.2 中国城镇群形成和发展的产业机理
    4.3 西部城镇化路径选择
        4.3.1 城镇集群的内涵本质
        4.3.2 西部地区城镇化路径
        4.3.3 西部地区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的途径
        4.3.4 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5 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可行性
    5.1 中小企业集群的兴起
        5.1.1 中小企业的优势
        5.1.2 中小企业呈集群发展的趋势
        5.1.3 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5.2 中小企业集群广泛适应的理论依据
    5.3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特征
        5.3.1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特征分析
        5.3.2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成因分析
    5.4 西部地区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可行性
        5.4.1 西部地区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条件分析
        5.4.2 中小企业集群在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6 政府在培育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作用
    6.1 中小企业集群的规划引导
        6.1.1 集群规划的目的与功能
        6.1.2 集群规划编制的基本框架
    6.2 促进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对策建议
        6.2.1 加强对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金融与财政支持
        6.2.2 推进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升级与创新
        6.2.3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民间行会组织
        6.2.4 注重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空间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
    6.3 建立健全区域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
        6.3.1 建立区域整体协调机制,促进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6.3.2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6.3.3 健全区域支撑体系, 提供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保障
7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实证分析——以渝蓉经济区为例
    7.1 渝蓉经济区的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7.1.1 渝蓉经济区范围
        7.1.2 渝蓉经济区基本概况
        7.1.3 渝蓉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7.2 渝蓉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7.2.1 发展现状
        7.2.2 主要特点
    7.3 渝蓉经济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培育
        7.3.1 空间发展战略
        7.3.2 产业发展重点
        7.3.3 围绕战略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
    7.4 渝蓉经济区城镇集群的构建
    7.5 渝蓉经济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7.6 渝蓉经济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7.7 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典型案例分析
        7.7.1 龙水五金产业的演变历程及特征
        7.7.2 龙水五金产业集群成长路径与存在问题分析
        7.7.3 龙水五金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探索
        7.7.4 促进龙水五金产业集群成长的建议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成果及得奖情况

(9)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基础条件
2.1 自然条件优劣共存
    2.1.1 地形条件复杂,延缓要素的流动与集中
    2.1.2 生态环境恶化,阻碍城镇化持续发展
    2.1.3 自然资源丰富,利于发展资源性城镇
    2.1.4 旅游资源独特,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优势明显
2.2 经济发展滞后且失衡
    2.2.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相对滞后
    2.2.2 与东部差距逐渐扩大,城镇化基础薄弱
    2.2.3 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差异明显
2.3 人文环境错综复杂
    2.3.1 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不利于人口聚集
    2.3.2 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城镇化难度增大
2.4 立足西部区情,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三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历史
3.1 历史时期发展徘徊不前
    3.1.1 古代获得发展的城市多为行政中心
    3.1.2 近代西部城镇化缓慢发展
3.2 建国以后发展跌宕起伏
    3.2.1 1949~1957 年:空前发展
    3.2.2 1958~1965 年:剧烈波动
    3.2.3 1966~1977 年:逆向发展
3.3 改革开放以后正常发展
    3.3.1 1978~1998 年:健康发展
    3.3.2 1999 年至今:全面发展
3.4 历史特征:政府主导性特征明显
    3.4.1 政府决定西部地区城镇化方向
    3.4.2 西部城镇化是国家战略需求的反映
    3.4.3 西部城镇化的推进需要由国家主导 第四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现实分析
4.1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
    4.1.2 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
    4.1.3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4.1.4 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
    4.1.5 城镇集聚功能较弱
4.2 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4.2.1 生态环境脆弱
    4.2.2 水资源短缺
    4.2.3 经济实力弱
    4.2.4 人口素质低,思想保守
    4.2.5 政策与制度障碍
    4.2.6 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
4.3 新时期的发展机遇
    4.3.1 政府扶持与政策倾斜
    4.3.2 比较利益驱动
    4.3.3 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
    4.3.4 制度创新推动 第五章 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
5.1 政府角色定位
    5.1.1 转变思想观念
    5.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1.3 加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5.1.4 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5.2 政府行为选择
    5.2.1 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与道路
    5.2.2 制定具体的城市发展规划
    5.2.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5.2.4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5.2.5 多渠道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5.2.6 加强宏观协调与控制
    5.2.7 适时开征生态资源税
5.3 以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城镇化
    5.3.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5.3.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5.3.3 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5.3.4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5.3.5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第六章 因地制宜推进西部特色城镇化
6.1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性城镇
    6.1.1 资源性城镇是西部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6.1.2 丰裕的资源有利于资源性城镇的新建和扩张
    6.1.3 资源性城镇对于低素质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更强
    6.1.4 资源性城镇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6.2 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相结合
    6.2.1 生态移民概念的提出
    6.2.2 应将生态移民与城镇化有效结合
    6.2.3 生态移民型城镇化应具有超前生态意识
6.3 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镇带
    6.3.1 以交通干线为轴线聚集是西部城镇分布的主要特征
    6.3.2 交通干线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
    6.3.3 交通极为不便的地区应适当推进异地城镇化
6.4 在边境地区发展边贸驻军型城镇
    6.4.1 边贸型城镇
    6.4.2 驻军型城镇
6.5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
    6.5.1 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6.5.2 以特色旅游促进非农化 第七章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构建
7.1 各等级城镇合理均衡的规模结构
    7.1.1 现实规模结构特征
    7.1.2 城镇规模结构的优化
7.2 职能明确分工合理的职能结构
    7.2.1 西部城镇职能类型划分
    7.2.2 西部城镇职能结构特征
    7.2.3 城镇职能结构的完善
7.3 “点轴面”立体布局的空间结构
    7.3.1 确立空间结构的“点轴”
    7.3.2 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重点 第八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战略构想
8.1 总体发展思路
    8.1.1 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8.1.2 局部地区可以跨越式发展
8.2 战略原则
    8.2.1 生态保护居于首位
    8.2.2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8.2.3 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并重
    8.2.4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8.2.5 兼顾地区差异
    8.2.6 可持续发展
8.3 战略目标与重点
    8.3.1 本世纪中叶基本完成城镇化
    8.3.2 促进城镇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8.3.3 以大中城市为主的战略重点
8.4 发展道路与途径
    8.4.1 壮大区域中心城市
    8.4.2 培育潜在的大城市
    8.4.3 有重点地适度发展小城镇
    8.4.4 多元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2.1 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2.2 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2.3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4 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 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
    2.6 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3 结束语

四、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研究[D]. 李成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2]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D]. 廖永伦. 清华大学, 2016(11)
  • [3]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4]中国的城市化宏观策略[J]. 邢红. 经济师, 2010(10)
  • [5]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 付聘聘.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6]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D]. 曾博伟.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7]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D]. 范卿泽. 重庆大学, 2008(06)
  • [8]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 顾朝林,吴莉娅.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8(03)
  • [9]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 赵常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J]. 刘羽平,何跃飞. 科技经济市场, 2007(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