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清代文学通论》引言(论文文献综述)
李珊珊[1](2021)在《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杭州驻防地处江南地区,是清代直省驻防体系中规模较大、地位较高的驻防地点。它于顺治初年建立,随清朝结束而消亡。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旗人群体与汉城人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走向融洽的过程。随着杭州驻防旗人与汉城社会的深入交往,杭州所具有的悠久醇厚的汉文化底蕴也吸引了驻防旗人的揣摩与学习。杭州驻防旗人纷纷以汉语进行诗歌写作,留下了丰厚的汉语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既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表达的相似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学融合的典型。本文以杭州驻防文人诗歌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把握上加以微观的审视,力图全面把握这一群体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前四章在历史的流变中探讨杭州驻防文人诗歌演变的历史过程;后四章则以家族文学、地域文学、创伤叙事等视角切入,重点把握杭州驻防文人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前四章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将杭州驻防文学置于清代的历史演进中,综合考量杭防文人诗歌创作的具体面貌及形成因素。顺康雍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此时旗人初入关,与汉族百姓因种族、习俗、观念等的不同而存在较深隔阂,留下的少量诗作也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书写相对立的情感。乾嘉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乾隆南巡展示的文化盛景给杭防旗人带来垂范。同时,旗营将领倡导旗营子弟学习汉文化并在旗营内进行文化建设,使旗营子弟与汉文化有了更多接触,他们的诗歌写作也悄然兴起。在繁荣的经济文化图景下,杭州驻防文人的诗歌写作也多表现升平之象。道咸同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荣期,此时四十余位文人有诗歌作品存世。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驻防科举制度本地化的完成,使更多的驻防旗人介入科举,在文化层面正式拉开驻地旗民交流的序幕,使杭防文人与汉文化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这一方面带来诗歌写作人数及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也使诗作内容更加多元化。咸丰十一年(1861)杭州驻防在太平天国军队的打击下遭到毁灭,其文学创作也陡然衰落。光绪年间杭州克复后,旗营文化也进行了重建。旗营文人的诗作因个人经历的不同或表现闲适安逸,也表现出对国家及政局的关切。而此时的杭州驻防文人与汉族文人共同介入时局,为国事而积极奔走。从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路径也清晰可见。后四章从多种视角对杭州驻防诗歌创作进行探究,试图挖掘其诗歌创作的独特性。首先,将杭州驻防文人及诗作置于文学家族的视角下探讨其文学养成的环境及具有的特点。驻防八旗是一个有着鲜明等级和严格规范的社会,驻防文人大都属勋贵阶层。文人群体中的家族特征明显,且各个文学家族间多进行联姻。因而,杭州驻防文人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血缘亲情而建立的,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其次,在“空间”的视角下聚焦杭州驻防文人的风景诗写作。杭州旗营地近西湖,影响了杭防文人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核。而他们的归属感及地域认同也得到清晰展示。第三,以创伤叙事理论分析杭州驻防文人在辛酉之难后的创伤书写。辛酉难后,杭州驻防文人幸存者多进行战争书写,表达悲愤郁结的情绪。这类写作与杭州汉城文人诗歌书写达成合流,侧面可见彼时旗民共同体的形成。最后,从整体上把握旗营文学的演进以及嬗变,逐步寻绎旗营文学建构的内在理路以及在此过程中旗营文人与汉城文人的位置关系。旗营文学的发展与汉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它始终追随着汉城文化,成为清代杭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多维视角下对杭州驻防诗歌创作进行探究,能够与历时性的考察互为补充,使杭州驻防诗歌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
苏静[2](2020)在《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中指出论词绝句是以诗歌绝句的形式对词人、词作及词体本身进行评述或议论。由于绝句自身的体量不大,其所能表达的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因此论词绝句的主题集中而凝练,主要是评析鉴赏某位词人或某部词集,或者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作者阅读词作后的感悟和所思,或者是批评者针对某个争议较大的词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目前已知最早的论词诗是南宋刘克庄的《自题长短句后》,刘诗反映了南宋时期词体观念的新变,开以诗论词的先河。然而金元明时期论词绝句创作屈指可数,仅有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元淮《读李易安文》等少数篇章,直至清代论词绝句创作异峰突起,渐成规模。这与清代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的发展有关。极力扩大韵语文学的表现范围,是清人在面对古典文学发展至清代已“无体不备”的发展现状时作出的选择,这种自觉求新的意识表面上看是对文学传统的屈服和退让,而选择通过其他领域开拓新境,但实际上已孕育了超越和突破文学传统的要求及可能。在“另辟町畦”思想的驱使下,清代士人一方面进入戏曲、小说等主流文体之外的领域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以其熟识的文体容纳新的内容,而清代论词绝句的兴起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意在通过研究论词绝句这一兼具诗歌文本和词论载体双重性的诗歌形式,发掘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理论价值,并对清代文人学者的词学观念和创作心理进行探察。本文绪论部分对论词绝句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概括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论诗绝句产生时代早于论词绝句,而且影响力也更大,论诗绝句从带偶然性的“戏为”“漫成”之作,转变为具有相对稳定形制的诗歌创作形式,并且从以诗论诗,延伸至以诗论画、论曲、论词等,因此可以说论词绝句是论诗绝句体式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一章在对清代论词绝句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力图把握每一个历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倾向,从而在清代文学和清代词学的大框架内实现对论词绝句发展历程的历史认知和建构。清初思想界仍以批判和反思明代王学空谈心性为主流,就词学而言,扫荡明词艳俗风气的同时也是新词风孕育成长的重要契机,相应地,清初论词绝句也以批评明词、评价清初词坛和反映对历代词的接受状况为主要内容;清代中后期的论词绝句创作与阳羡、浙西、常州诸词派的继起迭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时期词学派别对词坛的深远影响,已辐射到了论词绝句的创作内容和整体倾向;“词史”和“寄托”既是理解晚清词学的关键,也是理解晚清论词绝句的关键,一方面以地域词、闺阁词、国朝词为表现对象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渐成大观,另一方面晚清论词绝句创作逐渐显现出从词论向文学回归的趋势。第二章具体从创作主体身份和创作心理出发,探究在论词绝句发展过程中文学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论词绝句的创作主体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于主体身份的差别,词派人物、文人雅士、词学名家和词选编者在进行论词绝句创作时,在诗歌内容和创作形式上也会各有侧重。从创作心理而言,以“戏题”“杂感”“偶成”为题的论词绝句创作,通过观点提出的非正式性,消解了正面批评当世人物的严肃感和紧张感;清代是一个博学重才的时代,而论词绝句以短小篇幅谈艺论道,能够彰显出创作者个体的诗歌技艺和知识学问;论词绝句还是作者读词、论词文学活动的产物,集中反映了清代文人尚雅避俗的文化心理。第三章侧重从个案分析的角度考察论词绝句的创作活动。厉鹗的论词绝句不仅集中反映了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而且厉鹗本人对论词绝句的运用有创制之功,因此可以说,厉鹗及其论词绝句创作在清代论词绝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翔凤论词绝句“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不仅是常州词派以治今文经学方式解词的范本,而且是清代论词绝句从评词(对风格的评论)向解词(对词意的解读)转变的关键一环;在清代诸多论词绝句作者中,从数量和规模而言,谭莹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都堪称第一,而且谭莹、潘飞声以论词绝句组诗形式构建岭南词史,对于拓宽论词绝句的批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清代论词绝句作者在借鉴诗歌传统艺术手法和批评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论词绝句独特的审美形式。论词绝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借用主要体现为寻章摘句的语言形式,巧喻设譬的艺术构思,以及情理交融的审美特征。论词绝句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认为论词绝句因“以议论为诗”而欠缺文学性的观点。第五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这部分主要从理论内容和文体观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就理论内容而言,词体起源、词体风格和批评鉴赏是论词绝句对清代词学贡献比较大的三个方面。此外,论词绝句的创作还反映了词学批评的“越界”问题,具体而言,可分为诗与论的结合,以及诗与词的结合。探讨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能够深化我们对清代词学批评“综合性”特征的理解。
鲁梦玲[3](2020)在《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文中研究表明自1901年英语世界首部中国文学史——翟理斯《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出版,西方掀起了一股撰写“中国文学史”的热潮。汉学家们以西方的视野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国文学的状貌,打开了解中国文学蓝图的窗口,也使得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被进一步经典化,《聊斋志异》是最典型的文学着作之一。《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着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艺术成就很高,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是最早翻译到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也是最早被写入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中国经典小说集之一。本文选取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1901)、陈绶颐(Ch’en,Shou-yi)《中国文学史述》(Chinese Literature: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1961)、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01)、孙康宜(Kang-I Sun Chang)和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0)四部英语中国文学史,以文本细读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四部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的定位、选材、评介、叙写及其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深入研究《聊斋志异》在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书写情况,阐述西人不同时期对《聊斋志异》的评介,《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不同阶段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以及对《聊斋志异》在西方经典化进程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试图勾勒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的概貌,以及《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进程。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绪论、结语以及正文四个部分,具体如下:绪论主要对本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框架做了大致的介绍,概述了英语中国文学史着作的撰写情况,中国文学史着作中的《聊斋志异》书写情况;第一章以翟理斯《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阐述早期英语中国文学史中《聊斋志异》译介特点,评析其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的渊源,探讨其对《聊斋志异》明确定位的意义,以及对后世英语中国文学史中《聊斋志异》书写的影响;第二章以陈绶颐《中国文学史述》中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关注其选译倾向女性题材的特点,并分析得出与当时社会运动有关,分析《聊斋志异》突破传统创作方式的三个方面,重点考察其社会原因及意义;第三章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强调叙事学等新理论对其叙写风格的影响,分析其叙写方式与《史记》的传统叙写模式的关联,探究出社会审美价值对选译题材变化的影响;第四章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评析其故事化的叙写风格,丰富的选材内容,探究出选材的广泛是受多元化时代特征影响,其叙写方式也受新文体观新史学观的影响;结语部分总述了四部英语中国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书写,对其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的重要影响,并比较了《聊斋志异》在英语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异同,并总结中英中国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书写,对加深并巩固其世界文学经典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中英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的书写具有学习与借鉴意义。
邹丽丹[4](2019)在《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外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清代诗词研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对其了解严重不足,系统化的学术史梳理也刚起步。北美汉学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他们对清代诗词的考察呈现给我们的是异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研究果实。虽然深受欧洲汉学传统的影响,北美汉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它产生了与欧洲学术传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新变,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以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背景,梳理北美汉学家对清代诗词研究的学术史,追溯北美汉学视阈下清代诗词研究范式的演变轨迹,挖掘成果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汉学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一部分,以推行西方政治-经济范本为主要特征,以了解敌情进而改变中国为终极目标。朝鲜战争的失利,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推波助澜迫使美国精英知识阶层调整东亚研究的重心,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加大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投入。在思想文化层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弥漫着浓烈的反叛西方文化传统和打破既有文学经典构成的气息,汉学界大规模地译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并以此作为一种批判武器,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移入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词选》自1965年与西方读者见面后,在1969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72年,由着名汉学家白之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被当作教材进入美国高校。同年,“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编译的《中国女诗人》直指西方经典作家阵营中的女性失语症。1975年,英语世界第一部大型中国文学选集《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中国诗歌传统。20世纪80-90年代以耶鲁大学对区域研究人员和院系按照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标志,北美汉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派文艺理论风起云涌,北美汉学界阐释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英语世界第一部清代断代诗词选集《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问世。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之《中国文学选集》(1996)和《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让我们看到清代诗词在更加广阔视野中的呈现面貌。叶嘉莹先生清词研究的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模式,《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以及对明清青楼诗词、朱彝尊情词、陈子龙诗词研究的多元化视角形成这一阶段北美清代诗词解读的复合式话语。新世纪之交,在不断涌现的文化理论的影响下,北美清代诗词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李惠仪将明清易代定义为“文化和传统的危机”。方秀洁、曼素恩、舒衡哲、孙康宜对于清代缙绅阶层诗歌创作的考察融合了文化策略和身份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函可流放生活中的诗歌研究和齐皎翰对基督教诗歌的研究背后潜藏的权力和社会斗争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研究与生俱来的政治指向性。管佩达以比丘尼诗歌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伊维德和管佩达编选的《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试图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写作的边缘化态度,客观呈现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史。近十年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的确立对于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和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中文版《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问世是中美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对明清诗词研究的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也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从历史视角考察清代女性诗词是对传统闺阁视阈的一种拓展,女性对诗词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介入以及女性游历诗词的系统化研究更进一步丰富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清代诗词文本为本位,研究视域限定于北美地区,研究对象是北美汉学界“以文本为中心”的广义学术研究历史状貌,祛除了通过汉学家个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对北美古典诗词研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动态性的遮蔽,从而更有利于考察北美汉学发展与清代诗词研究模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于做出跟进式的后续研究。
吴永萍[5](2019)在《清代女性诗话研究》文中认为清代“闺秀诗话”大量涌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清代女性创作的诗话。清代女性所作诗话的价值迥异于男性创作的“闺秀诗话”,是清代诗话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多方查考,目前见藏的清代女性诗话约十五种,分别为熊琏《澹仙诗话》,王琼《爱兰名媛诗话》,王乃德《竹净轩诗话》,王乃容《浣桐阁诗话》,沈善宝《名媛诗话》,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陈芸、陈荭《小黛轩论诗诗》,张倩《名媛诗话》,汪端《自然好学斋诗话》,王兰修、辛丝《国朝诗品题词》,萧道管《然脂新话》,杨全荫《绾春楼诗话》,雪平《红梅花馆诗话》,苏慕亚《妇人诗话》,胡旡闷《凝香楼奁艳丛话》等。在以上见藏的十五种诗话中,后八种诗话目前学界鲜少论及,仅见于《清诗话考略》《清诗话考》等诗话目录着作。这些诗话或列于见存书目,尚无人问津;或列入待访书目,较难查考。这些最新查考、获得的清代女性诗话着述,对于女性诗话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学、文献价值。本文以见藏的十五种清代女性诗话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十五种见藏清代女性诗话作者的生平、着述,论析诗话的版本和体例特点。第二章,从诗话作者的主观表述、诗话资料的搜辑方式和诗话中诗人事略的撰写等方面,探讨清代女性诗话的存史意识与价值。第三章,梳理清代女性诗话呈现的诗人地域分布与文学交游特征。第四章,梳理清代女性诗话呈现出的文学女性社会阶层、知识结构、婚姻理想、闺塾师现象等问题,阐发清代女性诗话文献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价值。第五章,论析清代女性诗话中呈现出的文学女性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清代女性“清”“真”“秀”“婉”的风格取向及“闺阁别调”,以期展现清代女性诗话的理论特征。第六章,比较清代女性诗话与男性闺秀诗话的差异,以《澹仙诗话》《国朝诗品》等为例,分析女性诗话对清代诗歌理论批评的皈依与补充,以及对男性诗文活动的存录与评述,在异同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清代女性诗话的理论价值。通过以上六章的研究,本文认为清代女性诗话存录的诗人诗作与诗事,较客观地反映了文学女性的生活状况,具有史学和文学的价值。清代女性诗话对女性生命价值和女性诗歌的审美特征,在理论上有自觉的思考和体认,是清代男性诗歌批评理论的有益补充。
蒋寅[6](2019)在《乾隆朝诗学研究引论》文中指出乾隆一朝是清代文化、学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诗学最发达的时期。从外部环境考察,乾隆朝社会富庶,政治氛围总体上较为安定;高宗右文,文治极盛,崇尚博雅征实之学,浓厚的学术风气在给予诗歌强烈刺激的同时,也带来性情与学问之间的紧张;同时,高宗个人的文艺趣味也直接左右着当时的文坛风气和文学观念。地方上,幕府争揽贤才,富商赞助文士,文酒诗会、社集风雅成一时盛况。从诗学内部状况来看,乾隆一朝,性灵诗学贯穿始终,学问与性情的关系是这一时期诗坛的主题。就诗学史发展脉络而言,王渔洋诗学在乾隆朝诗坛地位由受推崇到被批评的升沉变化是乾隆朝诗学对康熙朝诗学承变之关键所在。而乾隆朝性灵诗学之理论渊源则来自叶燮诗学。在主流的性灵诗学之外,还有其他诗学构成的第二主题。格调、性灵、肌理三派诗论,均是从不同的角度救神韵论之弊而各辟新途。在总结、反思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时序为经、以流派为纬、以人物和思潮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力求以一个清晰、合理的格局展开对乾隆朝诗学史的论述。
吕姝焱[7](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研究表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张昊苏[8](2019)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运用罗宗强先生开创的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乾嘉文学思想”展开专门研究,希望对乾嘉文学思潮、士人心态乃至时代风貌有所发明。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综述与反思,特别注意探讨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中运用这一角度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在方法上对罗宗强范式的改良。对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框架、思路。第一章,简要概括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思想学术史、文学活动等内容。本章勾勒的简要框架,是此下数章专题性论述的基本依据。第二章,主要探讨政治力量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乾嘉时代,特别是乾隆朝,以“稽古右文”为世所艳称,文化贡献不可抹杀;但社会也处在文字狱和“官学”的阴影之下,帝王专制对学术、思想、文学、心态均有压抑,使士人闭口钳舌。然而,即使是体制内的知识人、甚至是在官方性的写作中,也时刻(隐约)透露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感。不遇之士则“变音”尤甚。第三章,主要讨论乾嘉考据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区别于文人、学人合一的倾向,乾嘉以“朴学”为“主流”,考据学者对辞章多有贬斥。这一学术倾向投射到文学领域,则引起了学、文的分离,使创作倾向、批评理论均有相应的演化。这个时期大盛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讨论,代表了朴学家与理学家、辞章家的区隔,隐然成为数十年后文史哲“学术现代化”分科的理论资源。第四章,主要讨论追求个性解放与艺术精致的文学思想倾向。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必有其创作的追求。乾嘉时代固然有讲求规范的创作理论,但文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潮则是发扬性灵,彰显才情。更具体地说,这些观念直接地接续了晚明的传统,包括士人(主要是江南)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心态和思想观念等,均成为晚明的延续,并在某些问题上走的更远。第五章,主要讨论叙事文学展现的文学思想命题。乾嘉时期同时是叙事文学的高峰,“六大名着”独占其二,其他小说也各有优长。故这里单独立章,探讨叙事文学在乾嘉时期对文学思想的特殊贡献。创作中出现的“自传性”现象、文体兼容的“集大成”现象及文言叙事文学的文体新变,均证明这一时期叙事文学创作思想上的特殊性。
任静[9](2019)在《宁夏八景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八景”是能够体现某地地域特点的典型性的八处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种,由最初的四处、六处,增加至八处或八处以上。八景诗是人们描绘“八景”景观的诗歌,每景一诗,或一景多诗,为“八景”的传播拓展了广阔的文学空间。北宋宋迪《潇湘八景图》与米芾的题诗使得这类诗歌以专有的八景诗之名立足于文学之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八景诗在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八景诗不仅具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魅力,还汇聚了地方特色。宁夏历史文化悠久,山河秀丽,风景五彩缤纷,为八景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宁夏八景诗兴起于明代,清代达到顶峰,本论文主要以宁夏地方志中收录的宁夏八景诗为研究对象。根据《宁夏志》《乾隆宁夏府志》以及宁夏其他地方志及相关文献记载明清宁夏八景诗共有200首,宁夏八景诗在明代初步兴起,庆靖王朱(?)撰成的《宁夏志》记载了众多诗人的佳作,其中收录朱(?)本人、陈德武、王逊等人的八景诗歌,共48首。清代八景诗共152首,由于清代“八景”景观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八景诗的创作也与明代有很大的差异。本论文立足于地方文献和所搜集到的资料,整体把握八景诗发展脉络,对质量较高的诗歌进行具体地分析,期望完成对宁夏八景诗的研究。本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着重阐述本选题中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对“八景”和八景诗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第一章对明清时期宁夏地区的建制沿革进行概述,明确明清时宁夏不同的建制对八景诗创作带来的影响,结合文献资料,梳理“八景”与八景诗在时代变迁中的产生与发展,整体把握明清宁夏八景诗的总体发展脉络。第二章详细论述明代宁夏八景诗的兴起,本章主要结合明代宁夏《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等地方志重点分析以庆王朱(?)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八景诗创作,最终《嘉靖宁夏新志》以史书记载的形式正式定型明代宁夏八景诗的具体内容。第三章论述清代宁夏以及宁夏各地八景诗的繁盛,在此背景下展开对清代宁夏八景诗的研究。宁夏“八景”经历过两个阶段,一是黄中丞续题“宁夏八景”,二是《乾隆宁夏府志》改定后的“朔方八景”。本章第三节对宁夏各地“八景”进行整理论述,如固原、平罗等地的八景诗创作,阐述清代宁夏八景诗丰富的内容与成熟的诗歌形式。第四章论述宁夏八景诗的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在对前三章总结的基础上,对比宁夏八景诗与全国其他地方八景诗之间的差异,突出宁夏八景八景诗体现的独特的边塞特点。归纳宁夏八景诗的诗歌题目特点和作者群体特征及其艺术特点,阐释宁夏八景诗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
高石[10](2019)在《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论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清一代,《文选》学与骈文的关系紧密,本文拟就两者关系展开论述,分爲六部分:绪论,综述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的研究,略论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第一章,清代选学家及其骈文研究,先从目录学的角度审视清代选学及选学家次论阮元“文言说”诸篇;再就选学家骈文成就进行价值重估。第二章,从清人编选骈文总集审视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分爲清初期、清中期骈文选本研究及清人选清人骈文选本研究,皆以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爲着眼点,用文献“说话”,以见当日骈文批评的具体演变。第三章,清代骈文家及其选学观研究,先略论清代骈文家拟《文选》作品及其选学观,试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特徵。次论陈维崧骈文及其选学观,对清初这一位开风气的大师作具体分析。再论汪中骈文及其选学观,以见提倡《文选》学与六朝骈文的观念,在创作方面所能取得的成就。第四章,清代科举与清代骈文、《文选》学关系探析,先略论科举与文学关系,再就清代科举与两者关系作具体分析。结语,略述本文得失,展望研究前景。本文以文献爲基础,努力置身於当日文学生态环境中,在前人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进入中观研究的层面,以见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之错综关系。
二、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清代文学通论》引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清代文学通论》引言(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中华多民族文学视域下的杭州驻防文学研究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顺康雍——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 |
第一节 满汉冲突背景下的汉族文人旗营书写 |
第二节 杭防文人诗歌创作的昂扬之态 |
第三节 杭防文学创作的先声——女性写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乾嘉——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 |
第一节 杭防旗人视角下的乾隆南巡及其文化意蕴 |
第二节 旗营将领倡导下的杭防文学风貌 |
第三节 杭防文人诗歌写作的升平之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咸同——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盛期 |
第一节 驻防八旗科举制度演进及对诗歌创作的推动 |
第二节 杭防文学圈的形成与多族文人的交融互动 |
第三节 杭防文人诗歌书写的多元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宣——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衰落与重建期 |
第一节 辛酉之难影响下的杭防文学 |
第二节 “局外人”的闲适安逸书写 |
第三节 “局内人”的边疆书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杭州驻防文学家族创作与姻娅网络 |
第一节 杭州驻防文学家族概况 |
第二节 杭州驻防家族文学传承与嬗变 |
第三节 姻娅网络与杭防文学共同体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杭防文人诗歌写作与西湖风景空间 |
第一节 杭州驻防旗营之空间布局 |
第二节 西湖与杭防文人诗作之“地方感” |
第三节 杭防文人的精神聚焦之所——孤山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辛酉之难与杭防文人的创伤叙事 |
第一节 杭州驻防营的毁灭 |
第二节 幸存旗营文人的创伤叙事 |
第三节 旗民共同体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城东与城西:杭州驻防旗营的文学建构 |
第一节 杭防旗人文化意识的觉醒——廷玉与《城西古迹考》 |
第二节 杭防文学生态的繁荣——文人创作的涌现 |
第三节 杭防文化遗产的整理——诗歌选集与地方志的撰述 |
第四节 追步城东:杭防文人与杭城名士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2)清代论词绝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献综述 |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三、从论诗绝句到论词绝句 |
第一章 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嬗变 |
第一节 清代论词绝句的研究背景 |
一、清代之前的论词绝句 |
二、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分期问题 |
第二节 清初词坛:词学复兴带动论词绝句的兴起 |
一、对明词的批评 |
二、对清初词坛的评价 |
三、对历代词的接受 |
第三节 清中后期词坛:词派论争推进论词绝句的发展 |
一、阳羡词派:髯陈端不让髯苏,跌宕沉雄绝代无 |
二、浙西词派:秀骨清魂画亦难,千秋白石压词坛 |
三、常州词派:千载春花与秋月,一经寄托便遥深 |
第四节 晚清词坛:多元并立拓展论词绝句的创作 |
一、评点本朝词人 |
二、聚焦地域词学 |
三、评点闺阁词人 |
四、“主寄托”带来文学性的回归 |
第二章 清代论词绝句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创作心理 |
第一节 主体身份 |
一、词派人物 |
二、文人雅士 |
三、词学名家 |
四、词选编者 |
第二节 创作心理 |
一、“戏为”滥觞:“戏题”“杂感”与“偶成”的非正式批评 |
二、才学为诗:作为以学问解词、注词的产物 |
三、标举风雅:诗词创作的日常化 |
第三章 清代论词绝句名家综论 |
第一节 厉鹗的论词绝句 |
一、厉鹗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
二、论词绝句与浙西词学 |
三、厉鹗对浙派美学思想的发展 |
第二节 宋翔凤的论词绝句 |
一、宋翔凤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
二、从“论词”到“解词” |
三、宋翔凤“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 |
第三节 谭莹的论词绝句 |
一、谭莹作论词绝句的缘由 |
二、谭莹论词绝句中的词学思想 |
三、谭莹与潘飞声论岭南词人异同 |
四、论词绝句创作与岭南词史构建 |
第四章 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 |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特征 |
一、诗与词的结合:寻章摘句,檃栝成文 |
二、象与喻的结合:巧喻设譬,形象生动 |
三、情与理的结合:亦情亦理,情理兼胜 |
第二节 作为文学样式的论词绝句 |
一、论词绝句题前小序略论 |
二、论词绝句对词本事的索解 |
三、论词绝句的文学性问题 |
第五章 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 |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理论内容 |
一、词体起源说:从“辨体”转向“尊体” |
二、词体风格论:从“对立”走向“多元” |
三、批评方法论:从“鉴赏”到“感悟” |
第二节 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 |
一、诗与论,诗歌题材内容的开拓 |
二、诗与词,“以高行卑”文体互参观念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3)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一章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 |
第一节 翟氏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定位与评介 |
一、翟氏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定位 |
二、翟氏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评介 |
第二节 翟氏文学史中《聊斋志异》的选译 |
第三节 翟氏文学史中《聊斋志异》的叙写特点 |
第二章 陈绶颐《中国文学史述》中的《聊斋志异》 |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述》对《聊斋志异》的评介 |
一、突破了传统文学创作规制 |
二、不幸家庭的写实录 |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述》中对《聊斋志异》的选译 |
一、狐女题材的选译 |
二、菊妖题材的选译 |
三、悍妇题材的选译 |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述》中蒲松龄《聊斋志异》叙写及特点 |
一、《中国文学史述》中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叙写 |
二、《中国文学史述》中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叙写特点 |
第三章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 |
第一节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定位 |
一、传统志怪与传奇的巅峰之作 |
二、古典批判超现实主义小说故事集的奠基之作 |
第二节 《哥伦比亚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选译 |
一、男性题材的选译 |
二、女性题材的选译 |
第三节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介绍及其特点 |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介绍 |
二、对《聊斋志异》介绍的特点 |
第三节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叙写特点 |
一、借鉴“互见法” |
二、形散意不散 |
第四章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 |
第一节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定位 |
一、奇异美学在文言场域的高峰之作 |
二、新旧文体考量后文言小说的创新之作 |
第二节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选译 |
一、爱情题材的选译 |
二、历史题材 |
三、社会题材的选译 |
四、科举题材的选译 |
五、异界题材的选译 |
六、他界女性题材 |
第三节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叙写及其特点 |
一、《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叙写 |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叙写特点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北美汉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
二、北美古典诗词研究的“文论本位”倾向 |
三、北美清代诗词“文本本位”研究的缺位 |
四、研究范围和分期理由 |
第一章 20 世纪50—70 年代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兴起 |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与东亚研究重心的转移 |
一、美国汉学研究的政治-经济模式:李又安《人间词话》译介 |
二、美国汉学研究的人文-社会模式:《中国文学批评方法:从孔子到梁启超》 |
第二节 美国反西方文学经典与中国古典诗词选集的涌现 |
一、词选作为一种批评方式:《中国词选》(1965) |
二、引入中国诗歌传统:《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中的清代诗词 |
三、对清词经典化地位的认同: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清初与晚清词 |
第三节 西方女性经典作家的失语与清代女性诗歌选集的滥觞 |
一、“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对清代女性诗作的译介 |
二、北美中国女性古典诗歌选集意义的再思考 |
第二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后期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发展期 |
第一节 美国汉学的新趋势与清代诗词阐释理论的多元化 |
第二节 清代断代诗词选集的出现及其意义: |
一、清代诗词的异域经典重构:《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 |
二、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中的清代题画诗 |
第三节 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中的清代诗词 |
一、文本家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1996) |
二、对“纯文学”的“拓”与“破”:梅维恒《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 |
第四节 多维度诗词研究的人本主义批评向度 |
一、重审边缘化创作主体:保罗·若普的明清青楼诗歌研究 |
二、“男性主体视角”与“越界说”:方秀洁的朱彝尊情词研究 |
三、“情”与“忠”合一的诗学主张:孙康宜的陈子龙诗词研究 |
第五节 叶嘉莹的清词研究: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研究模式 |
第三章 新世纪之交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深入期 |
第一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
第二节 李惠仪对清诗研究的文化视角 |
一、历史记忆与审美超越 |
二、易代创伤与清诗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诗歌研究透现缙绅阶层的文化心理 |
一、方秀洁:洪亮吉怀旧诗研究 |
二、孙康宜: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与历史地位 |
三、曼素恩:完颜恽珠与《正始集》 |
四、舒衡哲:奕寰诗歌研究 |
第四节 “物”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口:施吉瑞《随园:袁枚的人生、文学批评与诗歌创作》(2003) |
第五节 宗教文化作为清代诗歌研究的进路 |
一、严志雄:流放诗僧函可 |
二、齐皎翰:基督教诗歌研究 |
三、管佩达:比丘尼诗歌研究 |
第六节 女性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伊维德、管佩达《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2004) |
第四章 近十年北美清代诗词研究 |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诗词研究学术对话 |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中英文版本的跨文化反响 |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
第三节 施吉瑞的郑珍自然诗研究——跨文化生态主义视角 |
第四节 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 |
一、易代女性诗学:国族创伤性别越界 |
二、拓展闺阁视阈:文化视角历史视角 |
三、主题研究细化:女性游历女性编者 |
余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清代女性诗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清代女性诗话概述 |
第一节 清代女性诗话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清乾嘉时期女性诗话四种 |
第三节 清嘉道时期女性诗话四种 |
第四节 晚清女性诗话七种 |
第二章 清代女性诗话呈现出的存史意识及其价值 |
第一节 诗话存史意识的主观表述 |
第二节 诗话资料搜辑方式所体现出的存史价值 |
第三节 诗话中诗人事略的撰写所体现出的存史意识 |
第三章 清代女性诗话中的女性诗人地域分布与文学交游特征 |
第一节 清代女性诗话呈现的诗人地域分布特征 |
第二节 诗话对边地、域外女诗人的发掘与关注 |
第三节 诗话呈现的清代女性文学交游特征 |
第四章 清代女性诗话中的知人论世意识及其文献价值 |
第一节 清代女性诗话中的“知人论世”意识 |
第二节 诗话所呈现文学女性社会阶层的平民化 |
第三节 诗话所呈现文学女性的知识结构特征 |
第四节 闺塾师——诗话中的职业女性 |
第五章 清代女性诗话中的生命意识与风格追求 |
第一节 清代女性诗话对文学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 |
第二节 清代文学女性“清”“真”“秀”“婉”的风格取向 |
第三节 清代女性诗话所呈现出的“闺阁别调” |
第六章 清代女性诗话与清代男性诗歌批评理论之异同 |
第一节 清代女性诗话与男性闺秀诗话的异同 |
第二节 清代女性诗话对清代诗歌理论的皈依与补充 |
第三节 清代女性诗话对男性文学活动的存录与评述 |
结语清代女性诗话的成就与不足 |
附录 清代女性诗话存佚考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乾隆朝诗学研究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乾隆朝社会、政治环境 |
二乾隆朝的文治与文坛风气 |
三文人弘历与官方文艺趣味 |
四文人入幕与地方文学风气 |
五乾隆朝的诗歌风气与诗学品格 |
六王渔洋诗学的命运 |
七叶燮对乾隆朝诗学的影响 |
八乾隆朝诗学的研究路径 |
(7)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
五、研究内容概述 |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
四、以画理阐诗学 |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
一、文学夫妻 |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
五、家集中的女性 |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
二、杨圻宗唐趣尚 |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
二、汪佑南 |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
二、张定鋆 |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
结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乾嘉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文学思想史研究综述 |
二、何为“文学”?何为“文学思想”?——立足于清代文学的考察 |
三、何以“文学思想史”? |
中:乾嘉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
一、乾嘉文学与文学思想史料略述 |
二、乾嘉时期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综述 |
下:范围、框架、思路 |
一、关于“乾嘉” |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思路 |
第一章 乾嘉文学思想展开的背景 |
第一节 乾嘉历史与文化政策 |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思想史、学术史概况 |
第三节 乾嘉文学概述(上):流派概述(附理论批评) |
第四节 乾嘉文学概述(下):历时性考察 |
第二章 政治压抑下的文学主潮 |
第一节 御制文学、科举制度、台阁文艺 |
第二节 官方修书与文体正变 |
第三节 盛世中的变音 |
第三章 朴学背景下的创作转向 |
第一节 “学人”与“文人”、“考据”与“辞章”之争 |
第二节 从推重学养到逞才炫博 |
第四章 个性解放与艺术的精致 |
第一节 晚明的潜流 |
第二节 两种精致化追求的离合 |
第三节 女性观念与女性文学的变化 |
第五章 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思想新貌 |
第一节 自寓、自况向自传性的进发 |
第二节 集大成与雅文学化 |
第三节 文言叙事文学的体制创新 |
结语:何以乾嘉? |
参考文献 |
(9)宁夏八景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明清宁夏建制与宁夏八景诗 |
第一节 明清宁夏八景诗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 |
第二节 “八景”的起源及宁夏八景诗的兴起发展 |
第二章 明代宁夏八景诗的创作 |
第一节 明代宁夏八景诗的兴起 |
第二节 明代宁夏八景诗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清代宁夏八景诗的创作 |
第一节 清代宁夏八景诗创作的繁荣 |
第二节 清代宁夏八景诗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宁夏八景诗的特征与历史文化价值 |
第一节 宁夏八景诗与全国其他地方八景诗的异同 |
第二节 宁夏八景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三节 宁夏八景诗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
(10)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文献综述 |
第二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本文结构 |
第一章 清代选学与选学家及其骈文 |
第一节 清代选学及选学家概论——以目录学爲例 |
第二节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阮元“文言说”探析 |
第三节 “美文,清儒所最不擅长也”——选学家骈文成就价值重估 |
第二章 从清人编选骈文总集审视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 |
第一节 清初期骈文选本研究——以李渔《四六初徵》、黄始《听嘤堂四六新书》爲例 |
第二节 清中期骈文选本研究——以彭兆荪《南北朝文钞》、李兆洛《骈体文钞》、许梿《六朝文絜》爲例 |
第三节 清人选清人骈文选本研究——以《八家四六文钞》《国朝骈体正宗》爲例 |
第三章 清代骈文家及其选学观 |
第一节 清代骈文家拟《文选》作品及其选学观略论 |
第二节 新桐初引——陈维崧骈文及其选学观研究 |
第三节 乞儿唱莲花落——汪中骈文及其选学观研究 |
第四章 清代科举与清代骈文、《文选》学关系探析 |
第一节 科举与文学关系略论 |
第二节 清代科举与清代骈文、《文选》学关系探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骈文话与今人骈文研究文献辑夫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清代文学通论》引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D]. 李珊珊.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2]清代论词绝句研究[D]. 苏静. 吉林大学, 2020(01)
- [3]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D]. 鲁梦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D]. 邹丽丹. 吉林大学, 2019(02)
- [5]清代女性诗话研究[D]. 吴永萍. 兰州大学, 2019
- [6]乾隆朝诗学研究引论[J]. 蒋寅.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 2019(01)
- [7]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乾嘉文学思想研究[D]. 张昊苏. 南开大学, 2019(05)
- [9]宁夏八景诗研究[D]. 任静. 宁夏大学, 2019(02)
- [10]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关系论稿[D]. 高石.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