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足溃烂1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航[1](2022)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皮肤难愈性溃疡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糖尿病皮肤难愈性溃疡患者使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该院治疗的78例糖尿病皮肤难愈性溃疡患者列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9例,创面深度均为深二度。常规组患者使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结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临床指标、溃烂愈合情况、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44%,显着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P=0.007);观察组溃烂面积、生活质量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溃疡愈合速率、平均祛腐时间、平均生肌时间、平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分别为(3.54±1.76)cm2、(82.98±10.62)分、(4.25±0.73)mmol/L、(5.36±1.62)mmol/L、(60.13±2.14)%、(13.84±4.80)d、(15.15±7.03)d、(26.66±7.28)d、(18.82±3.80)次,显着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0、8.138、10.706、8.246、82.288、8.462、10.623、8.307、8.693,P<0.001)。结论为糖尿病皮肤难愈性溃疡患者使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且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溃疡愈合状况良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黄海燕,徐炜堇,朱佩敏[2](2021)在《七味愈足汤结合复方硼酸溃愈汤外洗湿敷对糖尿足患者临床疗效、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七味愈足汤结合复方硼酸溃愈汤外洗湿敷对糖尿足患者临床疗效、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研究合计纳入95例糖尿足患者,均由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予以对照组患者(47例)常规临床干预,予以观察组患者(48例)常规临床干预基础上结合七味愈足汤及复方硼酸溃愈汤外洗湿敷干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患者中医症状(肢端溃烂、创面化脓、肿胀、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头晕乏力等)积分变化及患者血糖情况、溃疡变化情况(创面大小及深度、肿胀范围)、溃疡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及肤色恢复正常时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5.11%),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肢端溃烂、创面化脓、肿胀、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头晕乏力等中医症状积分、创面大小及深度、肿胀范围、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比较,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肢端溃烂、创面化脓、肿胀、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头晕乏力等中医症状积分、创面大小及深度、肿胀范围、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干预后肢端溃烂、创面化脓、肿胀、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头晕乏力等中医症状积分、创面大小及深度、肿胀范围、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均稳定,对照组出现1例波动(2.13%),经处理可快速回复正常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及肤色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5.83%)高于对照组(78.72%),P<0.05。结论:七味愈足汤结合复方硼酸溃愈汤外洗湿敷可助于提升糖尿足患者临床疗效,维持患者血糖稳定,患者症状改善,恢复好,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应用。
刘鹏,刘延云,张晖,朱超霞,张颖裕[3](2021)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烂创面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烂创面的效果和安全性及对患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105例糖尿病足患者,51例(57足)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者为对照组,54例(62足)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者为观察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时2组溃烂创面面积;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时2组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患肢冷感评分及患肢胫神经、腓浅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记录观察组骨髓干细胞移植术中患肢疼痛、肿胀等发生情况;记录2组治疗7 d内肝、肾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异常情况;出院后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肢疼痛、肿胀及血管瘤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溃烂创面面积[(15.03±2.41)cm2]与对照组[(14.98±2.53)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时溃烂创面面积[(3.06±0.45)、(0.12±0.03)cm2]均小于观察组[(6.33±0.75)、(2.90±0.45)cm2](P<0.05);2组治疗1、2个月时溃烂创面面积均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2个月时均小于治疗1个月时(P<0.05)。观察组治疗前间歇性跛行[(2.96±0.43)分]、患肢疼痛[(2.74±0.32)分]、患肢冷感[(3.03±0.51)分]评分与对照组[(3.01±0.51)、(2.86±0.50)、(2.98±0.48)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时间歇性跛行[(0.90±0.15)分]、患肢疼痛[(0.86±0.21)分]、患肢冷感[(0.76±0.10)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71±0.28、1.53±0.34、1.49±0.25)分](P<0.05);2组治疗2个月时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患肢冷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患肢胫神经[(34.29±5.68)m/s]、腓浅神经[(37.41±4.52)m/s]、腓总神经[(36.45±5.20)m/s]传导速度与对照组[(34.32±5.70)、(37.53±4.60)、(36.71±5.97)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时患肢胫神经[(42.36±6.90)m/s]、腓浅神经[(46.98±5.17)m/s]、腓总神经[(44.36±5.72)m/s]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38.54±5.92)、(43.20±5.35)、(41.85±6.01)m/s](P<0.05);2组治疗2个月时患肢胫神经、腓浅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快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骨髓干细胞移植术中均未发生患肢疼痛、肿胀。2组治疗7 d内均未发生肝、肾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异常情况。随访6个月,2组均未发生患肢疼痛、肿胀及血管瘤。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糖尿病足溃烂创面愈合,改善患肢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安全性高。
牛胜男[4](2021)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足辨证多种权威文献和学术界辨证论治文献的全面交叉比较,揭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问题的复杂表现形式和基本成因,提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规范的对策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搜集当今各主管部门颁布且常用的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权威文献,包括《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等14部权威文献的辨证资料。2.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来中文期刊正式发表的糖尿病足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文献。3.比较糖尿病足辨证权威文献之间、临床糖尿病足辨证论治文献之间和两种文献之间,糖尿病足辨证、症状、病辖症状和证辖症状的差异性,借以全面揭示本病辨证失范的问题、成因和重新规范的思路与方法。结果:1.对14种权威文献中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进行整理分析,各权威文献糖尿病足辨证数量3-5种不等,辨证总数多达19种,严重超出糖尿病足辨证诊断实际承载的范围;19证之间存在同证异名(血脉瘀阻证与脉络血瘀证、血瘀证、瘀血阻络证;寒湿阻络证与寒湿证;脉络热毒证与热毒证、热毒炽盛证;湿热瘀阻证与湿热瘀滞)、上下位证(血脉瘀阻证与气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凝证)、程度差异证(脉络热毒证与热毒伤阴证)等多种问题,缺乏辨证规范和标准的基本条件。2.分析权威文献各证所属症状发现,同证异名的证在不同版本权威文献中的所属症状互有参差,患足疼痛及颜色的文字描述多种多样、局部症状体征描述不全面、存在与糖尿病足无关的症状;还存在证与所辖症状不全吻合,不同证之间主要症状相同而界限不清等诸多问题。3.对学术界64篇文献中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进行归纳整理,合并同证异名的证后,共得出33个证,其中权威文献中除阴血两虚证外其余证在学术界均有应用,故权威文献中的辨证问题(同证异名、上下位证、程度差异证)在学术界同样存在,此外,学术界扩充的15个证中,疾病定位除权威文献中出现的脾、肾外,还增加了肝、胆、胃、肺,不同的病位论治导致了学术界辨证数量过多,离散程度较大。4.学术界对糖尿病足辨证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完全依据权威文献的辨证标准,证的名称及其所属症状均与权威文献一致;第二类是在权威文献辨证基础上适当变化而来,这类辨证与权威文献比较多是证的名称上存在差异,症状表现多为相似,属于证名的失范;第三类是脱离权威文献,自拟辨证,这类辨证无论是证的名称还是各证所属症状均与权威文献存在较大差异,属于辨证的失范;第四类是将两种证名合并作为一个证,这类辨证多为临床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将两种证合并,这类证的所属症状则更加繁杂,属于症状的失范;以上四种情况导致学术界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数量过多,名称各异,共同造成了学术界糖尿病足中医辨证的混乱情况。5.学术界糖尿病足各证所属症状及症状描述缺乏统一标准;各证之间全身症状、局部的肢体颜色、创面情况,舌脉均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症状过多,其中包含部分与该证不符的症状,以及仅为了辨证存在而非疾病本身的症状。结论:1.各权威文献之间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数量、名称及所属症状不统一,造成了辨证的差异性,出现同证异名、上下位证、程度差异证等问题,不同文献之间、同类文献不同版本之间,均各有异同,因此导致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没有统一的标准。2.糖尿病足权威文献中医辨证的差异性,导致学术界没有可以统一执行的辨证标准,再加上临床随意更改证名及症状,灵活辨证,导致糖尿病足临床辨证存在主观性、随意性及多样性的问题。3.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各证所属症状数量过多,交叉重叠现象严重;糖尿病足所属症状与糖尿病足诸证所属症状差异甚大,用于辨证的全身症状或与疾病无关,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临床辨证差异较大,并推出众多证名,降低了糖尿病足临床辨证诊断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和临床经验的推广。4.糖尿病足辨证规范,应着重解决证名、症状称谓和构成的规范;解决糖尿病足所属症状与病辖诸证所属症状的矛盾问题,剔除来历不明与疾病无关的症状,进而将症状和证的数量切合实际地大幅降下来,还可以将糖尿病足从脱疽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辨证或将糖尿病足分三期进行辨证,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足中医辨证的失范问题。
郑由甲[5](2021)在《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应用于糖尿病足疮面的治疗效果,体现中医外治法优势,增加中医在临床诊疗的参与率。方法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住院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患者为备选研究对象,入院后予以控制血糖,控制基础病,早期清创,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治疗,经前期处理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溃疡面外敷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对照组溃疡面外敷复方黄柏液纱条治疗,观察用药后1周、2周、4周、8周各组溃疡疮面色泽、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化过程,记录创面面积和愈合时间,并计算症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探究湿润烧伤膏治疗I~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结果本课题完成的70例病例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内患者的性别、年龄、入组症候积分及入组溃疡大小经统计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1.溃疡面积方面,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周内溃疡疮面积大小比较,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行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第2周、第4周及第8周溃疡疮面的面积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研究对象在用药2周后,在改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正邪分争期糖尿病足溃疡面积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症候积分方面,对治疗前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的两组患者行治疗后症候积分比较,结果P<0.05,说明观察组在促进溃疡愈合及减轻临床不适方面优于对照组。3.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85.7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分析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愈合时间方面,经检验,P<0.05,统计学上两组差异有意义,说明在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各项安全指标无明显异常,大致在正常安全范围内。且外用药物安全性良好,未见感染、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结论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予以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能够较有效地对疮面情况进行改善,继而缩短愈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在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较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新勇[6](2021)在《补阳还五汤配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为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80例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DF),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详询病史,仔细查体,并详细记录VAS评分、下肢血管彩超及下肢CTA检查结果。积极降糖、抗感染以及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待血糖、感染控制良好,予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并于术后第5天开始按照诊疗标准进行骨搬运。对照组在术后继续降糖抗感染治疗,并定期溃疡创面换药。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6周。分别于术后6周、术后12周记录两组VAS评分、胫后动脉内径、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并于术后第12周对患者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中医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VAS评分、胫后动脉内径、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12周后,两组间进行VAS评分、胫后动脉内径、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及组间比较。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术后6周、12周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可见,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胫后动脉内径:两组术后6周、12周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可见,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术后6周、12周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P<0.05)。3、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疗效评定,对照组创面愈合率23%,治疗有效率为76%,试验组创面愈合率为46%,治疗有效率为89%,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胫骨横向骨搬运能有效改善下肢血管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状态,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溃疡创面加速愈合,临床效果好。能有效缩短康复时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截肢风险,值得推广。
朱鑫[7](2021)在《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依据糖尿病足0级诊断标准,收集60例2019年1月—2020年1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通络汤(由本院煎药机煎药3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后分服),治疗周期为8周;对照组予以胰激肽原酶(2片/次,3次/日),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踝肱比、趾肱比、浅感觉、深感觉、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结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9.31%,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要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主要临床指标:糖代谢指标、踝肱比、趾肱比、全血粘度高切、浅感觉、深感觉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满足P<0.05,具有显着差异;安全性上两组在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差别,安全性评价为1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可以改善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性。
于锡安[8](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2018-2020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疮疡外科病房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查阅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疮疡外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的病例,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脱疽”血脉瘀阻证或湿热毒盛证的诊断标准,符合西医“糖尿病足”的评定标准。通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情况、DUSS、S(AD)SAD评分、创面评分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根据所得研究结果,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糖尿病足患者共70例,治愈10例,显效及有效共59例,有效率为98.6%。无截肢病例。治疗后疼痛改善率为97.1%,麻木改善率为95.8%,肿胀改善率为98.5%,溃疡改善率为98.6%,跛行改善率93.3%。无死亡患者。DUSS评分均值治疗前为1.63±0.726,治疗后为0.86±0.519,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0.05)。S(AD)SAD评分均值治疗前为9.61±1.54,治疗后为6.00±1.10,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0.05)。创面评分治疗前7.27±1.393,治疗后为3.34±1.443,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降低DUSS及S(AD)SAD评分,有效改善疼痛、肿胀、麻木、溃疡、跛行等临床症状。2.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创面条件,促进鲜活肉芽生长及创面愈合。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张凉凉[9](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血糖波动情况》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患病人群的调查,探讨T2DM合并失眠人群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并对比T2DM合并失眠人群及T2DM不合并失眠人群的中医证素积分、血糖波动指标及其他实验室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分别对T2DM失眠以及T2DM血糖波动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为T2DM及其合并失眠人群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收集2020.01-2020.12在厦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由福建中医药大学证素研究基地提供的《四诊信息采集表》对271例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分、中医四诊信息资料、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的采集。运用中医证素系统录入数据,得出相应证素积分,根据中医证素的诊断以100为通用阈值(证素积分≥100),得出T2DM合并失眠的病性证素及病位证素。并对T2DM合并失眠以及T2DM不合并失眠的血糖波动指标及其他理化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探讨T2DM失眠以及T2DM血糖波动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等,以P<0.05为显着差异。结果:1.课题共纳入271例T2DM患者,其中T2DM合并失眠患者124例,占比45.76%,列为失眠组;T2DM不合并失眠患者147例,占比54.24%,列为非失眠组。2.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显示,相较于非失眠组,失眠组的病程更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血糖波动指标及其他理化指标的比较显示,两组在血糖平均值上无统计学差异,均为高血糖患者;失眠组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皆明显高于非失眠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皮质醇(COR)无统计学差异。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史、DN、COR是失眠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史的T2DM患者出现失眠的概率约为无吸烟史的T2DM患者的3倍;有DN的患者出现失眠的概率约为无DN的T2DM患者的4倍;COR每升高1nmol/L,失眠出现的概率增加0.3%。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PSQI、HDL-C、LDL-C、劳动分工形式是影响SDBG、PPGE、LAGE数值的重要因素,其中BMI、HDL-C与血糖波动指标呈独立负相关,PSQI、LDL-C与血糖波动指标呈独立正相关,脑力劳动是血糖波动指标的保护因素;Hb A1c与SDBG、LAGE呈独立正相关,BMI与SDBG、LAGE呈独立负相关;年龄与PPGE呈独立正相关,女性是PPGE数值的保护因素。6.在124例T2DM合并失眠患者中,位于前十的中医症状依次为:口渴75例(60.48%)、睡眠不实68例(54.84%)、倦怠乏力66例(53.23%)、视物模糊60例(48.39%)、四肢麻木50例(40.32%)、头晕45例(36.29%)、口苦38例(30.65%)、夜尿多35例(28.23%)、大便干结33例(26.61%)、眼睛干涩33例(26.61%)。7.运用中医证素系统得出相应证素积分,在124例T2DM合并失眠患者中,积分≥100分的有115例,占比92.74%,积分<100分的有9例,占比7.26%;147例T2DM不合并失眠患者中,积分≥100分的有110例,占比73.83%,积分<100分的有37例,占比25.17%。8.积分≥100分的115例T2DM合并失眠患者中,排名在前的病性证素频数从高到低依次有:阴虚94例(75.81%)、气虚56例(45.16%)、湿56例(45.16%)、热51例(41.13%)、血虚45例(36.29%)、痰44例(35.48%)。排名在前的病位证素频数从高到低依次有:肝54例(43.55%)、肾52例(41.94%)、脾20例(16.13%)、胃12例(9.68%)、心12例(9.68%)。9.失眠组的阴虚、气虚、血虚、阳虚、气滞以及肝的证素积分比非失眠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湿、热、痰、肾、脾等证素积分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2DM合并失眠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其中吸烟史、DN以及COR是T2DM患者失眠的危险因素。2.PSQI评分、LDL-C、Hb A1c与血糖波动指标呈独立正相关,BMI、HDL-C与血糖波动指标呈独立负相关。脑力劳动者的血糖波动预测值比体力劳动者低。3.T2DM合并失眠患者的病性证素主要集中在阴虚、气虚、湿、热、血虚、痰;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肝、肾、脾、胃、心。
杜玉青[10](2021)在《基于miR-146a探究三七总皂苷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联合骨髓干细胞对糖尿病足大鼠创面的促愈作用,并从分子机制角度探索MicroRNA-146a/IRAK1和TRAF6抑制炎症反应的创面促愈机制,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正常Wistar大鼠的骨髓组织中的MSCs。2.选取Wistar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成5组:健康组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糖尿病溃疡模型组15只(DFU组),单纯干细胞组糖尿病溃疡模型组15只(MSCs组)、三七总皂苷组糖尿病溃疡大鼠15只(PNS组)、干细胞+三七总皂苷组糖尿病溃疡大鼠15 只(PNS+MSCs 组),将 Control 组、DFU 组、MSCs 组、PNS 组、PNS+MSCs 组大鼠使用高脂词料喂1个月后,在大鼠腹腔部注射40mg/kg STZ,测随机血糖≥16.7mmol/L,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将糖尿病大鼠进行腹腔麻醉、脱毛后,龙胆紫药水沾染在直径大小约3cm的圆形塑料盖上,对造模面积进行颜色标记,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MSCs组每日创面内注射0.4mL细胞悬浮液,PNS组每日腹腔注射5 mg/100 g血塞通注射液,PNS+MSCs组每日创面内注射0.4mL细胞悬浮液,腹腔注射5 mg/100 g血塞通。每日观察实验大鼠一般状态及创面变化,给药7天后测量并计算各组大鼠剩余创面表面积,并于创面处肉芽组织,应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细胞增殖,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炎性基因mir-146a、靶向基因TRAF6和IRAK1,并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换药期间Control组大鼠未见明显改变,DFU组、MSCs组、PNS组、PNS+MSCs组大鼠形体消瘦,活动减少,精神不振,毛发缺乏光泽,“三多一少”症明显。2.给药7天后,每组大鼠背部伤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愈合,DFU组愈合速度最慢,PNS+MCSs组愈合程度最快。各组大鼠创面剩余表面积:Control组为53.08±0.14%,DFU 组为 64.16±0.11%,MSCs 组为 26.83±0.10%,PNS 组为 19.62±0.26%,MSCs+PNS组为16.20±0.08%。组间Day 7较Day 0溃疡表面积减少(P<0.05)。DFU组大鼠溃疡剩余表面积明显多于Control组(P<0.05);MSCs组、PNS组、MSCs+PNS组溃疡剩余表面积明显少于DFU组(P<0.05),MSCs+PNS组溃疡剩余表面积最少,趋于愈合。3.肉芽组织HE染色显示上皮组织覆盖,新生表皮增厚,偶有炎性细胞,胶原纤维增多;PNS组:新生表皮出现,仍存在少量炎性细胞;MSCs组:新生表皮出现,真皮层偏薄,炎性细胞数量降低;DFU组:胶原纤维增多但质地偏薄,仍有很多炎症细胞;Control组:表皮组织再生,几乎没有炎性细胞浸润。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表达:Ki67在DFU组的表达低于Control组(P<0.01);Ki67 在 MSCs 组、PNS 组、MSCs+PNS 组高于 DFU 组(P<0.05),但 Ki67 MSCs+PNS组相对于单纯应用MSCs、PNS组没有显着升高(P>0.05)。5.qPCR 结果显示:DFU 组 miR-146a、IRAK1、TRAF6 mRNA 的表达显着低于 Control组(P<0.001);MSCs 组、PNS 组、MSCs+PNS 组中 miR-146a、IRAK1、TRAF6 mRNA表达均显着高于 DFU 组(P<0.01);MSCs+PNS 组 miR-146a、IRAK1、TRAF6 mRNA表达高于MSCs组、PNS组(P<0.001)。6.WB结果显示:DFU组的IRAK1、TRAF6蛋白表达显着高于Control组(P <0.001);与相比,MSCs 组、PNS 组、MSCs+PNS 组中 IRAK1、TRAF6 蛋白表达较 DFU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01);MSCs+PNS组中IRAK1、TRAF6蛋白表达较MSCs组、PNS组降低(P <0.05)。说明MSCs联合PNS应用后miR-146a表达上调最明显,炎性基因IRAK1,TRAF6表达下调最明显,减轻创面炎症反应。结论PNS联合MSCs能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是向上调控miR-146a表达,下调靶基因IRAK1,TRAF6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修复。
二、糖尿病足溃烂1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足溃烂1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皮肤难愈性溃疡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溃烂愈合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七味愈足汤结合复方硼酸溃愈汤外洗湿敷对糖尿足患者临床疗效、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干预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症状(肢端溃烂、创面化脓、肿胀、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头晕乏力等)积分变化比较 |
2.3 两组血糖波动情况比较 |
2.4 两组干预前后溃疡变化比较 |
2.5 两组溃疡恢复时间比较 |
2.6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
2.7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及满意率比较 |
3 讨 论 |
(3)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烂创面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2.3 不良反应观察及随访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2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时溃烂创面面积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时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患肢冷感评分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时患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2.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 论 |
(4)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足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4 临床总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2 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与分析 |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溃疡面积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 周后症候积分比较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3.1 两组溃疡总疗效比较 |
3.2 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 糖尿病足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流行病学调查 |
1.3 发病机制 |
1.4 糖尿病足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
2.2 糖尿病足局部创面辨证 |
2.3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 |
3 疮面愈合的相关中医理论 |
4 中药外敷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机理 |
5 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机理研究 |
6 湿润烧伤膏介绍 |
6.1 简介 |
6.2 湿润烧伤膏方组分析及相关药物治疗机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7.3 疗效性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医认识与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补阳还五汤配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及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VAS评分 |
3.2 下肢血管彩超 |
3.3 双下肢CTA |
3.4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3.5 安全性检测 |
4 数据处理方法 |
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一般情况分析 |
3 两组VAS评分比较 |
4 两组胫后动脉内径比较 |
5 两组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
6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1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
2.2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
2.3 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
3 糖尿病足治疗研究进展 |
3.1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
3.2 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4 中医对脱疽(糖尿病足)的认识 |
4.1 中医对脱疽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脱疽的机制分析 |
5 中医对补阳还五汤的认识 |
6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7 本课题研究目的 |
8 结果分析 |
8.1 VAS评分比较 |
8.2 胫后动脉内胫、胫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
8.3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9 安全性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1 对病名的认识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及预后 |
1.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 |
1.2.3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
1.3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足的定义 |
1.3.2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病理认识 |
1.3.3 糖尿病足诊断、分级和分期 |
1.3.4 糖尿病足的西医治疗 |
1.3.5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终止标准 |
2.1.7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评定标准 |
2.2.5 统计学方法 |
2.2.6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关于糖尿病足0 级立法的确立 |
3.3 方剂及药物分析 |
3.3.1 方义分析 |
3.3.2 单味中药的药理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踝肱比、趾肱比测定意义 |
3.4.2 血液流变学意义 |
3.4.3 感觉检查的意义 |
3.5 不足与展望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浅谈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8)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防治进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血糖波动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来源及病例数 |
2 研究对象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分组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主要研究步骤 |
3.1 问卷调查表设计 |
3.2 采集及处理资料 |
3.3 统计学分析 |
4 中医证素说明 |
4.1 证素诊断标准 |
4.2 病理积分、分级标准 |
5 质量控制措施 |
5.1 医疗人员的质量控制 |
5.2 研究对象的质量控制 |
5.3 研究数据指标的质量控制 |
5.4 统计人员的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处理 |
7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T2DM合并失眠对血糖波动等指标的影响及危险因素研究 |
1.1 两组人群的基本资料 |
1.2 失眠组及非失眠组的血糖波动相关指标比较 |
1.3 失眠组及非失眠组的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
1.4 失眠组的人口学资料 |
1.5 T2DM失眠的危险因素研究 |
1.6 T2DM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 T2DM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研究 |
2.1 T2DM合并失眠人群的四诊信息频数分析 |
2.2 T2DM合并失眠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 |
2.3 两组人群的中医证素积分对比 |
讨论 |
1 T2DM患者失眠的发生率及其与病程的关系 |
2 T2DM合并失眠对血糖波动等指标的影响 |
3 失眠与T2DM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指标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4 血糖波动与T2DM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指标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5 T2DM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
5.1 T2DM合并失眠的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
5.2 T2DM合并失眠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
6 “心身疏泄”学说对T2DM合并失眠的认识 |
6.1 疏泄异常贯穿T2DM发病始终,是继发失眠的重要病机 |
6.2 肝主疏泄,五脏协同,燮理气机,不独唯肝 |
6.3 心身疏泄与血糖波动等指标的关系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miR-146a探究三七总皂苷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文献 |
综述一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 中医古籍对糖尿病足的记载 |
2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 糖尿病足概述 |
2 糖尿病足发生机制 |
3 糖尿病足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前期临床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动物实验及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大鼠造模前后改变 |
2 大鼠创面愈合情况 |
3 组织病理学评估 |
4 免疫组化检测Ki67细胞表达 |
5 qPCR检测miR-146a,IRAK1,TRAF6的mRNA表达 |
6 Western Blot检测IRAK1、TRAF6蛋白表达 |
讨论 |
1 关于实验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三七总皂苷对糖尿病足溃疡抗炎作用 |
3 三七总皂苷联合骨髓干细胞加速糖尿病足溃疡愈合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糖尿病足溃烂1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皮肤难愈性溃疡的效果分析[J]. 闫晓航. 糖尿病新世界, 2022(01)
- [2]七味愈足汤结合复方硼酸溃愈汤外洗湿敷对糖尿足患者临床疗效、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 黄海燕,徐炜堇,朱佩敏. 四川中医, 2021(11)
- [3]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烂创面效果观察[J]. 刘鹏,刘延云,张晖,朱超霞,张颖裕.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09)
- [4]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牛胜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D]. 郑由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补阳还五汤配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新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鑫.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糖尿病足的回顾性分析[D]. 于锡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血糖波动情况[D]. 张凉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基于miR-146a探究三七总皂苷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机制[D]. 杜玉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