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团泊生态风景区建设

天津团泊生态风景区建设

一、天津市建设团泊生态风景区(论文文献综述)

于伟[1](2012)在《天津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是建在使慢行交通畅通无阻的交通功能基础上,以良好的出行环境充分实现休闲、娱乐等社会属性的人性化的开放性慢行空间系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机动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城市环境与交通问题。由于对慢行交通运营环境和慢行空间的忽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现代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随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绿色交通思想的形成,慢行交通空间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也提出了有效的慢行空间发展策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慢行交通与慢行空间的重视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本文在文章结构上共分为七个章节,在阐释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走向和分析城市慢行空间系统建设实例的基础上,按照介绍现状、提出问题、分析利弊、解决问题、未来展望的基本思路,针对天津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的具体情况逐层深入的加以论述:第一,阐释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详细说明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内容和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阐明与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发展相关联的理论和方法,并论述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和借鉴。第三,充分分析国外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建设的成功实例,阐明其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得以良好发展的内在机理,并在影响城市慢行空间建设的各类要素上与天津市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进而得出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和可借鉴之处。第四,以交通出行模式的转变过程为主线,分析天津市交通空间结构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在市域层面的视角下,分析现状城镇布局、自然资源分布和基础设施状况,在此基础上以依托现状人文和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为原则提出两轴、四环的天津市市域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第五,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市内六区为重点做出详尽的日常设施步行性测度分析,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直观剖析天津市中心城区慢行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发展思路,并形成以海河和外环线绿带于水带为主轴,以重点传统商业区和历史风貌区为核心的逐层递进、环带相连的规划设想。第六,从发展手段的角度提出以公共自行车系统化发展来带动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的形成。自行车出行的诸多优势使其成为促进慢行出行的重要利器,公共自行车系统也是国内外推广绿色交通和促进城市慢行空间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塑造自行车文化的重要性和国内外成功实例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市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状况和出行环境进行剖析,总结适合天津市中心城区实际状况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策略,并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模式进行实例研究。第七,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不足之处,并对天津市乃至我国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的未来发展及走向成熟的方式方法做出展望。

孙奎利[2](2012)在《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绿道理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并成功的运用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世界着名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当中。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加剧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享有城镇化产生的利好成果的同时,将其负面效应最小化,是城市规划决策者、管理者、参与者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绿道作为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引导下,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已然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2010年,随着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辖区九大城市掀起了绿道建设的热潮。自此,广东率全国风气之先,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绿道建设的序幕。对天津而言,伴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津滨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天津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然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天津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包括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建设在内的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天津城市建设也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要求更为凸显,如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土地开发强度大,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严重不足,群众亲近自然的需求日渐强烈等。为了构建天津市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天津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天津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此本文展开了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本文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将论文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论述。首先,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缺失、绿道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四个方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并简要说明了绿道建设在构建天津生态系统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针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道系统规划在规划目标、依据、层次、内容及建设实践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向绿道系统规划的转变缘由及绿道规划的相关理论依据,同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绿道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经验对天津的启示。第三,立足环津四市的研究视角,针对天津与北京、廊坊、沧州、唐山等相邻周边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市域绿道的构建达到优化天津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和结构的目的。同时,针对市域绿道的属性特征、概念、分类进行详细分析和界定,并根据绿道的属性特征,将天津市域绿道划分为运河型、交通型、湿地型、产业型四大类。在综合考虑市域范围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河流湿地、交通及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基于天津市域现状地理空间,结合天津各区县绿地系统和绿道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直接叠加法中的空间叠加法(overlay),辅以多因子评价以及德尔菲专家评分法,对市域绿道选线的空间适宜度进行定量分析,在绿道选线模型引导下提出了天津市域范围由5条主线、7条连接线、30条支线和3800平方公里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的天津市域绿道总体规划布局,并针对城际交界绿道、运河文化绿道、交通链接绿道、海岸旅游绿道、湿地联络绿道五条市域绿道主线的特点、线路走向、线路长度及服务人口进行详细说明。第四,综合分析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据天津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布局、环外地区发展现状、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外环线交通流量、居民出行范围及相关规划等七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在外环线绿带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外绿带的设计构想。同时在环城游憩带理论指导下,结合环外地区的现状土地利用、环外组团布局、河流水系分布、郊野公园选址等资源要素条件,界定并分析了环外绿道的概念及规划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环外绿道总体规划布局。第五,以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相洽互适性作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天津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及城市多模式出行方式存在问题,提出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城市绿道规划策略。同时,针对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与换乘接驳问题,提出了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规划模式,以期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缓解最后一公里出行矛盾。最后,为了更好完善优化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作者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道建设相结合、组织编制环渤海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

汪霞[3](2006)在《城市理水 ——基于景观系统整体发展模式的水域空间整合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水域空间和水景观,是科学的配置城市资源,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有活力的水域空间和水景观是确保“人、水、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实现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论文以城市中的水域空间景观为主题,以城与水的关系为核心,并探讨非常规水资源的景观利用,旨在研究如何通过规划设计,以水为源、以人为本,让城与水保持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论文包含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简释了与论文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提出城市理水的概念,并阐明了理水目的和意义,然后点明论文的探新与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城市理水历史发展的研究综述和分析。首先是对古代城市理水思想与实践的理论评述。从多方面探寻理水的源起,然后分析古代哲学对理水的影响,分析文化对理水的感染,分析与理水相辅相成的技术以及理水与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关系。接下来考察近现代城市理水思想与实践的发展演进,了解理水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演进阶段和过程,探寻其中的转变动因,从而把握理水的变化趋势和发展动向。第三章概括整理出理水景观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的理想模式。首先阐明理想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本质特征和功能目标,然后从水生态、水健康、水安全、水循环、水文化、水空间及水经济多个方面综合构建理想模式的内容体系。并梳理出理水的从策划、方案生成、工程设计与营建施工到后续维护管理和监测的一系列建设程序和评价方法。通过理想模式的探究和建设程序的设计,为理水实践提供科学和系统的指导和支持。第四章是根据理水景观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的理想模式,结合实例提出成功水域空间整合优化的主要内容、方法和途经,目的是通过物质与技术手段,探寻水域空间发展的普遍规律,以符合城市空间环境的秩序,提升城市空间的美学品质,密切水域空间与其他地区的有机联系,使水域空间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创造价值。第五章是研究城市水系景观网络的构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水系景观网络各组成部分加以分析,说明网络构建的内涵和意义。剖析水系的斑块、廊道组成与营建要点,重点研究水系景观网络的组织。第六章首先强调了城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进而引出非常规水资源景观利用的关键原则。然后对雨水资源化的景观利用、洪水资源化的景观利用、污废水处理的景观利用三个方面分别予以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最后,尝试总结出非常规水资源景观利用场地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执行步骤,希望对非常规水资源管理纳入城市规划有所裨益,并对非常规水资源景观利用的有效实施有所引导。

伍春华[4](2005)在《天津市林业建设规划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林业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多目标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林业发展趋势始终是林业发展规划的最重要因素,在新的林业发展趋势下,重新调整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十分重要。天津市属于少林地区,还存在诸如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林业发展规划应该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协调好林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是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既有意识上的,又有技术上的,还有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上的,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对于天津林业发展十分重要。在对天津林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天津市林业阶段性发展目标、林业建设分区布局、近期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以及林业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天津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目标,本文把天津市区划成6个典型类型区,总结了各个典型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点及存在的具体问题,确定了各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并确定了近期林业建设的10项重点工程。本文对今后一个时期天津市林业的发展做了初步研究,为天津市今后的林业建设发展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张宝恕[5](2001)在《对天津市大都市林业的理性概念和新世纪初发展战略的探讨》文中认为本文作者对天津市新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做了探讨。分三个问题说明 :①天津林业的科学定位 ,即 :以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 ,以全局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森林多样性的需要为目的的天津大城市周边现代生态林业 ;②天津林业的发展战略 ,就是“五县增资源 ,四区上档次 ,滨海三区有突破”。发展战略有 :环城战略、农区战略、山区战略、滨海战略、通道战略。到 2 0 1 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 0 % ;③天津林业的发展重点 :环城生态风景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工程、津东南枣粮间作经济林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山区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工程和营建生态片林工程

二、天津市建设团泊生态风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建设团泊生态风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1.1.2 机动化交通发展的同时慢行空间质量下降
        1.1.3 慢行空间系统化发展成为城市发展新趋势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 国外发展状况
        1.3.2 国内发展状况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绿色慢行空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属性分析
        2.1.1 慢行交通系统
        2.1.1.1 慢行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
        2.1.1.2 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脉络
        2.1.1.3 慢行交通系统的功能特点
        2.1.1.4 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2.1.2 慢行空间系统
        2.1.2.1 慢行空间系统的组成要素
        2.1.2.2 慢行空间系统的种类划分
        2.1.2.3 慢行空间系统的发展意义
    2.2 绿色慢行空间系统与城市绿道思想
        2.2.1 绿道的含义及分类
        2.2.2 绿道思想发展脉络
        2.2.3 绿道的作用与功能
        2.2.3.1 环境作用
        2.2.3.2 社会作用
        2.2.3.3 经济作用
        2.2.4 绿道建设对绿色慢行空间发展的促进作用
        2.2.4.1 促进慢行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2.2.4.2 促进慢行环境走向人性化发展
        2.2.4.3 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活力
        2.2.5 与绿道相结合的慢行空间系统的特性
        2.2.5.1 复合性
        2.2.5.2 开放性
        2.2.5.3 均衡性
    2.3 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2.3.1 将生态自然廊道引入城市
        2.3.2 联系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2.3.3 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2.4 绿色慢行空间体系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2.4.1 环境伦理学的含义
        2.4.2 环境伦理学的特点
        2.4.2.1 综合性
        2.4.2.2 多层次性
        2.4.2.3 现实性
        2.4.3 对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发展的指导意义
        2.4.3.1 改变已有城市交通意识
        2.4.3.2 树立新的社会伦理观念
        2.4.3.3 建立新的社会道德准则
第三章 国外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建设的实例分析与研究
    3.1 美国纽约城市绿道与慢行空间体系的结合发展
        3.1.1 美国绿道的发展背景
        3.1.2 东海岸绿道的发展
        3.1.3 纽约的绿道系统建设
        3.1.3.1 纽约绿道与东海岸绿道
        3.1.3.2 纽约绿道与城市公园建设
        3.1.3.3 纽约绿道与公园大道系统
        3.1.3.4 纽约绿道与自行车运动
        3.1.4 纽约城市绿道系统的特点
        3.1.4.1 网络覆盖面广绿道可达性高
        3.1.4.2 景观变化丰富出行选择多样
        3.1.4.3 土地利用充分绿道功能多样
    3.2 英国伦敦的城市开放空间与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
        3.2.1 伦敦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历程
        3.2.1.1 绿地系统发展状况
        3.2.1.2 开放空间发展历程
        3.2.2 城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架构
        3.2.2.1 环城绿带(The LOOP)
        3.2.2.2 都市步行环(The Capital Ring)
        3.2.2.3 东南绿链(The Green Chain)
        3.2.2.4 茱比利绿道(Jubilee Greenway)
        3.2.3 泰晤士河开放空间构成
        3.2.3.1 上游泰晤士河
        3.2.3.2 城区泰晤士河
        3.2.3.3 泰晤士河入海口
        3.2.4 伦敦开放空间与城市交通的结合
    3.3 日本的绿地政策与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
        3.3.1 日本绿地政策的发展脉络
        3.3.2 筑波科学城绿地空间规划
        3.3.3 绿地政策发展的现实意义
    3.4 国外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发展特点
        3.4.1 建立健全的慢行空间网络
        3.4.2 优先发展城市的开放空间
        3.4.3 建立良好的民众参与机制
第四章 天津市域绿色慢行空间体系规划研究
    4.1 天津市交通空间布局结构的演进脉络
        4.1.1 步行等非机动交通为主的时期(工业化革命以前)
        4.1.2 机动化交通发展时期(工业革命至新中国成立)
        4.1.2.1 城市沿海河发展,城内区域差异逐渐显现
        4.1.2.2 城市功能分区明显,主要沿运势轴线分布
        4.1.2.3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租界区转移
        4.1.3 综合交通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至 2006 年)
        4.1.4 绿色交通发展时期(2006 年至今)
        4.1.4.1 一条扁担挑两头到一轴两带的转变
        4.1.4.2 一主一副到双城双港的转变
        4.1.4.3 滨海新区战略地位的全面提升
    4.2 天津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要素的分布格局
        4.2.1 主干交通系统要素
        4.2.1.1 带状城市发展模式
        4.2.1.2 津滨走廊交通体系
        4.2.1.3 市域轨道交通系统
        4.2.1.4 交通走廊对绿色慢行空间体系形成的促进作用
        4.2.2 生态绿地系统要素
        4.2.2.1 天津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历程
        4.2.2.2 天津市绿地系统的总体格局
        4.2.2.3 天津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特点
        4.2.2.4 天津市绿地系统的发展思路
        4.2.3 河流水系要素
        4.2.3.1 天津河流水系的历史沿革
        4.2.3.2 天津河流水系的自然禀赋
        4.2.3.3 天津河流水系的区域特色
        4.2.3.4 海河对天津市发展的影响
        4.2.4 旅游文化发展要素
        4.2.4.1 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4.2.4.2 旅游产业的规划布局
        4.2.4.3 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4.2.4.4 自然保护区建设状况
        4.2.4.5 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
    4.3 天津市域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
        4.3.1 绿色慢行空间系统骨干网络的构建
        4.3.1.1 津滨慢行空间轴线
        4.3.1.2 南北慢行空间轴线
        4.3.1.3 环中心城区慢行环
        4.3.1.4 北部新城与湿地慢行环
        4.3.1.5 南部新城与湿地慢行环
        4.3.1.6 蓟县山水景观慢行环
        4.3.2 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建设的保障机制
        4.3.2.1 组织手段
        4.3.2.2 管理手段
        4.3.2.3 监督手段
        4.3.2.4 政策手段
        4.3.2.5 技术手段
第五章 天津中心城区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研究
    5.1 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现状分析
        5.1.1 机动交通现状
        5.1.2 慢行交通现状
        5.1.2.1 出行比例日益下降
        5.1.2.2 出行环境质量不高
        5.1.2.3 电动自行车数量上升
    5.2 天津中心城区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影响要素
        5.2.1 自然景观系统特征
        5.2.1.1 轴线特征
        5.2.1.2 环状特征
        5.2.2 城市空间发展结构
        5.2.2.1 一脉十区的整体架构
        5.2.2.2 一主三副的核心体系
        5.2.2.3 点轴结合的内部网络
        5.2.3 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5.2.3.1 规模大集中程度高
        5.2.3.2 老龄化人口比例高
        5.2.4 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布状况
        5.2.4.1 现状分布格局
        5.2.4.2 街区空间特点
        5.2.4.3 区内交通问题
        5.2.5 公共交通发展状况
        5.2.5.1 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5.2.5.2 公共汽车交通现状
        5.2.6 相关规划及政策
        5.2.6.1 道路环境优化政策
        5.2.6.2 人行过街设施规划
    5.3 中心城区市内六区步行性测度分析
        5.3.1 相关概念界定
        5.3.1.1 步行性
        5.3.1.2 步行指数
        5.3.1.3 单点步行指数
        5.3.1.4 面域步行指数
        5.3.2 天津市中心城区市内六区步行性测度分析
        5.3.2.1 研究范围界定
        5.3.2.2 基础数据调整
        5.3.2.3 基础指数测算
        5.3.2.4 基础指数调整
        5.3.2.5 步行指数测度结果
        5.3.3 天津市中心城区市内六区慢行性指数分布特点
        5.3.3.1 中心区域步行指数良好
        5.3.3.2 边缘区域步行指数较低
        5.3.3.3 指数分布断层现象明显
        5.3.4 基于步行性测度分析的绿色慢行空间系统发展策略
        5.3.4.1 合理调整日常设施分布以顺应城市未来发展需求
        5.3.4.2 以骨架网络的环境建设带动慢行空间系统的形成
        5.3.4.3 通过合理布设公共交通换乘点促进出行方式转变
    5.4 天津中心城区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
        5.4.1 绿色慢行空间等级划分
        5.4.1.1 宏观层面——保护、限制、带动
        5.4.1.2 中观层面——通勤、联系、连接
        5.4.1.3 微观层面——独立、生活、便捷
        5.4.2 绿色慢行空间系统的规划原则
        5.4.2.1 生态性原则
        5.4.2.2 可达性原则
        5.4.2.3 联通性原则
        5.4.2.4 历史性原则
        5.4.2.5 适宜性原则
        5.4.3 绿色慢行空间系统的布局规划
        5.4.3.1 海河滨水慢行主轴线
        5.4.3.2 环城生态慢行环
        5.4.3.3 都市风光游览环
        5.4.3.4 历史风貌游览环
        5.4.3.5 慢行优先核心区
    5.5 微观层面绿色慢行空间体系的建立
        5.5.1 慢行活动的分类
        5.5.1.1 必要性慢行活动
        5.5.1.2 自发性慢行活动
        5.5.1.3 社会性慢行活动
        5.5.2 慢行空间各要素对慢行出行的影响
        5.5.2.1 慢行环境质量对慢行出行的影响
        5.5.2.2 慢行道路空间对慢行出行的影响
        5.5.2.3 地面高度变化对慢行出行的影响
        5.5.3 慢行空间的优化手段
        5.5.3.1 提高慢行交通空间利用效率
        5.5.3.2 合理改善慢行空间环境质量
        5.5.3.3 建立健全慢行出行诱导系统
        5.5.3.4 建立健全过河慢行空间系统
第六章 以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推进绿色慢行空间体系的发展
    6.1 城市自行车文化的重塑
        6.1.1 文化与坚持——波特兰模式
        6.1.2 逆境中成长——纽约模式
        6.1.3 数量与安全——阿姆斯特丹模式
    6.2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作用与优势
        6.2.1 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6.2.2 更大的提高自行车的使用效率
        6.2.3 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6.2.4 更好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6.3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状况
        6.3.1 国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模式
        6.3.1.1 伦敦模式
        6.3.1.2 巴黎模式
        6.3.2 国内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模式
        6.3.2.1 杭州模式
        6.3.2.2 武汉模式
        6.3.3 国内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对比
        6.3.3.1 单位面积服务能力方面
        6.3.3.2 出行结构方面
        6.3.3.3 系统完善程度方面
    6.4 天津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的系统化发展
        6.4.1 自行车交通的基本状况
        6.4.1.1 发展趋势
        6.4.1.2 发展现状
        6.4.1.3 存在问题
        6.4.2 公共自行车系统化发展的外部促成因素
        6.4.2.1 加强政府主导带头作用
        6.4.2.2 加强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6.4.2.3 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建设
        6.4.3 公共自行车系统化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
        6.4.3.1 建立适度的系统规模
        6.4.3.2 提高系统公益性程度
        6.4.4 公共自行车系统化发展的建设实施手段
        6.4.4.1 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建设层次分明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6.4.4.2 针对特殊服务人群形成独立的区域公共自行车系统
        6.4.4.3 合理提高自行车的交通地位加大系统的宣传力度
        6.4.5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规划模式
        6.4.5.1 节点型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
        6.4.5.2 普通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
        6.4.5.3 独立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赁点布局
        6.4.6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设形式
        6.4.6.1 沿路租赁点
        6.4.6.2 人行道租赁点
        6.4.6.3 公共交通站租赁点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总结
        7.1.1 主要研究结论
        7.1.2 存在的问题
    7.2 未来展望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致谢

(2)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困境
        1.1.2 城市居民对公共开敞空间的需求日趋提高
        1.1.3 绿道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建设新的发展趋势
        1.1.4 绿道规划是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向绿道系统的规划转变
    2.1 城市绿地系统向绿道系统的规划转变
        2.1.1 绿地系统与绿道系统的规划异同
        2.1.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1.1.2 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2.1.1.3 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异同
        2.1.2 城市绿地系统向绿道系统规划的转变缘由
        2.1.2.1 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
        2.1.2.2 城市规划性质的改变
        2.1.2.3 城市开敞空间的缺乏
        2.1.2.4 多模式出行方式的需求
        2.1.3 绿道系统规划的理论依据
        2.1.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2 缓冲区理论
        2.1.3.3 斑块——廊道‖理论
        2.1.3.4 景观连接度理论
        2.1.3.5 环城游憩带理论
        2.1.3.6 需求层级理论
        2.1.3.7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2.2 国外绿道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
        2.2.1 国外绿道规划的理论研究
        2.2.2 国外绿道规划的建设实践
        2.2.2.1 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
        2.2.2.2 迈阿密河绿色行动计划
        2.2.2.3 英国伦敦绿链规划
        2.2.2.4 德国鲁尔工业区绿道规划
        2.2.2.5 卢布尔雅那环城绿道规划
        2.2.2.6 日本的绿道规划
        2.2.2.7 新加坡绿道规划
        2.2.3 国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对天津的启示
        2.2.3.1 绿道规划保护生态环境
        2.2.3.2 绿道规划促进城市复兴
        2.2.3.3 绿道规划整合城市功能
        2.2.3.4 绿道规划储备开敞空间
        2.2.3.5 绿道规划进行成果立法
        2.2.3.6 绿道规划重视公共参与
    2.3 国内绿道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
        2.3.1 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3.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过程
        2.3.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政策依据
        2.3.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体系
        2.3.2 国内绿道规划的理论研究
        2.3.2.1 绿道相关的理论着作
        2.3.2.2 绿道相关的学术论文
        2.3.3 国内绿道规划的建设实践
        2.3.3.1 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
        2.3.3.2 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
        2.3.3.3 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
        2.3.3.4 成都市健康绿道规划
        2.3.3.5 北京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规划
        2.3.3.6 廊坊市大厂县绿道网建设
        2.3.4 国内绿道建设实践经验对天津的启示
        2.3.4.1 加强绿道综合功能认知
        2.3.4.2 绿地绿道系统协调发展
        2.3.4.3 重视绿道规划学科交叉
        2.3.4.4 构建绿道系统规划层级
        2.3.4.5 制定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2.4 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进展
        2.4.1 天津城市绿地演化过程研究
        2.4.1.1 天津城市绿地演化的阶段划分
        2.4.1.2 天津园林
        2.4.1.3 租界公园
        2.4.1.4 公共绿地
        2.4.1.5 生态网络绿地
        2.4.2 天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4.2.1 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研究
        2.4.2.2 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关规划研究
        2.4.2.3 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关学术研究
        2.4.3 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统筹视角下的天津市域绿道规划
    3.1 天津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概述
        3.1.1 城市生态圈规划
        3.1.2 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
        3.1.3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区规划
    3.2 天津市域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3.2.1 环津四市区域衔接不足
        3.2.1.1 ―环津四市‖的研究视角
        3.2.1.2 京津绿地系统规划
        3.2.1.3 津唐绿地系统规划
        3.2.1.4 津廊绿地系统规划
        3.2.1.5 津沧绿地系统规划
        3.2.2 市域绿地文化的缺失
        3.2.2.1 地域文化的缺失
        3.2.2.2 人本文化的缺失
        3.2.2.3 湿地文化的缺失
        3.2.3 生态湿地保护开发不足
        3.2.3.1 天津湿地现状概况
        3.2.3.2 湿地的功能与意义
        3.2.3.3 生态要素整合分析
    3.3 区域统筹视角下天津市域绿道规划策略
        3.3.1 绿地系统向绿道规划的转变
        3.3.1.1 规划目标的转变
        3.3.1.2 规划主体的转变
        3.3.1.3 规划范围的转变
        3.3.1.4 规划内容及深度的转变
        3.3.2 统筹区域发展
        3.3.2.1 生态统筹
        3.3.2.2 文化统筹
        3.3.2.3 经济统筹
        3.3.2.4 交通统筹
        3.3.2.5 沿海统筹
        3.3.3 优化区域环境
        3.3.3.1 功能分区与空间管制
        3.3.3.2 控制要素与生态设计
        3.3.3.3 优化策略与保护措施
        3.3.4 链接区域人文
        3.3.4.1 实现资源的融合力
        3.3.4.2 增强绿地的承载力
        3.3.4.3 发挥运河的魅力
        3.3.4.4 展现旅游的活力
    3.4 天津市域绿道规划
        3.4.1 天津市域绿道的界定及分类
        3.4.1.1 市域绿道的界定
        3.4.1.2 市域绿道的分类
        3.4.1.3 市域绿道宽度的界定
        3.4.2 天津市域绿道的影响要素解析
        3.4.2.1 自然生态要素
        3.4.2.2 历史人文要素
        3.4.2.3 河流湿地要素
        3.4.2.4 交通资源要素
        3.4.2.5 城镇布局要素
        3.4.2.6 相关规划要素
        3.4.3 基于要素叠加的市域绿道选线模型评价
        3.4.3.1 基准模型
        3.4.3.2 修正模型
        3.4.3.3 评价体系
        3.4.3.4 模型计算
        3.4.4 选线模型引导下的天津市域绿道规划选线
        3.4.4.1 城际交界绿道
        3.4.4.2 运河文化绿道
        3.4.4.3 交通链接绿道
        3.4.4.4 海岸旅游绿道
        3.4.4.5 湿地联络绿道
        3.4.5 天津市域绿道配套设施布局规划
        3.4.5.1 配套设施规划
        3.4.5.2 服务设施规划
        3.4.5.3 衔接及换乘设施规划
        3.4.6 天津市域绿道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3.4.6.1 组织管理
        3.4.6.2 技术支撑
        3.4.6.3 政策措施
        3.4.6.4 实施监督
        3.4.6.5 维护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城游憩带理论导向下天津环外绿道规划
    4.1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建设过程
        4.1.1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建设过程
        4.1.1.1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建设雏形
        4.1.1.2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规划改造
        4.1.1.3 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功能提升
        4.1.2 天津外环线绿带存在的问题
        4.1.2.1 环城绿带用地性质复杂
        4.1.2.2 环城绿带功能结构单一
        4.1.2.3 环城绿带利益关系失衡
    4.2 天津环外绿带概念的提出
        4.2.1 天津环外绿带提出的依据
        4.2.1.1 单核变双核,津滨一体化趋势加强
        4.2.1.2 鸭梨变土豆,外环线绿带范围扩大
        4.2.1.3 环外地区快速发展,城市无序蔓延
        4.2.1.4 郊野公园,提供环外户外活动空间
        4.2.1.5 交通量大,抑制外环线绿带通达性
        4.2.1.6 交通工具发展,市民出行距离扩大
        4.2.1.7 相关规划,环外绿带构想的参考点
        4.2.2 天津环外绿带范围界定及内涵
        4.2.2.1 天津环外绿带的范围界定
        4.2.2.2 天津环外绿带的内涵解析
        4.2.2.3 天津环外绿带的目标、功能及作用
    4.3 天津环外绿带的规划策略
        4.3.1 增加环外绿带的综合属性职能
        4.3.2 实现环外绿带内涵的规划转变
        4.3.3 将绿道理念融入环外绿带规划
        4.3.4 环外绿带结合郊野公园规划建设
        4.3.5 加强环外绿带规划的制度化建设
        4.3.6 重视环外绿带规划的公共参与
    4.4 环城游憩带理论导向下的环外绿道规划
        4.4.1 环外绿道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4.4.1.1 环外绿道的概念界定
        4.4.1.2 环外绿道的规划特点
        4.4.2 影响环外绿道规划的资源要素
        4.4.2.1 环外组团规划要素
        4.4.2.2 城市绿地资源要素
        4.4.2.3 河流水系资源要素
        4.4.2.4 交通廊道资源要素
        4.4.2.5 郊野公园规划要素
        4.4.3 环外绿道总体布局规划
        4.4.3.1 环外绿道的规划目标
        4.4.3.2 环外绿道的指导思想
        4.4.3.3 环外绿道的规划原则
        4.4.3.4 环外绿道总体规划布局
        4.4.3.5 环外绿道专项配套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天津城市绿道规划
    5.1 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互适性研究
        5.1.1 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相互影响
        5.1.2 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相洽互适性
        5.1.3 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城市绿道概念的提出
        5.1.3.1 城市绿道的概念及内涵
        5.1.3.2 城市绿道的定位及功能
    5.2 天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存在的问题
        5.2.1 天津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概述
        5.2.1.1 城市公园绿地的分布现状
        5.2.1.2 天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及布局
        5.2.1.3 天津市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布局
        5.2.2 天津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5.2.2.1 公园绿地规划成果重指标轻结构
        5.2.2.2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重等级轻层级
        5.2.2.3 公园绿地服务对象重小众轻大众
    5.3 城市多模式出行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5.3.1 小汽车交通出行
        5.3.1.1 小汽车交通出行的特征
        5.3.1.2 天津市小汽车交通出行现状
        5.3.2 公共交通出行
        5.3.2.1 公共交通出行的特征
        5.3.2.2 天津市轨道交通出行现状
        5.3.2.3 天津市常规公交车交通出行现状
        5.3.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
        5.3.3.1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的特征
        5.3.3.2 天津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出行现状
        5.3.4 交通出行方式存在的问题
        5.3.4.1 出行结构发展趋势背离规划目标
        5.3.4.2 公共交通竞争力低于小汽车出行
        5.3.4.3 步行自行车专用道路权保障缺失
    5.4 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城市绿道规划策略
        5.4.1 构架城市绿道系统的布局
        5.4.1.1 依托城市道路系统
        5.4.1.2 整合轨道交通站点
        5.4.1.3 契合城市用地功能
        5.4.2 引导城市绿道系统的建设
        5.4.2.1 增补城市公园绿地
        5.4.2.2 分配城市道路资源
        5.4.3 构建城市绿道系统的雏形
        5.4.3.1 融入轨道站点的城市绿道节点
        5.4.3.2 协调慢行系统的城市绿道线路
        5.4.3.3 契合绿色出行的城市绿道网络
    5.5 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规划模式研究
        5.5.1 最后一公里概念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5.5.1.1 通信行业领域
        5.5.1.2 农田水利领域
        5.5.1.3 物流运输领域
        5.5.2 最后一公里概念在城市交通中的实践
        5.5.2.1 上海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
        5.5.2.2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
        5.5.2.3 滨海新区最后一公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5.5.3 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概念的提出
        5.5.4 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内涵的阐述
        5.5.4.1 优良的出行环境
        5.5.4.2 紧密的换乘衔接
        5.5.4.3 独立的慢行路权
        5.5.4.4 有效的管理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主要结论
        6.1.2 不足之处
    6.2 未来展望
附录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城市理水 ——基于景观系统整体发展模式的水域空间整合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3 相关概念的限定与简释
        1.3.1 水域空间
        1.3.2 非常规水资源的景观利用
        1.3.3 城市理水
    1.4 论文的探新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理水的历史发展综述
    2.1 我国古代城市理水思想与实践的理论评述
        2.1.1 理水的源起
        2.1.2 理水的哲学基础
        2.1.3 理水的文化浸润
        2.1.4 理水的技术保证
        2.1.5 理水的空间演绎
    2.2 近现代城市理水思想与实践的发展演进
        2.2.1 发展演进的过程
        2.2.2 发展演进的动因
        2.2.3 发展演进的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理水总体框架的建构
    3.1 理水景观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的理想模式
        3.1.1 理想模式的思想基础
        3.1.2 理想模式的实践来源
        3.1.3 理想模式的本质特征
        3.1.4 理想模式的功能目标
    3.2 理想模式的体系构建
        3.2.1 以保护修复为主维育水生态
        3.2.2 以综合治理为主整治水环境
        3.2.3 以洪涝管理为主保障水安全
        3.2.4 以涵养水土为主辅助水循环
        3.2.5 以传承创新为主展示水文化
        3.2.6 以水绿网络承载城市空间
        3.2.7 以崇尚自然为主选择水工技术
        3.2.8 以水域开发带动水经济
    3.3 城市理水的建设程序
        3.3.1 理水项目的策划
        3.3.2 理水方案的生成
        3.3.3 理水工程设计与营建施工
        3.3.4 理水的后续维护管理与监测
    3.4 城市理水的评价
        3.4.1 水域景观资源评价
        3.4.2 理水建设过程的环境评价
        3.4.3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水域空间景观的整合与优化
    4.1 水域空间的生态恢复
        4.1.1 水陆缓冲带的恢复与重建
        4.1.2 生物栖地的保护与增加
        4.1.3 生态堤岸的兴建
    4.2 水域空间的土地利用
        4.2.1 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规划程序
        4.2.2 整体范围内展开规划
        4.2.3 因地制宜合理分区
        4.2.4 多功能混合恢复城水亲善关系
        4.2.5 水域岸线利用
    4.3 废弃地块的改造和新生
        4.3.1 被污染地的水土修复
        4.3.2 地块改造和新生的基本理念
        4.3.3 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再现
        4.3.4 废弃地块改造的主要模式
    4.4 开放空间的组织
        4.4.1 开发和改造各种可利用的土地
        4.4.2 建立多样的开放空间
        4.4.3 形成连续易达的开放空间体系
    4.5 场所感和风格的创造与表达
        4.5.1 水域空间场所感和风格特征的生成
        4.5.2 水域开放空间场所感的创造
    4.6 水域空间的交通组织
        4.6.1 优先考虑公共交通
        4.6.2 强调步行交通环通性和亲水性
        4.6.3 建立连续的自行车专用道
        4.6.4 水上交通
        4.6.5 多模式复合交通服务体系
        4.6.6 密切各邻里单元的关系
        4.6.7 体现景观的特色
    4.7 水域空间的文化复兴
        4.7.1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
        4.7.2 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
    4.8 水域空间建筑形态的控制
        4.8.1 建筑群平面布局的控制
        4.8.2 天际轮廓线的规划
        4.8.3 建筑形态控制
    4.9 水域空间与城市腹地关系的整合
        4.9.1 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契合
        4.9.2 水域空间外部交通的可达性与便利性
        4.9.3 调整功能加强联系
        4.9.4 建立与水系廊道结合的发展轴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水系景观网络的构建
    5.1 水系景观网络的景观生态学分析
        5.1.1 水域景观斑块的结构和功能
        5.1.2 水域景观廊道的结构和功能
        5.1.3 水域景观网络与基质的结构和功能
        5.1.4 城市水系景观网络构建的内涵
    5.2 城市水系景观中的斑块
        5.2.1 斑块之一:水利风景区
        5.2.2 斑块之二:建筑小区中的水景观
        5.2.3 斑块之三:城市园林的水景观
        5.2.4 斑块之四: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水景观
        5.2.5 斑块之五:水上城市
    5.3 城市水系景观中的廊道
        5.3.1 廊道之一:自然河川廊道
        5.3.2 廊道之二:内河水道
        5.3.3 廊道之三:排灌水渠
        5.3.4 廊道之四:海岸带
    5.4 城市水系景观网络的建构
        5.4.1 水体的保护和扩大
        5.4.2 水系的连通及生态修复
        5.4.3 水系景观结构和功能组织
        5.4.4 建立与水系联系的网络
        5.4.5 协调“区域—城市—场地”尺度的水系景观安全格局
        5.4.6 基于水绿网络体现水文化特色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非常规水资源的景观利用
    6.1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势在必行
        6.1.1 城市化对水循环与水环境的影响
        6.1.2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与景观的结合
        6.1.3 显性水空间与隐性水空间的协调发展
    6.2 非常规水资源景观利用的关键原则
    6.3 雨水资源化的景观利用
        6.3.1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
        6.3.2 雨水景观利用的配置方式
    6.4 洪水资源化的景观利用
        6.4.1 洪水管理与洪水资源化
        6.4.2 洪水资源化的景观措施
    6.5 污废水处理所产生的水景观
        6.5.1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6.5.2 重视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6.5.3 废水再利用产生水景观
    6.6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有效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6.6.1 城市人工湿地概述
        6.6.2 营建人工湿地景观的主要途径
    6.7 非常规水资源景观利用的场地规划设计
        6.7.1 确定项目建设的目的和目标
        6.7.2 场地分析与评估
        6.7.3 做出规划叠图
        6.7.4 构思利用的景观策略和导则
        6.7.5 总体设计方案
        6.7.6 方案的评价修改与实施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天津市城市理水规划设计与实践研究
    7.1 理水的基础条件分析
        7.1.1 理水的现状条件
        7.1.2 理水的优劣势和机遇分析
        7.1.3 理水的总体目标
    7.2 城市水系景观网络的构建
        7.2.1 河湖水系沟连的蓝色网络
        7.2.2 建设“北方水城”双核
        7.2.3 建设湿地公园和城市绿心
        7.2.4 建设水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水景旅游风景区
        7.2.5 蓝脉绿网的规划建设
    7.3 海河水域空间景观规划
        7.3.1 魅力之河: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形象空间
        7.3.2 自然之河:绿色浸润保护海河生态价值
        7.3.3 动力之河:提升河滨经济活力
        7.3.4 凝聚之河:整合两岸改善道路交通系统
        7.3.5 活力之河:生机激扬的公共活动空间
    7.4 中心城区理水规划与实践
        7.4.1 中心城区水系景观的总体格局
        7.4.2 中心城区水系游览蓝图
    7.5 滨海新区理水规划与实践
        7.5.1 理水总体目标
        7.5.2 理水的总体策略和景观格局
        7.5.3 综合开发岸线资源
        7.5.4 各区的理水特色
    7.6 非常规水资源景观利用的初探
    7.7 本章小结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天津市林业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编制林业建设规划的目的及意义
    1.2 编制林业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
    1.3 国内外林业建设概论
第二章 天津市林业建设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天津市自然概况
    2.2 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3 天津市林业建设历史及现状
    2.4 天津市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天津市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区划布局
    3.1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3.2 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3.3 林业建设区划布局
第四章 林业建设工程规划
    4.1 林业规划建设重点工程
    4.2 林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4.3 林业种苗发展规划
第五章 森林效益分析和投资概算
    5.1 森林效益概论
    5.2 天津林业规划实施后的效益分析
第六章 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1 林业体制和政策保障
    6.2 林业投入保障
    6.3 林业法治保障
    6.4 林业科技保障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天津市建设团泊生态风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研究[D]. 于伟. 天津大学, 2012(06)
  • [2]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D]. 孙奎利. 天津大学, 2012(06)
  • [3]城市理水 ——基于景观系统整体发展模式的水域空间整合与优化研究[D]. 汪霞. 天津大学, 2006(05)
  • [4]天津市林业建设规划研究[D]. 伍春华. 天津大学, 2005(07)
  • [5]对天津市大都市林业的理性概念和新世纪初发展战略的探讨[J]. 张宝恕. 天津农林科技, 2001(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