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品液体(南瓜汁)蒸发浓缩过程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1](2020)在《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最大进液量研究》文中认为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技术通过干燥介质将物料和惰性粒子一起流化,相比于流化床干燥技术,增大了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传热系数,使干燥效果更佳,除了普通流化床可干燥的物料外,也适用于高湿粘度、热敏性物料。作为一种具有传热系数大、操作方便、经济性佳等优势的干燥技术,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技术在化工、医药和食品等众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尽管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时间和成熟度,但在流化干燥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流化状态往往不能一直稳定,随着物料的不断加入,当物料的进料量超过了流化床的干燥限度,在包裹在惰性粒子上的物料未被完全干燥且未从惰性粒子上脱落的情况下,新的物料又涂覆到了未干燥的涂层上,形成了粒子与粒子之间的液体桥力,从而导致了粒子与粒子之间粘结、聚并等现象的发生,甚至有时会堵塞气体分布板板孔,减小流化气速,导致流化质量的劣化。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工业操作中往往会采取临时提高温度和气速的方法来改善流化质量,但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带来能耗加大或床层坍塌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操作前充分了解设备在一定工艺条件下的最大进液量,从而有效减少甚至防止聚并粘结等现象的发生。为解决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聚并问题,本文在了解聚并机理和检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葡萄糖溶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化过程中惰性粒子流化床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的检测分析的预实验,得到了在10小时的流化干燥时间内,以检测和分析压差波动的标准差的平稳性的方式作为当前进液量是否为最大进液量的评判标准,最大进液量的单位为L/(h·kg惰性粒子),以此作为单位以便所建的模型适用于不同惰性粒子流化床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不同流化气速、惰性粒子直径、热风温度和物料粘度下,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最大进液量。实验研究发现在进液流化过程中,压力波动标准差往往先呈现相对平稳波动,后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未超过最大进液量的进液速度下,压力波动标准差最终会趋于相对稳定,而超过最大进液量时,压力波动标准差最终会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采用傅里叶变换将压力波动时域信号转换成频域信号,并对在最大进液量时和超过三倍最大进液量的进料状况下的不同时间段的压力波动的频谱进行频域分析,研究发现压力波动的频谱可以较好地反映惰性粒子流化床的流化质量,压力波动的实质是气泡的生成、成长、聚并和破碎,频率的波动和功率谱密度的峰值与惰性粒子流化床的流化质量息息相关。本文在分析了不同操作条件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后,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量纲分析处理,以惰性粒子直径、热风温度、流化气速和物料粘度作为基本量纲,建立了惰性粒子流化床的最大进液量的关联式并将数据代入拟合得到最大进液量的模型,将最大进液量模型计算值和实验值进行对比,误差在±15%以内,吻合性较好。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最大进液量的评判标准的确定、压力波动的研究以及最大进液量模型的建立,为相同类型的惰性粒子流化床的最大进液量的确定提供借鉴,为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机的设计放大及操作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丁中祥[2](2020)在《悬浮结晶冷冻浓缩苹果汁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冻浓缩(FC)是一种将溶液中的部分水分冷冻、转化为纯洁的冰晶,然后除去,以达到浓缩溶液的目的,可能成为蒸发浓缩的一种替代方法。本论文以苹果汁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冷冻浓缩前后与真空蒸发浓缩前后效果的对比,程序控制离心分离与洗涤分离效果的对比以及智能化冷冻浓缩仪的研发与性能分析测试。基于悬浮式结晶冷冻浓缩(SFC)应用了一台三位一体的智能化多级冷冻浓缩仪。将苹果汁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该仪器的性能,在冷却阶段,刮面换热器在第一、二、三级冷冻浓缩的换热系数分别为0.23±0.00 k J·m-2·℃-1、0.11±0.02 k J·m-2·℃-1和0.22±0.02 k J·m-2·℃-1;冷冻阶段的换热系数分别为0.54±0.03 k J·m-2·℃-1、0.44±0.02k J·m-2·℃-1和0.29±0.01 k J·m-2·℃-1;产冰速率分别为28.66±1.59 kg·h-1·m-2、20.38±3.50kg·h-1·m-2和9.55±1.91 kg·h-1·m-2。与传统SFC工艺的设备复杂和操作繁琐相比,该系统简约高效,并可将冷冻浓缩复杂的操作控制交由机器完成。采用悬浮式结晶冷冻浓缩苹果汁,单级浓缩比约为1.8(即从10%增浓至18%)。经三级冷冻浓缩后苹果汁的浓度从原先的10.5°Bx增加至34.5°Bx;维生素C和芳香物(乙酸丁酯为例)的保留率均在90%以上;同时对还原糖的破坏和果汁颜色的影响很小;此外,可溶性组分在冰晶和母液中的分配系数在0.0081-0.067范围;三级冷冻浓缩后对应的可溶性固溶物回收率为98%,可溶性固溶物损失约2%。用真空蒸发浓缩苹果汁的平行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当苹果浓缩汁为33.6°Bx,维生素C的保留率为84.5%,芳香物为43.9%。显然就营养及风味保存而言,冷冻浓缩远优于蒸发浓缩。对在液体食品加工及工业化领域开拓和应用冷冻浓缩技术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由于在结晶-洗涤柱中,对冰床的熟化度、洗涤速率及洗涤水温度要求较高,极易发生隧道效应,故采用离心过滤的方法代替冷浓缩过程中操作复杂和易发生隧道效应的洗涤操作。考察探究了离心时间对冰晶与浓缩液分离效果的影响。单级浓缩比约为1.92(即从10%增浓至19.2%),经三级冷冻浓缩后苹果汁的浓度从原先的10.5°Bx增加至40.3°Bx;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冷冻浓缩的浓缩比分别为1.92、1.45和1.41;冰晶中的溶质浓度分别为0.2°Bx、1.0°Bx和4.5°Bx;回收率分别为0.996、0.985和0.954;可溶性固溶物在冰晶和母液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0102、0.0351和0.1117;结晶率分别为0.4376、0.4168和0.4084。同时建立了离心过滤数学模型,冰床的渗透率为4×10-8 m2,渗透系数为0.16 m·s-1,阻力为1.84×107 m-1,滤饼比阻为7.47×103 m·kg-1。悬浮结晶冷冻浓缩与离心过滤相结合的方法在苹果汁的浓缩分离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的块状冷冻结晶离心法。同时避免了悬浮结晶过程中洗涤操作易产生的隧道效应。
杨萌[3](2019)在《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硫酸钠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硫酸钠的生产过程中,其溶液的蒸发过程不仅传热性能较差,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结垢问题。污垢的产生增加了传热热阻,降低了蒸发器的传热性能和蒸发速率,限制了硫酸钠的工业生产。为此,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硫酸钠溶液的循环流化床蒸发装置,用以开展强化传热和防、除垢研究。实验在常压下进行。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固体颗粒(0.6 mm,1.25 mm和1.75mm的玻璃珠;2.5 mm和3.15 mm的聚甲醛,0.5 mm和1 mm的碳化硅),分别考察了热通量、循环流量和颗粒加入量等操作参数对不同浓度的溶液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的影响。采用传热系数和增强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固体颗粒时,硫酸钠溶液的传热系数较水略低。固体颗粒的添加可以有效地强化硫酸钠溶液的传热,但其效果与颗粒特性,溶液浓度及其他操作条件相关。整体上,固体颗粒强化传热性能的顺序依次为碳化硅、聚甲醛、玻璃珠;低浓度溶液中的强化传热效果优于高浓度溶液;一般情况下,系统内传热增强效果随着热通量和循环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颗粒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1 mm碳化硅颗粒可以有效的防垢和除垢,但其效果取决于颗粒加入量。在实验范围内,堆体积分率为1.5%是1 mm碳化硅颗粒在低浓度硫酸钠溶液蒸发过程中防、除垢效果最佳的颗粒加入量。结果证明,流化床换热防垢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硫酸钠溶液的蒸发过程,并对其工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不仅扩宽了流化床换热防垢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为其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阚红[4](2017)在《超声蒸发器浓缩果汁对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果汁蒸发浓缩技术是一种工业中最常见、应用最为广泛的浓缩果汁的浓缩方法。在果汁蒸发浓缩的过程当中,果汁浓缩过程中浓度提高较高,品质下降的幅度又较小,这样才能使果汁浓缩的综合品质较高。因此,在浓缩工业中,选择适当蒸发浓缩果汁的蒸发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采用不知火(丑橘)作为实验物料,研究超声蒸发器浓缩果汁对其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各个操作条件下的不知火浓缩汁的芳香物质损失的程度,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各操作参数对综合评价指标PQ的影响得出:浓缩果汁的综合评价指标PQ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进料流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着超声功率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2)利用Design-expert实验设计软件进行Box-Behnken实验设计,得到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表进行超声蒸发器浓缩不知火汁的实验,通过响应面的分析方法得到关于浓缩果汁品质的综合评价指标与蒸发温度、进料流量、超声功率密度等因素的回归模型,选择最佳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分析得到果汁品质的综合评价指标优时的操作参数为蒸发温度60℃、进料流量30L/h、超声功率密度0.4W.cm2。(3)本实验采用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浓缩果汁中的维生素C含量和芳香物质的含量、种类,实验从果汁的原液中总共鉴定出62种芳香物质,其中不知火汁中的特征芳香物质有13种,这些芳香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占总的峰面积的93.2%,该果汁中含量最多的芳香组分是柠檬烯,其相对百分含量为73.7%。
刘建波[5](2014)在《橄榄白兰地蒸馏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橄榄白兰地蒸馏过程中蒸馏特性的变化规律,探究不同蒸馏温度、初始物料量和蒸馏时间对橄榄白兰地蒸馏特性的影响,确定橄榄白兰地蒸馏的适宜条件。在本文中分别采用橄榄果渣,橄榄果汁以及橄榄果渣与果汁的混合物进行发酵,在橄榄果汁发酵物中检测出70种芳香物质,在橄榄果渣发酵物中检测出69种芳香物质,在橄榄果渣与果汁的混合发酵物中检测出76种芳香物质,在混合发酵物中检测出1种特有芳香物质a-松油醇。在不同的蒸馏条件下橄榄白兰地表现出不同的蒸馏特性:在初始物料量相同的条件下,在较低的蒸馏温度下,橄榄白兰地酒精度数较高,持续出酒时间较短;在较高的蒸馏温度下,橄榄白兰地酒精度数较低,持续出酒时间较长;橄榄白兰地出酒率随蒸馏温度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蒸馏温度为150℃时出酒率最高。在相同的蒸馏温度下,橄榄白兰地蒸馏酒精度数随初始物料量呈现出交替上升的趋势,在初始物料量为100mL时,橄榄白兰地酒精度数最低;在初始物料量为250mL时,橄榄白兰地酒精度数最高;橄榄白兰地出酒率随初始物料量的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初始物料量为150mL时出酒率最高。在果汁白兰地中检测出46种芳香物质,酯类物质最多,相对百分含量为68%;在果渣白兰地中检测出65种芳香物质,烯类物质最多相对百分含量为75.6%,;在混合白兰地中检测出71种芳香物质,烯类物质最多,相对百分含量为66.6%。从芳香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分析,果汁更适合制作高档橄榄白兰地。
张韩霏[6](2012)在《橙汁热力浓缩特性及芳香成分损失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浓缩是果汁加工过程中重要的单元操作,理想的果汁浓缩工艺应保有新鲜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天然风味,并能够在稀释后具有与原汁相似的品质。但由于果汁多为热敏性物料,这为其浓缩操作带来了困难,因此选择合适的蒸发设备对于果汁浓缩过程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果汁热力蒸发浓缩工艺的要求,以橙汁为实验物料,刮板薄膜蒸发器为主要实验设备。着重研究蒸发浓缩过程中刮板薄膜蒸发器的传热特性,并分析了浓缩过程中橙汁芳香物质的损失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分析各主要操作参数对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出:蒸发器的传热系数随物料流量先增大后减小,随蒸发温度的提高而增大,随物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2)通过分析主要操作参数对刮板薄膜蒸发器的蒸发效率的影响得出:蒸发效率随蒸发温度和加热温度的提高而增大,随物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该设备在蒸发蒸馏水时最大蒸发效率可达80%,蒸发初始Bx分别为10%和12%的橙汁时蒸发效率最大分别可以达到75%和64%。(3)本实验共从原液中鉴定出92种芳香物质化合物,其中橙汁的特征芳香组分为15种,这些芳香物的相对百分含量合计共占总峰面积的98.523%,最主要的芳香组分是柠檬烯,其相对百分含量达92.07%。(4)通过分析芳香物检测数据发现,在采用刮板薄膜蒸发器对橙汁进行蒸发浓缩的过程中,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橙汁的15种特征芳香物,分成两类:一类芳香物的含量随加热温度的提高而减少,另一类芳香物的含量随加热温度的提高而增加。(5)通过对芳香物总量和特征芳香物总量随加热温度变化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相应关联式,二者的变化规律均符合二次多项式曲线即芳香物总量随加热温度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峰值。但总体来说刮板薄膜蒸发器蒸发浓缩橙汁的过程中特征芳香物质损失很少,最多时也仅损失了5.7%。
鲍若晗[7](2012)在《小白杏饮料的研制及加工和储藏过程中非酶褐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杏资源十分丰富,但对其开发利用却极为有限,开发杏果汁饮料可以极大提高杏资源利用附加值。目前果汁饮料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果肉的悬浮稳定性和色泽稳定性。本文以新疆轮台小白杏浓缩浆为原料分析了其理化特性,对生产工艺和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稳定剂的选择和复配,研究了对小白杏汁稳定性的影响,并从非酶褐变的四大反应类型入手研究其热处理和储藏过程中的非酶褐变,建立了褐变的动力学模型。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理化指标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粘度计等对到新疆小白杏浓缩浆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可溶性固形物31.11±0.01°Brix,总糖17.38±0.23%,还原糖11.81±0.56%,蔗糖5.57±0.18%,pH3.98±0.01,可滴定酸2.97+0.22%,其中苹果酸是小白杏中最主要的酸类物质,果胶总量3106.35±18.64mg/kg,水溶性果胶1587.91±10.87mg/kg,单宁含量79.69±1.59mg/kg,抗坏血酸含量35.45±0.29mg/100g,β-胡萝卜素含量35.42±0.53μg/g,黏度116.95±0.08cP,体积加权平均粒径D[4,3]134.21±1.89μm。通过测定缓冲系数确定了一种测定杏汁饮料中原浆含量的方法并发现缓冲盐对杏汁饮料的缓冲系数有不同的影响:柠檬酸钠和三聚磷酸钠对溶液缓冲系数的影响显着,且线性关系明显,而六偏磷酸钠对缓冲系数的影响不明显,且不呈线性。(2)饮料配方和稳定剂的确定。通过中心组合实验,优化杏汁饮料的配方,建立感官评分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该模型极显着,拟合情况良好。优选得到浓缩杏浆、蔗糖和复合酸的最佳配比为:12.19%、8.09%和0.10%。经验证性试验,该配比下的杏汁饮料酸甜适口,感官评分达93,46。通过单因素实验,选用果胶、结冷胶和黄原胶三种稳定剂进行中心组合实验。以离心沉淀率、上清液吸光度、感官评分和黏度为指标评价体系的稳定性,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综合评价指标I,建立I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该模型极显着,拟合情况良好。得到三种稳定剂的最适宜添加量为:果胶0.35‰、结冷胶0.18‰、黄原胶0.10%0。经验证性实验,I预测值与实际值相符。(3)热处理过程中小白杏果汁的非酶褐变。在60℃、70℃、80℃90℃、100℃热处理下,褐变程度与加热时间和温度正相关,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色值L*、b*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分别为55.52±4.34kJ/mol和21.62±1.41kJ/mol,色值a*、ΔE、褐变指数A420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分别为31.14±1.17kJ/mol,27.13±1.68kJ/mol和45.69±2.49kJ/mol;5-羟甲基糠醛(5-HMF)的积累和抗坏血酸的降解均与褐变呈显着相关,分别遵循零级和一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分别为103.15±2.49kJ/mol,37.32±0.65kJ/mol;β-胡萝卜素的降解、异构等变化加重了非酶褐变,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为19.06±0.86kJ/mol。采用通径分析对非酶褐变原因进行探讨,60℃时主要是多酚的氧化聚合和p-胡萝卜素的降解导致褐变;70℃时主要是多酚的氧化聚合和美拉德反应;80℃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抗坏血酸,可能是其与氨基酸之间发生羰氨反应所致;90℃和100℃时,由美拉德反应和多酚氧化聚合共同决定。(4)储藏过程中小白杏果汁的非酶褐变。在4℃、20℃、37℃和常温光照条件储藏下,褐变程度与储藏时间和温度正相关,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光照会加剧褐变。色值L*、b*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分别为8.50±0.57kJ/mol和28.24±0.87kJ/mol,色值a*、ΔE、褐变指数A420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分别为31.14±1.17kJ/mol,9.00±0.54kJ/mol和18.35±1.88kJ/mol;5-HMF的积累和抗坏血酸的降解均与褐变呈显着相关,分别遵循零级和一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分别为98.41±1.33kJ/mol,32.03±1.16kJ/mol;β-胡萝卜素的降解、异构等变化加重了非酶褐变,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为17.93±0.28kJ/mol.采用通径分析对非酶褐变原因进行探讨,4℃时主要是多酚的氧化聚合导致褐变;20℃时β-胡萝卜素的降解、异构等变化和5-HMF的积累是主要影响因素;37℃和常温光照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5-HMF、β-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
王瑾[8](2011)在《滚筒干燥机研制及南瓜粉干燥过程数学模拟》文中认为滚筒干燥机因其操作弹性大、适应性广、热效率高、设备成本低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与其他干燥方式相比,滚筒干燥有预糊化作用,可以提高产品的糊化度,改善产品的冲调性,同时,滚筒干燥有利于增大产品的孔隙率,提高产品的复水性。南瓜粉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南瓜粉的干燥方法主要有喷雾干燥和热风干燥。热风干燥的干燥温度高、加热时间长,生产的南瓜粉不仅感官质量差,营养物质也损失严重,喷雾干燥生产的南瓜粉均匀细腻、速溶性好,但是喷雾干燥能耗高、设备投入成本高。本课题通过对滚筒干燥原理的分析及滚筒干燥机结构的研究,设计制造了一台可以适用于干燥多种物料的单滚筒干燥试验台,在此试验台上,进行开发滚筒干燥生产南瓜粉的试验研究,并以南瓜为原料研究滚筒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动力学及传热传质特性,用数学的方法对滚筒干燥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制了滚筒干燥试验台,并对试验台进行整机性能检测和新产品开发的试验研究。详细分析了滚筒干燥机的结构和设计原理,研制的滚筒干燥试验台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各项指标和功能既符合了生产实际又满足了试验要求。2、开发了一种滚筒干燥生产南瓜粉的工艺。确定了滚筒干燥生产南瓜粉的工艺步骤,即:选材、切分、热处理、打浆、滚筒干燥和粉碎筛分;通过试验确定热处理方式及热处理工艺参数为南瓜丁在80℃水中漂烫2min,迅速放到自来水中冷却至物料中心温度达到室温,再常压蒸制4min;优化出滚筒干燥生产南瓜粉的最佳干燥工艺参数组合为:进料质量流量40kg/h、滚筒转速1.00r/min、蒸汽压力0.39MPa。3、研究了不同蒸汽压力下南瓜浆滚筒干燥的动力学特性。根据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状态,将滚筒干燥过程分为浆状区和膜状区两个阶段,物料中的大部分水分是在浆状区中蒸发;水分在膜状区的干燥为降速干燥,蒸汽压力越高、物料进入膜状区的初始水分含量越低、初始阶段干燥速率越小,但是蒸汽压力越高,干燥速率降低得越慢,整体干燥时间越短;将试验数据与薄层干燥模型进行拟合,优选出在各个压力下最匹配的南瓜滚筒干燥动力学模型均为Midilli-Kucuk模型。4、分析了膜状区中物料温度和滚筒外表面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蒸汽压力下,物料温度和滚筒外表面温度均沿位移呈现上升趋势,温度的变化与水分干燥速率有关,干燥速率越快,物料表面温度升高越慢,干燥速率降低得越快,滚筒表面温度升高越快。5、建立了膜状区中滚筒干燥传热传质模型,并在稳态循环条件下对模型求解,以南瓜为原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模型计算出的物料温度与试验值有较高的匹配程度,真实反映了滚筒干燥过程中物料温度随位移的变化规律。6、比较了不同干燥工艺对南瓜粉感官质量、冲调性、营养性、得率和能耗的影响。滚筒干燥工艺生产的南瓜粉感官质量和冲调性都与喷雾干燥南瓜粉相近,但营养物质的保存率低于喷雾干燥,热风干燥产品的品质最差;滚筒干燥的得率高于喷雾干燥,低于热风干燥,但是滚筒干燥的干燥速率快,单位时间产量高,单位能耗与喷雾干燥相比降低了35.89%。
王洪玲[9](2008)在《芹菜汁蒸发浓缩过程营养损失动力学模型与质量评估》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的特点,将其应用于芹菜汁的蒸发浓缩。以芹菜汁中的维生素C作为营养指标,研究了恒容热过程中维生素C的损失动力学模型,进而建立了蒸发浓缩过程营养损失动力学模型和质量评估准则,该评估准则反映了芹菜汁热力浓缩过程中浓度的提高和品质损失对蒸发过程质量的综合影响。本文建立的浓缩过程品质(维生素C)损失动力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并以质量评估准则为依据,对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和波纹管降膜蒸发器对芹菜汁蒸发浓缩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比较。本文还研究了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浓缩芹菜汁时的蒸发特性,建立了液膜侧传热系数关联式,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综合分析了蒸发温度、传热温差、物料流量、物料浓度等操作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并且以波纹管降膜蒸发器作为参考对象,对两种蒸发器的传热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适宜于芹菜汁等热敏性食品液体的蒸发浓缩。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波纹表面对物料侧的强化和内腔分布着的许多凸形焊点对冷凝侧的传热强化,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观察发现,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浓缩芹菜汁时不易结垢,易于清洗。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在食品工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王洪玲,刘振义,宋继田,李丁,刘振艳[10](2007)在《果蔬汁(菠萝汁)蒸发浓缩过程中营养损失动力学》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浓缩蔬菜汁时蒸发温度对品质的影响,对蒸发浓缩过程中营养损失动力学进行分析研究,结合Arrhenius模型、Z值模型、H-E模型,建立蒸发浓缩果蔬汁时营养损失的新的动力学模型;同时给出反应级数的精确计算方法。
二、食品液体(南瓜汁)蒸发浓缩过程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液体(南瓜汁)蒸发浓缩过程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最大进液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2.1 论文选题意义 |
1.2.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论文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简介 |
2.2.1 流化床干燥 |
2.2.2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 |
2.3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 |
2.3.1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传热传质分析与流体动力学 |
2.3.2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结构的优化与改造 |
2.3.3 惰性粒子流化床的工业应用和发展前景 |
2.4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研究方向 |
2.4.1 惰性粒子流化床流化机理 |
2.4.2 惰性粒子流化床流化质量 |
2.5 惰性粒子流化床的聚并 |
2.5.1 聚并现象发生的机理 |
2.5.2 聚并现象的影响 |
2.6 惰性粒子流化床的聚并与最大进液量 |
2.7 惰性粒子流化床的最大进液量的研究现状 |
2.7.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7.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2.8 惰性粒子流化床的最大进液量的影响因素 |
2.8.1 惰性粒子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2.8.2 流化气速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2.8.3 热风温度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2.8.4 物料粘度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2.8.5 物料湿含量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2.9 惰性粒子流化床流化质量的检测方法 |
2.9.1 压力波动产生的原因 |
2.9.2 压力波动信号的分析方法 |
2.9.3 压力波动信号的研究现状 |
2.10 小结 |
第三章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最大进液量实验研究 |
3.1 实验设备与流程 |
3.2 实验内容与步骤 |
3.2.1 实验物料 |
3.2.2 实验内容 |
3.2.3 实验步骤 |
3.3 实验数据测量 |
3.3.1 物料粘度和惰性粒子密度 |
3.3.2 温度和湿度 |
3.3.3 进料速度 |
3.3.4 压力波动信号 |
3.4 分析方法 |
3.4.1 统计分析 |
3.4.2 频率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最大进液量的评判标准的确定 |
4.2 统计分析结果与讨论 |
4.2.1 惰性粒子直径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4.2.2 热风温度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4.2.3 流化气速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4.2.4 物料粘度对最大进液量的影响 |
4.3 频率分析结果与讨论 |
4.3.1 床层压力的频率分析 |
4.3.2 床顶部压力的频率分析 |
4.3.3 压差波动的频率分析 |
4.3.4 相干性分析 |
4.3.5 非相干性部分的功率谱密度的频率分析 |
第五章 最大进液量模型 |
5.1 量纲分析 |
5.2 最大进液量的实验模型 |
5.2.1 实验模型的建立 |
5.2.2 最大进液量模型计算值和实验值的比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悬浮结晶冷冻浓缩苹果汁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常见的溶液浓缩方法 |
1.1.1 蒸发浓缩 |
1.1.2 膜浓缩 |
1.1.3 冷冻浓缩 |
1.2 冷冻浓缩技术概况及应用 |
1.2.1 冷冻浓缩的原理 |
1.2.2 冷冻浓缩的结晶方式 |
1.2.3 冷冻浓缩的应用 |
1.3 悬浮结晶冷冻浓缩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悬浮结晶冷冻浓缩设备 |
1.3.2 悬浮结晶冷冻浓缩过程 |
1.4 苹果汁的营养价值、需求及加工现状 |
1.4.1 苹果汁的营养价值及需求 |
1.4.2 苹果汁的加工现状 |
第二章 智能化悬浮结晶冷冻浓缩设备的性能分析、测试和表征 |
2.1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1 制冷单元 |
2.1.2 刮面换热器、结晶器和洗涤器 |
2.1.3 测控单元 |
2.1.4 储箱 |
2.2 系统特性分析 |
2.2.1 刮面换热器及结晶器的传热传质机理 |
2.2.2 浓缩比r、分配系数p、回收得率y和结晶率f的数值分析 |
2.2.3 系统产冰速率 |
2.3 换热系数U的实验测量和表征 |
2.4 冷冻浓缩进程的表征 |
2.5 实验结果和讨论 |
2.5.1 实验测试方法 |
2.5.2 果汁冰点下降和刮面换热器的负载电流 |
2.5.3 换热系数U和产冰速率w |
2.5.4 刮刀转速的影响 |
2.5.5 结晶率与液柱高度关系的验证 |
2.5.5.1 苹果汁 |
2.5.5.2 海水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苹果汁冷冻浓缩与真空蒸发浓缩效果的对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苹果汁 |
3.1.2 化学试剂和分析方法 |
3.2 实验设备 |
3.2.1 智能化冷冻浓缩仪原型机 |
3.2.2 浓缩比r、分配系数p及得率Y的数值分析 |
3.2.3 真空旋转蒸发仪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果汁浓度上升和冰点下降 |
3.3.2 冰晶的形貌 |
3.3.3 浓缩比、分配系数及得率 |
3.3.4 还原糖、色值和维生素C |
3.3.5 芳香组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悬浮结晶冷冻浓缩苹果汁的全床离心过滤的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实验过程 |
4.1.2.1 三级冷冻浓缩 |
4.1.2.2 冰晶堆积床的形成和离心分离 |
4.1.3 数值分析和计算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冰晶堆积床的形成及果汁的冰点下降 |
4.2.2 冰晶与浓缩果汁的离心分离 |
4.2.3 离心辅助悬浮结晶冷冻浓缩果汁的评价 |
4.2.4 离心过滤数学模型 |
4.2.4.1 渗透率和渗透系数 |
4.2.4.2 滤布阻力和滤饼比阻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换热设备中的结垢问题及流化床技术简介 |
1.2 多相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和蒸发器的发展 |
1.3 多相循环流化床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研究 |
1.4 多相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研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2.2 实验工质与参数 |
2.3 实验方案 |
2.4 数据处理 |
2.5 不确定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对比测试 |
3.2 操作参数对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
3.2.1 最佳操作参数 |
3.2.2 热通量的影响 |
3.2.3 循环流速的影响 |
3.2.4 颗粒加入量的影响 |
3.2.5 小结 |
3.3 颗粒特性对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
3.3.1 玻璃珠颗粒 |
3.3.2 聚甲醛颗粒 |
3.3.3 碳化硅颗粒 |
3.3.4 小结 |
3.4 溶液浓度对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
3.5 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防、除垢性能研究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超声蒸发器浓缩果汁对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不知火 |
1.1.1 不知火的简介 |
1.1.2 不知火的种植资源 |
1.1.3 我国柑橘类水果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 果汁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1.2.1 国内外果汁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 |
1.2.2 浓缩果汁的加工工艺方法 |
1.2.3 浓缩果汁的一般方法 |
1.3 影响果汁品质的主要因素 |
1.3.1 影响果汁品质的因素种类 |
1.3.2 营养成分和芳香成分 |
1.4 芳香成分和营养成分的研究方法及设备 |
1.4.1 营养成分的研究方法和设备 |
1.4.2 芳香成分的研究方法和设备 |
1.5 超声蒸发的研究现状 |
1.5.1 超声蒸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2 超声蒸发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1.5.3 超声蒸发器的新性能特点及应用范围 |
1.6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超声蒸发的理论研究 |
2.1 蒸发过程的微观分析 |
2.2 液滴蒸发的主要理论 |
2.2.1 毫米大小的大型球形滴的蒸发 |
2.2.2 微米尺寸的小球形液滴的蒸发 |
2.3 本章小结 |
3 超声蒸发器浓缩不知火汁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3.1.1 实验设备的主体部件及技术参数 |
3.1.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3.2 实验操作参数选择以及需要测量的实验数据 |
3.2.1 实验操作参数的选择 |
3.2.2 需要测量的实验数据 |
3.3 样品溶液的分析测定方法及实验公式计算 |
3.3.1 不知火进料汁及浓缩后样品溶液的分析测定方法 |
3.3.2 实验公式的计算方法 |
3.4 实验设计方法 |
3.4.1 单因素实验设计 |
3.4.2 Box-Behnken实验设计 |
3.5 单因素实验数据分析 |
3.5.1 蒸发温度对PQ的影响 |
3.5.2 进料流量对PQ的影响 |
3.5.3 超声功率密度对PQ的影响 |
3.6 Box-Behnken实验数据分析 |
3.7 不知火汁中芳香成分分析 |
3.7.1 不知火汁中总的芳香成分 |
3.7.2 不知火汁中特征芳香物质的确定 |
3.7.3 不知火汁中不同蒸发温度下完全损失的芳香成分 |
3.7.4 不知火汁中含量减少的芳香成分 |
3.7.5 不知火汁中含量增加的芳香成分 |
4 全文总结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本文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5)橄榄白兰地蒸馏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橄榄果及其产品概述 |
1.3 白兰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白兰地简介 |
1.3.2 国内外白兰地酿造技术状况 |
1.4 国内外芳香技术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橄榄白兰地蒸馏理论分析 |
2.1 食品品质损失一般模型 |
2.1.1 Arrhenius模型 |
2.1.2 Z值模型 |
2.1.3 H-E反应速率模型 |
2.2 反应级数 |
2.2.1 恒容蒸发过程芳香物质损失动力学模型研究 |
2.2.2 果汁品质损失一般反应速率模型 |
2.3 营养物质损失速率常数k的表达式 |
2.3.1 Arrhenius模型 |
2.3.2 Z值模型 |
2.3.3 H-E反应速率模型 |
2.3.4 Kooij模型 |
2.4 橄榄白兰地蒸馏模型 |
2.4.1 蒸馏过程芳香组分扩散模型 |
2.4.2 纯蒸馏界面温度分布与热量平衡 |
2.4.3 橄榄挥发组分在气相中的传质模型 |
3 橄榄发酵过程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设备 |
3.3 物料制备过程 |
3.3.1 橄榄鲜果筛选 |
3.3.2 橄榄鲜果洗涤 |
3.3.3 橄榄鲜果热烫 |
3.3.4 橄榄鲜果去核 |
3.3.5 橄榄鲜果离心破碎 |
3.3.6 橄榄鲜果酶解取汁 |
3.3.7 橄榄液调整成分 |
3.3.8 橄榄液发酵 |
3.3.9 橄榄发酵液过滤 |
3.4 橄榄发酵表观数据分析 |
3.4.1 橄榄发酵液的温度变化 |
3.4.2 橄榄发酵液的糖度变化规律 |
3.4.3 橄榄发酵液的酸度变化 |
3.5 橄榄液发酵产物芳香物质分析 |
3.5.1 橄榄鲜汁发酵过程中损失与生成的芳香物质 |
3.5.2 橄榄果肉发酵过程中消失与新生成的芳香物质 |
3.5.3 橄榄果渣与果汁混合发酵产物中特有的芳香物质 |
3.6 本章小结 |
4 橄榄白兰地蒸馏实验 |
4.1 实验设备与物料 |
4.1.1 橄榄白兰地蒸馏设备简介 |
4.1.2 芳香物质萃取设备简介 |
4.1.3 芳香物质检测设备简介 |
4.2 实验物料 |
4.3 橄榄白兰地蒸馏实验方案 |
4.3.1 橄榄白兰地蒸馏温度的确定 |
4.3.2 初始物料量的确定 |
4.4 橄榄白兰地样品成分检测 |
4.4.1 橄榄白兰地芳香物质采集方法与条件 |
4.4.2 气相质谱—色谱联用仪检测方法与条件 |
5 橄榄白兰地蒸馏数据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蒸馏温度对酒精的变化规律影响 |
5.1.1 橄榄白兰地出酒量随蒸馏温度的变化规律 |
5.1.2 橄榄白兰地酒率随蒸馏温度的变化规律 |
5.1.3 橄榄白兰地出酒精度数随蒸馏温度的变化规律 |
5.2 初始物料量对酒精的变化规律研究 |
5.2.1 橄榄白兰地酒精度数随物料量的变化规律 |
5.2.2 橄榄白兰地酒精度数随物料量的变化规律 |
5.2.3 橄榄白兰地出酒量随进料量的变化规律 |
5.3 橄榄白兰地蒸馏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 |
5.3.1 果汁发酵物蒸馏过程中芳香物质变化规律 |
5.3.2 果渣发酵物蒸馏过程中芳香物质变化规律 |
5.3.3 橄榄混合发酵物蒸馏过程中芳香物质变化规律 |
5.3.4 不同白兰地中芳香物质的比较 |
5.4 橄榄白兰地蒸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附录 |
(6)橙汁热力浓缩特性及芳香成分损失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果汁市场概述 |
2.2 橙汁市场概述 |
2.3 果汁芳香物研究方法及进展情况 |
2.3.1 果汁芳香物提取方法 |
2.3.2 芳香物分析与鉴定方法 |
2.3.3 影响果汁香气成分的主要因素 |
2.3.3.1 果实品种、产区、成熟度、贮藏条件对其香气的影响 |
2.3.3.2 蒸发浓缩对果实香气的影响 |
2.4 刮板薄膜蒸发器的发展概况 |
2.4.1 刮板薄膜蒸发器的基本结构 |
2.4.2 刮板薄膜蒸发器的工作原理 |
2.4.3 刮板薄膜蒸发器的性能特点及应用范围 |
2.4.3.1 性能特点 |
2.4.3.2 应用范围 |
2.5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2.5.1 目的和意义 |
2.5.2 研究内容 |
3 刮板薄膜蒸发器的理论研究 |
3.1 刮板结构研究 |
3.2 流体力学研究 |
3.2.1 液膜厚度和流速 |
3.2.2 流动结构 |
3.2.3 液体滞留量和停留时间 |
3.3 传热研究 |
3.4 传质研究 |
4 蒸发浓缩过程中芳香物质损失动力学研究 |
4.1 食品品质损失一般模型 |
4.1.1 Arrhenius模型 |
4.1.2 Z值模型 |
4.1.3 H-E反应速率模型 |
4.2 反应级数 |
4.3 恒容热过程芳香物质损失动力学模型研究 |
4.4 果汁品质损失一般反应速率模型 |
4.5 营养物质损失速率常数K的表达式 |
4.6 KOOIJ模型 |
5 刮板薄膜蒸发器浓缩橙汁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5.1.1 实验设备 |
5.1.2 测定方法 |
5.1.3 操作参数选择 |
5.2 实验步骤 |
5.3 实验参数计算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传热分析 |
5.4.1.1. 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分析 |
5.4.1.2. 影响蒸发效率的因素分析 |
5.4.1.3. 物料Bx变化分析 |
5.4.2 芳香物质损失分析 |
5.4.2.1. 特征芳香物质确定 |
5.4.2.2. 完全损失的芳香物 |
5.4.2.3. 含量减少的芳香物 |
5.4.2.4. 含量增加的芳香物 |
5.4.2.5. 芳香物总量和特征芳香物总量回归分析 |
5.5 误差分析 |
6 结论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附录 |
(7)小白杏饮料的研制及加工和储藏过程中非酶褐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杏果理化特性的研究 |
1.2.2 杏果汁饮料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1.2.3 果汁稳定机理研究 |
1.2.4 果汁褐变机理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小白杏浓缩浆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2.2.2 还原糖和蔗糖的测定 |
2.2.3 pH、可滴定酸和有机酸的测定 |
2.2.4 果胶和可溶性果胶含量的测定 |
2.2.5 单宁含量的测定 |
2.2.6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2.2.7 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2.8 粒径的测定 |
2.2.9 黏度的测定 |
2.2.10 缓冲系数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
2.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一般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2.3.2 有机酸的测定结果 |
2.3.3 果胶和可溶性果胶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4 单宁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5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2.3.6 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7 粒径的测定 |
2.3.8 缓冲系数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白杏果汁饮料的工艺配方及稳定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工艺流程 |
3.2.2 操作要点 |
3.2.3 饮料配方的确定 |
3.2.4 感官品评法 |
3.2.5 稳定剂的确定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饮料工艺配方的确定 |
3.3.2 稳定剂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白杏果汁热处理过程中的非酶褐变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小白杏果汁热处理 |
4.2.2 颜色的测定 |
4.2.3 褐变指数BI的测定 |
4.2.4 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的测定 |
4.2.5 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4.2.6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4.2.7 总酚含量的测定 |
4.2.8 糖含量的测定 |
4.2.9 反应动力学模型 |
4.2.10 小白杏果汁热处理过程中的非酶褐变因子解析 |
4.2.11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热处理对小白杏果汁色泽的影响 |
4.3.2 热处理对小白杏果汁褐变指数BI的影响 |
4.3.3 热处理中小白杏果汁5-HMF含量的变化 |
4.3.4 热处理中小白杏果汁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4.3.5 热处理中小白杏果汁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 |
4.3.6 热处理中小白杏果汁总酚含量的变化 |
4.3.7 热处理中白杏果汁糖含量的变化 |
4.3.8 热处理过程中的非酶褐变因子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白杏果汁储藏过程中的非酶褐变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果汁储藏实验 |
5.2.2 色差测定 |
5.2.3 褐变指数测定 |
5.2.4 5-HMF含量测定 |
5.2.5 β-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5.2.6 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
5.2.7 总酚含量测定 |
5.2.8 糖含量测定 |
5.2.9 反应动力学模型 |
5.2.10 小白杏果汁储藏过程中的非酶褐变因子解析 |
5.2.11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储藏过程中小白杏果汁色泽的变化 |
5.3.2 储藏过程中小白杏果汁褐变指数的变化 |
5.3.3 储藏过程中小白杏果汁5-HMF含量的变化 |
5.3.4 储藏过程中小白杏果汁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5.3.5 储藏过程小白杏果汁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 |
5.3.6 储藏过程中小白杏果汁总酚含量的变化 |
5.3.7 储藏过程中小白杏果汁糖含量的变化 |
5.3.8 储藏过程中对小白杏果汁非酶褐变的因子解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 |
附录二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8)滚筒干燥机研制及南瓜粉干燥过程数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目录 |
附表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滚筒干燥概述 |
1.1.1 滚筒干燥机 |
1.1.2 滚筒干燥原理 |
1.1.3 滚筒干燥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2 滚筒干燥过程的研究进展 |
1.2.1 滚筒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分析 |
1.2.2 滚筒干燥过程数学模拟的研究进展 |
1.3 南瓜的价值和南瓜粉的开发利用 |
1.3.1 南瓜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
1.3.2 南瓜的开发利用 |
1.3.3 南瓜粉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滚筒干燥试验台的设计研制 |
2.1 引言 |
2.2 滚筒干燥试验台设计思路 |
2.3 滚筒干燥试验台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1 主要结构 |
2.3.2 工作过程及原理 |
2.4 滚筒干燥试验台关键部件的设计原理 |
2.4.1 主滚筒的设计 |
2.4.2 布料系统的设计 |
2.4.3 刮刀脱膜系统的设计 |
2.4.4 传动系统的设计 |
2.4.5 排气系统的设计 |
2.4.6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
2.5 整机性能检测 |
2.5.1 空载转动检测 |
2.5.2 温度分布均匀性 |
2.5.3 性能参数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滚筒干燥南瓜粉生产工艺研究与优化 |
3.1 前言 |
3.2 南瓜粉加工过程中褐变的产生及控制 |
3.2.1 褐变的种类 |
3.2.2 褐变机理及控制方法 |
3.2.3 滚筒干燥生产南瓜粉褐变的控制方法 |
3.3 滚筒干燥南瓜粉生产工艺的研究 |
3.3.1 原料的选择 |
3.3.2 清洗切丁 |
3.3.3 热处理 |
3.3.4 打浆 |
3.3.5 滚筒干燥 |
3.3.6 粉碎筛分 |
3.4 滚筒干燥南瓜粉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
3.4.1 热处理工艺原理及目的 |
3.4.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4.3 试验方法 |
3.4.4 试验结果 |
3.4.5 热处理工艺的确定 |
3.5 南瓜粉滚筒干燥工艺的优化 |
3.5.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5.2 试验方法 |
3.5.3 试验指标 |
3.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瓜浆滚筒干燥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 |
4.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3.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4.3.2 仪器与设备 |
4.3.3 试验方法 |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浆状区干燥特性 |
4.4.2 膜状区干燥曲线 |
4.4.3 膜状区南瓜滚筒干燥曲线的模拟及统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滚筒干燥传热传质模型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建立的目的 |
5.3 滚筒干燥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
5.3.1 第Ⅰ区域(浆状区)传热传质特性 |
5.3.2 第Ⅱ区域(膜状区)传热传质特性 |
5.3.3 第Ⅲ区域(无料区)传热传质特性 |
5.3.4 三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 |
5.4 模型建立原则及假设 |
5.5 模型的建立 |
5.5.1 物料层热质平衡方程 |
5.5.2 金属筒壁热量平衡方程 |
5.5.3 模型的确定 |
5.5.4 模型的简化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
5.6 热量特性及物性参数 |
5.6.1 试验测得的参数 |
5.6.2 物料特性参数 |
5.6.3 金属筒壁物性参数 |
5.6.4 水分蒸发潜热(L_v) |
5.7 模型的解 |
5.8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8.1 试验测定参数 |
5.8.2 结果及讨论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干燥工艺对南瓜粉品质及经济性指标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不同干燥工艺流程 |
6.2.4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干燥工艺对南瓜粉感官质量的影响 |
6.3.2 不同干燥工艺对南瓜粉冲调性的影响 |
6.3.3 不同干燥工艺对南瓜粉β-胡萝卜素保存率的影响 |
6.3.4 不同干燥工艺对南瓜粉得率的影响 |
6.3.5 不同干燥方法能耗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芹菜汁蒸发浓缩过程营养损失动力学模型与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浓缩蔬菜汁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2.1.1 国外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概况 |
2.1.2 国内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概况 |
2.2 蔬菜汁饮料的种类 |
2.3 芹菜及芹菜汁生产概况 |
2.3.1 芹菜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作用 |
2.3.2 维生素C的主要功效及其含量测定 |
2.3.3 芹菜汁的生产过程 |
2.4 食品品质损失动力学 |
2.4.1 营养损失速率常数的影响因素 |
2.4.2 动力学一般模型 |
2.5 蔬菜汁浓缩技术 |
2.6 蒸发器的常用形式 |
2.7 蔬菜汁降膜蒸发设备研究概况 |
2.7.1 波纹竖管降膜蒸发器传热性能的研究 |
2.7.2 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传热性能的研究 |
2.7.3 流动膜和传热 |
2.8 本文研究内容 |
3 理论研究 |
3.1 恒容热过程食品品质损失动力学模型 |
3.1.1 概述 |
3.1.2 反应级数 |
3.1.3 损失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
3.2 蒸发浓缩过程维生素C损失动力学的研究 |
3.3 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特性的理论研究 |
3.3.1 降膜流动过程 |
3.3.2 传热过程 |
3.3.3 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传热系数 |
3.3.4 液膜传热系数的计算 |
3.4 蒸发浓缩过程质量评估准则 |
3.5 浓缩工艺的优化问题 |
4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4.1 蒸发浓缩过程实验装置流程 |
4.1.1 物料系统 |
4.1.2 真空系统 |
4.1.3 测量系统 |
4.2 实验主体设备部件 |
4.2.1 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的结构 |
4.2.2 传热元件 |
4.2.3 布液装置 |
4.3 实验原理与方法 |
4.3.1 实验公式的推导 |
4.3.2 传热量Q的计算 |
4.3.3 实验所需测得数据 |
4.3.4 蒸发浓缩过程实验步骤 |
4.4 芹菜汁恒容热过程营养损失动力学实验研究 |
4.4.1 恒容热过程实验装置 |
4.4.2 实验材料 |
4.4.3 恒容热过程实验步骤 |
5 实验研究与分析 |
5.1 实验结果 |
5.2 芹菜汁溶液参数的确定 |
5.3 芹菜汁蒸发浓缩过程营养损失动力学模型 |
5.3.1 恒容热过程维生素C损失动力学模型 |
5.3.2 反应级数的验证 |
5.3.3 蒸发浓缩过程中维生素C损失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5.3.4 几种模型的比较 |
5.4 蒸发浓缩过程质盆评估准则的应用 |
5.5 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与波纹管降膜蒸发器的评估比较 |
5.6 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蒸发浓缩特性的研究 |
5.6.1 传热系数关联式 |
5.6.2 传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
5.6.3 实验值与预测值的比较 |
5.6.4 传热性能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 |
5.6.5 影响蒸发强度的主要因素 |
5.6.6 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与波纹管降膜蒸发器传热性能的比较 |
6 结论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附录I |
附录II |
附录III |
(10)果蔬汁(菠萝汁)蒸发浓缩过程中营养损失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蒸发浓缩过程营养成分损失动力学模型 |
1.1 恒容热过程动力学模型 |
1.2 热力蒸发浓缩过程动力学模型 |
1.3 营养损失速率常数关系式的确定 |
1.3.1 Arrhenius关系式 |
1.3.2 Z值关系式 |
1.3.3 H-E关系式 |
1.4 新建模型 |
1.5 模型的比较 |
2 反应级数 |
3 结语 |
四、食品液体(南瓜汁)蒸发浓缩过程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的最大进液量研究[D]. 李金.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2]悬浮结晶冷冻浓缩苹果汁的应用基础研究[D]. 丁中祥.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研究[D]. 杨萌. 天津大学, 2019(06)
- [4]超声蒸发器浓缩果汁对品质影响的研究[D]. 阚红.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4)
- [5]橄榄白兰地蒸馏特性的研究[D]. 刘建波.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6]橙汁热力浓缩特性及芳香成分损失动力学研究[D]. 张韩霏.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7]小白杏饮料的研制及加工和储藏过程中非酶褐变的研究[D]. 鲍若晗. 浙江工商大学, 2012(11)
- [8]滚筒干燥机研制及南瓜粉干燥过程数学模拟[D]. 王瑾.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1(04)
- [9]芹菜汁蒸发浓缩过程营养损失动力学模型与质量评估[D]. 王洪玲. 天津科技大学, 2008(06)
- [10]果蔬汁(菠萝汁)蒸发浓缩过程中营养损失动力学[J]. 王洪玲,刘振义,宋继田,李丁,刘振艳. 食品与机械,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