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悬臂筛网振动筛虚拟样机技术及其筛分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广慧[1](2021)在《基于EDEM悬臂振动筛筛分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振动筛被广泛应用于煤炭行业的粒度分级,其筛分性能的高低关系着选煤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悬臂振动筛因其筛分效率高、性能稳定,尤其适合湿细物料的筛分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的筛分理论都是针对传统的有封闭式筛网结构的振动筛,对于悬臂振动筛的筛分理论还不够明确和完善。因此,研究悬臂振动筛对于我国筛分设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振动筛分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学者运用有限单元法、离散单元法以及离散单元法和有限单元法耦合的方法对振动筛进行的研究,详细阐述了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及颗粒间的接触模型,介绍了振动筛分过程中的相关理论,通过Solid Works软件建立了悬臂振动筛的几何模型,运用EDEM软件中自带的球体拟合工具对煤颗粒进行建模,然后对煤颗粒在悬臂振动筛上的运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基于DEM-FEM耦合的方法,对筛面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然后探讨了筛杆长度、筛面排布方式、筛面倾角、振幅、频率、振动模式对筛面颗粒群运动速度及筛分效率的影响,还探讨了颗粒组成对筛分效率的影响,最后设计并开展了验证性试验,验证了不同频率下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筛杆的长度可以增大筛面上颗粒群的运动速度及悬臂振动筛的筛分效率;在筛杆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筛面的排布方式可以提高筛分效率及筛面上颗粒群的运动速度;在对悬臂振动筛的筛面倾角、振幅及频率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筛面倾角、振幅或频率的增大,筛面上颗粒群的速度也在增大,筛分效率则呈现先增加然后降低的趋势。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响应面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振幅、频率及筛面倾角对筛分效率的影响,建立了筛分效率对三因素三水平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在对振动模式讨论的过程中,发现直线振动时筛分效率最高,但是筛面上颗粒群的运动速度基本一致。在对颗粒组成讨论时,发现易筛颗粒的含量越高,筛分效率越大。通过对不同频率下悬臂振动筛筛分试验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比模拟研究结果,证明了运用离散单元法对悬臂振动筛筛分模拟研究的可靠性。通过对悬臂振动筛筛分过程的研究,可为筛分设备的研究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验证了运用离散单元法对物料筛分研究的可行性。
宋宝成[2](2017)在《水平变轨迹等厚筛筛分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选煤是煤炭高效利用与洁净化生产的有效手段。筛分作为选煤作业的关键环节,广泛应用于煤炭的分级、脱水、脱泥与脱介。等厚筛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筛分设备,具有筛分效率高、处理量大等优点。但传统等厚筛结构复杂、工作空间大,且动力学参数分布过渡不平滑限制了筛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等厚筛分方法与变轨迹技术相结合,对水平变轨迹等厚筛开展研究。利用水平筛面的变轨迹运动实现了等厚筛分效果。分析了影响传统等厚筛筛分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相同处理量情况下当多段筛面的几何参数一定时,影响筛分效果的因素主要为筛面振幅、振动频率、振动水平角及各段筛面倾角。提出了稳定筛分效率的概念,以此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并利用EDEM软件对香蕉筛筛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将筛分过程视为稳定筛分效率关于影响因素的隐函数,基于LRGA-GRNN神经网络对该隐函数进行了拟合,并利用局部加强遗传算法进行了参数优化,得到了传统等厚筛的理想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分析了水平筛面变轨迹运动机理,通过建立筛面单颗粒受力模型确定了相同处理量情况下当筛面的几何参数一定时,影响筛分效果的因素主要为筛面相对参振质心位置、质心振幅、振动频率、质心振动方向角以及摆角幅值。利用EDEM软件进行了筛分过程正交试验。通过LRGA-GRNN神经网络与局部加强遗传算法对筛分过程隐函数进行了拟合及参数优化,确定了水平变轨迹等厚筛理想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与水平筛面直线筛及香蕉筛进行了比较,证实了水平变轨迹等厚筛在整体上筛分效果优于水平筛面直线筛及香蕉筛。分析了利用简谐力偏移激振方法实现水平筛面变轨迹运动的基本原理。对四轴强制同步偏移激振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制同步产生简谐激振力的方式对参振系统进行偏移激振可以得到与理想动力学参数分布趋势相一致的系统响应。讨论了利用偏移激振方法实现理想动力学参数分布的振动系统模型参数设计方法,进行了设计结果的数值模拟分析,仿真值与理想值相接近,以此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了采用联接驱动形式的水平变轨迹等厚筛自同步偏移激振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改变电机输出特性的基本原理。将平均小参数法推广应用到联接驱动系统,分析了采用联接驱动形式的水平变轨迹等厚筛偏移激振振动系统的自同步条件与振动同步传动机理。分析了同步相位差角对于合成激振力的影响,两激振轴同步相位差角不为0°时合成激振力将不通过回转中心中垂线并引入附加力偶。建立了采用联接驱动形式的水平变轨迹等厚筛自同步机电耦合方程并利用AMESim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驱动电机输出特性差异对同步特性的影响。对水平筛面变轨迹运动的变频调速方法与振动同步传动方法进行了仿真与试验分析,获得了变频调速方法系统响应的变化规律。利用机电耦合方法讨论了理想动力学参数分布的自同步偏移激振方法实现,仿真值与理想值较为接近,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了提高水平变轨迹等厚筛筛面防堵孔能力,提出了一种多自由度防堵孔筛面用于分级作业。建立了多自由度防堵孔筛面的动力学模型,对筛面联接件等效刚度进行了推导分析。通过数值求解及试验验证,发现采用多自由度防堵孔筛面能够显着提高筛面相对于筛体的振动强度,振动过程中筛孔大小不断变化,从而可以获得类似弛张筛的防堵孔的效果。
江海深[3](2017)在《潮湿煤炭变振幅等厚弹性深度筛分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选煤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洁净煤技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筛分作业是选煤工艺的关键环节。采用传统等振幅刚性筛分方法进行潮湿煤炭干法深度分级时,入料端物料堆积、筛面堵孔严重、分级效果差、筛分作业难以顺利进行,难以满足现代大型选煤厂高效集约化的生产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变振幅等厚筛分方法与多自由度弹性筛分方法相结合,提出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方法,优化筛上料群分布,提高筛面的利用率,强化粘湿煤炭的松散与分层,消除筛面的堵孔,从而实现潮湿煤炭的高效干法深度筛分。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大跨距变振幅等厚筛动力学模型,基于多自由度振动理论建立了质心运动的三自由度振动微分方程,得到了质心和筛体任意位置的位移方程式。通过振动测试分析了大跨距变振幅等厚筛不同运行阶段运动学特性及稳态运行时沿料流方向筛体不同区域的空间运动轨迹。振动筛启动和停机阶段出现较大振动和摆动;过渡运行阶段,出现拍振现象,振幅逐渐降低至工作振幅;稳态运行时筛体各区域的运动轨迹均为椭圆,自入料端至出料端,平行筛面方向振幅差异较小,垂直筛面方向振幅逐渐减小,椭圆长轴与平行筛面方向的夹角逐渐减小。采用大跨度不平衡激振方法可以实现沿料流方向筛面振幅的递减,且随激振力系数、激振梁相对跨距增大,筛体各区域平行筛面方向振幅均逐渐增大,垂直筛面方向入料端振幅逐渐增大,出料端振幅逐渐减小,且两者差异逐渐增大。基于高速摄像及图片分析技术研究了变振幅等厚筛筛面不同区域颗粒运动学特性及料群分布特性,揭示了变振幅等厚筛分形成机理:入料端振动强度大,强化了料群颗粒的松散和运移,料群在筛面上迅速铺展,出料端振动强度小,颗粒运移速度变慢,料群停留时间增长,因而使得筛上料层趋于等厚。提出了多段采样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粒级物料在筛面各区域的透筛规律,揭示了变振幅等厚筛分强化料群分级机制。激振力系数、激振梁相对跨距的变化引起了料群筛分时间、运移速度及透筛分布的改变,促使了筛上料层分布的时空演变:入厚出薄→近似等厚→入薄出厚,进而影响了物料的筛分效果。基于上述研究,通过对变振幅刚性筛分颗粒运移速度及筛上料层分布进行调控,可以实现低水分煤炭的变振幅等厚高效深度筛分。设计了刚柔耦合弹性杆筛面,分析了简谐位移激励下刚柔耦合弹性杆运动学特性,给出了弹性管位移幅值表达式及料流方向筛孔尺寸值域。借助高速摄像捕捉分析了弹性筛分过程中刚柔耦合弹性杆运动行为、潮湿煤炭料群空间分布及行为特征,进而揭示了堵孔消除机制:刚性杆与侧板圆孔及弹性管的接触碰撞引起了弹性管加速度幅值统计平均值的增大,强化了料群的松散,使得粘附的细粒物料从粗颗粒表面脱除;弹性管的空间旋转对粘附成团颗粒及覆盖膜产生剪切作用;相邻弹性管空间位置的改变及其弹性变形,使得筛孔尺寸值产生类周期性波动,加之弹性管对与其接触的物料作用力方向随机,使得成团颗粒及覆盖膜破裂、卡堵颗粒从筛孔脱离。研究了工艺参数及入料特性对等振幅刚柔耦合弹性杆筛6 mm分级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操作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提出了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激振力系数、激振梁相对跨距对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相应的最佳因素水平。通过分析选取了对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影响显着的试验因素,采用多因素响应面筛分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筛分效果的影响显着性及交互作用,建立了筛分效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联模型。根据关联模型分析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对内蒙古鄂尔多斯潮湿煤炭进行了6 mm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试验,筛分效率为87.79%,总错配物含量为6.77%,筛分效率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接近,验证了关联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表明采用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技术可以实现潮湿煤炭的高效干法深度筛分。
赵磊,马少辉[4](2015)在《残膜筛分装置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有必要对残膜筛分装置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分别从振动筛的装置结构及运动、物料运动、结构参数及工作参数、风筛式气流场等四个方面阐述当前的研究现状。指出振动筛的发展趋势,并建议研究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残膜分离振动筛提供参考。
丁传广[5](2013)在《大型振动筛动力学特性分析及振动控制》文中认为三质体悬臂环保振动筛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筛分设备,其筛箱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即将筛箱分为筛箱箱体和筛网两个模块。这种设计,虽然能提高振动筛筛分的效率和维护的速度,却使结构更加复杂,并导致其动力学特性与以往的振动筛有本质的区别。本文以三质体悬臂环保振动筛为研究对象,对其刚体动力学、筛箱的弹性动力学以及悬臂筛棒梁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基于动力学响应推导了筛箱弹性应变相对于框架厚度的灵敏度公式。同时,根据振动筛的工况系统地研究了振动筛在运行和停机过程中隔振效果和振动控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建立振动筛动力学方程,通过对动力学方程解析,得出各个质体的位移响应公式。为了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和研究振动筛的运行状况,在ADAMS中建立了模拟样机,并进行启动-运行过程和运行-停止过程模拟,得到各个质体的位移响应曲线。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振动筛的三个质体的位移响应公式的正确性。其次,为了进一步研究振动筛的整体动力学性能,联合使用ADAMS和ANSYS,提取三质体振动筛的动力学参数,据此在ANSYS中建立了弹簧-质点有限元模型。利用谐响应分析得到了振动筛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并根据振动筛的幅值和精度判断了模型的正确性。第三,由于筛箱箱体和筛网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筛箱箱体和筛网的动态性能相比以往的筛箱发生了改变。为了分析振动筛筛箱和筛网的弹性动力学性能,对筛箱箱体和筛网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在模态分析中,得到筛箱箱体和筛网的模态参数,并分析出了振动筛的薄弱环节。在谐响应分析中,得到了筛箱箱体和筛网在工况下的动态性能,所得数据直观地显示了筛箱箱体和筛网的弹性应变、弹性应力以及应力较大的部位。第四,悬臂筛网筛棒梁是完成筛分的关键部件,其特有的结构造成了其特有的动力学性能。本文在建立悬臂筛棒梁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模态分析中存在的“频率转向”现象,探讨了产生“频率转向”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在“二次振动”的动力学解析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动力学机理,并通过柔性体动态仿真,验证了推论的正确性。第五,振动筛框架是振动筛箱体重要的结构,为研究其几何参数对筛箱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本文基于动力响应理论,推导了筛箱应力相对厚度的灵敏度,之后利用有限元技术提取数据,计算了筛箱的灵敏度。为进一步进行动力学优化找到了最佳优化参数。第六,针对大型三质体振动筛的结构特点,重点分析了二次隔振系统的力传递效率,分析表明二次隔振效果优良。为研究振动筛在停机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分析了振动筛各个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振动筛三个质体的各个方向振动仅存在弱耦合,质体的振动主要受本方向的振动影响。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刚体动力学分析和弹性动力学分析相互衔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多质体振动筛刚、弹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型多质体振动筛动力学特性分析及振动控制的方法与理论,为大型振动设备动力学特性分析和振动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基于机械结构动力响应理论,得到了振动筛弹性变形对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公式。针对独特的悬臂筛棒梁结构,建立了悬臂筛棒梁的动力学模型,解释了悬臂筛棒梁“频率转向”的机理。提出了解决正常运行工况和停机过程振动筛的振动控制问题的方法。
付允强[6](2008)在《振荡筛筛分机理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振动筛分机械的筛分质量和生产率不仅影响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而且影响高速公路的施工进度,所以研究如何提高它的筛分质量和生产率、解决振动筛分机械存在的溢料、混料、筛箱构件的损坏等问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振动筛分机械是通过激振器对筛面上的薄层骨料有效作用得到筛分。鉴于振荡过比振动对薄层工作介质有着更充分作用效果的特征,论文从振动筛的激振方式入手,改变传统的力激振方式为力偶激振(平面、空间),提出了振荡筛分理论,对其筛分机理和筛分效率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振荡筛的筛分机理,研究了振荡筛分机理与普通筛分机理的不同之处,建立了振荡筛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振荡筛面上物料的理论运动轨迹,并在普通振动筛的筛分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振荡筛的较完善、系统的筛分理论。论文分析了筛分效率的影响因素,其主要与物料性质、振动特性、筛面结构以及操作管理等有关。给出了振荡筛高效平衡筛分的原因,这主要由振荡筛的激振方式,筛面布置形式和筛面倾角决定。对以激振力、平面激振力偶、空间激振力偶等三种方式分别对两种筛面作用的筛分进行对比试验,试验分析表明振荡筛尤其在小料筛分方面比一般的振动筛有更高的筛分效率;弧形筛面比平面更适合振荡筛。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初步得出:振荡不仅使筛面上的各种骨料的运动更加充分、透筛率较高、而且避免了筛体结构部件的损坏。振荡筛分为研究提高筛分机械筛分质量和生产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许京伟[7](2006)在《悬臂筛网振动筛筛分理论及产品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悬臂筛网振动筛是在解决高炉槽下筛分堵孔难题的实践中研发出来的,它被认为可很好地用来解决因物料堵孔而造成的筛分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现行的筛分理论都是针对于传统的封闭式筛网结构的,针对这一新型结构的筛分理论还不明确、完善。在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41029]的资助下,进行了悬臂筛网振动筛的筛分理论、产品优化设计方法及其虚拟样机分析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探讨了悬臂筛网振动筛独特的结构特点以及相应的筛分机理。 研究了悬臂筛网振动筛的筛分过程,将其分为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运动、物料的分层和物料的透筛三个方面。在普通振动筛的筛分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悬臂筛网振动筛的较完善、系统的筛分理论。建立了物料在层状工作面上的运动模型,提出了物料运动平均速度和跳动次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物料在筛面上的分层过程,提出了筛面上物料最大厚度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悬臂筛网结构上物料的透筛特点,提出了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透筛概率和筛分效率的计算方法。 对比普通振动筛,指出了悬臂筛网振动筛的创新性主要在层状悬臂筛网结构上。从棒条的二次振动、透筛概率、物料的沿筛面向下运动和筛网的层状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悬臂筛网结构对筛分过程的影响。建立了悬臂筛网结构单元——悬臂棒条二次振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求解。总结出悬臂筛面的流畅结构和悬臂棒条的二次振动是其解决物料堵孔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对悬臂筛网振动筛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其中着重讨论筛面的振幅、振频、倾角和长度,以及激振方向角的设计与计算。以筛机的筛分效率最大为目标,考虑筛机的处理量和筛面、筛箱的寿命,结合实际的设计要求将整机参数的设计空间从9维降为4维,并将此空间离散成网格,在网格点中寻找最优化的参数组合。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悬臂筛网振动筛的详细设计过程。 利用Pro/E和ADAMS软件,根据优化设计得到的结构参数建立悬臂筛网振动筛的虚拟样机。建立了“单层双网自清理悬臂筛网振动筛”的虚拟样机,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通过将分析结果与实际设计数据进行比较,对样机进行验证,并对样机设计参数进行了修正和调整。
王逢全[8](2006)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液压脱钩器仿真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强夯机是地基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大型设备之一,被广泛地应用在开山填淤、围海造田等大型建筑地基处理中。脱钩器是强夯机的重要设备,其动态特性直接影响整个强夯机工作性能。但是目前强夯施工中使用的脱钩器存在使用寿命低、劳动条件差、调节落距不方便等缺点。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机械研究所与中化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8000kN.m能级强夯机实际项目为背景,对其中重要部件新型液压脱钩器系统进行动态特性仿真与优化设计。 (1) 深入分析了新型液压脱钩器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应用ADAMS软件建立了动力学仿真模型,实现脱钩器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的无缝连接,获得脱钩器系统的动态特性曲线,并加以分析。 (2) 设计并实施了液压脱钩器试验,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后获得脱钩器系统的动态特性曲线,验证了仿真模型,进一步对动态特性影响因素做以定量分析,寻求影响规律。 (3) 根据液压脱钩器系统特点,在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敏感性因素做优化变量,应用ADAMS软件,对其进行机构与液压元件优化设计。 本文实现了液压脱钩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设计,其结果表明系统的各项动力学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并为脱钩器系统的改进、优化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许京伟,陈举华,于奎刚[9](2004)在《悬臂筛网振动筛虚拟样机技术及其筛分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运动学 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 ,建立了悬臂筛网振动筛的虚拟样机 ,并对样机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完成了振动筛空间运动轨迹和重要支撑处的受力分析 ;根据物料颗粒在Adams中的碰撞跳动样机所得的数据对振动筛激振频率进行了优化 .从透筛概率和筛面 2次振动两个方面 ,论述了悬臂筛网较常规筛网在筛分机理上的优势 ,为以后的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
二、悬臂筛网振动筛虚拟样机技术及其筛分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悬臂筛网振动筛虚拟样机技术及其筛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DEM悬臂振动筛筛分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振动筛分设备发展现状 |
1.2.2 有限单元法在振动筛上的研究 |
1.2.3 离散单元法在筛分研究中的现状 |
1.2.4 基于DEM-FEM耦合的振动筛分研究 |
1.2.5 研究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DEM基本原理及振动筛分理论 |
2.1 本章研究内容及流程 |
2.2 离散单元法 |
2.2.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2.2.2 赫兹无滑移模型 |
2.2.3 颗粒模型 |
2.2.4 颗粒运动模型 |
2.3 振动筛分理论 |
2.3.1 单颗粒透筛概率理论 |
2.3.2 粒群透筛概率理论 |
2.3.3 潮湿物料粘结理论 |
2.4 EDEM软件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3.基于EDEM的悬臂振动筛筛分过程模拟 |
3.1 本章研究内容及流程 |
3.2 几何模型及参数设置 |
3.2.1 几何模型设置 |
3.2.2 模拟参数设置 |
3.3 颗粒筛分过程 |
3.4 颗粒群的运动速度分析 |
3.5 EDEM-Workbench耦合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4.影响悬臂振动筛筛分过程的参数研究 |
4.1 本章研究内容及流程 |
4.2 分层效果量化标准 |
4.3 悬臂振动筛筛面参数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4.3.1 筛杆长度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4.3.2 筛面排布方式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4.3.3 筛面倾角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4.4 悬臂振动筛振动参数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4.4.1 振幅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4.4.2 频率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4.5 多因素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4.5.1 响应面法基本概念 |
4.5.2 试验设计及分析 |
4.6 振动模式对悬臂振动筛筛分过程的影响 |
4.7 颗粒组成对悬臂振动筛筛分效率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5.悬臂振动筛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
5.1 本章研究内容及流程 |
5.2 试验设计 |
5.3 试验平台搭建 |
5.4 悬臂振动筛筛分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水平变轨迹等厚筛筛分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传统等厚筛分方法理想动力学参数分布研究 |
2.1 传统等厚筛分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2 香蕉筛虚拟筛分正交试验 |
2.3 香蕉筛筛分过程隐函数拟合及参数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分方法及参数优化研究 |
3.1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分方法分析 |
3.2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筛分数值模拟正交试验 |
3.3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筛分过程隐函数拟合及参数优化 |
3.4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分效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强制同步偏移激振方法与试验研究 |
4.1 偏移激振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4.2 四轴强制同步偏移激振系统动力学分析 |
4.3 四轴强制同步偏移激振方法试验 |
4.4 理想动力学参数分布的偏移激振方法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自同步偏移激振原理研究 |
5.1 偏移激振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5.2 偏移激振振动系统自同步条件 |
5.3 偏移激振振动系统振动同步传动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6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自同步机电耦合仿真及试验研究 |
6.1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自同步机电耦合机理 |
6.2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机电耦合仿真 |
6.3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试验分析 |
6.4 理想动力学参数分布偏移激振方法的自同步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7 水平变轨迹等厚筛多自由度防堵孔筛面研究 |
7.1 多自由度防堵孔筛面的提出 |
7.2 多自由度防堵孔筛面动力学模型分析 |
7.3 多自由度防堵孔筛面动力学特性与试验验证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潮湿煤炭变振幅等厚弹性深度筛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筛分过程料群运动行为 |
2.2 料群透筛概率研究 |
2.3 等厚筛分理论与技术 |
2.4 弹性筛分理论与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试验系统与材料 |
3.1 筛分试验及测试分析系统 |
3.2 试验物料特性 |
3.3 本章小结 |
4 变振幅等厚筛动力学及空间运动轨迹 |
4.1 不平衡激振变振幅等厚筛动力学模型及方程 |
4.2 变振幅等厚筛运动学参数时频响应特性分析 |
4.3 料流方向筛体不同区域空间运动轨迹 |
4.4 激振系统参数对变振幅等厚筛运动学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变振幅等厚筛分料群运动特性及分级机理 |
5.1 变振幅等厚筛分料群运动特性分析 |
5.2 多段采样分析及筛分效果评价方法 |
5.3 变振幅等厚筛分料群透筛分布及效果分析 |
5.4 激振系统参数对料群变振幅筛分效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刚柔耦合弹性杆运动行为及堵孔消除机制 |
6.1 振动筛分过程刚柔耦合弹性杆运动学响应 |
6.2 多自由度弹性筛分颗粒行为及堵孔消除机制 |
6.3 操作及结构参数对潮湿煤炭弹性筛分效果的影响 |
6.4 入料性质对潮湿煤炭弹性筛分效果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多参数耦合作用机制及优化 |
7.1 激振力系数对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效果的影响 |
7.2 激振梁相对跨距对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效果的影响 |
7.3 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多参数响应面试验研究 |
7.4 变振幅等厚弹性筛分参数最优条件确定及试验验证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残膜筛分装置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振动筛装置的研究现状 |
1.1 振动筛的分类 |
1.2 振动筛装置运动机理 |
1.3 筛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
2 物料运动的研究 |
2.1 物体在筛面上的运动 |
2.1.1 单颗粒运动 |
2.1.2 料群碰撞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构及工作参数的研究 |
4 风筛式气流场的研究 |
5 趋势与建议 |
6 结束语 |
(5)大型振动筛动力学特性分析及振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和现状 |
1.1.1 背景 |
1.1.2 振动筛发展阶段与趋势 |
1.1.3 振动筛动力学特性分析和振动控制发展现状 |
1.2 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三质体振动筛的刚体动力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振动筛的动力学模型 |
2.3. 三质体直线振动筛的仿真 |
2.3.1 虚拟建模 |
2.3.2 启动-运行过程仿真 |
2.3.3 启动-停止过程的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质体振动筛的整体谐响应分析和模态分析 |
3.0 引言 |
3.1 直线振动筛动力学模型 |
3.2 谐波响应分析 |
3.3. 振动筛弹簧-质点模型 |
3.4. 谐响应仿真分析 |
3.5 振动筛模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筛筛箱的动力学特性 |
4.0 引言 |
4.1 下筛箱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 模态分析 |
4.2.1 筛网模态分析 |
4.2.2 箱体模态分析 |
4.3 谐响应分析 |
4.3.1 筛网谐响应分析 |
4.3.2 筛箱谐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筛箱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5.1 引言 |
5.2 多自由度频率响应函数灵敏度 |
5.3 动刚度灵敏度的插值运算 |
5.4 应力相对厚度的灵敏度 |
5.5 振动筛框架的应力相对厚度的灵敏度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悬臂筛棒梁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
6.0 引言 |
6.1 悬臂筛棒梁模型 |
6.2 悬臂筛棒梁的频率转向机理 |
6.2.1 悬臂筛棒梁刚度矩阵 |
6.2.2 悬臂筛棒梁的无阻尼自由振动特征方程确定 |
6.2.3 动力学方程的耦合能量分析 |
6.3 悬臂筛棒梁的模态分析 |
6.4 谐响应分析 |
6.4.1 谐响应振幅分析 |
6.4.2 谐响应应力分布 |
6.5 柔性体动力学分析 |
6.5.1 二次振动动力学公式 |
6.5.2 柔性体模型 |
6.5.3 柔性体运动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振动筛振动控制 |
7.1 引言 |
7.2 三质体振动筛的双层隔振效果 |
7.3 各个质体振动曲线的相关系数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6)振荡筛筛分机理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课题的意义 |
1.2 筛分技术和振动筛分机械的发展 |
1.2.1 筛分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筛分机械的研究现状 |
1.2.3 筛分机械发展趋势 |
1.3 振动筛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1 溢料混料问题 |
1.3.2 横梁易损坏问题 |
1.3.3 能源浪费问题 |
1.3.4 振动剧烈及噪声问题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振荡筛的结构与筛分机理 |
2.1 振荡筛的结构 |
2.1.1 激振器 |
2.1.2 筛面 |
2.2 振荡筛的工作原理 |
2.2.1 振荡筛动力学模型 |
2.2.2 筛箱的扭转刚度 |
2.2.3 动力学方程 |
2.2.4 振荡筛的运动状态分析 |
2.3 振荡筛的筛分机理概述 |
2.3.1 振荡筛的运动过程 |
2.3.2 振荡筛的分层过程 |
2.3.3 振荡筛的透筛 |
第三章 振荡筛的筛分过程 |
3.1 物料在振荡筛面上的运动 |
3.1.1 物料在振荡筛面上的滑动 |
3.1.2 物料在振荡筛面上的抛掷 |
3.1.3 实际输送速度 |
3.1.4 生产率 |
3.2 物料在振荡筛面上的分层过程 |
3.3 物料的透筛概率 |
3.3.1 物料颗粒每次跳动的透筛概率 |
3.3.2 物料透筛总概率 |
第四章 振荡筛筛分效果的分析 |
4.1 筛分效率 |
4.2 影响筛分过程的因素分析 |
4.2.1 物料性质 |
4.2.2 振动筛的振动特性参数 |
4.2.3 筛面结构参数 |
4.2.4 操作管理对筛分效果的影响 |
4.3 振荡筛高效平衡筛分的原因探析 |
第五章 振荡筛筛分效率的试验研究 |
5.1 试验方案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验内容 |
5.1.3 试验样机主参数的选取 |
5.2 筛分效率的评价指标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悬臂筛网振动筛筛分理论及产品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悬臂筛网振动筛的产生的和结构特点 |
1.3 振动筛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1 筛分机械的发展现状 |
1.3.1.1 振动筛的激振方式和振动轨迹 |
1.3.1.2 几类筛分机械的发展现状 |
1.3.2 筛分理论的研究现状 |
1.4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1.5 本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2章 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过程 |
2.1 物料在筛面上的滑行 |
2.1.1 工作面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
2.1.2 正(反)向滑行指数 |
2.1.3 正(反)向滑动角和正(反)向滑行系数 |
2.1.4 正(反)向滑行的平均速度 |
2.2 物料在筛面上的抛掷 |
2.2.1 抛掷指数 |
2.2.2 抛离角和抛离系数 |
2.2.3 物料抛掷运动的理论平均速度 |
2.3 物料的实际运动速度和振动机械的生产率 |
2.3.1 对物料理论平均速度的修正 |
2.3.2 实际平均速度的计算 |
2.3.3 振动筛的生产率 |
2.4 物料与工作面的碰撞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料的分层过程 |
3.1 物料的分层过程 |
3.2 物料分层对透筛过程的影响 |
3.2.1 平均触网概率 |
3.2.2 物料分层的特征跳动次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透筛过程 |
4.1 粒状物料的透筛概率理论 |
4.2 物料颗粒每次跳动的透筛概率 |
4.3 普通振动筛物料透筛总概率的计算 |
4.3.1 下落斜角和物料在整个筛面上的跳动次数 |
4.3.1.1 下落斜角 |
4.3.1.2 物料在筛面上的总跳动次数 |
4.3.2 普通振动筛物料透筛总概率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讨论悬臂筛网振动筛的筛分理论 |
5.1 悬臂筛网的结构特点 |
5.2 悬臂筛网的二次振动 |
5.2.1 悬臂棒条的纵向振动 |
5.2.2 悬臂棒条的横向振动 |
5.2.2.1 悬臂棒条横向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5.2.2.2 棒条横向振动定解问题的建立 |
5.2.2.3 定解问题的求解 |
5.2.3 悬臂棒条二次振动的应力 |
5.2.3.1 纵向二次振动产生的应力 |
5.2.3.2 横向二次振动产生的应力 |
5.2.4 二次振动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5.3 悬臂筛网振动筛的筛分理论 |
5.3.1 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运动 |
5.3.2 悬臂筛网上物料的分层 |
5.3.3 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透筛 |
5.3.3.1 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透筛概率 |
5.3.3.2 悬臂筛网的开孔率 |
5.3.3.3 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总透筛概率和筛分效率 |
5.4 悬臂筛网振动筛高效筛分的原因探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悬臂筛网振动筛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
6.1 悬臂筛网振动筛设计问题的提出 |
6.2 悬臂筛网振动筛设计模型的建立 |
6.2.1 设计变量和设计步骤 |
6.2.2 设计模型和设计空间 |
6.3 优化设计模型的求解 |
6.4 设计算例 |
6.5 悬臂筛网振动筛的三维建模和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
6.5.1 振动筛的成型、装配仿真研究 |
6.5.2 振动筛整机的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 |
6.6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得的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液压脱钩器仿真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强夯机综述 |
1.1.1 概述 |
1.1.2 强夯机发展现状 |
1.2 脱钩器综述 |
1.2.1 概述 |
1.2.2 脱钩器发展现状 |
1.3 虚拟样机技术综述 |
1.3.1 概述 |
1.3.2 功能虚拟样机技术 |
1.3.3 虚拟样机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
1.3.4 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
1.3.5 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多体系统优化技术综述 |
1.4.1 概述 |
1.4.2 多体系统优化发展现状 |
1.4.3 多体系统优化发展趋势 |
1.5 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内容 |
1.5.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5.2 工作内容 |
1.6 本文的组织安排 |
2 脱钩器结构工作原理 |
2.1 脱钩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脱钩器结构简介 |
2.1.2 脱钩器工作原理 |
2.2 设计要点 |
2.3 本章小节 |
3 基于ADAMS的机构动力学仿真 |
3.1 仿真软件AMAMS简介 |
3.1.1 概述 |
3.1.2 仿真软件ADAMS的动力学理论基础 |
3.2 基于ADAMS的仿真模型建立 |
3.2.1 脱钩器机构动力学模型分析 |
3.2.2 脱钩器机械模型的创建 |
3.2.3 模型的约束条件 |
3.2.4 模型外载荷 |
3.2.5 液压系统的建立 |
3.3 基于ADAMS的机构动力学分析 |
3.3.1 定义输出结果 |
3.3.2 ADAMS/Solver的设置 |
3.3.3 模型仿真 |
3.3.4 查看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节 |
4 液压脱钩器试验研究 |
4.1 脱钩器试验目的 |
4.2 脱钩器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1 激励设备 |
4.2.2 传感系统 |
4.2.3 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 |
4.2.4 测试系统的测试原理 |
4.2.5 测试系统的软件功能 |
4.3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 |
4.3.1 压力传感器标定的设备仪器 |
4.3.2 压力传感器标定的步骤 |
4.4 脱钩器试验步骤 |
4.5 试验数据的处理 |
4.6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 |
4.7 对仿真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4.7.1 夯锤重量对脱钩器动态特性的影响 |
4.7.2 液压系统通径对脱钩器动态特性的影响 |
4.7.3 二通插装阀阻尼孔直径对脱钩器动态特性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ADAMS的脱钩器机构优化设计 |
5.1 概述 |
5.2 参数化分析 |
5.3 基于ADAMS的脱钩器模型的试验设计 |
5.4 基于ADAMS的脱钩器模型的优化设计 |
5.5 基于ADAMS的机构动力学分析算例 |
5.5.1 试验变量的选取 |
5.5.2 优化目标的确定 |
5.5.3 传感器的创建 |
5.5.4 灵敏度分析 |
5.5.5 优化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悬臂筛网振动筛虚拟样机技术及其筛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振动筛虚拟样机的建立 |
2 虚拟样机的分析结果 |
3 利用虚拟样机对激振频率进行优化 |
4 悬臂筛网的筛分机理 |
5 结论 |
四、悬臂筛网振动筛虚拟样机技术及其筛分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DEM悬臂振动筛筛分效率的研究[D]. 陈广慧.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2]水平变轨迹等厚筛筛分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 宋宝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3]潮湿煤炭变振幅等厚弹性深度筛分机理研究[D]. 江海深.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4]残膜筛分装置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 赵磊,马少辉.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5(06)
- [5]大型振动筛动力学特性分析及振动控制[D]. 丁传广. 济南大学, 2013(08)
- [6]振荡筛筛分机理的分析与研究[D]. 付允强. 长安大学, 2008(08)
- [7]悬臂筛网振动筛筛分理论及产品优化设计[D]. 许京伟. 山东大学, 2006(12)
- [8]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液压脱钩器仿真及优化[D]. 王逢全.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4)
- [9]悬臂筛网振动筛虚拟样机技术及其筛分机理[J]. 许京伟,陈举华,于奎刚.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