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的大副刊(论文文献综述)
王琨[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引。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就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对大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兴趣热情、悦纳感和满足感。本文以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为研究目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相关概念、要素及特征。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是高校在坚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结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知情意行等新变化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产生悦纳感和信任感,其构成分为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主体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及教育环境亲和力等五大要素,并具有系统性与针对性、显性与隐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等特征。第二章新时代高校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时代价值。聚焦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红色文化精神弘扬三个维度,时代价值可具体表现为有利于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情感育人、道德育人和协同育人实效性,从而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有利于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中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从而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等。第三章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成效、问题及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在形成与提升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感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去权威化”逐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加大众化、红色文化教育传播形式更为丰富等等;另一方面,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还存在红色文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有情感隔阂、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力不强及红色文化教育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的红色话语表达、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运用、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协同性及红色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第四章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五方面:一是强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目标导向,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的德育与智育、生活化与层次化、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融合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目标亲和力;二是提升师者红色文化教育素养,增强红色文化教育主体的学识魅力、话语魅力和道德人格魅力以增强教育主体亲和力;三是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供给,以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情、趣、真、新”来增强教育内容亲和力;四是丰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综合运用红色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优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增强教育方法亲和力;五是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红色校园文化和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制度环境以增强教育环境亲和力,以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
裴丽环[2](2019)在《《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研究(2015-2017)》文中认为作家梁衡在谈中国报刊时认为,当我们翻阅中国近百年来的报纸时,新闻版的内容能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时代发展的方向,而副刊版的内容则能让我们感受到社会文化的更迭,这种报学现象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存在。副刊在推动我国文化传播与发展、建构公共话语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我国报纸副刊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都有深刻体现。我国的着名老报人赵超构曾说:“报纸的灵魂是新闻,报纸的面孔是副刊,报纸能否得到受众的认可关键还是要看副刊。”由此可见,在报纸发展过程中副刊占有重要地位。副刊出现伊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报纸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今,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份报纸要想被受众接受而免于被市场淘汰,获得长足发展,创新副刊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以我国权威党报媒体《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为研究主体,以其2015-2017年三年来刊载的文章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国际副刊的内容特点。首先从国际副刊概念出发,引出《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创办背景及其创办目的;其次是对《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三年来的文章进行详细地内容建构分析,阐述国际副刊内容丰富、导向鲜明、紧跟时代的整体特点。并从栏目设置、标题制作、文本体裁、文本规模、版面设计五个方面总结出《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编辑特色;结合报纸的内容和编辑特色,阐述《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对于读者和整个时代的意义;最后根据《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特点及优势得出相应的启示,以期为其他党报和地方报纸的国际副刊提供借鉴,提高各报国际副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走出属于自己特色发展之路。
张博强[3](2017)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的舆论宣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舆论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从工作对象来说,二者都是以人为目标,具有同一性;从工作目的来说,二者又都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治目的有效方式,具有统一性。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舆论宣传这个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报党刊是其开展舆论宣传工作的基本平台,《向导》即是其中之一。《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停刊,出版201期,发表文章1474篇,累计346万余字。《向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特别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舆论宣传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的重要资料。《向导》创刊后,坚持“党管党报”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宣传宗旨和编辑方针,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独具有中国共产党风格的报纸,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自其成立以来,党报党刊始终是其指导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要阵地,是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工具。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新闻媒体不发达,报纸是有效的平台。通过党报,加强思想引导和舆论传播,影响社会民众,培养马克思主义者,这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党的建设与发展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概括地说,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在传播先进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引领社会风气,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均有独到的历史经验。论文以《向导》为研究对象,纵向上全面梳理该报的发展脉络,以其自身的演进为主轴,对《向导》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及其创刊、运作、主编、停刊等整体办刊情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从主要报道和宣传内容入手,对其重点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分析国际社会环境,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指导工农革命运动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横向上仔细分析了该报的报道内容,厘清了其编辑理念、传播理念,分析概括出了《向导》的舆论宣传宗旨、宣传目的和宣传风格,系统研究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报纸来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如何传播先进思想,如何贯彻党的意志,如何组织群众,如何引领社会风气;最后,论文对《向导》给予了历史评价,总结了其贡献和教训,并对当下的党报和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在办报方式、文风、作风等方面的有益借鉴。
刘青[4](2017)在《新媒体环境下晚报文艺副刊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西安晚报》副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报纸的独有现象,报纸副刊与时代同频共振,已历经百年风云沉浮。时至今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报纸副刊作为“传统劲旅”,正面临着传统媒体逐渐势弱的严峻环境和报纸行业不破不立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唯有在新媒体的围堵中重新定位、不断变革,一以贯之自身优势,紧跟当今时代节奏,不断调整道路方向,才能确保副刊勇立潮头,使之成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创刊于1953年的《西安晚报》副刊历经一甲子风云演进,既经历过陕籍作家争鸣,副刊一时纸贵的黄金时代,也面临着时代变革演进,留客之道渐狭的现实困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分五章对《西安晚报》副刊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几家知名晚报副刊的概况作了简要介绍,为研究《西安晚报》文艺副刊提供参照和借鉴指导作用;第三章紧紧围绕《西安晚报》副刊,客观说明了其内容结构及发展现实;第四章、第五章以晚报副刊的实践为例,分析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副刊网络化、新闻化道路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报纸副刊的留客之道和生存之路。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着重对2016年度《西安晚报》副刊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晚报副刊采取的紧贴新闻时事、展现生活闲趣、提升社会影响、搭建互动平台、组织线下活动等方式入手,描绘出新媒体时代以晚报副刊为代表的诸多副刊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积极变化站位,主动上下求索,不断筑牢优化自身品牌的现实图景。试图以点带面,指引当代报纸副刊紧抓品牌实践经验,主动作为突破困境,以期《西安晚报》副刊继续根植本土文化土壤,成为名符其实的新锐作家摇篮和雅俗共赏的报业优秀品牌。
胡笑源[5](2016)在《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困境与策略 ——《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日益强大,各类的新兴媒体对于党报以及纸质媒体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再加上现代报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发展空间在无形之中被控制。作为传统媒体的党报副刊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所以在充分施展其“留客”与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中,这是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副刊一直难以逃避的复杂问题。本文较为系统的对党报副刊加以研究,《内蒙古日报》(汉文版)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级党报,其有着悠久的副刊办刊历史,通过对《内蒙古日报》副刊的剖析,总结出党报副刊再次振兴的途径或策略,同时,总结出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副刊所面临的困境与目前《内蒙古日报》所存在的问题,利用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学界研究党报副刊提供学术上的思考与经验的借鉴。
米珍芳[6](2015)在《更人文 更本土——大同晚报《九龙壁》副刊“改”出亮点》文中指出报纸副刊反映整份报纸的人文素养,在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发展中,副刊占着较大的比例,因此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报业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副刊也应当适时调整办刊策略和传播方式,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以大同晚报《九龙壁》副刊作为研究案例,阐释报业改革的发展策略。
张金岭[7](2013)在《从“文学副刊”到“人文副刊”——齐鲁晚报《青未了》内容调整的几点考虑》文中研究说明今年下半年,齐鲁晚报启动了新一轮改版。改版后,从信息结构上看,新闻、服务加人文这种"三位一体"的格局日渐清晰,成为齐鲁晚报内容的三大主线条。其中,人文内涵的载体主要就是副刊《青未了》。作为齐鲁晚报创刊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品牌,这次改版,《青未了》在保持风格连续性的同时,内容上作了较大调整。总的想法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趣味、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副刊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一些报
刘瑜[8](2013)在《党报副刊:从文化报道中看社会变迁 ——以《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往,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媒体是社会的公器,舆论监督功能彰显其权威性,类似于包青天的角色。报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报纸是新闻纸,因此,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报纸的首要功能。相较之下,副刊的社会影响力显得微弱很多,只为少数文艺爱好者所侧目。看似副刊是新闻之外的浅吟低唱,与社会毫无关联。但实际上,结合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以《中国青年报》的文化副刊为例,从生存环境、版面设计、报道内容、读者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现代的党报副刊正逐渐走出纯文学格局,成为经文艺加工后的新闻延伸版,同样是社会的风向标,反映着新时期国家的变迁。
林雍[9](2012)在《新形式下党报副刊的坚守与突破 ——以江西日报副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互联网方兴未艾,以微博为代表的移动传媒强势凸显的全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党报副刊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让副刊好看、耐看,如何更好发挥副刊的“留客”作用,在报业市场自身发展瓶颈逐渐显现的背景下,是党报及其副刊面临着如何应对挑战、发挥优势、求生存谋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试图在媒介生态视野下探讨省、市级地方党报如何确立和扩散副刊差异化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从而使各级党报在全媒体时代获得生存之地,加强发展后劲。《江西日报》作为江西的省级党报,有着悠久的副刊办刊历史。从早先单一的纯文艺性副刊《井冈山》版,到1992年1月5日,生活休闲类的《星期刊》正式创刊。再到2010年4月2日,江西日报副刊部的成立与《文化周刊》的创办,《江西日报》副刊办报的经历是新时期中国党报副刊历程的一个缩影。笔者将以自己在江西日报副刊部的长期工作实践,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乃至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副刊、党报副刊的社会环境、行业前景、读者心理等方面的分析,对目前《江西日报》副刊办报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对《江西日报》副刊改革成功的经典案例进行总结,试图从过去副刊经历的转型历程中去吸取经验教训,从中找寻到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报副刊实现“中兴”的规律和途径。
段飞[10](2012)在《报纸专副刊方言文化特色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白话广州》副刊为例》文中认为文化性是报纸专副刊最本质的属性。报纸专副刊因读者的文化需要而诞生,又反过来培育文化,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我国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在现代社会文化呈多化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差异化优势,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实施本土化操作,已成为报纸专副刊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地域的方言都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因此,推出方言类栏目,展示方言文化特色,进而传承地域文化,提升文化品味,可视为报纸专副刊实践本土化操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南方都市报》的《副刊·白话广州》自推出以来,便以独特的粤语行文方式,展示出丰富的粤语文化特色,深受广州读者的欢迎,不仅弘扬和传承了岭南地域文化,而且有利于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促进岭南地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有效融合,推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放眼全国,《白话广州》并非孤立存在的,《楚天都市报》的《副刊·汉味茶馆》等也在方言文化特色方面作出了尝试。这些实践活动,都为报纸专副刊通过方言类栏目实践本土化操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探究。
二、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的大副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的大副刊(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概述 |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相关概念 |
(一) 红色文化 |
(二) 教育亲和力 |
(三)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 |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要素 |
(一) 教育目标亲和力 |
(二) 教育主体亲和力 |
(三) 教育内容亲和力 |
(四) 教育方法亲和力 |
(五) 教育环境亲和力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特征 |
(一) 系统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
(二) 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统一 |
(三)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
(四)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
第二章 高校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时代价值 |
一、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
(一) 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情感育人实效性 |
(二) 提高红色文化教育道德育人实效性 |
(三)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各要素协同育人实效性 |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
(一)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形式 |
(二)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三)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育人目标 |
三、助推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
(一) 继承红色文化中的创造精神 |
(二) 激发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精神 |
(三) 凝聚红色文化中的团结精神 |
(四) 发扬红色文化中的梦想精神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现状 |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成效 |
(一)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不断提高 |
(二) 教育主体“去权威化”特征逐步增强 |
(三) 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趋于大众化 |
(四) 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形式较为丰富 |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存在情感隔阂 |
(二) 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
(三) 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力有待提升 |
(四) 红色文化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现存问题成因 |
(一) 教育主体红色话语表达不够亲近 |
(二) 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有待深入与加强 |
(三) 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
(四) 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环境重视度不高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
一、强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目标导向,增强目标亲和力 |
(一) 促进育智与育德相融通 |
(二) 注重层次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
(三) 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 |
二、提升师者红色文化教育素养,增强主体亲和力 |
(一) 加强师者红色文化的学习和熏陶 |
(二) 提高师者红色文化教育话语魅力 |
(三) 发挥师者红色文化教育中的道德示范作用 |
三、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供给,增强内容亲和力 |
(一)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故事以“情”促“亲” |
(二) 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趣味性以“趣”促“亲” |
(三)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生活化以“真”促“亲” |
(四) 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以“新”促“亲” |
四、丰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增强方法亲和力 |
(一) 打造“体验互动型”红色思政课堂 |
(二) 提升第二课堂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 |
(三) 创新与完善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形式 |
(四) 发挥红色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
五、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环境建设,增强环境亲和力 |
(一) 营造和谐的红色校园文化 |
(二) 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制度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研究(2015-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副刊研究综述 |
1.3.2 《人民日报》副刊研究综述 |
1.3.3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5 创新点与局限性 |
1.5.1 创新点 |
1.5.2 局限性 |
第二章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概述 |
2.1 国际副刊的概念 |
2.2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创办 |
2.2.1 创办背景 |
2.2.2 创办目的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5-2017)文本内容分析 |
3.1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5-2017)文本内容建构分析 |
3.1.1 汇集中外名人名家 |
3.1.2 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
3.1.3 展现多彩域外风情 |
3.1.4 欣赏多元文学艺术 |
3.1.5 关注社会历史问题 |
3.2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5-2017)内容编辑特色分析 |
3.2.1 栏目设置 |
3.2.2 标题制作 |
3.2.3 文本体裁 |
3.2.4 文本规模 |
3.2.5 版面设计 |
3.3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内容的整体特点 |
3.3.1 突出丰富性 |
3.3.2 坚守文化性 |
3.3.3 极具时代性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意义 |
4.1 对于读者的意义 |
4.1.1 正确引导读者,不断了解世界 |
4.1.2 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国民素质 |
4.2 对于时代的意义 |
4.2.1 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4.2.2 跟随时代步伐,推进“一带一路” |
第五章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发展的启示 |
5.1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5.2 打造更加大众化的国际副刊形式 |
5.3 增强国际副刊的新闻性 |
5.4 加大对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报道 |
5.5 将国际报道与国内背景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的舆论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向导》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向导》的发展历程 |
2.1.1 《向导》创办背景 |
2.1.2 《向导》的创办与发展 |
2.1.3 《向导》的历任主编 |
2.2 研究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舆论宣传思想 |
2.2.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舆论宣传思想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向导》报道和宣传的主要内容 |
3.1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介绍和传播 |
3.1.1 对十月革命在中国的意义分析 |
3.1.2 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辩争 |
3.1.3 对列宁主义的宣传介绍 |
3.2 对国际政治革命形势的观察和总结 |
3.2.1 对国外政治形势的分析 |
3.2.2 对国外工人罢工运动情况的报道 |
3.2.3 对国外革命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
3.3 对中国基本国情及中国革命国际环境的分析和判断 |
3.3.1 对中国局势混乱的原因分析 |
3.3.2 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盘剥的揭露 |
3.3.3 对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路径分析 |
3.4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指导和推动 |
3.4.1 对中国共产党二大最低纲领的解读 |
3.4.2 为国共合作做思想和舆论动员 |
3.4.3 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
3.4.4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总结 |
3.5 对工农运动的指导和推动 |
3.5.1 对工人罢工的报道与指导 |
3.5.2 推动中国进入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
3.6 对北伐战争的指导和推动 |
3.6.1 对军阀本质的揭露 |
3.6.2 对北伐战争的舆论支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向导》舆论宣传的特点 |
4.1 具备鲜明的舆论宣传宗旨 |
4.1.1 宣传党的政策 |
4.1.2 传播马列思想唤醒各阶层民众的觉悟 |
4.1.3 联系党员群众指导推动革命斗争 |
4.2 拥有多样而具体的舆论宣传目的 |
4.2.1 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与支持 |
4.2.2 对农民阶级的吸引和发动 |
4.2.3 对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争取和引导 |
4.2.4 对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凝聚 |
4.3 善用独特的舆论宣传风格 |
4.3.1 报道聚焦时事争夺热点话语 |
4.3.2 重大事件专题纪念借势强化宣传效果 |
4.3.3 开门办报畅通读者参与形成合力扩大社会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向导》舆论宣传的历史评价 |
5.1 《向导》的历史地位 |
5.1.1 《向导》被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主阵地 |
5.1.2 《向导》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声平台 |
5.1.3 《向导》是鉴明时事的有力武器 |
5.2 《向导》舆论宣传的历史贡献 |
5.2.1 统一思想凝聚中国共产党党内共识 |
5.2.2 扩大影响推动工农革命运动 |
5.2.3 强化沟通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 |
5.2.4 累积经验奠定中国共产党宣传基础 |
5.3 《向导》舆论宣传的历史局限 |
5.3.1 销量较少受众群体有限 |
5.3.2 语言晦涩削弱宣传效果 |
5.3.3 行文主观存在激进偏颇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向导》对党报和舆论宣传工作的启示 |
6.1 对党报工作的启示 |
6.1.1 坚持党管党报的优良传统 |
6.1.2 发扬“政治家办报”的工作方式 |
6.1.3 倡导朴实但不乏犀利和战斗性的文风 |
6.1.4 坚持保持理论本色创新具体形式 |
6.2 对舆论宣传工作的启示 |
6.2.1 党管媒体要坚持党性原则发挥政治优势 |
6.2.2 党管媒体要坚持在舆论宣传中的指导地位 |
6.3 对工作作风的启示 |
6.3.1 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
6.3.2 注重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
6.3.3 注重舆论宣传从业者的素养培养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新媒体环境下晚报文艺副刊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西安晚报》副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副刊概述 |
1.1.2 选题起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关于副刊概念的界定 |
1.3.2 本文研究对象 |
1.4 研究现状 |
1.4.1 关于副刊研究的专着 |
1.4.2 关于副刊研究的期刊杂志文章 |
1.4.3 关于《西安晚报》副刊的研究 |
第二章 国内一些品牌晚报文艺副刊发展概况 |
2.1 《新民晚报》“夜光杯” |
2.2 《北京晚报》“五色土” |
2.3 《羊城晚报》“花地” |
第三章 《西安晚报》副刊发展现状 |
3.1 《西安晚报》及其副刊概述 |
3.2 《西安晚报》副刊的自身优势 |
3.3 《西安晚报》副刊内容分析 |
3.3.1 栏目设置 |
3.3.2 内容特色 |
3.3.3 版面特色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西安晚报》副刊的实践与探索 |
4.1 《西安晚报》副刊的留客之道 |
4.1.1 提升新闻性与时代动感 |
4.1.2 提炼生活平凡趣味 |
4.1.3 提升社会影响力 |
4.1.4 广泛搭建互动平台 |
4.2 新媒体环境下《西安晚报》副刊的不足之处 |
4.2.1 报网结合不足 |
4.2.2 副刊内容的新闻化力度有待加强 |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晚报文艺副刊发展策略分析 |
5.1 坚持走精品路线是报纸文艺副刊发展所趋 |
5.2 推进报纸副刊的新闻化改革 |
5.2.1 副刊新闻化的原因 |
5.2.2 从新闻的角度来办副刊 |
5.2.3 坚持新闻性与文艺性的和谐统一 |
5.3 报纸副刊的网络化建构 |
5.3.1 与时俱进拓展副刊的传播方式 |
5.3.2 借助新媒体增强互动性 |
5.4 副刊内容的本土化地域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困境与策略 ——《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 研究目标及内容 |
一、党报副刊的概述 |
(一) 党报副刊的概述 |
(二) 党报副刊在中国的独特地位 |
二、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特征与核心竞争力 |
(一)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特征 |
(二)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
三、个案研究:从《内蒙古日报》看党报副刊的发展策略 |
(一) 《内蒙古日报》的简介 |
(二) “大副刊”的办刊理念 |
(三) 坚持有一部分的副刊与新闻相结合 |
(四) 贴近百姓与社会生活 |
(五)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 |
(六) 打响自己的品牌:“北国风光” |
(七) 版面设计:色彩鲜艳,丰富多彩 |
四、《内蒙古日报》副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一)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面临的困境 |
(二) 《内蒙古日报》副刊存在的问题 |
1. 新兴媒体利用不充分 |
2. 作者风格缺乏活力 |
3. 与受众互动少 |
4.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较沉闷 |
(三) 《内蒙古日报》副刊的改革出路 |
1. 副刊内容改革,利用新兴媒体 |
2. 注入新鲜血液,投稿内容更广泛 |
3.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贴近生活与百姓 |
4. 结合新兴事物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更人文 更本土——大同晚报《九龙壁》副刊“改”出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融入多种元素,文学副刊向人文副刊转型 |
二、以多元的人文元素,打造副刊中的“富”刊 |
三、网罗“圈”内、协会资源,力办副刊中的“专”刊 |
(7)从“文学副刊”到“人文副刊”——齐鲁晚报《青未了》内容调整的几点考虑(论文提纲范文)
从以文学元素为主, 逐步向融文学、新闻、文化、历史、社会等多元素为一体的人文副刊转型 |
以丰富多元的人文元素为支撑, 把副刊内容做成对多数读者有价值的思想文化资源, 而不是少数爱好者的小园地 |
既要吸引普通读者, 也要吸引精英读者和作者, 要有大众文化的烟火气, 也要有精英文化的思想力, 更要有文化担当 |
把《青未了》办成地方文化的标识 |
(8)党报副刊:从文化报道中看社会变迁 ——以《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当前党报副刊的发展状况 |
(一) 基本概念 |
1. 副刊:“报中之报” |
2. 党报副刊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党报副刊的发展历史 |
三、媒介生态环境与党报副刊的发展 |
(一) 找准厚报时代的“生态位” |
(二) “逝去”的时代——“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
四、党报副刊中的社会变迁 |
(一) 文化周刊的概况 |
(二)“品味”是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
(三) 现代化:副刊与社会变迁 |
1. 新闻精品:策划典型报道 |
2. 将副刊“正”着办 |
3. 读者中的现代化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形式下党报副刊的坚守与突破 ——以江西日报副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第2章 党报副刊发展概述 |
2.1 报纸副刊的出现和发展 |
2.2 党报副刊面临的困境 |
第3章 个案研究:从《江西日报》看党报副刊的复兴条件 |
3.1 党报副刊复兴的内在优势 |
3.1.1 品牌优势 |
3.1.2 文化优势 |
3.2 党报副刊振兴的外部环境 |
3.3 党报副刊振兴的读者基础 |
3.4 党报副刊复兴的其他利好 |
第4章 个案研究:从《江西日报》看党报副刊的突破策略 |
4.1 重新定位:走大副刊道路 |
4.1.1 党报副刊的多元化发展 |
4.1.2 坚持文化品位 |
4.2 紧跟热点向大众化文学转变 |
4.2.1 党报副刊要紧随时事热点 |
4.2.2 党报副刊要贴近社会生活 |
4.3 扩大影响副刊要走出去 |
4.3.1 打响品牌 |
4.3.2 更广泛联系读者 |
4.4 追求精品有很强的策划意识 |
4.4.1 提高从业人员素养 |
4.4.2 好的策划意识和一批高素质的作者队伍 |
4.4.3 重视版面编排设计 |
第5章 江西省党报副刊未来发展趋势思考 |
5.1 党报副刊周刊化的趋势 |
5.2 内容地域化与特色化 |
5.3 以策划取胜,经常推出主题专版 |
5.4 突出服务功能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报纸专副刊方言文化特色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白话广州》副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专副刊本土化研究综述 |
1.2.2 方言文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报纸专副刊的界定 |
1.3.2 粤语文化属性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2. 《白话广州》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回顾 |
2.1 发展回顾——从《城市笔记》到“广州”系列 |
2.2 应运而生——《白话广州》的诞生与发展 |
2.3 与时俱进——用微博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 |
3.《白话广州》内容与版面的基本特征 |
3.1 地域性 |
3.2 实用性 |
3.3 新闻性 |
3.4 趣味性 |
3.5 多样化 |
4. 《白话广州》背后的文化意义 |
4.1 传承岭南地域文化 |
4.2 凸显粤语文化圈的文化自觉 |
4.3 推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 |
5. 《白话广州》的启示 |
5.1 方言类栏目是报纸专副刊实践本土化操作的有效方式 |
5.2 以多样化突出版面特色是报纸专副刊方言类栏目持久的动力 |
5.3 加强互动性和策划性是报纸专副刊方言类栏目新的发展方向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的大副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 王琨. 山东大学, 2020(12)
- [2]《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研究(2015-2017)[D]. 裴丽环. 河北大学, 2019(08)
- [3]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的舆论宣传研究[D]. 张博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4]新媒体环境下晚报文艺副刊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西安晚报》副刊为例[D]. 刘青. 西北大学, 2017(02)
- [5]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困境与策略 ——《内蒙古日报》为例[D]. 胡笑源.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6]更人文 更本土——大同晚报《九龙壁》副刊“改”出亮点[J]. 米珍芳. 中国报业, 2015(04)
- [7]从“文学副刊”到“人文副刊”——齐鲁晚报《青未了》内容调整的几点考虑[J]. 张金岭. 青年记者, 2013(28)
- [8]党报副刊:从文化报道中看社会变迁 ——以《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为例[D]. 刘瑜. 兰州大学, 2013(11)
- [9]新形式下党报副刊的坚守与突破 ——以江西日报副刊为例[D]. 林雍. 南昌大学, 2012(05)
- [10]报纸专副刊方言文化特色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白话广州》副刊为例[D]. 段飞. 暨南大学, 2012(10)